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心灵港湾 存档 1 问候各位,并请教dawnp1977关于中国的心理科学 ...
查看: 823|回复: 30

问候各位,并请教dawnp1977关于中国的心理科学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1
发表于 2005-5-3 01:09

许久未来,各位可好,想念大家,问候一声。

几位给我短消息的朋友,在此先说声抱歉,未能及时回答你们的问题。

对于以下这几位朋友---骇客帝国、li9999、白玫瑰、poi,也感到非常抱歉,因为你们的短信我看都没看就直接删除了,请多多包含,因为最近很多无聊人士注册马甲给我发一些无聊的短信,都说吃一次亏,学一次乖嘛,所以现在不认识的id来信,我都是直接删除的,如果您是真的需有求助的,麻烦您直接在这里发贴子就行了,涉及隐私的部分别说就好了,我会斟酌你的情况给你建议,让您就近找医生的。

---------------------

该问候的问候了,该抱歉的抱歉了,随便浏览一下贴子,发现前段时间发的一个“提醒”的贴子被锁定了,以为自己犯了什么规,一看原来是一些观点引起了小小的涟漪,我自己在中国也在国外受教育,学的是心理学专业,虽说心理学地位的确定是在近代德国人的Wundt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但是心理学确实有着漫长的过去,psychology最早见于希腊文,意思是“灵魂的学问”,柏拉图一本洋洋洒洒的“灵魂的学问”建构了当时他所想象的心灵王国,历史因素,让这“灵魂的学问”受到了压抑禁锢,文艺复兴后,再度蓬勃,如果你兴趣可以去阅读心理学史,作为东方文明主体的中国,哲学发展之蓬勃,阁下应该熟悉,对于身心兼顾的哲学思想,先秦两汉多已具形,历史的因素,让中国在特殊的环境下逐渐脱离对人文的重视,心里层面需求也受到影响,虽说如此,盘跟老树,亦能新张,所谓中国现代心理学的起步延迟,但是固有根底雄厚,能够珍视既有财富,就有资本力上加力。而且致力于心理学领域而获得成就的也不再少数。

---------------------------

既然dawnp1977你能直断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一定有你的根据,学习心理学的日子,还没有听过任何一位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因此在这里一定要跟你请教一下。

你提到的张香桐先生简介如下

神经生理学家

河北正定人

193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1946年获美国耶尔大学医学院生理系哲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首先提出大脑皮层运动区是代表肌肉的论点;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被世界生理学界命名为“张氏效应";首次发现树突电位;从事针刺镇痛机制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张先生对于成就,我是非常尊敬的,他和冯德培都是中国神经生理科学的奠基人。

张先生曾经就读北大心理系,在协和医院做过特别生,也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工作,开始神经解剖研究。

他关于大脑皮层的解剖研究结果,发表在当时美国最好的神经解剖杂志《比较神经学杂志》(Journal of Comparative Neurology)。

40年代初,张香桐赴美留学,师从耶尔大学神经生理学家弗尔顿(Fulton),获博士学位。

他对大脑皮层研究有重要贡献,神经细胞的纤维有轴突和树突两种,轴突的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广为人知,而树突的功能在50年代初仍被了解得很少。张香桐是研究大脑皮层中树突功能的先驱者,他用当时的先进技术记录大脑皮层表面电位,开始研究树突的功能1952年的冷泉港会议上,张香桐应邀发言,阐述了他对树突功能的看法。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授予张香桐终身成就奖时,这样评价他的工作:“他自1950年开始作的多种关于大脑皮层神经元树突电位的研究报告,形成了一种划时代的重要标志。为树突电为树突电流在神经整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这一概念,提供了直接证据”

至于你说张先生说“搞了60年心理学,只是登堂,还未入室”,不知道你是在那儿听到或者看到的。张先生的学术成就在这里领域学习的人都应该熟悉,如果他真的说了这样的话,真表示他认识到心理学的浩瀚,穷人一生之力研究,若能登堂就是一种肯定,遑论入室。而我辈小子对于前辈风采,只有仰之弥高的赞叹,虽然期望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却不敢在前辈的风采前,大话翩翩的说“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因为这样的言语,对于所有致力于中国心理科学研究的前辈是一种不尊敬!

