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中医学-在维基百科中的详细说明
查看: 4541|回复: 49

中医学-在维基百科中的详细说明 [复制链接]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1
发表于 2007-8-9 17:08

中医学,在维基百科中的一个条目,里面以中立的态度,比较公正地讲解了跟中医有关的内容,如果你认为其中有失偏颇的地方,可以提供有效证据和来源,要求其更改。这比在论坛里吵架要枯燥,但不论对支持中医或反对中医的人来说,是最好弘扬各自观点,并让这些观点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的一个有效途径。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C%A2%E6%96%B9%E9%86%AB%E5%AD%B8&variant=zh-cn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2
发表于 2007-8-9 17:15

中医学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传统医学。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中医,是“起源与形成于中国,具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特点的医学”[来源请求]。中医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同时中医也指“中医药学科的专业职业队伍”,即中医师[1]

传统的中医学与西方科学并不一致,然而,当今之科学期刊已多有论文研究之[2]

中国医学体系的传统医学,即中国汉族为主体的中医学(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东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气功食疗音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1929年在一场废除中医的尝试失败之后,上海中医药界人士为了庆祝这一胜利,把每年3月17日定为“中国国医节”。这是和中医学相关的节日。

最近,中国新闻社报道“韩现在又计划拿中医当韩医,申请为代表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后,中韩之间有不少争论[3]

目录

[隐藏]

理论[编辑]

理论体系[编辑]

五行生剋
五行生克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

  1. 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
  2. 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
  3. 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4:17:29编辑过]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3
发表于 2007-8-9 17:18

具体学说[编辑]

精气学说

  •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 气是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

阴阳学说

  •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 五行即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藏象学说

  •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 五脏:指,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 六腑:指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 奇恒之府:指“、髓、、女子胞”。

津液

  •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经络学说

  •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病因学说

  •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 近代则将病因分为五类:
    •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香港尖沙咀的一家中医药店
香港尖沙咀的一家中医药店

发病

  • 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病机

  •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又称“病理”。
  •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学科分类[编辑]

周朝起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太医署分医学及药学,医学设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又分体疗、少小、疮疡、耳目口齿、角法等五科。太医局的医学教育初分方脉、针、疡三科,宋神宗以后分为九科,即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疮肿兼折伤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太医院分十三科后并为十科:即大方脉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兼妇人杂病科、眼科、口齿兼咽喉科、正骨兼金镞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书禁科。太医院分为十三科:即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接骨、金镞、眼、针灸、按摩、祝由。太医院初分十一科,之后并为九科:大方脉、小方脉、妇人、伤寒、疮疡、口齿咽喉、正骨、眼、针灸。道光二年(1822年)上谕:“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敕令太医院废止针灸科。同治朝将大方脉、妇人、伤寒并为一科,故只分五科。

现代中医学则可分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两大部分

  • 基础中医学

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温病学中国中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

  • 临床中医学

包括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针灸科中医骨伤科推拿科中医眼科中医耳鼻咽喉科中西医结合医学气功科中医护理

中医学典籍[编辑]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备急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4
发表于 2007-8-9 17:21
实践[编辑]

诊断方法[编辑]

主条目:中医诊断学

在诊断治疗疾病时,采取辨证论治的方法,即将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定为某种性质的“证”,以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得出结论,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与具体治法。这种方法既不同于简单的局部对症治疗,又有别于不分主次、不分阶段、不分性质、一方一药治一病的辨病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编辑]

治疗手段和方法丰富多采,既有一般内服药物的内治法,又有药物外敷、热熨、熏洗等外治法,以及独特的针灸拔罐刮痧推拿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还有以药膳为代表的日常食品疗法。

一般而言,完整的中医处方,至少包括四项以上:情治(情绪控制)方面的指导;忌口(饮食应注意的事项);运动的建议(游泳、跑步、导引气功等);中药的使用,或针刺、艾灸、推拿等。故中医在治疗疾病时,是以身心合一的角度全盘考量。

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批传统药物注射制剂,被用于肌肉和静脉注射。此外,绝大多数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加之多为复方制剂,配方时可采用相应的拮抗措施。

发展[编辑]

发展和传播[编辑]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4]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正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以后,中医发展趋于完备,其理论和治疗手段基本定性。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药最重要的著作。同一时期,蒙医藏医受到中医的影响。在朝鲜东医学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许浚撰写了《东医宝鉴》。

