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卫生部长: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
楼主: 特深沉

卫生部长: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复制链接]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21
发表于 2007-10-24 05:14
陈竺又在胡扯

  作者:方飞点

  现代常识告诉我们地球是沿着椭圆轨道绕日运行,日地距离是由地球在某一
时刻的轨迹所决定的,而这个问题不是孔子时代能解决的。孔子的优点是老老实
实承认自己的无知,而陈竺的问题是不懂装懂,硬将两个小儿的瞎猜当成什么
“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就认知方法来说一个小儿是用视觉,一个小儿是
用触觉,同属一类,又岂能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3Rank: 3

现金
362 元 
精华
帖子
11 
注册时间
2007-9-8 
最后登录
2007-11-15 
22
发表于 2007-10-25 05:31
说得非常对西医医院不死人

Rank: 4

现金
477 元 
精华
帖子
115 
注册时间
2005-7-13 
最后登录
2012-4-17 
23
发表于 2007-10-28 13:46
很多时候人体会如此的憎恨中药,它们把强灌下去的中药给推出来了!为
什么胃如此害怕与憎恨中药呢?是药三分毒,肝脏是解毒的老大,胃肠就算是老
二了,它们的责任就是直接拒绝或排泄毒物。人与各种生物的进化,产生了验证
毒物与营养物质的基本认知体系,刻在基因上,那就是甜者为食,苦者为祸,味
道难以接受的,多半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中医常说良药苦口,那是违背自然
规律的,中医的良药,不但苦口,还苦身苦心的。
---------------------------------------------------------------
这一段我就可以看出这位很武断了。
那你打青霉素还会出现不良反应呢!
怎么能说中药苦就说明中药不好呢?完全不是一码事嘛
要讲不好,你可以讲出不好的道理来。
这样拍脑袋说,实在有点。。。。。

Rank: 5Rank: 5

现金
2465 元 
精华
帖子
1282 
注册时间
2007-4-22 
最后登录
2009-2-28 
24
发表于 2007-10-28 22:57

哦??????

果真是"是药三分毒"吗?

不知道是中医理论还是西医理论更喜欢一棍子打倒一片~~~~~~~~

至少我不这么认为

中药中的人参有毒吗?蜂蜜有毒吗?党参有毒吗?

西药中的肌苷有毒吗?干扰素有毒吗?白蛋白有毒吗?胰岛素有毒吗?

请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
                                  -----事后诸葛亮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25
发表于 2007-10-31 01:42
陈竺下台平民愤

作者:王澄医生

  读了十月十五日报道卫生部长陈竺的讲话《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
响》(附件),感到陈竺非常不适合作卫生部长的工作,我在这里敦促陈竺早日
下台。

  反对中医运动在2006年掀起高潮,媒体说现代医学工作者都保持沉默。其实,
600多万现代医学工作者才是我们这次反对中医运动的真正支持者。他们是我们
反对中医人士的“门神”。他们手握剑柄,对“异己分子”怒目而视。钟南山代
表他们表了态,“中西医不能结合”。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没有
提到中西医结合。从今往后,再也不会有人像1958年的大老粗领导那样强迫西医
学习中医了。钟南山又说,建议政府再支持中医一段时间,如果还不行就不支持
了。大家都听出来了,“不支持”才是真心话。50多年来政府对中医的支持还少
吗?那个中华民族的罪人程莘农据说已经花了一亿多人民币给皇上炼“经络”,
成果是零。谁还敢批钱给中医。三五年后秋后算账怎么办?

