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English&English 存档 1 考研心情日记:)
楼主: 活着的灵魂

考研心情日记:)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1
发表于 2004-11-29 12:44
31.在阶级社会里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A.真理的阶级性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可变性 D.真理的具体性 (B)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真现的根本属性客观性的确认。真理的根本属性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在任何社会条件下这一属性是不可改变的。选择此题一般考生不应选错。如果有的考生丢分的话,会因为误选A项。

32.“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无限反复和发展。回答此题,首先确定这句诗词是讲认识问题,这样就将D项先排除掉,然后分析A、B、c项。题干是讲真理性认识,没有涉及到感性认识,A项又被排除掉了,这样只能在B和c两项中选择。题干中的关键词“追求真理”,是指真理性认识的扩展和深化问题,而不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的问题(B项),所以c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要求考生必须将诗句读明白,并抓住关键词“追求真理”,运用排除法进行选择。答错此题的考生,可能会误选B项。

33.“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B)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具体观点的断定。题干是孔子在知行关系问题上的典型观点。是强调行(实践)在检验“言’’(认识)中的作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抓住“观其行必求其功”这一重点句,就不难找出正确选项B,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将A、c、D这三个不合题意的选项排除。

34.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B)

【解题分析】此题是深入考查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区别关系的确认。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熟知”和“真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不等于理性认识,“熟知不等于真知’’(B项)。毛泽东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所以熟知不是真知,熟知也不起源于真知,熟知更不能必然转化为真知。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选择此题也有一定难度,就在于对“熟知”和“真知”的理解上,如果知道“熟知”属于感性认识范畴,“真知”属于理性认识范畴,问题也就解决了。

35.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的起点是

A.客观事物 B.社会实践

C.感性认识 D.思维抽象 (D)

【解题分析】此题通过对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方法的逻辑过程起点的确认,使考生明确各种辩证思维方法的共性――思维抽象性的特点。辩证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归纳和演绎方法、分析和综合方法、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探讨其中任何一种思维方法,必须限定在思维领域、理性认识领域,一般不能将“客观事物”(A项)、“社会实践”(B项)、“感性认识”(C项)纳进来讨论问题。从这样一个前提出发对该题进行选择,A、B、C三个干扰项应当排除,D项是符合题意的。回答此题,如果考生对各种思维方法比较陌生的话,会因肓目选择A或C而丢分。

3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C)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主观真理观具体表现形式的确认和把握。在是否承认真理的客观性问题上形成了客观真理观(唯物主义真理观)和主观真理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对立。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即承认真是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就是唯物主义客观真理观,相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即不论真理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就一定是唯心主义的主观真理观。凡是否认真理客观性的观点都是主观真理观范畴。据此辨别题干的内容,非常明确就是典型的主观真理观观点。所以C项是正确选项。选择此题必须清楚,在真理观问题上存在着的两种根本对立的真理观,即主观真理观和客观真理观,还要明确二者的对立和区别。否则此题也是难以做对的。

37.“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A)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仍然是对唯心主义真理论的确认。否认真理的客观性是唯心主义真理论(主观真理论)。而在唯心主义真理论内部,又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题干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观点,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考生回答此题只要清楚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实质,应该轻松找到正确答案。

38.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真理和谬误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首先是对立的有区别的,真理是正确反映,谬误是错误的认识,二者的界限是确定的。同时真理和谬误又具有统一性,集中体现在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项)。题中的4个选项中,A、B、D三项明显是错误选项,排除掉,所以C项是该题的唯一正确选项。本题知识点是属于哲学常识,没有任何难点。

39.“凡是时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真理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仅有的观点

D.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区别的错误观点     (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区别的确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认识的本质。但人的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即是真理,相反就是谬误。很明显认为“凡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是错误的观点,其错误实质就在于“混淆了真理同人的一般认识的区别”(D项),将真理性认识等同于一般认识。此题也属于哲学常识,没有任何难点。

40.真理一元论认为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 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认识只能一次获得 D.正确的认识只能用一种方法获得 (B)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一元真理观观点的确认。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一元的,所谓一元真理,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只能有一个,否则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多元真理论。所以B项的内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此题应该说没有什么难点。有的考生可能会由于对真理一元论的问题较陌生而难以确定正确选项而丢分。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2
发表于 2004-11-29 12:52
4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不确定性的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由于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所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对于这一基本原理考生是把握的,题中要求考生理解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或条件性的含义。A、B、D项明显错误,所以只有C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选项。此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

42.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

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D)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绝对主义真理观的确认。如果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绝对主义真理观和相对主义真理观。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是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真理观则是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选对此题的难点在于考生必须搞清楚真理观上的绝对主义是从什么原理中派生出来的问题。如果考生根本不知道题于是什么问题.盲目的选择是无法保证找到正确选项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D项。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3
发表于 2004-11-29 12:54
二、多项选择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A.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B.肯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认为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D.提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ABC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的掌握。这是一道综合知识选择题.需要考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全面把握,此题有一定难度。实际上只要考生认真阅读每个选项之后,就会发现A项、B项、C项是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必须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即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A项),从这一前提出发必须肯定“认识的本质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B项),当然也就必须承认真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c项),所以A、B、C三项是必选无疑的。而D项和E项的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独有的观点。这样A、B、c、D、E五个

选项的内容综合起来就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作为认识主体的人

A.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 B.是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

C.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意识属性 D.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具有实践属性

E.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具有本原属性 (ABC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认识主体特点的确认和把握。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重要范畴。所谓认识的主体就是指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从认识主体特点上说,他首先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A项);他又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B项);与动物相比较认识主体的人是具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意识属性(C项);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一切活动的承担者,又具有实践属性(D项)。但是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他不“是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当然也就不具有世界本原的属性(E项)。这样将E项这一错误选项排除掉,A、B、C、D项全面地反映了认识主体的特点,是正确选项。此题只要考生复习到位,不应构成难点。

3.作为认识客体的事物

A.是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 B.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

C.进入主体的活动范围,具有社会历史性

D.是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

E.与认识主体相关联,具有主观性 (ABC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认识客体特点的掌握和确认。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人和它打上交道的客观事物。这样认识客体首先是客观存在物,具有客观性(A项),但客体不等于客观事物;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是处于与主体的认识关系中,具有对象性(B项);而进入主体人的活动范围的客体,一定具有社会历史的性质(B项);既然认识的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打上交道的对象,一定具有与主体的相关性(D项)。但是认识的客体虽然与主体相关,但主体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而不是主观产物,一定没有主观性。所以按照逻辑推演A、B、C、D项的内容才是认识客体的特点。考生只要把握了认识主体的特点,那么对于认识客体的特点也不会全然小知。

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对信息的选择、重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重构是指

A.与客体信息相符舍的选择重构

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创造性的选择、重构.