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同属中国医学体系的日本皇汉医学韩国韩医学亦是如此。在同一时期,处于日治时期台湾,台湾第一位医学博士杜聪明则倡议用西方医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发展汉医学,1928年台湾民报发表连载了31期“关于汉医学研究方法之考察”的长篇论文,也亲身前往中国、朝鲜、日本考察中药材的品质、产量及药商组织等,并曾多次向台北帝国大学提出建议书,呼吁附设汉医研究机构,但未被接纳,直到1939年热带医学研究所成立,终于附设汉药学科[4]。而杜聪明先生在1954年创办高雄医学院(高雄医学大学前身)后,也亲自于学院讲授伤寒论针灸学、中医学史、本草学发展史、中医治疗总论等中医学课程,以求实现中西医学一元化的想法[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医作为“古为今用”的医学实例得到中国共产党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发展。现代,中医在中国仍然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相较于传统中医,现代中医的革新发明,值得加以关注的包括:小针刀传统药物注射制剂科学中药等。

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6]。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CAM)中的一支而受到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2年5月26日发表“2002-2005年传统医药研究全球策略”,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

流派及医家[编辑]

汉书·艺文志》中,将医家分为“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大流派。发展至今,可分为八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中西汇通学派。

从古至今,知名的和传说中的中医学家有:(参见:中医学家列表扁鹊张仲景华佗王叔和陶弘景孙思邈宋慈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张景岳傅山陈修园曹颖甫余无言唐容川秦伯未章次公赵绍琴张简斋施今墨程门雪蒲辅周左季云郑寿全岐伯谈允贤等。

中西医学的比较[编辑]

自从西洋医学(又称为对抗医学)随着传教士由欧洲传入中国之后,两种医学体系的竞争与融合就一直在进行。为了区别此二种不同的医学体系,遂有“新医、旧医”,“西医、中医”、“西医、汉医”、“西洋医学、东洋医学”、“西医、韩医”等各种相对应的名称在中国大陆、台湾、日本、韩国被使用。西洋医学的名称也并非只在东亚地区使用,例如印度、阿拉伯地区,本身亦有自身渊源流长的医学,也有将来自其西方的欧洲医学称为西洋医学。而对于欧美人士的角度,对抗医学亦被认为是其传统医学,这是相对于一些欧美新兴的另类医学,例如顺势疗法、整脊疗法等而言。

医学理论体系[编辑]

世界上的医疗体系大致上可分成:

“拟人论医学体系”(神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超自然物(神灵)力量所造成的,如撒旦神祇等,巫医乩童符咒等即属于此类。

“自然论医学体系”(经验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人的生活方式不正常所造成的,如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人的情绪变化等。中医学阿育吠陀顺势疗法等即属于此类。

“科学论医学体系”(实验设计):经由设立假说、实验设计,并利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呈现结果,或借由科学仪器侦测所产生的医学,是近现代医学的主流,例如西医

其中前面两者被归类为传统医学替代医学,而后者则属于现代医学的主流。

诊断疾病的思维方式[编辑]

中医诊断疾病是依望闻问切的结果来辨病及辨证,但也有只辨病不辨证(例如急症或有专病专方时),或只辨证不辨病(例如遇到不知名的疾病、疑难杂症、或调理体质等)的情况。与西医在诊断上注重“病”的方式不同的是,中医常会强调“辨证(症)”。

感冒为例,西医师会分辨究竟是病毒性或是细菌性的感染,会鉴别是上呼吸道感染或是合并肺炎;但这些诊断对中医师而言,却不是最重要的。以中医的观点,需要分辨的是,这是属于风寒或风热;若属风寒则又辨属于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属风热则辨别病邪在卫气营血的哪个阶段等。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5
发表于 2007-8-9 17:23
治疗的思维及方法[编辑]

中医主要通过中药、针灸等治疗方法,帮助人体驱除病邪,恢复正气。其思维可简约为攻补二类,依病情不同,施行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传统上,临床进行攻补有八个方法,即“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称为八法。

有些中医学家认为,中医学的价值之一在于方剂,药方是医者的经验结晶。中医学本身发展的过程即是实验的医学,尤其是经过无数的医家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来的临床人体实验反覆使用,证实实际有效而被记载流传下来的经方时方等。直接面对疾病,掌握主证,选择对证的方剂进行加减,不拘泥于理论,以治疗疾病,这是中医精髓辨证论治的本来面目。

