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肝硬化论坛 存档 1 中国的干细胞研究骗局
楼主: liver411

中国的干细胞研究骗局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1
发表于 2007-4-3 05:57
www.yweekend.com/WebNews/070315/a02/070315a0201.shtml

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73、863计划居然选错首席科学家了?以致数千万元科研经费打了水漂?

发帖人用的是“怀疑”、“估计”等词语,但在帖子中列举出大量论文作为“佐证”,并在“新语丝”上引发网友激辩:李凌松的研究成果是不是“胚胎干细胞”研究?是不是值得动用973和863的大量资源?

记者对此事分别向科技部等当事方进行了求证,被告知此事“查无实证”。

《青年周末》记者 陈万颖


李凌松(中)从海外回到北大主持干细胞研究,至今已近7年。


胚胎干细胞取得难度大,应用范围广,对其研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发表在中国科技部网站上的举报信息

李凌松(中)从海外回到北大主持干细胞研究,至今已近7年。


胚胎干细胞取得难度大,应用范围广,对其研究受到全世界的关注。


发表在中国科技部网站上的举报信息


新浪博客中的举报信息
三条匿名信息指向北大长江学者造假 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帖子引起记者注意

3月8日,一篇题为《中国的干细胞研究骗局》的帖子出现在中国著名的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的首页。发帖人显示为“胡未明”。

在这篇帖子里,胡未明把矛头对准了2001年由科技部开始支持的“973项目”中的《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称“科技部决策的背后是一群所谓的科学家,从以上科技部官方发布的文字可以看出这一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无知与狂妄。”

更是指名道姓地指出了三位学者的名字:北京大学的长江学者李凌松教授、挂职在中国科学院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盛会珍教授、原清华大学教授,现在中科院工作的裴端卿教授。

“五年过去了,连一篇像样的研究论文都发表不出来,可见该领域中国科学家的水准。李凌松最后为了交差,掏钱向原来清华大学的裴端卿买了一篇论文的署名权来交差。原清华大学的裴端卿(现已转至中科院)也凭借两篇JbC一下混成了中国的干细胞权威。”

“中国宝贵的科研经费就是这样被科技部的无知官员还有一批科学骗子给挥霍的。”在发帖人“胡未明”看来,中国科技部从2001年开始花费数千万元支持的“973计划”中的干细胞研究,竟是一场“骗局”,并以此质疑李凌松教授的一个新项目,也就是2006年底刚刚通过立项的“863课题”“干细胞和**工程”将和已经结题的“973项目”一样,“一塌糊涂”。

博客罗列李凌松论文作为“佐证”

不知是不是巧合,记者发现披露此事的还有两处,其中一处是3月2日零点开通的博客,博主名为“小声嘀咕”(blog)。

在开篇欢迎语中,除了博客固有的欢迎语句之外,博客主人做了说明:“利用假的科学骗取金钱,再利用金钱换取科学界的地位,再将自己假的科学变为酷似真的,再骗取更多的金钱……如此循环往复后果不堪设想。我将尽可能的在这里揭露一些人和事,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让我们把损失降到最低。”

在随后的几分钟内,“小声嘀咕”贴出了第一篇博客文章,题目是《973干细胞项目专家李凌松这几年都干了些什么?》。

在这篇文章里,“小声嘀咕”具体针对的是2001年科技部资助的两大973干细胞基础研究课题之一——《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的分化与**干细胞的可塑性研究》。李凌松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小声嘀咕”列举了李凌松的23篇论文,这是“小声嘀咕”通过Pubmed(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下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基于www.的查询系统)查到的李凌松在2004年和2005年期间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论文,其中20篇涉及干细胞。

“小声嘀咕”认为,在这23篇论文中只有10篇可以算作李凌松的“成果”,因为其他的论文中李凌松并不是“通讯作者”。一般来说,“通讯作者”可以等同为论文“第一作者”,是论文贡献大小的表现之一。并且,这其中只有3篇论文与胚胎干细胞有关。而这项耗资2000万元的国家“973项目”课题中,李凌松和北京大学干细胞中心负责的是《胚胎干细胞增殖及定向分化的研究》和《人胚胎生殖嵴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两个课题,正是以胚胎干细胞为研究对象。

