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交流 存档 1 安利玩中国人于股掌之中(热论中医)
楼主: 横眉冷对

安利玩中国人于股掌之中(热论中医)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3016 元 
精华
帖子
2326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7-7-28 
51
发表于 2007-2-13 04:25

在中医骗子口中,万事万物无不是中药,大便也是中药,小便也是中药,电脑也是中药,internet也是中药

loser...............

Rank: 4

现金
718 元 
精华
帖子
427 
注册时间
2007-1-27 
最后登录
2007-11-20 
52
发表于 2007-2-13 04:28
那我问你,如果苦参素是君的话,那需要其他什么药做为臣\佐\使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923 元 
精华
帖子
256 
注册时间
2006-10-31 
最后登录
2007-2-15 
53
发表于 2007-2-13 04: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6Rank: 6

现金
3737 元 
精华
帖子
2260 
注册时间
2006-12-8 
最后登录
2011-9-22 
54
发表于 2007-2-13 04:32

吵个屁,都是笨蛋,如果这么行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受苦了...............

[em11][em11][em11]
心里想着什么基本上你眼里留意的也是什么!......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923 元 
精华
帖子
256 
注册时间
2006-10-31 
最后登录
2007-2-15 
55
发表于 2007-2-13 04:32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4

现金
698 元 
精华
帖子
156 
注册时间
2005-11-10 
最后登录
2011-6-21 
56
发表于 2007-2-13 04:33
嗯,我一叔叔搞安利后都像念了法伦功,完全着迷了!!安利可真厉害,有洗脑的本事。

Rank: 4

现金
718 元 
精华
帖子
427 
注册时间
2007-1-27 
最后登录
2007-11-20 
57
发表于 2007-2-13 04:34

小便有用不等于直接喝呀,在古代,小便怎么提取药物的成分?小便纯粹就是垃圾,有用的成分微乎其微

Rank: 6Rank: 6

现金
3016 元 
精华
帖子
2326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17-7-28 
58
发表于 2007-2-13 04:35
[灌水]从青蒿素再谈中医的恬不知耻!
文章提交者:雪花肥猫 加帖在 猫眼看人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在为中医辩护的理由中,有一个似乎是比较过硬的,那就是中医“指导”西医发现了青蒿素,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青蒿素Artemisinin

分子式C15H22O5,无色针状晶体。熔点156~157℃,味苦。易溶于苯、氯仿、乙酸乙酯、丙酮和冰醋酸,能溶于乙醇、甲醇、乙醚和热石油醚。青蒿素由于具有过氧桥和缩醛结构,对酸碱不稳定,对强碱极不稳定,热至熔点以上即迅速分解。

青蒿素是一种新型抗疟药,具有低毒、高效、速效的特点,对恶性疟、间日疟都有效,可用于凶险型疟疾的抢救和抗氯喹病例的治疗。缺点是在水和油中的溶解度比较小,不能制成针剂使用。口服剂型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不能杀尽原虫,有一定复发率。青蒿素经硼氢化钠还原再甲基化可制得蒿甲醚,其抗疟作用比青蒿素高6倍,复发率较低,油溶解度大,在中国已制成针剂使用。

且看当今中医对疟疾的描述

引起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

其中引起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主要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使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病因病机】

感受疟邪之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起疟疾症状的发作。疟邪与卫气相集,人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热,头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而邪正交争时,则再一次引起疟疾发作。

因疟邪具有虚实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而表现为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所说:“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则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

根据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况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称为温疟;素体阳虚及疟邪引起的病理变化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称为寒疟。在南方地区,由瘴毒疟邪引起,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则称为瘴疟。若因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则称为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使人体气血耗伤,正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起发病者,则称为劳疟。疟病日久,气机郁滞,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则形成疟母。


现代医学对疟疾的描述是清楚细致的,合乎逻辑的,病原体:疟原虫;传播途径:蚊虫叮咬。

如果是高中理科毕业,就应该完全明白这些,并且能够很快发现保护自己不被疟疾侵害的最简单办法——不要让蚊子叮。中医对于病因病理的解释我看不懂,不知道诸位谁能懂?


中医历史上有效对付过疟疾吗?

在中国的国土上,到目前为止,被现代科学证明了的,能够治疗疟疾的是青蒿素,存在于一种叫黄花蒿的植物中。但与黄花蒿非常相似的植物有三种,牡蒿、黄花蒿、青蒿,在中国古代,通常都是混淆的,直到70年代。翻查有关植物学及中药书籍,有的书说上海、江苏等地把牡蒿当青蒿用,其他大部分地区黄花蒿、青蒿不分;有的说黄花蒿、青蒿就是一种东西;又有的说青蒿也可以治疗疟疾。古代中国并没有系统的植物分类学,非常相似的植物混淆了一点都不奇怪。

另外,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青蒿素在高温下会分解,青蒿熬汤是没有用的。

下面再看看中医对付疟疾的手段

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录的40多个治疗疟疾的办法,其中第2个是“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按现在的知识,我们知道这个有可能治好疟疾。其他的40多个方法全部与青蒿无关。有些甚为荒唐,例如:“是日抱雄鸡,一时令做大声,无不差”“取蜘蛛一枚,著饭中合丸,吞之”等等。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数十个方,少量提及青蒿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新鲜的或阴干研成粉。但《本草纲目》中,不仅有青蒿,还有黄花蒿,并且认为治疗疟疾的是青蒿,黄花蒿(臭气的那种),没有用,把药搞错了。

清朝的韩善徵所著《疟疾论》(1897年刊行),在当时为辑述疟疾较为全面之专书,病理病因的说法与现在的医圣网差不多,所列治疗的古方12个,无一提及青蒿;今方31个,其中2个提及青蒿,且都是汤药,而汤药是无效的。