----------------

再者,张先生致力于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得到成就,也明白的告诉我们心理学的浩瀚,入门以后,分类非常细致,个人致力于某个领域里钻研,然后分享成果,结合应用。

暂且不说西方心理学的发展。

咱们就先说说老祖宗的东西吧。

礼记礼运: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勿学而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七情内伤致病,简单地说就是现在所谓的“心因病”,心因病要找到致病因素,心病求心药的道理,你一定熟悉。

如果你的古文基础好,建议你看看黄帝内经,看看中国古籍上对于身心病的认识。

中国自古诊病就结合身心,所谓现代医学在近代才开始对心因病重视。现代有很多疾病,例如胃溃疡等,医生会建议你看心理医生,而古代,对于脾土病变就重视疏导情绪了。

灵枢.口问: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

这里的心,包括了神志活动,用现代医学来说就是大脑思维活动。

当然一门学科是否真正成熟,至少可以参照三个衡量指标:

一、是否确立了专门研究对象;

二、是否形成专门研究者群体并积累了相当的研究成果;

三、是否已经建立了特有的范畴体系。

谈心理学,当然也离不开文化背景,引一段刘华先生的文字

1981年,杨鑫辉首次提出了五范畴说,认为中国心理学史上先后主要出现了五个范畴:

先秦的人性说、

汉晋的形神说、

唐代的佛性说、

宋明的性理说

清代的脑髓说等,

这五个范畴都是围绕人的心理实质这条主线而展开的。

1982年,潘菽提出八范畴论,

即人贵论、

天人论、

形神论、

性习论、

知行论、

情二端论、

节欲论

唯物论的认识论,后又将节欲论并入情二端论,将唯物论的认识论改称为主客论,这样成为七范畴论。

1985年,高觉敷在其主编的第一部《中国古代心理学史》“绪论”章中提出了五个范畴(专题)的说法

即天人、

人禽、

形神、

性习、

知行,

认为这五个范畴所讨论的问题代表了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基本特点。

1987年,燕国材提出八对对偶范畴学说,

即形与神、

心与物、

知与虑、

藏与壹、

情与欲、

志与意、

知与能、

质与性。

1988年,他又将这八对对偶范畴改为七范畴,即心身(形神)、心物、知虑、情欲、志意、智能、性习,把原来的藏与壹纳入知虑范畴,将原来的质与性改变为性习。

港、台地区的一些心理学者提倡心理学的本土化研究,虽然并没有将中国古代心理学史作为一门专门学科进行研究,但在他们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活动的影响的同时,事实上提出了一些相当于范畴的概念,如人情、面子等。

(相关心理学史繁复,你可以到图书馆里阅读,中西材料都有)

虽然说以上研究尚未完善,但毕竟提出了对中国古代心理学史范畴的研究,就这点看来,就不该粗糙的一句话来说“中国没有真正的意义上的心理科学。”

现代心理学研究,中国的起步慢了,中国国内现下对心理层面问题的关照也不鲜明,但是不代表中国不在发展学习,不在致力用功。

我想你这里所谓的不具备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可能是说对于“心理咨商”而言吧。如果是就这点而言,国内的环境的确尚未成熟。

我反对国内短期培训来造就所谓的“心理咨商师”,这样培训出来的学员,就我的认知而言,不具备有个别面对病患,独立作业的能力,但是心理咨商毕竟只是心理学应用范畴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心理学学习的学生,我认为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在吸取西方“方法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底蕴下,成就中国自己的心理学领域是大有可为。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为自己中国的深厚底蕴而骄傲,对于前辈们在岗位上的研究用心以及科研成果尊敬。

你说张香桐先生说“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

那么也请你看看,张香桐先生有多么谦虚。不过以张香桐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贡献,他都没说“我认为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怎么你就能大言直断的说“中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心理科学”?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381 元 
精华
帖子
6214 
注册时间
2004-11-21 
最后登录
2018-3-14 
2
发表于 2005-5-3 01:12

老大的老大强!

偶服了!

