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佛教常识
楼主: 桂子
go

佛教常识   [复制链接]

Rank: 5Rank: 5

现金
852 元 
精华
帖子
460 
注册时间
2011-2-19 
最后登录
2011-7-17 
21
发表于 2011-2-24 18:55 |只看该作者
先拜读一部分,有空接下去拜读。楼主辛苦了
前程创业群:146645413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6551 元 
精华
帖子
3132 
注册时间
2010-12-11 
最后登录
2024-7-1 

心爱宝宝 色女勋章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幸福风车 宝贝兔

22
发表于 2011-4-6 14:01 |只看该作者
曾经去法门寺拜谒过佛祖的真身舍利,希望佛光普照!
伤心,还是伤心!

Rank: 6Rank: 6

现金
4184 元 
精华
帖子
1827 
注册时间
2004-4-10 
最后登录
2011-7-24 

帅哥勋章 幸福风车

23
发表于 2011-5-8 19:49 |只看该作者
见众善男子,善女人,顿生欢喜心。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8297 元 
精华
帖子
6103 
注册时间
2010-12-31 
最后登录
2017-3-12 

元帅勋章 携手同心

24
发表于 2011-5-10 08:37 |只看该作者
地藏菩萨的大愿是“是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能与“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意义不太一样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8297 元 
精华
帖子
6103 
注册时间
2010-12-31 
最后登录
2017-3-12 

元帅勋章 携手同心

25
发表于 2011-5-10 08:4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ybdn 的帖子

佛教流行的国家都是专制横行,民主窘迫的。  台湾的人们大多数很善良,台湾的佛教发达,台湾是对外输出帮助最多的地区,全世界不管哪里有灾害或需要帮助,台湾的佛教立即赶赴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帮助。而台湾也很民主,科技也很发达。

我们应该思考一下,佛教给科学与民主带来了什么?  已回复
要注意:佛陀的教导不等于佛教,佛教里更多的是其他人打着佛陀旗号宣扬的自己的东西。
佛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

Rank: 4

现金
212 元 
精华
帖子
82 
注册时间
2011-5-11 
最后登录
2011-9-24 
26
发表于 2011-5-19 19:39 |只看该作者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早睡早起,不吃零食,每天运动一小时~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355 元 
精华
帖子
2143 
注册时间
2003-3-20 
最后登录
2019-11-17 
27
发表于 2011-6-4 11:47 |只看该作者
对佛法和国学感兴趣的,这个博客不错:
http://blog.sina.com.cn/shuez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355 元 
精华
帖子
2143 
注册时间
2003-3-20 
最后登录
2019-11-17 
28
发表于 2011-6-4 11:50 |只看该作者
问道编辑部:您觉得,学佛有什么好的法门吗?
冯学成:我还不完全提倡青年人学佛,对他们而言要多学科学文化知识,也应多学孔孟老庄的东西。有了这些文化基础之后,再去学佛吧!严格来说,佛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去学的。现在当一个院士容易吗?更何况成佛。
    我对三教有一个简单的总结:儒家的东西重心在社会性,道教的东西重心在自然性,佛教的东西重心在精神性。尽管它们这三性都有,但是它们的侧重点不一样。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355 元 
精华
帖子
2143 
注册时间
2003-3-20 
最后登录
2019-11-17 
29
发表于 2011-6-4 11:5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低科技 于 2011-6-4 11:54 编辑

法华偈

六万余言七轴装, 无边妙意广含藏.

白玉齿边流舍利, 红莲舌上放毫光.

喉中甘露涓涓润, 灌顶醍醐滴滴凉.

假饶造罪过山狱, 不须妙法两三行.

-----宋仁宗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6973 元 
精华
17 
帖子
6296 
注册时间
2003-12-4 
最后登录
2016-3-3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一品御批懒惰勋章 龙的传人 风雨同舟 白衣天使 携手同心 如鱼得水 锄草勋章 维权功臣 健康之翼 一米阳光 红旗手 千里马

30
发表于 2011-6-9 00:14 |只看该作者
作者:慧律法师

    以前我看到别人做错事,就苦口婆心地想规劝他们,但效果不大,因为能接受的人很少。于是,我一直在思惟为什么?

