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驴行天下 四川地区民俗文化
楼主: 无所谓呀
go

四川地区民俗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9466 元 
精华
帖子
21580 
注册时间
2003-12-28 
最后登录
2019-5-3 

东北版 麦霸勋章

11
发表于 2009-4-9 10:44 |只看该作者
佛光(峨眉山的传说)
“佛光”这个名称的由来有个传说。那是几千年前的事了。相传乐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的华严顶下面,住着一个姓蒲的老人,大家都叫他蒲公。蒲公祖辈都是靠采药为生。全一年到头在峨眉山上到处采药,集训了宝掌峰下宝掌寺里的宝掌尚。年长月外,两人的交情慢慢好起来。蒲公采药,常去宝掌和尚庙蠕歇脚,宝掌和尚也常到蒲公家里谈古论今。
一天,蒲公正在一个名叫云窝的地方采药,忽然听见天空中传来了音乐声音。他忙抬头一年,只见了一群人马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飘去。其中有一人,骑了匹既不象鹿又不象马的坐骑。蒲公心想,这些人能在天上驾云,不是神也不是仙。于是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想看看究竟是些啥子人。
蒲公来到金顶,见舍身岩下云海翻卷,彩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黄锦袈裟,骑了一匹六牙大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是白玉莲台。蒲公认不得是哪个,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刚到家里,就见宝掌和尚早已在等他。见他回来就问:“今天你到哪里采药去了?怎么一去就是半天?”蒲公把在金顶看到的事告诉了宝掌和尚。宝掌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嘛!我就想见普贤,求他指引佛法,走,我们再去一趟!”说完,拉着蒲公就向金顶跑去。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边一片湿象蹄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菩萨骑的白象在这里洗过澡么?”说着更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儿他们就到了金顶。宝掌和尚到舍身岩上往下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一团七色宝光?宝掌和尚说:“那七色宝光就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叫做佛光。”
这时,蒲公忽然看见光环中又出现了普贤的金身,就忙叫宝掌尚看。可是等宝掌和尚看时,光环中却只出现了自己的身影。蒲公感到很奇怪,就问宝掌和尚:“怎么光环中只出现你自己的影子?”宝掌和尚对他说“你每天采药,救人苦难,为大家做了许多好事,所以感动菩萨,向你现了金身。我做的好事还不如你多,所以不能看见菩萨的金身,只能看见菩萨头上的宝光。”
以后人们就把能看见佛光当作一种吉祥的象征。并且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金顶祥光“。
多年以后如果你还想起我,突然我给你回个消息,那证明我还活的活蹦乱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9466 元 
精华
帖子
21580 
注册时间
2003-12-28 
最后登录
2019-5-3 

东北版 麦霸勋章

12
发表于 2009-4-9 10:44 |只看该作者
川菜的历史和发展特色
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享誉中外,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与文明史上一颗灿烂夺目的明珠。
     
     (一)川菜历史悠久
     川菜发源于我国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它的发展,经历了从春秋至两晋的雏形期,隋唐到五代的较大发展,两宋出川传至各地,至清末民国初年形成菜系四个阶段。其后,从辛亥革命到抗战,中国烹任各派交融,给川菜烹好以深刻影响,使之更加丰富。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烹饪事业,厨师地位提高,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川菜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探索川菜形成与发展的原因,有三点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四川自古以来就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境内江河纵横,四季常青,烹任原料多而且广。既有山区的山珍野味,又有江河的鱼虾蟹鳖;既有肥嫩味美的各类禽畜,又有四季不断的各种新鲜蔬菜和笋菌,还有品种繁多、质地优良的酿造调味品和种植调味品,如自贡井盐、内江白糖、阆中保宁醋、德阳酱油、郫县豆瓣、茂汶花椒、永川豆豉、涪陵榨菜、叙府芽菜、南充冬菜、新繁泡菜、成都地区的辣椒等,都为各式川菜的烹任及其变化无穷的调味,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此外,四川所产的与烹任、筵宴有关的许多酒和茶,其品种质量之优异,也是闻名中外的,如宜宾的五粮液、沪州的老窖特曲、绵竹的剑南春、成都的全兴大曲、古蔺的郎酒,以及重庆的沱茶等,它们对川菜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受当地风俗习惯的影响。据史学家考证,古代巴蜀人早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习俗。贵族豪门嫁娶良辰、待客会友,无不大摆“厨膳”、“野宴”、“猎宴”、“船宴”、“游宴”等名目繁多、肴撰绮错的筵宴。到了清代,民间婚丧寿庆,也普遍筹办“家宴”、“田席”、“上马宴”、“下马宴”等等。讲究饮食的传统和川菜烹任的发展与普及,造就了一大批精于烹任的专门人才,使川菜烹任技艺世代相传,长盛不衰。
     
