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乙肝咨询 存档 1 王震宇主编《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诊指南》连载 ...
查看: 17900|回复: 43

王震宇主编《乙肝病毒携带者就诊指南》连载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1
发表于 2008-7-23 11:15


主编:王震宇
出版: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字数:75000
页数:140
版次:2006年1月第1版,2006年3月第2次印刷
印数:4001~7000册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14.00元

前言


  乙肝肝炎是目前构成我国传染病的重要病种之一,据统计,由乙肝病毒(HBV)感染引发的病死率,在全世界已从2003年的第9位上升为2004年的第7位。乙型肝炎患者在全国各在传染病医院的住院病人中占有绝对的多数,而且在社会尚拥有4倍于现症病人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人数约有1.2亿(张医生注:最新统计数据为9300万),相当于德国和意大利两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笔者从事乙肝病毒携带者工作长达8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能为乙肝病毒携带乾在诊治、保健及社会行为等方面提供科普知识。此外,笔者还提出了新的学术观点:“勿将HBV-DNA阳性携带者拒之抗病毒治疗的大门外”。认为仅用“一刀切”式的“定期复查”应对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将使接近20%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丧失了有效的治疗机会,更不利于减少因歧途就医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天津市传染病医院 王震宇
  2005年10月

主编简介


  王震宇 副主任医师(张医生注:2007年晋升主任医师,正高级职称),1962年出生。1979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1984年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医疗系,医学学士。1984年至今受聘于天津市传染病医院。1993年晋升主治医师,主攻慢性肝炎,1997年专攻慢性轻型肝炎及乙肝病毒携带,2001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2年任天津市传染病医院网站站长。2003年受聘为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预防科科长、天津医科大学副教授、天津市肝病康复中心主任、乙肝病毒携带科及预防门诊科主任。

目录


一、免疫学基础知识

二、乙肝病毒

1、乙肝病毒究竟有多大
2、乙肝病毒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HBV-DNA是什么
4、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

三、乙肝病毒感染

四、乙肝病毒携带

1、乙肝病毒携带的定义
2、乙肝病毒携带需要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3、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如何被发现的
4、“两对半”中各项阳性的意义

五、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构成与成因

1、狭义的乙肝病毒携带的成因
2、慢性轻型肝火静止期的成因
3、延长型恢复期肝炎的成因

六、乙肝病毒携带的治疗

1、对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两类意见
2、现代医学新的健康内涵
3、开拓抗病毒治疗的新思路
4、抗病毒治疗需要哪些准备
5、抗病毒治疗的3个阶段
6、在抗病毒治疗历史上的3个重要阶段
7、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意义
8、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药品经济学
9、拉米夫定停药的注意事项
10、联合用药的抗病毒疗故
11、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的疗效
12、8例典型的治疗病例

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消毒隔离

1、乙肝病毒在自然界是否很难被消灭
2、怎样才能避免被乙肝病毒传染
3、关于对“乙肝家庭”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八、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日常保健

1、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饮食保健
2、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作息保健
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医疗保健

九、几种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

1、胆囊炎与胆囊结石
2、乙肝相关性肾炎
3、乙肝相关性肠炎
4、乙肝合并再生障碍性贫血

十、乙肝病毒携带者同时患其他疾病时的对策

1、糖尿病与高脂血症
2、结核病
3、溃疡病
4、合并其他病毒性肝炎
5、妊娠
6、上呼吸道感染与肠道感染

十一、乙肝病毒携带者容易犯的两类错误

1、不良心理反应是导致第一类错误的原因
2、藐视乙肝病毒是导致第二类错误的原因

十二、治疗乙肝认识上的误区

十三、治疗乙肝广告中的陷阱

十四、全社会都应关注乙肝病毒携带者

十五、乙肝患者常用药物

1、护肝类药物
2、缓解炎症类药物
3、退黄疸类药物
4、免疫调节剂
5、抗病毒药物
6、促进白细胞系药
7、慎用药物
8、能够造成肝损伤的药物
9、损害肝脏的药物常用于哪些场合

十六、乙肝病毒携带者常常提出的50个问题

1、传染性问题10问
2、预防性问题10问
3、保健性问题10问
4、检验性问题10问
5、治疗性问题10问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8-13 18:13 编辑 ]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2
发表于 2008-7-24 11:30

一、免疫学基础知识


  要了解乙肝病毒携带,不能不掌握一些免疫学基本常识,考虑到不少读者可能是第一次接触到乙肝病毒(HBV)这一比较陌生的名词,我们首先就从最基础的免疫、抗原和抗体讲起,希望读者通过这本读物,逐渐开始丰富对乙肝病毒感染的科学知识。

  免疫:字面上意思就是免除疾病,可以理解为人的抗病能力,俗称抵抗力。人类的免疫能力,一部分来自先天,例如大多数新生儿能够凭借着来自于孕期母体的免疫力,在小生后最初的几周不会染上常见的传染病;另一部分免疫力则来自于后天,随着不断地接触病原体以及疫苗的效用,便逐渐健全了自身的免疫功能。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大器官(如胸腺、淋巴结、脾脏和骨髓等),它们是人体免疫机能的制定机构,而血液中的白细胞则可看做人体免疫任务的具体执行者。

  抗原:人类胚胎在发育3个月时开始进行一项重要任务——建立自身的免疫档案。把当时拥有的所有的自身细胞特征逐一编号并加以记录,以免日后免疫系统误伤自体细胞。此后如发现某生物标志与已建立的免疫档案有所差别,免疫系统则判定其为“入侵物”,便会动员免疫细胞对其进行清除,我们把能够使免疫细胞识别作为“入侵物”的生物物质统称为抗原。

  抗体:人类的白细胞主要由两大类组成:一类是粒细胞,其功能很像一个国家的军队;另一类是淋巴细胞,其功能很像一个国家的特警部队。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微生物的感染,淋巴细胞的介入能使免疫效果大大提高。在淋巴细胞内部,主要又可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大类。人们把由T淋巴细胞为主介入的免疫反应称之为细胞免疫,它主要是通过释放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能的;把由B淋巴细胞为主介入的免疫反应称之为体液免疫,它所产生的免疫物质因与抗原具有高度专一的亲和力,从而达到消灭入侵物的作用,人们把这种与抗原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免疫物质称之为抗体。抗体和抗原除了具有高度的亲和力外,还具有高度专一的特性,即一类抗体只清除所相对应的一类抗原,例如,麻疹抗体并不具备清除水痘病毒抗原的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担任巡逻任务的粒细胞发现那些经常入侵体内的“惯犯”(比如某些细菌),自己就会立即包围上去,吞噬掉细菌,最终通过细胞内的溶菌酶杀死细菌,同时发出信息,召唤来更多的免疫细胞投入战斗。如果单凭粒细胞的吞噬还不能消灭人侵者,被召唤来的特种部队——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就会继之发挥作用。但如果担任巡逻任务的粒细胞发现人侵者属于“初犯”,就会把身份鉴别的任务交给巨噬细胞和树突细胞,这个过程被称为抗原的“递呈”。从抗原的“递呈”到B淋巴细胞造出新型的抗体,至少需要4周的时间,所以,无论是作为预防之用的疫苗,还是能够起到免疫调节之用的治疗药物,常常都是不能立即显示生物效能的。

  由病原体入侵(包括临床型感染和亚临床型感染)建立的免疫称为自然免疫,通过接种疫苗建立的免疫称为人工免疫。就—般而言,自然免疫较人工免疫的效果更能持久。

  思考问题

  1.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

  2.什么是体液免疫,什么是细胞免疫?

