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sina.cn/zl/2016-10-11/detail-ifxwrhpn9721686.d.html?wm=3049_0015
《録音筆》(recorder2016)多次联系韩春雨,都没有得到回复。 “我们站出来质疑,是因为这件事拖得太久了,最好的当然是韩老师做一次公开的演示。”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说。 13位科学家中的部分科学家对《録音筆》表达了相似的看法,其中一位教授对《録音筆》说:“我们不满意的是他(韩春雨)的态度。”他表示,韩春雨说了接下来一两周就会答复,“那就等答复吧。”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则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中表示,“公司的技术秘密可以讳莫如深,老军医的‘祖传秘方’可以云山雾罩,但一项无法被其他同行顺利重复的研究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也有部分参与实名发声的科学家表示“支持”发声质疑,但并不愿意回答其他问题。 实名发声质疑韩春雨的13位科学家分别是: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魏文胜,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熊敬维,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孙育杰,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李伟,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劲松,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杨辉,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吴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李大力,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温州医科大学教授谷峰。
7月2日方舟子对韩春雨的实验结果提出质疑 · 对话VS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黄志伟 #假如是造假,那就完蛋了。假如是无意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我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録音筆》:澎湃新闻报道13位科学家实名发声,你们是自发成立了一个组织或者联名质疑这件事吗? 黄志伟:不是什么组织,只是大家都是做这个领域的一些人。 《録音筆》:报道的内容是13位科学家的公认的说法吗? 黄志伟:这个事情是大家建了一个群,群里还有几个记者。别人说的我没有看,只是每个人把自己做的这一部分说出来。 《録音筆》:对于韩春雨一事,争议持续几个月,报道中提及“全球数百家实验室,历时5个月的时间,没有一家宣布能重复成功。”具体多少科学家没能重复成功,这个数据有统计吗? 黄志伟:具体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这个数也许还要大,因为国外的有好多。 《録音筆》:技术不可重复意味着什么? 黄志伟:意味着这个技术不可用,没有用处。 《録音筆》:这项技术如果是成功的,对人类会有什么影响? 黄志伟:提供一个编辑基因的初步方法、技术,但是应用还要看后面。这只是一个初步的技术。 《録音筆》:这样的学术争议最终应该依靠什么解决? 黄志伟:这种事国外做得比较好,国内可能没有先例。国外的话,第一你所在的单位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第二个基金的资助方,比如这个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钱。他们有这个义务让韩春雨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或者给其他科学家示意,或者再来重复这样的实验,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做出来。 《録音筆》:科学家们呼吁韩春雨应该公布原始数据,这样的原始数据,在学术领域中是应该公开的吗?还是可以不公开? 黄志伟:现在所有的人都投入了时间、精力,投入了上亿的经费,大家都做不出来的话,作为一个科学家你是有责任的,应该去帮助大家知道为什么做不出来?或者说你这个东西是不是能够做出来。 我觉得他有这个义务,既然发表了文章,就应该要公开。发表文章就意味着你所有的细节都应该在文章里面,不应该有任何隐瞒。 《録音筆》:这件事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作为中国同行,集体发声前有没有犹豫和担忧? 黄志伟:学术的事情应该回归学术来讨论,我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在学术范围内讨论,所以我没有什么担忧。大家谈论的是科学。 《録音筆》:韩春雨曾应邀在北大生科院邓祐才报告厅做学术报告。在报告最后韩春雨强调:“该版本是初级版,需要比较高超的实验技巧”。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实验吗? 黄志伟:这个实验本身是一个简单的实验,没有什么复杂的东西。这是是个实验室都能做的实验,所以这个比较容易重复。 《録音筆》:你和他接触过吗?其他几位实名质疑他的科学家和他都有过接触吗? 黄志伟:参加会议的时候都有过接触,包括魏文胜,还请他在北大做过演讲。 《録音筆》:发声之后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黄志伟:大家还是希望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到底问题是什么?到底是真是假?也为将来中国发生学术不端等的事情时,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先例,一个操作流程,知道可以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 《録音筆》:如果一旦证明不可重复,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科学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黄志伟:这应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假如是造假,那就完蛋了。