C.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重构

D.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

E.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 (AB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在认识活动中的选择、重构的理解和把握。在主体对客体信息进行能动反映的过程中,选择和重构起着重要作用。认识的选择和重构就是主体按照正确反映客体的要求对客观存在着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之后再把经过选择、加工和变换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所以在认识论上所讲的选择重构一定是“与客体信息相符的选择重构’’(A项);又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的创造性的选择和重构”(B项),而不是被动机械性的选择重构;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D项),而不只是主体对客体信息单向的选择重构;当然也是“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 (E项),而不是“纯粹”在主观范围内的选择重构(C项)。此题从形式上看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认识仔细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内容,将“选择”、“重构”这两个较陌生的概念放到认识过程中去理解,作出正确选择是不困难的。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B、D、E项。

5.灵感、顿悟、直觉、幻想等非理性因素

A.不知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B.是实践经验积累的无意识飞跃

C.是知识积累和长期探索过程的不自觉的升华 D.是神的恩赐

E.是逻辑思维所包含的心理形式 (BC)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非理性因素形成原因的理解和掌握。灵感、顿悟、直觉、幻想等非理性因素,也不是随随便便产生的,它们作为人的意识范畴,也有其产生的原因,其主要“是实践经验积累的无意飞跃”(B项),也“是知识积累和长期探索过程的不自觉的升华”(c项)。从题中所给定的5个选项看:A项(不知道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和D项(是神的恩赐)明显是错误的选项。而E项(是逻辑思维所包含的心理形式)是将非理性因素当成了理性因素,因此也是错误的。所以只有B项和c项才是非理性因素产生的原因。考生回答此题可以直接用排除法,先将明显错误的选项排除掉,再在可能性范围进行筛选,就能保证选项的正确性。

6.中国汉代王充在批判孟轲的“良知”“良能”时说:“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这在

A.唯物主义的观点

C.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

E.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 (ABD)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唯物主义认识论具体观点的辨认。题干是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关于认识来源的一段话。是说不学习就能获得知识,不勤问就能懂得道理,从古到今,不曾有过。王充这段话在哲学上既坚持了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观点”(A项),又坚持了认识上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B项),同时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的观点”(D项)。由于王充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所以C项(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没有正确反映题干的哲学倾向。E项(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也不合题意。这样将c项和E项排除,A、B、D项是正确选项。考生正确回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王充这段话的唯物主义哲学倾向,由此就可以推导,唯物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这样的思路就会容易地作出正确选择。

7.中国古代荀子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其哲学含义是说

A.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

B.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

C.物质世界是可知的 D.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

E.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 (ABCD)

【解题分析】此题是通过具体观点对认识论问题的综合考查。这是一道典型的综合性考题。题于是荀子著名的有关认识问题的一段话。其哲学含义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A项),“客观世界能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B项),“物质世界是可知的”(C项),而“人的认识是对外界的反映”(D项)。E项(人们通过实践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独有的观点。所以A、B、C、D项正确表述了荀子这段话所包含的哲学含义,是正确选项。考生正确回答此题,必须首先知道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所讲的这段话是唯物主义观点,然后就可以逻辑地正确推导出其哲学含义。此题似乎很复杂,但只要思路准确,作出正确答案,也不会太难。

8.认识运动所以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是因为

A.事物矛盾的暴露有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

C.认识本身的复杂性 D.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

E.人们的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 (ABCE)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无限发展和不断反复的理解和把握。由于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其矛盾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又由于认识是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以及人的认识能力在一定条件下的局限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因此,A、B、C和E项都是正确答案,D项的错误在于只承认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而否认了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

9.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BD)

【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和“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大方面。题中所给出的5个选项中,A项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因为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包括唯心主义认识论在内;坚持“认识起源于经验”(C项),唯心主义经验论也可承认;E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点;这样A、C、E项一排除,正确答案只能是B、D。

10.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思维加工和重构

E.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创造 (ABCD)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就是选择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重新组合建构的过程。所以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是一致的。题中所给定的5个选项中,E项明显是错误的需要排除,A、B、C、D项是符合题义的正确的选项。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4
发表于 2004-11-29 13:28
11.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表现在

A.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B.主体反映的超前性

C.主体反映的创新性 D.在人的头脑中直接产生出一个物质世界

E.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 (AB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认识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人的认识和动物的反应活动不同,它不是“在人的头脑中再现出一个物质世界”(E项),更不能“在人的头脑中直接产生出一个物质世界”(D项)的反映,而是一种超前性(B项)、创新性(C项)、能够“透过现象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A)的能动性反映。所以,A、B、C项是正确的选项。此题没有太大的难度,如果有的考生丢分的话,会是由于多选E项。

12.主体和客体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两个基本要素,它们的关系是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E.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关系 (BCDE)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作为认识论的两个基本范畴,二者首先是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B项),主体是反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作为反映和被反映的主体和客体一定是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关系(E项);同时主客体之间还是一种价值关系(C项),因为二者的关系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此外主客体之间还是一种审美关系(D项),因为二者的关系也反映在主体对客体美的欣赏和评价之中。但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即客体不等于客观物质,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物质;而主体也不等同于意识,道理很简单人不等于意识本身,只能是人有意识。所以题中的5个备选项中,B、C、D、E项是正确的选项。考生回答此题有一定难度,多数考生会由于不理解C和D两项的内容而漏选丢分。