  3.什么是自然免疫,什么是人工免疫?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3
发表于 2008-7-24 11:59

二、乙肝病毒


  1.乙肝病毒究竟有多大

  乙肝病毒是一种很小的微生物,普通的显微镜都看不到它,要看它需要借助电子显微镜,所以直到1963年才发现它。完整的乙肝病毒(丹氏颗粒)直径只有42纳米(nm)。我们知道1毫米已经很小了,1微米是1毫米的一千分之一,1纳米就是1微米的一千分之一。

  人类的肝细胞虽然也很小,但直径差不多是红细胞的6倍(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7.3微米),而即使是直径仅有0.6~1.0微米的链球菌,还要比乙肝病毒的直径大上十几倍呢。如果把乙肝病毒看成是一粒豌豆,链球菌就应该有苹果大小,红细胞差不多相当于一个卡车轮子,而一个肝细胞就和一辆双层巴士差不多。

  2.乙肝病毒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往更细微处再看完整的乙肝病毒,它由两部分构成。其外皮部分被称之为“衣壳”,由于其部分组成能够被免疫细胞所识别并产生抗体,故称之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而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对应性抗体则被称为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表面抗原在被正式命名前,曾被称作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其内核部分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分别被称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e抗原和x抗原(HBcAg、HBeAg和HBxAg)。当然,刺激免疫细胞所产生的对应性抗体也就被称为核心抗体、e抗体和x抗体(HBcAb、HBeAb和HBxAb)。

  3.HBV-DNA是什么

  HBV-DNA的全称是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包含着乙肝病毒全部生物信息的HBV-DNA位于乙肝病毒的核心部分,它在病毒侵入肝细胞后,控制着从复制、装配到释放病毒的全程活动。但它只有生物活性而不具有免疫活性,也就是说它不能使免疫细胞产生针对性的抗体。但大家不用太担心,HBV-DNA的生物寿命很短,脱离了病毒外壳保护暴露在血液中的HBV-DNA很快就会被生物酶分解掉。

  测验HBV-DNA时通常要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定性;另外一个是定量。HBV-DNA定性的测验注重于证实HBV-DNA的存在。定性通常只给出阴性、阳性的结果;定量的测定着重于HBV-DNA量存在的多少。目前检验HBV-DNA的方法大致有3种:

  (1)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很敏感,误差大,价格比较贵,通常单位用拷贝/毫升(copies/ml)。

  (2)bDNA(branched chain DNA assay)

  这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敏感,常规化,结果比较稳定,价钱比较便宜,通常单位用皮克/毫升(pg/m1)或飞克/毫升(fg/ml)。

  (3)NASBA(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

  这种方法不常用,很敏感,误差大,工时长,价钱最贵,通常单位也是用皮克/毫升或飞克/毫升。

  关于拷贝/毫升与皮克/毫升或飞克/毫升的换算大致如下:

  1千克(kg)=1000克(g)

  1克=1000毫克(mg)

  1毫克=1000微克(μg)

  1微克=1000纳克(ng)

  1纳克=1000皮克(pg)

  1皮克=1000飞克(fg)

  也就是说,1克=1000,000,000,000皮克或者1克=10的12次方皮克,有时也写作10E12。不论毫克还是皮克,都是重量单位。HBV-DNA虽然很轻,但也是有一定重量的,经过测算,1条HBV-DNA的重量约等于1飞克的1/283。也就是说1皮克/毫升=283,000拷贝/毫升。血液中查不到HBV-DNA并不能说明HBV-DNA不存在,可能是因为现有仪器和水平不能测到更精确的程度。目前最好的仪器可以测到20拷贝/毫升浓度的水平。一般的医院评价HBV-DNA阳性的标准,多以1000拷贝/毫升为界限。

  4.乙肝病毒在人体内是怎样繁殖的

  乙肝病毒进人人体后,随血流漫游到肝脏,凭着与肝细胞的特殊亲和力,粘合在肝细胞表面,这个过程被称为“吸附”。随后自身的衣壳与肝细胞膜融合,并把核心部分挤进肝细胞,乙肝病毒核心很快便结合肝细胞核,这个过程被称为“整合”。乙肝病毒完成整合后便和这个肝细胞“生死与共”了。乙肝病毒复制的第一步,是使自身不等长的双股DNA链转化为等长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再以cccDNA为复制大本营,从而开始进行无休止的制造,装配乙肝病毒的各个部分。与此同时,还不断地生成新的cccDNA加强这个大本营。参见下列病毒复制示意图。


乙肝病毒复制示意图


  一个乙肝病毒的感染者,无论是HBV-DNA阳性,还是乙肝病毒核心部分的任何一个抗原的阳性,都意味着完整的乙肝病毒复制在进行着,也都是具有传染性的标志。当然,乙肝病毒在复制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完整的乙肝病毒,还会产生为数不少仅有“衣壳”而没有核心“残次品”的病毒。所以当某些乙肝病毒感染者只产生“残次品”病毒时,HBV-DNA和乙肝病毒核心部分的抗原检查则皆为阴性,这时理论上可以理解为传染能力弱或不具有传染能力。

  思考问题

  1.乙肝病毒究竟有多大?

  2.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在病毒复制过程中起到什么作用?

  3.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阳性的意义是什么?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7-31 07:32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4
发表于 2008-7-24 12:12

三、乙肝病毒感染


  通常,人在与微生物相遇后,会出现以下4种结局:

  1.自然死亡或被排除

  微生物不能适应机体环境,比如食物中的大多数微生物在进入肠道之前就死于胃酸的消化;再比如随空气吸入的微生物不能在肺内滋生,随呼气而排出。像这类微生物的进出,由于没有真正地侵入血液,没有和担任“巡逻”任务的白细胞相遇,故既不引起人体的临床反应,也不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2.亚临床型感染

  一些微生物侵人人体后虽可进行繁殖,但因未引发机体病变或引发的病变极其轻微,以至被感染者无任何临床表现。由于微生物已被免疫系统识别和最终被消灭,并生成足以抵御该物种再次入侵的抗体。我们把这类感染命名为亚临床型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造成的亚临床型感染在自然人群中约占60%左右。

  3.致病

  微生物入侵后不但激活免疫系统,而且还造成了轻重不等的病理损伤,这种损伤有时是不可逆的永久性损伤,有时甚至是致命的损伤。

  4.长期携带

  长期携带有两类:一类是长期与人体共生共存的有益微生物和无害微生物;另一类则是像乙肝病毒之类的有害携带。乙肝病毒携带与艾滋病毒携带相似,是一种典型的有害携带。乙肝病毒携带在自然人群中约占10%。关于乙肝病毒亚临床感染和致病型感染已有很多论著,本书着重对乙肝病毒携带加以阐述说明。

  思考问题

  1.什么是亚临床型感染?

  2.人体的微生物慢性携带都是有害的吗?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8-13 18:14 编辑 ]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5
发表于 2008-7-24 13:53

四、乙肝病毒携带


  1.乙肝病毒携带的定义

  乙肝病毒携带是慢性无症状乙肝病毒抗原携带的简称,其定义为:没有任何症状、体征的,没有肝功能异常的和肝脏形态学改变的,超过半年未转阴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持续阳性者。而“乙肝”通常指的是“乙型肝炎”。必须强调的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通常都伴有其他的乙肝标志物阳性,比如HBcAb(核心抗体)、HBeAb(e抗体)或HBeAg(e抗原)等项目同时阳性,故不能把乙肝病毒携带理解为仅仅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单项的阳性者。我个人认为,那些因S抗原变异造成的HBsAg检测阴性而HBV-DNA阳性者,也应被划归为等同的判定范围。由于本书并不是指导专业医生如何进行治疗的,而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读物,而且考虑到长期以来大众的称谓习惯,故本书仍旧沿用“乙肝病毒携带”一词。

  2.乙肝病毒携带需要和哪些疾病进行鉴别

  虽然乙肝病毒携带的重要特征就是肝功能正常,但具有这类特征的人群未必就是乙肝病毒携带。本书在此要说明的就是具有该类特点人群共有六类,除了乙肝病毒携带外还包括了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者、潜伏期乙肝、慢性肝炎静止期、延长恢复期肝炎和代偿期肝硬化。因此在做出乙肝病毒携带诊断之前,排除人群中的其他几类人群是必要的。

  第一类人群就是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者。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者的自然过程长短不一,但大多2~3个月结束。该类人群不需经过药物治疗,随后便会相继出现抗原消失和抗体出现,完整的免疫过程随即完成。与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者鉴别的要点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HBV-DNA阳性是否能够持续6个月。如果不加鉴别,误把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者当成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治疗,就会造成乙肝病毒携带者治愈比例虚高的假象。除了不利于治疗药物的疗效总结外,同时也造成了患者不必要的治疗支出。

  第二类人群是潜伏期乙型肝炎患者。虽说该类人并不多见,但原则上是肯定存在的,鉴别的要点仍然是“时间”。一般此类人群会在近期显现出发病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如果不加鉴别就施予治疗,当治疗后不久显现临床表现时,难免会被误认为由于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从而诱发医疗纠纷。

  第三类人群是静止期乙型肝炎者。该类人数相对较多些。由于部分慢性肝炎患者自觉症状并不明显,加之我国国民定期查体不很普遍,于是不能够准确提供自身健康资料的人群是相当庞大的。针对该类人群的鉴别要点就是进行较为全面的查体。而增加超声检查和纤维化项目通常是有效的鉴别手段。

  第四类人群是延长恢复期乙型肝炎者。虽然该类人群的HBV-DNA多为阴性或者弱阳性,但HBV-DNA阴性既不是该类人群的确诊依据,而且HBV-DNA阳性也不是该类人群的排除要点。倘若缺少发病病史、超声检查和纤维化项目,同时又缺少阳性表现,则该类人群与乙肝病毒携带的鉴别是相当困难的。

