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Lost in translation
查看: 817|回复: 5

Lost in translation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2141 元 
精华
帖子
2699 
注册时间
2006-2-9 
最后登录
2014-12-8 

版主勋章 精华版 红旗手

1
发表于 2006-10-14 08:25

Lost in translation,翻译成《迷失东京》,一个老片,据说不错,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只找到一点影评:

                           

                               记忆回收桶

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一向颇知我口味的两位朋友, 都不约而同的说这片不看也罢。我倒没问原因,是纯粹觉得乏味还是有意识形态的问题。然而我还是去了看,倒非常喜欢。

对于描写萍水相逢的友谊,我总是着迷。人因着不同的理由走上路,暂且忘掉要原有的角色,压抑着的自我得以喘气(如这回男主角所说的prison break)。然而真正惬意的观影经验其实不多,往往都成了艳遇。银幕上的艳遇还见得少么?三扒两拨就干柴烈火惊天动地的,像《铁达尼号》或《麦迪逊之桥》,过后我从来不上心(呵,不是「艳遇」,人家是「找到真爱」哩)。

Lost in Translation 情节很简单,步入中年危机的男子和处于迷茫青春的女子,分别从美国来到东京,因住在同一酒店,因有着孤寂共鸣而相逢相知。两人游走于陌生城市,客串友人的舞会,失眠夜酒吧聊天… 毫无芥蒂但很有分寸。

今次很欣赏导演的冷静。因语言而起的笑话,我不觉好笑 (甚至可说是败笔),但写到两人的情,是我近来少见的含蓄。

感到疏离并非只因处于陌生的城市。她和在丈夫在餐桌上,他和妻子在电话里,也摆脱不了这疏离。但并不代表要因此逃避放纵,甚而在对方身上寻求宣泄。自己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也未解决),但在这一段旅程有对方陪伴,是种恩赐。

虽然电影主角是他俩,但片中两人独处的时间却相当多。各自在房间拿着遥控不断转台;在窗边望着外面华灯万点;她收拾对象看到和丈夫的亲密合照;妻子匆匆挂线后他把头沉进浴池中;她在游戏机中心游荡;他游泳、健身、打哥尔夫球…。时常都是若有所思的神态,也许在回忆甚么,也许是想念甚么,算不上不快乐,也不算是快乐。

淡淡的酒醉一辈子,好过饮得轰烈后呕得一塌胡涂。又不是《两颗寂寞的心》那种天涯沦落,犯不着要生要死。回去以后生活仍要过,也许仍会感到孤单。但想起对方时,内心一定带着微笑。

算是最「亲密」的一幕,是两人在房内看着电视,喝着酒,后来困倦的平躺在床上聊天,隔着一个身位的距离,各自望着天花板(后来是侧身望着对方),她诉说着自己的挫败感,说彷佛不知道要干甚么。I want to be a writer, but I hate what I write. 想搞摄影,拍出来的东西又十分平庸… 他说起他的婚姻,孩子出生他感到从前的生活不复存在,语带失落,然而又说孩子却是你一生遇到能带给最大快乐的人… 这种两人并排絮絮的说着心底话的情景,教我满心温暖。(我竟不合时宜地想起《不羁的天空》,两个男孩在火堆旁的坦白,简简单单,永世难忘。)

然而床毕竟是床,看着其实有点紧张。那幕的最后一镜是她弓着身侧睡,他伸手,握着她的脚。我真怕突然有谁一个转身如吸血强尸扑向对方,那就前功尽废,值得割凳离场。画面淡出的一刻,我心头一块大石落了地,满怀感激。

因为,肉欲的满足无济于事。

虽然,说他俩丁点意思都没有也不全是。
有一夜,他在酒吧遇上个也是外国来的女歌手,几个镜头后他从床头醒来,瞧见窗边的两个酒杯,浴室传来女人的歌声。然后有人敲门,是她,想约他去吃料理。忽然她也听见歌声,知道怎么回事,然而她没有忌妒的权利,他没有解释的需要,只是彼此都那么不自然。最后还是一道吃饭,几句冷言冷语,糟透了的一餐。

尾声时,他们在酒店大堂,在陌生人面前客套地握手告别。

是怕观众太落寞么,最后让他在坐车往机场的路上,看见她的背影。匆忙下车上前,不发一言拥她入怀,轻轻吻了她,还有不知内容的耳边细语后,方才笑着告别。我松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笑着走进渐薄的阳光里。我丝毫也不想知道他究竟说了甚么。

后记:
Sofia Coppola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多谢启发她拍这部戏的人,王家卫是其中之一。
星期六去了一个关于王家卫的讲座,有讲者提起此事,他说觉得这部戏本身相当平庸,之所以在美国大收,正是因为它asexual,鬼佬观众觉得特别罢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2141 元 
精华
帖子
2699 
注册时间
2006-2-9 
最后登录
2014-12-8 

