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推荐]中国民歌介绍
楼主: yuer

[推荐]中国民歌介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51
发表于 2004-1-12 09:26

[em06]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6Rank: 6

现金
1993 元 
精华
帖子
1594 
注册时间
2003-11-24 
最后登录
2011-11-29 
52
发表于 2004-1-19 02:14
yuer,你好!
你的《中国民歌介绍》好像还没有贴完吧?是吗?如果有下文的话,请继续贴出来好吗?
《中国民歌介绍》和好阳光的《汉语知识》(实际上是诗词格律知识),都很好看。谢谢你们!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3
发表于 2004-1-20 03:44
以下是引用人无寐在2004-1-18 12:13:46的发言:
yuer,你好!
你的《中国民歌介绍》好像还没有贴完吧?是吗?如果有下文的话,请继续贴出来好吗?


抱歉,最近比较忙碌,有空的时候,尽快来贴。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4
发表于 2004-1-20 20:27
[B]少數民族民歌[/B]


[B]1. 阿昌族民歌 [/B]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

                  阿昌族喜爱歌舞,喜爱唱山歌,每逢节日都有歌舞等娱乐活动。劳动时,走路时,山上田边,随时都可以听到他们悦耳的歌声。阿昌族民歌善于以物拟人,以物寓意,含蓄清新,曲调悠扬,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声调唱。对唱山歌分好多套,大体分为:候承、邀约、夸口、结交、辞别、送路等。

                  阿昌族民歌种类繁多,最富于民族特色的是传统的“窝罗”,意即“堂屋旁边的欢乐”。阿昌族把边歌边舞称之为“蹬”,“蹬窝罗”是最古老的歌舞活动。碰到喜庆大事,如娶亲嫁女,盖新房时,村民们便聚集到主人家,主人客人围着一张摆着香蕉、芭蕉、石榴、烟茶的篾桌,边跳边唱,由一个最善于歌舞的“烧干”(“蹬窝罗”的领头人)领头,共八的跟在背后,一句一句地随唱,配着盈、热烈的舞步,十分热闹。?

                  阿昌族民歌中数量众多、最富生活情趣的是情歌。情歌可分为三类:一类叫“相勒吉”,是男女青年在野外高声对唱的山歌,一般是触景生情,即兴创作;一类叫“相作”,是夜深人静,青年男女在丛林里幽会时低声对唱的情歌,内容极其丰富,包括世代流传的长篇叙事歌词,可连唱几昼夜;一类叫“相勒摩”,也是对唱的情歌,调子幽雅亲切,歌词含蓄缠绵,比喻生动贴切。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5
发表于 2004-1-20 20:29
[B]2. 白族民歌 [/B]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语言,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的民间歌唱艺术也具有的水平。在白族民间,既流传着大量的山歌、小调,也有各种体裁、形式的叙事歌曲。歌词大都有较严格的句式、格律,尤以“山花诗”体歌词占有较为突出的地位。

                  白族民歌的歌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生动活泼,诸如历史故事、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山川景物、爱情婚姻等等都融于歌词之中。歌词结构,突破了传统歌词的固定模式,歌词多是七句或八句一段。这些由非对称性七字、五字、三字句组成的歌词,改变了传统歌词的严整呆板,使格式变异的歌词焕发出青春的活动。

                  在白族民歌中,最受群众喜爱而又流传最广的当属“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白族调”最有代表性。这类民歌多在山野、田间演唱,既可伴随栽秧、打柴、放牧等生产活动,亦可用于男女相互倾诉爱情,并大都节奏自由、曲调悠扬、气质粗放,有着浓郁的山野风味,故属山歌类民歌。而其中的剑川“白族调”,又常在三弦的伴奏下,用以演唱长篇叙事诗,故又具有叙事歌曲的特点。