  最后一类人群是早期肝硬化。早期肝硬化指的是那些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已经出现假小叶,但由于病情进展缓慢或病情已经处于停顿状态的、而且肝功能保持正常的病例。肝纤维化的启动主要来自于长期肝细胞的持续性损伤,但纤维化具有较强的发展惯性,也就是说当病毒复制和肝细胞损伤已经停止后,肝纤维化在一段时期内仍处于进展状态。该类患者仅有乙肝标志物阳性而HBV-DNA阴性,他们的肝炎病史也常常表述不清,该类HBsAg阳性的病人的转氨酶可以是正常的,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和那些恢复期慢性肝炎患者极其相似。鉴别的要点是该类病人在超声检查时可发现肝脏已出现形态学的改变,纤维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也常常是异常的,而且纤维化项目的异常可以提前于肝脏出现形态学的改变之前的数年出现。

  处于早期肝硬化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和亚临床型乙肝病毒感染均不属于乙肝病毒携带,无论其HBV-DNA阳性与否在治疗上均与乙肝病毒携带有着较大的差别,故不在本书介绍之列。

  3.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如何被发现的

  通常,乙肝病毒携带者多在婚前检查及产前检查、入学体检、入伍体检、招聘体检和乙型肝炎病人家属的体检中发现,而这类人群查体的项目大多只包括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俗称为“两对半”的乙肝五项检查。“两对半”是检查乙肝病毒感染的最基本项目。由于进行该系列检验所需的设备要求不高,价格也较低廉,所以在我国开展得比较普遍。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两对半”这两项简单的检查项目,其结果的正常与否,可完成将自然人群三类划分的初步任务。

  (1)肝功能和“两对半”均正常的正常人

  这类人约占自然人群的80%以上,如将这类人继续划分,可再分为3部分。

  ①表面抗体高滴度人群:此类人对乙肝病毒具有较高的免疫能力,近期不需要免疫加强,但此类人在自然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最小。

  ②表面抗体低滴度人群:此类人对乙肝病毒尚有一定的免疫能力,但最好近期进行免疫加强。

  ③无表面抗体人群:此类人在自然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他们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能力,近期进行免疫接种很有必要。

  (2)肝功能和“两对半”均不正常的肝炎病人

  这类人在自然人群体检中所占的比例极小,需要及时予以治疗。

  (3)肝功能正常但“两对半”异常的人群

  这类人约占自然人群的10%,是本书涉及的主体。这类人很有可能就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也将这类人群继续划分,仍然可再分为3部分。

  ①HBV-DNA高复制人群:此类人具有较强传染能力,病情的稳定性最差,求医的迫切心情最强。

  ②HBV-DNA低复制人群:此类人大多是由HBV-DNA高复制群体演变(自然进程或治疗进程)而来,近期走向HBV-DNA停止复制的可能性相对大些,对其一般主张以观察为主。

  ③HBV-DNA停止复制人群:此类人的完整乙肝病毒复制已经停止,虽然病毒衣壳的复制还在继续,但此类人群原则上已不具有传染能力,发展成为重型肝炎或肝硬化的机会也更小,但此类人群的癌变机会并不令人感到乐观。

  至于那些“两对半”正常而肝功能异常的人群和“两对半”正常而HBV-DNA阳性的人,由于已经远远超出了本书所涉及的范围故在此不予赘述。

  虽然肝功能正常是乙肝病毒携带的诊断条件,但作为肝功能重要指标之一的谷丙转氨酶的升高并不一定能够排除乙肝病毒携带的诊断。因为要充分考虑到乙肝病毒携带者是否存在由于饮酒、脂肪肝、发热及近期感染等诸多因素导致谷丙转氨酶的升高。虽然大多数医院的检验科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把乙肝五项按照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的顺序逐项设定为第1、2、3、4、5项,但也不乏例外,故在阅读其阳性组合时应认真核对注释,对此应特别注意。

  4.“两对半”中各项阳性的念义

  由于HBeAg、HBcAg、HBxAg并不位于病毒表面,而是受到病毒衣壳的屏蔽,所以HBeAb、HBcAb、HBxAb并不能够直接结合病毒靶位,从而起不到消灭病毒的效果。反之,HBeAb、HBcAb、HBxAb的出现提示着病毒核心部分的存在,至少是核心部分曾经暴露于免疫系统的证据,因此将以上三种抗体统称为标志性抗体。而HBsAb因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而被称为保护性抗体。人们习惯把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抗原抗体进行联合检查,因核心抗原(HBcAg)在血液中不易测到,原本“三对”抗原抗体的监测项目中,便缺少了核心抗原(HBcAg)一项,因此人们便给该五项系列免疫项目起了个形象的俗名叫“两对半”。在拿到“两对半”检验的结果单后,分析其阳性组合的意义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遇到那些具有多种解释的阳性组合时,最好请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解答。

  以下表中列出了“两对半”常见阳性组合及其意义。

“两对半”阳性组合及其意义



HBV感染后乙肝标志物演变流程图



  思考问题

  1.“两对半”中都包括哪几项监则项目?

  2.什么是“大三阳”,什么是“小三阳”?

  3.哪些是标志性抗体,哪些是保护性抗体?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7-24 16:51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6
发表于 2008-7-24 17:16

五、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构成及成因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定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乙肝病毒携带,指那些既符合乙肝病毒携带定义的、且在肝组织活检中既无炎性反应也无纤维化表现的病例。而广义的乙肝病毒携带,除了包含前者外,还包括了大量因未进行肝穿刺检查而缺乏诊断依据的慢性轻型静止期肝炎和少部分恢复期肝炎病例。我们虽然提倡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肝穿刺检查,但考虑到目前病理学诊断在检查费用和操作技术方面的限制,在我国广泛开展尚有一定的困难,故建议在目前继续采用广义诊断。

  由于现行的乙肝病毒携带诊断是广义性质的,则从形式上涵盖了乙肝病毒感染的多种类型。本书在第一章已经提到,人类是在胚胎3个月时开始建立免疫档案,免疫系统仅将档案建立完成后出现在体内的入侵者加以致视。反之若乙肝病毒的入侵发生在免疫档案建立之前或恰巧发生于该段时期,新生儿出生后则不具备清除乙肝病毒的能力或者清除病毒能力不完全。

  在围产期结束后所造成的乙肝病毒感染,称之为水平传染。水平传染是构成亚临床感染和急性感染的主体,其感染过程多在6个月内结束,随后即可建立持久的免疫能力。相对而言,在妊娠、分娩、围产期间因母体原因致使新生儿的感染称之为母婴垂直传染。垂直传染是构成乙肝病毒携带、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原因。有报道,具有乙肝病毒传染能力的孕妇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受孕、分娩及母乳喂养,在新生儿成长到1岁时调查发现,HBsAg阳性率竟高达80%;而经过正规防护后的幼童HBsAg阳性率则不到10%。除此之外,父婴之间的垂直传染也同样存在,但传染率远低于母婴垂直传染。

  1.狭义的乙肝病毒携带的成因

  有资料表明,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感染HBV造成慢性化感染的机会是不同的,例如:新生儿以前感染HBV造成慢性化感染的机会高达90%,婴儿期是70%左右,1~4岁是35%,而成人仅仅是10%。大多数母婴垂直传染的病例,尽管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但是由于胎儿不健全的免疫系统对于乙肝病毒不能识别,所以肝组织并无炎性表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表现为与乙肝病毒“和平共处”的现象,我们称该状态为免疫耐受。免疫耐受并不能避免肝癌的发生,该人群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是最为不佳的。经多年来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狭义乙肝病毒携带者仅占广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0%。这些狭义乙肝病毒携带者既有HBV-DNA阳性的,也有HBV-DNA阴性的。当免疫耐受结束进入病毒清除期,也就是肝炎期时,称为免疫激活。免疫激活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肝功能异常,所以当乙肝病毒携带者肝功能出现异常波动时,未必是一件坏事。

  2.慢性轻型肝炎静止期的成因

  妊娠期中期至哺乳期造成的母婴垂直传染,由于乙肝病毒入侵时免疫系统尚处于发育不完善状态,对于乙肝病毒的识别也就不尽完全,因而导致了之后的乙肝病毒清除功能缺陷。该类患者是构成广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主体,约占2/3。常规的“两对半”、肝功能和超声波等项目检查并不能把这类患者与狭义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相区分。他们根本的区别在于肝组织中是否存在轻度炎症和轻微的纤维化。