13.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

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

C.达到理性认识 D.获得真理性认识

E.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ABCDE)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认识问题的综合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A项);而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就是“获得真理性认识”(D项);同时认识的真正目的和任务,就是要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B项、E项);而对事物本质、规律性的认识也就是获得理性认识(C项)。这样A、B、C、D、E五个选项的内容都构成了认识的任务。考生选择此题,对于A、B、D、E四项都应非常轻松地选出。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问题会出在C项上。由于考生不能够将理性认识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逻辑地串通起来理解,而漏选了C项丢了这2分。象这种类型的题是最容易丢分的一种类型题,它需要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融汇贯通起来,做到这一点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很难的。

14.黑格尔说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不如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说明了

A.认识来源于经验 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

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

D.老年人的认识在一切方面都超过青年人的认识

E.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 (BCE)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经验、感性认识在认识中的作用,这是一道事实理解选择题。题干黑格尔的话主要是说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在一般情况下“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C项),经验、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同时黑格尔的话还说明“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着密切的联系”(E项),应该“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B项)。题中的A项的内容正好与C项的内容相矛盾,D项的内容不仅与事实不符,更不合题意。这样将A项与D项排除,B、c、E项才是黑格尔所讲的本意。此题纯粹是一种综合理解题,题中选项所给定的内容也不是非常规范的哲学原理,完全依靠考生自己的理解来选择,有很大的难度。但是这种类型的题又是恰恰与命题的规律和原则相符合的,要特别引起考生的注意。

15.下列观点包含有唯物主义认识思想的是

A.“行而后知” B.“由行而行则知,由知而知则行”

C.“闻见之知。乃物交而知” D.“致知,是吾心无所不知”

E.“缘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ABCE)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具体认识思想的确认和辨别。此题的难点有二:一是受文言文的限制;二是没有说明具体哲学家的名字。这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说选择此题设下了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先将每个选项的内容仔细认真地阅读,找到能理解并直接说明含义的关键字句,抓住关键字句,并将内容大体上解释出来,再根据意思进行选择就容易了。题中的5个选项:A项是说先实践后认识;B项意思是说由实践获得知识,由知识再指导实践;C项是说听到看到的东西才能知道认识它:I)项意思是讲,要知道的东西,没有我所不知道的;E项是说通过耳朵才能听到声音,通过眼睛才能看到东西,这样,A、B、C、E项的内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典型的唯物主义认识思想,是正确的选项,而D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掉。

16.在认识活动中,情感、意志、欲望等非理性因素是

A.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 B.认识运动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

C.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D.受到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

E.决定理性因素 (ABCD)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情感、意志、欲望等在认识活动中“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A项),也是“认识运动中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B项),非理性因素在理性因素的决定与制约下,并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认识事物起着作用(C项、D项).E项与D项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明显是错误的干扰项,这样A、B、C、D四个选项正确体现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所以是正确选项。

17.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B.世界上没有未被认识的事物

C.世界上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D.世界上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E.世界上有只能认识其现象的事物 (A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有关认识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证明“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A项),只存在着“尚未被认识的事物”(D项),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题中的B、C、E项的内容明显与A项和D项的内容是相互矛盾的干扰项,排除掉,所以A项与D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此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18.一切真知最终都来源于

A.书本知识 B.社会实践

C.天资聪明 D.求知欲望

E.直接经验 (BE)

【解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知识的来源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知识属于认识范畴,一切真正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社会实践(B项)或“直接经验”(E项)。这是最基本的原理。此题虽然重要,但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19.下列主张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有

A.孔子主张有“生而知之”的圣人

B.孟子主张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不虑而知”的良知

C.柏拉图认为知识来自不死的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D.康德认为思维范畴是先验的认识形式

E.费尔巴哈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ABCD)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对唯心主义认识论具体观点和主张的辨认。题中所给出的5个选项的内容都是哲学家的具体观点。这样,在选择时依据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性,认为人的认识要么是主观自生的,要么就是对虚无飘渺的那么一个东西的反映,去分析每一个选项的具体内容:A项的主词“生而知之”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项的“不学而能”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项的“对理念世界的回忆”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项中的“先验的认识形式”更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观点。这样具体一分析每个选项的内容,抓住关键词句,正确答案A、B、C、D项也就选定了。其实选择此题最直接快速的方法就是以具体哲学家所属的哲学性质断定。孔子、孟子、柏拉图、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在认识论上一切唯心主义都坚持主张先验论。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和题干的要求不符。所以正确选项是A、B、C、D项。

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因为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B.理性认识就是感性认识的不断积累

c.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

E.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不可靠的,感觉经验才是唯一可靠的认识 (AC)

【解题分析】该题是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A项),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同时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因为“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C项),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题中的B项内容明显错误;D项的内容是唯理论的观点;E项的内容是经验论的观点,二者都是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所犯的两种错误。所以A项和C项才是正确的选项。此题似乎很难,但只

要把握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最基本的关系,是不难选择的。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5
发表于 2004-11-29 13:37
21.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E.理论对实践不起作用 (B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选择此题必须将马克思这段论述的含义弄明白,马克思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题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C项),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B项)。选择此题还可以用排除法。A、D、E明显是错误的选项,应当排除,只有B项和C项反映了马克思这段话的原意。此题没有难度,即便考生没有读懂马克思的话,也能找出正确选项。

2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研究和解决的基本矛盾是

A.主体和客体的矛盾 B.认识和实践的矛盾

C.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D.物质和意识的矛盾

E.认识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 (ABCE)

【解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选择题,考查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研究和解决的成对矛盾的确认和掌握。回答此题首先必须明确题干所限定的范围“认识论”研究的矛盾。这样我们将思考的对象进入认识论问题,以此分析5个选项:A、B、C、E四个选项的内容正是认识论所研究的成对矛盾。D项的内容是本体论,即世界本原问题所研究的一对矛盾。考生选对此题的知识前提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每一相对独立部分的基本范畴搞得非常清楚,不然对于一些基本概念所属的哲学范畴模糊不清,是难以回答此题的。

23.“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段话说明

A.革命运动的成功只需要革命的理论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D.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

