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东北版 原来一向仰慕的路遥也是病友
楼主: deng245
go

原来一向仰慕的路遥也是病友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1
发表于 2010-8-2 14:31 |只看该作者
作者本人嘛  非常鄙视   为了爬到城市里  连家有老母亲都不让女方家知道--畜生
呀、竟有此事,楼上能否贴出来

Rank: 4

现金
436 元 
精华
帖子
264 
注册时间
2009-5-20 
最后登录
2018-7-15 
82
发表于 2010-8-2 17:43 |只看该作者
在百度和谷歌上简单搜了一下  找了几个链接 没找到我看到的那篇报道 (太多了 懒的找) .我记得那篇报道有10来年了  因为曾经对路遥特别崇拜  所以记得特别清楚 ---大概的报道是这样的:路遥是山沟里出来的  女方家好象是干部家庭  路遥死后,他媳妇从朋友处得知其还有母亲(路遥生前他媳妇要和他离婚),特别诧异,亲自去探望老人家,老人家眼睛好象有问题(记不太清了),家徒四壁.他媳妇临走还给老人几百块钱.
    至于真实情况,没找到那篇我看到的文章,所以也不能让你们赞同我的观点,但我看到那篇文章了  所以鄙视之~
  下边这篇是摘自网络上的,老人家现在的境况好了许多

Rank: 4

现金
436 元 
精华
帖子
264 
注册时间
2009-5-20 
最后登录
2018-7-15 
83
发表于 2010-8-2 17:44 |只看该作者
回望-名人与他们的母亲:路遥身后被遗忘的母亲
--------------------------------------------------------------------------------
寻医问药网      来源:中华读书报

  路遥逝后,  
和他的夫人林达做过同学的邢仪拎着画布和油画箱,奔赴黄土高原那个在通信地址上叫作延川县黑龙关乡刘侯家屹崂行政村郭家沟自然村的小山沟探访路遥的养母。半个月后,她返回北京,带回三幅画,一沓速写,还有一本记录着她的行踪和感受的日记。

  她请笔者看了她的画,也看了她的日记,然后问:“你能体味老人在路遥去世后那令人心颤的生存况味吗?”


  下文摘自《英才》1998年6月号,白描文。

  邢仪赶往老人家这天正逢集,川道里的土路上不断走来三三两两的行人和坐满婆姨女子的毛驴车。陪同邢仪的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突然跳下自行车,说刚刚照面过去的那辆毛驴车上好像坐着路遥他妈。两人掉头追上去,果然老人在车上。老人怀里抱着一只篮子,听人喊她,待看清眼前的人,急急从毛驴车上爬下来,掩藏不住满心欢喜地对邢仪说:“七八天前县上就有人捎话说你要来,这阵可来了,走,回喀!”

  邢仪随老人回到家中。家中三孔土窑,是几十年前掏掘的,岁月的风雨早已使土窑破败不堪:没有院墙,窑内窑外的泥皮大片驳落,从来就没有刷过油漆的门窗更显粗糙破旧,不知是哪个年节贴在窑门上的对联,残片仅存,字隐色褪。老人怕孤独,一孔窑洞里招了一户远门亲戚住着,好赖算是个伴儿,一孔窑洞堆放杂物,一孔窑洞留给自己住。与老人为伴的还有家中饲养的十只鸡。

  老人知道邢仪是来为她画像的,告诉邢仪,儿子去世后,时不时有些不相识的人来看她,有的说是记者,问这问那,有的给她照相,还有的扛着机器说是要给她录电视,前阵子县上的人还领来一个日本人,让她摆了很多姿势,甚至让她比划着做出担水的样子,照了很多相拿回日本去了。对于这些来到这个土窑洞里的人,老人都怀有一种感激和欠亏的心情,对邢仪同样如此,说她老了老了还要害人为她惦挂操心。

  老人是路遥的养母,也是亲伯母。17岁上,她的家里收下60元彩礼,将她嫁给了清涧县石嘴驿王家堡一户王姓人家。王家兄弟二人,她嫁的是老大,两年后,老二也用毛驴驮回了新媳妇。老二讨回的这媳妇,比大媳妇的身价可高多了,彩礼一万块,尽管当时使用的货币比两年前贬值了许多,可也是大媳妇的彩礼翻多少个跟头也追不上的。对此,大媳妇心里没有半点不平,而且这老二媳妇是她一手操办娶进门的,人家模样俊,身架好,心灵手巧,哪样都比她强,彩礼不超过她就冤了人家。她的心里顺顺溜溜,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命运也是个怪东西,从开始到后来,在王家两媳妇之间,它似乎更青睐老二窑里那个后进门的女人。这女人很快就为王家添丁续口,头胎就是个儿子,后来又生下四男三女,而老大窑里的女人生倒是生了三个娃娃,然而不是“四六风”就是一些说不清的怪病早早就夺去了娃娃的命,一个也没有抓养活。