  造成乙肝病毒不能完全清除的任何原因,都是形成肝炎慢性化的基础。受感染者先天的免疫缺陷和后天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最常见的两大原因,而先天的免疫缺陷在肝炎慢性化方面所起的作用则尤为突出。尽管病毒在血液中的释放具有波动性的特点,但肝组织病变严重程度的波动与血液中抗原水平的高低却时常并不十分一致。

  在过去,静止期的慢性肝炎并不列入乙肝病毒携带的范畴。鉴别静止期的慢性肝炎的重要依据是受染者是否能够提供肝炎病史,但事实上不少慢性肝炎患者因其活跃期症状轻微而不易察觉,此外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病人对自己是否重叠其他类型的急性肝炎表述不清,同时慢性肝炎的静止期肝功能可以保持长时期正常,超声检查也缺乏特异性的形态学表现,加之作为重要鉴别手段的肝穿刺检查又不易推广,致使鉴别诊断的难度大大提高,所以在乙肝病毒携带的范围内鉴别静止期的慢性肝炎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大量的肝穿结果证实,在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穿中轻度炎症和轻度纤维化出现的比例超过90%,因此从病理学方面证实了乙肝病毒携带者绝大多数其实质上就是轻度的慢性肝炎。我们曾对年龄在8~59岁的73例乙肝病毒携带者行肝活体组织病理检查,根据2000年西安全国肝炎会议制定的肝脏炎症病理分级分期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析,结果病理组织异常率高达100%。其中G1S0有48例(65.75%),G1S1有10例(13.69%),G2S1有4例(5.47%),全部病例纤维化阳性25例(34.25%)。


  3.延长型恢复期肝炎的成因

  慢性肝炎的静止期和恢复期在概念上并不等同。乙肝病毒的感染过程通常在6个月内结束,但免疫清除困难的少数感染者该过程可以延长到数年、十余年或更长时间。具有较长恢复期的肝炎同样是白然恢复的一种形式,这些长期未能将表面抗原完全清除的、只能复制不完整病毒的感染者,约占广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4。该类人群的特点是在未施予病毒抑制药的情况下均能保持长期的HBV-DNA阴性。HBsAg的血中含量虽高,但从总体趋势上呈逐年递减。一般来说,在病理表现中,膜性HBsAg阳性型病例的病情稳定性略差于膜浆阳性型病例;胞浆型HBcAg阳性型病例的血液HBV-DNA载量高于核型阳性型,巢型HBsAg阳性染色多见于那些HBV-DNA阴性、处于感染濒临结束边缘的病例,大多数肝功能也能够保持长期正常。

  而处于静止期的慢性肝炎则不同,这是一些处于两次病情活动之间的相对平稳期病人。这段平稳期长短不一,最常见是3~6个月,能持续一年的并不多。从总体上看,该类病人中的相当一部分,HBV-DNA是阳性的,病情反复波动并逐渐加重。一般来说,延长型恢复期肝炎患者比静止期慢性肝炎的预后更为乐观。

  思考问题

  1.什么是垂直传染,什么是水平传染?

  2.从免疫耐受过渡到免疫激活最常见到的表现是什么?

  3.肝功能的正常是否能够代表肝组织没有损伤?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8-13 18:14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7
发表于 2008-7-25 17:01

六、乙肝病毒携带的治疗


  1.对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两类意见

  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与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有所不同。如果说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抗病毒治疗多少带有被动和无奈的色彩,那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多少带有主动和试探的意味。对于广义的病毒携带者是否应该进行抗病毒治疗,目前专家们仍然有所争议。

  (1)不主张治疗的意见

  ①该类人群免疫系统存在着天然的缺陷,而目前的药物治疗不足以弥补该缺陷。

  ②目前的抗病毒药仅能够单方面抑制病毒而非清除病毒。

  ③根据实际疗效统计发现,获得理想疗效的比例偏低,形成了高投入、低效果的现象。

  ④担心抗病毒治疗后免疫耐受被打破而成为有症状人群,生活质量反而低于治疗前。

  该部分专家支持以定期复查为主,在定期的检查中寻找适合治疗的机会,也就是在感染者自动进入清除期时施以药物治疗。

  (2)主张治疗的意见

  ①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与临床型慢性轻型乙型肝炎之间,是一个没有严格界限的、交替的、连续的群体,从大量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肝穿刺病理资料证实,存在病理变化的超过了90%。

  ②更为令人不安的是,为数不少的肝癌、肝硬化与乙肝病毒携带史密切相关,恶变前缺少令人警惕的显征阶段,且病毒载量与癌症发生率相关。

  ③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临床型慢性肝炎的储备人群,仅仅重视临床型乙型肝炎的治疗而忽视乙肝病毒携带者只能算是扬汤止沸。

  ④毕竟半数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具有传染能力,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入托、入学、升学、高考、就业、恋爱、婚育、社交,甚至是患病就医各个方面,处处存在着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

  ⑤乙肝病毒携带者不仅在生理健康方面承受着风险,在心理健康方面同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些因视和压力难以在短期内去除。

  ⑥经典理论认为,肝炎的致病机理是免疫反应造成的间接伤害而并非乙肝病毒本身直接致使肝细胞损伤,但在实际的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现,HBV-DNA受到抑制后绝大多数肝细胞炎性程度随之减轻,而此时血液中被经典理论认定诱发免疫间接伤害的HBsAg含量并未下降,因此不能说明乙肝病毒对肝细胞没有直接损伤作用。

  ⑦虽然目前治疗的满意率并不高,但毕竟这少部分感染者通过治疗有所收获,与传统意义上的慢性轻型肝炎相比较,其疗效差距也不甚悬殊。特别是治疗后,即使是在那些疗效不甚理想病例的肝组织活检中,也能发现其炎性程度和纤维化程度均较治疗前大为减轻。笔者赞同对HBV-DNA阳性携带者进行人工干预。

  2.现代医学新的健康内涵

  过去的医学形式,受到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仅仅把去除、减轻患者的病痛作为目标,但现代的医学,已在原有单纯的临床医学架构上增添了大量保健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内容,也就是把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危险因素诸要素考虑在内。因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审视,所有乙肝病毒携带者都归属于不健康人群,都存在着健康隐患,而那些HBV-DNA阳性的携带者,还具有传染性隐患,因此他们都有权享受到医学的关注。

  但是,出于患者对携带危害性的认知力、经济条件和现有疗效三大因素的制约,大多数的病毒携带者不得己采取了忍耐加等待的态度,自己去默默地承受着健康的风险和心理上的危机。而作为救治、管理该人群的专业医疗机构,决不能漠视他们的忍耐,决不能心安理得地让他们自己去默默地承受着健康的风险。我们能够做的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或者在不明显降低疗效的情况下大幅度地降低治疗费用,最终使得尽可能多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治疗上取得进步。事实证明,先使那些认可治疗效果的部分人群获得治疗是能够被这个群体接受的。反之,正规医疗机构如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将所有携带者人群拒之治疗大门之外,就会疏于对该群体的正确引导与管理,反而增加了该群体由于进入非正规就医领域而带来的种种不良后果。

  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本身对获得治疗的渴望是具有普遍性的。其缘由如下:首先,缘于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肝硬化和肝癌所造成的死亡集中发生在40~55岁年龄段,以及乙肝病毒携带者多有家族密集性的特点,基于这两大因素,当乙肝病毒携带者目睹家族中不只一个成员在几乎相同的年龄病逝后,生命倒计时的恐怖便笼罩于心;其次是大多数家庭难以承受因重型肝炎和肝衰竭抢救所带来的巨额费用;第三是担心自己所携带的病毒再传播给家人,尤其担心的是殃及后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摆脱因携带病毒而带来的社会歧视,因为它给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社会生活所带来的不便,贯穿于从出生伊始到垂暮之年的各个阶段,而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些歧视无论是通过法律途径还是进行科普教育都是不能在短期内消除的。正如我的一个年轻的病人所说:“我好累,在这个凭实力竞争的社会,无论是能力、学识还是相貌身材,我一点也不比别人差,只是因为我有这点问题,使我不得不失去一个又一个的机会,而且还不知明天有什么样的挫折在等着我。”

  在某种情况下可以说“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心理损伤超过了其病理损伤,而外界压力所造成的损伤又超过了自身存在的损伤”。

