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Canon in D》是乔治.温斯顿的版本,只是偶然在一个音乐论坛down下,可惜down下的版本音质很差,就一直寻找它的CD,可是down下后的它是一首没有名称,没有作者的MP3,始终难查出处,苦寻两年之后,突然在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里又听到它熟悉的旋律,凭着这条线索,才终于知道它叫《Canon in D》。再后来就慢慢了解了它的更多信息和版本,也买了两张关于它的CD。下面贴上我喜欢的几个版本。
Pachelbel是德国人,谱写的曲子自然具备德国人所特有的严谨风格。他曾是巴赫的老师,确切地说,他上巴
赫走上音乐之路的启蒙师祖。Canon in D是严谨的,the Law of Average亦是严谨的,这种严谨风格的突出特点,
便是在重复中寻找规律之美。很多钢琴考级的孩子厌恶平均律,因为他们觉得它枯燥乏味又不好弹。事实上,这
是因为他们已把弹琴纯粹地当作是完成考级的任务与竞争升学的筹码,因此全然无法体会那种繁复中的美好。其
实仔细想想,平均律就像生活一样,每天早起、洗漱、吃饭、学习、娱乐、睡觉……各类琐事循环交错,却总有
新意等待你发现挖掘,于不经意间透出巧妙变异,让你满怀满足地等待下一个日子的来临。
网络上对其有一则经典的评论:“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不
断的模仿;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
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和旋追逐,生死相随
。八个字道尽Canon in D的真谛。而这岂不更是Pachelbel人生与心灵的真实写照——几百年前,年轻的Pachelbel忍
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悲痛,创作出一组不朽音乐,以纪念往逝死者。其中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的
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
有人说,如果说生命就像一首歌,那首歌就是Canon in D。每一次,无论是什么心情,你总能从那成百上千个
版本的Canon in D中找到一首合适的来抚慰自己的心灵。用心去聆听,去想象,你会发现Canon in D轻轻触及你内
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每个人听它,也都能听出许多不同的感受。因为在其中承载的东西太多——悲伤,欢喜,
愉悦,关于生和死轮回的不可捉摸……
曾在困难中落泪,曾在挫折中沮丧,曾在得意中忘形,曾在烦扰中迷失,曾一度于茫茫人海中失去自我……而
悲伤的时候,Canon in D能跟着你一起悲伤;快乐的时候,它能跟着你一起快乐。颓废的时候,它能给你力量;
无奈的时候,它能给你隐忍;失落的时候,它能给你希望……听着Canon in D,会流泪,会微笑。而伤感之余总
会那么一点点欢喜,快乐之余总有那么一点点伤感。无论悲伤或是快乐,它总能表现得那么恰如其分,然后平静
得让你感动。如同雨后彩虹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