  路遥是在幼年时过继到伯父门下的。路遥在兄弟姊妹中是老大,懂事早,长得也壮实,将他过继给伯父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最为合适。

  那一年路遥7岁,父母给起的大名叫王卫国。

  有了儿子,王家老大两口心里踏实下来。儿子就是他们未来的指靠,是他们在世上过日子的盼头。他们喜爱这个儿子,家里光景过不到人前,不像样儿,但破衣烂衫,总想让儿子穿得暖一点,粗糠野菜,总想让儿子吃得饱一点。在遭饥荒的年月,儿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硬是拉下脸面撑起腰杆走出门去,讨饭都要为儿子讨回一口食来。年幼的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

  村里的学校又到了招收学生的时候,不少孩子背上书包,路遥羡慕他们,但一贫如洗的家庭哪能拿出钱来给他报名、给他买笔买纸买课本?更何况他还承担着家里好多活儿。他把热烘烘在心里拱动的愿望强压住,没有向父母亲张口。一天早晨,母亲却把他从炕上叫起,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书包,轻声说:“上学去吧!”

  那一刻,路遥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陕北山沟里的娃娃上学,识几个字就行了,谁也没指望娃娃喝几滴墨水就能成龙变虎。村里的学校只有初小,也就是一年级至四年级,五六年级属于高小,只有县城才有。迈进高小的门槛不容易,但路遥却考上了。随后的问题是,他的家庭有没有能力送他去县城读书?

  父母亲没有犹豫,儿子坐进县城的教室里了。

  儿子是背干粮上学的。

  高小毕业,路遥在不到20%的录取率中考取了初中,这是1963年。三年饥荒灾害拖留下来的长长阴影,仍笼罩着陕北高原。能否再把他送进中学校门,能否再供这个已长成半大小伙子、在生产队差不多已顶得上一个劳力的儿子继续读书,是父母亲面临的又一次抉择。他们再次艰难而明智地作出了后来令他们感到无限欣慰的决定。当他们把儿子送进县城中学大门的时候,实际上已为儿子的人生作出了另一种选择——那个大门连通着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

  

Rank: 4

现金
436 元 
精华
帖子
264 
注册时间
2009-5-20 
最后登录
2018-7-15 
84
发表于 2010-8-2 17:45 |只看该作者
老人和邢仪自然要谈到林达,婆婆对这位儿媳妇至今怀有一种感念的心情。老人对邢仪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没有林达,儿子在延安城里念书,肯定要受苦。儿子生前两人闹矛盾,后来有人在她面前对林达说长道短,她不愿往耳朵里听。老人对邢仪说:“林达棒价。”“棒价”是陕北土话,意思是不错、挺好。老人还感叹地说,前阵子,林达从北京还托人给她捎来八百块钱,“人嘛,还贪求啥哩,人家的好处咱要记住。”

  儿子从生病到去世,没有人告知过她。

  当村里那个小女子在那个傍黑天跌跌撞撞奔到她面前,转颜失色地说:“婆,婆,我路遥叔殁了!电视上刚报的!”她根本不相信。怎么可能?儿子好好的咋就能殁了呢?谁也没给她说过儿子有啥病症呀!她巴望是小女子听错了,可小女子却说没听错,电视上还有路遥叔的像,她顿时觉得像天塌地陷一般,两眼一黑,栽倒在炕上。

  路遥大学毕业到西安工作后,被事业所累,回家次数并不多,有时回陕北深入生活,抽身回家看看,也是来去匆匆。问老人生活得怎么样,老人总回答说好。路遥在家呆的时间最长一次,是和吴天明一块在延川拍电影《人生》,在家住了20多天。那20多天是路遥父母老两口心里最快活、脸上最风光的日子……路遥生前最后一次回家,是在他去世半年前,母亲没有从他身上看出任何毛病,还是那么喜欢家乡的口味,还是那么喜欢她做的饭,那一顿洋芋馇馇豆钱钱饭,他吃了那么多,吃得直打饱嗝。

  兴奋的母亲不知道这是她与儿子的诀别!

  路遥病倒后,有关单位通知了他的几个弟弟。在他病重期间,五弟从清涧老家赶来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弟弟们也许是不愿让家中老人感情受煎熬,也许是认为他们起不了什么作用,路遥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告诉陕北的老人。路遥去世,治丧委员会决定接陕北老人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最终不知何故老人没有接来,现在清楚的是,弟弟们仅仅通知了清涧老家的父母,而延川的老母对于一切竟毫不知晓——这位可怜的母亲被人遗忘了。

  路遥去世后,延川老母的命运和生活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关心,陕西作协按照国家有关政策,除一次性抚恤金外,每月定期还给老人以经济补助,有时还派人去陕北看望老人。西安一家杂志社向社会发起募捐活动,募集到资金15000元。考虑到老人家庭中的实际情况,这些钱没有全部交到老人手里,而是由县民政局设账管理,并规定了严格的领取办法。原则上,募集到的钱作为基金存了起来,以利息补贴老人生活所需,这笔利息加上作协的补助,老人每月可以领到250元。这250元钱,除老人外,任何人都不能代领,而家中如遇急需花钱的事情,必须由乡上出具证明,县民政局和银行共同研究,才能在固定的生活费之外列支,这钱同样必须亲手交与老人。

  一笔数目并不大的钱,却让人煞费苦心!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为了保护老人的利益呢?