     三是广泛吸收融会各家之长。川菜的发展,不仅依靠其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传统习俗,而且还得益于广泛吸收外来经验。它无论对宫廷、官府、民族、民间菜肴,还是对教派寺庙的菜肴,都一概吸收消化,取其精华,充实自己。秦灭巴蜀,“辄徙”入川的显贵富豪,带进了中原的饮食习俗。其后历朝治蜀的外地人,也都把他们的饮食习尚与名撰佳肴带人四川。特别是在清朝,外籍入川的人更多,以湖广为首,陕西、河南、山东、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浙江等省,也都有入籍的。这些自外地入川的人,既带进了他们原有的饮食习惯,同时又逐渐被四川的传统饮食习俗所同化。在这种情况下,川菜加速吸收各地之长,实行“南菜川味”、“北菜川烹”,继承发扬传统,不断改进提高,形成风味独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四川菜系。
     
     (二)川菜菜式丰富
     川菜的菜式,主要由高级宴会菜式、普通宴会菜式、大众便餐菜式和家常风味菜式四个部分组成。四类菜式既各具风格特色,又互相渗透和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各地各阶层甚至对国外,都有广泛的适应性。高级宴会菜式,烹制复杂,工艺精湛,原料一般较多采用山珍海味,配以时令菜蔬,要求品种丰富,调味清鲜,色味并重,形态夺人,气派壮观。普通宴会菜式,要求就地取材,荤素搭配,汤菜并重,加工精细,经济实惠,朴素大方。大众便餐菜式,以烹制快速、经济实惠为特点,如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等菜品。家常风味菜式,要求取材方便,操作易行,如回锅肉、盐煎肉、官保肉丁、千煽牛肉丝、蒜泥白肉、肉末豌豆、过江豆花等菜式,是深受大众喜爱又是食肆餐馆和家庭大都能够烹制的菜看。除以上四类菜式外,还有四川各地许多著名的传统民间小吃和糕点菜肴,也为川菜浓郁的地方风味增添了内容和光彩。
     
     (三)川菜味型多样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尤其在“味”上风格独具,以味型多样、变化精妙、用料之广、口味之厚,为其主要特色。
     
     川菜的基本味型为麻、辣、谢、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任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
   
     川菜烹制调味时,常把咸甜酸辣或麻辣集中使用在一个菜上,既突出了主味,又辅以它味,从而使川菜的特殊风味得以明显体现。具体做法是,着重集中用味,突出主味,收汁浓味)保持原味,再以它味相辅佐,如怪味鸡、鱼香肉丝、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宫保鸡丁、家常臊子海参、豆瓣鱼、干煽牛肉丝、锅巴三鲜等,是为此类菜肴的代表。
     
     川菜的复合味型有20多种,主要的有:
     咸鲜味型。主要以川盐和味精调制,突出鲜味,咸味适度,咸鲜清淡。如鲜蘑菜心、白汁鲤鱼、黄烧鱼翅、鲜溜鸡丝、雪花凤淖、鲜溜肉片等。
     
     家常味型。以川盐、郫县豆瓣、酱油、料酒、味精、胡椒面调成。特点是咸鲜微辣。如生爆盐煎肉、家常臊子海参、家常臊子牛筋、家常豆腐等。
     
     麻辣味型。用川盐、郸县豆瓣、干红辣椒、花椒、干辣椒面、豆鼓、酱油等调制。特点是麻辣咸鲜。如麻婆豆腐、水煮牛肉、干煸牛肉丝、麻辣牛肉丝等。
     
     糊辣味型。以川盐、酱油、干红辣椒、花椒、姜、蒜、葱为调料制作。特点是香辣,以咸鲜为主,略带甜酸。如宫保鸡丁、宫保虾仁、宫保扇贝、拌糊辣肉片等。
     
     鱼香味型。用川盐、酱油、糖、醋、泡辣椒、姜、葱、蒜调制。特点是咸辣酸甜,具有川菜独特的鱼香味。如鱼香肉丝、鱼香大虾、过江鱼香前饼、鱼香前花、鱼香酥凤片、鱼香凤脯丝、鱼香鸭方等。
     