                  主要流行于剑川的“泥鳅调”属于较古老的小调类白族民歌。全曲高吟低唱,起伏跌宕,再贯穿以紧迫急促的三弦伴奏,抒发了波翻浪滚、难以遏制的愤懑之情,流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反抗压迫的传统战斗精神。其他如“麻雀调”之类的白族小调,则活泼轻快,幽默风趣,亦颇受群众喜爱。

                  在白族民间,还流传着几种叙事性的演唱形式,一是洱源西山区和剑川东山区的《打歌调》,二是《青姑娘》,三是《大帛曲》,四是《本子曲》。《打歌调》虽在“打歌”这一歌舞活动中演唱,而演唱者只歌不舞。《青姑娘》则以组歌形式,咏唱了青姑娘的悲惨命运,是一首深深打动人心的反封建悲歌。《大帛曲》亦名《花柳曲》,专在白族传统风习“绕三灵”中演唱。《本子曲》的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剑川,大都以单一的曲调演唱长篇叙事诗。这些演唱形式运用的曲调均属叙事性歌曲。而《本子曲》则初具曲艺形式的特点。

                  因白族接受汉文化较早,故白族民歌中亦有不少白族化了的汉族民歌,白族群众惯称这为“汉调”。如“邓川汉调”既属有一定白族特色的汉族民歌,而又在白族地区早已广为流传,深爱白族人民喜爱。

                  独具特色的白族民歌,在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后,众多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白族地区搜集整理民歌。电影《五朵金花》中的音乐家就曾驾马车走遍苍山洱海采风。大理“三月街”千万人赶歌会的壮观景象,就是白族民歌活动的缩影。一首根据“白族调”改编的电影插曲《蝴蝶泉边》,唱响了大江南北,至今还在全国各地传唱,扎根于各族人民的心里。

                  近年来,一提到白族,大家就不能不想到著名白族女歌手杨洪英,她演唱的“大理白族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她演唱的“麻雀调”活泼跳荡、妙趣横生,她演唱的“泥鳅调”深沉强烈、动人心弦。1978年在全国民族民间唱法会演中,她演唱的白族民歌,以那甜美的声音,清晰的吐字真挚的感情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6
发表于 2004-1-20 20:30
[B]3. 保安族民歌 [/B]

                  保安族是由元明时期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一带驻军垦牧,同周围各民族融合而成。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保安族自治县。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以汉文为社会交往的工具。保安族人民能歌善舞,擅长吹奏丝竹乐。

                  保安族的民歌大多采用汉语演唱,分花儿与宴席曲两大类。在花儿中,保安族有自己特有的曲调“保安令”,它是在对回族、汉族花儿改造的基础上,吸收蒙古族、藏族民歌的艺术特点而形成的。保安令多属上下乐句结构,四句歌词需反复曲调一次;若是折断腰式,则在上下乐句间插入一个经过性乐节。节拍大都以三拍及其复拍为主,兼有少量混合拍和四拍。保安族的宴席曲,有《方四姐》、《恭喜曲》、《十二个月》、《高大人领兵上口外》等。独有的曲调有《八宝元》、《高山上的一盏灯》等,大多为羽调式和商调式。保安族民歌中常出现前短后长的节奏型,这一特点是由语音重音位置决定的,也是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

                  “花儿”多在田野山间演唱。保安人酷爱“花儿”,几乎人人都能触景生情,即兴而歌。保安“花儿”的歌词多为6句式,也有4句、8句、12句,甚至48句的。内容包括生产、生活和爱情等诸多方面,语言生动活泼,比喻贴切风趣。多用汉语演唱。但衬词、借词也常用藏语等演唱。歌声高亢嘹亮、自由奔放、婉转动听。如:“白瓷的碗子细白的面,热炕上铺的棉毡;保安人的生活比蜜甜,党的恩情似海无边”。

                  除“花儿”外,民间小调也颇受欢迎,十分流行。小调一般多在新年或喜庆吉日时演唱。其内容也十分丰富,有控诉封建礼仪的,也有歌颂新社会和爱情生活的。如《四季青》:“春季里什么花儿香?牡丹花开园中香,花红柳绿天晴日又暖,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龄才十八,我的大眼睛,哥哥把妹妹领上了行。夏季里什么水儿清,山泉的流水四季青,花红柳绿油菜花儿俊,小妹妹同哥去散心,年龄才十八,我的牡丹花,哥哥把妹妹不忘下”。

