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原创文学 存档 1 [讨论]你是怎么看<钢琴师>?
查看: 600|回复: 6

[讨论]你是怎么看<钢琴师>?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525 元 
精华
帖子
68 
注册时间
2006-4-29 
最后登录
2007-10-27 
1
发表于 2006-5-8 09:39

前两天借了同事阿猛的<钢琴师>拿回来看.

以前不是很喜欢去看国外的电影,总是觉得外国的东西难符中国的国情,各位不要笑我,确实有点排外了,大概论坛上的大多数人,喜欢外国电影喜欢的不得了.现在才发现,好的东西,在哪个国家都是相通的,因为只要是人作为主宰,那么与之发生的事情,都容易理解了.

我看到了满目创痍,看到了哀鸿遍野,看到了惨不忍睹.看到了心狠手辣...原来世界上每一场战争,都是以流血牺牲,民不聊生,拨乱动荡为代价.其中被压迫者和殖民者的斗争犹为激烈.

当瓦瑞从躲藏已久的医院中逃命的跑出,翻过那道墙,他呆了.那边的城市,已是一座废墟.瓦瑞一次又一次挣脱了死神之手,最后,在一个德国的军官的保护下,赢来了胜利的那一天.

看了这部电影,心里很复杂的,有很多思想,却不能组织成言语,索性,在GOOGLE上搜索了<钢琴师>的影评,精彩如下:

基于人的考虑,而不是基于胜利者的考虑.


这部影片让我从凌晨一直看到了黎明。有点失望,它不够煽情。我现在还不知道钢琴师和非钢琴师的区别对这部影片会有什么影响,只是同情于废墟中寻找食物的那个瓦瑞。瓦瑞像老鼠一样生存在纳粹的捕杀之中。而瓦瑞是一个人。
 

有那么片刻,消瘦的瓦瑞像是受难的耶酥。但他没有神的意义。他只是一个人,一个需要水、面包而不得的人。一个作为动物强烈需要食物和饮水补给的人。人在这个环境或者这个规则里像皮靴下面的枯叶,没有很大的屠杀场面,但德国军官所施发的枪直接打到我们的内心。
  
《大逃杀》里北野老师一个飞刀击中一个女生的命门,因为她问:我们为什么要去小岛?而《钢琴师》里一个被控制的犹太女人也是这样被一颗子弹击中命门,因为她问:我们要去哪里?在一个既定的残酷的游戏规则面前,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而言,不过是一片枯叶。
  
我们要去哪里?电影没有告诉地点,但通过一次谈话,瓦瑞知道了别的答案,50万犹太人只剩下6万。
 
曾经在某次逃难过程中,瓦瑞冒着风险弹了一曲钢琴。但这种渴望很快让位于现实的废墟和炮弹,他必须跌跌撞撞地去寻找生存。世界上最沉重的是生存权
  
这当儿正好是伊拉克战争。围绕着它是否正义是否有意义人们已经讨论了很久,而我只相信,那个躺在祖父怀中失去生命的小孩她是最不幸的。无论这边给了伊拉克人民幸福、还是那边保卫了伊拉克人民的幸福,总不关于这个悲惨的女孩。她像一条狗一样死在了硝烟里。
  
最近听说有一位先生大谈我们不应纠缠在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这些细枝末节。这样的话语总觉得是不妥,为什么要让别人去为战犯招魂?我不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认为必须怎样仇日才能泄心头之恨,但我反对我们自己不记住。为什么人家去神社是参拜,而我们去南京只是旅游?之所以强烈要求记住这些细枝末节,提醒自己不能让人家去参拜,原因是我们自己都快忘记了。
  
把抗日战争作为一场胜利可以振奋士气吧,也理所当然吧,但总觉得其中的悲剧意义被淡化了。瓦瑞是作为一个被折磨成动物的人来描写的,而我们太熟悉的地道战地雷战及其它则尽显我们军民的英勇果敢。日本人一般选取那种体格较矮、形容较粗陋的人来扮演,让人看到了早期喜剧的固定模式——我们充满了怎样的革命乐观主义,而忘记了多少我们被沦为动物的可怕?