  3.开拓抗病毒治疗的新思路

  虽然乙肝病毒携带者从危重程度上看远远低于临床型慢性肝炎,但从免疫机能的角度分析,其缺陷却更为严重。面对治疗的免疫耐受群体是一组免疫缺陷程度不等的群体,在自然状态下特别在长期高载量病毒复制的压力下,摆脱免疫耐受是十分困难的。而在予以抗病毒治疗后,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机体处于病毒低量复制的状态,为部分轻度免疫缺陷者打破免疫耐受创造了有利条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抗病毒治疗,目的是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尽可能多地创造进入病毒清除期的机会。因此,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具有高投入、长疗程、疗效低的特点。但惟一的遗憾是,根据目前的检测技术,尚不能在治疗前对该群体免疫缺陷的程度做出评估,所以对治疗个体而言进行抗病毒治疗后免疫耐受是否能够被打破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由于免疫缺陷的程度在检验手段方面缺乏支持,因此抗病毒治疗后的疗效成为惟一的信息反馈。

  4.抗病毒治疗需要哪些准备

  肝病的治疗,包括了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抗纤维化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四项内容。由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普遍具有肝细胞损伤轻和肝纤维化程度轻的特点,因此针对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治疗,突出表现在抗病毒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两个方面。

  (1)决定治疗前所了解的内容

  治疗前的准备工作并不十分复杂,在决定是否治疗之前首先应使病人知晓以下内容,以体现病人的知情权、了解权、被告知权、选择权和拒绝权。

  ①通常一般的日常生活接触和社交,甚至在同桌就餐时传染给他人的可能性并不高。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除限制从事有限的几种行业外,即使不治疗也享有正常人的合法权益。

  ②今后发生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概率总和约25%。

  ③治疗的成功率约20%,并有复发的可能。

  ④治疗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可能超过一年。

  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⑥可能需要支付的治疗用药和费用(抗病毒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⑦治疗成功并不能完全避免肝癌的发生。

  ⑧家庭对治疗的理解和支持程度。

  (2)决定治疗后应做的准备

  ①测定治疗前的肝功能、“两对半”、HBV-DNA定量,超声波进行肝形态学检测。

  ②有条件的可进行肝穿刺检查和纤维化指标测定。

  ③如医生认为需要,可选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甲状腺功能等项目检查。

  ④尽量避免治疗期饮酒吸烟,避免从事重体力活动和高强度体育锻炼。

  ⑤告知病人下次检查的时间。

  5.抗病毒治疗的3个阶段

  根据乙肝病毒的复制状态,将乙肝病毒携带者分为三大类型,即高复制状态、低复制状态和不完整复制状态。高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携带多见于那些“大三阳” 的病例,他们的HBV-DNA水平在10的5次方拷贝/毫升以上;低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携带,这是一类不十分稳定的人群,指那些血液个HBV-DNA虽然阳性,但载量在10的5次方拷贝/毫升以下的,或HBV-DNA虽然阴性但HBeAg仍然阳性的病例;不完整复制状态多指那些HBV-DNA和HBeAg均为阴性,但HBsAg尚为阳性的人群。高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携带在治疗时,要经过三个阶段;处于低复制状态的要经过两个治疗阶段;而不完整复制状态的病毒携带只经过一个治疗阶段。由于高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携带的抗病毒治疗最具有代表性,故以下抗病毒治疗均以高复制状态病毒携带为例。

  治疗的原则:能简不繁,能短不长,能贯不断,再治不禁。

  (1)第一阶段

  目标是有效地限制乙肝病毒的复制,使HBV-DNA阴转。该阶段即使使用单一的类核苷药物,80%以上的治疗者在3~6个月后就可达到治疗目标。该阶段治疗的完成,既标志着传染能力大为降低,又是进入后两阶段治疗的必备基础。该阶段尽量使用单一品种药物,要体现能简不繁的原则。HBV-DNA阴转即可结束,不必硬性规定治疗期限,要体现能短不长的原则。本期不可无限期延长,一般来说,3个月不能够使其DNA水平较治疗前下降2个对数级(下降100倍)或6个月不能够使HBV-DNA阴转者,即使疗程延长也鲜有成功者。

  (2)第二阶段

  约需3~9个月。治疗目标为耗竭肝细胞内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该阶段完成的标志是在HBV-DNA阴性的基础上达到HBeAg阴性或HBeAb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以被看成是免疫机能存在不同程度缺陷的集合体,免疫缺陷进一步可分为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换句话说,特异性免疫缺陷者未必存在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反之非特异性免疫如存在缺陷则必然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发挥。无论非特异性免疫缺陷还是特异性免疫缺陷,都会对乙肝病毒的清除造成影响,所以在该阶段联合免疫调节剂是常用的手段。常用的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有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乙肝特异性转移因子;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剂有干扰素、胸腺肽、左旋咪唑、多糖等。免疫调节剂的使用不但可以提高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还可以通过缩短部分治疗者的疗程来减少耐药发生概率。

  (3)第三阶段

  免疫机能恢复期。目标是清除乙肝表面抗原,俗称“澳抗”的清除。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自然状态下此期长短不定,短到几个月,长可达数十年。在该阶段最常选择以下药物:

  ①选用根据传统中药方剂改制的中成药:传统医学很久以前对肝炎就有研究,慢性肝炎被列入“湿症”加以治疗,因此具有治疗慢性肝炎功效的方剂是具有相当数量的。但对于病毒携带来说,常常是无证可辨,因此在治疗病毒携带中套用治疗慢性肝炎有效的方剂或许有效。此类中成药品种较多,比如乙肝散、乙肝宁等均属此类。

  ②选用带有西医抗病毒理念的中成药或单味中药:通过体外试验发现,有些植物碱比如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青叶和乙肝健中的主要成分花锚甙具有抑制病毒复制的功能。

  ③选用免疫促进理念的中成药或单味中药:另有一些植物则有免疫机能促进作用,比如黄芪、真菌类的多糖。虽然该期的用药选择较为宽松,但遗憾的是疗效也较为有限。一般来说,未加治疗HBsAg的自然阴转率每年在2%~4%之间。根据我们治疗观察,使用一种或几种药物,治疗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表面抗原的阴转率与自然阴转率相比较,所提高的幅度十分有限。由此看来,通过现有的医疗手段来加速此阶段的进程并非易事。如果治疗型疫苗能够应用于临床,或许对本阶段治疗会有所突破。

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流程示意图



  6.在抗病毒治疗历史上的3个重要阶段

  在人类认识病毒伊始,就不断地进行着抗病毒治疗的努力。从历史上看,乙肝病毒的抗病毒治疗经历了3个重要阶段,以下加以说明。

  (1)前干扰素时代

  在干扰素应用于临床治疗HBV之前,各种抗病毒疗法曾被应用于临床,比如具有广泛免疫调节作用的胸腺肽、猪苓多糖,具有特异性免疫调节作用的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和特异性抗乙肝转移因子。一般来说,此阶段的诸多疗法疗效较低,在于扰素应用于临床后不久,它们即被从一线用药撤下。

  (2)干扰素时代

  干扰素是一类集广谱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纤维化于一身的治疗用药。干扰素问世伊始,便显现了前所未有的疗效,特别是在于扰素提纯工艺的日臻完善和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后,为其广泛使用和大剂量使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用剂量由开始的5万单位迅速达到以300万单位为主的常规剂量(后又有1200万单位的剂型问世),从1~2个月的疗程延长到6~12个月的常规疗程。经过干扰素正规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约35%以上能达到预定疗效,如在干扰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胸腺肽可使疗效再提高一些。但HBeAg阴性并HBV-DNA阳性者(前C区变异)使用干扰素则不能达到较好的疗效。乙肝病毒携带者应用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时,满意疗效率低于慢性肝炎患者约10个百分点。

  随着干扰素应用剂量的不断加大和疗程的不断延长,干扰素的不良反应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干扰素在应用的开始几天,多数病人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周身肌肉或关节痛等。一般在注射3~5次后此类症状逐渐消失。血液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经常在治疗2周后出现,但少数使用者该类不良反应的出现时间会更早些,有时血细胞减少的程度是相当严重的。治疗超过2个月后,少数病人可以出现皮肤粗糙、角膜干燥、脱发等皮肤损伤。干扰素所造成的损伤多为一过性,停用后几天到几个月,以上不良反应可完全消失。根据干扰素不良反应的程度可以对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进行适度调整,出现严重的血细胞减少时可加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近来的研究发现,那些干扰素治疗疗效的不理想者可能与体内产生干扰素抗体有关。

  应该注意的是:血清胆红素升高大于正常2倍值上限,或同时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伴有重要脏器病变(如严重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及神经精神异常等)不宜用干扰素治疗。