    后来,直到我看见佛经有一句话,如是说:‘悟者,觉悟本性;本性不动,是名自己。'这时,我才恍然明白,我们人活著的意义是什么!

    一般人的生命,根本就不属于自己、完全随著环境在团团转,为了别人的错误而自我折磨。

    我们不要把错误当作是一种罪恶,如果错误是一种罪恶,那么一个成功者,就是一个累积满身污秽的人。

    假如,你有心学佛,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找寻自己的生命—那就是‘宁静'。当你找回自己真实的内在,就可以体会到,其实不用依靠外在的刺激,你也可以活得很快乐。

    世界上种种的繁荣虚华,并不能使你得到真正的快乐,因为刺激只能片刻,享受无法永恒?运用眼、耳、鼻、舌、身、意所求来的快乐,通通都是暂时性的。好比看一场电影,听一场演奏,场散、曲终,终有结束的时候。而人们总妄想在片段中抓住永恒,奈何依然做不到。因为世间的真相就是无常,有生必有灭,有合就有离,一切皆如梦、幻、泡、影。

    因此,我们应当了解,找回自己内心的宁静,念念观照一切皆是无常。这样,遇到任何逆境,就自然放得下,而能解脱自在,远离烦恼,这样才是懂得享受生命的人。

    幸福与安祥

    安祥,是真正的生命。心里面没有祥和之气的人,永远得不到幸福。想得到幸福,从内心里头要有‘安祥'两个字。要能够‘放得下',才能保持一颗祥和之心。

    有一位女信徒,他的独生子才十一岁就生病逝世了,她来到我的面前一直哭,哭完之后问我:‘师父!我该怎么办?'

    我就说:‘放下!'

    她说放不下,这个孩子实在太乖巧了。我仍然那句话:‘放下。'

    她就反驳:‘师父,这样不是太消极了吗?'

    我就问她:‘不然,你又能怎么样?就算再让你再哭三个月甚至三年,这个孩子一样不能复活。你不放下,又能怎么样呢?'

    你想要得到安祥,就要学习‘认命'。

    什么叫‘认命'?

    就是对已经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要勇敢的接受它。我们要了解真理,以达到幸福,就要从本性上去悟。但本性无法用语言形容,语言和文字都只能相似地表达出本性,而无法对本性真实地表达指础。所似,唯有用智慧去体悟,才能透彻。

    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地位,过那一种阶层的生活,只要他的内心非常安祥,就可以过得幸福。而一个拥有很多物质享受,但却不了解宇宙真理,内心纷乱的人,生活对他而言,反而是一种惩罚;拥有得愈多,他的痛苦也愈多。因此,幸福从何而来?要从内心的‘安祥'而来。

     降低欲望和标准

    人,为什么会痛苦?为什么会烦恼?我们认为金钱可以代表地位,但金钱带给我们的烦恼也很多。我们认为赌博可以带来快乐,但为了赌博自杀或家庭破碎的事,却时有所闻。谈恋爱卿卿我我,好不浪漫,但是每天打开报纸,情杀的案件一大堆。

    佛陀早就洞悉了这些毛病,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你想要追求快乐,一定要从内心下手。把欲望和要求别人的标准降低,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不能用自己内心的磅秤去秤别人,而是要拿来秤自己,秤看看自己有几两重;如果拿去秤别人,我们就会为了别人而烦恼。

    快乐,来自内心,莫向外求。如果想追求内心真正的宁静,一定要把欲望降到最低点。

    我曾经和几位同门的师兄,到一个荒郊野外的地方结茅庐修行。

    曾有信徒问我说:‘师父啊!你这个样子修行真可怜,住这么小的地方,又不能到外面去闲逛。'

    我就告诉他:‘这个世界并不大,虚空比较大。但虚空再大,也比不上我们的心量来得大。虽然我住的地方这么小,但只要你的心量大,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我们的家。'

    常有出家的师父说:‘出家无家处处家,出家无亲处处亲。'

    我们要修持佛法,这颗心如果不能与虚空相应(虚空即无相),就不容易进入佛道,只有与虚空相应,当逆境出现的时候,我们才能以清凉、平淡的心去承受和担当。

     道,就在你心中

    有一天,我心里感到非常烦闷,就去见广钦老和尚。顶礼过后,广钦老和尚第一句话就问说:‘你现在在做什么?'