版主勋章 精华版 红旗手

2
发表于 2006-10-14 08:26

看《迷失东京》的剧本

□ 晕疯

  索非娅·科波拉在领奥斯卡最佳原著剧本奖时,感谢了几个导演,其中包括安东尼奥尼和王家卫。她的《迷失东京》从影像风格来看,有些像美国版的王家卫。这类影片更喜欢表达某种情绪和感受,而不是故事本身。安东尼奥尼也一样,这位大师的电影主题总是深入人物的内心和潜意识,但他的表达手法更内敛和含蓄,他的影片里没有晃来晃去的镜头和混乱时空的剪辑,没有用意识流的表现手段——他用摄影机从世界的表面来表达人物内心,这需要很高超的技艺,所以人家是大师。
  
  安东尼奥尼是很难被模仿的,但学王家卫还可以学个形似。对于从小就耳濡目染着银幕内外的索非亚·科波拉来说,这不算难事。《迷失东京》拍摄日期很紧张,最后在银幕上却显得从容、精致,哪怕摄制组没有足够的灯光可用。但结果表明,不用把场景全部打亮的低调打灯法也能把画面拍得很有味道,因为早在她老爹的《教父》里,那个业内最好的摄影师戈登·威利斯早就证明了这一点。这部电影的摄影是Lance Acord,他肯定对宾馆酒吧、还有PUB里的戏很头疼,因为那些场景确实黑得一塌胡涂。不过这倒给剧中人物增添了一点疏离感,都市夜晚的环境,往往都是暖昧而不分明的,在王家卫的片中更是如此。
  
  索非娅·科波拉跟她老爸的风格其实不太一样。拿老科波拉的《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等经典影片来说,那里都有一套仔细设计的剧情,由一个引人的故事做铺堑,慢慢从剧中人物来展开探索人性的宏大画卷。老科波拉的剧本扎实而精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巴顿》的剧本中就能看出来,他是在用商业的外套来延伸自己艺术的构想。
  
  而索非娅这部作品的思路有些相反,虽然整部影片很个人化,但其中不少编剧技巧是遵循商业套路来做的。做为女性,她当然不必把一个属于她个人感受的本子写得多么的理性化,她更喜欢从一个感性的角度来触摸镜头前的影像——这也许是她从王家卫那里学来的歪招。但她老爹或老哥显然是要对她的剧本进行一点“传统”的衡量,因为灵感这玩意总是时有时无,而写成剧本却需要一定之规。所以当索非娅《迷失东京》的剧本写到十二页而突然失去灵感的时候,只好向家人寻求帮助,让自己的剧本也“按规矩办事”,至少这样会顺利些。
  
  懂剧本的人知道,剧本的前十页左右——也就是剧本的第一幕:开端——是非常关键的,它是能否抓住观众的重要因素。观众通过这十分钟(按美国一般规律来说,剧本的一页相当于银幕放映的一分钟),开始知道这部片子是关于什么,他们也开始决定是否打起精神看下去。
  
  在《迷失东京》的前十分钟里,我们看到了五光十色的东京,看到了人气不佳的好莱坞明星(身边一个保镖都没有),看到了一个郁郁寡欢的妻子。最关键的,我们还看到了这个好莱坞明星在拍广告时被蹩脚的翻译所折磨,Lost in traslation,这一场戏很风趣,又点了题。所以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是比较成功的,关键人物都登场,介绍相关环境,还扣紧了主题,将人之间的孤独、隔膜感通过影像传达出来,并能显示一些小趣味。做为一部有点艺术野心电影的开端,都算比较到位。
  
  如何把一个好的开头引向一个精彩的结局,是让所有编剧头疼的事,索菲娅也不例外,好在她很机敏的选择了东京——一个她很熟悉的环境,还有好莱坞的明星——她从小就可以算是明星了,熟悉这些上流生活的对话和环境,能给她创作很大帮助。剧本往下的发展还是很顺当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一般的商业性影片都需要设置两个情节转折点,分别在电影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长度上,这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兴奋点。
  
  本片也不例外。在三分之一的长度时,也就是影片放映半小时的时候,男女主人公有了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接触:他们在酒吧里坐下聊天了。之前他们仅仅是目光交流过。为了让这一幕的接触在道德上显得更合理——因为这俩人都有出轨的嫌疑,编剧给男主角安排了一个中年男人常有的一份无爱情婚姻,给女主角安排了常有的完全沉浸在工作中的丈夫,甚至于有点恶毒地给丈夫加了一个风风骚骚的红颜知已。一切程度就绪,男女主人公终于可以放开包袱的见面了,所以第一个情节点设置在这里。而经过这一晚上,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就开始有了新的改变,做为一个剧本来说,当人物开始进入不可逆转的戏剧冲突时,就意味着好戏开始上演了。表现这场对话时,导演主镜头是两人的中全景,固定镜头,男女主角中间还有一些距离感,而背景是东京的黑夜,这场戏用了将近四分钟,是开场以来最关键的一次对话场面。
  