  路遥去世三周年的时候,延安人把路遥的骨灰接回陕北,隆重地安葬在延安大学校园内的文汇山上。母校骄傲地送出了自己的优秀学子,最终又深情地迎回了自己的学子。而那位曾同样将儿子送出门的母亲,却只能背依那棵老槐,永远无望地守望。

  在她75年的生命岁月中,至今,她尚未去过延安
已有 1 人评分现金 收起 理由
何语 + 3

总评分: 现金 + 3   查看全部评分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5
发表于 2010-8-3 08:48 |只看该作者
哎、俺在白菜兄的启发下,也百度了此事、也许是白菜兄记混了,路遥能写出如此感人至深的佳作、应该是用心在写、似不是这样的人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6
发表于 2010-8-3 08:51 |只看该作者
为作家母亲画象 ——路遥身后引出的故事   
这个念头仿佛突然而至。起初她以为这不过是不经意间的一时冲动,犹如流星划过天际,亮了,随之也就灭了,可是这念头从闪现的那一刻起,就固执地盘踞在她的心里,撵不走,挥不去,而且施了魔法似地变得愈来愈强烈、愈来愈冲动。她终于明白,这是一种涌动在内心深处的情愫的召唤和驱使。  她想为一位老人画一幅肖像。  这是一位令她感到非常亲近、非常敬重而又身世悲苦、命途多舛的老人。  老人远在她曾经插队的陕北,她与她相识已二十余年。  她是作家路遥的母亲。   画家邢仪被心中升起的这个念头弄得激动不已。她将这一想法告诉笔者,笔者与邢仪路遥两家人是老朋友,又知道她将很快举办个人画展,于是说:“既然有了这样的创作冲动,那么,你的画展里缺了这一幅作品,无疑将是巨大的遗憾。我不知道哪位画家比你更有资格去画这幅画。”   邢仪与路遥的妻子林达本是清华附中同班同学,插队开始后,俩人一块到了陕北延川县的同一个生产队,后来又一前一后到了西安,日常里俩人都是对方家中的常客。她是林达最要好的朋友,也是路遥和林达从初恋直到后来十多年家庭生活的见证人。在林达的女友中,没有哪个人如邢仪这般长久而深入地介入到路遥林达夫妇家庭生活中。邢仪所认识的路遥,不是作家路遥,而是作为朋友的路遥,作为女友丈夫的路遥,也是作为陕北窑洞里那个朴实老妇人儿子的路遥。   
早在女友初恋时,邢仪便随林达去过路遥家,结识了那个养育了一位优秀儿子的母亲。从此,黄土地上这位母亲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1996年,早已回到北京的邢仪与丈夫偕儿子重返陕北,特意专程奔往路遥老家看望老人。山川依旧,草木相识,然而物是人非,土窑寂寂,儿子英年早逝,老伴也早在十年前故去,陪伴垂暮老人的唯有西天的残阳和长夜的青灯。
 早在女友初恋时,邢仪便随林达去过路遥家,结识了那个养育了一位优秀儿子的母亲。从此,黄土地上这位母亲的形象便深深地留在她的心里。 