                  “宴席曲”,顾名思义,是保安族人民在婚礼宴席间唱的歌曲。其歌词动听,曲调优美,欢快明朗,边舞边唱
                  ,深受保安人的喜爱。保安族婚礼之夜,全村男女老少都要来闹婚宴。此时,青年们都聚集到男方家院子里,围着火堆,由几十
                  个能歌善舞的小伙子,手拉手,肩靠肩,边唱边跳,观众也随着节拍和之,使本来就喜气洋洋的婚礼之夜更增添了欢快的气氛。宴席曲有传统节目,亦有歌手们即兴而唱。如一首传统宴席曲:“月亮儿上来亮上来,啊呀亮呀上来,今晚的东家是有福的人,摆下的宴席火一样红,恭喜呀,恭喜大恭喜,拿上一包茯茶来恭喜,庄子上的青年都到齐,送东家一段宴席曲”。保安族人唱宴席曲不分辈份,在热闹的新婚之夜,全村凡能行动的都到新郎家去听去唱宴席曲,分享主人
                  家的欢乐和幸福。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7
发表于 2004-1-20 20:32
[B]4. 布朗族民歌 [/B]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部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景洪县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思茅地区的澜沧、墨江等县。布朗族有自已的语言但无文字。部分人通汉语、傣语和佤语。

                  布朗族民歌,内容丰富,曲调繁多。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除劳动歌、风俗歌、迁徙歌、恨歌、颂歌、情歌、儿歌等短歌外,还有长篇抒情诗和长篇叙事诗,如《苦情调》、《新年调》、《艾□》、《砍柴的依拉》等。《道高朗》流行于西双版纳景洪县,是一部唱述布朗小伙子与傣族小姐恋爱悲剧的长篇叙事诗,哀婉动人。布朗族故事包括山川风物传说、迁徙与建寨传说、爱情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在近代还产生过反剥削压迫和反侵略的故事。关于布朗族首领“四眼四耳王”的种种传说(《广景》等);一日三变的美女朗三飘的故事;机智人物艾掌来的一系列笑话、讽刺故事,也极富于民族特色。

                  布朗族的音乐绚丽多彩、曲调优美。虽然各地的音乐曲调稍有差异,但各有很浓的特色,西双版纳一带的布朗族的布朗调分为“甩”、“宰”、“索”、“缀”四类。演唱时,各类曲调几乎不变,内容根据不同场合,即兴编唱。

                  “甩”调由小三弦伴奏,以歌唱青年男女爱情的内容为主,唱起来充满激情与富有青春活力。
                  “宰调”,也是用小三弦伴奏,大多是以生产、生活及爱情为题材,采取男女青年对唱的方式。
                  “索”调,也仍用小三弦伴奏,主要多歌唱民风民俗为题材。
                  “缀”调,是在节日或欢庆的日子里对唱,多歌颂历史英雄历史人物事迹。
                  其他地区的布朗族曲调,有民歌调、山歌调、打歌调、灯调和唢呐调。民歌调简短有力,活泼轻快,唱时以葫芦笙伴奏。山歌调曲牌较多,主要是青年男女在山野劳动时对唱的。打歌调曲牌具有简短、轻快的特点。灯调,调子轻松愉快,节奏感强,多用二胡、小三弦伴奏。唢呐调,习惯上是双手同奏,当地布朗人称为“吹打”。主要用于办婚丧事。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8
发表于 2004-1-20 20:33
[B]5. 布依族民歌[/B]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及贵州、云南、四川的部分地区。过去没有本民族文字,一直使用汉文,1956年中国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布依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民歌尤具特色,种类有古歌、叙事歌、情歌、酒歌和劳动歌等;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重唱;曲调有“大调”、“小调”之分。每逢喜庆节日,歌声昼夜不停。

                  布依族人民喜欢唱歌,各地民歌曲调不尽相同,同一地区的民歌,也因歌词内容、演唱场合和歌唱方式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曲调。呈现出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特点。?