  一年多的中医问题讨论进行到现在,目前三方人马各有一个代表性的问题。
这三方人马是600多万现代医学工作者,中医,和关心中医问题的知识分子。

  2007年10月11日健康报网刊登的孙燕院士的文章《应科学看待中药治肿瘤》
中提到“中医药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甘当配角”。这句话代表了不少“好心
的”现代医学工作者的想法。他们的问题是:中医药如果做配角能不能继续留在
国家体制内?(孙燕院士本人因为1959年研究“神农丸”并获奖,所以,我们对
他说的“中医中药在抗肿瘤中是大有作为的”不敢恭维。)对于这个疑问,我们
期待着再用一到两年的时间,通过现代医学工作者自己的观察和研究,给出一个
否定的答案。No。中医药即使作配角也无法用实验证明有用。配角也不行,必须
退出国家体制。

  和西医事不关己的态度比,中医方面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们的代表性问题
是:哪条路是活路?中医今天要开发治未病,明天冬病夏治,后天亚健康,中医
心理学等等。一天发明一个学科。科学不够文化凑,中医中药中国行,沿街卖唱。
堂堂的国家级中国中医科学院现在要和可口可乐合作研发中药饮料。(中国中医
药报2007年10月15日)。谁都知道饮料和看病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纳税人的钱就
是给中医拿来闹着玩的。政府要中医现代化,给中医出了很大一个难题。中医何
尝不想现代化,何尝不想人模人样地活在这个世上。可是怎么才能现代化,没有
人能答上来,因为过去50多年来中医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努力是成功的。所以,最
近中医界就要不要保留纯中医的事一直在热烈讨论中。

  一般知识分子越来越感到废中医的事实在是太大了。如果说我们半个世纪已
经习惯了的东西是错的,越想越后怕。他们的问题是,我们的中医药大学就不办
了,几万中医大学生怎么办?

  综上,600多万现代医学工 作者还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去想通中医作配角也不
行。中医自己要回答我们的一个问题,中医药在哪个疾病的治疗上比现代医学的
标准治疗更有效?如果回答不上这个问题,中医搞治未病,坐堂医,中成药改保
健品包装,大医院开除中医房,中医师再也当不上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变成中
国可口可乐科学院,等等,这不正在像我们建议的那样,朝着退回民间的路上走
吗?那些“善良”的局外的知识分子的恐惧和担心没有任何帮助,现代化的飓风
扫荡到那里那里就得垮,哭也没有用。

  我上面谈到的这些事才是2007年的真实的中国问题,真实的中医问题。而陈
竺作为部长竟然闭目塞听,满嘴胡言乱语,说“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
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
及慢性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
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
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二十一世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
医,也高于现在的西医。”

  陈竺你是从哪个星球上来的?你好像是从崔月犁时代一下子就跳进2007年,
没有接受过2006年的“教育”。陈竺你今天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全国人民,你打算
从哪里开始去“汇集”这两种力量?你打算从哪里突破壁垒?中医就是找不到这
个“汇集”的入口,找不到突破口才改行生产可乐的,陈竺你就能找到吗?谁说
的这个世界上有西方科学(认知)和东方科学(认知)之分,这个世界上只有今
天的科学和300多年前就被全人类(不包括中国人)淘汰的土医。

  通过过去一年多的讨论,中国人终于明白了一件事,中国的现代医疗水平非
常低下,人民的现代医学的知识非常贫乏,距先进国家差远了。今天摆在中国全
体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就是急起直追。特别是要赶快补精神病学科的课,把情
绪型疾病控制住,减少家庭悲剧。早发现早治疗精神类疾病的病人,避免他们转
向“刑事犯罪”。今后在足够的精神病科医务工作者的努力下,宁可多一些病人,
少一些犯人。还有农民,平民,穷人的疾病的治疗问题。这些才是和谐社会面临
的当务之急。

  一个部长高谈阔论一些西医不能认同而中医无所适从的东西,犹如天方夜谭,
暴露出陈竺的政治钻营的心态。十分可卑。一个人不是按照事实说话,而是看着
顶头上司的脸色说话,说左话,说大话,说假话,中国人最看不起。连中国中医
科学院都不攀登科学高峰了,改攀科学低峰,卖可乐了,陈竺还替中医充的什么
大个?

