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未来,各位可好,想念大家,问候一声。
几位给我短消息的朋友,在此先说声抱歉,未能及时回答你们的问题。
对于以下这几位朋友---骇客帝国、li9999、白玫瑰、poi,也感到非常抱歉,因为你们的短信我看都没看就直接删除了,请多多包含,因为最近很多无聊人士注册马甲给我发一些无聊的短信,都说吃一次亏,学一次乖嘛,所以现在不认识的id来信,我都是直接删除的,如果您是真的需有求助的,麻烦您直接在这里发贴子就行了,涉及隐私的部分别说就好了,我会斟酌你的情况给你建议,让您就近找医生的。
---------------------
该问候的问候了,该抱歉的抱歉了,随便浏览一下贴子,发现前段时间发的一个“提醒”的贴子被锁定了,以为自己犯了什么规,一看原来是一些观点引起了小小的涟漪,我自己在中国也在国外受教育,学的是心理学专业,虽说心理学地位的确定是在近代德国人的Wundt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是心理学确实有着漫长的过去,psychology最早见于希腊文,意思是“灵魂的学问”,柏拉图一本洋洋洒洒的“灵魂的学问”建构了当时他所想象的心灵王国,历史因素,让这“灵魂的学问”受到了压抑禁锢,文艺复兴后,再度蓬勃,如果你兴趣可以去阅读心理学史,作为东方文明主体的中国,哲学发展之蓬勃,阁下应该熟悉,对于身心兼顾的哲学思想,先秦两汉多已具形,历史的因素,让中国在特殊的环境下逐渐脱离对人文的重视,心里层面需求也受到影响,虽说如此,盘跟老树,亦能新张,所谓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步延迟,但是固有根底雄厚,能够珍视既有财富,就有资本力上加力。而且致力于心理学领域而获得成就的也不再少数。
---------------------------
既然dawnp1977你能直断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一定有你的根据,学习心理学的日子,还没有听过任何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因此在这里一定要跟你请教一下。
你提到的张香桐先生简介如下
神经生理学家
河北正定人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1946年获美国耶尔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先生对于成就,我是非常尊敬的,他和冯德培都是中国神经生理科学的奠基人。
张先生曾经就读北大心理系,在协和医院做过特别生,也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开始神经解剖研究。
他关于大脑皮层的解剖研究结果,发表在当时美国最好的神经解剖杂志《比较神经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40年代初,张香桐赴美留学,师从耶尔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弗尔顿(Fulton),获博士学位。
他对大脑皮层研究有重要贡献,神经细胞的纤维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的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广为人知,而树突的功能在50年代初仍被了解得很少。张香桐是研究大脑皮层中树突功能的先驱者,他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表面电位,开始研究树突的功能1952年的冷泉港会议上,张香桐应邀发言,阐述了他对树突功能的看法。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张香桐终身成就奖时,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为树突电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
至于你说张先生说“搞了60年心理学,只是登堂,还未入室”,不知道你是在那儿听到或者看到的。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在这里领域学习的人都应该熟悉,如果他真的说了这样的话,真表示他认识到心理学的浩瀚,穷人一生之力研究,若能登堂就是一种肯定,遑论入室。而我辈小子对于前辈风采,只有仰之弥高的赞叹,虽然期望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却不敢在前辈的风采前,大话翩翩的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因为这样的言语,对于所有致力于中国心理科学研究的前辈是一种不尊敬!
----------------
再者,张先生致力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得到成就,也明白的告诉我们心理学的浩瀚,入门以后,分类非常细致,个人致力于某个领域里钻研,然后分享成果,结合应用。
暂且不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咱们就先说说老祖宗的东西吧。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内伤致病,简单地说就是现在所谓的“心因病”,心因病要找到致病因素,心病求心药的道理,你一定熟悉。
如果你的古文基础好,建议你看看黄帝内经,看看中国古籍上对于身心病的认识。
中国自古诊病就结合身心,所谓现代医学在近代才开始对心因病重视。现代有很多疾病,例如胃溃疡等,医生会建议你看心理医生,而古代,对于脾土病变就重视疏导情绪了。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包括了神志活动,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大脑思维活动。
当然一门学科是否真正成熟,至少可以参照三个衡量指标:
一、是否确立了专门研究对象;
二、是否形成专门研究者群体并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三、是否已经建立了特有的范畴体系。
谈心理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背景,引一段刘华先生的文字
1981年,杨鑫辉首次提出了五范畴说,认为中国心理学史上先后主要出现了五个范畴:
先秦的人性说、
汉晋的形神说、
唐代的佛性说、
宋明的性理说
清代的脑髓说等,
这五个范畴都是围绕人的心理实质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1982年,潘菽提出八范畴论,
即人贵论、
天人论、
形神论、
性习论、
知行论、
情二端论、
节欲论
唯物论的认识论,后又将节欲论并入情二端论,将唯物论的认识论改称为主客论,这样成为七范畴论。
1985年,高觉敷在其主编的第一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绪论”章中提出了五个范畴(专题)的说法
即天人、
人禽、
形神、
性习、
知行,
认为这五个范畴所讨论的问题代表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1987年,燕国材提出八对对偶范畴学说,
即形与神、
心与物、
知与虑、
藏与壹、
情与欲、
志与意、
知与能、
质与性。
1988年,他又将这八对对偶范畴改为七范畴,即心身(形神)、心物、知虑、情欲、志意、智能、性习,把原来的藏与壹纳入知虑范畴,将原来的质与性改变为性习。
港、台地区的一些心理学者提倡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虽然并没有将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进行研究,但在他们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活动的影响的同时,事实上提出了一些相当于范畴的概念,如人情、面子等。
(相关心理学史繁复,你可以到图书馆里阅读,中西材料都有)
虽然说以上研究尚未完善,但毕竟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史范畴的研究,就这点看来,就不该粗糙的一句话来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心理科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国的起步慢了,中国国内现下对心理层面问题的关照也不鲜明,但是不代表中国不在发展学习,不在致力用功。
我想你这里所谓的不具备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可能是说对于“心理咨商”而言吧。如果是就这点而言,国内的环境的确尚未成熟。
我反对国内短期培训来造就所谓的“心理咨商师”,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就我的认知而言,不具备有个别面对病患,独立作业的能力,但是心理咨商毕竟只是心理学应用范畴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心理学学习的学生,我认为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在吸取西方“方法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底蕴下,成就中国自己的心理学领域是大有可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中国的深厚底蕴而骄傲,对于前辈们在岗位上的研究用心以及科研成果尊敬。
你说张香桐先生说“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
那么也请你看看,张香桐先生有多么谦虚。不过以张香桐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贡献,他都没说“我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怎么你就能大言直断的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