现代中医也有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尤其在中国大陆,利用现代医学检测方法辅助诊断,中医师可兼用中药与西药为病患治疗。

西医主要通过医学器械、化学检验确定病情,然后使用化学制剂、先进医疗设备达到杀死病源体或抑制治病途径而治愈疾病,称为对抗疗法

通常有些病人在患顽固疾病,慢性疾病,和原因不明疾病等疾病时,或者因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所限,或者是患者所能获得的医疗资源所限,没有治疗的办法时,会求助于中医。但绝大多数人在外科、及病情恶化快速的严重病变的情况下求助于西医。

一种疾病可否治愈,其可能性多大在西医中比在中医中有明确的统计数字可依循。

疗效验证方法[编辑]

传统上,中医借由脉象及病人服药后症状的变化等来判断疗效。有些中医认为中医学很难进行对比试验,但现代研究中医学的学者,亦建立多种实验动物模型或进入临床人体实验,进行对比试验,来验证方剂或中药的疗效。

西医的治疗方法和药剂则是要通过科学的对比试验(比如使用安慰剂对比)来确认效果。

知识传播方式[编辑]

中医的典籍大多成书于古代,如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的《伤寒论》、明朝的《本草纲目》,使用文言或古人的口语、歌诀记载,今人不易了解,而增加传播的难度。古代中国官方亦不断蒐集修订各类中医典籍,成为官修医书,并设有考试制度,而在民间则多以师带徒或家传的方式传承。近现代则成立中医药大学或学院等,对中医学进行的系统整理、研究、教学,而在民间也保留部分师带徒及家传方式。

中医和西医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在于中医注重古人的经验。中医医生推崇中国古代医书,相反现代医学的研究者则更着重医学的发展。而且某些相信中医的人士也有一些迷信的做法,如相信秘方、古书。

西方医学不断推陈出新、开放新药品。中医则一方面对古代秘方,医书进行挖掘、蒐集、考证、从中吸取古人的临床经验(古人对中药的使用,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几乎就是直接进行人体试验而记录下其功效、禁忌、服药后的结果。而古人也用中药进行许多动物实验,虽然其目的是治疗动物的疾病,这些成果保存在古代的牛医科、马医科等,即现代的中兽医学)并继续加以检视及运用,另一方面也不断以经方时方为基础,针对不同的疾病在临床上进行加减,研制新的方剂,或借由改变剂型,例如中药注射制剂,来扩展方剂的治疗范围或加强其疗效。

西医则是根据成文的知识体系进行,如果某种治疗方法或药剂不对或有效,这种知识能很快得以传播。现代借由网络及传播媒体的发达,以及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所的设立,中医的各种典籍及资讯亦逐步电子化而得到快速传播。

一般认为有经验的老中医医术较高明,经验对疗效有明显的决定作用。由于中医强调的辨证,借用中国哲学中阴阳五行的词汇来描述,使得经验很难以被了解。而在医经、本草、医案、医话等各类中医典籍中,均详细记载了各种方剂、中药的使用时机、炮制法、使用禁忌、副作用、误用后的症状及救治方法等,例如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卷四·马兜铃的注解中,提到“今人惑于钱乙补肺阿胶散一方,取用(马兜铃)以治虚嗽,百服百死”。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6
发表于 2007-8-9 17:23
争议[编辑]

中医师认为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即协助身体的自我调控机转维持身体的恒定)。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也是中医在现今世界的医疗体系中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7]

中医的理论体系借用自古代中国哲学,以阴阳为总纲,用五行生克来解释人体生理、病理、并指导诊断及治疗的思维。在中国,对于中医学的是否属于科学的问题,始终一直争论不休。学术界的争论可追溯到19世纪末,现代医学传到中国之后,一些主张医学现代化的人士,主张废除中医,中医学连带受到巨大的挑战。直到今天,中医学的科学性、有效性等仍存在争论。

科学性[编辑]

自欧洲医学东传以降,中医为科学与否,争议极大,两派各执一词,迄今并无结论,兹聊列之。

科学[编辑]

中国官方的说法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科学。针对中医不科学的说法,“2005年11月19日国家将中国中医研究院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也是对此等论争的回击。”[8]