E.革命理论可以不来自实践,但能指导实践 (BC)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理论的作用的理解和把握。题干是列宁关于革命理论的重要作用的一段精辟论述。它说明革命的理论作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项);还说明“毛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C项)。题中A、D、E项的内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是干扰项排除掉,所以B项和C项是正确的选项。此题只要考生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内容,应该轻松得到这2分。

24.下列说法属于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是

A.知先行后 B.知行合一

C.行先知后 D.知行终始不相离

E.知之不若行知 (CDE)

【解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唯物主义知行观具体观点的掌握。题干非常明确,要求考生对唯物主义知行观进行选定。在题中给出的5个选项中,A项和B项都是唯心主义的知行观,C、D、E项是唯物主义知行观。有的考生可能会因没理解“知行合一”的含义而盲目多选了B项。还有的考生可能误认为“知行始终不相离”是错误的而漏选D项。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时,对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些典型观点要掌握。

25.一位科学家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这段话应理解为

A.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是唯一存在的世界 B.现实世界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

C.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

D.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

E.自在自然日益转化为人化自然 (C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实践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活动中的决定作用的理解和把握。题干科学家的论断充分说明“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象化的结果”(C项);还说明“自在自然”通过实践活动“目益转化为人化自然”(E项);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伟大力量”(D项)。题中A项和B项明显是错误的干扰项需要排除,所以C、D、E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6.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下列意识要素属于非理性因素是

A.信念和信仰 B.动机和欲望

C.直觉与灵感 D.猜测与顿悟

E.习惯与本能 (ABCDE)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非理性因素的确认。题中所提供的5个选项,B、C、D、E作为非理性因素.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疑点在A项上,有些考生有可能误认为信念和信仰是理性因素而漏选A实际上信念和信仰与B、C、D、E中的非理性因素比较,它们的理性成分更多了一些,但它们仍没有超出“非理性”这个度的范围,所以信念和信仰仍属于非理性的意识要素。

27.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

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 ‘

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

C.信息在事物问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

D.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

E.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 (ABCE)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反映与信息、选择的关系。反映、信息和选择都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所以A项是正确的。反映是信息交换传输和接收的过程,故B项也是正确的选项。由信息的定义可知C项也是正确的选项。既然反映、信息、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属性,那么人与其他物质形态相比较,其特殊性就在于“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所以E项也是正确的选项。考生选择此题有一定困难,最大的问题要出在D项上,考生最容易误认为“只有人才具有选择和反映信息的能力”而将D项判断为是正确的,丢了这2分。

28.认识过程中的“重构”是

A.主体重新构造客体的过程 B.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

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E.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过程中重构的理解。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离不开重构,重构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信息的重构过程,即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和履行的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体系的过程,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和内在机制。所以C、D两项为正确答案,A项错误在于主体重新构造反映到头脑中的客体信息的过程而不是客体本身的过程,B和E项错误明显,应予以排除。

29.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

A.感性材料十分丰富 B.感性材料合乎实际

C.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D.感性材料的大量积累

E.感性材料不一定真实 (ABC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要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首先应以实践为基础,占有丰富、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其次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即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分析,据此可判断A、B、C、D四项都为正确选项。E项的内容明显错误,排除此干扰项。

30.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是具体生动的形象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E.真理体现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DE)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具体真理的确认。题干是列宁的一句名言,主要是讲真理的条件性。题中所提供的5个备选答案中,A项和B项明显是错误的观点,C项是说真理是发展变化的,D项是说真理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E项更进一步说明了真理的具体性。C、D、E项符合了列宁的原意,是正确的选项。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不理解或根本没明白B项的意思而盲目多选了该项。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6
发表于 2004-11-29 14:11
3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句话在真理观上认为

A.真理是相时的没有绝对性 B.真理是绝对的没有相对性

C.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D.真理是主观的没有客观性

E.真理是发展的不是凝固的 (A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相对主义真理观错误实质的确认。割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会犯两种错误,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真理观的错误在于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一般来说,无论是绝对主义真理观还是相对主义真理观,他们都是否认真理客观性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题干这句话是庄子典型的诡辩论命题。在真理观上意思是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之间没有什么客观标准,是典型的相对主义真理观,也是主观主义的真理观。解答此题难在对庄子这段话的理解上,如果有的考生根本不清楚此话为何意,肯定是盲目选择,难以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如果考生明白这句话的意思,选择起来就较容易了。这5个备选答案,B项是绝对主义真理观的观点,C和E项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的观点,都是不合题意的。只有A和D项体现了题中的意思,是正确的选项,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3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ACE)

【解题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知识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认识辩证过程的理解和掌握。题干中所给出的5个备选项中,A、C、E项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人的认识的辩证过程,所以是正确的选项。对于这3个选项,一般考生都能轻松地选出。有的考生会在B项和D项出问题。可能会由于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个概念的陌生仅凭感觉盲目地选了B项而丢分。还会因为将D项即辩证的思维方法与认识的辩证过程等同起来,误选了该项而丢分。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没有较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这2分是很难的。通过此题提示一下考生复习时除了一些原理单独记忆之外,有些相关的知识点一定注意综合理解运用,这

是近几年命题的一个重要规律和特点。

33.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 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时象 (ABD)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试题,考查考生对认识的主体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试题中的“眼看”属于感性认识,而不同职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性认识,A项是正确选项;题干的事实还说明“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而已有的认识影响着人的感觉活动,所以B项和D项也是正确的。C项的错误之处在于把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搞颠倒了,E项是唯心主义观点,因为建构必须在对客体反映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空的。所以A、B、D项是正确的选项。此题形式上较复杂似乎有一定难度,但考生只要抓住题干中“眼看”这个关键语词,再运用排除法将明显的错误选项排除掉,就可以找到正确选项。

34.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表现在

A.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 B.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C.相对真理在发展中日益接近绝对真理 D.绝对真理在相对真理外存在

E.绝对真理排除了相对真理中的谬误 (ABC)

【解题分析】此题侧重考查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性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主要表现:“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或成分(A项);“相对真理在发展中日益接近绝对真理”(C项);毛泽东概括说“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绝对真理”(B项)。D项和E项的内容明显错误排除掉,所以A、B、C项的内容正确地反映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正确选项。此题难度不大,一般考生都应作出正确选择。