     姜汁味型。用川盐、酱油、姜未、香油、味精调制。特点是咸鲜清淡,姜汁味浓。如姜汁仔鸡、姜汁鲜鱼、姜汁鱼丝、姜汁鸭掌、姜汁菠菜等。
     
     酸辣味型。以川盐、酱油、醋、胡椒面、味精、香油为调料。特点是酸辣咸鲜,醋香味浓。如辣子鸡条、辣子鱼块、抢黄瓜条等。
     
     糖醋味型。以川盐、白糖、醋、胡椒面、味精调制。特点是咸鲜酸甜,糖醋味浓。如糖醋松酥鱼、糖醋酥鱼丁、过江糖醋鱼卷、糖醋扇贝、糖醋麻酥鸡。糖醋青笋丝等。
     
     荔枝味型。主要以川盐、酱油、白糖、醋、胡椒面、味精等作调料。特点是咸味为主,略带甜酸。如锅巴三鲜、锅巴海参、泡辣椒鸡丁、荔枝肉片等。;
     
     芥未味型。以川盐、酱油、醋、芥未、香油、味精等调制。特点是咸鲜酸辣,齐未味浓。如芥未鸡脯、芥未扇贝等。
     
     甜香味型。以白糖、冰糖、红糖、芝麻和各种果料等调制。特点是甜香。如雪花桃泥、冰糖红苕圆、冰汁荷花龙眼等。
     
     椒麻味型。主要以川盐、酱油、味精、花椒、葱叶、香油调制。特点是咸鲜味麻,葱香味浓。一般为冷菜,如椒麻鸡片、椒麻鸭掌、椒麻鱼片等。
     
     怪味型。主要以酱油、白糖、醋、红油辣椒、花椒面、芝麻酱、熟芝麻、味精、胡椒面、姜、葱、蒜、香油等调制。特点是各味兼备,麻辣味长。一般为冷菜,如怪味鸡丝、怪味鸭片、怪味鱼片、怪味虾片、怪味青笋 。
     
     (四)川菜烹调讲究
     品种丰富、味多味美的川菜,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推崇,是与其讲究烹任技术、制作工艺精细、操作要求严格分不开的。川菜烹调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选料认真。自古以来,厨师烹任菜肴,对原料选择非常讲究,川莱亦然。它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选择,做到量材使用,物尽其能,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注意节约。原料力求活鲜,并要讲究时令。选料除菜肴原料的选择外,同时还包括调料的选用。许多川菜对辣椒的选择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须用四川的郫县豆瓣酱;制作鱼香味型菜肴,必须用川味泡辣椒等。
     
     二是刀工精细。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制作者认真细致,讲究规格,根据菜肴烹调的需要,将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长短相等、粗细一样、厚薄均匀。这不仅能够使菜肴便于调味,整齐美观,而且能够避免成菜生熟不齐、老嫩不一。如水煮牛肉和干煽牛肉丝,它们的特点分别是细嫩和酥香化渣,如果所切肉丝肉片长短、粗细、厚薄不一致,烹制时就会火候难辨、生熟难分。这样,你再有高超的技艺,也是做不出质高味美的好菜的。
     
     三是合理搭配。川菜烹任,要求对原料进行合理搭配,以突出其风味特色。川菜原料分独用、配用,讲究浓淡、荤素适当搭配。味浓者宜独用,不搭配;淡者配淡,浓者配浓,或浓淡结合,但均不使夺味;荤素搭配得当,不能混淆。这就要求,除选好主要原料外,还要搞好辅料的搭配,做到菜肴滋味调和丰富多采,原料配合主次分明,质地组合相辅相成,色调协调美观鲜明,使菜肴不仅色香味俱佳,具有食用价值,而且富于营养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四是精心烹调。川菜的烹调方法很多,火候运用极为讲究。众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种烹调方法烹制出来的。川菜烹调方法多达几十种,常见的如炒、馏、炸、爆、蒸、烧、偎、煮、炯、煸、炖、淖、卷、煎、炝、烩、腌、卤、熏、拌、参、蒙、贴、酿等。每个菜肴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烹制,必须依原料的性质和对不同菜式的工艺要求决定。在川菜烹任带共性的操作要求方面,必须把握好投料先后,火候轻重,用量多少,时间长短,动作快慢;要注意观察和控制菜肴的色泽深浅,荧汁轻重,质量高低,数量多寡,掌握好成菜的口味浓淡,菜肴生熟、老嫩、干湿、软硬和酥脆程度,采取必要措施,确保烹任质量上乘。川菜烹制,在“炒”的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它的很多菜式都采用“小炒”的方法,特点是时间短,火候急,汁水少,口味鲜嫩,合乎营养卫生要求。具体方法是,炒菜不过油,不换锅,荧汁现炒现对,急火短炒,一锅成菜。菜肴烹任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着高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显示出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创造能力。
     
