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交流 “闻玉梅学术造假”这是真的吗
楼主: ch0958
go

“闻玉梅学术造假”这是真的吗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213 元 
精华
帖子
176 
注册时间
2010-9-21 
最后登录
2018-1-23 
41
发表于 2011-8-16 19:54 |只看该作者
回复 springa 的帖子

其实玉梅是个真正做事的科学家,只是实验没有成功而已,骗子都是背后搞营销和市场的

Rank: 8Rank: 8

现金
521 元 
精华
20 
帖子
8659 
注册时间
2011-4-3 
最后登录
2011-12-9 

驴版 翡翠丝带 一米阳光

42
发表于 2011-8-16 19:58 |只看该作者
原来玉梅是被人利用了,唉.
Everything happens for a reason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4955 元 
精华
帖子
8582 
注册时间
2008-4-12 
最后登录
2024-9-15 
43
发表于 2011-8-16 20:03 |只看该作者
闻院士是个真正做事的科学家,只是乙克一代和3TC,ADV,ETV一样不是特效药而已。
欢迎收看肝胆卫士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乙肝勿扰》,我们的目标是:普度众友,收获幸福。
我是忠肝义胆MP4。忠肝义胆-战友的天地
QQ群搜"忠肝义胆孰能群"加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44
发表于 2011-8-16 20:10 |只看该作者
跟踪报道
“我们不做泥菩萨”
专访复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闻玉梅
2011年8月15日   06:06-科教卫新闻·长江三角洲新闻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彭德倩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 ... /content_634953.htm

  本报记者 彭德倩

    昨天本报头版报道了复旦大学书记校长退出学术委员会的消息,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在国内高校亟待进一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的当下,复旦学术委员会如何行使“最高学术审议机构”的职权?复旦新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77岁的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不做泥菩萨,希望能集合更多人的力量,在学术上作出精炼的判断,帮助学校形成更好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学术水平。大家对此都很有信心。”

学术与行政并非“对立”

    记者:《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删去了“在校长领导下开展工作”等条文,同时明确,委员会是学校最高的学术审议机构,校领导均不参加。请问您是如何理解“最高”二字的?

    闻玉梅:在我看来,大学内部治理,确实需要学术和行政有所隔离,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间是对立的,不是说学术委员会要“另立门户”、“自搞一套”。我的理解是,学术委员会应该主动发出更多声音,学校的行政方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如果反对,完全可以把反对的原因摊开来讲,或许有些因素学术委员会没有考虑到,那么就再谈,再商议斟酌。多方互为补充,这才有利于大学的发展。真理是越辩越明的,让人说话,天塌不下来。

    从学术委员会来说,也应有自己的“三观”。首先是良好的道德观,尤其是科学道德观。以身作则,才能捍卫学术规范、克服学术浮躁情绪、纠正不良学风。第二是全局的眼光,如果忙于为自己的研究抢钱、抢人、抢资源,而忽略了学校学术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是不行的。第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不是一句空话、套话。虽然学术委员会成员有任期,但责任是长期的,甚至应该有这样的“大志”——“我是在为中国的学术水平发展努力”。

学术民主:畅言 包容 前瞻

    记者:在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几位委员都提到了 “学术民主”。在一般人的理解中,“民主”都与类似“少数服从多数”的特征联系起来,但在学术上,显然不是这么回事。对此,您怎么看?作为主任,您的工作目标是什么?

    闻玉梅:到现在我还记得,几十年前,我的导师在上医一号楼的走廊里教我打太极拳,三个多月后他放弃,对我说,“别练太极了,你的脾气太急躁,是少林派的,只能练练少林拳。”也因此,他后来劝我,急脾气不适合“当领导”,这次大家推选学术委员会主任,真的是诚惶诚恐。我想自己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召集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工作,鼓励大家更主动为学校学术发展建言献策。

    发扬学术民主,我觉得主要有三点:让大家充分表达意见、建议;对不同想法有包容心;判断问题要更具前瞻性。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比如,大家约好,开会时一律互称“老师”,什么“院士”、“院长”、“所长”、“主任”之类的称呼都不提。第一次开会时合影留念,大家站的位子也不是“按资历高低谁居中、谁站第一排”,爱站哪儿站哪儿。

    再比如,因为到外地开会、上课等原因,学术委员会开会有人迟到,或者临时请假,这些我都会记下来,如满三次,上网公告。因为成员是全校层层选举上来的,应该让大家知道“干得怎么样”。这些虽然都是细节,但我们希望,能从小处开始,形成更好的氛围。

    新一届学术委员会运行时间很短,也遇到了一些“技术难题”。比如,有些重大科研项目的申请材料上,须由校学术委员会审议盖章。问题是校一级的学术委员会并不深入了解每个专业,讨论审议实在没啥意义,可对方又规定必须有这个图章。我们最后折中一下,由该专业所属学部的学术委员会讨论,他们通过了,再到校学术委员会备案一下,就可盖章。

科学研究需要有机“聚合”

    记者:到目前为止,学术委员会是否已经开始为学术发展把脉?换届时,校领导都表示了支持,实际运行的情况如何?