  (3)类核苷时代

  针对HBV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类核苷药物几乎和干扰素同时应用于临床,但早期类核苷药物在疗效上与干扰素相比却乏善可陈。早期的代表性类核苷药物有阿昔洛韦和单磷酸阿糖腺苷,而后来问世的泛昔洛韦和更昔洛韦则几乎没有机会在临床上一显身手。现阶段所提到的类核苷药物,多以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为代表。

  ①拉米夫定疗法:拉米夫定约晚于干扰素问世10年,是第二个抗病毒治疗的里程碑性的药物,是一种作用单一的病毒抑制剂。拉米夫定的特点是:A、起效快:使用后1周即可显现疗效,HBV-DNA平均阴转时间较干扰素治疗提前2个月。B、HBV-DNA降幅大且阴转率高:80%的病人使用后HBV-DNA水平都有大幅度的下降,治疗6个月后HBV-DNA阴转的比例超过一半。C、适用范围广:由于拉米夫定具有毒副作用低的特点,一些因病情危重而不宜进行干扰素治疗的病例和前C区变异病毒感染的病例,在使用拉米夫定后均能够获得较好的疗效,加之拉米夫定只需每天口服一粒,较干扰素治疗大为方便。

  拉米夫定的缺点就是作用单一;它是病毒抑制剂而非病毒清除剂,必须长期使用,而长疗程使得耐药病毒株的问题日渐突出。就像自然界存在生物多样性一样,在乙肝病毒的物种内部,同样存在基因的多样性,病毒基因之间出现差异是普遍的也是很自然的。但大多数散在的点突变不至于对生物性状造成影响,我们称之为无效突变。当突变基因所占比例超过4%时被称为准种,其生物性状将有所改变。当突变基因超过8%时被称为基因型,生物性状将发生明显改变。关于基因型与血清亚型的关系以及不同基因型疗效差异的问题,由于属于过于专业的话题,在此就不加探讨了。如当前C区第1896位核苷酸发生突变,使得HBeAg不能正常合成,检测时表现为HBV-DNA阳性的小三阳,该类人群不但传染性依然存在,而且还会使干扰素的疗效降低;再比如P区第743位核苷酸发生突变(YMDD变异),同样会使拉米夫定的疗效降低。耐药病毒株在抗病毒治疗开始之前已经作为弱势株存在,抗病毒治疗的结果使对药物敏感的野生株(优势株)受到抑制,病毒构成比例因而发生逆转,耐药病毒株便“适者生存”地逐渐由弱势株取代原优势株成新的优势株。所以说抗病毒治疗不是产生病毒变异的原因,而只是使变异病毒明显化的原因。耐药病毒株的出现使寻找新型抗病药物变得更为迫切,继干扰素和贺普了应用临床之后,阿德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聚乙二醇干扰素有望成为更有效的新一代用药。

  ②阿德福韦疗法:阿德福韦是继拉米夫定问世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类核苷抗病毒药物。它的药物作用机理也与拉米夫定类似,也具有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很少,见效快和需要长期坚持使用的特点。同拉米夫定一样,长期使用后也会产生耐药的病毒变异,只不过出现耐药病毒变异的机会更小,出现耐药病毒变异的时间也更晚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各产生自耐药的病毒变异并不相同(突变基因位点不重合),所以当抗病毒治疗后出现其中的一种耐药病毒变异时,可以变换其中的另一种继续治疗(交替用药)。阿德福韦不但可以作为拉米夫定YMDD变异时的替代用药,还可以和拉米夫定一样作为抗病毒治疗的首选用药。

  7.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念义

  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有三:首先是约有20%免疫耐受程度较轻者,由于抗病毒治疗减轻病毒负荷而打破了免疫耐受,进入了较为安全的HBV-DNA阴性群体;其次是如不考虑经济因素的话,通过长期交替的抗病毒药物,约有2/3的接受治疗者HBV-DNA将长期受到有效的限制,并降低了癌变概率;第三是约有3/4的接受治疗者HBV-DNA短期受到有效的抑制,为在特定时段内达到特定要求创造有利条件。总的来说,停药后不复发是治疗的最终目标。通过药物治疗对乙肝病毒的复制进行长期或短期有效的抑制仅仅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的治疗目标,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进行拉米夫定治疗在很大程度上带有试探的含义,很像在下棋过程中的“试应手”。要正视拉米夫定疗法具有抗病毒的不彻底性和不能持久性等缺点。如果不能明确这一点,将会陷入抗病毒治疗启动容易而终止困难的境地。

  8.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的药品经济学

  一般来说,治疗费用的投入(包括用药种数和用药持续时间)与治疗的效果虽然是呈一致性的,但治疗效果的提高与治疗费用的追加性投入是不成比例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同样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类似的问题,以拉米夫定治疗为例,联合用药固然能够比单纯用药在疗效方面有所提高,但联合用药治疗的费用往往是单纯用药的数倍。同样以一年的抗病毒治疗为标准疗程,将疗程延长肯定会增加额外的满意疗效例数,但将疗程不断延长除了会增加更加高额的治疗成本外,不满意疗效例数的增加会超过了满意疗效例数的增加。因此,在治疗的短期应该把提高疗效放在首位,而长期治疗疗效的再提高非常困难时,应该着重考虑在疗效方面做出一些小小的牺牲以换取治疗成本的大幅度降低。抗病毒治疗虽然是具有长期性的,但为追求增加较为有限的疗效而无休止地延长疗程,笔者并不认为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建议在疗效出现不满意征兆时预先做好中断治疗的准备工作。在此重申,携带者的抗病毒治疗在理念上与肝炎有所区别。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被迫的、不得不进行的;携带者的抗病毒治疗是主动的、可以选择的;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带有捕捉战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含义;携带者的抗病毒治疗是带有制造战机和试探性的含义。如果不能真正理解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意义在于“在持续低的免疫负荷环境中,为免疫缺陷较轻的接受治疗者打破免疫耐受创造有利条件”,就会处于“拉米夫定能上不能下”的局面。在抗病毒治疗的关键阶段,将衍生出继续沿用原药、停药和增加用药三种选择,由于其治疗具有较高的治疗技巧,已经超出科普的范畴,故不再过多叙述。

  9.拉米夫定停药的注意事项

  尽管拉米夫定在停药方面有着许多不便,但停药的时刻始终都会到来。一般来说,停药可以发生在以下场合:

  (1)治疗成功后的停药

  在完成e抗原→e抗体转换后6个月即可停药(治疗前e抗原即是阴性者可适当延长)。如经过6个月的停药,HBV-DNA检验而无复阳迹象,则认为本阶段抗病毒治疗成功结束。此后可以采用“观察为主,治疗为辅”的方案。如经济条件许可,又有进一步治疗的意愿,可进入下一个阶段治疗。而停药后HBV-DNA的再次复阳则是停药失败的重要标志,这多发生在停药后的1~3个月,一旦出现HBV-DNA的再次复阳,仍然可以再次选用拉米夫定继续治疗。

  当然,出现拉米夫定耐药后选择阿德福韦衔接无疑可以作为抗病毒治疗的延续,甚至拉米夫定—阿德福韦抗病毒循环疗法从理论上本人认为也是可行的。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和阿德福韦均属于类核苷抗病毒剂,但拉米夫定、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三者长期使用后均有YMDD变异的现象发生。换句话说,当拉米夫定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的时候,作为延续治疗用药不宜再采用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而应该选择阿德福韦。由于阿德福韦平均发挥抗病毒疗效的速度稍慢于拉米夫定,故当阿德福韦接替拉米夫定治疗的过渡期,最好二药重叠使用一段时间。阿德福韦并非一定要在拉米夫定治疗出现YMDD变异之后才被启用。阿德福韦完全可以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与其他品种的类核苷抗病毒药物一样,少部分病例在长期使用阿德福韦后也会出现病毒变异,但该类变异并不与YMDD变异的基因位点相同。也就是说在长期使用阿德福韦后当出现病毒变异时,仍然可以选用拉米夫定。因此说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可以作为相互接替的治疗用药。