[ 本帖最后由 deng245 于 2010-8-3 08:56 编辑 ]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7
发表于 2010-8-3 08:53 |只看该作者
此趟陕北之行,老人的形象更深地扎根于邢仪的心里,而且带有一种震憾人心的力量。邢仪在思考她能做点什么了棗为那位母亲,为路遥,为热爱路遥的读者,也为养育了一位天才作家的那片贫瘠而又丰厚的土地。   1997年金秋十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邢仪拎着画布和油画箱,奔赴黄土高原那个在通信地址上叫作延川县黑龙关乡刘侯家屹崂行政村郭家沟自然村的小山沟。半个月后,她返回北京,带回三幅画、一沓速写,还有一本记录着她的行踪和感受的日记。   她请笔者看了她的画,也看了她的日记,然后问:“你能体味老人在路遥去世后那令人心颤的生存况味吗?”     【画家日记】……又踏上了这片土地,又走进了这条川道。久违了这陕北的蓝天,这高原的风。阳光下黄土墚峁的景色是这样鲜亮,而背阴处的色彩又是如此柔和,陕北在粗犷的外表掩盖下,其实藏就着更多厚重的母性的本质……   这是路遥早年曾走过无数遍的路,也是老人走过无数遍的路。路遥永远再不可能踏着这条路回来了,老人还会守望在村头路口吗?   邢仪赶往老人家这天正逢集,川道里的土路上不断走来三三两两的行人和坐满婆姨女子的毛驴车。陪同邢仪的县文化馆干部冯山云突然跳下自行车,说刚刚照面过去的那辆毛驴车上好像坐着路遥他妈。俩人掉头追上去,果然老人在车上。老人怀里抱着一只篮子,听人喊她,待看清眼前的人,急急从毛驴车上爬下来,掩藏不住满心欢喜地对邢仪说:“七八天前县上就有人捎话说你要来,这阵可来了,走,回喀!”   邢仪随老人回到家中。家中三孔土窑,是几十年前掏掘的,岁月的风雨早已使土窑破败不堪:没有院墙,窑内窑外的泥皮大片驳落,从来就没有刷过油漆的门窗更显粗糙破旧,不知是哪个年节贴在窑门上的对联,残片仅存,字隐色褪。老人怕孤独,一孔窑洞里招了一户远门亲戚住着,好赖算是个伴儿,一孔窑洞堆放杂物,一孔窑洞留给自己住。与老人为伴的还有家中饲养的十只鸡,每天拂晓,雄鸡用高亢的啼声向度过七十五度风雨春秋的老人报告,她年迈的生命又迎来一次新的日出;白日里,母鸡下蛋后,声声急切地向老人炫示它们对这个家庭新的奉献,给老人呆滞而空洞的目光增添了些许欣喜,给空寥寂寞的小院增加了些许生气。本来是有十一只鸡的,可黄鼠狼竟在夏末一个月色朗朗的夜晚叼走一只,心疼得老人第二天整整躺了一天。老人熟悉这十只鸡,就像熟悉自个十根手指一样,清点鸡群,她不习惯点数,而习惯于在心里对号,大芦花、二芦花、欧洲黑、瘸腿……所有号都对上了,她的心里才会踏实。   老人知道邢仪是来为她画像的,告诉邢仪,儿子去世后,时不时有些不相识的人来看她,有的说是记者,问这问那,有的给她照相,还有的扛着机器说是要给她录电视,前阵子县上的人还领来一个日本人,让她摆了很多姿势,甚至让她比划着作出担水的样子,照了很多相拿回日本去了。对于这些来到这个土窑洞里的人,老人都怀有一种感激和欠亏的心情,对邢仪同样如此,说她老了老了还要害人为她惦挂操心。老人的话使邢仪心里发酸,她改变了主意,不想马上为老人画像,干脆陪伴老人说说心里话吧。   老人是路遥的养母,也是亲伯母。十七岁上,她的家里收下六十元彩礼,将她嫁给了清涧县石嘴驿王家堡一户王姓人家。王家兄弟二人,她嫁的是老大,两年后,老二也用毛驴驮回了新媳妇。老二讨回的这媳妇,比大媳妇的身价可高多了,彩礼一万块,尽管当时使用的货币比两年前贬值了许多,可也是大媳妇的彩礼翻多少个跟头也追不上的。对此,大媳妇心里没有半点不平,而且这老二媳妇是她一手操办娶进门的,人家模样俊,身架好,心灵手巧,哪样都比她强,彩礼不超过她就冤了人家。她的心里顺顺溜溜,兄弟妯娌和睦相处。命运也是个怪东西,从开始到后来,在王家俩媳妇之间,它似乎更青睐老二窑里那个后进门的女人,这女人很快就为王家添丁续口,头胎就是个儿子,后来又生下四男三女,而老大窑里的女人生倒是生了三个娃娃,然而不是“四六风”就是一些说不清的怪病早早就夺去了娃娃的命,一个也没有抓养活。王家认定这是命,不能怨天尤人,老大女人心里开始颇不服顺,待到后来也不得不认命了。   陕北是个穷地方,清涧又是陕北的穷地方,生活的担子像黄土山包一样沉重。王家老大眼看着在家里熬不出个像样光景,便带着妻子走出家门去闯荡。夫妻俩在外帮人种地扛活,后来在延川县落了脚。他们掏了一孔窑,盘了炕,砌了灶,算是有了一个家,但在这个家里面,许多个冷风凄凄的夜晚,夫妻俩是蜷轱在灶角的柴窝里过夜的棗热炕头让给了那些从榆林一带下来揽工的石匠、皮匠和窑工,为的是多少能挣几个钱。辛勤劳苦,省吃俭用,夫妻俩又掏了两孔窑,添了些农具,养了鸡羊,一份家业算是置起来了。   路遥是在幼年时过继到伯父门下的。伯父无子嗣,而他家兄弟姐妹一长串,过继给伯父一个儿子,可谓两全其美。路遥在兄弟姊妹中是老大,懂事早,长得也壮实,将他过继给伯父撑起王家另一爿门户最为合适,尽管他很不愿意,但他还是噙着眼泪告别了父母和兄弟姊妹,翻过清涧和延川之间的一道道沟壑墚峁,在郭家沟那三孔窑洞里,他由人侄转变为人子。   那一年路遥七岁,父母给起的大名叫王卫国。   有了儿子,王家老大两口心里踏实下来。儿子就是他们未来的指靠,是他们在世上过日子的盼头。