                  大调和小调:主要流行于红水河北岸册亨、望谟、罗甸等县布依族地区。大调动用较为广泛,包括叙事、祝酒、迎宾送客、诉情说理等,有时也用于情歌;大调音域一般只有五度,因而稳重沉静。小调主要唱情歌,音调较为开展,音域也扩展到八度,因而开朗热情,带山歌风,歌手常在高音和结尾使用假声唱法,别有一番情趣。由于流行地区不同,曲调也常有所差异。?

                  大歌和小歌:主要流行于黔南荔波、独山和三都周覃一带,是布依族民歌中具有多声部结构的两种歌唱形式。主要的区别是,大歌有向亲友致意的歌头和歌尾,四句或六句一首;小歌则只有歌尾没有歌头,一般只有四句。大歌在公众场合演唱,内容比较严肃,多用于酒歌、叙事歌或迎送宾容、祝福庆喜等,歌曲结构较大较长,故称“大歌”。小歌多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时成双成对的对唱形式,歌曲结构较为短小,故称“小歌”。大歌、小歌都是三度二度音程连续重叠使用。?

                  明歌调和土歌调:这是贵阳郊区一带布依族对用汉语演唱和用民族语演唱的布依族民歌的统称。“明歌”用汉语演唱,按歌词内容又分“排歌”、“台歌”两类,按曲调特色又可分“四平腔”、“三滴水”、“酒歌调”三类。“土歌”指用布依语演唱,根据唱词的布依语声调行腔,话长音短,话短音少,歌腔多则三十余拍,少则十六七拍,视歌词多少伸缩,没有固定,多用于演唱传统的古歌。?

                  惠水山歌调:俗称“好花红”调,流行于黔中南惠水、长顺、贵阳、龙里、贵定等县(市)布依族地区,基本上概括了这一带布依族民歌的格调风貌。曲调为四声羽调式,活动音域八度;迂回曲折,悠缓自如。歌词一般为七言八句,用比喻手法见物生情,内在含蓄、寓意深刻,生动活泼,委婉动听,颇受人们喜爱而广为流传。近年来,音乐家们已将其曲调作为素材,改编或创作成合唱、舞蹈音乐、杂技音乐、影视音乐等,颇受群众欢迎。

                  盘歌:布依族传统民歌。是借用唱歌的形式盘问对方一些事物的
                  歌。青年人初交时可利用盘歌的形式了解对方的情况,如问对方姓名,住在什么村寨等情况。老人唱盘歌,多在欢庆的场合,用盘歌互相问答,表现歌手们随机应变的才能。盘歌范围广泛,天文、地理、山川草木等,都可做盘歌的内容。另外,唱歌猜谜语也是盘歌的一种形式。

                  十二部对歌:布依族情歌的一种,流行于贵州省望道、罗甸、册亭等县。一伙子们把情歌编成系统的节目,在结婚和立新房时,主人请他们演唱,一般对唱的双方每边都是两人。女歌手坐在新娘房内,男歌手坐在堂屋的火塘边隔板壁对唱。内容是把平时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过程做为十二问答进行详细描述。所唱的十二部对歌为;问以(序歌)、问同间减(询问)、问酥(互相赞美)、问化问马《唱十二季花果)、问送信(送信物)、问换信(互换信物)、问离(分别)、问蓬(相逢)、问定(抗婚)、问考双(打官司)、问调(相约逃婚)、问代问变(离婚逃婚都不成功,双方相约殉情,变成彩蝶双飞)。十二部对歌,想象丰富,唱词扣人心弦,可以连续唱七八天,是罗甸、望模、班亭等县布依族的主要娱乐形式,相当普遍。

