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精华资料 存档 1 子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部分S区基因的变异 ...
查看: 773|回复: 0

子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部分S区基因的变异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556 元 
精华
帖子
370 
注册时间
2001-8-16 
最后登录
2003-5-5 

荣誉之星

1
发表于 2001-10-10 07:40
中华传染病杂志2000年第18卷第1期



子宫内传播中乙型肝炎病毒部分S区基因的变异



王珊珊 姜普林 彭桂福 曾年华 王志斌



  摘 要 目的 以丈夫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的4例女性 携带者与妻子无HBV感染标志的6例男性携带者及子宫内感染HBV的胎儿为对象,研究子宫内 传播中HBV S区的变异。方法 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检测母儿、父儿所携HBV S区451~660位核苷 酸序列。结果 母儿、父儿间同源性98%~100%,检出491、494、530、546、581位点变异致使113、114、12 6、131、143位氨基酸替代,其中126、131、143位氨基酸变异为多。结论 子宫内传播的HBV存在S基因变异。





  关键词:肝炎病毒,乙型;子宫内传播;S基因变异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的母亲是子宫内传播的重点人群[1,2]。目前的研 究表明子宫内传播不仅包括母儿传播而且包括父儿传播[3] ,本研究试图观察子宫 内传播中编码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基因区的变异情况,了解是否存在较集中的变异点 。



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995年3月至1996年3月在湖南省某县以HBsAg筛检前来终止3月以上妊娠孕妇及其丈夫。共筛 选 506对夫妇入选49对,25例妻子阳性丈夫阴性的25例胎儿10例受染。24例丈夫阳性妻子阴性 的25例胎儿(1例双胞胎)8例受染。以4例丈夫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标志的女性携带者与 6例妻子无感染 标志的男性携带者及其子宫内受染胎儿为研究对象。男、女性携带者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 LISA)检测HBV血清学标志与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 DNA进一步确定,均无既往肝炎史, 丙氨酸转氨 酶正常,无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史,其配偶上述方法检测HBV标志均阴性。年龄均在23~35岁 之间。取终止妊娠3月以上引产胎儿,胎儿血在产出当时采取分离血清保存于-20°C。同时 分离白细胞,无菌条件下取肝脏。以PCR检测胎儿血清、白细胞、肝脏HBV DNA任何一项阳性 则判定为子宫内感染。选择5对无任何HBV标志的夫妇及胎儿为对照。

  二、检测方法

  (一) HBV标志 HBsAg, 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ELISA检测。

  (二) 各种标本的处理及DNA的抽提 抗凝血液标本以白细胞分离液分离白细胞,PBS反复洗 涤以除去血液中HBV的影响,恢复体积分小包装低温保存备用;肝脏标本取2 g与PBS 2 ml在 无 菌研磨器中研磨成匀浆PBS反复洗涤,加PBS 2 ml后分小包装低温保存备用;精液标本离心 将精子与精浆分开,精子以PBS反复洗涤以除去精浆中HBV的影响,恢复体积分小包装低温保 存备用。上述标本末次洗液PCR检测HBV DNA均阴性。各种细胞标本及血清标本提取DNA [4]。

  (三) HBV DNA检测 PCR引物合成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引物取自HBV S区( 表1)。外引物为S 1R、BS1,扩增片段为787bp。内引物为S3、BS3,扩增片段为261bp。第一轮PCR产物1∶50稀 释作为第二轮PCR的模板,每轮PCR均设阳、阴性对照与空白对照。常规PCR方法参考文献[ HT][4]。阳性标本以斑点杂交法确认,操作按说明书。



表1 PCR引物序列



引物 位置 序 列

S1R 842~822 5′ TTAGGGTTTAAATGTATACCC 3′

BS1 56~76 CCTGCTGGTGGCTCCAGTTCC

S3 427~448 CATCTTCTTGTTGGTTCTTCTG

BS3 687~668 GGCACTAGTAAACTGAGCCA





  (四) 序列分析 取第二轮PCR产物以醋酸胺与异丙醇纯化,用Fmol DNA cycle sequenc ing system (promega公司)以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4],γ-32P- A TP购自北京亚辉公司。放射自显影后读片。结果输入计算机用DNASIS软件处理并与发表的序 列(genebank)比较。

结果



  4例女性HBV携带者HBsAg、HBeAg均阳性。6例男性携带者中4例HBsAg、HBeAg阳性,2 例HBsAg 、抗-HBe阳性。10例胎儿仅2例HBsAg阳性。以套式-PCR(Nested-PCR)检测HBV DNA 6 2份标本阳性58份,其 中10份父、母亲血清、3份父母亲白细胞、2份胎儿血清、2份胎儿白细胞、2份胎儿肝脏、2 份精液、为第一轮PCR阳性,其余63.8%(37/58)均是第二轮PCR检测时出现阳性结果。尤其是 精子标本在第一轮均阴性。5例对照胎儿与父母各种标本均无HBV感染标志。

