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染病杂志2005 年12 月第23 卷增刊 Chin J Infect Dis , December 2005 ,Vol 23 ,Sup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挑战 庄辉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课题( H020920020190) ;国家863 课题 (2004BA718B02) 作者单位:100083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原生物学系 一、流行病学 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60 亿人口中,约20 亿人曾感染HBV ,其中3. 5~4 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约占全球人口6 %。在该3. 5~4 亿慢性HBV 感染者中, 约15 %~25 %最终将死于与HBV 感染相关的肝病。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约100 万人死于与HBV 感染相关的肝病[124 ] 。 虽然HBV 感染呈世界性分布,但不同地区的HBV 流行率差异较大。根据一般人群的HBsAg 流行率水平,全球可分为高、中、低三类地方性流行地区: (1) 高地方性流行地区:如亚洲、东南亚、次撒哈拉非洲、太平洋岛屿等,其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8 % , HBV 感染率> 60 % ,新生儿和婴幼儿HBV 感染常见; (2) 中地方性流行地区:如东欧、中东、印度次大陆等,一般人群的HBsAg 流行率为2 %~7 % , HBV 感染率为20 %~60 % ,儿童感染较常见; (3) 低地方性流行地区:如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一般人群的HBsAg 流行率< 2 % HBV 感染率为< 20 % ,成人感染较常见[5 ] 。 我国属高地方性流行地区。根据2002 年全国乙型肝炎(乙肝)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一般人群中HBsAg 流行率为9. 09 %[ 6 ] ,估计约1. 1 亿人为慢性HBV 感染,占全世界慢性HBV 感染者的1/ 3 。其中慢性乙肝约为3 000 万例。全国每年死于与乙肝相关肝病约30 万例。虽然我国属HBV 高地方性流行地区, 但各地一般人群的HBsAg流行率分布并不一致。其中以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最高,达12 %以上;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黑龙江、吉林、辽宁较低,约5 %~6 % , 其余各省市自治区为8 %左右[6 ] 。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慢性乙肝给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据一项疾病经济学调查表明,我国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 477 元/ 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 323 元/ 例, 而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HCC ) 患者分别高达36 757 元/ 例和38 267 元/ 例[7 ] 。按此计算, 我国每年因慢性乙肝(包括肝硬化、HCC) 直接经济损失约9 000 亿人民币。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性传播[ 8 ] 。围生(产) 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 IVDU) 等。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与HBV 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 的危险性增高。由于严格实施对献血员进行HBsAg 筛查,经输血或血液制品引起的HBV 感染已较少发生。近年来,由于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母婴传播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及肠道外传播明显上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 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HBV 感染者中,约32 % 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二、自然史 近年来,关于HBV 感染的自然史日益受到重视。人感染HBV 后,病毒持续6 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 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围产(生) 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 者中,分别有90 %和25 %~30 %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9 ] ,其HBV 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 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 HBV 复制活跃,血清HBsAg 和HBeAg 阳性,HBV DNA 滴度较高( ≥105 拷贝/ ml)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 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免疫清除期则表现为血清HBV DNA 滴度≥105 拷贝/ ml , 但一般低于免疫耐受期,AL 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持续或间歇升高,肝组织学有炎症坏死等表现。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表现为HBeAg 阴性/ 抗2HBe 阳性, HBV DNA 测不到或呈低滴度,AL T 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炎症或仅有轻度炎症。 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 者中,多为自限性,仅5 %~10 %发展成慢性,一般无免疫耐受期。早期即为免疫清除期,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肝;后期为非活动期或低(非) 复制期,肝脏疾病缓解。无论是围生(产) 期和婴幼儿时期,或是在青少年和成人期感染HBV 者,在其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的HBV 感染者中, 部分患者可再活动, 出现HBeAg 阳转; 或发生前C 或C 区启动子变异, HBV 再度活动,但HBeAg 阴性,两者均表现为活动性慢性乙肝。 儿童和成年人HBeAg 阳性慢性乙肝患者中, 于5 年和10 年后发展为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的比例分别为50 %和70 %[10 , 11 ] 。在我国和亚太地区对非活动或低(非) 复制期慢性乙肝患者自然史的研究尚不充分,但有资料表明,这些患者可有肝炎反复发作。对684 例慢性乙肝的前瞻性研究表明,慢性乙肝患者发展肝硬化的估计年发生率为2. 1 %[12 ] 。另一项对HBeAg 阴性慢性乙肝进行平均9 年(1~18. 4 年) 随访,进展为肝硬化和HCC 的发生率分别为23 %和4. 4 %[13 ,14 ]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血清HBV DNA 高滴度、HBeAg 持续阳性、AL T 水平高或反复波动、嗜酒、合并HCV、HDV 或HIV 感染[15217 ] ) 。HBeAg 阳性者的肝硬化发生率高于HBeAg 阴性者[ 1 ,12 , 18 ] 。慢性乙肝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 % ,5 年累计发生率约16 %[18 ] 。 慢性乙肝、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 年病死率分别为0 %~ 2 %、14 %~20 %和70 %~86 %。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18 ] 。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 血清转换,且HBV DNA 持续转阴和AL T 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 18 , 19 ] 。HBV 持续复制是HCC 的重要相关因素, HBsAg 和HBeAg 均阳性者的HCC 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HBsAg 阳性者[ 20 ] 。肝硬化患者发生HCC 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合并HCV 或HDV 感染、持续的肝脏炎症、持续HBeAg 阳性及HBV DNA 持续高水平( ≥105 拷贝/ ml ) [ 18 ] 。但少部分与HBV 感染相关的HCC 患者可无肝硬化。HCC 家族史也是相关因素,但在同样的遗传背景下,HBV 病毒负荷更为重要[21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庄 辉(1935.1.17-)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浙江省奉化市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技术咨询小组成员、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 |
庄 辉(1935.1.17-)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浙江省奉化市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技术咨询小组成员、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 |
庄 辉(1935.1.17-)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浙江省奉化市人。1961年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曾任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技术咨询小组成员、现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4-29 23:36:35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