总觉得我们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考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二战,就像那个笑话一样,国土让人占了,还可以去占下别人女人的便宜。好似别人愚蠢、傻、都是猪。如果是猪,就不会长驱直入了。这样一件可怕的劫难,对中国人的折磨,对一个人的残害,最后在回忆和表述中变成了一些浅薄的教育片和喜剧片。


我很少看到反映中国人在二战中受到人性摧残的深刻的中国片子。《烈火金钢》看过连环画,电影没去看,知道有一个日本人参加了中国的队伍,但那种牵强不会让我感动。《南京大屠杀》也没留下什么印象,好象是个台湾影星作了主角,演的应该不成功。《鬼子来了》还没看。具体在战争环境下描写一个像瓦瑞这样一个人的片子,我还没有看到。只是看到我军大捷,鬼子嘴角留了猪鬃式的胡须。


只有看到了人的悲哀,才可以看到战争的悲哀。看到了自己的悲哀,无奈,曾经要面包和水而不得,并且像一只在别人捕杀之下的老鼠,才有可能知道什么值得珍惜,什么值得记忆,什么值得反思,什么值得谴责

这个世界准则的不统一使得物质上的不平等和内心的不平静比比皆是。————

我对战争没概念,就像对金钱死亡孤独一概都没有概念。二战和纳粹,对于我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一些文字符号,我始终认为去不断唤醒那些沉重的、超乎安逸生活的我们可以承受的苦难是自寻烦恼,所以我没有看《辛德勒名单》。《钢琴家》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本身是一个艺术家的生平,是一个指弹若飞才华横溢的钢琴师的传记,只不过这个天才生逢战争年代,艺术在那时竟然如此虚弱苍白。

很多人喜欢用地域血统来区分人与人之间的千差万别,比如日耳曼民族和犹太人。谁说有人生来就是对立的,又是谁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平等的?这个世界准则的不统一使得物质世界的不平等和内心世界的不平静比比皆是。战争让钢琴家斯皮曼由受人尊敬的艺术家变为一穷二白的平民,然后是重体力劳动者,然后是无家可归的阶下囚,最后是性命垂危的流亡者……我看到演员阿德里安.布洛迪的那双眼睛和那双手,从1939年的丰润到1945年的干涸,在镜头里永远是细节展现生命:

  镜头1,那双在电台录音间的钢琴前指节跳跃翻飞的手+清澈自信充满快乐愉悦的眼睛。

  镜头2,在华沙的犹太人区和弟弟拖着藤编书箱卖书的手+茫然犹豫不知所措的眼睛。

  镜头3,在纳粹集中营背着山一样高的砖块并不断搬运的手+厌倦疲惫痛苦不堪的眼睛。

  镜头4,逃亡途中到处翻找食物和抓着墙头为了逃跑的手+黯淡无神了无生机的眼睛。

  镜头5,被德国军官藏匿时五年来第一次触摸琴键的手+浑浊自信充满悲伤愉悦的眼睛。

  ……

  和写作一样,电影艺术也惟有亲历的讲述才能真正再现真实,打动那些有可能真实投入的人。那段时光离我们很遥远了,但罗曼.波兰斯基离我们同样远,但是电影离我们很近。那些枪声鲜血房屋倒塌尸体横陈并没有激起我的恐慌厌恶,反而带给我一种无法言说的巨大悲怆力量。68岁的罗曼-波兰斯基把自己在难民营的经历融进了他的电影,他和钢琴家斯皮曼同时经历的那段历史费了那么大的劲,在今天,终于被诉说了出来。这种诉说或许已经淋漓尽致,或许还没有说出其间之万一。

  40年前,他们曾经的青春年少并没有能像我一样在同样美丽的花园城市里安然度过,没有“嘉年华”可以趋之若鹜,没有一个安静的房间可以打开电视,在空调里缅怀历史,没有在炎热里中暑、严寒里冻僵的权力。他们惟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着牙、努力地、拼命地、想尽一切办法地、不惜一切代价地--活下去。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

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请原谅我在这里省去他的名字,我想电影的用意也不在于描写个人自传。)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己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美好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终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可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提供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
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澄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波兰斯基冷冷面对最扭曲的人性,让轮椅老人从高高的露台被扔到街上,让犹太子民俯伏地上被一枪接一枪击毙,让命运随时随地跳死亡之舞。波兰斯基让他的主角钢琴师,躲在暗角布帘后,看大地疮痍而压抑心头悸动;看曾经心动的可人儿而扑灭情感之火。波兰斯基让他被孤绝围困,一身黑衣彳亍在死城之中。为了活下去,甚至不可以哭泣,萧邦的乐章,只能残留脑海化作太平盛世的回忆。

