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电脑技术 存档 1 经济学家的理性与网络宣传家的冲动
查看: 261|回复: 0

经济学家的理性与网络宣传家的冲动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840 元 
精华
19 
帖子
4290 
注册时间
2002-8-22 
最后登录
2018-5-18 

荣誉之星

1
发表于 2004-3-18 04:13

作者:阮加  2004-3-17 9:41:16  
出处: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原始出处: 经济学消息报  b25926c  
  
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网络经济都不是圈地经济,而是更残酷的竞争经济

    XXX认为,目前全球资本重组浪潮的冲击,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中的圈地运动一样,“新圈地运动”的实质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中资本的重新再分配。而且,“新圈地运动”是有时间限制的,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当GDP中工业产值与信息相关产业产值的比重接近合理时,这个过程就会停止下来。

    也许这几年XXX、XXX的思想太活跃,也许他们对新经济的鼓吹的确让许多人感到一种清新,这种“圈地思想”在互联网思想界的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但更深入的考察我们会发现,无论在原始人群中的结草为记显示此地归我所有的“圈地运动”还是工业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志,这就是所圈地域的唯一性。也就是说,如果某人把深圳圈为己有,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其他人再一次拥有深圳。这是一种平面思维,如果我们把这种思维带到互联网领域,就会犯错误。网络上的“地盘”是可以重叠的,甚至可以成千上万次重叠。以搜索引擎为例,yahoo有搜索引擎,excite、163、sina、sohu等等也都有,任何一个搜索引擎都不会有既然我已圈地 搜索引擎领域,从今以后我就可以占山为王的感觉。相反,若类似的功能服务许多网站都能提供,用户的选择则有充分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互联网上“圈地”不是占山为王的成功,而是残酷竞争的开始。那种认为我只要在互联网上圈一块地就可以高枕无忧的人,肯定会被淘汰出这个领域的。

    从aol、yahoo、china、tom这些网站上市过程中受到的追捧我们能够体会到全球范围内对网络经济的看好。说网络经济前途无量一点不夸张,但是,网络经济整体的前途无量不等于aol、yahoo、china、tom这些指定网站的前途无量。网络经济的前途和未来取决于互联网整体功能的实用性,不取决于某个企业是否第一个在网上圈了一块地盘。再过二十年,今天这些大红大紫网站有可能在《互联网史》中的某一页中才会发现,原因是他们可能早已被淘汰出局。

    这并非危言耸听。二十年前,所有的人都对家用计算机看好,今天的现实的确证明当时看法的正确性。但是,那时的大红大紫的计算机企业 ,如苹果、王安等,有的早已破产,有的勉强维持;而那时尚未出世的企业,如dell、compaq等,今天却都成了计算机行业的巨头。在国内计算机制造业,最近二十年,人们 也能体会到浪潮、长城、同创、联想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残酷。

    当然,个体的消亡不影响整体的生机勃勃,计算机行业是这样,网络行业也会是这样。这里想提醒人们的只是,网络经济整体的光明未来不等于今天的某些知名网站的光明未来。

    互联网虽说是新生事物 ,但回想起这几年的历史,也是耐人寻味的。在美国,曾几何时netscape根本不把aol放在眼里,但最终netscape被aol所收购。在我国,赢海威充当网络龙头老大时,新浪、网易、搜狐等尚未出世,然世事沧桑,短短几个年头,世界已彻底改变了模样。再过几年,我国互联网巨头是谁,我充分相信,张朝阳、王志东、丁磊心里都没底。

    在全世界数百万个网站中,上市的毕竟少数。既然是上市公司,股民看重的无非两个方面,一个是赢利性,另一个则是成长性。网络经济的整体成长性自不待言,但所有上市网络公司的盈利性大家更清楚,我们更没有权力认为,上市的网络公司就具备好的成长性。仅仅因为某人是皇帝的儿子我们就把他当作国家元首看待,那是一种封建的思维,不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思维。面对五百年以后才才能收回投资的股价,任何人都是出于投机才会购买。五百年才能收回投资的股票,“泡沫”自不待言,肯定会有人承担“后果”。就象击鼓传花一样,泡沫破灭之时股票 在谁手里谁倒霉。

    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互联网将带来交易费用的降低,进一步则会对生产方式产生影响。但是,互联网本身不能生产大米,也不能生产钢铁,更不能给病人看病。在残酷的网站之间的竞争中,以最低的成本向用户提供最满意的服务的网站才能继续生存。这和非网络经济没有区别。在错误的“圈地”思想指导下,很多网站不惜血本的广告投入所带来的只是网民的一次性造访。因为“地”“圈”得太大,无力耕耘,地中要么寸草不生,要么全是杂草。因实在没有可看的内容,当你访问了这种网站一次后,再也没有心情去访问第二次。可以肯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 ,永远陪钱的商业网站只有死路一条。

    网络思维的第二个误区是,在网络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更不用说第三第四了。实在不道这种说法的根据是什么。

    人与人之间享受的是相互之间的差异而非雷同,这个道理在互联网上同样存在。不敢想象,成千上万的人上网之后所能拜访的只是同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网站,你别无选择。仍以搜索引擎为例,yahoo、sohu、sina、yeah的网站登录和搜索各有特色,这种特色必然会使他们各有自己的用户群。再以一九九九年我国网站评比前三名新浪、网易、搜狐为例,应该说他们各有专长,任何一个都不能代替另一个。