35.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永远不变的

C.实践最终一定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D.实践标准不具有相对性

E.凡是实践检验过的真理不再具有相对性 (AC)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指的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标准是唯一的,即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韵标准只能是实践;二是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做出检验。考生若牢牢把握了这两点,就不难判断A和C是正确答案。

36.下列观点正确表述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的是

A.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价值原则强调主体性原则

B.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对立的 C.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D.真理是一元的,价值是多元的 E.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相互补充 (ADE)

【解题分析】此题是侧重考查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由于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而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是一个客观标准而不是主观认为,即真理原则强调客体性原则,而价值原则强调的是有用性,即强调主体性原则;由于真理是对同一个对象的正确反映,所以真理是一元的,而价值即有用性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是多元的;真理和价值作为人类活动所追求的两大目标,二者相互补充。所以A、D、E项的内容反映了真理和价值的区别关系,是正确的选项。B项和C项的内容是明显错误的,排除掉。

37.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就是在哲学上坚持

A.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E.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统一 (ABC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哲学依据的理解和把握。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观点、思想体系不断根据实践要求进行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实践创新就是指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活动要富有创造性和超前性,在哲学上提出的依据就是题中所给定的A、B、c、D、E的内容,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的有关原理。考生回答此题可能会由于漏选C项和D项而丢分。

38.真理和价值的关系是

A.追求价值以追求真理为基础 B.追求真理以追求价值为目标

c.真理和价值的联系和统一是理论的抽象

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是在社会实践中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E.真理和价值都要通过实践检验 (AB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真理和价值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此题虽然重要,但没有什么难点。只要考生对价值概念的含义明确,解答此题不应构成难点。有的考生可能会因为对C项的内容没有理解,多选了该项而丢分。

39.“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辩证思维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

A.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B.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

E.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 (BDE)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对“由抽象上升到具体”这一辩证思维方法所包含的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清楚是在思维领域,在理性认识范畴内讨论问题,与实践活动、具体事物、感性认识暂无关系。这里的抽象是指对事物某个方面本质的规定,这里的具体是指对事物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就是“由抽象规定”为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项),也是“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E项)、“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B项)。B、D、E项符合题

意,A、C项为干扰项需要排除。此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有一定的深度,需要综合分析能力。一般考生仅凭其所具有的哲学基础知识,回答此题是很难得分的。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既要把握哲学基础知识,又要掌握一些具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哲学理论问题。

40.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就应该坚持

A.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

B.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D.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E.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ABCD)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选择题。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在哲学认识论上就是说要坚持A、B、C、D项所讲的内容。E项内容是完全错误的,所以A、B、C、D项是正确选项。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7
发表于 2004-11-29 14:22
三、辨析题

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答案要点】(1)一切认识、知识的获得来源是实践。人们只有参加到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改造实践中去,从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材料,并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行抽象概括,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客观世界。

(2)题中的这句话强调要获得知识、认识事物,必须“要躬行”即要参加实践,这是正确的。但是知识的获得还有其他来源,比如间接经验、逻辑证明也是一种知识获得的方式。所以此说法也有一定片面性

【解题分析】这道辨析题是通过一句名言来考查对知识来源的理解和把握。考生辨析此题,首先要搞明白这句名言的直意是什么。然后从它的意思中确定所蕴含的哲学寓意。这样,答案也就基本出来了,一般考生对于这句话的含义都能理解,对于其所蕴涵的哲学观点,即关于实践是知识的来源问题也能清楚.这里问题会出在对于这句话的片面性以及知识获得的其他方式最容易漏答。这样以来会由于答案不全面而丢分。回答类似题型总结一条经验,就是凡是运用民间的智理名言作辨析题,答题的顺序是.首先说明它的合理性、正确性,然后再指出它的片面性。这就能基本上保证不丢分。

2.“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

【答案要点】(1)实践是人的一切认识、知识的来源。包括非理性因素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归根到底也来源于实践。“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说的就是人的情感也来源予实践。

(2)知识的获得还可以通过间接经验如书本或他人传授的方式。但是,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最初来源也是实践。实践是一切知识、认识获得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

【解题分析】这道辨析题仍然是通过诗句考查对认识来源的理解和掌握。题中是讲情感的来源问题。

考生辨析此题,除了说明一般知识如认识来源于实践,还要侧重说明情感、意志、欲望、动机等非理性因素也来源于实践。这是此题命制的主要目的。一股考生恰恰会由于忽视这一点而丢分。

3.“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

【答案要点】(1)此观点中的“感”是指人的感知或感性认识;“物”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世界。该论断的意思是说,感知也依赖于客观事物,有了客观事物才有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没有客观事物哪里会有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呢?

(2)此观点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感知依赖于外界客观事物;二是感知是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在认识论上,该论断反映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

【解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紧抓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词,“感”(感性认识)和“物”(客观事物)。然后回答二者的反映被反映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断定此观点具有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倾向。该题没有难度,只要

懂得题的含义,几个主要的知识点考生都能答到。

4.信则灵,不诚则不灵。

【答案要点】(1)“信”、“诚”属于主观意识和态度,灵或不灵则属于客观现实结果。意识是客观显示的主观反映;灵,才能引起和产生信。这种观点把主观的信、诚作为灵不灵的原因,颠倒了反映者与被反映者的关系,也颠倒了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2)真理具有客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以主观的信、诚以及人们的信仰与否为标准。

(3)真理具有普遍性。这种观点宣传信、诚即能看到、感受到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否则,就看不到,感受不到,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否定了真理的可检验性,把人们看不见、感觉不到的某种莫须有的东西归结为他们的“不信”、“不诚”,这是伪科学反科学的卑劣手法。

【解题分析】该题通过主观唯心主义和伪科学的典型观点,考查考生对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识别及对其错误实质的剖析。此命题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的观点。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出正确判断。但是从哲学认识论上较全面地揭示它错在哪里,对一部分考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能会出现无话可说,力不从心的感觉。辨析此题,要抓住“信”和“灵”、“不诚”和“不灵”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其意思,再将它们归结到认识论的“主观”和“客观”两个范畴中,最后再说明该命题的错误实质,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这样基本采分点也就出来了。