    我就回答说:‘现在在研究戒律和替佛祖做一点事,讲经说法。'

    老和尚说:‘佛还要你帮他做事吗?你现在是为你自己做,不是替佛祖做的!'

    我当下顿悟。

    六祖坛经上记载,有弟子问慧能大师说:‘师父,什么是道?'

    六祖答:‘道在汝心。'

    道,就在你心中。你还在找什么道?根本就是骑牛找牛,道在心。‘心能做主就是道,心不能做主就叫外道。'

    什么叫做‘外道'呢?

    心外求法,就是外道。

    他们不能体认出自性是什么东西。别人如果向他们说两三句好话,他整个人就像地球失去地心引力一样,轻飘飘的,别人如果辱骂或批评他几句,他就因受不了而感到痛苦。

    一个明心见性的人,无论他遇到什么逆境,都能欢喜承受。例如:有一个小孩端了一碗汤,一不小心跌倒把碗打破了,他的父母就一直打他。但碗已经破了,就算你再怎么用力打这个小孩,‘碗'—还是不能自动黏合的。所以,对于事实,我们就要有勇气来承受它。

    佛门强调自性的升华,一切修行一定要从本性上去下功夫,这样,碰到任何顺逆自然能随遇而安,也就能悟到自己了。

    我们学佛如果不能运用在生活当中,那学佛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道,就在你心中,就在日常运用中。仁者,请善自体会吧!
   

    去贪则清凉

    学佛,就是要超越自己。但要从何下手呢?第一,要从去‘贪'下手。

    ‘贪'也可以解释为‘执著',我们执著就会有痛苦。仔细想一想,我们那一种痛苦不是由贪延伸而来的呢?

    贪钱、贪色、贪吃…等等,一切都由贪而来。

    我在读大学时,有一次参加令营,曾向一位修禅的法师请益。

    这位法师就问我们:‘你们这些大学生是不是来求法的?'

    我们回答:‘是。'

    这位法师接著说:‘我送你们一句话,拿去贴在墙壁上每天看,一定会很受用的。'

    于是法师挥毫为了五个大字:‘去贪则清凉'。这句话让我受用至今,除去心中的贪念,就可以丢掉‘我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有一位信徒告诉我:‘师父!我发现自已现在不贪执';没有了‘我执',一切的痛苦也就不存在了。

    我就说:‘那是因为金钱的数目并不大。如果你能把十万块的现金,放在很多人进出的客厅里,而你坐在这里听我演讲两个多小时,心里完全不挂念那十万块,那我就真的佩服你了。'

    要知道,人的习气中,‘贪'是最难去除的。所以,各位不妨也把这五个字‘去贪则清凉',写在墙壁上。每天看、每天看,慢慢淡薄自己的贪念。久而久之,就比较不容易痛苦了。

     傲慢招苦     

     记得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同学组团去参访广钦老和尚。在进去之前,有一位同学一心想要和广钦老和尚‘辩'。一进门,尚末开口,广钦老和尚就对他说:‘你不要说,先听我说,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辩论不好!'

    这位同学一听,吓得不敢出声,他心想:‘我在想什么,广钦老和尚怎么会知道呢?'

    老和尚接著说:‘辩论是不能解决事情的,要实实在在的修行。'

    这位同学马上下去,向老和尚顶礼,请求老和尚开示。

    老和尚说:‘你的我慢、自大、贡高,是你所有烦恼的开始。'

    这位同学就问老和尚:‘要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

    老和尚慈悲地说:‘这个很简单。你要发愿,把自己当做世界上最没有用的人,就像地下的泥土土,任偌人在它身上大、小便、吐痰,它都没关系,因为它是在最底层长处,都没有优点。别人毁谤找,就当作消业障,只要这么想,就没有什么烦恼了。'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感到痛苦,就是优越感太过于强烈,我们都觉得自己很有才干,别人劝谏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我刚出家的时候,由于深度近视加上散光,所以,如果有人在比较远一点的地方向我打招呼,因视力不佳没有看到,就走过去了,往往因此招致不少言语上的毁谤。这个时候,我就告诫自己,要像广钦老和尚说,要做一个最没有用的人;念头这么一转,整个心舒畅无比,就不再挂碍了。