    闻玉梅:现在科学界有这样的现象——研究“各自为政”,人力物力资源相对分散,大家在抢占“山头”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将被国外的同行包围歼灭了。科学研究,如果不能有机凝练在一起,就铸造不出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在大学学术委员会,我们希望能借此平台,打通专业间的阻隔。就在不久前,委员会里包括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公共卫生、医院管理等在内的“大医口”的10位专家,已经一起“约谈”了分管医学的副校长。交流中,大家提出了很多新想法,比如中山医院希望能共享“红房子”医院的妇产科专业人才。整整一个下午的交流,大家都觉得意犹未尽。我们把整理出来的会议详细记录分发给各位校领导,结果已经有另一位副校长主动联系,希望也能有这样的深入交流。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6Rank: 6

现金
1581 元 
精华
帖子
285 
注册时间
2011-5-11 
最后登录
2019-9-26 
45
发表于 2011-8-16 20:1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新来山羊 的帖子

不要以为方舟子就是一个好的,他也是一个吃软怕硬的,打假的语言里面的语言攻击,搞的跟文革一样,如果在文革,他估计会是红卫兵的头子。
已有 1 人评分现金 收起 理由
MP4 + 3 给分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不需要.

总评分: 现金 + 3   查看全部评分

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每天学习一点点,乙肝总可以被解决。
http://lifevendor.blog.163.com/
我的乙肝学术博客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46
发表于 2011-8-16 20:21 |只看该作者
搞科研,不能患“浮躁病”
——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
2011年7月8日   13:13-解放周末   稿件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陈俊珺

--------------------------------------------------------------------------------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 ... /content_608657.htm

   
  
  
   
陈俊珺 摄



  采写/本报记者 陈俊珺

    不知从何时起,一种名为“浮躁”的病毒,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渐渐蔓延。

    追逐快速成名、快速致富、快速成功,许多人患上了“浮躁病”。

    而在复旦大学医学院的校园里,今年77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教授,用不懈的努力彰显着敢于创新又甘于寂寞的科学精神。

    为了降伏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她一次次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为了研制抵御疾病的疫苗,她埋首研究几十载,不问名利为何物。

    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这位老共产党员言简意赅地说:“搞科研,不能患‘浮躁病’。 ”

    闻玉梅的办公室,简简单单,但墙上的“红梅图”格外夺目,一株鲜艳的红梅于冰雪中傲然绽放。

    这幅油画是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之子、中央美术学院闻立鹏教授专门为闻玉梅所作。闻玉梅的父亲闻亦传,是闻一多的堂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画中的诗意,正是闻玉梅几十年来潜心钻研分子病毒学的生动写照。

从事医学研究,就是要敢于与风险相伴

    ●“看似藏在深闺的病毒研究,其实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 ”

    ●“只要心里想着病人,想着为大众解决问题,个人的得失就不算什么。 ”

   

    投身医学,对闻玉梅而言是一种传承。她出身医学世家,父母都是留学美国的医学博士。

    曾有人问她,为什么在众多医学领域中选择了在一般人看来枯燥而又寂寞的分子病毒学?

    闻玉梅笑着回答:“与病毒打交道并不枯燥。病毒变化莫测,研究之路永远充满着未知。 ”

    深爱这份事业的闻玉梅,心中满是责任感,因为“看似藏在深闺的病毒研究,其实关系着无数人的生命健康。 ”

    为此,她不惜用自己的身体向病毒发起挑战。

    1971年,红眼病在全国第一次大规模流行。由于致病原因一度不明,全国患者大量使用抗生素滴眼进行治疗。但对于病原体到底是细菌还是病毒,很快引起了争议。有专家提出,如果红眼病是因病毒引起的,那么使用抗生素就是浪费。

    为了在最短时间内找出红眼病流行的“真凶”,闻玉梅和原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王悦时决定,把病人的眼泪经过除菌过滤后滴到自己的眼睛里做试验。

    试验开始前,闻玉梅与眼科医生约定:“一旦我们发病,马上把我们隔离,不要传染给其他人。 ”