当记者在中国科技部网站查询有关李凌松负责的“973课题”和刚刚立项的“863课题”信息时,发现在“公众问答”版块中,有一位名为“张浩东”的网友留言反映问题,时间是2007年1月29日。

“李凌松作为973的首席科学家承担课题已经5年多了,现已到结题的日子,但是他做出的成果实在有限,从他已经发表的大部分文章都同时有另一该专业教授,而第一作者又往往与那个教授属于同一机构,研究内容涉及多个干细胞领域,高度怀疑李凌松利用科研经费换取文章署名,充当包工头,而这些文章与‘973项目’中承诺的研究内容相去甚远,请科技部提高警惕,保证资助有真才实学之人。具体可与我联系。”

在“答复”栏中,状态显示为“已电话联系”。

三个帖子都是匿名举报?

2个月的时间里,身为国家“863计划”、“973计划”重点项目中的干细胞研究和其主导科学家突然面临这样的指责,是否同一人所为?记者先后对这三个帖子的发帖人做了核实。

记者联系了新语丝网站的主人,著名“科学打假人”方舟子,询问在3月8日署名“胡未明”的帖子是否实名发帖。

“是化名。我知道他是谁,但没有他的同意,我不能告诉你。”方舟子说,“我可以用邮件联系他,但既然他用化名发帖,就应该不想让人知道他的身份,估计玄。”果然,截至发稿时止,记者没有收到回复。

博客的博主“小声嘀咕”并没有留下任何联系方式。记者在其博客上留言,也未见回复。

在科技部“公共问答”版块也看不到“张浩东”的任何信息。

两个“张浩东”是否同一人?

科技部那个举报信息的举报人张浩东并没有公开联系信息可供查询。

记者通过搜索发现,李凌松是北京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科宇公司临床合作部经理的名字正是张浩东。

此前,张浩东和李凌松曾经同时出现在一篇报道中接受记者采访。

两个“张浩东”是否同一人?

“是,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但去年10月被公司解聘了。”科宇公司负责公共关系事务的纪先生说。他对科技部网站上这个以“张浩东”为名反映“973项目”“骗局”持有怀疑。

“张浩东当时是我们公司临床合作部的,负责的事情是和医院沟通,把我们的一些新技术和药物拿到临床使用,而且他只是硕士毕业,并没有参与这个‘973项目’,应该不了解具体情况。”纪先生说。

说到为何解聘,纪先生没有透露详情,只是说:“有各种原因吧!”

科技部回应:查明举报人无真凭实据 查证后就电话回复了举报人

3月13日,记者就此事向科技部相关部门做了核实。

“973计划”属于基础研究司管理,科技部新闻办工作人员陶先生在向基础研究司核实后告诉记者,1月29日,科技部信访办看到这条信息后,将信息转至基础研究司。基础研究司与举报人张浩东取得了联系。

“他自称是和李凌松有合作关系的一个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合作的时候觉得李凌松的水平不高,写不出那样的论文,所以他怀疑他用钱买来了别人的论文署名权。但他没办法提供任何证据,仅仅是怀疑。”陶先生说。

不排除有人“公报私仇”

“网上的发帖太混乱,谁也不知道新语丝上发帖的人和博客的‘小声嘀咕’是不是就是张浩东,而‘张浩东’也不一定就是真实的姓名。当时回复之后张浩东那边就没下文了,不知道为什么2个月后又在网上出现了。我觉得不能排除有人以此公报私仇。”陶先生说。

李凌松2006年的“863项目”是经过3轮严格评审才通过的

对于李凌松是否有资格担任“973项目”的主持科学家,陶先生告诉记者,当时确认李凌松作为此项计划的负责人时经过了3轮筛选和评审,科技部是认同他的研究水平的。而在“973项目”结束之后,其成果也通过了专家的评审。

“从我们现有掌握的情况看,并没有发现李凌松教授挪用科研经费等问题,也不存在论文造假等问题。网友贴出的只是一家之言,可信度不高。”

李凌松教授目前在意大利进行学术工作,而记者联系上了另一位当事人,就是被网友指责为科研经费出卖论文署名权的某教授(应其要求,隐去姓名)。该教授推荐记者采访强伯勤院士,“他是李凌松负责的‘973项目’评审组组长。”但强院士表示不清楚此事,所有的评审资料已上交科技部。