    宽恕别人,升华自我

    犯错是平凡的,宽恕是一种超凡。

    宽恕,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宽恕的本身,除了减轻对方的痛苦之外,事实上,是在升华自己。因为,当我们宽恕别人的时候,我们反而能得真正的快乐。假如我们看别人不顺眼,对别人的行为不满意;痛苦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一般人说:‘我恨你'。但是你恨对方,对方也许并不知情。因为不知情,他也不会少一块肉,或有任何损失,反倒是自己的内心,因为有‘恨'而一刻也不得平静,痛苦不已。因此,我们要了解,‘恨'是世界上最愚痴的行为。

    唯有懂得宽恕别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佛陀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的快乐,是希望从别人身上去获得,那会比一个乞丐沿门托钵还更痛苦。'

    快乐不是别人可以给我们的,而是要由我们自己来解脱,自己来超越。想要得到快乐,就不要太‘过敏';太过敏的人,对周遭的一切都太在意了,那就像自己拿了好多条绳子绑住自己一样,真是自找麻烦。

    佛陀告诫弟子们:‘比丘常带三分呆。'就是训诫弟子们要大智若愚。假如,自己觉得修养没那么好,没办法轻易宽恕别人,有一个办法,就是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远离,不要跟他亲近。‘远离恶缘'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自己无法自主时,就要先断恶缘。

    因此,快乐要先学习从宽恕别人而来,宽恕是升华自己的本源,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当中,那么,便能与佛法相应而不悖离了。

    放下一切,专心念佛

    想修持的人,就要先学习‘放下'。

    有信徒问我:‘师父,要如何修持呢?'

    我就回答说:‘放下!放下!先放下。将心事统统放下,钱财统统放下,一切都放下,这样念佛才会踏实;如果著于我相在念佛,那都是虚假的。'

    有时信徒反问我:‘在家要为生活奔波,怎么可能像师父一样什么都放下呢?'

    我就解释给他听:‘放下,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一切境界都可以当作修行。我们应当将一切境界,做为磨炼心性的材料,不应随著境界漂流、沉没,也就是要把一切的环境都当作道场;要知道道场不只是在寺庙,我们的心也是一个大道场'。

     我们的眼睛,常看到的都是别人缺点,要知道,一个人常常看到别人缺点,他是活在他人行为污点当中,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有些信徒到寺庙拜佛、念佛的时候,不好好的拜他的佛,念他的佛,却一直在议论那一个师父行为不好,那一个居士家的媳妇如何不孝……,像这种行为,那里是在拜佛,根本就是在拜‘是非'。一个真心想修持的人,就要放下一切,不要怀念过去美好的回忆,因为过去已不可追;也不要盼望未来,因为未来尚不可知。人的心境,每一秒钟都在改变,你所能把握的就是‘现在'。照顾当下,放下一切,专心念佛,才是最重要的。


    知足则幸福常存

    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我觉得唯有‘内心安适,俯仰无愧'的人才有真正的幸福。因为心如不安,幸福要从何建立呢?

    那么要如何,心才会安呢?

    古人说:‘无所为而为,善而不居,能得心安。'这是教导我们行善时,不要想‘我有在作善事'喔!我有在帮助人喔!真正的‘纯善',是牺牲而不是获得,是奉献而不是占有。

    由牺牲奉献当中你才会懂得,帮助别人是真正的幸福之道。只有透过与别人的分享,你的成就才有意义,你的自私才得以融解,你才会知足、感恩,心也才会安啊!

    心安的人,自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欲望'可以是推动你向上的一股力量,也可以是主宰你堕落的源头。

    人生的浮浮沉沉,欲望乃是最大的滥觞,因此,自我控制的层次,亦可视为个人修持成就之指标。不能控制六根欲望的人,当然就得不到安祥。

    嘴巴喜欢说是非的人,朋友远离,没人尊重,欲望太高,喜欢涉足不正当场所的人,内心无法清净,怎能安祥?耳朵整天只听是非,不懂得听闻佛法,那么幸福又从何而来?心猿意马的人,专心都谈不上了,那谈得上有什么修行的成就?

    所以,一定要‘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人,就是欲望太多,才会生生世世在六道中轮回。我们如果能在每一个刹那,自我观照,自我控制,长养智慧与安祥。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攀缘,离开一切执著,则能拥有统一和谐的心灵,幸福也就掌控在你的手中。

     感受错误添烦恼

    信徒问:‘师父!什么是开悟?'

