- 现金
- 799 元
- 精华
- 6
- 帖子
- 364
- 注册时间
- 2003-9-10
- 最后登录
- 2005-8-30
|
19楼
发表于 2003-11-10 05:06
如何治疗早期肝硬化?
(1)饮食治疗: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混合性饮食。每天蛋白1g
/kg体重,及新鲜蔬菜水果等。一般主张食物热量供给的来源,按蛋白质20%、脂肪
及碳水化合物各40%分配。
(2)病因治疗:根据早期肝硬化的特殊病因给予治疗。血吸虫病患者在疾病的
早期采用吡喹酮进行较为彻底的杀虫治疗,可使肝功能改善,脾脏缩小。动物实验
证实经吡喹酮早期治疗能逆转或中止血吸虫感染所致的肝纤维化。酒精性肝病及药
物性肝病,应中止饮酒及停用中毒药物。
(3)一般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需要主要补充多种维生素。另外,护肝药物如肌
苷为细胞激活剂,在体内提高ATP的水平,转变为多种核苷酸,参与能量代谢和蛋
白质合成。用中药可达到活血化瘀、理气功效,如丹参、黄芪等。大多数作者认为
早期肝硬化患者,盲目过多地用药反而会增加肝脏对药物代谢的负荷,同时未知的
或已知的药物副作用均可加重对机体的损害,故对早期肝硬化患者不宜过多长期盲
目用药。
早期肝硬化进展期的治疗研究有哪些进展?
新近对胶原代谢的研究,认为肝内Ⅰ、Ⅱ型胶原几乎等量存在,处于合成和分
解的动态平衡,在病变早期新胶原合成增加,而晚期胶原合成可正常或增加,但降
解明显减少,因此,在疾病的早期要采取适当的治疗,可能有助于肝纤维化的逆转
。目前有关抗肝纤维化治疗报道较多,但大多数停留于实验阶段,需要进一步的临
床观察。
(1)秋水仙碱:有报道采用1mg/d,每周用5天,长达5年及10年,能显著改善症
状,增加病人的存活率,且未见明显的副作用,其5年及10年好转率为46%及30%,
对照组为18%及14%,对慢性活动性肝炎治疗的有效率为66.7%。其主要作用为抗炎
和诱导胶原酶的合成和分泌,促使胶原的分解,增加胶原的活性,降低胶原的关联
作用。
(2)前列腺素E(PGE):根据PG与肝脏的实验研究,认识到肝脏生产PG的速度,
随年龄的增加而减慢,但在肝脏受损时产生PG的速度加快,肝细胞膜上有特异的P
G结合点,对PGE有相当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中维法等观察到PGE2可预防D-氨基半
乳糖所致的大鼠肝损伤。PG可稳定溶酶体增强细胞膜的稳定性,PGE?2可缓解平滑
肌痉挛,使血管扩张,而使肝血流量增加,肝动脉和门静脉压降低。PGE在慢性活
动性肝炎病人的治疗中,可纠正异常的T细胞亚群,即T3、T4增加,而T8下降。采
用PGE150~200μg/d或隔日用药,经10~30天治疗后,可使重症肝炎的病死率下降
,但对肝硬化的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的临床观察。
(3)干扰素(Interferon):对急性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治疗,可防止疾病的慢性
化。有报告采用β-干扰素治疗7例,对照组14例,1年慢性率分别为36%及100%,追
踪18个月其中22%及10.0%肝功能不正常,揭示肝炎的急性期采用干扰素治疗,对预
防疾病的慢性进展有益。动物实验证明对血吸虫病感染的大鼠用γ-干扰素治疗4周
,通过组织学及全肝胶原测定,胶原沉积较对照组减少,故认为γ-干扰素有抑制
纤维化的作用。
(4)青酶胺:为一种含有硫基的重金属络合剂,具有抑制胶原合成,使胶原溶
解从而减少肝内纤维化的作用。采用该药0.3~0.9g/d,6~9个月为一疗程,可改
善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肝功能,并可逆转神经系统的症状。
(5)马洛替酯(Malotile):首次(1983年)由日本作者报道该药有抑制肝纤维化
形成的作用,能防止四氯化碳和蛋黄所致的鼠肝纤维化的沉积。以后又有作者采用
该药治疗39例肝硬变病人32周以上,复查患者血清一系列肝纤维化的指标如PⅢP、
脯氨酰羟化酶活性明显下降,同时蛋白提高,转氨酶、胆碱酯酶活性明显改善。其
作用机理可能与抗肝损伤、抑制炎症反应及抑制纤维母细胞迁移及增生有关。国产
马洛替酯目前正在临床使用观察阶段。
(6)中药治疗:许多中药具有防治肝纤维化作用,如丹参、田三七、桃仁、冬虫
夏草、汉防己甲素,方剂有强肝软坚汤等,均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
肝硬化时肝功能检查的意义是什么?