  我听了胡锦涛同志的政治报告,感到党中央改革开放的决心更大了。坚持现
代化和科学观,而且特别重视民生。改革开放的好处要落实在民生上,所以,医
疗的进步和医疗的现代化就成了国人上上下下极为关注的问题。在这种政治势态
下,中医的问题成了不能回避的问题。医疗的问题很直观,比如有人得了病,要
政府里的父母官给拿个主意。对于这个病,中医有没有效?政府现在也不愿意说
谎话,也不能说这个问题5年以后再谈。所以中医问题成了今后几年改革过程中
绕不过去的一个坎。我们反对中医人士最担心的是有人要把中医问题藏起来,说
不许讨论。我们最想要看到的是把中医问题公开化,让全国人民关心,议论。只
要公开讨论,中医这个南郭先生就藏不住了,就会从吹竽的队伍里被淘汰。我对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的理解是,民生,医疗,中医问题都不可能再耽误了。一定
会尽快解决。

  陈竺的想法和600多万现代医学工作者对中医的关心,和中医当前的撤退工
作,和一般知识分子的担心全都不交集。常理都不懂,这种人只能回去做科学家。

附件:
卫生部长陈竺: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五日电 题:卫生部长陈竺谈中西医结合
中新社记者 曾利明

“用现代生物学手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
化为特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复杂性疾病,
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
一种必然性趋势”——这是卫生部长陈竺今天对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
前景提出的新观点。 

陈竺在北京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健康高层论坛上强调:科学家应逐
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二十一世
纪新医学。这种医学兼取两长,既高于现在的中医,也高于现在的西
医。

面对着来自十四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位中、西医专家,陈竺首先
讲了孔子遇到的一个难题:两个小孩争论距离的远近,一个小孩认为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得近,中午时离得远。因为日出时大得像车盖,
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那么大了。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
来大。另一个反对说,太阳刚升起时远些,中午时才近些。因为太阳
刚升起时凉,到中午就烤得人热烘烘的。”

陈竺说,他们其实一个是用手测量、依据分析测定,另一个则来
自直觉和感受,两者代表了人类两种基本的认知方法。“东方文化中
占主流的认知方法一直是经验和直觉,从整体上来认识和处理包括疾
病和生命等复杂事物和问题,而不先把它们分割成一个个单元来认识”
;而西方则主要是沿着“实证加推理”发展其认知方法。在这两种认
知方法下的医生看病就大不相同: 

譬如胃病病人在西医会得到较为准确的诊断,是功能性还是器质
性?通过胃镜和生化检查可以更精确到什么病变部位、程度以及致病
源。而中医看的是病人处于哪个证型,是饮食问题还是七情不调、是
操劳过度还是季节变换所致,病人还伴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一并调理,
从而最终恢复他的整体平衡?

因此,陈竺认为,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模
糊的整体;类似传统的中国水墨画和古典的西洋静物油画。前者勾勒
出一个轮廓,模糊而写意,后者描绘出许多细节,精确而写实。但事
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
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
中医强调“辨证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
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在的西方治疗学
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用。

陈竺表示,当前要特别强调对中医的尊重,如果不知道中医的内
涵、优点、精华是什么,需要改进和改善的部分是什么,就草率对它
下结论,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应该有的态度。医学研究应首先从人
这个复杂的生物系统本身开始,在捕捉和了解其整体特性和规律的前
提下着手进入微观领域。也就是说应该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策略,
先有整体,尽管开始时很模糊,但在明确人体的系统运行功能和状态
的基础上逐步向局部直至最小单元进行科学的还原分析,最终使之自
上而下地逐层清晰化。

沿着这个思维,传统中药大都采用含有几十种甚至几百种化合物
的多味药材组成的方剂进行治疗,这样的复杂药物体系给现代药理评
价带来极大的挑战,也是中医药被认为“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主
要原因;如果将这许多组分的方剂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单一组分的
治疗药物,先研究其在人体内的整体生物效应,明确疗效后再去看局
部,或许就简单得多或者更有方向了。

另外一个值得深思的是,现代医学在专业化还原的策略下分工越
来越细,致使整个医疗系统和疾病治疗的实施过程逐渐趋于“破碎化”
。但是几乎所有复杂性疾病都受到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同一种疾病
的不同亚型以及不同疾病之间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共性特征在破碎
化的诊疗体系下会被丢失,使我们失去不少用简单方法进行治疗或早
期干预的机会。 