    两天后,闻玉梅果然染上了红眼病,证明了引起红眼病的并非细菌,而是病毒,患者不必再白白浪费抗生素,只需要用生理盐水进行洗眼就能治疗。

    关乎生命的尝试,远不止这一次。

    2003年,“非典”肆虐。年近70的闻玉梅为了研制“灭活SARS病毒免疫预防滴鼻剂”,踏上了南下广州的飞机。与她同行的,是她的爱徒瞿涤教授。

    她们要面对的,不仅是“零距离”接触SARS病毒的风险,还有被称为“魔鬼实验室”的P3实验室。

    P3实验室的学名叫作“达到生物安全防护三级标准的实验室”,进入实验室,必须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令人窒息的特殊口罩和防护镜。实验室核心区的压力达到负40帕,身处其中必须忍受“高原缺氧”的感觉。为了防护自己和物品不被病毒污染,每一道工作程序都极为繁琐,在正常情况下5分钟就能完成的工作,在那里要1个小时才能完成。

    就在到达广州的第二天,一个可怕的消息传来:与闻玉梅毗邻的一个实验室里同时有7位工作人员发起高烧,他们全部被隔离。

    许多人劝闻玉梅,不必亲自进实验室,她却说:“这里面有第一手资料,我怎么能不去! ”

    走进实验室,闻玉梅和瞿涤要将SARS原有病毒株培养出大量用于实验的病毒液。她们每天接触的活病毒数是难以想象的,最多时每毫升就高达1亿个病毒。

    经过19个日夜,初战告捷。在多方努力下,这款滴鼻剂的成功研制成了抗击“非典”的有力武器。

    在闻玉梅看来,从事医学研究,就是要敢于与风险相伴,哪怕危及自己的生命。她说:“只要心里想着病人,想着为大众解决问题,个人的得失就不算什么。 ”

    闻玉梅的“拼命”,早就出了名。

    1980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她,首次走出国门,到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回国后,她得到的第一句问候,是朋友这样的调侃:“在英国3个月,没把你饿死啊? ”

    原来,为了节约开支,闻玉梅连一张折合人民币只有4元钱的伦敦大桥参观券都舍不得买。她硬是在三个月时间里,从日常生活开销中省下一笔钱,为上海的实验室购买了一台急需的低温冰箱和一台幻灯机。

    “那时候国门刚刚开放,我到了英国简直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我看都看不懂。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太大了! ”闻玉梅至今清楚地记得,仅仅那台低温冰箱,就花了整整90英镑的运输费。

    有关领导得知此事后,拨给闻玉梅1万元经费。靠着这笔钱,闻玉梅开始了艰难而极富挑战的分子病毒研究。

    一年后,她又赴美国进修,美方开出优越的条件,极力挽留她。闻玉梅谢绝了。回国前夕,望着眼前盛开的樱花,她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樱花交错如幻境,幽径深处无人行。异国风光无限好,怎比祖国山河亲。 ”

世上本无“纯学术”,搞科研不是图孤芳自赏

    ●“国家给了钱,我们不能辜负啊。 ”

    ●“重要的不是你的论文在哪里发表,而是你的研究最终能否有益于人类的健康。 ”

    “科研的核心是创新,科研的道路是勤奋,科研的态度是求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造福人类,而不是图孤芳自赏。”这是闻玉梅创建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时的初衷,也是她始终坚守的信条。

    闻玉梅经常对学生们说:“搞科研决不能满足于发表论文,无论文章发表在哪里,最终都应该落实在人的身上,为人类的健康解决问题。 ”

    攻克乙肝,一直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约有90%左右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我国乙肝病毒的携带者曾达1.2亿。虽然通过药物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但病毒仍有可能产生耐药。

    过去,医学界普遍认为,疫苗只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但随着免疫学研究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了疫苗的新用途,即可以用于治疗一些疑难的疾病。

    1988年,闻玉梅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展“复合型治疗性乙肝病毒疫苗”的研发。

    这种疫苗在全世界从无先例,“前无古人”之路行得通吗?