非科学[编辑]

中医被一些人认为“在现代科学划界标准下当属于非科学范畴,而与伪科学截然不同”[9]。而按照萨伽德的科学划界标准,亦“不能说中医学是一门科学”[10]

现在还有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本身不具有科学性,它本身是一种经验理论,虽然不是科学,却仍有其利用价值,对于现代医学的一些问题,可以起到提供研究样本、启发研究方法等等的作用,只要不是自称科学,就不应当称之为伪科学。

科学化[编辑]

认为中医不是伪科学的一些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和中医学由于是在现代科学体系之外形成的,它难免与现代科学存在语言不通的情况,因此尚没有得到较好的科学解释,因此内容并不被现代科学所认可;然而在实践中,阴阳、虚实等学说一直在指导实际诊疗,而且其深层的运行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严肃的中医并不认为这些理论已经进入科学范畴,声称中药针灸[6]等部分内容已逐步得到现代科学认可,因而中医并不是伪科学。

伪科学[编辑]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的一些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本身并不是科学,不具有科学的基本性质,其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并不兼容。例如: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唯象地反映了事物存在普遍联系的现象,但不能进行科学的证伪,也不符合科学的而非哲学意义上的普适原理。但很多人试图以现代科学理论解读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中医理论中的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概念强加上科学的解释,这实际是一种伪科学。

中医是否无用及其原因[编辑]

有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的治疗机制没有科学论证,而是把人体作为黑盒子的经验总结加上哲学辩证,也极少经过“双盲”对比实验,其效果很值得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药不过可以起安慰剂的作用,事实上无用。中医一般认为[来源请求]用来治疗慢性疾病有效。但是,人体本身就有抵抗,再生能力。有些慢性疾病对于身体造成的伤害,人体本身有修复能力,只是时间长短问题。时间长了,人体本身可能就可以康复。例如[来源请求],如果感冒了,中医可能建议吃中药或扎针。但是如果不吃药,不扎针,也可能自然康复或恶化。中医治疗部分慢性疾病也可能有安慰剂效果。

近年在台湾,各大教学医院或地区医院均普遍开设中医部,并承担中医药临床试验的任务。例如:2006年9月24日举办的“二〇〇六中医药研究暨临床病例学术研讨会”上,长庚医院北区中医部主任杨贤鸿发表“辛夷散治疗过敏性鼻炎随机双盲临床疗效评估”,在为期两年的双盲实验中,共收集108位病患,完成整体实验共有60位,其中包括实验组40位、对照组20位,并针对临床症状、鼻腔阻力、鼻腔截面积、尘螨特异性免疫球蛋白、T淋巴球细胞激素之分泌等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辛夷散对过敏性鼻炎患者有临床疗效,此疗效之机转包括T细胞的免疫调节及嗜中性白血球活化的影响[11]。这是中医药科学与其医疗价值验证的众多科研举证之一。而其它具代表性的中医科研验证结果也在台湾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网站有公开而详实的记录[12],提供有兴趣者一窥中医与临床的成效。

有观点认为[来源请求]“中医无用”是错觉:由于中医理论深厚,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紧密,全面掌握中医理论并非易事,导致许多医生的中医水平极低,甚至成为庸医,现行中医市场和中医水平衡量也并不规范,民间不合格中医医生较多,由此给许多人造成这种错觉。

反对上述观点的人认为[来源请求]现代中医的主流来自20世纪50年代陆续在各省会城市以及直辖市组建的一批中医学院,90年代部分发展为中医药大学,培养了一批现代中医;目前他们是各级中医医院和各级综合性医院的有生力量,在教学医院他们是骨干,许多是博士生导师、教授;近50年来中医学院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分配:30%课时学习西医医科大学重点课程,70%课时讲授中医课程。中医各门类硕士、博士招生,对接受过各阶段医科大学西医课程学历教育者同样开放。现行中医市场和中医水平衡量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各地卫生厅中医处规范管理。假冒中医,不代表,也遮盖不了现代中医的实际现状。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7
发表于 2007-8-9 17:25
中药[编辑]
中药中晒干的海马)
中药中晒干的海马