  以PCR产物直接测定10例携带者与胎儿的HBV S基因第451~660位核苷酸(从HBV的EcoR1酶切 点计算)。4对母儿、6对父儿此段序列核苷酸同源性均在98%~100%。4对母儿中2例胎儿的此 段序列与母亲完全一致。另外2例在个别碱基上有变。第1对544、546位碱基母亲为A、C,胎 儿为C、A。值得注意的是胎儿的C(A)、A(C)位置上信号较弱的平行带。此外581、586位母亲 为A、C,胎儿为T、T。第4对544、546位的变化与第1对相同。544与586位的变异均为无表型 变异。546的变异使S区第131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天冬酰胺。581位的变异使第143位氨基 酸由苏氨酸变为丝氨酸。此段序列中4对母儿共同变异的有3个位点,499、529、530位,仅 第3对母儿在530位由A变为G致使第12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其它均为无表型变异 。6对父儿中第3、4、5、6例胎儿的此段序列与父亲完全一致,其中第4对父亲血清、精子与 胎儿血清HBV基因两个位置均与原型株有差异,第499、508位原型株为C,此对父儿为A、G, 此变异未引起表型变化。第1例胎儿8个位点与父亲不同,491、494、505、544、546、581、 586、592位碱基父亲为T、T、C、A、C、A、C、C,胎儿为A、A、T、C、A、T、T、T。第2例 胎儿544、546位的变化与第1例相同。在这2个位点上也有信号较弱的平行带。上述位点中49 1、494位的变异使胎儿S区第113、114位氨基酸由丝氨酸变为苏氨酸,546位的变异使131位 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天冬酰胺。581位的变异使第143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丝氨酸,其它位 点均为无表型变异。此段序列中父儿共同变异的5个位点即493、499、508、529及530。其中 仅第3对父儿在530位由A变G,致使第126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丙氨酸。



讨论



  本研究从最大限度上排除了母儿传播的可能,初步确定出生前期可能存在HBV的父儿传播, 第4对父儿父亲血清、父亲精子与胎儿HBV在499、508位的变化一致,说明父儿间病毒在分子 水平特征相同。从本研究的结果看父亲的HBV血清学标志与发生子宫内传播似有较大关系,6 例阳 性胎儿的父亲4例HBeAg阳性,可能此种血清学标志的携带者父亲更易将病毒传给子代,这一 点与母婴传播中的情况一致[1,2]。

  从10例子宫内感染胎儿的序列分析看,子宫内感染以父母亲所携带的HBV优势株为主(6/10 ) ,此优势株可以是原型株也可以是变异株,而父母所携检测水平以下的少数株传给胎儿的较 少(4/10)。从病毒本身来看还是以变异株为主,在传播变异株的6例中,126位变异2/6 、131 位变异4/6、131位变异合并143位变异2/6,其中126位变异株在父母代已形成可检出的优势 变异株,而131位、143位变异株在父、母代仍为检测水平以下的少数株,但传给子代后成为 可检出的优势株。这一点已在母婴传播中证实[5]。胎儿544、546位信号较弱 的平行带看,变异似是在传播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基因库的序列在126位上均为苏氨酸 ,但第3对母儿与第3对父儿为丙氨酸,其他学者也有类似研究[6],如131位丝氨酸 到脯氨酸,134位苯丙氨酸到丝氨酸变异,当前基因库中的序列131位为苏氨酸134位为苯丙 氨酸与酪氨酸,可见当前基因库中来自中国的太少,因此建立我国的HBV基因库是乙型肝炎 预防研究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序列测定的实验工作在全军及广东省重点实验室、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 院传染科实验室完成,对骆抗先教授的指导及实验室全体同志的帮助,谨致谢意。



作者单位:王珊珊(510507 广州,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姜普林(510507 广州,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彭桂福(510507 广州,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曾年华(510507 广州,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王志斌(510507 广州,广州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王珊珊,肖乐义,徐德忠,等.乙型肝炎病毒的垂直传播.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 991,11:33-35.

2,王珊珊,姜普林,曾年华.乙型肝炎病毒的子宫内传播.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 5,9:178-179.

3,赵连三,刘晓松,张智翔,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经精子传播的可能性研究.中华传染病 杂志,1998,16:154-157.

4,Hou J, Karayiannis P, Waters J, et al. A unique insertion in the S gene of surface antigen negative hepatitis B virus Chinese carriers. Hepatolo gy, 1995, 21:273-278.

5,骆抗先.乙型肝炎——基础和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0-43.

6,范金水,庄辉,李远贵,等.我国八城市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片段序列比较.中华预防医学 杂志,1997,31:140-143.



和大家一起努力的药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3 02:07 , Processed in 0.01565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