     总之,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厚的菜系。它品种丰富、味道多变、适应性强,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以味多味美及其独特的风格,赢得国内外人们的青睐,许多人发出“食在中国,味在四川”的赞叹。我们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让川菜烹任技艺这颗灿烂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
多年以后如果你还想起我,突然我给你回个消息,那证明我还活的活蹦乱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9466 元 
精华
帖子
21580 
注册时间
2003-12-28 
最后登录
2019-5-3 

东北版 麦霸勋章

13
发表于 2009-4-9 10:45 |只看该作者
邛笼文化
垒石为室,高十余丈,为邛笼。"这是《后汉书。西南蛮夷传》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区这种碉堡式建筑最早的文字记录。
   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东南地区,大约有三万四千八百多平方公里地处高山峡谷地带,也是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陡然升起的过渡地带,峡谷高差达一百米到两千五百米,垂直差异较为明显。峡谷内森林密布,河流纵横,岷江流域的多条支流在峡谷中纵横交错,在历史上这里曾是一条民族向西南迁徙的走廊,人们翻山越岭是为了逃避战乱、战败后部族的毁灭,有的在这高山峡谷中找到定居之地,有的继续向南迁徙。
    因此,一种适应当地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和频繁部落战争要求的建筑便逐渐产生,并得到发展,形成了以后的"邛笼"建筑文化。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碉堡大都始建于清朝时期,时间长的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短的也有一百多年。这些建筑经历了一九三三年的叠溪大地震,一九七六年的松潘平武大地震和一九八九年的小金双河大地震,但却仍旧依然耸立在山尖、寨头。到底是什么建筑材料让它如此结实坚固。
    其实业很简单,它所用的建筑材料就是山上开采的岩石石片以及河道中的卵石,还有当地一种粘性较强的黄土。将黄土与水调和成泥,用泥粘合那些不规则的石片,建造起泥石垒筑而成的房屋和碉堡。这就非常坚固了吗?也并非如此。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族的先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将数学、几何、力学等原理运用其中,这些石雕建筑下大上小,墙体下厚上薄,呈向上逐渐收缩的形态。这种突出的部位,被羌族形象的称为鱼脊,意思就是鱼脊背,这种三角形原理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增强了石屋石居与石雕坚固性,在后来的石雕建筑中又逐渐地发展为六角和八角,使这种防御工事变得坚不可摧。
    就是这种碉堡,曾使清朝朝廷的两次大规模进攻受阻,给清军造成大量的物资消耗和人员伤亡。第一次战事持续了三年,而第二次战事却持续了五年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打金川",公元一七四七年,大金川土司莎罗奔一张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屡挑战事,搅得周围土司不得安宁,并与朝廷干戈相见,乾隆降旨予以征讨,这就使乾隆一打金川。时隔二十四年后的一七七一年,大金川土司索诺木与小金川土司僧格桑合谋侵扰邻近土司,引发乾隆二打金川。两征金川,乾隆最终将金川地区统辖于川省之域。并在噶拉依官寨旧址上立下御碑,镇群番而永靖,树丰碑以告成功。
    乾隆二打金川,久攻不下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坚固的石雕所构成的防御体系难以攻破。为此,乾隆曾下令将众多工匠从金川押解进京,在北京香山修筑碉堡,研究攻调之略,训练攻碉精兵。