Rank: 6Rank: 6

现金
5888 元 
精华
帖子
2158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9-4-16 
3
发表于 2005-5-3 01:36

呵呵,我不是搞心理学的,我只知道引用人家的观点而已,请看人民网的一篇文章

王登峰 侯玉波: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
——一種別無選擇的探索

王登峰 侯玉波

  中國傳統文化蘊涵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但科學心理學卻是“舶來品”。從京師大學堂在100多年前首開心理學課程到今天,幾代心理學家在該領域不懈耕耘,不僅積累了大量的知識、經驗和研究發現,而且不斷擴展了心理學服務經濟社會的范圍。然而,中國的心理學卻一直沒有改變跟隨別人(首先是西方,隨后是前蘇聯,目前又 是西方)的理論、方法和應用領域的局面。甚至在教科書中凡是涉及心理學歷史溯源的地方,都隻能見到古希臘哲學家的觀點,而很少能見到中國先賢的觀點。   心理學與文化   心理學作為一個建立於西方的現代科學,從它產生的那一天起,就具有西化的色彩。這種西化色彩的主要表現是:西方心理學家認為他們所建構的心理學理論不僅適合分析歐美背景的西方人,而且對歐美之外的其他文化中的人而言,也是適用的。在心理學誕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期,文化和社會因素對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影響,在主流的西方心理學體系中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直到20世紀60年代,隨著文化心理學在西方的興起,這種輕視文化的觀點才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德沃斯與黑普勒提出了文化心理學這個名稱,並主要關注文化與人格的關系。以此為研究思路,學者們從文化內涵與社會化等方面分析文化對人們心理與行為的影響,發現個體的動機興趣、價值體系、思想觀念等無不打上文化的烙印。從美國學者米德對文化與國民性關系的研究就發現,一個國家的國民性是社會傳統和文化模式通過社會化塑造的產物,這種觀點也得到了著名文化心理學者許琅光的支持,許琅光通過對中國人生活與社會關系的分析,進一步証明了文化的廣泛影響。   此后,關注文化的心理學家更是從各個領域探討文化的影響問題,科爾認為文化在人類的心理構建中起著中心的作用,文化與心理彼此互相依賴、無法分割地聯系在一起。與科爾的觀點相似,鮑什提出的象征行為理論甚至把文化看成是行為的“場”:行為的文化“場”既包括物質內容,也包括這些東西具有的內在意義。什威德進一步整合了上述觀點,認為個人所生存的社會文化環境是一種意向世界,人類不斷地從中尋求意義與資源。因此,心理學的研究如果脫離了文化這種特殊的意向世界,就不能真正理解個人心理如何運作。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在上個世紀的最后二十多年中,心理學家開始從不同的層面上探索文化的影響問題。霍夫斯泰德通過對來自60多個國家的11600名IBM員工的研究,從個人主義——集體主義、權力距離、不確定性的規避和男性化—女性化四個維度對文化加以區分。垂安迪斯在此基礎上對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的分析與研究,是這個時期文化心理學研究的亮點之一。除此之外,馬庫斯對東西方人自我的文化分析,尼斯比特和彭凱平等人對東西方思維方式的研究,都從更深層次上指出了理解文化影響的思路。所有這些努力都得到了主流心理學的認同,美國心理學會前主席津巴多在他的心理學科普系列影片中,把文化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看成是心理學發展最新同時也是最有希望的領域。   推動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原因   盡管文化對心理和行為的影響已經受到了西方心理學家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在心理學相對落后的中國,對文化的關注在許多研究領域還僅僅停留在口頭上。許多研究依然走著西化的道路——將西方文化下建立起來的理論、概念、方法直接應用於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目前國內心理學的兩大應用領域,即臨床心理咨詢與治療和人力資源開發都主要依據的是西方的理論、概念和方法。而這兩個領域都直接涉及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特點,相對於基礎心理學而言,與西方文化與西方社會的差距最大。例如,中國人的家庭功能、結構、互動方式與西方的家庭一定有相似的地方,但差異同樣明顯,西方的家庭治療能否直接應用於中國?西方的企業對員工的能力、個性以及素質方面的要求能否直接移植到中國員工的身上?一句話,西方的心理學理論能否成為中國心理學應用領域中“不需証實的、先驗的”理論基礎?   伯特蘭·羅素在“中國的文化問題”一文中寫道:“中國人口約佔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因而即使中國人不對其他國家的人產生影響,中國的問題本身也是一個意義深遠的重要問題。事實上,中國的事態發展無論如何也會對整個世界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未來的200年將表明,中國人何去何從,將是影響整個世界發展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問題不僅對於亞洲,而且對於歐洲和美國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心理科學本身是一座大廈,那麼這座大廈的建構如果離開了對中國人的分析,那它就將是一個先天不足的作品。