  (2)耐药或预计疗效欠佳者的停药

  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长期拉米夫定治疗后,随着疗程的延长,YMDD变异发生的比例会逐渐增大,因而这类单纯拉米夫定治疗者达到e抗原→e抗体转换后停药的希望逐渐减少。例如在使用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之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HBV-DNA阴性比例将会在6个月构成最高峰,仅HBV-DNA阴性而HBeAg阳性的群体就占40%左右。但此后该部分人群治疗延长至12个月时,其中的3/4人渐渐加入HBV-DNA和HBeAg双阴性群体和HBV-DNA复阳群体。该阶段治疗要持续较长时间,用药尽量不要中断,也就是要体现“能贯不断”的治疗原则。在未间断治疗状态下,对于9个月HBeAg仍未转阴者和HBV-DNA复阳者,尽管当时YMDD变异检测为阴性,也不能排除存在耐药病毒株的可能,即使再继续治疗3~6个月,其HBeAb阳转的希望也不大,预计本轮抗病毒治疗失败的可能性较大。抗病毒治疗不能一次性完成是大多数治疗者应该面对的现实。80%的治疗者非治疗成功型停药在所难免。我们主张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内不能得到预期疗效,就应该果断停药或换药。我们并不认为无限延长疗程和在短时间段内反复进行抗病毒治疗有多大意义,因为事实证明该部分疗效欠佳的患者,在免疫负载被减轻后的足够长的时间内,免疫耐受状态并没有多大的变化。我们同样不赞成在停药过程中采取“减量过渡”,因为不论是常量隔日法还是每日半量法都会给启动下一轮抗病毒治疗制造不必要的困难。“再治不禁”的含义是今后不要对抗病毒治疗有所抵触。抗病毒治疗今后还可进行,但要注意掌握时机。尽管病毒携带者在拉米夫定停药后,大部分会恢复原来的免疫耐受状态,但在停药后必须按计划每月监测。监测的重点不是HBV-DNA而是转氨酶的波动。转氨酶的波动多发生在停药后的3~6个月,原本正常的肝功能项目(谷丙转氨酶)在该期出现的轻度波动提示着免疫耐受被打破(免疫激活),是机体免疫器官消除异常肝细胞的征兆,而并非意味着病情的加重。不要惊慌,要珍视机会和把握机会,此时则可启动下一轮抗病毒治疗。无论是拉米夫定的再次使用或者改用干扰素治疗,都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10.联合用药的抗病毒疗效

  尽管拉米夫定和干扰素在抗病毒机理方面不尽相同,而且各有各自的治疗有效比例,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拉米夫定与干扰素的联合用药(包括同时联合和贯序联合),联合治疗有效的比例远远小于两者各自治疗有效比例之和。我对此的解释是,不论是拉米夫定还是干扰素,治疗有效的人群很可能是免疫耐受程度较轻的同一部分人群,至少是这两个人群有较大的重叠,因为事实证明,干扰素治疗疗效欠佳的人群改换用拉米夫定治疗,其疗效要低于直接使用拉米夫定人群。同样,拉米夫定治疗疗效欠佳的人群改换用干扰素治疗,其疗效也要低于直接使用于扰素人群。在携带者进行抗病毒治疗时,选用拉米夫定还是选用于扰素,因为从效果上看谈不上孰优孰劣,自然也没有硬性规定。虽说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与主导治疗医生的临床经验有关,但切不可忽视患者及家属对这两类药物的认可程度,因为使被治疗者在长期惶恐不安中接受治疗,至少我个人认为是不明智的。

  11.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的疗效

  乙肝病毒携带者是一个有别于普通慢性乙型肝炎的独特群体,它的抗病毒治疗从治疗操作到疗效观察同样具有自己的特点。在《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专家共识》的一文中,将全体HBV-DNA阳性人群基本上按照ALT的升高的等级划分为二大部分,即ALT的升高超过2倍的推荐使用人群、ALT的升高未达到2倍的未明确推荐使用人群,以及ALT正常的不推荐使用人群(约4倍于前两群体之和)。不推荐使用的理由如本书所述,主要是低疗效、治疗的可择期性和担心免疫耐受打破后生活质量低于治疗前这三大因素。关于推荐人群和未明确推荐使用人群的拉米夫定治疗,已有较多的实例,作为对拉米夫定新的临床使用经验总结和适用人群的进一步探索,本书所写的治疗对象皆为不推荐使用人群,今将笔者近年来有关对104例HBeAg阳性携带者予以拉米夫定治疗临床经验介绍给大家,以提高大家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的认识。

  104例HBeAg阳性携带者予以拉米夫定1年的治疗,发现HBV-DNA的阴转集中于前6个月。在6个月时37例治疗者中22例HBV-DNA阴转,占59.46%,4例HBeAg阴转,占10.81%,2例出现HBe转换,占5.41%;在另一组治疗9个月时,67例治疗者中25例HBV-DNA阴转,占37.31%,12例HBeAg阴转,占17.91%,7例出现HBe转换,占10.45%。与同期12例慢性乙型肝炎组进行比较,HBV-DNA、HBeAg阴转率和HBe转换率经过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慢性肝炎与HBeAg阳性携带者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疗效对比



  为使读者对拉米夫定治疗HBV-DNA阳性的乙肝病毒携带疗效的了解更为直观,现将其疗效归纳为二大类、六小型。其中第一大类为HBV-DNA经治疗后阴转者,包括3小型。第二大类为HBV-DNA经治疗后未转阴者,也包括3小型。

104例HBeAg阳性携带者拉米夫定治疗6、9个月后疗效分布



  12.8例典型的治疗病例

  典型病例1

  (特别顺利型,HBs完成转换,约占1%)某女,ZDN,14岁,无症状,查体时发现大三阳3年,肝功能正常,无家族史,经各种不间断中药治疗3年无效,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2个月后HBV-DNA阴转,4个月时e抗原阴转,7个月时e系统转换,10个月时试验性停药成功。停拉米夫定后1、3个月HBV-DNA仍保持阴性;停拉米夫定后7个月常规复查时发现转氨酶升高(ALT=420单位/升),但此时并无消化道症状,每天甘利欣150毫克静脉滴注10天后ALT降为70单位/升,再经10天口服复方益肝灵保肝治疗后,ALT正常;此后进行逐月复查,再经4个月表面抗原衰减近临界阳性;予以每月一次10微克预防用乙肝疫苗,再5个月表面抗体出现。

  点评:该病例为本人在治疗中所经历的第一位表面抗原阴转者,但该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多处不符合常规,也不能排除该例的成功具有较大的偶然性。

  典型病例2

  (第1型:HBe完成转换,约占10%)

  某女,LLX,25岁,发现大三阳5年,肝功能正常,有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3个月HBV-DNA阴转,6个月e抗原阴转,9个月e系统转换,12个月试验性停药。停拉米夫定后1、3、6个月HBV-DNA仍保持阴性;使用中成药免疫调节治疗6个月HBsAg仍然阳性,至今4年仍保持不变。

  点评:该病例全程套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原则,治疗期间肝功能无异常波动,属于扩大治疗应用范围的受益者。虽然该类人群抗病毒疗效低于原适用范围的慢性乙肝人群,但相差并不悬殊。

  典型病例3

  (第2型:HBeAg阴转,占17%)

  某男,LGX,48岁,发现大三阳2年,肝功能正常,无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8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1个月HBV-DNA阴转,3个月HBeAg阴转,至11个月试验性停药时仍未出现e系统转换,停拉米夫定后1、3个月HBV-DNA仍保持阴性,至今2年仍保持不变。

  点评:该例同样套用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原则,也属于扩大治疗应用范围的受益者。停药时并未出现e系统转换,虽停拉米夫定后未出现HBV-DNA阳转,但施治者需承担一定的不规范停药风险。

  典型病例4

  (第3型:HBV-DNA阴性,HBeAg阳性,占20%)

  某女,YFL,22岁,发现大三阳7年,肝功能正常,有家族史,间断使用多种治疗长达7年(非干扰素),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3个月以后HBV-DNA阴转,7个月时因感情问题出现家庭纠纷,私自放弃治疗,停药时HBV-DNA阴性、HBeAg阳性,停药后3个月出现症状,查体发现ALT=240单位/升,e抗原阴转,HBV-DNA保持阴性,未再添加抗病毒用药,仅用单纯保肝治疗,停药后第5个月e系统转换,至今2年半仍保持不变。

  点评:该例为首例拉米夫定不规则停药后出现意外的e系统转换,当时并未引起重视,但随后的数例不规则停药后e系统转换陆续出现后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中断性治疗的设想奠基。

  典型病例5

  (第4型,HBV-DNA持续低量阳性,占22%)

  某男,ZW,24岁,发现大三阳1年,肝功能正常,有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3个月HBV-DNA阴转,至6个月以后HBV-DNA持续低量阳性,12个月时HBV-DNA接近治疗前水平,14个月自动停药,停药后5个月ALT升高达950单位/升,经保肝治疗2月后ALT恢复70单位/升,HBV-DNA和HbeAg仍为阳性。改用干扰素治疗2个月HBV-DNA阴转,3个月出现e系统转换,6个月干扰素治疗停止,至今1年仍保持不变。

  点评:该例并非规则的贯序治疗,拉米夫定的用和停,或许在免疫耐受被打破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典型病例6

  (第5型,HBV-DNA恢复高水复制,占20%)