陈竺指出,中医首先看的是“人”,一个缺乏明确物质基础而相
对“模糊”的整体,然后通过疾病相关临床表型特征再寻根溯源,逐
层推断其病因病机。但是中医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似乎一直停留在经验
和哲学思辨的层面,没能“自上而下”地走下去,这导致长期以来中
医理论无法用现代语言予以描述,中医与西方医学无法互通互融的格
局。因此中医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陈竺预见,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想如能得
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
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26
发表于 2007-10-31 01:44
给卫生部部长的一封公开信

  部长:

  自看了你关于“中医有望对医学模式带来深远影响”的讲话以后,我认定你
中医理论方面的书读得多了,受其影响会同许多人一样越来越深。同时,人体解
剖学、生理学的知识在你的头脑中会越来越淡漠进而就会完全忘却。所以,你就
有了传统医学理论逻辑思维的痕迹,说出了“医学模式”这种怎么都可以解释的,
让你无法摸到的空泛概念。——这对中华的医疗卫生事业来说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至少大部分业内人士和敢言直谏的科学家看出了这一点。也许完全澄清事实真相
需要几年、几十年,但绝对到不了几百年。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中医的急性萎缩以
及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都是不争的事实。我是一名乡村医生,自然会看到许多
与医疗相关的问题。我把它写出来,诸条如下:

  1、缺乏科学内涵的“新药品”大量涌入医疗市场:疗效好,毒副作用少,
优于同类的药品称为新药。人们利用中药概念模糊难下定义的特点,中药加西药,
换个名字,即成“新药品”。应限制和停止此类药品的生产。传统中药厂在保留
的基础上加以改造,逐渐生产有科学内涵的,能长久占领医疗市场的药品,如各
种疫苗、常规药品、诺和龙等。原则上,停止任何中药生产厂家的审批。——这
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独一无二的一国两医:自然科学没有国界,应去掉“医”字前面的“中
国”、“西方”之类地域称谓的定语,管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内容统一,极易
净化;

  3、医学院校:学习内容应该是入世的、科学的、现代一流的医学文化;

  4、请中医师做取穴试验:让几位中医师在同一人身上取穴(如下肢的下巨
虚、殷门、风市等)定位,各自做好标记。你会发现,同一穴位取点各自不同。
说明了,穴位不在人体上,而是在施行者的观念中;

  5、关于经络的研究:立即下马,停止耗银。去掉理论和穴位,与拔罐、按
摩、梅花针、艾灸、理疗等相提并论。用阿是穴这个概念;

  6、各种诊断仪、治疗仪的生产:既然大家明明白白知道中医理论与现代科
学毫无联系,就应该停止一切与中医、经络理论相联系的各种披着现代科学外衣
的诊断仪、治疗仪的生产活动;

  7、关于中药的问题:中药中有许多成分对人体有害。有的已经明了,更多
的药品成分没有明了,应该加强研究与筛选;

  8、公开公正的大辩论:中医和西医两种理论的代表,面对面地展开学术辩
论,大白于天下;

  9、加强对舆论工具的监督: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禁止做不科
学、不规范的药品广告,尤其是中药产品;

  10、中医中药的去留:几千年的文化遗留问题,我们不期望在一个早上就能
解决,否则会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我们经济发展的成功,说明了计划与自然两
条腿走路的方针是可行的。我们应该象进入世贸组织一样,逐步解决现实存在的
问题。特别是中医工作人员和中药厂的既得利益,应该暂时保留,在适当时机给
以补助。传统与习惯也为他们的暂时保留提供了条件和空间;

  11、拍马屁才是害人精:要珍惜何祚庥、方舟子、张功耀、王澄等人的科学
论断,不要当耳旁风吹掉。中国科学史的丰碑上将刻下他们的名字;

  12、最佳时机:现在先从思想上认识,舆论上酝酿,行动上准备。中华的体
育盛会奥运会圆满成功结束以后,借其东风,逐步施行。

  可喜的是,科学发展观已写入党章,更应引起医疗工作者的注意。应该认真
学习,领会内涵,付诸行动,顺应科学大潮!