对网上的指责,某教授认为毫无意义,但还是作出了一些回应。

“973项目”进行2年后纳入李凌松的课题组

李凌松教授是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按973的规定是2+3的模式。也就是科技部把前两年的经费拨给你,运行两年,两年后首席科学家可以按照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调整,有的项目会撤掉,有的会加入。我的课题组就是在这个调整的阶段进入这个“973项目”的。纳入之后就会从李凌松教授那里得到相应数量的科研经费。

从没在论文的作者栏署李凌松教授之名

“973计划”的管理规范很严格,973作为基础研究的项目,是很成功的品牌,首席科学家制度也是非常好的,就是某一个领域里面由一个大家公认的科学家来牵头做,但是每个项目还是大家各自做。像我自己的课题,还是我的课题。如果仅仅是提供经费支持,那是不会把名字放到作者里面去的。但来源我必须要注明。

按照规定,我们在发表文章的时候,要致谢提供科研经费的项目和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以表明我们参与了这个项目。但绝对没有在作者栏里面写过他的名字。

论文发表在怎样的杂志算一流没有定论

发表在什么样的杂志上算作出成果?这种说法很不科学。

在我们做科学的圈子里,没有一个权威的机构来把所有杂志做一个排名和评级。比如费城有个评价杂志的量化标准,我们经常开会的时候也会讨论,某一个标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可能完全科学。有的杂志之前是40几个点,第二年变成20几个点,第三年又变成30几个点,这些值都是随时变化的。不好定哪个杂志究竟是不是一流。

我们肯定会投给我们自己认可,觉得在科学界大家都认可,审稿严谨的杂志。

是合理质疑还是无知无畏

“新语丝”是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开办的网站,上面常有对学术问题的质疑和对学者造假的揭露。

早在“小声嘀咕”的博客发表时,就在新语丝论坛上引起网友的激辩,分为“挺李”和“倒李”两派。而“胡未明”这个ID并未参与其中。

方舟子对文章内容已做验证

这篇“新语丝”网站的文章先是发到方舟子的邮箱。

“他提出的问题其实很容易查证,我只需要在网上的论文库里搜索一下,不用费多少时间。他列举的那些杂志,都是国外的没错,但水平不高。”学生物出身的方舟子说。

973项目“挂羊头卖狗肉”?

“小声嘀咕”博客中所说,李凌松的论文中只有3篇与“胚胎干细胞”有关。而网友wow2为了反驳他,列出了自己认为的李凌松与“胚胎干细胞”相关的11篇论文。

之所以会有3篇与11篇的差别,是因为网友对“胚胎干细胞”的概念有不同认识。

wow2所列的10篇论文(有1篇是重复列举)中有至少5篇是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以下简称“MSCs”)的,在另一些网友看来,对“MSCs”的研究并不能算作是真正的“胚胎干细胞”研究。

李凌松教授担任董事长的北京科宇联合干细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科宇公司)副总经理杨勇女士告诉记者,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两种,“MSCs”是成体干细胞中最容易获得的一种,目前对“MSCs”的研究已经处于可以开发药物制剂和医疗器械的阶段,比如用来治疗白血病的原始间充质注射液。而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则还处在基础研究阶段。

“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任何细胞,成体干细胞只能分化成特定的几种。胚胎干细胞取得难度比成体干细胞大,但应用比成体干细胞广,再加上涉及一些伦理问题,所以对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更难,也更受关注。”杨勇说。

方舟子告诉记者,“李凌松申请的是胚胎干细胞,但他的论文我们看到很多并不是关于胚胎干细胞而是其他的干细胞。两种研究的意义不一样。”

掏钱买署名权?绝不可能

李凌松是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主任,也是科宇公司的董事长和首席科学家。杨勇女士说,科宇公司所用的研究技术均是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的。

当记者提到帖子中的“用科研经费向裴端卿买论文署名权”一事,杨勇很惊诧地表示“绝对不可能”:“我自己参与写的东西,怎么会署别人的东西?”

花2000万元办200万元的事?