他们喜爱这个儿子,家里光景过不到人前,不像样儿,但破衣烂衫,总想让儿子穿得暖一点,粗糠野菜,总想让儿子吃得饱一点。在遭饥荒的年月,儿子饿得面黄肌瘦,母亲硬是拉下脸面撑起腰杆走出门去,讨饭都要为儿子讨回一口食来。年幼的儿子似乎从一开始就明白了他在这个家庭里处于什么角色和要承担什么责任,拦羊、扒草、背粪、掏地,嫩弱的肩膀和双手早早就在劳动中打磨,而且身上有种倔强、不示弱、不服输的劲头,有着与年龄不相符的极强的自尊心。老两口虽然不敢对落脚在这个穷家贱户的儿子的将来抱什么奢望,但他们已经看出,他日后不论做啥准能成事。   村里的学校又到了招收学生的时候,不少孩子背上了书包,路遥羡慕他们,但一贫如洗的家庭哪能拿出钱来给他报名、给他买笔买纸买课本?更何况他还承担着家里好多活儿。他把热烘烘在心里拱动的愿望强压住,没有向父母亲张口。一天早晨,母亲却把他从炕上叫起,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书包,轻声说:“上学去吧!”   那一刻,路遥的眼睛一下子就湿润了。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8
发表于 2010-8-3 08:54 |只看该作者
 【画家日记】 窑里光线不错,在靠近窑门的地方,我支起画   架……老人有些喘,喜欢坐在炕上,就先画张坐在炕上的肖像吧。   我凝视着那张脸,凝视着那满头苍灰的头发,那脸似乎有些浮肿,   头发没有很好梳理,我突然信心不足,不知能否画好这幅画,能否   画出我心里那种复杂难言的感觉……老人穿着一件揪揪巴巴的蓝上   衣,刚见面时她说不知道我今天来,知道了就会把好衣服穿上,免   得给公家丢脸,因为儿子是公家人,这会儿她又要换衣服,我劝住   老人,在一种艰涩的感觉里挥动起画笔。   邢仪此趟来给老人带了一大包东西:糕点、奶粉、果精,老人接过这些东西的时候,非常过意不去,说这个世上的人好,说公家好,说要是没有好人,没有公家,早就没有她了。老人记性已经有些不大好,先天做过什么事,在哪儿放了件什么东西,今个就忘记了,但这几年谁来看过她,谁寄来些什么东西,她却能牢牢记在心里。这是一个不会忘记任何曾施恩于她的人和事的老人。   老人给邢仪讲起遥远年代谁曾借钱给她,解决了路遥上学报名没钱的“难肠事”,讲谁曾接济过儿子一件棉袄,谁曾给过她一个偏方治好了儿子的痢疾。老人也讲了他们老两口在儿子上学时所受的艰难。老人静静地坐在炕上给邢仪讲述往事。画家凝视着老人和画布,视线却时不时变得犹疑起来棗她能越过老人脸上的沧桑,洞穿那被岁月烟尘所遮盖的人生故事的底蕴么?   陕北山沟里的娃娃上学,识几个字就行了,谁也没指望娃娃喝几滴墨水就能成龙变虎。   村里的学校只有初小,也就是一年级到四年级,五、六年级属于高小,只有县城才有。迈进高小的门槛不容易,但路遥却考上了。随后的问题是,他的家庭有没有能力送他去县城读书?   父母亲没有犹豫,儿子坐进县城的教室里了。   陕北人把上山劳动叫作“受苦”,路遥父亲一身“好苦”。他以当年在他乡异土初创家业那样的劲头,在生产队挣断筋骨地干活,在黄土里拼命地刨食,母亲也是一个好劳力,除了和男人一样上山“受苦”,还要揽起家里喂鸡养羊缝缝补补一大堆事情。一年辛苦到头,劳动手册上的工分记了不少,但生产队一直“烂包”没有个景气相,很难从队里拿回几个钱,而支靠在家中窑角的粮瓮,往往还没到春荒三月就亮出了底儿。儿子是背干粮上学的,星期天离开家里时背三天吃食,到了星期三,母亲便挎着篮子,赶十五里路,进县城给儿子送去后三天的吃食。在家里已经揭不开锅盖的时候,母亲的篮子里,仍有红薯,有南瓜,还有掺着糠的窝窝。南瓜是老人自个在窑背上种的,红薯是留给来年的苗种,窝窝面是向村里人讨借来的。家里再作难,就难在大人身上吧,不能让儿子在学校里断了顿。   高小毕业,路遥在不到百分之二十的录取率中考取了初中,这是1963年。三年饥荒灾害拖留下来的长长阴影,仍笼罩着陕北高原。能否再把他送进中学校门,能否再供这个已长成半大小伙子、在生产队差不多已顶得上一个劳力的儿子继续读书,是父母亲面临的又一次抉择。他们再次艰难而明智地作出了后来令他们感到无限欣慰的决定。当他们把儿子送进县城中学大门的时候,实际上已为儿子的人生作出了另一种选择棗那个大门连通着一个更为广大的世界。【画家日记】 两天了,仍找不准感觉,画布上的形象难   以令自己满意,只能把心中的欲望强压下去,先多画些速写吧。   ……窑里老鼠很多,大白天就在人面前窜来窜去,老人说老鼠   总欺侮她,夜里还要爬到炕上爬到她的身上。记得1975年大年   初二,我和吴伯梅来这里过年,路遥林达和我们坐在炕上玩扑   克,老人忙前忙后,为我们摆了一炕席的吃食,满窑都是我们   四个人的笑闹声,那时这个家里多有生气、多开心啊……   气喘病总在折磨老人,老人憋得难受了,就吃止疼片,然而吞咽这止疼片时,却不由生出另一种心疼的感觉棗过去这小药片片二分钱一片,几毛钱能买一瓶,尔今涨到八分钱一片,翻了几番,每次吃药,老人总有一种糟蹋钱的感觉。   家中吃水要到很远的沟里去挑,老人没有这个力气,村里一个汉子帮着挑水,作为报偿,老人每天管汉子一顿饭。   小院里有盘石磨,这天来了几个婆姨推磨,还有一群小娃娃,院子里顿时热闹起来。邢仪来后,老人情绪很好,逢人便介绍说这是我儿媳妇的同学,专门从北京来给我画像哩。这天院子里人多,婆姨们说笑逗乐,娃娃们玩耍疯闹,老人更显得有了精神。