    这是乾隆打金川后遗留下的一座石雕,是大金川土司莎罗奔时期建造的,它耸立在阿坝州金川县马尔邦乡和曾达乡交界处的金川河岸,碉高四十三米,由于它的高度是众雕之首,被誉为碉王,我们可以看到上面有不少坑凹之处,不知是否是乾隆打金川时留下的痕迹。我们想进去看个究竟,却找不到进碉之门,这门到底在哪呢?或者是被隐藏起来了。
    其实现在马蜂把守的地方就是进碉之门,原来所有石雕之门都高高在上,不用梯子是进不去的。进入雕内将梯子收回,不怕你用火攻、用炮轰,人家居高临下,利用易守难攻的优势,通过雕镂的观察孔、射击孔,不断消耗你的有生力量,也难怪乾隆打金川久攻不下。据守有的碉与碉由地下通道相连,还有水源通入雕内,很适合进行持久作战。
    这座雕镂有点要垮塌的感觉,但他依旧坚固结实,在塌陷处我们找到一个进入的洞口,进入后已经看不到梯子和隔板,有点井底之蛙看天的感觉,藏区石雕已失去的原有的功能,人们已经没有登上它的长梯。所以,也看不到其他石雕的内部状况。但它的雄伟高大的形象随处可见。
    除了石雕,在阿坝州汶川县威州镇的布瓦山上,还有一种用黄土夯筑而成的土碉,它也经历了数次强烈地震的考验,人就以利于村寨之中。它的历史可延续到汉代,它是这个羌寨抵御外来入侵的军事防御体系,由四十五座土碉组成,但其他四十二座黄土碉已被损毁。现存的三座黄土碉,高的有二十米,低的有十八米,其中一座上面还可以看到用于遮风避雨的木质斗拱。虽然历经风雨冲刷,它们仍然像一个守护村寨的哨兵,遥望着山川大河。
    这是一个最能体现"邛笼"建筑特色的羌族村寨,它坐落在阿坝州理县岷江流域的杂谷脑河畔,它是由石碉和石室民居群共同组成的一个防御性堡垒体系,它被世人称为东方古堡,这就是桃坪羌寨。
    桃坪羌寨以最先垒筑的石屋为中心,随着后来部族人口的增加,逐渐向外围扩展,采取以防御为中心的建筑理念,逐步完善村寨的防御反击功能。
    进入村寨,就如同走进一个迷宫,众多的廊道,分不清东南西北,一不小心就会走出村寨或者就在一个地方转来转去。如果是过去那个时代,入侵在廊道内犯迷糊,就会遭到各种武器的攻击,不战而败。
    在这个石片与泥土垒筑而成的古堡建筑中有许多你想象不到的奥秘,而且是构思巧妙,使用性极强,你看这石墙中的横木有什么用处。羌寨姑娘龙晓琼告诉我们:"这根木头就是所谓的压方,这个压方就是在修建房屋时,就已把它压在墙体里面,羌寨里的压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纯粹用于防御的,而这种压方是羌族人团结精神的一种表示,当家里有婚丧嫁娶的时候,有很多亲朋到家里来,这时的房屋是不够用的,在征得邻居的同意后,把压方下面的石头拆去,就可打通另外一家,如果你还觉得不够大,由于家家相通,你可以把九十八家都连起来,这就是桃坪羌寨的一绝,家家相通户户相连。"桃坪羌寨中有八道通向寨外的压方门,发生战乱时,只要封闭了这八道门,村寨就成了一个完全与外界隔绝的世界,进入战备状态。
    在羌寨建筑中,你会有太多的疑问,就如同这石墙中的木阁楼,它是否又有什么新说法,还有这石墙中为何有根木棒?龙晓琼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在羌寨的房子,左边是一家人,右边是另外一家人,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羌寨为了利用有限的空间,就引来了羌族建筑的八字真经,左墙叫做挖眼搭木,右墙叫做靠墙立柱,挖眼搭木就是利用别人的墙体挖个眼搭根木头,靠墙立柱就是借用另一家的墙体靠墙立根柱子,就把木阁楼搭起来了,借用左右两家的墙体,搭建起另外一个小阁楼。你能想到这是干什么用的吗?这在羌家家家必备,这就是一把羌族的木钥匙,木锁就在这个锁孔中,只有木钥匙与锁眼一致,才能将门打开。"
   这是镶嵌在碉楼顶部的一个救生绳锁孔,如果遇碉内起火等不测,可经过此处,离开碉楼。而前面画墙体中的木棒是用来拴牲口的。
    当你步入羌寨的内部通道,不时有流水声传入你的耳中,在桃坪羌寨,这石头古堡的地下,有一个完善的、通到家家户户的地下水网。相传这是大禹治水时期流传下堰头堵流引水法,用石头在河道中垒起一道分水墙,将水分流后引入开挖好的引水渠,使水由高到低进入村寨,而且可根据河水流量的大小来确定石头垒筑的多少。如遇山洪暴发,分流后的石头就会被洪水冲入主河道,切断入寨的水流,避免洪水涌入村寨造成灾害,洪水退后再堵流引水。
    水被引入村寨后,同样是简单易行的办法,改变水流方向河水流量的多少,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加工和生活服务。水在寨子的地下穿行,不仅满足了寨内生活用水的需要,还可以用于消防。对于地处于干旱河谷地带的桃坪羌寨,地下水网同时也起到了调节空气湿度,夏季降温的作用。另外,据说桃坪羌寨之所以坚固,也是地下水网的功劳,由于水气作用,墙体的石块与粘土渐渐融为一体,泥土也渐渐变得坚硬起来。