肝功能检查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都有重要意义。现将常用的肝功能检查项目
介绍如下。
(1)血清谷丙转氨酶(ALT):人体组织中以肝脏内ALT最丰富,任何原因引起的
肝细胞损害均可使血清内ALT升高,是检测肝细胞最敏感的一项指标。ALT升高主要
见于各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活动期,当肝硬化进展或伴有肝细胞损伤的肝炎活动时A
LT就可升高。但必须排除各种胆系、胰腺及心肌炎、大叶性肺炎等疾病。
(2)谷草转氨酶(AST):肝细胞内也含有谷草转氨酶,肝细胞损伤时,AST可升高
,但不如ALT 敏感,当肝细胞严重坏死时,AST活力高于ALT。如果没有心脏疾患(
如心肌梗死)、AST和ALT 同时升高,则揭示肝细胞受损。
(3)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胆红素并不反映是否存在肝硬变,但可提示黄疸的
性质。肝细胞性黄疸时,血中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均增高,以间接胆红素增高
为主。
(4)血清蛋白测定:蛋白代谢是肝脏代偿能力的重要表现,是肝脏慢性疾病损
害后的反映。肝硬化时往往白蛋白合成减少,血中白/球蛋白比值降低甚至倒置,
比值越低,说明肝脏代偿能力越差。
(5)蛋白电泳:蛋白电泳出现γ-球蛋白比例增加,提示慢性肝病。肝炎后肝硬
化失代偿时,γ-球蛋白增高最为显著。
(6)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当肝实质细胞受损时,肝脏合成的多种凝血因子可减
少。当肝功能严重受损时,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是一项较为敏感的指标,肝硬化晚期
时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7)碱性磷酸酶(AKP):在肝硬化时无特异性,多出现在梗阻性黄疸、原发性胆
汁性肝硬化和肝内肿瘤时。
(8)γ-转肽酶:在淤胆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行性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
时升高较明显。
(9)免疫球蛋白测定:肝炎后肝硬化以IgG及IgA增高多见,多以IgG增高为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时IgM增高,酒精性肝炎硬化时IgA增高常见。
肝硬化时B超检查有何特点?
B超能对肝实质、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脾脏及其他脏器进行多方位、多
角度检测,对肝硬变和门脉高压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1)肝脏大小形态回声改变:肝硬化早期可见肝脏肿大,实质回声致密,回声
增强增粗。晚期肝脏缩小,肝表现凹凸不平,呈结节状、锯齿状、台阶状变化、不
规则萎缩变形,弥漫性回声增强,分布不均匀。
(2)门静脉高压特点:脾肿大,厚度超过5cm,长度大于12cm,门静脉主干内径
>13mm,脾静脉内径大于8mm,门脉右支大于10mm,左支大于11mm。
(3)B超下腹水为带状无回声区,少量腹水就可显示出来,而此时临床上难以发
现。
肝硬化时肝穿刺活检有何价值?
(1)可以明确有无肝硬化存在。
(2)鉴别肝硬化临床类型,可区分酒精性肝硬化,还是肝炎后肝硬化,以及是
否伴有活动性肝炎。
(3)确定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程度,为临床药物治疗,以及预后的判断提供
客观依据。
(4)判断药物治疗效果及病情变化情况。
(5)鉴别黄疸的性质和原因,临床上黄疸难以确定病因时,可做肝活检。
(6)多种肝病的鉴别诊断,如肝肿瘤、脂肪肝、肝结核及肝脓肿。
内窥镜检查对肝硬化有何价值?