老人是很害怕寂寞的,平日里,她一个人寂守空窑,那实在是她最难捱的时光,她常常锁了门,去东家西家串游,找人说说话,有时到饭时也不愿回家。老人精神头一好,脸上眼睛里就有了一种闪闪烁烁的亮色。邢仪捕捉到了这种难得的生动神情,她想表现在画布上,但却很难与心里另一种更为突出的感觉相融汇,这时她才明白,她选择的实在是一个很难表现的题材。   这天里有一件事情使兴致蛮好的老人生了一阵子闷气。家里养的十只鸡,每次喂食的时候,老人总要守在旁边看着它们吃食,邻居也有一群鸡,总过来抢食,特别是那里面有四五只长得高大威武的公鸡,凶蛮得跟强盗一样,不光抢食,还要欺主家的鸡,害得老人每次都要像卫兵似地保护自家鸡们的权益。今天院子里人多,撒了食没留神,活生生地便宜了那群“强盗”,气得老人将笤帚疙瘩在窑门上直拍打。   老人和邢仪自然要谈到林达,婆婆对这位儿媳妇至今怀有一种感念的心情。老人对邢仪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没有林达,儿子在延安城里念书,肯定要受牺惶。儿子生前两人闹矛盾,后来有人在她面前对林达说长道短,她不愿往耳朵里听。老人对邢仪说:“林达棒价。”“棒价”是陕北土话,意思是不错、挺好。老人还感叹地说,前阵子,林达从北京还托人给她捎来八百块钱,“人嘛,还贪求啥哩,人家的好处咱要记住。”   初中毕业返乡后,路遥有一段非常苦闷的日子,正是青春年华却因“文革”而中断了学业,工作无着,前途未卜,加之他倾注满腔热情热爱的一位姑娘离他而去,失意与苦恼煎熬着他。正是在这个时候,林达走到了他的身边,在与命运拚博中,爱情帮他恢复了自信,为他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母亲曾在他初恋失败后关切地询问其中原因,他赌气回答:“人家嫌我衣裳烂!”而这一次,当他将这位北京姑娘领回家门时,同样是那身破旧衣裳。母亲心虚地瞅着他不由捏了一把汗,他笑笑,说: “不怕,咱就是这样子,谁看上谁来,看不上走她的路!”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89
发表于 2010-8-3 08:55 |只看该作者
 在北京知青中,林达参加工作算是比较早的,她先是在公社做妇女干事,后调到县上通迅组。路遥有一段时间在县文工团打杂,编节目、管戏箱、拉大幕都干过。陕北山圪崂的文工团自然不会有什么名角,但这个文工团却荟萃了几个日后在文坛上颇有名气的人棗诗人、《延河》杂志副主编闻频,诗人、《延安文学》主编曹谷溪,都曾在这个团里与路遥为伴。龙盘于渊,虎踞于坳,虽尚未酿成气候,却蓄势待发,壮怀激烈,心志高远。林达在延川算是官方正儿八经耍笔杆子的角色,但她却非常欣赏还正在野路子上闯荡的路遥的文学才情。当初恋的失败正在折磨着路遥的自尊和考验着他的自信的时候,她知道她该做什么了棗她能抚慰一颗受伤的心。   母亲对儿子的雄心壮志懵懂不晓,但对儿子婚事牵挂在心。儿子能好上一个北京知青,自然使她欣喜不已。林达来家里,啥活都干,朴朴实实就像个当地女子一样,只是吃饭不会盘腿坐炕,而要趴在柜子上。林达问老人:“这样子难看不?” 老人忙说:“不难看,不难看,自个家里,想咋样就咋样。”邢仪至今还记得,在县革委会林达住的窑里,林达、路遥、邢仪,还有其他几个要好的北京知青,常常聚在一块谈理想,谈抱负,唱苏联歌曲和过去一些老歌,兴致最好的时候是聊着唱着同时还有一些东西吃着:炒黄豆、红薯、黄米糕、还有那只在陕北才有的玉米黄棗这些吃的东西都是路遥母亲特意做的,她就像当年给在县城念书的儿子送吃食一样,隔些日子就会挎着盖块花布的篮子,给林达送来一堆吃物,她知道北京娃娃就好这些个口味。   一个朴实而又能力有限的老人,还能给她喜爱的儿媳什么呢?   在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中,路遥和林达后来闹起了矛盾,对此外界多有评论,特别在路遥去世后,一段时间林达在道德舆论上面临如山的压力,其实最接近他们夫妇的人,一般都保持沉默。两人都是强性子,路遥以生命作抵押投入文学创作,无论对于自身还是对于家庭都很难顾及,而林达也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万万是不可能的。特别要命的是,林达又时时事事极为敏感地保护着她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意识,比如单位派她出门办什么事,别人介绍她“这是路遥夫人,关照点吧”,她就特别反感,似乎她办事必须凭借路遥的面子,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两强相遇,日常磕磕碰碰的事自然难免,其实早在路遥去世前十年,两人的矛盾就曾闹得很厉害,甚至考虑过是否分手棗这实在是他们性格的悲剧。   如果世人都拥有一种宽容而慈厚的心怀,如果能够学会理解和体谅人,如果承认林达在路遥成才的艰难旅程中曾给予他无私的奉献和宝贵的动力,那么,就谁也别去指责,只能在心里分摊他们的悲哀。   一个山村的老妇人,一出家庭悲剧男主角的母亲,在对这复杂世事的态度上,给了我们一份感动,一份启示。【画家日记】 今天有大收获,发现了一个新角度,速写画了   几笔,我就被感动了。