    经过村寨的水流,最后并没有白白流掉,而是进入农田灌溉网络,灌溉农田与果园,这种充分利用水资源的作法,也体现了个民族与自然环境条件和谐相处,所显示出来的聪明与智慧。
    族汉族各家建筑之长于一身,使"邛笼"建筑文化更加趋于完美,达到了一定的高水平。坐落在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县棱磨河畔的卓克基官寨,更是被美国著名作家索尔兹伯里誉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
    一九三五年六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途经卓克基官寨,毛泽东及中央机关曾在卓克基官寨停留休整。一九五二年五月,参加少数民族"五一"观礼团的卓克基第十七代土司索观瀛,在中南海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对他说:"红军长征时,我曾在你家住过一段时间,还看完你收藏的一部《三国演义》。"
   时隔五十二年后,官寨在修复过程中迎来了一位昔日官寨的女主人,她就是索观瀛土司的夫人柯玉霞,她在索观瀛妹妹索观涛的陪同下,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又踏进了半个世纪前,她曾生活居住过的官寨。
   "还可以,三楼是我一个侄儿在住,这边是我大哥他们住,三楼,仁青卓玛在这住过,便了不一样了,原饭桌子摆在这里,原来这是用于放罢各种摆设,各种摆设(工艺品),一样一样的,他们俩夫妇住那,这边小房子和那边是对称的。"
    柯玉霞女士十五岁时,嫁给了索观瀛土司,在卓克基官寨里生活了十年时间,她经历了最后的土司时代和新中国建立发展的时代。
    卓克基官寨占地总面积一千四百平方米,整幢官寨的墙体用岩石石片砌筑而成,墙高十九点五米,墙后一米。官寨为一"口"字形建筑,正面为双层平顶建筑,中间是一个天井院落,左右各为五层,后为四层,每层楼都有木质回廊相连接,共有各种用房伍佰间。一层一边曾是佣人、杂工的住室、厨房,另一边是马基 。而曾专门是用作接待官商的迎宾厅和客房,正面二层顶部为平顶,用于沐浴阳光、观赏外景。三层左右为土司和家眷的厨房、书房和贵宾厅。后面三层、四层是一个大经堂,为僧侣的住房和厨房。据史料记载:"卓克基官寨的房间都由能工巧匠用木材精心雕制镶嵌,家具家什镶金嵌银,金银珠宝光芒四射,就像一个珠宝商店。佛堂神殿更是壮观精美,金制佛像、铜制镀金佛像及金银制成的佛教法器。墙壁上的佛教壁画栩栩如生。可惜的是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和历史变故,内部装饰及壁画已荡然无存。
     一九四四年,国民党理县县长米珍在他的《出巡四土日记》中也写道:"官寨规模最大。而且较有汉人居室定象者,四土中唯此一处。墓室材料皆征调全体人民义务砍运,义料工皆计价,恐数千万元亦不能建成。边民文化落后,无论宗教或政治上之确力多皆寄托伟大建筑,以团结人民之信心。建此大官寨殆尽不仅为其一家居住优越适而已。"这位县长道出了卓克基官寨的另一层意义所在。
    卓克基官寨在一九三六年红军离开北上后,被当时反对红军的土司、贵族放火烧毁,以此嫁祸红军。现在的官寨是一九三七年索观瀛土司花了三年多时间,在官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而成的。从石碉、羌寨到官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完全由泥土和石片垒筑而成的建筑世界。垒石为室是居住在岷江流域高山峡谷地带少数民族延续了两千多年建筑手法,它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简单的泥土和石片垒筑起雄伟壮观,坚固异常石屋建筑,它的高大令人惊叹,它的坚固令人难以想象。从那些默默无语的石墙上,我们看到的是时光与智慧留下的烙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严酷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在人与人之间不断的争斗中,这些石屋建筑从单纯的居住功能演变成居住与防御双重功能,又逐渐演变发展为更加坚固的防御体系和更适宜人类居住生活的天地。是人们为了生存所创造的奇迹。
多年以后如果你还想起我,突然我给你回个消息,那证明我还活的活蹦乱跳。。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9466 元 
精华
帖子
21580 
注册时间
2003-12-28 
最后登录
2019-5-3 