这些痛心的影像,怕还不足以传递战争的最荒诞最残酷。可是,波兰斯基把最荒诞最残酷也拍成了诗,使观者不得不反复咀嚼它、检视它、“欣赏”它,从而直视内心之幽暗。而在最孤绝的悬崖边,他让画面呈现出人性的曙光,让琴音抚慰人心,化解戾气。

午后的电影院,众人散去,我独自在亮光中观看长长的工作人员名单,钢琴师指尖飞舞,萧邦奏起,我掩脸流泪。伟大的戏剧家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有一首诗:

我自然知道,纯属机运/我得以残存至今,但昨夜梦见/已死的朋友说道:“惟最强者始能生存。”/我因而更加痛恨自己。

亲爱的战友们,反对无知和愚昧,争取正当权益就仿如一场无硝烟的战争,在这样的战争中,你做好了准备没有?

你问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答案是:有梦想,有人爱,有事情可做,有期待的人

Rank: 6Rank: 6

现金
2640 元 
精华
帖子
827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16-6-15 
2
发表于 2006-5-9 10:50
很早以前我看过这部电影,好象是一个女人带着她的女儿,重新嫁人后的故事,后来,有个单身汉有和她相遇了,后来的就忘了,确实给人一种炎凉的感觉。~~

Rank: 4

现金
525 元 
精华
帖子
68 
注册时间
2006-4-29 
最后登录
2007-10-27 
3
发表于 2006-5-9 11:43
呵呵,我想那可能是其他的片子吧.&lt;钢琴师&gt;讲的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和犹太人的战争
你问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答案是:有梦想,有人爱,有事情可做,有期待的人

Rank: 6Rank: 6

现金
2640 元 
精华
帖子
827 
注册时间
2005-12-20 
最后登录
2016-6-15 
4
发表于 2006-5-9 11:49

哦,看错了,呵呵我看的哪个好象是<<钢琴课>>,有机会一定看看你说的这部片子.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10645 元 
精华
帖子
5726 
注册时间
2005-4-13 
最后登录
2017-12-7 
5
发表于 2006-5-9 12:23

很好的片子,很具有教育性质,给人灵魂有那种震撼的感觉,在浑浊里突然认清自己,突然自不由己的再认真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身边的一切,因为我发现,生活原来对我一无所知,也即是它原来根本不认识我到底是谁!而我之前是一直认为生活对我很不公,突然回过头来,发现生活它原来根本就不知道我是谁!感谢<钢琴师>

Rank: 6Rank: 6

现金
5063 元 
精华
帖子
2183 
注册时间
2005-9-4 
最后登录
2007-4-11 
6
发表于 2006-5-9 22:34
刚才打了好多又没贴上来,就不想打了.[em08]
昔日的【李园】,如今虽已变成了【兴云庄】,但大门前那两幅御笔亲书的门联却仍在。 【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 李寻欢见到这副对联,就象是有人在他的胸口上重重踢了一脚,使得他再也无法举步。

Rank: 4

现金
525 元 
精华
帖子
68 
注册时间
2006-4-29 
最后登录
2007-10-27 
7
发表于 2006-5-10 08:50

恩,我也觉得是很好的片子,给人的灵魂以激荡.故事反映了这场战争中德国纳粹的残忍和犹太人波兰人的苦难.尤其是,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连同轮椅被架着从阳台上推下的时候,我觉得愤怒,悲伤到了极点!!!人怎么可以这样?!别人的生命?就算象一个蚂蚁一样微小,都是不能任意的掠夺和侮辱的,何况是人!你凭什么?那天,和同学一起去看了<理发师>,陈导也是在通过对理发师陆平的刻画,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在那个年代的生存状况.在经历过种种的苦难和磨练以后,电影的结局,哦不,战争的结局都是好的,那就是--和平,可是,当我们在和平的物质颇丰的今天,去回首或者去感受当年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内心平静呢?不,那段国恨家仇,永不能忘!这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也是身为一个人的尊严.

惟最强者始能生存!

你问我: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的答案是:有梦想,有人爱,有事情可做,有期待的人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30 19:40 , Processed in 0.01713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