中医中药——医圣网 (http://zhongyi.yiwangtong.com/2/index.asp?id=29142)网站开出了7个方药,如果把发现于1971年的青蒿素拿掉,只有2个提及青蒿,而且都是汤药——青蒿熬成汤就没有用了,这个也已经得到证实。

那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呈现在面前,从晋代到清朝,治疗疟疾的数十个药方,极少提及青蒿。提到青蒿的,也被中医的用药方法消灭掉了——仅剩《肘后备急方》一个验方。
这里之所以说除了青蒿其他的成分都是无效的,是因为当年中国寻找抗疟疾的药物,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最后的结果是找到青蒿素,而没有发现其他有效成分。

另外,奇怪的是,即使到了现在,大家已经知道青蒿素可以有效对付疟疾,青蒿(黄花蒿)含有青蒿素,而且熬汤后失效。那么在《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个显然有效的验方,却没有被现代中医(医圣网)列入正式的治疗办法,只是在参考文献中出现。
还有一个侧面可以说明中医没有办法,清康熙皇帝曾经得了疟疾,御医束手无策,后来得了洋人的奎宁才得以康复。这个事情我没有考证过。如果这个事情是真的,就说明中医确实没办法,你总不能说皇上也找不到好的中医吧。否则皇上病了的时候,就会有:一骑红尘御医笑,无人知是青蒿来——要新鲜的嘛。

那么整个中国传统医学,唯一对付疟疾有效的办法就剩下一个——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用的正确的药(如果运气好,采到的青蒿其实就是黄花蒿),正确的用法。有网友说葛洪是个修道炼丹之人,是个杂家,其《肘后备急方》是民间验方、偏方,与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理论无关,不能算中医的,而且正统的中医并不认为他属于这个体系。这个要看“中医”这个词的内涵怎么定义。本文就把所有中国传统医学称之为“中医”,包括这些验方、偏方。

中医有效对付了疟疾吗?个案肯定有,并且这个人是非常幸运的,他饱揽群书,甚至乱七八糟的《肘后备急方》,幸运地选用书中的第2种办法,他采到的青蒿又刚好就是黄花蒿,他在适当的时间吃了正确的量。但无论如何,这个办法并没有被推广,绝大多数人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
青蒿素——中医的护医之盾?

中医的支持者认为,青蒿素在许多中医古方、古籍中都有提到,青蒿素的提取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成果,是中医的骄傲。

这个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中医对付疟疾就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上面已经论述过。少数方药提到青蒿,也是熬汤的用法,把有效成分消灭了。《肘后备急方》这个唯一有效的方法,实际上几近失传,在今天的中医治疗疟疾的资料里面,也仅仅出现在参考文献部分。

当时中国的科学家们,收集民间所有有关疟疾的药方,罗列出所有有关药物,逐个试验,寻找有效的药材。我相信做这个事情的是中医师,这是中医的贡献。但他们用的方法就不能算中医的了,而是科学的实证方法。逐个试验来验证。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给我们做的贡献,也是唯一的贡献是:在《肘后备急方》中记录了青蒿,并且明确用法是绞汁而不是熬汤。

这之后,就没有中医什么事了。“青蒿一握”所含有的青蒿素是非常有限的,青蒿素在肠胃中易被分解,吸收较差。因此直接用青蒿对付疟疾显然不行,药效不够,新鲜的也不便保存、运输,那么找到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制作成药剂是当然之途。

确认有效的药材后,就是化学家和医学家登场了,分离出青蒿汁中的各种成分,再逐个试验。发现了一种,提纯,再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动物试验,临床试验,提取工艺的优化,生产工艺的设计。。。。一直到作成药片摆到柜台上。所有这些过程,没有中医理论,不需要中医参加。

回过头来在一个比较远的距离看整件事,与其说中医参与了,不如说中医实际上是一个研究对象:一大群科学家,走进一间老祖宗留下的房子,翻箱倒柜试图寻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最后在屋后的垃圾堆里发现了宝贝,后来还有证据表明,这个宝贝不是屋主的,是一个房客偶然留下的,并被屋主丢弃了的。

这能算屋主的骄傲吗?

写到这里,就在想,如果明朝的那个李时珍,对编本草纲目什么的没有兴趣,而是对疟疾感兴趣,又不信什么阴阳五行,怀里揣上古籍,深入疫区研究,以他的钻研精神、文化素质和聪明的脑袋,或许就把这个“青蒿一握”给发掘出来,发扬光大了,从此中国人从明朝开始就少受疟疾之苦,洋人自然要来买的,就没什么机会发现奎宁这个东西。把青蒿阴干,研成粉,拌在丸子里——这是不是比茶叶更赚钱。

然后到了1970,国家要研究抗疟疾的药物,老先生就不必翻出上百个方子,让科学家们逐个筛选试验,辛苦1000倍,就可以直接把青嵩(黄花嵩)摆在那些科学家面前,自豪地告诉他们:“你们要找的东西就在这棵草里面,而且不能高温煮,用药的时机是这样的这样的,药量是那样那样的。至于有效成分是什么,就看你们的了。
loser...............

Rank: 4

现金
718 元 
精华
帖子
427 
注册时间
2007-1-27 
最后登录
2007-11-20 
59
发表于 2007-2-13 04:36
以下是引用横眉冷对在2007-2-12 14:32:00的发言:
可以是单药(药有单行者),中药不一定要臣\佐\使配伍。

当然不一定,但是治疗乙肝单方能搞定吗?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923 元 
精华
帖子
256 
注册时间
2006-10-31 
最后登录
2007-2-15 
60
发表于 2007-2-13 04:3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6 06:40 , Processed in 0.01586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