(1)内镜检查可直接发现是否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克服了钡餐检查漏诊轻
度静脉曲张的缺点。
(2)内镜可明确发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分布走行、曲张程度及静脉表面有无
红色征、糜烂和血痂及活动性出血的出血部位。
(3)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内镜检查对判断出血部位和原因有重要意义
,还可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喷洒止血药、进行硬化剂注射等。
(4)如发现曲张的静脉有近期出血征象,可采取有关措施,决定下一步的治疗
,防止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
(5)还可同时确诊食管、胃及十二指肠有无溃疡、糜烂、炎症和肿瘤等病变。
肝硬化时肝脏的血液调节机制如何?
正常肝脏的血液调节机制是:当肝动脉血入肝窦时,须将压力降至0.9~1.7K
Pa,几乎与门静脉相等。肝硬化时,肝内门静脉分支受压扭曲,门静脉血排出受阻
,肝血管床门静脉血供减少,启动内脏血循环的调节功能,肝动脉血代偿性地成倍
增加,在高压高流量动脉血的灌注下,全身门-体静脉侧支循环逐渐开放,形成内
脏高动力循环,门静脉阻力下降,由于血液重新分配的结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形
成?压力升高?破裂出血,这种肝内病变启动,又有生化(液性物质)介导的复杂过
程,当前还没有一个多学科枢纽能解决根本问题,手术截流与分流只能是对症处理
。
肝硬化常见并发症有哪些?
(1)肝性脑病。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2)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其中门脉高压性因素有六种(详见问题215),以食管胃
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多见,其他出血原因如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贲门粘膜撕裂
综合征等。
(3)感染。肝硬化易并发各种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结核性腹膜炎、胆道感
染、肠道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及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4)原发性肝癌。肝硬化和肝癌关系令人瞩目,推测其机理可能是乙型肝炎病
毒引起肝细胞损害继而发生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从而对致癌物质(如黄曲霉素)敏感
,在小剂量刺激下导致癌变。据资料分析,肝癌和肝硬化合并率为84.6%,显示肝
癌与肝硬化关系密切。
(5)肝肾综合征:肝硬化合并顽固性腹水且未获恰当治疗时可出现肝肾综合征
。其特征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低血钠或低尿钠、肾脏无器质性病变,故亦称
功能性肾功能衰竭。此并发症预后极差。
(6)门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与门静脉梗阻时门静脉内血流缓慢,门静脉硬
化,门静脉内膜炎等因素有关。如血栓缓慢形成,局限于肝外门静脉,且有机化,
或侧支循环丰富,则可无明显临床症状,如突然产生完全梗阻,可出现剧烈腹痛、
腹胀、便血、呕血、休克等。
肝功能减退时其细菌感染有何特点?
慢性肝病患者,肝脏网状内皮系统异常,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减退,细菌
感染尤其是败血症极易发生。
近年研究表明,引起肝硬化患者的细菌感染,44%~69%为革兰氏阴性菌,而2
0%~30%患者无明显的临床感染。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与肠道寄殖的正常菌群相同
。目前认为肠道细菌的转运与其菌血症有关,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肠道灭菌,可使菌
血症发病率降低。约75%的肝病伴败血症患者,其致病原来自皮肤软组织、呼吸道
或尿道感染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及肺炎球菌为下呼吸道感染
的主要病原菌,尿路感染最常见病原菌仍为大肠杆菌。
肝硬化腹水患者约20%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其原因主要包括肠道细菌的转
运、病原菌的接触传播以及血源污染。肝硬化患者的腹水亦表现为体液免疫功能异
常,腹水对脆弱类杆菌仍保持较高水平的抑菌活性,因此这类菌引起腹膜炎的机率
较低,约2/3腹膜炎患者可自腹水中分离到病原菌,通常为单一细菌,其中最常见
为肠道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大肠杆菌) ,其次为肺炎球菌,而腹膜透析者感染以
金黄色葡萄球菌较常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