                  此外,在镇宁、关岭一带,贞丰、安龙一带,安顺、平坝一带,以及云南罗平、四川宁南等地,都有不同的民歌曲调,也都各具特色。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59
发表于 2004-1-20 20:34
[B]6. 藏族民歌 [/B]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自称“博巴”,意为农业人群,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谓亦由此而来。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方、安多三种方言。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10世纪到16世纪,是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西藏民歌是西藏民间文学中瑰丽的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纵观西藏民歌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西藏民族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化艺术演变的基本概况。早在西藏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文学的民族形式,已经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了。藏文产生和运用后,不仅促进了藏民族社会的进步和文化发展,民歌也因此被文人充分采用而得到丰富和发展,从发现的藏文文献中看,古代藏族人民的语言交流,常用民歌作为表达方式。

                  西藏民歌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所以,人们往往一谈到民歌,便容易牵连到音乐和舞蹈方面,这是正常的。但有些人常常把民歌与乐曲、舞蹈在概念上混淆。事实上,西藏民歌与音乐、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按其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西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山歌和“卓鲁”--牧歌。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是相同的西藏的佛教经文“措鲁”也近似于“鲁体”民歌。“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多至址余名,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
                  **
                  ***,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西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典礼上唱;“勒谐”--劳动的歌;“果谐”--圆圈舞;“达谐”--箭歌;“热谐”--铃鼓舞中唱的歌;“酉仓谐”--酒歌等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节奏是**
                  ** **。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

                  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起来,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从西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

                  在藏族的民歌中,还体现出一种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强烈反抗。西藏是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宗教稳定地占据着西藏的统治地位,已有五、六百年了。但是,西藏人民在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步识破了宗教的伪善与欺诈,看穿了那些披着宗教外衣,道貌岸然的高僧活佛的狰狞面目。于是,他们用歌谣来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对人民的麻醉和毒害。这类民歌虽然数目不多,但就思想性来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旧制度造成的爱情悲剧和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甚至在统治阶级里也有。十七世纪末,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证。

                  藏族酒歌是喝酒、敬酒时唱的民间歌曲,有时伴随简单的舞蹈动作,是藏族城乡人民非常喜爱的艺术形式。每逢传统节日、亲友聚会或举行婚礼时,人们以辈分大小为序围坐在藏式方桌旁。斟酒人一般由妇女担当,按年龄大小轮流给每人斟酒,并载歌载舞。饮酒人则要
                  按照歌声和词意依次完成接酒杯、用无名指向天上弹酒三下、喝三口酒、干杯等程序。
                  一九五一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变革,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这就是通称的西藏新民歌,以区别西藏传统民歌。新民歌与传统民歌无论在题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平叛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西藏新民歌平地崛起,类似《家乡变换新颜》、《北斗星光辉照高原》、《犹如甘露滴心窝》、《唱不完心中美意》等这样的民歌,到处都有,为大家所熟悉。这说明了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赋予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20 6:34:42编辑过]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2001 元 
精华
76 
帖子
8457 
注册时间
2002-8-30 
最后登录
2010-2-5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心灵港湾

60
发表于 2004-1-20 20:36
[B]7. 朝鲜族民歌 [/B]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少数散居在内蒙古和内地一些城市。中国的朝鲜族是十七世纪时由朝鲜半岛迁徙过来的。朝鲜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

                  朝鲜族称民歌为"民谣",其旋律优美,自然流畅,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一人放歌,众人随合,不是"善歌者有人继其声",而是"心中的歌,最能引起共鸣"。著名的民歌《桔梗谣》、《阿里朗》、《诺多尔江边》等,几乎家喻户晓,人人会唱。朝鲜族民间盛行歌舞,群众能歌善舞,音乐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歌词朴实淳厚,曲调优美丰富,情绪热烈欢快,
                  结构完整匀称,主要伴奏乐器是恤椰琴。以《道拉基》、《嘱嘿呀》等民歌最为著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6-2 00:29 , Processed in 0.02049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