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肝硬化论坛 论“医术”的发展
楼主: 甘硬一生
go

论“医术”的发展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664 元 
精华
帖子
299 
注册时间
2009-6-19 
最后登录
2021-3-27 
21
发表于 2010-3-30 10:05 |只看该作者
建议楼主去看看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

…………………………
雕牌西医粉,黑钱不留痕

Rank: 4

现金
213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3-19 
最后登录
2010-7-15 
22
发表于 2010-3-30 13:14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与乙肝共舞 于 2010-3-29 21:08 发表

声明:脑残弱智人士绕道,本人不屑对牛弹琴

中药是药,中医未必是医

未经过有效大规模双盲随机验证的中药,中成药,中草药注射剂等同于假药(目前通过有效大规模双盲随机验证的中药,中成药,中草药注射剂几乎没有,中国大陆SFDA可 ...






中药本来就不是注射用的,你偏要注射到血管里,那一种中药里可能要有几十上百种成份了,几种的合剂当然会很恐怖,不经过胃的过滤,那是西医偷懒的办法.如果制药的提纯工艺不过关,发生过敏是必然的.
但假如你到北京去被小偷偷了,你就说,TBE,这北京人全是小偷,那就是你脑子有问题了.
分歧太大,各治各的!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5549 元 
精华
帖子
3679 
注册时间
2006-8-27 
最后登录
2013-12-30 
23
发表于 2010-3-30 13:19 |只看该作者
党和国家不答应:

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9〕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中医药(民族医药)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医药临床疗效确切、预防保健作用独特、治疗方式灵活、费用比较低廉,特别是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和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医药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药专家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药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加强中医药工作,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

    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三、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区域卫生规划中合理规划和配置中医医疗机构(包括中西医结合和民族医医疗机构)。大力加强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的中医药服务。在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中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努力,进一步加大公立中医医院的改造建设力度,有条件的县以上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要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中医诊疗设备和必备中药,基本实现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强中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研究制订中医诊疗常规、出入院标准、用药指南、临床诊疗路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医医疗机构因病施治、规范诊疗、合理用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培育、培养一批名院、名科、名医。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
    积极促进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或个体行医,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非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科研立项、职称评定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对其在服务准入、监督管理等方面一视同仁。
    (二)积极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将中医药服务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推动中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机构、人员准入条件和服务规范,加强引导和管理。

[ 本帖最后由 刚必复 于 2010-3-30 13:21 编辑 ]

Rank: 4

现金
213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3-19 
最后登录
2010-7-15 
24
发表于 2010-3-30 13:20 |只看该作者

楼主这么义愤应该拿菜刀去卫生部和教育部砍人.

是他们让每个省有中医学院,让每个县城全有中医院,他们制造了这么多骗子,你应该去砍了他们,而不是在这里张嘴骂人!
分歧太大,各治各的!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5549 元 
精华
帖子
3679 
注册时间
2006-8-27 
最后登录
2013-12-30 
25
发表于 2010-3-30 13:20 |只看该作者
四、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
    (一)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开展中医药古籍普查登记,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和珍贵古籍名录,加强整理、出版、研究和利用。整理历代医家医案,研究其学术思想、技术方法和诊疗经验,总结中医药学重大学术创新规律。依托现有中医药机构设立一批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研究室,系统研究其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和技术专长。整理研究传统中药制药技术和经验,形成技术规范。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
    (二)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与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项目组织管理模式,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推进中医药科研基地特别是国家和省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支持中医药科技创新,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等系统研究,推动中药新药和中医诊疗仪器、设备的研制开发,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推行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科技成果评审同行评议制度。

    五、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一)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医药事业需要,规划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中医药高等教育结构和规模,坚持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按照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施教,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实践技能培养。选择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中医临床类本科生招生与培养改革试点。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国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专业和课程,重点建设一批中医临床教学基地。
    (二)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制度。总结中医药师承教育经验,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落实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培养与专业学位授予相衔接的政策。妥善解决取得执业资格的师承人员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用等方面的相关问题。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健全继续教育网络。
    (三)加快中医药基层人才和技术骨干的培养。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定向为农村培养中医药人才的措施。鼓励基层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以及符合条件的中医执业医师带徒培训。探索中医执业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形式。将农村具有中医药一技之长的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制订实施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培养计划,造就新一代中医药领军人才和一大批中青年名中医。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开展面向基层医生的中医药基本知识与适宜技术培训。
    (四)完善中医药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体现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能力评价标准,改进和完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中的中医药专业考试方法和标准。建立国家中医药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工作。建立政府表彰和社会褒奖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

    六、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
    (一)促进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强对中药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加强中药资源监测和信息网络建设。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种质资源库建设,在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集中分布区建设保护区,建立一批繁育基地,加强珍稀濒危品种保护、繁育和替代品研究,促进资源恢复与增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建设道地药材良种繁育体系和中药材种植规范化、规模化生产基地,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合理调控、依法监管中药原材料出口。
    (二)建设现代中药工业和商业体系。加强中药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制定有利于中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组织实施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中药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制造基地、物流基地,打造一批知名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加大对中药行业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扶持与保护力度。优化中药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中药出口产品附加值,扶持中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三)加强中药管理。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充分体现中药特点,着力提高中药新药的质量和临床疗效。推进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加强对中药饮片生产质量和中药材、中药饮片流通监管。加强对医疗机构使用中药饮片和配制中药制剂的管理,鼓励和支持医疗机构研制和应用特色中药制剂。