当时天近黄昏,一转眼不见了老人,走出窑   发现她正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窑院边那棵老槐树下,面向村口大路,   举目望着远处。西天的残阳从她侧后方照射过来,她的脸影处在半   明半暗之中,但那种期盼的神情仍清晰可辨。她背靠的老树有种铁   一样的质感,身下石头透出一种冰冷的气息,脚前撒落着几片枯黄   的树叶……她在期盼什么呢?早先盼儿子放学归来,儿子去了大城   市,盼儿子能回来看看她,可如今再也盼不来儿子的影子了,她已   失去了盼头,也许她也不知道在盼望什么,但她仍是那专注地望着   村口……   96年那趟来看老人,使邢仪最受刺激的是老人哭诉听到儿子去世噩耗时的情景,那份悲痛、绝望和无奈,在邢仪觉来如箭镞穿心,不由潸然泪下。这趟来,邢仪在与老人接触交谈中,总是小心翼翼想绕过这个话题,别去触动老人的心痛处,但几次老人却不由自主把话题扯到五年前初冬那些个昏天黑地的日子棗这是她心灵上一道永难愈合的创口,也是她一生中最感恨憾、永难释怀的事情。   儿子从生病到去世,没有人告知过她。   她未能见到永远睡着了的儿子。在儿子最后“上路”的时刻,她未能与儿子道别,未能为儿子送行。   当村里那个小女子在那个傍黑天跌跌撞撞奔到她面前,转颜失色地说:“婆,婆,我路遥叔殁了!电视上刚报的!”她根本不相信。怎么可能?儿子好好的咋就能殁了呢?谁也没给她说过儿子有啥病症呀!她巴望是小女子听错了,可小女子却说没听错,电视上还有路遥叔的像,她顿时觉得像天塌地陷一般,两眼一黑,栽倒在炕上。   第二天一大早,急得跟疯了似的她上了路,要赶到西安去看她的儿子,半道上硬是给人拦了回来。随后便是连续好多个不辨日月与晨昏的似梦似醒的日子,哭一阵,昏睡一阵,昏睡一阵,再哭一阵……她不记得这些天里她是怎样吃的饭,谁来看过她,都对她说了些什么,在似梦似醒之间,她只觉得自己的一颗心被老鹰叼走了,她的胸腔子被掏空了……   路遥大学毕业到西安工作后,考虑到丢在延川的两位老人必须有人照顾,便和弟兄们商定,将三弟的户口由清涧老家迁到延川,由他照料老人晚年的生活。老三聪明能干,挑起这个家庭的担子不成问题。果不其然,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老三先是搞苗圃,接下来又种植大棚蔬菜,很快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有一年还披红挂花和县上其他万元户一块被汽车拉着,风风光光在县城周游了一圈。有这样一个弟弟在家里,路遥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在离开家乡后的多年里,路遥被事业所累,回家次数并不多,有时回陕北深入生活,抽身回家看看,也是来去匆匆。问老人生活得怎么样,老人总回答说好。路遥在家呆的时间最长一次,是和吴天明一块在延川拍电影《人生》,在家住了二十多天。那二十多天是路遥父母老两口心里最快活、脸上最风光的日子,儿子成了人物,穷山圪崂的村子也跟着露脸,瞧瞧吧,村里人看他们老两口那既景慕、又感激的眼神……路遥生前最后一次回家,是在他去世半年前,母亲没有从他身上看出任何毛病,还是那么喜欢家乡的口味,还是那么喜欢她做的饭,那一顿洋芋馇馇豆钱钱饭,他吃了那么多,吃得直打饱嗝。兴奋的母亲没有觉出儿子的情绪有些感伤、有些悒郁,其实儿子这趟回家一踏进家门,心里便压上了一种沉重的感觉。   三弟是个能干的人,在村子里干出点名堂后,家里的破土窑再也拴不住他的心了,在县城里又搞起了经济苗圃,还盖了房,把婆姨娃娃一满领着住进了县城。原指望他赡养老人,可如今老人一个人孤单单被撇在家里,他半月一月难得回来一次。路遥心里袭过一阵难言的悲凉。令路遥更为伤心的是,母亲养的鸡,攒下鸡蛋一个也舍不得吃,老三回来却能把这些鸡蛋收揽一空,全带到县城里自个吃;不久前他曾托人给母亲带回两袋白面和一袋米,这次回来听说老三把白面扛走了一袋。难道县城里没白面、没鸡蛋?难道是你手头紧没钱买?从乡下把这些东西往县城里翻揽,你倒是累也不累?路遥的心凉透了。   告别母亲的时候,路遥深深叹了口气,对母亲说:“看来老三是指靠不住了,妈,以后还是由我来养活你吧!”   谁知这竟是他与母亲的诀别!   路遥病倒后,有关单位通知了他的几个弟弟。在他病重期间,五弟从清涧老家赶来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弟弟们也许是不愿让家中老人感情受煎熬,也许是认为他们起不了什么作用,路遥病情不断恶化的情况,他们并没有告诉陕北的老人。路遥去世,治丧委员会决定接陕北老人来参加遗体告别仪式,最终不知何故老人没有接来,现在清楚的是,弟弟们仅仅通知了清涧老家的父母,而延川的老母对于一切竟毫不知晓棗这位可怜的母亲被人遗忘了。   路遥若有知,能认同这种感情天平的失衡么?   母亲想不通的还有,为什么要把儿子烧了?殁了,留下个囫囵尸首,送回来找块黄土一埋,还有一个坟堆堆,想人了还能照(看)一眼,如今变成了烟,想照个影影也照不见了。人们告诉她烧了还有骨灰,骨灰装在盒子里,跟棺材一样,她便要求:“那就把骨灰给我送回来,我守着他,给他作伴。”   但骨灰老人最终也没能看上一眼。与老人相依相伴的只有那棵大槐树。   掠过树稍的风儿能把老人的思念带给远方的儿子么?            