某些相信中药有效的人认为[来源请求],中药之所以有效,往往是因为其中一个特定的化学成分,而非整个中药。故中药饮片的采收部位、季节、产地、炮制、煎服法等就相当重要,如果不能如法进行,则有效成分将会不足或被破坏而影响疗效。药物和药物之间有时也会产生反应,或好或坏。如果没有专门的研究,如果随便搭配就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需要熟记本草中所记载药物的相须、相使、相恶、相畏、相反、相杀以及十八反十九畏等,并经常研读中医典籍、吸取历代医家的经验、掌握方剂的加减法及禁忌。古代人们因为没有现代的科学手段,没有办法提炼出中药里面的有效成分。现代医学有时候也会对有明显药效的中草药进行研究,试图找出其中特定化学成分。发现以后,或者提炼,或者人工合成。中医则保留了方剂的方式。

绝大多数中药药物均为天然动、植、矿物,非人工合成之化学品,有人认为[来源请求]因此中医药物毒副作用较少,适用范围较为广泛。但也有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药物成分复杂,毒副作用试验不完全,比现代医学(西医)的药物危险且作用值得怀疑。尤其是中药没有象西医药品有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西医的药品从研制到开发,都要经过反复试验,先用在动物上,如果没有副作用,然后才用在志愿者身上。而且还要考虑孕妇使用以后,是否对胎儿有副作用。然后是小量使用,最后确定有效,才大批量生产。而且如果发现问题,随时会取消该药品。

很多人认为[来源请求]中医药物价格相对低廉,同时某些中药药物由于使用珍稀原料(如鹿茸、人参)价格昂贵。似乎没有人做过研究犀牛角为何可以入药,这是由于基于保育的理由而被禁用、材料不易取得的缘故。但例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中药则有大量的研究。而何首乌则在其抗衰老方面有很多动物实验的研究[13]

中药中晒干的鹿鞭,即雄鹿的外生殖器官
中药中晒干的鹿鞭,即雄鹿的外生殖器官

中医认为[来源请求],雄性动物外生殖器官可以壮阳。人和动物非同类,有不同的荷尔蒙,人吃了动物的生殖器官就可以壮阳的现代医学理论依据仍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来源请求]。不过现代医学亦有用动物的荷尔蒙来治疗疾病,例如用猪的胰岛素治疗人的糖尿病[14]。另一方面,外生殖器官通常并不含有比其他器官多的荷尔蒙。

中药中何首乌被认为可以“益肾精,用干精血亏虚早衰证。本品既补血,又能益肾精以乌须发,延缓衰老。常用干肝肾精血亏虚所致须发早白、头晕眼花、耳鸣、腰膝无力等早衰,井常与熟地等其他补肝肾、益精血药物同用。”[15]很多中国生产的香波和护发素加入何首乌。何首乌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研究不足[来源请求],譬如如果它可以乌发,那么如果给其他人种用,他们的头发是否也会变黑这样的问题没有解释[来源请求]

中药的使用亦存在地方色彩,也有地方局限性,中国的各地均有其特产草药、有时也经常被中医吸收,使用在方剂之中。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到现在仍被中医推崇,其中内容固然有不科学的地方,对其进行的科学研究和探讨不足,这是由于《本草纲目》内容繁多、既深且广的缘故,即使如此,它依然在中医界有很高声望,清朝时即被翻译成英文、德文等传入欧洲。此外,自清朝至今,不断有医家将《纲目》中较为实用的部份摘录并正误或补遗,例如清汪昂撷取《纲目》及《经疏》的精义,并补其未备,编攥成《本草备要》一书,成为中医界实际常用的本草典籍之一,至今在台湾的中医师高考及特考中,仍作为中药学指定的考试用书。

其他[编辑]

以上观点已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是,无论哪一方,都反对有些江湖游医为招徕生意,故意夸大中医功效的行为,并批评那些将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等神话为先进的生物医学技术,甚至冠以全息的科学名词的做法,各方都认为[来源请求]中医有其局限性,任何宣称中医可以根治目前尚很难治愈的病症如乙肝牛皮癣甚至癌症等等都是典型的伪科学的表现。

争论的另一个焦点集中在中医的理论基础,譬如阴阳五行。早在1915年江苏的袁桂生将“废五行说”作为一项提案交神州医药总会讨论,题为《拟废五行生克之提议》[16]。据医学捌号楼称可能是最早的提出废除五行理论的文章。

废除中医[编辑]

