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是B型肝炎病毒的高盛行区,在30岁以上的台湾健康人口群中,B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将近有15-20%(约有三百万人是属于B型肝炎带原者),而与B型肝炎病毒息息相关的肝细胞癌,亦占国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而国人十大死亡原因的第六位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亦与慢性B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因此对于B型肝炎病毒的认知及预防是台湾地区公共卫生防治的最大课题之一。[br][br]
B型肝炎病毒是属于DNA病毒,其直径大约在42nm,其核心抗体的直径亦在27nm,而核心的外围被另一层特殊的脂蛋白被膜(或称包膜或外套)所围绕,称之为B型肝炎表面抗原,由B型肝炎表面抗原不同的抗原表现型,可以将B型肝炎病毒分为四个不同的亚型,而不同的亚型亦具有其特殊的地理分布特性,而不痛的亚型亦可以发生像互免疫交互保护的作用;但无法从临床症状来判定何种亚型的感染。[br]
除了核心抗原以及表面抗原之外,最重要的就是e抗原,假若血清中有e抗原的存在,其在临床上亦表示B型肝炎秉毒具有高度的感染传染力,但假若出现e抗体,择期相对的感染力亦降低,但并不表示绝对没有感染力;此外,由血清中发先B型肝炎病毒的DNA亦表示病毒本身具有较高的活动性及繁殖力;因此,带原产妇假若属于e抗原阳性者,择期新生儿将来形成带原者的机率亦高达90%。[br]
B型肝炎病毒可以寄生在人类及属于龄长类的猩猩之个体上,其可以经由体亦或排泄物而感染,其中包括血液、唾液、精液以及阴道分泌物,主要经由打针注射(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或皮内注射)、破损的粘膜皮肤(意外被污染的针头扎到)、周产期感染以及性行为接触等途径而感染;因此,任何输血的注射成品如全血、血清、血小板、血清纤维元、浓缩红血球学等血液制剂,假若不经过筛检B型肝炎表面抗原,则B型肝炎高盛行区的东南亚以及远东地区,其主要的传染途径就是周产期传染,也就是B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甚至e抗原阳性的产妇所生下来的新生儿都是B型肝炎带原的高危险群;而在国外,B型肝炎被归类为「性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是经由同性恋间的亲密性行为而传染,而少数感染者是经由共享牙刷及刮胡刀而被感染的。[br]
B型肝炎病毒的潜伏期通常在45-180天(平均60-90天),其主要受到感染病毒数量、传染途径以及宿主抵抗力,而出现不同的潜伏期。[br]
虽然B型肝炎病毒遍布全世界各地,但其主要盛行于非洲及亚洲地区,而主要感染婴幼儿,而在南美洲地区,则主要感染青少年;虽然在亚洲地区,B型肝炎的带原率在10-20%之间,但在每却仅在0.2-0.9%之间,而在美国人口群中B型肝炎抗体阳性率仅有5%,而绝大部分存在于长期静脉药物注射成瘾者,多重性伴侣的异性恋者、男性同性恋者、寄居或共事于教养院者以及血液透析中心病患或医事人员。[br]
B型肝炎罹患者亦会出现死亡的个案,其死亡率约在1%左右。假若B型肝炎表面抗原持续存留在血清中六个月以上,则可以称为B型肝炎病毒的「慢性带原者」,而带原者本身并不一定要有肝炎的临床病史,其中或许有三分之一的带原者曾经有肝功能异常的现象(及GOT及GPT异常上升的现象);而带原者的肝脏切片检查,或许仅是正常,或许亦会出现慢性B型肝炎的表征,而少数或许亦已出现肝炎及肝硬化的迹象。[br]
根据流行病学的探讨,发现在全世界肝癌罹患者中,有80%是属于B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而「B型肝炎病毒」在人类的致癌角色中,亦仅次于「抽烟」。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可以经由侦测血清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与否,来断定个体是否就是B型肝炎病毒的带原者;除此之外,亦可以侦测血清中是否有B型肝炎病毒的DNA,来评估病毒是否处于活跃的复制期;而在B型肝炎病毒的血清标记中,主要包括有三种抗原抗体系统,其中有B型表面抗原及抗体,B型肝炎e抗原及抗体;其中B型肝炎核心抗原之外,市面上一般的检验中心都可以侦测出相对应的抗原或抗体。[br]
其中B型肝炎抗原在临床症状出现后的几个星期便可以侦测出来;而在自然感染病史中,B型肝炎表面抗原在恢复期时浓度亦会逐渐下降,甚至消失,假若在六个月以上期仍然在血清持续存在,则表示感染个体会成为慢性带原者(及一旦带原,终生带原)。至于B型肝炎核心抗体在发病期便会出现,并且终生存在,这种血清标记的存在,主要是表示个体正在或曾经感染过B型肝炎病毒;此外,亦可以侦测罹患者血清B型肝炎核心抗体之IgM球蛋白,来判断个体是否罹患「急性B型肝炎」。[br]
[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