    开悟,就是找到真正的生命。

    透视人生悟得真理,而能不迷惑,这就是个开悟的人。

    开悟的人有什么好呢?一个开悟的人,任何事情他都放得下,再大的灾难他不会动摇他的心,在滚滚红尘中打转,而依然能随缘而不变。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但多少人真正了解幸福?内心能悟就是本性,本性原就已具足安祥之道。安祥就是真正的幸福,要了解幸福,内心就一定要有智慧,智慧是本性外在的显现,修禅的人,修到最后就是开悟,开悟自己清净的本性。开悟的人就能得到永远的幸福、快乐。

    那么,一般人为什么会得不到幸福呢?

    原因出在他的感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所以,他的心很乱很苦,举例来说:当我们很诚恳地赞美一个人很能干,如果这个人内心感受错误,他就会回答说:‘你不要再讽刺我了,我早就知道你不安好心。'

    像这种事事怀疑,处处防备,过度保护自己的人,扭曲了别人的用意,幸福离他还很遥远。

    再比方说:我们看到家境贫困的朋友,很诚心地告诉他,有困难时可以来找我们。感受错误的人,就会曲解我们的心意,生气的回答:‘你不用同情我、可怜我,我要活得有骨气,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世界上没有好人,他们对外境不能正确的接受,时常感受错误,折磨了自己也痛苦了别人。

    因此,我们对一切的逆境感受,要学习以欢喜心来接受,不要因过度敏感,而产生错误感受,因而凭添了自己的烦恼。   

     万法唯心造

    有一位在家居士去拜访广钦老和尚。老和尚问他说:‘你有没有在修行啊?'

    居士回答:‘有啊!我每天早上拜佛一个钟头,晚上也拜一个钟头,每天要拜佛好几百拜,念佛好几百声。'

    广钦老和尚为了破他的执著,就告诉他:‘你在跟佛祖算账啊!'

    修行用功不只是一种形式,而是要以放下、不执著的角度来实行。

    就像我自必须了解,吃素不代表修行,而只是修行的助缘而已。如果吃素是修行,牛也吃草,甚至它吃得远比人类更清净,那么,它也在修行吗?

    修行,是在修我们的心。但错误的方法,不当的精进,就不是在用功了,反而成了一种执著。我们任何一个人,要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也是这个心,要造业下地狱也是这个心,苦、乐、善、恶、主观、客观、烦恼、菩提、有为、无为皆是这个心。如果我们慈悲喜舍,就是佛菩萨;相反的,造业、执著,就成了畜牲种、地狱客。所以,学佛要进步,就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

    心,也可以是个模糊、不确定的名词。加一个善就是善心;加一个恶就是恶心:加上菩提就是菩提心;加上烦恼,又成了烦恼心。另外,在楞严经中,心所指的是如来藏;在唯识里是八识;在我们世间是指灵魂;以心理学的看法即成潜意识。

    心,加上不同的名词,就成不同的心。

    我们也常听到人们如此说:‘善、恶在一念间。'依佛法的究竟义来说,一切万法唯心所造。因此,修行不在外表与事相上而已;一定要开发自己本性内在的般若智慧,远离分别执著,也才谈得上‘修行'。

    觉悟人生

    觉悟,是对不悟者来说。

    众生不觉悟,尚然痛苦;觉悟后,就会得到解脱。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过快乐的日子,但是有很多人无法体什么是真的快乐、真正的解脱。

    有些人的快乐就是:念小学时希望念国中;念国中时希望念高中、大学;或是希望追求男女朋友,两人能够结婚,永远在一起。结婚以后忧希望创业,生儿育女,培育下一代,然后慢慢地步入壮年、老年,最后安享天年。

    这世间,大多数的人都是迷迷糊糊来,又迷迷迷糊糊走,生命在无知之中开始与结束。我们无法抗拒,每天在惆怅、迷悯、烦恼、爱恨、嫉妒……等无数重覆交织的心态下过日子,终究还是得交出生命,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业力'。

    谁都想长生不老,但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穷究生命的本态。所以,我们对于千变万化的环境及内心的迷惑,仍然无法解决。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觉悟,至少可使人生过得快乐一点。

    觉悟,必须从心下手,修心才能悟;因为‘悟'是一个心部,再加上一个吾字,这代表是用我们的心去悟,而非用身体去悟。

    许多不了解的人,听到佛法很好,可以使我们死后住生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就每天拜佛,持八关斋戒,然后到处向人炫耀一天拜了多少佛,但是脾气却依然很坏,贪心还是很重,侍人处事依然故我。像这样,就是因为不了解修行必须要有觉悟的缘故,那又怎能快乐得起来呢!