5.凡是亲眼所见的都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

【答案要点】(1)亲眼所见的,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不是符台客观事实的,是对客观事实的虚假反映或骗局。必须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以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判断真 假,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

(2)该命题夸大厂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沦,在实际生活中容易产生荒谬的判断。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的掌握。该命题属于“不完全”辨析题型,对于此题一般

考生都能作出正确判断。此题似乎没有多大难度,但是根据原理将此题回答得很全面,观点抓得较准确则是不太容易的。回答此题要紧紧抓住题中的关键词“亲眼所见”,“亲眼所见”属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认识的起点。但是“亲眼所见”到的感性认识、有真实反映也有虚假反映:必须通过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判定,否则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夸大“亲眼所见”就会得出错误结沦。按照这样—个答题思路就不会跑题。

6.“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答案要点】(1)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生理素质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

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知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2)马克思这段著名的论断是说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也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解和把握。回答该题首先抓住主句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差别,是分工造成的”,然后明确才能所属的范畴,并指出人的才能的高低—定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有关系,但对于人们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作用,最后总结人们之间才能的差别是分工所致即由后天实践所造成的。分这么几个层次答该题就很全面了。考生只要读懂了题干的意思回答此题不应该构成难点

7.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所以绝对真理是可望不可及的。

【答案要点】(1)绝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完全正确的认识。绝对真理的这种绝对性,是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的,而不是之外,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便构成绝对真理。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过程中也就在认识着绝对真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2)该命题把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割裂开来,不懂得人们在认识相对真理的同时也就在认识绝对真理。

(3)人类不能一下子达到绝对真理,不等于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认为绝对真理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就否认了人的思维至上性,会导致不可知论。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辨析此题,首先说清楚绝对真理和相刘真理的统一关系;然后重点说明人的认识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上境地发展过程,但是不等于说绝对真理永远达不到,这是两个问题;最后指出认为绝对真理可望不可及的错误实质。这样—个思路。该题的要点就答的很全面了。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8
发表于 2004-11-29 14:35
四、分析题

1.下列是有关认识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1

“自然并不让自己躲藏起来,它反而是尽力地自荐于人,或者可以说老着脸皮去迁就人的,妆象空气通过我们的口、鼻以及一切毛孔,挤进身内来—般”,,

“当我们用手或唇接触有触觉的东西时,我们不只感觉到石头和木头,不只感触到骨肉,我们还感觉到触觉;我们用手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音调。因此感觉的对象不只是外在的事物,而且有内在的事物,不只是肉体,而且还有精神,不只是事物,而且还有自我——因此,一切对象都可以通过感觉而认识,即使不能直接认识,也能间接认识,即使不能用平凡的,粗糙的感觉认识,也能用有训练的感觉认识,即使不能用解剖家或化学家的眼睛认识,也能用哲学有的的眼睛认识”。

—一摘自费尔巴哈《未来学哲理》

材料2

“我们凭什么谁能够证明心中的知觉定是由和它们相似(如果这是可能的)而且完全差导的一些外物所引起呢?我们凭什么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人心的力量生起呢?我们凭什么谁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有一种无形而不可知的精神的暗示生起呢?我们凭什么来证明它们不能由更难知晓的一种特别的原因土起呢?”

一一摘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

材料3

“凡以(可)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缘(因)耳而知声”,“缘目而知形”。

——摘自萄子摘自荀子《解蔽》《正名》

材料4

“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人之所不学者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音,其良知也”,“良知良能”。

——摘自孟子《尽心上》

材料5

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一个“物自体”的世界,这个“物自体”的世界是不可知的.是超乎经验之外的。是人的认识能力所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人们只能认识“此岸世界”(现象)。

——摘自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材料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

认识才被证实了。

一一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请回

(1)指出材料1在认识论上的哲学倾向及局限性。

(2)比较材料2和材料5的异同。

(3)指出材料2和材料5各自的错误实质。

(4)指出材料3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3的含义。

(5)指出材料4的哲学倾向,并解释材料4的含义。

(6)比较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异同。

(7)材料1、材料3、材料6与材料4有什么区别?

【答案要点】(1)材料1在认识论上是唯物论的反映论。因为它坚持了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一反映论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不懂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因此是机械反映论。

(2)材料2和材料5的共同点都否认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都是不可知论哲学。二者的区别在于:材料2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完全否认人的认识能力,最后必然少导致怀疑主义;

材料5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观点,认为人能够达到对事物现象的认识,而达不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别

(3)材料2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感觉和外界事物的关系;材料5的错误实质是割裂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4)材料3是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是说能够认识世界是人的本性,世界能够被认识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所决定的、人具有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与外界事物相结合就是认识。用耳朵听才能听到声音,用眼睛看才能看到东西。

(5)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观点。是说人的认识、知识是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而不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仁、义、理、智之类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用学习和思考,与生俱来。

(6)材料6、材料l、材料2三者都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都坚持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反映论的基本原则。这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材料6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材料1和材料3是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材料6与材料1、材料3的区别在于:在认识论问题上承不承认实践、懂不懂辩证法。材料1、材料3由于不承认实践,不懂辩证法,认为人的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消极、被动、直观的反映,是机械反映论。而材料6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休能动地反映,是能动反映沦。

(7)材料1、材料3、材料6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哲学,材料4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哲学,二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回答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唯物论反映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先验论否认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认识论问题的综合分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对不可知沦的确认;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沦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把握。该题有一定难度。考生解答此题必须对认识论的一些派别、基本观点和典型代表人物有—个总体掌握。否则是难以解答的。通过此题,提示考生在复习时.对那些相关的包括相对立的哲学派别、哲学观点、典型代表人物一定统一起来理解和记忆。反对单打一的复习,若如此一遇见综合题就会乱了阵脚,不知所措。

2.下列是—组关于实践观的材料:

材料1

“正如在社会中,每个人的能力总是最容易在动荡的情况下而不是在其他情况下发挥出来,所以同样隐蔽在自然中的事情。只是在技术的挑衅下,而不是在任其自行游荡下,才会暴露出来。”