實際上,不僅在心理學領域,在政治領域關於文化的爭論也為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提供了必要的思路。從亨廷頓《文明的沖突》一文受到的批評就可以看出,即使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政治和經濟再強大,以此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不可能成為全球的標准。   但是,我們強調文化並不是要否認西方心理學本身的價值,實際上,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帶給我們的啟示是多方面的。西方日益成熟的心理學理論體系、方法體系和教育體系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直接仿效的模板。借鑒西方的經驗,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並能直接在高端開始我們的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西方心理學的發展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是在不斷解決西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問題過程中才發展壯大起來的。他們當時並沒有太多的理論和方法可資借鑒,隻能從實際應用的要求出發進行探索,卻也因此造就了西方心理學的繁榮。   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條件與思路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各界對心理學的需求日益擴大,為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西方成熟的心理學理論體系和解決相關問題的經驗也為我們提供了直接的參考。然而,要解決中國人的問題並沒有捷徑可走,直接接受西方的理論、概念、工具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人的問題。相反,隻有建立適合中國人實際的理論、概念和工具才是最根本的。在不斷積累經驗、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中國心理學的發展才會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   因此,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或本土化應該首先明確,我們所研究的對象、所解決的問題與西方心理學所界定的內容是不一致的,西方的理論、概念和工具隻能提供參考,而不能直接解決我們的問題。其次,我們需要系統地學習西方的理論、概念和工具,樹立科學的思想體系和從事心理科學研究的規范,同時需要系統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社會的特點,並把兩者結合起來。西方的理論概念和模型的適用性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特別是現在西方在學術上的霸權,對我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西方人自覺不自覺的會把他們的理論、概念和模型認為是人類的理論、人類的概念、人類的模型。實際上他們的理論、概念和模型隻是西方價值和西方文化的產物,到了其它國家是不是適合仍是問題。第三要大膽創新,不斷提出自己的假設和理論。盡管開始時所提出的理論和假設也許是很不完整的,但隻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就一定會逐步完善。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的心理學家已經在十幾年前開始了這樣的探索,並且有幾個領域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突破。比如“大五”人格與“大七”人格的爭論,學者們從中國文化本身出發,從漢語詞典中選擇出用來描述人格的形容詞,通過對數以萬計的被試的數據分析,發現中國人的人格維度是七個,而不是西方心理學家所認為的五個,從而為文化影響人格提供了最直接的証據。再如關於中國人自我的研究,一些學者提出了理解中國人自我的思路。他們先從理論分析的角度提出中國人自我的兩種取向———自我取向和社會取向,然后採用中國化的思路,讓中國人自己撰寫能夠衡量這兩種取向的題目,通過對這些題目的分析,最終得到了一個衡量中國人自我的結構量表,這個量表包含的維度有:個人取向、關系取向、團體取向、他人取向和性靈取向(自我的宗教方面)。還有關於中國人思維方式的研究,我國學者從分析中國人思維的特性入手,通過對3000多被試的數據分析,確定了中國人思維的三個維度:聯系性、變化性和矛盾性。以此工具為基礎,進一步分析了思維和認知、身心健康、領導行為與觀念以及社會適應性等的影響,得到了一系列有意義的結果。   這些僅僅是心理學研究中國化的開始,我們相信,隨著心理學在生活中重要性的增加,會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關注我們自身的文化對我們自身行為的影響。心理學研究的中國化有著光明的前景。