Rank: 8Rank: 8

现金
24212 元 
精华
帖子
30458 
注册时间
2008-5-20 
最后登录
2011-7-22 

幸福风车 健康之翼 翡翠丝带 恭喜发财 兔子勋章 携手同心 旺旺勋章 如鱼得水 大财主勋章 东北版

90
发表于 2010-8-3 08:57 |只看该作者
母亲对儿子的雄心壮志懵懂不晓,但对儿子婚事牵挂在心。儿子能好上一个北京知青,自然使她欣喜不已。林达来家里,啥活都干,朴朴实实就像个当地女子一样,只是吃饭不会盘腿坐炕,而要趴在柜子上。林达问老人:“这样子难看不?” 老人忙说:“不难看,不难看,自个家里,想咋样就咋样。”邢仪至今还记得,在县革委会林达住的窑里,林达、路遥、邢仪,还有其他几个要好的北京知青,常常聚在一块谈理想,谈抱负,唱苏联歌曲和过去一些老歌,兴致最好的时候是聊着唱着同时还有一些东西吃着:炒黄豆、红薯、黄米糕、还有那只在陕北才有的玉米黄棗这些吃的东西都是路遥母亲特意做的,她就像当年给在县城念书的儿子送吃食一样,隔些日子就会挎着盖块花布的篮子,给林达送来一堆吃物,她知道北京娃娃就好这些个口味。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30 13:40 , Processed in 0.0143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