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st in translation,翻译成《迷失东京》,一个老片,据说不错,但一直没有机会看,只找到一点影评: 记忆回收桶 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一向颇知我口味的两位朋友, 都不约而同的说这片不看也罢。我倒没问原因,是纯粹觉得乏味还是有意识形态的问题。然而我还是去了看,倒非常喜欢。 对于描写萍水相逢的友谊,我总是着迷。人因着不同的理由走上路,暂且忘掉要原有的角色,压抑着的自我得以喘气(如这回男主角所说的prison break)。然而真正惬意的观影经验其实不多,往往都成了艳遇。银幕上的艳遇还见得少么?三扒两拨就干柴烈火惊天动地的,像《铁达尼号》或《麦迪逊之桥》,过后我从来不上心(呵,不是「艳遇」,人家是「找到真爱」哩)。 Lost in Translation 情节很简单,步入中年危机的男子和处于迷茫青春的女子,分别从美国来到东京,因住在同一酒店,因有着孤寂共鸣而相逢相知。两人游走于陌生城市,客串友人的舞会,失眠夜酒吧聊天… 毫无芥蒂但很有分寸。 今次很欣赏导演的冷静。因语言而起的笑话,我不觉好笑 (甚至可说是败笔),但写到两人的情,是我近来少见的含蓄。 感到疏离并非只因处于陌生的城市。她和在丈夫在餐桌上,他和妻子在电话里,也摆脱不了这疏离。但并不代表要因此逃避放纵,甚而在对方身上寻求宣泄。自己解决不了对方的问题(自己的问题也未解决),但在这一段旅程有对方陪伴,是种恩赐。 虽然电影主角是他俩,但片中两人独处的时间却相当多。各自在房间拿着遥控不断转台;在窗边望着外面华灯万点;她收拾对象看到和丈夫的亲密合照;妻子匆匆挂线后他把头沉进浴池中;她在游戏机中心游荡;他游泳、健身、打哥尔夫球…。时常都是若有所思的神态,也许在回忆甚么,也许是想念甚么,算不上不快乐,也不算是快乐。 淡淡的酒醉一辈子,好过饮得轰烈后呕得一塌胡涂。又不是《两颗寂寞的心》那种天涯沦落,犯不着要生要死。回去以后生活仍要过,也许仍会感到孤单。但想起对方时,内心一定带着微笑。 算是最「亲密」的一幕,是两人在房内看着电视,喝着酒,后来困倦的平躺在床上聊天,隔着一个身位的距离,各自望着天花板(后来是侧身望着对方),她诉说着自己的挫败感,说彷佛不知道要干甚么。I want to be a writer, but I hate what I write. 想搞摄影,拍出来的东西又十分平庸… 他说起他的婚姻,孩子出生他感到从前的生活不复存在,语带失落,然而又说孩子却是你一生遇到能带给最大快乐的人… 这种两人并排絮絮的说着心底话的情景,教我满心温暖。(我竟不合时宜地想起《不羁的天空》,两个男孩在火堆旁的坦白,简简单单,永世难忘。) 然而床毕竟是床,看着其实有点紧张。那幕的最后一镜是她弓着身侧睡,他伸手,握着她的脚。我真怕突然有谁一个转身如吸血强尸扑向对方,那就前功尽废,值得割凳离场。画面淡出的一刻,我心头一块大石落了地,满怀感激。 因为,肉欲的满足无济于事。 虽然,说他俩丁点意思都没有也不全是。 有一夜,他在酒吧遇上个也是外国来的女歌手,几个镜头后他从床头醒来,瞧见窗边的两个酒杯,浴室传来女人的歌声。然后有人敲门,是她,想约他去吃料理。忽然她也听见歌声,知道怎么回事,然而她没有忌妒的权利,他没有解释的需要,只是彼此都那么不自然。最后还是一道吃饭,几句冷言冷语,糟透了的一餐。 尾声时,他们在酒店大堂,在陌生人面前客套地握手告别。 是怕观众太落寞么,最后让他在坐车往机场的路上,看见她的背影。匆忙下车上前,不发一言拥她入怀,轻轻吻了她,还有不知内容的耳边细语后,方才笑着告别。我松一口气,心满意足地笑着走进渐薄的阳光里。我丝毫也不想知道他究竟说了甚么。 后记: Sofia Coppola 在奥斯卡颁奖礼上,多谢启发她拍这部戏的人,王家卫是其中之一。 星期六去了一个关于王家卫的讲座,有讲者提起此事,他说觉得这部戏本身相当平庸,之所以在美国大收,正是因为它asexual,鬼佬观众觉得特别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