我们心理学家当前的主要工作,只是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而已,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

“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这是张老先生的原话,我为什么就不能引用一下呢?yuer版主德高望众,万众敬仰,说到向我请教,不免有点过了吧!

希望若干年后,不会为今天的肆意挥霍时间而后悔, 从此控制上网,祝福新老朋友过得开开心心!

Rank: 6Rank: 6

现金
5888 元 
精华
帖子
2158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9-4-16 
4
发表于 2005-5-3 01:57

对不起,"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 这话是潘椒老先生说的,原话如下:

我走上心理学的道路有一半是偶然的,我的心理学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磅,十年自强,十年播扬。

。。。。。。。。。。。。。。

回顾我60余年的心理学历程,只能说已摸索到了所要探寻的心理学的门路,也可以说是入了门而接近登堂了,而所要入的室则还遥遥在望。瞻望心理学的远大前程,不得不寄殷切

厚望于来者。

潘老先生也是我所敬仰的前辈科学家只一,说这番话,当然一方面表示了老先生的谦虚,但从另一方面讲,是不是也说明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呢。做为心理学泰斗级的人物,他的话,是极度讲究严谨和度的。

诚恳的请yuer版主指教

希望若干年后,不会为今天的肆意挥霍时间而后悔, 从此控制上网,祝福新老朋友过得开开心心!

Rank: 3Rank: 3

现金
229 元 
精华
帖子
6 
注册时间
2004-4-28 
最后登录
2020-4-17 
5
发表于 2005-5-3 02:09

中国有没有科学意义的心理学,与心理学的中国化(本土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心理学体系,后者是指西方心理学在中国(本土)的证实,后者更具有跨文化研究的意义。

由于媒体的宣传偏差,人们一般都以为心理学就是西方心理学。这是误解。王侯两人的文章是针对这种研究状况而言的,是针对这种只跟西方后面走指向的批评。问题是,这种状况不是当代中国心理学跨文化流派的主流。对一种现象的批评是不能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

任何一项研究都不可能不带有哲学意义上的方法论。西方研究思想上的实证主义思潮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心理学的发展,他们都在向东方,特别是向中国文化中吸取营养,在研究中国的心理学思想。那些发达国家在中国的留学生,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学中医的。而中国心理学思想及方法就在治病救人中得到最大的体现。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6
发表于 2005-5-3 02:12
以下是引用danwp1977在2005-5-2 12:36:05的发言:

我们心理学家当前的主要工作,只是将心理学研究中国化而已,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学?

“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这是张老先生的原话,我为什么就不能引用一下呢?yuer版主德高望众,万众敬仰,说到向我请教,不免有点过了吧!

第一,我不是版主。

第二,我既不德高,也不望重,更别说什么万众敬仰。

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任何人请教都可能发生,没有什么过不过。

第四,你仔细看看我的贴子,从头到尾有没有说过你不能引用张先生的话,只不过我从来没读到过或听到过他这样说法,当然要请教你了。

你说的这篇文章我看过,最后那段文字就是你自己的吧。

逻辑上的错误我就不说了,既然你不是搞心理学的,对于心理学发展的全貌,可能也不清楚。

你再仔细的阅读这两位先生文章,体会体会意义吧。

文化背景对于心理学的重要影响程度,是任何在这个领域里学习的人都要认知的。

Rank: 3Rank: 3

现金
229 元 
精华
帖子
6 
注册时间
2004-4-28 
最后登录
2020-4-17 
7
发表于 2005-5-3 02:20
以下是引用danwp1977在2005-5-2 12:57:23的发言:

对不起,"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 这话是潘椒老先生说的,原话如下:

我走上心理学的道路有一半是偶然的,我的心理学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磅,十年自强,十年播扬。

。。。。。。。。。。。。。。

回顾我60余年的心理学历程,只能说已摸索到了所要探寻的心理学的门路,也可以说是入了门而接近登堂了,而所要入的室则还遥遥在望。瞻望心理学的远大前程,不得不寄殷切

厚望于来者。

潘老先生也是我所敬仰的前辈科学家只一,说这番话,当然一方面表示了老先生的谦虚,但从另一方面讲,是不是也说明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呢。做为心理学泰斗级的人物,他的话,是极度讲究严谨和度的。