新语丝论坛上一位名为“庞游”的网友2月25日发帖称,网友列出的11篇论文,除一篇外,几乎完全与其proposal(项目提案)题目所表达研究内容无关。所发杂志太一般,唯一一篇在Stem Cells上的,还是间充质干细胞。“这十一篇文章的工作,就算全在同一个实验室完成,200万元人民币足以搞定。李教授的论文,如此昂贵。”

李凌松的“973项目”是否获得了2000万元科研经费?科技部973处的工作人员说经费情况不能对外公开。

“李凌松的新课题,“863计划”的项目2006年12月才开始运作,这时候就说‘结果一塌糊涂’,未免太早了点吧!”863处的工作人员说。

背景链接

何为“973计划”?

1997年由中国科技部**实施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简称“973计划”。

“973计划”的目标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在更深的层面和更广泛的领域解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何为“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被称为“863计划” ,由于是1986年3月提出,故得名。

863计划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

[973计划更偏重基础科学研究,863计划更注重科学技术的实际应用。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2
发表于 2007-8-12 07:26
以下是引用liver411在2007-3-9 8:23:00的发言:


  【C&K驻美国特约记者报道】日前,C&K记者采访了美国科学院外国事务部主
任克莱登博士,请他谈谈美国科学界对中国科研水平的看法。

  克莱登博士告诉记者,近几年来,美国科学院密切关注中国科研水平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增加,科研实力也飞速发展。今年初,美国科学院的一份关于
中国科研水平的内部报告送交资深院士传阅后,大家感到十分震惊。有的院士自
感羞愧,今后拒绝参加任何科学院的活动。更有个别院士要求辞去院士头衔,闭
门不出。这份报告递到总统办公室后,政府通知各媒体,不得报道任何中国科研
发展的新闻。

  克莱登博士例举了几个让他感到害怕的中国科学家。

  首先提到的是北京大学丁小平教授。北京大学世界排名第十七,这实际上是
对北京大学的低估。丁小平仅是北京大学社会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其
水平就已经超出美国任何一所大学的教授,北京大学的正式教授们的水平更没法
估量。哈佛大学号称世界排名第一,其实是徒有虚名。丁小平教授在大学开设本
硕博课程超过一百三十门,哈佛大学哪位教授能有这样的水平?哈佛大学全部诺
贝尔奖金获得者加起来,还不如丁小平教授。就算哈佛大学的个别教授在某个专
业的水平能超过丁小平教授,但在知识的广度方面,与丁小平教授相差很远。美
国至今还找不到哪位教授精通工、理、哲、经、管、文等专业三十多个学科,更
没哪位教授有能力带百多名不同专业的研究生。

  克莱登博士接着提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所长肖传国教
授。肖教授的肖氏反射弧原理,是国际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其重要性比当年发
现青霉素和 DNA还重要。美国科学界因为嫉妒这项成果,对美国民众进行封锁,
导致美国人不知道一百年来医学领域最重大的发现。美国科学院对此也有苦难言,
如果面对现实,将会得罪众多的美国医学科学家,如果不面对,又违背科学精神。
肖教授的科研成果在中国评审时,请了很多本专业外的专家,例如,手外科专家
顾玉东院士,神经科学专家韩济生院士等。而且不回避自己的老师,请了本单位
的裘法祖院士。这种做法,美国科学界办不到,说明中国科学界的评审制度比美
国先进得多,初步估计要先进五倍。

  中国三流大学的教授,发表论文也比美国一流大学的教授多,例如武汉科技
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朱海亮教授,一年发表65篇国际著名的SCI论文。这还不
算什么,克莱登博士特别提到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女研究生李雪梅。李雪梅是
青岛科技大学三年级博士研究生,在短短3年时间里,已经发表SCI论文近140篇。
美国不但研究生达不到这样的水平,最有名的教授也不可能在三年内发表140篇
SCI论文。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一个研究生的水平就远远超过美国最有名
的教授。中国教授的水平如何?人们不敢想象。

C&K通讯社总部严重声明:本社新闻纯属扯淡,如有雷同,那是相当地见鬼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2902 元 
精华
16 
帖子
13768 
注册时间
2006-12-19 
最后登录
2019-7-12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33
发表于 2007-8-12 13:07
现在中国的学术界不说也罢,真正干事的人又有多少?
有时会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 BEST WISHES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4
发表于 2007-8-12 14:26
起码中国有克隆鼠,兔,牛,猪,羊之类的.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19550 元 
精华
帖子
9448 
注册时间
2002-8-26 
最后登录
2019-8-15 