    万事开头难。

    面对国家“863计划”拨予的100万元科研经费,闻玉梅不知度过了多少个失眠的夜,她焦急地对学生们说:“国家给了钱,我们不能辜负啊。 ”

    经过反复研究,闻玉梅和她的团队最终找到了疫苗研究的第一条途径,他们决定,从人工感染乙肝病毒的鸭子开始进行试验。鸭的动物模型试验通过后,科研小组又与香港大学合作,在转基因老鼠身上进一步试验。

    仅仅动物模型试验,他们就做了14年。

    实验室里,一直摆放着一本装订精美的册子。厚厚的册子中收录的,是从1998年至2000年间,寄自各地的近百封乙肝患者的来信。无数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凝结成他们对乙肝治疗性疫苗的期待。闻玉梅在封面上郑重地写下10个大字:“人民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

    2002年,闻玉梅为疫苗取名为“乙克”,即“攻克乙肝”之意。就在“乙克”获得批准,按照新药的研发程序进入临床试验前,闻玉梅成为了这支疫苗的第一位试受者,她不顾众人的劝说,坚持在自己身上抽血、注射,连续做了9个星期的试验。

    2007年底,这种疫苗在全国20家医院,给500多位病人试用,也就意味着进入了三期临床试验阶段。

    闻玉梅向记者透露:“三期临床试验已经结束,目前正在对结果进行分析检测。

    面对众多患者的殷殷期盼,面对自己23年来的潜心钻研,闻玉梅的态度是严谨的:“疫苗的疗效究竟怎样,不能由我个人下结论,要让科学数据来说话。我最看重的,是疫苗能让患者用得上、用得起。 ”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乙克”的临床结果成功并通过各方审核,那它就将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应用于人体的治疗性乙肝疫苗。

    然而在闻玉梅看来,自己只是为构筑起抗击乙肝的“长城”做了一些添砖加瓦的工作。

    一砖、一瓦,闻玉梅默默地垒了23年。 23年里,她和她的团队并不仅仅埋头于实验室,她们还体验了将实验室里的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全过程。这其中的艰难曲折,闻玉梅很少与人谈及。

    “如今,全世界的医学家都在关注转化医学的发展。其实,哪一项基础研究不应该考虑到将来的转化应用呢?我们做基础研究的人,必须要有转化医学的意识。 ”

    闻玉梅认真地说:“现在有不少人忙于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但论文的结果往往停留于动物试验。重要的,不是你的论文在哪里发表,而是你的研究最终能否有利于临床应用,能否有利于人类的健康。 ”

不能急功近利,必须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

    ●“医学研究是一项代代相传的事业,每个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我要做的,就是为我的学生做好铺垫。 ”

    ●对学生们来说,实验室仿佛有一种魔力,深深吸引他们的,不是种种荣誉,而是老师闻玉梅的精神力量。

    中学时期的闻玉梅曾经学过钢琴。毕业那年,正当她打算放弃时,她的老师对她说:“假如你现在停下来,过去的努力就荒废了,但是只要你再坚持弹一年,就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闻玉梅就这样学了下去。

    令闻玉梅铭记于心的,除了钢琴的弹奏技巧,还有那份执著的精神。她说:“搞科研也是如此,医学研究容不得急功近利,必须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哪怕很艰苦,哪怕要坚持几十年。 ”

    开创乙肝治疗性疫苗研究的先河、创建医学分子病毒实验室,闻玉梅总是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创新之路。与此同时,她的身上又蕴含一种惊人的毅力,为了一项研究,她可以沉下心来,心甘情愿地默默奉献几十年。

    敢于创新又甘于寂寞,正是这两种精神,成就了闻玉梅。

    问渠哪得清如许?闻玉梅说,这要感谢自己的两位老师。

    “我一生都感激我的老师林飞卿教授,是她教会我什么叫严谨治学。 ”直到现在,闻玉梅还清晰地记得林老师细致入微的规定:从做最基本的血清稀释动作开始,每支试管只能混匀三次,多一次,少一次都不行,必须要做到与机器一样准确无误。挑取菌落时,双肘必须贴在桌子上,对准一个菌落,不许沾边,以免杂菌混入。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林老师的信条也成为闻玉梅的原则。

    在林飞卿教授的引见下,闻玉梅后来又师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谢少文。

    谢少文的风格与林飞卿截然不同。他要求学生,每听一场学术报告,都必须提问,而且不能重复别人提过的问题。 “他总是鼓励我独立思考,逼着我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思路。 ”

    学习之余,谢少文教授还特意训练闻玉梅打乒乓球。他认为,打乒乓球可以培养人的敏捷性。如今,闻玉梅也特意在实验室的走廊里放了一张乒乓桌,鼓励学生们多多参练。

    谢少文将自己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执教50周年时学校赠予他的一对玉石奔马转赠给了闻玉梅,他说:“这既是对你勤奋刻苦的赞赏,更是鞭策你要继续中国的微生物学事业。”巧的是,林飞卿教授也将友人赠给她的一把镀金钥匙郑重地转赠给闻玉梅,鼓励她继续打开免疫学的知识宝库。