诚恳的请yuer版主指教

潘先生是大家,他说这番话的背景您了解吗?我了解,他是针对当代西方心理学存在着重大缺陷,我们这一代心理学人应该怎样做而说的。

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引用他的只言片语。如果您真的有兴趣,可以看看潘老的文选集(《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顺便说一下,当今对世界上,对社会心理学定义最为推崇的就是潘菽先生下的定义。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8
发表于 2005-5-3 02:25
以下是引用danwp1977在2005-5-2 12:57:23的发言:

对不起,"我搞了六十年心理学,也只是登堂,还未入室呢" 这话是潘椒老先生说的,原话如下:

我走上心理学的道路有一半是偶然的,我的心理学历程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即十年定志、十年彷徨、十年探路、十年依磅,十年自强,十年播扬。

。。。。。。。。。。。。。。

回顾我60余年的心理学历程,只能说已摸索到了所要探寻的心理学的门路,也可以说是入了门而接近登堂了,而所要入的室则还遥遥在望。瞻望心理学的远大前程,不得不寄殷切

厚望于来者。

潘老先生也是我所敬仰的前辈科学家只一,说这番话,当然一方面表示了老先生的谦虚,但从另一方面讲,是不是也说明了中国心理学研究的现状呢。做为心理学泰斗级的人物,他的话,是极度讲究严谨和度的。

诚恳的请yuer版主指教

潘先生是我尊重的人。

他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付出很大。

他讲的话说明了中国现下心理学发展还要努力,对于后辈殷殷期盼,但是潘老先生可没有否定中国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成果。

潘先生谢世于1988年,当时的心理学环境跟现在已有差距。

如果你就从这些文字得出“目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的心理科学”,那态度太不严谨了。

敬畏这些前辈的耕耘,学习这些前辈的态度,我们这些小孩子,都该好好的注意自己的文字,别把前辈辛苦耕耘的成果随意妄断了。

Rank: 6Rank: 6

现金
5888 元 
精华
帖子
2158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9-4-16 
9
发表于 2005-5-3 02:45
以下是引用yuer在2005-5-2 13:12:13的发言:

第一,我不是版主。

第二,我既不德高,也不望重,更别说什么万众敬仰。

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任何人请教都可能发生,没有什么过不过。

第四,你仔细看看我的贴子,从头到尾有没有说过你不能引用张先生的话,只不过我从来没读到过或听到过他这样说法,当然要请教你了。

你说的这篇文章我看过,最后那段文字就是你自己的吧。

逻辑上的错误我就不说了,既然你不是搞心理学的,对于心理学发展的全貌,可能也不清楚。

你再仔细的阅读这两位先生文章,体会体会意义吧。

文化背景对于心理学的重要影响程度,是任何在这个领域里学习的人都要认知的。

呵呵,如果有一天系主任跟我说:×××,我倒要向你请教一下,你说这话该怎么说吧,”我一听,肯定会想“坏了,肯定是哪里得罪他了”。他是归国博士,是领域内专家,怎么能随便说向我请教呢?但如果他说“×××,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一块探讨一下?”,我会想,“这没问题,说明主任确实是诚心跟我探讨问题了”

当然,我也有可能是太小人了。

另:我会仔细阅读两位先生文章的,我对两位先生也很尊重,不然,我也不会买关于他们的传记

希望若干年后,不会为今天的肆意挥霍时间而后悔, 从此控制上网,祝福新老朋友过得开开心心!

Rank: 6Rank: 6

现金
5888 元 
精华
帖子
2158 
注册时间
2004-5-12 
最后登录
2019-4-16 
10
发表于 2005-5-3 02:48
以下是引用tedted在2005-5-2 13:20:02的发言:

潘先生是大家,他说这番话的背景您了解吗?我了解,他是针对当代西方心理学存在着重大缺陷,我们这一代心理学人应该怎样做而说的。

了解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引用他的只言片语。如果您真的有兴趣,可以看看潘老的文选集(《潘菽心理学文选》江苏教育出版社)

顺便说一下,当今对世界上,对社会心理学定义最为推崇的就是潘菽先生下的定义。

谢谢,我会拜读潘老先生的作品的
希望若干年后,不会为今天的肆意挥霍时间而后悔, 从此控制上网,祝福新老朋友过得开开心心!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11 23:16 , Processed in 0.01822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