版主勋章 电脑大牛

35
发表于 2007-8-12 23:20

没指望了,那时候地坛医院一个主任说,二三十年内没希望了,另一个说,中国没希望了,还得看老欧老美的

肝病,只
要好好保养,勤勤恳恳的修养锻炼,再重的病也能好起来,推广传统的养生观念,全国的肝病医疗费可以减少一半,QQ:183175942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2902 元 
精华
16 
帖子
13768 
注册时间
2006-12-19 
最后登录
2019-7-12 

荣誉之星 心爱宝宝

36
发表于 2007-8-13 06:28
学术腐败是怎样炼成的
智效民

在全国政协最近召开的“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专题协商会上,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说:“科技造假,比豆腐渣工程还要容易搞。”甘先生还是中科院院士、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他指出:“科技战线腐败的危害,不仅仅会给国家带来资金上的严重损失,更加严重的是它将会败坏科学技术领域的传统和作风,腐蚀了这支队伍,其后果将不是几个项目,几项任务,几亿金钱,而是一代人的素质和形象,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能不能正常发展的重大问题。”由此可见,如今的学术腐败,已经不仅仅是科技造假,而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学界漫延扩散。因此有人把这种学术腐败归纳为十种表现:一是粗制滥造,拼凑抄袭;二是造假浮夸,虚假引进;三是“跑部钱进”,钱权交易;四是近亲繁殖,学术乱伦;五是师生沆瀣,互相利用;六是内定奖项,关系评审;七是买卖论文,互搭便车;八是热衷社交,注重创收;九是学霸横行,排斥异己;十是派系恶斗,互相倾轧。对于这种状况,著名华裔数学家邱成桐气愤地说:“他们搞的根本不是学术,而是权术!” 他还说:“作假抄袭不是浮躁的问题,而是整个道德的问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看来,中国的学术界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可能与以下几个问题有关:一是漠视科学精神的思想观念,二是权力依附的人格取向,三是无视兴趣的教育过程,四是官学结合的寻租体制。

      漠视科学精神的思想观念
      中国现代学术体制的创立,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从蔡元培入主北大,胡适等一大批留学生从海外归来,到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和中央研究院的成立,都为这个体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学术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追求真理,因此学术界历来被视为一方净土,学者专家也被视为社会的良知。如果学术界和学者也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不会有什么希望的。
      我想先讲一件被人遗忘的事。 1948年,正值内战时期,在藤影荷花的清华园里,正在开展一场通才教育大讨论。参加这场大讨论的,有大家熟知的潘光旦、冯友兰、陶葆楷、梁思成、钱伟长等文科先生和理工科教授。当时,冯友兰先生刚从美国回来,他在一次演讲中说:大学不是职业学校,不是宣传机关,也不是教育部的一个科室;大学是传授知识的部门,是不受任何干涉的专家集团,是独立的追求真理的研究单位。这说明学术研究只服从于真理,而不应该受权力或利益的支配。
      在这次演讲中,冯先生之所以要辨析大学的功能,是为了说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追求真理的人,而不是为了制造会说话的“机器”。到上世纪80年代,冯先生对这场大讨论仍然念念不忘。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

      当时教授会经常讨论而始终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是大学教育的目的问题。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哪一种人才呢?是通才呢?还是专业人才呢?如果是通才,那就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求学生们都学一点关于政治、文化、历史、社会,总名之曰人文科学。如果是专业人才,那就不必要有这样的要求了。这个分歧,用一种比较尖锐的提法,就是说,大学教育应该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这两种主张,屡次会议都未能解决。