主条目:废除中医

1879年俞樾发表《废医论》最早提出了废除中医中药的主张。

除了一些对于中医某些方面的争执之外,自1920年代开始至今,还有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中医中药整个系统应被废除。

相关条目[编辑]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8
发表于 2007-8-9 17:25
注释[编辑]
  1. ^ 1.0 1.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2005年3月), 中医药学名词, 北京: 科学出版社, ISBN 7030151542
  2. ScienceDirect - 于2007-07-18访问。 (在内键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或相类字词,自会有结果,因其搜寻结果连结不定期失效,故不提供,请见谅。)
  3. [1]
  4. 国学大师陈寅恪认为,华佗的故事是个神话故事,而且他的病例原型来自于印度佛教传说。
  5. 庄永明著,《台湾第一》,台北·时报文化,1995年,70-80页(第一位医学博士 杜聪明) ISBN 9571315680
  6. ^ 6.0 6.1美国医生王澄说:“美国主流医学在美国观察针灸20多年后,认为针灸不能治病,只能作为止痛的辅助治疗”。[2];另据世卫组织观点,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术后疼痛、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它同样可以减轻焦虑、惊恐障碍和失眠。[3]
  7. 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ci_knog/56/34.htm 寻找现代华陀-谈中医应用
  8. 荆, 志伟 (2006年4月), "科学是中医的“紧箍咒”吗?——中医与科学相关问题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7 (4): 11–13, ISSN 1002-0772
  9. 董, 建栋 (2006年7月), "浅论中医的科学属性", 亚太传统医药 (no. 7): 23–25, ISSN 1673-2197
  10. 孙, 学刚; 钰华 贾 & 启雨 庞 (1999年9月), "科学划界与中医", 医学与哲学 20 (9): 12–14, ISSN 1002-0772
  11. 顺天堂公司的新闻稿
  12. 中华民国行政院卫生署中医药委员会
  13. http://engine.cqvip.com/content/R/92286X/1997/028/002/YY13_R16_2527366.pdf
  14. 糖尿病:基因工程制备之胰岛素的利与弊
  15. 王, 建 (2003), 中医药学概论 (第五版 ed.),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 7-117-05511-1
  16. 文章发表于《神州医药学报》第二十六期

外部链接[编辑]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9
发表于 2007-8-9 22:05
不过很遗憾,看起来在国内是无法访问英文维基百科, 否则就不会不引用英文维基上更为丰富的原内容: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inese_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lso known as TCM, Simplified Chinese: 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中醫學; Pinyin: zhōngyī xué) is a range of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ces originating in China that developed ove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The English phrase "TCM" was created in the 1950s by the PRC in order to export Chinese medicine; there is no equivalent phrase in Chinese (zhōngyī xué translates literally as simply "Chinese medicine studies"). In fact, TCM is a modern compi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practices include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s such as herbal medicine, acupuncturemassage; often Qigong is also strongly affiliated with TCM. TCM is a form of so-called Oriental medicine, which includes other traditional East Asian medical systems such as traditional Japanese, and Korean medicine. and

TCM theory asserts that processes of the human body are interrelated and in constant intera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Signs of disharmony help the TCM practitioner to understand, treat and prevent illness and disease.

TCM theory is based on a number of philosophical frameworks including the theory of Yin-yang, the Five Elements, the human body Meridian system, Zang Fu organ theory, and other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re conduc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se concepts. TCM does not operate within a scientific paradigm but some practitioners make efforts to bring practices into a biomedical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framework.

“TCM does not operate within a scientific paradigm...=中医并不在科学范畴中运作...”

这个和中国的google, yahoo 在国内被“整容”了一样。这让人更看不起google, yahoo 和 wikipedia在这点上的作为。

另外,英文原文强调了TMC是“
philosophical frameworks-哲学支架”为理论基础...虽然在尽量努力通过生化和循证医学作为支架“biomedical and evidence-based medicine framework.“。所以中医理论是需要改革,放弃,而以生化为基础的现代医学验证将会替代。 
[em0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9 9:09:46编辑过]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现金
1057 元 
精华
帖子
461 
注册时间
2007-3-9 
最后登录
2023-6-7 
10
发表于 2007-8-10 00:13
这个比较搞笑“often Qigong is also strongly affiliated with TCM”。轻功跟中医有很强的关联性,这一点估计即使中医扇子们估计不会认同。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6 10:14 , Processed in 0.04265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