    “奔马”与“钥匙”的重托,闻玉梅铭记于心。

    而她的言传身教,也同样影响着自己的学生。

    “医学研究是一项代代相传的事业,每个人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添砖加瓦。我要做的,就是为我的学生做好铺垫。 ”闻玉梅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的学生能超过我。 ”

    几十年来,闻玉梅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2007年,她被复旦大学全体研究生评选为“最受爱戴的十大研究生导师”之一。

    学生赵超的电子邮箱里,至今还保存着闻老师发来的一封邮件。发送时间,是那天凌晨2时36分,邮件内容是闻老师为他精心修改的论文。打开邮件,看着老师逐字逐句的修改,他难以相信,这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凌晨2点多钟发出的信。

    这样的老师,叫学生们如何不爱戴。

    多年来,在闻玉梅的带领下,曾经的上医大“微生物教研室病毒小组”,已经逐步发展为教育部、卫生部医学分子病毒学重点实验室。过去那个不起眼的小科室,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数十名科研人员和先进设备,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在乙肝、丙肝病毒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科研基地。这支团队多次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卫生部的各种奖项以及国家级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

    对闻玉梅的学生来说,这座实验室仿佛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深深吸引他们的,不是种种荣誉,而是老师闻玉梅的精神力量。

    闻玉梅的第一位博士生瞿涤教授在法国、美国深造多年后毅然举家回国,参加实验室的建设。实验室党支部书记马张妹曾经随丈夫赴美国搞科研,美国的实验室想将她留下,但闻玉梅的一句“我们需要你”,马张妹便即刻启程回国。几年前,放弃了美国“绿卡”、从斯坦福大学归来的高谦副教授,也扎根于实验室。
    在闻玉梅的办公室里,还贴着这样一张图表,上面印有历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的获奖者名字及照片。闻玉梅说,要让每一位走进办公室的学生多看看这张表,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她深信,只要心中有人民的疾苦,一代代学子们必将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6Rank: 6

现金
1581 元 
精华
帖子
285 
注册时间
2011-5-11 
最后登录
2019-9-26 
47
发表于 2011-8-16 20:41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fevendor 于 2011-8-16 21:09 编辑

回复 IC 的帖子

我对乙克的个人观点:
研究的过程是很艰难的,但是研究不能纯在假设,做实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实验早期想偷懒,使用了一次污染的针头或者是一个样品的标记不清楚。如果有人继续做下去,如果实验没有结果,会怀疑一切可能存在的因素,你会觉得可能这里我有问题,那里也有问题。实验从新来过。

实验中设置几个检验点,实验的变量每次只能变一个。来判断这个变量的重要性。

乙克如果严格按照这个来,为什么要做到3期才证明无效(暂且假设)呢?为什么要走无谓的3期?动物和人体实验虽然不同,但是2期已经可以证明效果,为什么还要走3期。

如果有一个严格的科研过程标准,就不会走到这一步。就和实验一样,如果到毕业了,发现自己的样品是错的,中间没有检查,那你就要推倒从来。急功近利的心理作用起了不少的忙。
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每天学习一点点,乙肝总可以被解决。
http://lifevendor.blog.163.com/
我的乙肝学术博客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48
发表于 2011-8-16 20:47 |只看该作者
lifevendor 发表于 2011-8-16 20:41
回复 IC 的帖子

我对乙克的个人观点:

3期证明无效?你消息来源是?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8Rank: 8

现金
16048 元 
精华
帖子
6715 
注册时间
2008-12-9 
最后登录
2017-3-26 

驴版 翡翠丝带

49
发表于 2011-8-16 21:06 |只看该作者
替诺治疗日志
http://www.haodf.com/doctor/DE4r08xQdKSLeZEK5BFq-tVG1BZ1.htm
家贫出孝子,国乱出忠臣,危难之时见真情,
凡已经受过王震宇指导的、和愿意受王震宇指导的网友,在此时此刻竖起捍卫拉米西斯的大旗
签名档表明立场

Rank: 6Rank: 6

现金
1581 元 
精华
帖子
285 
注册时间
2011-5-11 
最后登录
2019-9-26 
50
发表于 2011-8-16 21:0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IC 的帖子

我相信闻教授自己是鞠躬尽瘁的,但是实验都是学生做的,中国的研究生的待遇太低了,毕业压力太大了,这种环境。如果都需要数据来毕业的话。
雄关慢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Battle Without Honor or Humanity
每天学习一点点,乙肝总可以被解决。
http://lifevendor.blog.163.com/
我的乙肝学术博客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3 06:33 , Processed in 0.02060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