      最近,有人以学习美国社区大学为由,鼓吹要把大学办成职业学校。这不仅反映了当今学界急功近利的心态,也暴露了一些人对学术的无知,对科学精神的漠视。
      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完全是非功利的一种智力活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中国科学社创始人任鸿隽就尖锐地指出:自清末以来,虽有“无数博士硕士翰林进士”,却不过是饰己炫人、挟术问世、“为利而学”罢了。这就使中国根本没有一个“为学而学”的学术界,中国长期衰弱、国人“非愚则谀”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所谓“为学而学”,就是只服从真理而不计利害。后来竺可桢也说,有人以为西方文明“是科学造成的”,因此许多人以为中国只要掌握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便可以迎头赶上世界潮流。殊不知,由于我们缺乏西方科学家那种“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因此所谓科学技术的引进,只能产生南桔北枳的结果。如今学术界种种腐败现象,说到底是“为利而学”的结果,是缺乏“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科学精神的表现。
      这里所谓“为利而学”,不仅是当年洋务派固守的理念,也是当今学界最显著的特征。不同的是,当年的洋务派之“利”,还有富国强兵等内容;而如今的有些学官和伪学者们,却除了一己私利之外,什么也不顾。正因为如此,学术界才会造假成灾,剽窃成风。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居然从国外买回芯片,雇上民工打磨掉人家的标志,当作自己的产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骗取政府一亿一千万元,就是最典型的一个案例。更可怕的是,韩国发生类似事件是要入狱判负法律责任的,而中国的这种事情往往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也是学术腐败越来肆无忌惮地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权力依附的人格取向
      除了漠视科学精神的思想观念外,学者们依附于权力的人格取向,也是学术腐败的又一原因。
      冯友兰在1948年的演讲中反复强调,现代大学是不依附于政府等权力部门的独立的追求真理的研究单位。在这里,师生们奉行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但是,1952年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以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单纯的理工科大学。这种改变意味着“人”的培养已经结束,“机器”的制造将要进行。
      上世纪50年代初,名为“洗澡”而实际为洗脑的思想改造运动便开始了。当年在清华读书时号称“吴(宓)门三杰”之一的贺麟,后来是北京大学教授。他在这方面也有非常痛苦的经历。据他的同事杨子熙回忆:“……解放初期,当我们在‘红楼’帮助贺先生洗澡时,大家说,黑格尔唯心论有什么舍不得丢掉的,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有什么不好一刀两断的。我们是那样地‘慷慨’,贺先生是那样地动情,他好久说不出一句话。当时,我们感到实在不好理解,只说他思想太顽固。”(《会通集》第31页,三联书店1993年版)即便是在这种环境中,当贺麟听到苏联专家把康德、黑格尔诬为反动哲学家时,也要义愤填膺地说:“这简直是侮辱圣贤!”(同上,第301页)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国民党统治时期,贺麟就说过,尽管政治是“侵犯学术独立自主的最大力量”,但由于自由独立的学术是培植自由独立人格的根本,是建立独立自由政治的源泉,所以学者应该像肩负“守土之责的忠勇将士,须得拼死命以保卫祖国一样”,来维护学术的自由和独立。他还说,学术和政治应该是体和用的关系,“一个政府尊重学术,无异于饮水思源,培植根本。假如政府轻蔑、抹煞、鄙视学术,那么这个政府就渐渐会成为‘不学无术’、‘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政府,(这样的政府)恐怕不久也就会塌台的”。(《文化与人生》第246-248页,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解放后,一些 “不通世故”的知识分子也因为坚持上述信念,或是遭到批判,或是被打成右派,文革时期更是惨遭迫害。这就使更多的人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成为噤若寒蝉的依附于权力的顺民。
      在计划经济时代,知识分子被安排到各个单位。如果要想离开,必须有领导批准、组织人事部门同意,才能办理调动手续。这种单位身份所有制使本来是自由之身的知识分子,不得不为权力所驱使,要看领导眼色行事。
      改革开放以后,知识分子的待遇提高了,但是又要面对繁琐的层层考核。由于考核标准定得毫无道理,致使不少大学教师和博士硕士为了应付考核和评定职称学会了弄虚作假,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从表面上看,这是个人的道德操守问题,但实际上是某种权力下的考核制度所致。许多人只好花钱去买学问。今年有一项调查显示:在180位受访的博士中,有60%的人承认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而我们的学术刊物,也都公开半公开地卖版面了。于是,人们不禁要问,花钱出书和发表论文,与社会上一再打击的花钱买文凭有什么不同?