  接下来,索菲娅用了很重的份额来描写两人关系的拉近,孤男寡女开始东京寻宝般的刺激夜生活。寂静寂寞的酒店与热闹沸腾的PUB之间的对比,在日本的游戏机室里跟拍的运动镜头表达着两个人放松恣意的心情。在朋友家里的K歌场面也给了很多的篇幅给矛展现,虽然这段略显冗长,但导演为加强两人间的递进关系,也管不了那许多了,两人开始眉来眼去。
  
  这一整段发展到高潮部分,是男人抱着女人去医院看病。男人的话多了,精神头也来了,女人脸上的笑容也时常绽放着,哪怕她的脚痛得要人命。两个人的关系在贴近,从这一方面来说,剧本提供的材料比较有力地渲染着这一点。但对于Lost in translation这一层面的铺堑就少了,置身于异国文化、生活带来的冲突,还有人对感情、婚姻的冲突,是构成这一剧本精彩的两大因素。导演在电影的中后部分开始慢慢加淡了前一种冲突,而着重表现后者,这样表达的得失各有分说。但做为女性导演,做出这种选择倒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个情节转折点,放到了影片放映三分之二的时候,这是一段床上戏。不过导演只是很文艺青年的让两个人在床上谈心,所以这其实是一场对话戏,和在酒吧里第一次畅谈一样。通过这一段对话,两人慢慢接触到对方的内心,并开始认清自己的生命和位置,这时候就隐隐注定了这份感情不过是一次美丽的历险。导演主镜头是两人的中全景,固定镜头,和第一次的情节转折点一样,不同的是背景变成了床,更加暖昧一点,这种暖昧随着男人握住女人的脚而达到顶点。随后导演隐黑,坚决不让暖昧过多的发展,跟《花样年华》似的。这场对话戏也很长,4分多钟,从这场戏往后,男女主人公的生活开始慢慢进入了另一个阶段,往他们也许早就预料到的结局发展。
  
  女人开始游览,开始让自己的生命在更多的体验里吸取能量。而男人,告别了短暂的疯狂后,继续着他不开心的工作。回家的日子在逼近,男人在各种不如意下选择跟一位歌手上床,而这又正好被女人发现。男人越来越多的接到家里的电话,女人的老公也开始重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也不知道这哥们早先干嘛去了。电影中的人物在经历一连串变化后,又回到了原点,虽然他们的心再也回不去了,。电影发展到最后的结局阶段时,情节的发展开始变得松散,像生活一样随意,两个人那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最后。
  
  这样结束电影,其实很多观众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已经隐隐有所预料,因为这也是最符合生活情境的一种结局。而最后男人在女人耳边的那句轻语,不过是最后的喙头而已。导演在影片的后段情节设置不如前面部分的用心及有趣,不过也还不乏细腻。那一段宾馆火警的戏就设置得不错,两颗孤独寂寞的心,在警钟下衣冠不整地相遇,就像两个人的整个关系一样。冷色调的场景也暗示着双方即将分手的情绪。索菲娅认为自己能体会出男人的中年危机,因为这和她在20岁刚出头时面临的那种“到底我这一辈子该怎么过”的迷惑应该很相似,所以这片子把这两种人都写了进去。
  
  整部电影的剧本结构,人物设置、发展、高潮,还是很符合规律,如果对这种题材感兴趣的观众看着不会太沉闷。而且把两个美国人放到繁华的东京,本身就比较讨好美国观众,而摄影师有着很不错的银幕感,对细节的突出,对色彩敏感让这部片子在视觉方面丝毫不弱。所以这种比较通俗又具备一定艺术气质的影片,容易获得奥斯卡评委的好感,但影片在深度上的缺乏也容易让观众陷入平淡和无趣之中。
  
  当索菲亚在东京生活的时候,她就想,“我一定要把这个城市拍下来,我喜欢这个城市灯红酒绿的夜晚。”她的确办到了。影片最后一场戏,是一段运动中的对东京这个繁华都市的最后凝视,这部影片也处处充斥着这种凝视,这并不新鲜,早在八十年代,维姆·文德斯做为外国人就已经在东京做出了这种凝视。值得一说的是,本片的结尾与王家卫《春光乍泻》的结尾有着同样的意味和形式,看得出来,索菲亚在捧着小金人感谢王家卫的时候,是真心真意的。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2141 元 
精华
帖子
2699 
注册时间
2006-2-9 
最后登录
2014-12-8 

版主勋章 精华版 红旗手

3
发表于 2006-10-14 08:28

有朋友看过么?

Rank: 5Rank: 5

现金
2071 元 
精华
帖子
939 
注册时间
2003-9-20 
最后登录
2017-12-6 

有声有色

4
发表于 2006-10-15 01:18
很好,希望可以找到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2141 元 
精华
帖子
2699 
注册时间
2006-2-9 
最后登录
2014-12-8 

版主勋章 精华版 红旗手

5
发表于 2006-10-17 08:55
深白色看过?能讲一讲吗?

Rank: 5Rank: 5

现金
2071 元 
精华
帖子
939 
注册时间
2003-9-20 
最后登录
2017-12-6 

有声有色

6
发表于 2006-10-18 08:22
呵呵,我是说看了介绍很好,希望可以很快找到这部片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7 21:13 , Processed in 0.01750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