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
关于书的文章写得太多了,基本上每位作家都留有对书的感情笔墨,很多有感悟的名言佳句,可说是汗牛充栋,经验之谈不胜枚举。我再扯这个话题,有点画蛇添足。但毕竟别人的经验属于别人,世界有无数的著作,后人还不是不停地写?所以,我也不揣浅陋地写下自己的感触;还有一个理由是缘于对书的非常热爱。
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思想启蒙的钥匙。一本好书犹如邂逅一位良师诤友。我与他谈心,他帮我解开人生的苦恼和困惑。一部大师的作品首先读出的是一颗颗矛盾挣扎的灵魂,其次再是其它。经常读名著思想和心胸就会得到良好的熏陶。在人类的历史中,书担当了思想教育的重任,更是智慧和经验的承传。有好书相伴,灵魂就会得到净化。与垃圾书为伍犹如与坏朋友狡在一起,心灵也会肮脏龌龊,所谓近朱者赤,近墨都黑就是如此。读书有几种境界,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一、读出书中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华变成营养,成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书就读活了。二、读了很多书,读来读去都没有读出印象,雁过无痕,或把脑子搞得一团浆糊,还不如不读,这样读书就把书读死了。三、读出了书里的经验,却没有运用自己的思考,所以提炼不出有价值的思想,运用起来也是生搬硬套,这就是教条主义,就是郭沫若先生说的那种“死读书”的人。
总体来说,读完一本书思维得到启发(一般都能),这本书就功莫大焉。人的思想是在发育中成长,思想也有体系,读书就是汲取营养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体系,只有源源活水不断注入,才会聚沙成塔,聚液成裘,才会形成框架的思想结构。
周国平说他衡量一本好书的标准是看了后总想写点什么,哪怕与这本书无关的内容。我有同感,看了好书就想涂鸦一下,这不,写这个题目也是因为看了一本不错的书啦!
现在,电脑资源的共享很多书都可以免费下载来看,但电脑上看书没有手拿一本书慢慢看去惬意和悠闲,电脑上看书,看了几章就头昏脑涨,不像纸版书,静夜时躺在床上,在时间悄悄流逝中与作者探险猎奇,灵魂澄明而空灵。所以,即使家里有电脑,我还是喜欢买书来看。楼下小区里有一个露天书摊,每到年节时必有书商来此倾销,全部打折,5——10元一本。每到这时我都会买几本。今年元旦他们又摆开了,我淘了几本,其中一本汪国真诗文集,厚厚的,我一看前几页的内容就喜欢上了。早几年读过汪国真的诗,印象还好.现在发觉他除了诗词还书法了得。这本诗文集上有他的书法作品。这使我对汪国真的好感大增,我觉得一个努力完善自己的人作品也应该是棒的;爱屋及乌的是还有自己也很喜欢书法。
读他的诗,感觉心也年轻了,有一种希望总在诗情间勃发。青春是汪诗的主题,春春就是一种朝气和阳光。可贵的是,他的诗浅白哲理又诗意十足,几乎所有的诗不费理解就可以看懂,这大概是他的诗一直以来这么受欢迎的原因吧。
几年了都没有读到一本很打动人心的好书,不知是吃多了“食粮”胃口的挑剔还是感觉趋于迟钝。每次在排行榜上打出的所谓名作,在网上下载下来,往往看得半途而废,不知何以为名。即使读得下去的也没有像原来那样感动过。一口气读完的凤毛麟角。能够为之挥泪的更是没有。也许泪腺不发达了。我记得初读路遥《平凡的世界》,读着读着就哭了。里面的背景就是家乡的土地,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自己,里面的人物都是身边的人物,里面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兄弟……一百多万字的书我相继读了五遍,——这才是真正打动心灵的作品,这样的作品一生遇上一部就已足够了。