      无视兴趣的教育过程
      毫无兴趣的教育过程扼杀了青少年创造力,也淡化了对美和道德上的辨别力。
      多年来,如何安排国民的就业始终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文革之前,支农支边和上山下乡虽然被誉为培养革命接班人和反修防修的百年大计,但这种精心的政治包装不过是为了掩盖无法解决的就业问题罢了。文革以后,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很快,计划生育政策也成效显著,但不知什么原因,就业矛盾仍然非常严重。为了抢得就业先机,整个社会都把上大学当作孩子们的唯一出路。这就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极不正常的高考景观,应试教育也应运而生。为了适应这种教育体制,孩子们从入学开始,就要背上沉重的书包,接受无休止的知识灌输,然后通过没完没了的复习背诵去应付考试。因为大家都相信,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从小不脱颖而出,就会被社会淘汰。近年来,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有关部门也把大学扩招当作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手段。但是从解决就业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无异于寅吃卯粮、饮鸩止渴。
      其实爱因斯坦早就指出:

      达尔文的生存竞争以及同它有关的选择的理论,被很多人引证来作为鼓励竞争精神的根据。有些人还以这样的办法试图伪科学地证明个人竞争这种破坏性经济斗争的必然性。但这是错误的,因为人在生存竞争中的力量全在于他是一个过着社会生活的动物。正像在一个蚂蚁窝里的个别蚂蚁之间的交战说不上什么是为生存所必需的,人类社会中各个成员之间的情况也是这样。(《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45页)

      这就提醒我们,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是有能力避免恶性竞争和弱肉强食的。不幸的是如今国人仍然把这种恶性竞争奉为社会生活的铁律,这就使社会结构丧失弹性,人际关系极度紧张。于是,青少年在一轮又一轮的考试竞争压力下,处于极度的焦虑之中。他们失去了校园的欢快、求知的乐趣。这一切,都是鼓吹竞争的应试教育造的孽,惹的祸。
      爱因斯坦还说:

      另一方面,我也要反对认为学校必须直接教授那些在以后生活中要直接用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种观点。生活所要求的东西太多种多样了,不大可能允许学校采取这样的专门训练。除开这一点,我还认为应当反对把个人当作死的工具来对待。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照我的见解,在某种意义上,即使对技术学校来说,这也是正确的,尽管技术学校的学生将要从事的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专门职业。

      在此基础上,他反复强调:在学校,“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同上,第146至147页)基于这一理念,他认为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同上,第310页)

      官学结合的寻租体制
      如果说20多年前,学术界还是穷得叮?响的话,那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实行,学术界的买卖活动也开始了。
      记得大约在1992年前后,某省官场上突然要评职称。许多市县一级的干部没有任何科研成果,又想评个高级经济师或高级政工师,于是他们纷纷向在本省社科评审系列担任评委的人求救。有一位研究所的所长多年来一直是一个大型课题的负责人,但是这个课题始终没有进展,于是就乘此机会以经费紧张为名,让那些想评职称的市长县长们每人出几万元,就可以在该课题的二级项目上挂个名。这笔交易很快就达成了:市长县长们因此“评”上了职称,而那位所长的项目也赚了几十万。
      90年代后期,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学术界弄钱的门道也多了起来。于是某些单位便有人开始直接从省财政厅拿到科研经费。起初我还有点纳闷,按照惯例,省里的钱是对单位的,怎么会直接划拨给个人呢?后来才知道,原来这笔钱由分管科教的副省长掌握,后来政府的钱多了,副省长就把这个权力下放给财政厅的一名处长。于是,只要与这位年轻的处长拉上关系,随便捏弄一个课题,就可以申请到两三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科研经费。对于这种状况,单位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只要有人能够申请到这类经费,单位可以按比例抽管理费。至于这些课题是否应该立项,有没有学术价值,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难题,课题结束后如何审核,根本没有人过问。因此,这些钱往往成了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近几年,许多人除了向省财政厅要钱以外,还可以向其他厅局和市县政府伸手。对一些政府部门来说,他们搞规划、打报告、写总结、搞评比,都需要写手。如果能加上点“学术含量”,更是求之不得的事。就许多“学者”来说,由于在学校时就对学问没有兴趣,进入研究领域又缺乏追求真理的信念,再加上钱迷心窍,因此很容易与官场沆瀣一气。当然,要想获得有关部门青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说在北京是“跑部进钱”的话,那么在省城就需要跑厅局、跑市县了。据说有人为了向政府部门要钱,经常陪官员们喝得酩酊大醉。
      需要指出的是,钱弄来以后该怎么花,这是没有人管的。当然,为了盖个公章,是要让单位收15%提成的。由于这笔钱来的容易,近年来某些科研单位也吃喝成风。那种划拨到个人名下的科研经费,既不要审计,又没有监督,完全能够以学术研究的名义为所欲为。难怪人们要说:“花科研经费比花自己的钱还容易。”
      科研单位如此,大学又如何呢?前些年,有人调到北京一所重点大学,他回来后告诉我,他们那里的课题多得应付不过来。稍有点儿名气的教授声称,不是省部级以上的课题不做!有些教授特别忙,除了出国访问和到外地讲学(其实是走穴)外,在北京的时间大多要用于应酬,根本没有空闲去教书做学问。据我所知,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为了让老师安心于教学研究,一般大学是不允许教授兼职的。如果你非要兼职,那只能当讲师不能当教授。这种情况就好像当年鲁迅在教育部供职同时又在女师大兼课一样。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不是一个赚钱的营生,教师和学生应该是言传身教的关系。学生尊重教师,不仅是因为他知识渊博,更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如果当老师的只知道向钱看,当学生的又怎么会对他肃然起敬呢?
      这种官学结合的寻租体制,不仅严重地侵犯了公民的利益,也瓦解了学者的人格,腐蚀了学者的灵魂,败坏了社会风气。如果说假药会毒害人的健康,那么学术腐败将会危及民族的前途。
原载《民主与科学》(九三学社主办)2006年第5期