假如是无意地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我觉得还是可以原谅的。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科学家Gaetan Burgio发布Twitter,表示NgAgo编辑“有效”。但随后有发文表示“经过更多的检测,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证据显示韩春雨的NgAgo-gDNA技术有基因编辑的迹象“,并要求韩春雨公开所有原始数据和实验条件。 ·对话vs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皓毅 #如果一直没有公开回应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去公开这个事情,否则就没有人提这件事了。# 《録音筆》:报道中说全球有数百家实验室都没能重复出这个实验结果,为什么你现在要实名发声呢? 王皓毅:因为这个事情拖得比较久了,我们还是没有一个结果,所以希望能够搞清楚到底怎么回事。 《録音筆》:对于韩春雨的争议已经持续了几个月,他也回应过一次。你怎么看他上一次的回应? 王皓毅:他的回应还是讲一些细节,但是这些细节本身不足以在我们或者说其他的实验室工作,那就需要进一步探讨到底怎么回事。 《録音筆》:想要搞清楚真相,现在需要什么样的做法?韩春雨曾说过,“未做出来与做出来的比例是三比一,做出来的有20家。” 王皓毅:我觉得最好的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韩老师自己出来,做一个公开的(演示)。不管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个东西的有效性。 他如果说有其他实验室做出来了,那就可以协调这些实验室的老师来介绍一下工作;如果只是自己在实验室做出来了,那可以分享一下。 就是讨论一下你是怎么做的,我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你能做出来我做不出来,这问题就解决了。这是学术界最常见的同行之间交流自己的做法,没有必要弄到媒体上。 《録音筆》:你是认为他现在不公开,说不清这个事情,所以才引发媒体和大众的关注? 王皓毅:本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真正涉及到细节上的问题其实大众是没有太多讨论基础的,因为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看过这篇文章,或者看不太懂这篇文章,所以更多地会陷入到其他的讨论上,比如立场、动机的讨论。 科学就是谈事实、谈具体实验是怎么做的,就这么简单。我不能代表其他人,但我个人就是这个看法,学术争议全世界各国都有,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同行间的公开交流。 如果一直没有公开回应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其他的方法去公开这个事情,否则就没有人提这件事了。 《録音筆》:你认为不可重复的原因有几种可能? 王皓毅:普通逻辑来讲,第一种,是我们这些重复不了的实验室的技术水平比较差,做不出来。第二种,可能是文章中描述的方法或者某些细节没有写清楚,或者我们理解有问题。第三种,可能是数据本身的质量,因为各种原因有一些问题。 第一种可能性不大,这些同领域的实验室应该是具有同等研究水平的。 《録音筆》:如果结果确实是不可重复的,意味着什么?能和学术造假划等号吗? 王皓毅:意味着没必要去沿着这个方向来做了,或者说可以寻找新的领域,研究新的问题。 造假不好说,要判断一个人的主观意识和动机。我判断不了这个,只能判断这件事在科学层面,至少在我这儿和广大同行这而是不可重复的。 我的两个学生花了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查证几次。两个学生同样在做,尽量排除是某个人的问题。重复这项实验,如果单纯是重复细胞的实验,是一个相对比较简单的实验。 《録音筆》:NgAgo技术被称为“诺奖级”,如果有效,是否会对人类产生很的大影响? 王皓毅:如何应用还要看这项技术的适用性,这个目前还没有确定。我个人不认为所谓“诺奖级”。用我个人的判断,即使他的工作百分之百像他文章中发表的一样,我个人也不认为是能够得诺奖的。 《録音筆》:他所做的这项实验结果在同领域中属于什么级别,或者说是否是比较独特、困难的研究方向? 王皓毅:应该是一个比较明显的方向,2014年荷兰科学家在《Nature》发表关于TtAgo蛋白在高温下进行基因编辑的文章,大家就都看到了这个方向是有可能的。 Ttago就是关于Ago这个蛋白的可以剪切DNA的这样一个工作。韩老师这个(NgAgo)的逻辑就是在一个常温下生长的细菌里面,同样类型的酶理论上来说应在37°工作,就更好了。那这个到底在人的细胞里能够工作多好,就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了。 所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思路,我相信很多实验室都做过类似的尝试,只不过尝试的方法不一样,选取的基因不一样。所以我不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出人意料的方向。但是能够工作得那么好,当时我们看完之后确实很激动、很兴奋。如果这个数据确实是这样的话,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所以我们马上就开始重复,进一步拓展和应用。 《録音筆》:你希望这件事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王皓毅:希望同行讨论问题时,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也希望大众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就事论事来看这个问题。科学本身是以事实为基础的,谈太多其他的就陷入了口水仗。 科学精神,就是大家都开诚布公地把自己的结果,包括一些细节公布出来,交流、分享、判断。最终如果是我们哪个细节理解不到位,我肯定第一时间站出来说:我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感谢你给我提出来这个细节,我现在可以做了。我会第一时间发表这个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