  某女,LXT,18岁,发现大三阳1年,肝功能正常,有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3个月以后HBV-DNA阴转,但始终未小现e系统变化,9个月时HBV-DNA开始弱阳,此后HBV-DNA逐渐升高,后证实YMDD变异;由于经济条件良好,拉米夫定治疗坚持使用并未中断,至48个月停药时HBV-DNA达到10的8次方拷贝/毫升,停药后逐月复查,至今1年余,除HBV-DNA恢复治疗前水平外,肝功能尤异常波动,乙肝抗原抗体系统无变化。

  点评:该例为典型的治疗后YMDD变异的表现,也是乙肝病毒携带抗病毒失败后的典型停药后表现。但乙肝病毒携带者群体由于本身特有的免疫耐受性和良好的肝功能基础等因素,故在治疗后出现YMDD变异或拉米夫定治疗的中断,其风险同样小于慢性乙型肝炎群体。

  典型病例7

  (第5型)

  某男,FTR,19岁,发现大三阳半年,肝功能正常,无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自治疗后4个月HBV-DNA阴转,至7个月HBV-DNA复阳,此后呈逐次缓慢升高,至10个月停药时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于停药后第3个月ALT升高133单位/升,再次使用拉米夫定后HBV-DNA再度转阴,肝功能再次稳定,至今第二轮拉米夫定使用已18个月,病情稳定。

  点评:该例虽未证实YMDD变异,但根据其临床表现,YMDD变异的可能性极大,停药后的ALT升高,提示了免疫耐受被打破,在停药后3个月后再次使用拉米夫定仍然有效,同时也验证了野生株复制能力远远高于变异株的结果。

  典型病例8

  (第6型,HBV-DNA持续高水平复制,占10%)

  某女,QJB,20岁,发现大三阳1年,肝功能正常,有家族史,从未治疗,HBV-DNA 10的9次方拷贝/毫升。

  治疗:使用拉米夫定单一药物治疗,自治疗后2~10个月,HBV-DNA不但不阴转,甚至无明显波动,经查并无YMDD变异。于第10个月停药,停药后HBV-DNA未再升高,至今已停药4年,诸情况与停药时相同。

  点评:该例为少有的拉米夫定不敏感病例,其特点是在使用拉米夫定后HBV-DNA几乎没有波动,但因YMDD变异阴性,故对其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随后数例该类型病例的出现,促使我产生了拉米夫定短期试验性治疗的构想。经过总结发现,经过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完全应答在疗程超过1年后逐渐减少;疗效不佳者多为那些HBeAg一年内不转阴者,HBV-DNA半年不转阴者,而以上两组又多为HBV-DNA一个月下降不显著者。必须指出,短期试验性治疗是以节省治疗费用为目的,并不符合经典的用药规范,施治者同样承担一定的风险。

  思考问题

  1.在抗病毒治疗的三个阶段中哪个阶段最复杂?

  2.在乙肝抗病毒治疗历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是什么?

  3.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具有哪三大特点?

  4.病毒携带者抗病毒治疗具有哪三大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8-13 17:36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8
发表于 2008-7-28 00:46

七、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消毒隔离


  1.乙肝病毒在自然界是否很难被消灭

  除了治疗问题以外,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消毒隔离是最受关注的话题。过去乙肝病毒曾被划归难以灭活的微生物物种,比如:对热不敏感,需沸腾水煮10分钟方可灭活;对乙醇不敏感,并能耐受一般消毒剂;只能使用环氧乙烷、卤族消毒剂、强氧化剂或紫外线等有限的几种方式消毒。可以说,大众因对乙肝病毒具有“超强的生命力”而普遍存在恐惧与担忧。

  但近来研究发现,乙肝病毒的自然抗力在过去的几十年被高估了。因为过去所采用的以HBsAg作为乙肝病毒是否被消灭的标准并不科学,而现在已改为HBV是否还具有传染和致病能力作为有效消毒的标准。如按照2002年最新颁布的《消毒隔离操作规范》进行评判,乙肝病毒不是一种难以被杀灭的微生物,其自然抗力与脊髓灰质炎病毒相近,对热和常用的消毒剂均敏感,甚至比一般的细菌繁殖体更容易被杀灭。次氯酸钠500毫克/升浓度,或碘伏80毫克/升浓度,或戊二醛2%浓度10分钟都可杀死乙肝病毒,甚至80%浓度的乙醇2分钟即可达到消毒目的。

  2.怎样才能避免被乙肝病毒传染

  在乙肝病毒传播的过程中,能释放足量病毒的传染源、有效的传播途径、被感染者缺乏防御能力是三个缺一不可的环节。当其中任何一个环节被控制,传染过程使不能完成。比如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要进行必要的隔离,如个人专用餐具和洗漱剔须用具,对衣物和触模过的物品使用消毒剂等,都是常用的手段。但由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存在带有较高的家庭密集性,所以对传染源进行绝对的隔离是几乎办不到的。目前乙肝病毒还没有消化道传染和虫媒传播的确切证据,而通过呼吸传染和一般接触传染已被否定。乙肝病毒的传播以血行传播为主(包括垂直传播),以密切生活接触(性传播)为辅。配偶间最好的防护手段是疫苗接种而并非隔离。广泛地接种乙肝疫苗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防御手段。事实证明,自1992年我国将乙肝疫苗列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已降为原水平的30%以下,大多数有效的接种者能使其免疫效果保持5年以上。在有条件进行表面抗体定量测定的地方,抗体具体含量的高低则能更准确地测出保护效果的年限。例如抗体定量为100单位/升的保护期限约为3年。

  3.关于对“乙肝家庭”的调查说明了什么

  大量证据表明,受到HBV感染的年龄段越低,造成乙肝病毒携带的可能性越大,那么相对较高年龄段人群在与HBV密切接触时又有多大被感染的危险呢?如何评估HBV感染的家庭的集聚现象呢?为此我们进行一项调查,即随机抽取100名慢性HBV感染就诊者家庭,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乙肝感染情况的调查,完成调查家庭77户共242人。其中母亲为乙肝感染者36户,家庭成员感染78人;父亲为感染者14户,家庭成员感染29人;父母均是感染者9户,家庭成员感染19人;父母均未感染者18户,家庭成员感染30人,经分析其结果如下:


  本次调查,父、母HBsAg为阳性的,其子女HBsAg阳性率为61.74%,均高于国内人群中HBsAg阳性率9.76%的数值,说明家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但本次调查结果证实,配偶间的相互传染远不如我们想象中的严重。若以HBcAb作为被感染指标,不论夫传妻还是妻传夫,HBcAb的阳性率均在1/3左右。但如以HBsAg作为持久性感染指标,在36名HBsAg阳性妻子中,只有4例丈夫为HBsAg阳性,并不高于普通人群。更重要的是:20名HBeAg阳性妻子中虽然有4例丈夫为HBsAg阳性,但却无一例HBeAg阳性。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成年人即使是感染了HBV,也并不容易造成“接力传染源”的论点。

  HBV感染具有集聚性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数人认为母婴垂直传播是HBV感染集聚的重要途径。从本组结果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其中母亲HBV感染者(现症或HBV携带者)的家庭占46.75%,其子女感染率比父亲为HBV感染者的子女感染率高。父母单源与双源比较,后者子代更易被感染。尤其是母亲HBeAg阳性对后代的影响更大。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预防接种的实施,预防乙肝病毒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发展。特别是母婴阻断模式的建立,包括孕前治疗、孕中监测、分娩注意消毒隔离、产后加强注射免疫,使HBeAg阳性者母亲对婴儿的阻断率已达90%以上,使人类在对抗乙肝病毒感染的斗争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思考问题

  1.你能列举出一种能够消灭乙肝病毒的消毒剂吗?

  2.你能列举出一种能够避免被乙肝病毒传染的措施吗?

[ 本帖最后由 张医生 于 2008-8-14 21:38 编辑 ]
附件: 你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9
发表于 2008-7-28 00:46
八、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日常保健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13255 元 
精华
帖子
7621 
注册时间
2003-11-5 
最后登录
2012-12-19 

荣誉之星 白衣天使

10
发表于 2008-7-28 00:47
九、几种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疾病
毛群安:在中国,一个人一生中在健康方面的投入,60%至80%花在临死前一个月的治疗上!

为了保证论坛的完整性和公开性,恕不接受短消息咨询,请将您的短信内容在论坛医学区“乙肝咨询版”发帖咨询,并请务必注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病史、两对半、HBV-DNA、肝功能及参考值,如果已经发帖请提供您的帖子链接地址,谢谢!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20 02:17 , Processed in 0.017705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