  王献章 2007年10月24日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27
发表于 2007-11-2 22:05

某国某媒体的科普内容:

遭辞退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高级工作人员10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揭露美国政府保守了近40年的秘密:月球上存在人类建筑遗迹。
 

    据《共青团真理报》披露,华盛顿国家新闻俱乐部30日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召集人是NASA月球实验室照片保管处前处长、10月23日突然被解雇的肯·约翰斯顿和NASA前顾问理查德·霍格兰德,二人都曾参与了“阿波罗”计划,后者还主持了“阿波罗”登陆的电视现场转播。

    约翰森证实如下: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宇航人员在月球看到并用相机记录下了“远古人造建筑遗迹”,对某些工艺痕迹拍了照片。照片返回到地球后送交专门负责保管照片的约翰斯顿,NASA领导吩咐其销毁,但是照片被秘密地保留了下来。近40年后,约翰森决定公开这些让世人震惊的照片。同时,他还指责NASA造假,其官方公布的照片都是经过特别处理的,特别是对登陆照片做了修改。

    霍格兰德说,宇航员还带回来一些人工制品,而这些技术现在已被美国,俄罗斯,中国、印度和日本应用。这些国家正在进行新一轮月球竞争。“据我所知,美国人将“阿波罗”登月时发现的惊人秘密带回地球,并将这个秘密保守了很多年。“新一轮竞争最终会有一个了断,而不同于50年前与俄罗斯展开的政治竞争,这个了断将决定地球上每一个人的命运。”

    这两个人彻底打破了平静的局面,如果相信他们所说,那么NASA所写的历史充斥着谎言。但是,NASA确实有权对科学、技术和涉及全人类的珍贵信息不予公开,免受国会监督,这是美国国防部门对其进行的保护。霍格兰德明确指出除了掩盖了月球真相,在1976年无人驾驶飞船“海盗”在火星表面发现了微生物这一事实也被NASA掩盖了。

    由于接到消息过晚,该报纸没有更详尽报道具体证据,但是公布了两张照片可以证明一些情况。

    另有报道称,不久前“阿波罗-11”号其中的一个驾驶员艾德云·E·艾德林称其在月球看到了飞碟。而不久前,保存1969年“阿波罗-11”登月记录的698至700号箱子也不翼而飞。也有消息称,这次美国决定“公开”,与中国于10月24日发射的嫦娥-1号有关。(梁旭)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11/01/content_6988844.htm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28
发表于 2007-11-3 01:31

国际最著名医学杂志报道称小猫可预测人的死亡

"密码按:《新英格兰医学杂志》(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是国际医学界最负盛名的学术杂志;2007年最新公布的影响因子,更以52.3高踞全球学术杂志第二,远远超过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自然》、《柳叶刀》。这样的报道,到底是在支持科学、还是支持伪科学?胆敢称之为伪科学的,是支持科学、还是支持伪科学?为什么世界最著名学术杂志的著名科学家们的口味,和那些口口声声把科学挂在嘴上、以科学斗士、反伪斗士、科普作家自居的无业游民,如此格格不入?"

美国小猫能预报死亡 专家撰文称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20:24  新浪科技


神奇小猫奥斯卡


奥斯卡坐在护理中心的过道上


奥斯卡要走向谁身边?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7月26日消息,小猫奥斯卡有一种神奇的能力——预知病人何时去世。这只2岁的小猫在美国普罗维登斯斯蒂瑞养老院康复护理中心长大,这家护理中心专门收治老年痴呆症等重病患者。

约在6个月前,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奥斯卡象医生和护士们那样,在医院里到处忙碌,这里闻闻,那里嗅嗅,不时观察病人,并蜷缩在弥留之际的病人床边,直到他们去世。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在他们观察的25位辞世的病人中,奥斯卡的判断可谓精准无误。工作人员和病人家属开始相信,如果奥斯卡待在某位病人身边,意味着他的生命只有不到4个小时了。