    七、加快民族医药发展
    加强民族医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就医条件,满足民族医药服务需求。加强民族医药教育,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民族医药人员素质。完善民族医药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支持重要民族医药文献的校勘、注释和出版,开展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单验方等整理研究,筛选推广一批民族医药适宜技术。建设民族药研发基地,促进民族医药产业发展。

    八、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
    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文物、古迹保护,做好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大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创造良好传习条件。推进中医药机构文化建设,弘扬行业传统职业道德。开展中医药科学文化普及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医药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全社会尊重、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和关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九、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开展的传统医药活动,进一步开展与外国政府间的中医药交流合作,扶持有条件的中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援助、政府合作项目中增加中医药项目。加强中医药知识和文化对外宣传,促进国际传播。

    十、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医疗卫生事业、医药产业发展要求,编制实施国家中医药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充分发挥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机制作用,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统筹协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二)加大对中医药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落实政府对公立中医医院投入倾斜政策,研究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合理确定中医医疗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充分体现服务成本和技术劳务价值。
    (三)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定点机构范围,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按照中西药并重原则,合理确定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中药品种,基本药物的供应保障、价格制定、临床应用、报销比例要充分考虑中药特点,鼓励使用中药。
    (四)加强中医药法制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中医药立法进程,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中医药专利审查标准和中药品种保护制度,研究制订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逐步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专门保护制度。加强中药道地药材原产地保护工作,将道地药材优势转化为知识产权优势。
    (五)加强中医药行业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统一规划,按照中医药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综合统计制度。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建立标准体系,推动我国中医药标准向国际标准转化。严格中医药执法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中医名义非法行医、发布虚假违法中医中药广告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中药行为。加强地方中医药管理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职能,提高管理水平。
                                                        
                                                                                     国务院
                                                                        二○○九年四月二十一日

Rank: 4

现金
213 元 
精华
帖子
70 
注册时间
2010-3-19 
最后登录
2010-7-15 
26
发表于 2010-3-30 13:36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与乙肝共舞 于 2010-3-29 21:08 发表

声明:脑残弱智人士绕道,本人不屑对牛弹琴

中药是药,中医未必是医

未经过有效大规模双盲随机验证的中药,中成药,中草药注射剂等同于假药(目前通过有效大规模双盲随机验证的中药,中成药,中草药注射剂几乎没有,中国大陆SFDA可 ...



中药是药,中医不是医,中医用的不是中药?
用中药现在的确有很多不是中医,不是陕西某医院西医的用茵栀黄注射液用到新生儿身上把小孩子打死了吗?
如果你不是脑残的话,就该明白中药是中医的一种治病手段,也就是脑残才能说出中药是药,中医不是医的说法逻辑不通的说法.
吃着中药治着病,骂着发明中药的中医,这真是一种很高超的道德水准,这论坛看来还有有发泄一种功能,前几天来了以为是一个很好的治疗交流的平台呢.
分歧太大,各治各的!

Rank: 5Rank: 5

现金
579 元 
精华
帖子
104 
注册时间
2007-8-27 
最后登录
2017-11-18 
27
发表于 2010-3-30 13:50 |只看该作者
To: 楼主 与 与乙肝共舞

但愿你们别最终沦落到只能唯一靠中医来救治的地步. 毫无根据地强调中医的不科学,你们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请不要为了标榜你们的立场而一而再坚持你们的愚昧.
从不幸中寻找幸福!

Rank: 8Rank: 8

现金
4315 元 
精华
30 
帖子
2243 
注册时间
2009-8-23 
最后登录
2020-9-28 

寿星勋章 天天开星

28
发表于 2010-3-30 14:35 |只看该作者
对着这样的帖子,我只能说,医托自重,否则小心因果报应,呵呵,这点你等大可不信,小心,小心,小心遗祸子孙!
神马都是浮云
过尽千帆终不是,总有一舟载我行.善果岂作寻常渡?淘尽沙砾见真金!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2852 元 
精华
帖子
1019 
注册时间
2008-8-31 
最后登录
2020-7-1 
29
发表于 2010-3-30 14:35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manje 于 2010-3-30 13:50 发表
To: 楼主 与 与乙肝共舞

但愿你们别最终沦落到只能唯一靠中医来救治的地步. 毫无根据地强调中医的不科学,你们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态度.请不要为了标榜你们的立场而一而再坚持你们的愚昧. ...

RE manje:
但愿你别勉强灌完最后一口黄汤,随着“啪咜”一声,碗勺落地同时,人也羽化升天,嘴角还残留中药的余香。这是千百年来我们先祖们离去时定格的瞬间。再次希望你别延续几千年的无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2852 元 
精华
帖子
1019 
注册时间
2008-8-31 
最后登录
2020-7-1 
30
发表于 2010-3-31 09:59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slb654321 于 2010-3-30 13:36 发表



中药是药,中医不是医,中医用的不是中药?
用中药现在的确有很多不是中医,不是陕西某医院西医的用茵栀黄注射液用到新生儿身上把小孩子打死了吗?
如果你不是脑残的话,就该明白中药是中医的一种治病手段,也就是脑残才 ...

回答正确,加十分。
如果中药是药的话,中医必定是医,否则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与乙肝共舞”同学对中药问题认识得不够深刻。只有中药不=药,中医不=医才能成立。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30 20:44 , Processed in 0.01742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