   心的真相

    修行,并不只是让环境更加舒适而已,一般人常会要求生活周遭的条件:房子宽敞、厕所干净、灯光明亮……。但却往往不知道要装饰自己的内在,点亮内心的智慧。

    有一次孟子就讥笑众生:如果家里的羊走失了,人们会去找回来;但良心掉了,却不知道有没有人要去找。

    一个人若没有在修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务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我们要修那一个心呢?一般人可能会觉得这个心无法控制,有打坐经验的人,更可以体会倒这个心妄想纷飞,杂乱无章。佛经中提到心有八万四千个,总结起来有善、恶、无记三种。

    经中常捉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这是从执著、分别、无明的角度而言;所以心是罪恶的来源。没有修行的凡夫,心是恶的;看到名、利、财、色就不断追求,这是没有经过训练的缘故。但是另一方面,祖师大德也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说法,意思是成佛的也是这个心。我们的心,亦即我们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圆满、具足大智慧的,所以佛教认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皆可成佛。

    所以,心又可分为佛心、罪恶的心两种,简言之就是善与恶、真与妄。我们的本性是真实的永恒的,是慈悲喜舍的;而凡夫的心却永远在变化,虚妄不实在的,因此,我们要从不断地观照中来修正我们的心,回复到我们生命本来的面目。  

   观照当下一念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

    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这就是我们的思想。

    我们从出生以来,行为就一直受到意识控制。

    小孩子在两、三岁时,就有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一直到死都会有个人的看法。

    思想是瞬息万变,每天都在增加、减少,改进或懊恼,因此,强烈的对抗、对立,就转变成一种连续性的错觉,时间一久,这种错觉产生强而有力的批判,于是,就扭曲了事实的真相。为了不使自己受伤,于是,尽量说别人坏话、丑化别人。往往将一件事情的真相加以覆藏、偏差。说人家的缺点,就会忘记人家的优点;看到的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所以,我们的日子不好过,这都是因为不了解自己惯性意识的缘故。

    所以,佛教讲修行,最重要的就是要随时观照内心,让自己每天都能进步,但这是指根器较差的人。如果是上根利智的人,听到一切法本无自性,色即是空,空即不生不灭,当下就开悟了。

    只要对境不执著,妙有自然现前,因此,自性的功夫,就体现在当下这一念。

    包容异己

    ‘人,生而不平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穷究一生的研究,然后想要为这个问题,提出一个圆满答案。但唯有佛陀‘人人都能成佛'的理论,才真正为众生提出了究竟解决之道。

    人的差异性,有来自先天的业力,及后天的努力与学习。一般人基于此差别的大小,再加上自己自私的角度给予批判,就益发的更不平衡了。其实以佛法的观点,这种种的不同、相异、对立,却极为公平。因为,众生一切的身、心、环境,皆取决于自己的业力。我们要突破意识的观念,就要放下错误的标准,因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订出一个范围,跟自己看法不同的就是敌人,而加以排斥。这都是由意识造成我们内心的一种主观,如果不能突破,就会一直生活在意识的阻碍里而痛苦不堪。

    当了解了这个道理,你就再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或愤世嫉俗了。那么争执中,如一方能够将冲动忍耐一下,那么必能有一番新的境界,明天也会比较好。

    就像夫妻吵架时,有一方能心平气和地跟对方说:‘我尊重你!而且我并不想改变你。'这样,想吵也吵不起来了。

    哲学家也告诉我们:‘不要让你今天的无知,增加你明天的后悔。'

    遇到什么事,先训练自己不要马上生气,后悔自然减少。包容别人可以涵养自己,改善人际关系,产生良好的互动,这是减少纷争斗乱的不二法门。
即心即佛...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1 20:27 , Processed in 0.01554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