——引自培根:《新工具》

“我们有三种主要的方法: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观察搜集事实;思考把它们组合起来;实验则来证实组合的结果。”

——引自狄德罗:《对自然的解释》

“理论所不能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直到今天,犹大人还不变其特性。他们的原则,他们的上帝,乃是最实践的处世原则,是利已.主义”。

一一引自《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材料: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引自王守仁:《答友人问》、《传习录下》

“自我设定自身”;“自我设定非我”;“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理智是一种行动.绝对不再足什么”。

——引自费希特:《“知识学”引论》第一篇

实践理念“比以前考察过的认识理念更高,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实践的理会即行动”。

——引自黑格尔:《逻辑学》下卷

材料2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

(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的)“交借点二人和人类历史的实践”

——引自《列宁全集》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一引自《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

请回

(1)材料1在实践观问题上的合理性及局限性。

(2)材料2中王守仁、费西特、黑格尔在实践观问题上各自的特点及他们三者的区别是什么?

(3)谈谈对材料3的实践观的理解。

【答案要点】(1)在材料1中,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狄德罗肯定了作为实践形式之 一的科学实验对实验对象的能动作用。但他们只是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肯定了科学实验这种具体的社会实践形式的作用,并没有对实践概念作出全面的科学的解释和论证,因此他们的实践观是片面的。例如,费尔巴哈也提到实践,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践能够解决,但他说的实践只是个人的生活实践,是饮食男女这类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或是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已主义活动。他完全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

(2)材料2中王守仁和费希特的知行观都是把“行”归结为知,把客观的实践消融于主观的精神活动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人们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用客观存在的观念来克服理念的片面的主观性,另一方面,又用实践的观念克服客观观念的片面性。前一方面属于理念的理论活动。面属于理念的实践活动。在他看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从主观的观念达到客观真理,这个思想是十分深刻的。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实践只不过是他虚构的“绝对观念”这种客观精神自我运动的 一个环节。仍然只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

(3)材料3中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认为必须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关系十去把握实践。从历史上看,是劳动实践使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使统—。—的物质世界分化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对立的方面。同时,又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才使人们的主观意识能够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并改造物质世界。因此,实践既是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对立的基础,又是使对立双方达到统一的基础。任何变革现实的实践活动都是一个过程,都有一定的准备阶段,它们是以变革现实为目的并服务寸:支革现实的活动,因而也属于实践的范畴。

【解题分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是科学的实践观以及历史上实践观的不同形态。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实

践观不管是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还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都有其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才正确地揭示了实践的本质,揭示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回答此题没有太多的难点,紧紧围绕着每个问题,到材料中找答案。

3.“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与时俱进,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请依据上述材料分析说明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哲学依据及现实意义。

[答案要点](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与时俱进和创新是一切进步事物和现象所具有的内在品质,是一—切科学理论思想的本质特征,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2)人的认识来自实践,又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达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这一原理要求人们的思想认识、理论观点要不断地适应实践的需要,要有新的创造性的提升和发展;要求人们改造和变革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要有超前性和创造性。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决定了理论和实践活动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4)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①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义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②坚持与时 俱进与创新就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观律的认识。

【解题分析】这是一道:大型综合分析题。要求指出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出的哲学依据涉及到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基本理论的综合把握。回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所对应的原理的确认。否则没有思路进行分析问题。然而能够找到对应的原理又是回答该题的最大难点。一般考生对认识论相关的原理是应该知道的。最容易漏掉的是关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而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又是理论创新和和创新的重要理沦依据。对于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现实意义,都是来自于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几乎没有个人主观理解的成分,是必须强行记忆的。这种综合型的分析题,是哲学命制大型题的主要形式。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中,对于那些相关的,能串联在一起的基本原理,尽可放在一起记忆和把握。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39
发表于 2004-11-30 06:32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

1.划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在于

A。 是否承认杜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是否承认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D.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B )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确认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在许多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比如,是否承认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否承认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但是这些分歧都是产生于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也就是何者为第—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两种历史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从这一前提出发,必须承认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必须承认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也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题中所给出的4个选项,都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司艾的对立和区别,但是作为单项选择的限制,即作为划分两种历史观的“唯一”标准,只能是B项。此题对于那些对两种历史观的分歧和对立模糊的考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很可能误选A项或D项。

2.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条件是

A.富饶的自然条件 B.热带的自然条件

C.温带的自然条件 D.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 (D)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藏等。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的经常的条件之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优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般情况下“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自然条件”(D项)即综合性的自然条件对社会发展是最有利的地理条件。这应该是常识性的问题。糊涂的号生会由:于不懂得绝对“富饶的自然条件”(A项)是不存在的,误选A项而丢分。该题的正确选项是D。

3.自然和社会既相区别又相统一的基础和纽带是

A.劳动 B.自然 C.人 D.社会 (A)

[解题分析l此题考查考生对劳动在自然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把握。人类社会是从自然界中产生出来的,社会依赖于自然又是对自然的超越。把社会与自然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的中介和桥梁就是劳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此题很重要,但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选择

4.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是

A. 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n,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

C.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D.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C)

【解题分析】此考点是考查对经济全球化实质的把握。从历史观上分析,经济全球化是人类交往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生产的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 B项),它既不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根本变革(A项、D项),更不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D项),因为经济全球化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的产物,不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关于人类交往问题是—个比较阳生的知知识点,又是今年命题的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5.辩证唯物主丈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是

A.辩证唯物主义在先,历史唯物主义在后

B.历史唯物主义在前,辩证唯物主义在后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独立的两个理论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由一整块钢铁铸成的统一整体

(1)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确。 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部分。辩{正唯物主义通常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历史唯物主义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它们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内容“而不是独立的两个理论”(C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两部分从产生上来说是同时产生没;有先后之分,从体系上来说它们二者是,—个统一的整体。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说成要有先后之分或者把二者割裂开来的的说法是错误的。听以D项是正确选项。

6。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A.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A)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的表现。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经常的、必要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的原料和场所;它制约着社会经济部门的发展与分布;它的优劣直接影响生产发展速度;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而地理环境对社会的 这种作用的影响既不是“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B项),也不是“通过社会制度表现出来”(C项)。更不能 “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D项),而是“通过生产发展水平表现出来”(A项)。此题难度不大,—般考生都能找出正确答案。