东北版 麦霸勋章

14
发表于 2009-4-9 10:45 |只看该作者
羌族婚礼
羌族的婚姻形式,基本是一夫一妻制。解放前,男女青年无恋爱自由,视自由恋爱为有损家风,婚姻不能自由,封建买卖婚姻盛行,儿女婚事均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订婚时经三道程序,首先“开口酒”,即许口酒。当男女还未成年时,男方请媒人到心目中的女方说亲,如同意则由家长提出一定时间,男方到女方家办酒席宴请,名“开口酒”。酒席上女方提出聘金数目,双方议定,表示订婚初步成功。数月后,男家去女家备酒席招待近亲,称“小定酒”,此时要送上些彩礼,置于神台之上,以示庄重。“大订酒”上,两家具体商定结婚日期,男方要大宴宾客,款待女方亲朋,此时男方根据议定交清聘礼,特别要备一分银子奉送岳母,在整个订婚过程中,姑娘不得露面,藏于房内或亲友家中。
    结婚又有“女花夜”、“正宴”及“谢客”三道仪式。“女花夜”,由女方备咂酒两坛招待前来庆贺、送礼的客人,男女各一坛,大家跳舞、唱歌庆贺。“正宴”即娶媳妇,男方备三匹马前来迎亲,一匹新娘乘骑,另二匹伴娘骑,伴娘系内亲闺女。新娘穿着特制的红嫁衣,脚穿由家嫂做的红绣花鞋,由其亲兄弟背出大门上马,新娘手蒙脸而大哭,有的哭得悲悲切切,有的仅是走走过场。父母将平日为新郎做的鞋、袜等塞进背兜,让女儿带到男家。拾掇停当,乐队吹起唢呐相送,送亲者背起箱子,抬起柜子,热热闹闹送新娘出嫁。
    送亲途中,如经过亲戚家门口,便由亲戚摆设茶席、备糕点水果等招待送亲队伍,炮手放三声明火枪以示到达,男方亲戚手捧面条上前敬献,伴娘同送亲的即入茶席。到男家村寨,全寨人齐集寨头,迎接新娘。到了男家,要给伴娘和牵马人少量下马钱,否则不下马。下马后新郎在门口撒把米于地下,厨师提只雄鸡,宰杀后洒鸡血于大门上,以避邪煞之意,新娘新郎即刻进门抢坐上席。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设在露天坝子的盛大宴会便开始了。贵客们边吃边喝、边歌边舞,先唱“赞新娘”的酒歌,歌词内容是赞颂新娘的美貌,从头唱到脚下,后唱“赞新郎”,称颂新郎人品端庄、精明能干。人们一直歌舞到深夜,甚至天明。第二天,主人再备两席“谢客”,整个仪式才结束。婚后第三天,新郎同弟兄背酒肉送新娘回娘家,新郎住一两日,新娘得住数日甚至数月,也有的住l~3年后,才由丈夫接回。
    羌区还有抢婚的习俗。当男方求婚遭拒绝对,乘女子在外劳动或外出时将她抢回家,第二天由男子背猪膘及酒到女家再次求婚,由于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也就答应。女子不愿者,可于次日偷跑回家,男方一般不追究。抢婚时可抢姑娘,也可抢寡妇。
多年以后如果你还想起我,突然我给你回个消息,那证明我还活的活蹦乱跳。。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3 06:08 , Processed in 0.01247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