对书的爱好需要机遇的启蒙,小时候喜欢看连环画,积蓄了钱买一本《哪吒闹海》,那时高兴得不得了。但与书最初的精神初恋是我用自己抓黄鳝的钱买的一本小说:《用兵如神的毛泽东》。谁知这本书被奶奶知道后骂了一个星期,但我不在乎,像高尔基一样,用挨打的代价换取知识。这本书里,我被毛泽东的大智大勇折服了,记得里面有这样的情节:江西围剿,蒋介石第一次出兵10万向瑞金栖居在深山老林的红军扑去,被红军打得落花流水。第二次蒋出兵20万又被红军计歼:诱敌深入,分而击之,避强围弱。第三次蒋亲自带兵30万,气势汹汹地杀来,用雕堡战术,步步为营;而红军当时只有3万人,且刚经历了第二次围剿,疲惫不堪。在敌人离树林已经很近的时候,毛泽东却命令全体将士大吃饱喝,在树林里休息三天,该睡觉的睡觉。在大兵压境、千均一发之际,凭着这种坦然和对敌情估计的精密,使红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将土们很快恢复了体力,由于高明之极的战术以及战机的把握,这一打得非常漂亮,最后大获全胜,敌军狼狈不堪,损失惨重而退……读完故事,我为毛泽东的大智大慧击节赞赏!每次战争前,毛泽东都会几天几夜不眠不 休,拿出完善的作战计划,一旦战斗开始,毛泽东就呼呼大睡,战争往往在他的睡眠中完成——一切胜券在握,尽在不言中。
可惜这本书不久后就被朋友借去,泥牛入无消息,不知所终。但20多年来,书里的情节故事记忆犹新,其中几段诗意的抒情精句现在还记得,比如:
1,“黄昏降临了,老牛的哞声和公鸡的啼鸣越发衬出乡村的宁静。”
2,“玉人珠泪壮士血,同样有着勾魂摄魄的魅力,要不然,战争的舞台,为何竟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呢?作为一代天骄,毛泽东曾亲眼目睹了多少这样瑰丽槐奇的战争场面。……即使用如椽之笔,也写不出毛泽东的豪情!那马背上的诗人之咏,不过如大海里的几滴浪花而已。”
这是我一本印象深刻最初被打动从而喜欢上了书的书,它是我精神的引领,穿过几十年的记忆,很多情节还这样鲜明地留在了脑海。
由于对书最初的好感,我一下子发现了书里的世界广阔,找到什么书就读,如饥似渴地用书的血液浇灌枯蒌的心灵。但买书的时候很少,主要是没钱。还有奶奶看见我买书就骂我是败家子。有一次我借了一本《水浒传》,白天没时间,晚上就着煤油灯看(家里没钱安电灯),看得正起兴时,奶奶说看书浪费了灯油,啪地一下就把灯吹灭了,口里还骂骂咧咧的。气得我与她大吵了一架,提起“太爹太婆的老业”(一把椅子)摔个粉粹。痛苦无诉时,竟以当时的水平成打油诗一首:
无电撑灯看《水浒》 文遽情宛不言愁 味津兴浓正酣处 奶奶怒说费灯油 谩骂灭灯坠黑暗 不忍心中发匿火 劈手摔灯堪痛苦 该惹奶奶气冲牛 手杖作棍雨点下 怒斥败子太不肖 远遁滚蛋家不留 心屈敛辱千千万 一发若同洪泄流 摔灯伴揍高脚椅 财产睥睨如粪土 哪管奶奶揪心苦 只求郁怨渺存留 难抑悲泪双面流
想想那时是用书本在支撑着自己的苦难,奶奶却在伤害着我的同时“企图”把我这微弱的心灯也捻灭,呜乎!现在看来,我爱上书绝不是偶然,而是自己当时孤独无依的灵魂寻找到的一种精神寄托。“文学是苦闷的象征”,爱上书也是一种无奈。奶奶用极端的方法激活了我的求知欲,在某种意义上歪打正着地当了我的启蒙老师,这真是生活的滑稽,只是这种付出的代价太大,得大于失,智识在血泪中浸泡成长,所以我不感谢我的“导师”,她让我觉醒的同时也在毁灭我,这种毁灭由于清醒的感受而愈加痛苦。
现在,我更是靠着书来支撑着这欹侧的人生了。每天晚上必看上几页,一天不看,内心便感空虚和失落,我在书本中汲取精神的养分,找寻着那活着的信念。
床上堆着一大堆书,零乱。我伴书而眠,书成了我的妻女和情人,我不感寂寞,有了书,即使不看,也觉得心里有一种踏实。
书里人生,人生如书。我问自己,除了书,今生你还要什么?我答,一切不要,有书就够了。
2006年1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