医学专家称奇

大卫·杜莎(David Dosa)医生把小猫奥斯卡的事迹发表在周四出版的著名专业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杜莎是一名老年病学医生、布朗大学医学院助教。“奥斯卡不会犯很多错,它似乎知道哪些病人行将死亡。”杜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病人的亲属从奥斯卡身上获得了安慰,他们很感激这只小猫陪伴他们的亲人度过最后的几个时辰。”杜莎还透露,奥斯卡似乎对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而且它还是一只不合群的小猫,对人并不友好。

布朗大学临终关怀专家琼·特诺(Joan Teno)认为,奥斯卡预测死亡的能力甚至高于护理中心的工作人员。特诺是在亲眼目睹了奥斯卡的第13次案例后,才对这只小猫的能力深信不疑,她说,当时自己观察到一位女病人不能进食,呼吸困难,大腿发紫,这些都是死亡临近的征兆。不过令特诺医生意外的是,奥斯卡并不愿意呆在病房里,她开始怀疑奥斯卡的神奇能力。后来事实证明,特诺医生的判断并不准确,病人又坚持了10个小时。直到她病逝前2个小时,神奇小猫奥斯卡才走进病房,象以往一样,趴在病床边。

医生们表示,大多数接受奥斯卡最后陪伴的病人并不知晓这只长相可爱、毛色灰白相间的小猫是死神的“信使”,因为他们大多数已失去意识。大多数亲属都对奥斯卡心怀感激,因为要感谢奥斯卡,他们才能在亲人病逝前见上最后一面。但也有一次例外,悲痛的家属把奥斯卡赶出了病房。奥斯卡在病房外走来走去,喵喵地叫个不停。

神秘能力从而何来

没有人知道,奥斯卡的预言是有科学道理还是因某种原因引起。特诺医生怀疑,奥斯卡是闻到什么特殊的气味或者观察到护士们的异常举动,从而判断病人即将死亡。

也有研究动物行为的专家认为,奥斯卡可能是因为喜欢温暖而蜷曲在高烧的病人身边。不过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无意探究奥斯卡的神秘预知能力,只要能通知病人亲属及时赶到,最后看一眼自己的亲人就足够了。

最近,奥斯卡获得了一份小礼物,病人家属授予它一块小奖牌,并挂在墙上,用于表彰它对病人们“充满爱心的看护”。(木木)

大卫·杜莎(David Dosa)医生刊登于2007年7月26日《新英格兰杂志》的文章《猫咪奥斯卡的一天》:

Dosa DM.
Related Articles, Links
A day in the life of Oscar the cat.
N Engl J Med. 2007 Jul 26;357(4):328-9. No abstract available.
PMID: 17652647 [PubMed - indexed for MEDLINE]

A Day in the Life of Oscar the Cat
David M. Dosa, M.D., M.P.H.

Oscar the Cat awakens from his nap, opening a single eye to survey his kingdom. From atop the desk in the doctor's charting area, the cat peers down the two wings of the nursing home's advanced dementia unit. 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fronts. Slowly, he rises and extravagantly stretches his 2-year-old frame, first backward and then forward. He sits up and considers his next move.

In the distance, a resident approaches. It is Mrs. P., who has been living on the dementia unit's third floor for 3 years now. She has long forgotten her family, even though they visit her almost daily. Moderately disheveled after eating her lunch, half of which she now wears on her shirt, Mrs. P. is taking one of her many aimless strolls to nowhere. She glides toward Oscar, pushing her walker and muttering to herself with complete disregard for her surroundings. Perturbed, Oscar watches her carefully and, as she walks by, lets out a gentle hiss, a rattlesnake-like warning that says "leave me alone." She passes him without a glance and continues down the hallway. Oscar is relieved. It is not yet Mrs. P.'s time, and he wants nothing to do with her.

Oscar jumps down off the desk, relieved to be once more alone and in control of his domain. He takes a few moments to drink from his water bowl and grab a quick bite. Satisfied, he enjoys another stretch and sets out on his rounds. Oscar decides to head down the west wing first, along the way sidestepping Mr. S., who is slumped over on a couch in the hallway. With lips slightly pursed, he snores peacefully — perhaps blissfully unaware of where he is now living. Oscar continues down the hallway until he reaches its end and Room 310. The door is closed, so Oscar sits and waits. He has important business here.