7.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或基本要素是

A,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生产工具 B.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C.人的劳动、生产资料和劳动资料 D.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D)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考生对物质生产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的确认。此题对于那些平时复习只停留在第一层面或者在复习过程中不仔细、认真的考生,的确有了—定难度。题中所给出的(1个备选项初看亡去没有多大区别,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每—个概念必须叫得准。首先看A项的内容,由于生产资料”包括在“劳动资料”之中所以此项明显错误;B项和C项的内容,由于生产资料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不是“劳动过程”,所以也是错误的选项,这样采用排除法将A、B、C三项排除,正确选项就是(D)项。选择此题要紧紧抓住“劳动”这个主词,就是凭直觉经验也应选对。

8.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 人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交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 (D)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反映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但作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对“全部‘统治’力量”的理解,这样A、B、C项都不符合题意,所以只有D项才是正确的选项。此题有——定的难度,有些考生会由于对题干的用意不理解而误选B项或C项丢掉这—分。

9.人们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们

A.是否理论化、系统化 B.是否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得到传播

C.是否已被人们所接受 D.是否反映事物发展规律及其客观要求 (D)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思想、动机和目的实现的条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思想动机、意志和目的都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总是反映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并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和对客观规律的符合程度。此题没有难点,一般考生都应作出正确答案。

10.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n.自然规律是自然界固有的,社会规律是人造的

C.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的活动实现出来

D.自然规律无法废弃和改变,社会规律可以废弃和改变 (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区别。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是规律的实现则是不同的。自然规律是盲目、自发地起作用,而人类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出来。分析题中的4个备选答案: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都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所固有的,都是无法废弃和改变的,所以A、B、D三个选项都是错

误的,只有(:项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2903 元 
精华
帖子
12920 
注册时间
2003-9-8 
最后登录
2018-7-25 

版主勋章 小花 美女勋章 勤于助新 神仙眷侣 龙的传人 精华版 才高八斗 兔子勋章 寿星勋章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如鱼得水 一马当先 黑煤窑矿工勋章 帅哥勋章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摩羯座 守护天使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140
发表于 2004-11-30 06:33
1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生产方式所体现、反映的关系的把握和确认。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生产方式反映双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考生不懂得将生产方式分解开来思考,仅仅就生产方式这个层面选择的话,肯定有一大批考生会误选择A项。象这种可以分解的哲学概念经常出选择题,力争在复习中要到位,不然一较真时拿不准就会丢分的。

12.衡量生产力性质和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

C.产品的质量 D.生产工具 (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简称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D项)。生产工具不仅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还是划分不同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所以正确选项是D。

13.社会基本结构是指

A.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

B.阶级结构 C,社会部门结构

D。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 (A)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社会结构的确认。社会结构就是社会的有机构成,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方式。既不单指“阶级结构”,也不是指社会部门结构、更不是指“各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所以A项是正确的。此题很重要,但没有难度,一般考生都能作出正确答案。

14.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是

A.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 B,科学技术

C.生产关系 D.经济体制 (c)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生产力发展的社会条件的确认。题中所给定的4个备选,A项和B项的内容都属于生产力自身的范畴,D项的内容是经济基础范畴。这样选用排除法将A、B、D项目排除,只有C项是正确的选项。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社会条件、社会前提,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此题有一定难度,如果考生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全部关系不是非常清楚的话,这 一分也是难以得到的。

15.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管理方式 (C)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太大的难度。选择该题,首先要明确题干重点要考什么。实际上考生仅凭一般判断就可以答对此题。因为题中给定的4个选项中.

A、B、D三个选项的内容都构不成命题的重点,如果它们作为该题的正确选项无意义。如果不按照这种思路解答此题,还可以将4个选项分别定位,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劳动者”(A项),它是一般生产力的承担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它本身不能作为判定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劳动对象”(B项),作为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一种标志,劳动对象的质与量直接制约着生产

力的发展水平,但它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管理方式”(D项)它不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它也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所以只有“科学技术”才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16.决定国家性质的是

A.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B.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C.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意志 (C)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对国体概念的确认。此题没有难度,只要知道题干是要求回答“国体”问题,就会选出正确答案C项。

17.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 D.思想关系 (A)

【解题分析】该考点是考查对生产关系在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的确认和把握。人类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多种具体社会关系构成。题中所给定的4个选项都是社会关系范畴。但是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因为生产关系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是决定其他—·切关系的基础,所以A项是正确选项。此题是最重要的考点,但没有难度,一般考生都应作出正确答案。

18.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

A.地理条件 B.人口条件

C.资源条件 D.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D)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三大基本要素:地理环境(A项)、人口条件(B项)、生产方式(D项)。它们各自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其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D项)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经济关系、社会政治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的生产方式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切理论观点”。考生解答该题难点在于理解恩格斯这段话上。其实,对于恩格斯这段话懂不懂都没关系。既然题干已经说明是恩格斯的论断,这就意味着题干的观点是正确的。最后问的是恩格斯所说的“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什么?一般考生都会清楚在社会物质牛活条件中最主要的就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所以考生会轻松地选出D项为正确选项。该知识点虽然很重要,但没有难度。

19.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生产过程中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 D.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生产关系的社会性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为社会物质关系和社会思想关系两大类。而确定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关系究竟属于哪一种社会关系,不是看它是否具有实物载体而看它是否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不由人自由选择的社会物质利益关系,题中的4个备选项,A项的内容是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B项和C项的内容是上层建筑筑所体现的关系,这样将A、B、C项排除只有D项正确反映了生产关系所体现的关系。此题也有——定难度,考生必须将全部社会关系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划分各种具体社会关系的标准搞清楚,不然也是难以选择的,

20.在生产关系结构中,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交换关系

C.分配关系 D.消费关系 (A)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生产关系的内在结构的理解和掌握。此题虽然重要但比较容易,一般考生都应知道决定生产关系本质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It isn't the mountain ahead that wears you out; it's the grain of sand in your shoe.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5 20:27 , Processed in 0.02511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