    事实上,与网络经济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相反,网络中有成千上万个第一。他们是如此平等,因为网民从中国到美国再到英国是如此的简单,只是点击一下鼠标而已。在这样一个便利的交互经济中,任何一个网站的崛起和衰落都很简单,也很迅速。

    建一个网站的门槛是如此之低,它给了任何人一个机会。即使你住在到县城有一星期路程的深山老林,只要你有一条电话线,有一部低档电脑,你就可以申请免费域名、免费空间,你坐在家中作好你的网站后,你可以将你的网站登录到世界上各大知名搜索引擎,然后,全世界的人都可以访问你的网站,你的网站和最著名的网站是平等的,如果你有能力,你的网站很快会成为世界一流的网站。上述内容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已经实现的现实。

    二、制度、上市与期权

    制度重于技术。当偷窃不被惩罚时,人们愿干的事是偷窃、争夺而不是创造 ,社会财富不会积聚起来,文明不会产生,人群与兽群也不会有区别。这个例子仅想说明制度的重要性,至于经济制度形成中的艰难,制度经济学家比我们更清楚。

    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当公司上市要经过层层审批时,最终能上市的都是拉关系能力很强的企业;市场经济制度下与计划经济制度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所以,当吴敬琏先生解释要制度还是要泡沫时,XXX和方兴东与吴敬琏讨论起了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又更限定了范围,谈起了两权分离问题。某种意义上讲,XXX与吴敬琏所讨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

    例如,公司上市方式程序就是一种制度安排。网络领域前途无量藏龙卧虎。这些网络精英们梦寐以求的是到北美、欧洲或香港上市。这些公司为什么就不能在中国上市?这肯定是一种错误的制度安排。在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下,经典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主要为资本和劳动。在这里,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智力劳动。资本形成之后劳动与资本中间就一直存在着一种博弈关系。在资本稀缺年代,是资本雇佣劳动,资本为劳动定价(工资),不容讨论。当社会财富有了一定积累后资本不再稀缺,个人才能(也是知识资本的体现之一)才在与资本的博弈中渐占上风。

    社会经济制度的博弈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演进过程。个体的消亡更多的是为整体的扩大做贡献。但是,当我们把一切都寄托于某些个体时,行为的本身已难以称之为一种试错式渐进式的博弈,而是一种毕其功于一役式的赌博。

    无论是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还是在孤烟直立的大漠中,从北极到南极,只要你有一部“铱星”电话,你就能与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部电话沟通。这种构思肯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是,“铱星”已经陨落了。五十亿美元的现实投资和世界公认的“知本”经营者都离“铱星”而去了。期权不用再谈,但是,“知本”经营家们把现实资本经营得荡然无存,谁又去弥补资本投资者的本金(不好意思谈收益)呢?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角度看,法律、制度、道德同样存在着适者生存问题,其形成过程是复杂的,肯定不是XXX、XXX们煮酒之后的醉谈(见最近的《互联网周刊》)。

    在资本和知识的博弈过程中,资本不断充裕,而个人知识、个人能力却更强烈地表现其垄断性,知识的分量在提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期权只是对个人知识个人能力的一种肯定方式,而且是一种不确定性很大,也很不规范的一种方式。真正参与到资本与 知识博弈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个人能力。满腹经纶一事无成的人不在少数。而个人能力的强弱是要经过时间检验的。一个亿元资产的企业在一个人手中五年后变成一百亿资产,这个人应该获得期权;而一个亿元资产的企业在另一个人手中五年之后资不抵债谁又去弥补原投资人的利益呢? 不同的社会规范和不同的经济制度决定不同的社会发展方向,其后果是若干年以后才能表现的。

    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今天的世界上肯定有人愿出十亿美圆办一个企业请比尔.盖茨或李嘉诚当总裁,而且收益可在货币资本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五五分成(相当于此二人的个人能力等于十亿美圆的实际货币资本投入)。因为他们的个人能力是实际检验出来的。但同样的代价肯定没有人请XXX当CEO,因为XXX的这种能力尚未由实践检验出来,尽管XXX的学历可能比李嘉诚、比尔.盖茨高。

    的确有投资家对网络股票看好,但风险投资对网络股的钟情大多只是一种包装。目的是要把这些企业包装好,在上市初期把股价炒上去,到了那时,风险投资家们已达到了目的,可以货币回笼了。在没有效益作基础,个体的成长性难以定论的情况下,过高的股价肯定是要有人承担责任的。因为泡沫是要破灭的。

    从多个角度都未能看懂XXX等人最近在《南方周末》和《互连网周刊》上发表的文章。理论经济学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未必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尽管XXX在数字经济方面发表了一些著作,也翻译了一些文章,但可以肯定的是,XXX尚未走进这个体系的大门。如果XXX从现在开始潜心研究经济学,十年以后他会发现,今天吴敬琏用制度经济学的思维发表的对网络的看法是恰当的。毕竟,局内人与局外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比如,在一个振振有辞地谈论物价的农妇面前,专门研究物价的经济学家可能要退避三舍,无言以对。

revelation = easy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9 22:28 , Processed in 0.01551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