Twenty-five minutes later, the door finally opens, and out walks a nurse's aide carrying dirty linens. "Hello, Oscar," she says. "Are you going inside?" Oscar lets her pass, then makes his way into the room, where there are two people. Lying in a corner bed and facing the wall, Mrs. T. is asleep in a fetal position. Her body is thin and wasted from the breast cancer that has been eating away at her organs. She is mildly jaundiced and has not spoken in several days. Sitting next to her is her daughter, who glances up from her novel to warmly greet the visitor. "Hello, Oscar. How are you today?"

Oscar takes no notice of the woman and leaps up onto the bed. He surveys Mrs. T. She is clearly in the terminal phase of illness, and her breathing is labored. Oscar's examination is interrupted by a nurse, who walks in to ask the daughter whether Mrs. T. is uncomfortable and needs more morphine. The daughter shakes her head, and the nurse retreats. Oscar returns to his work. He sniffs the air, gives Mrs. T. one final look, then jumps off the bed and quickly leaves the room. Not today.

Making his way back up the hallway, Oscar arrives at Room 313. The door is open, and he proceeds inside. Mrs. K. is resting peacefully in her bed, her breathing steady but shallow. She is surrounded by photographs of her grandchildren and one from her wedding day. Despite these keepsakes, she is alone. Oscar jumps onto her bed and again sniffs the air. He pauses to consider the situation, and then turns around twice before curling up beside Mrs. K.

One hour passes. Oscar waits. A nurse walks into the room to check on her patient. She pauses to note Oscar's presence. Concerned, she hurriedly leaves the room and returns to her desk. She grabs Mrs. K.'s chart off the medical-records rack and begins to make phone calls.

Within a half hour the family starts to arrive. Chairs are brought into the room, where the relatives begin their vigil. The priest is called to deliver last rites. And still, Oscar has not budged, instead purring and gently nuzzling Mrs. K. A young grandson asks his mother, "What is the cat doing here?" The mother, fighting back tears, tells him, "He is here to help Grandma get to heaven." Thirty minutes later, Mrs. K. takes her last earthly breath. With this, Oscar sits up, looks around, then departs the room so quietly that the grieving family barely notices.

On his way back to the charting area, Oscar passes a plaque mounted on the wall. On it is engraved a commendation from a local hospice agency: "For his compassionate hospice care, this plaque is awarded to Oscar the Cat." Oscar takes a quick drink of water and returns to his desk to curl up for a long rest. His day's work is done. There will be no more deaths today, not in Room 310 or in any other room for that matter. After all, no one dies on the third floor unless Oscar pays a visit and stays awhile.

Note: Since he was adopted by staff members as a kitten, Oscar the Cat has had an uncanny ability to predict when residents are about to die. Thus far, he has presided over the deaths of more than 25 residents on the third floor of Steere Hous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 in Providence, Rhode Island. His mere presence at the bedside is viewed by physicians and nursing home staff as an almost absolute indicator of impending death, allowing staff members to adequately notify families. Oscar has also provided companionship to those who would otherwise have died alone. For his work, he is highly regarded by the physicians and staff at Steere House and by the families of the residents whom he serves.

Source Information

Dr. Dosa is a geriatrician at Rhode Island Hospital and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t the Warren Alpert Medical School of Brown University — both in Providence.

转载自:http://content.nejm.org/cgi/content/full/357/4/328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2

现金
205 元 
精华
帖子
5 
注册时间
2007-11-3 
最后登录
2007-11-3 
29
发表于 2007-11-3 01:58
合肥协和医院确实是大大大大的骗子。 。。。。骗走我两万多快 ,。 。。。 。还没有把我病治好。 。。肝病的同志千万别在上当了    我心痛 后悔。。。。。。。。。。。。。。。。。。。

Rank: 4

现金
370 元 
精华
帖子
50 
注册时间
2004-12-16 
最后登录
2010-12-12 
30
发表于 2007-11-6 03:40
期待中!!!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16 07:00 , Processed in 0.02238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