有时会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 BEST WISHES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9043 元 
精华
帖子
4485 
注册时间
2004-7-18 
最后登录
2018-8-18 
37
发表于 2007-8-13 15:18
以下是引用九阴真肝在2007-8-12 10:20:00的发言:

没指望了,那时候地坛医院一个主任说,二三十年内没希望了,另一个说,中国没希望了,还得看老欧老美的

谈科学的发展观-茅于轼

″发展观″有各种各样的,有的好,有的坏;有的过去是好的现在不对头了,过时了.我们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意味着过去对发展的看法需要调整.向哪个方向调整?向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所谓科学,意思是正确的,经得起检验的.如果再问下去,什么样算是正确的?怎么才能经得起检验?对不起,讲不太清楚了.
这么分析下来,原来所谓的科学,只不过说它应该是好的,正确的,经得起检验的.再问就说不清了.如果有两个不同的发展观,到底哪个算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哪个不算科学发展观,说到底是搞不清楚的.主张某个发展观的人,绝不会认为自己的发展观是不符合科学的,是错误的.当有不同的发展观出现的时候,双方都不会承认自己的发展观不符合科学.这样,我们最后得到的结论颇为出乎意料,我们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根本不能帮助我们搞清楚哪个发展观是我们所要的,无助于鉴别何者正确,何者错误.奇怪的是我们只要说明是科学的好像问题已经交待清楚了,再也没有谁进一步去追究,究竟什么算是符合科学的.

这是包含在我们日常思想方法中的一个严重疏忽.以为把问题交给一个正确的答案,就可以放心了.至于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根本还没搞清楚.科学发展观的提法就具有这种特点.我多次批判的韩愈的伯乐相马的文章,是典型的含有这种错误思想方法的一个例子.可是它已经流传了一千二百多年,谁也没有感觉它有什么问题.韩愈的意思是千里马很难识别,往往被埋没得不到发挥.解决的办法是请伯乐来判断,哪匹马是千里马.问题到此似乎已经解决.可是就没有想一想到哪儿去找伯乐.找伯乐一点儿也不比找千里马容易.假定有两个人,都说自己是伯乐,而他俩相的千里马还不一样,到底谁是真伯乐,谁是假伯乐,根本是搞不清的.按照韩愈的办法,再去请伯乐的伯乐来,先看看谁是真伯乐.然而伯乐的伯乐还有真假的问题,这样推下去是没有结果的.

再举一个关系更为重大的例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是∶有计划,按比例.教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全国有几亿人民受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育,谁也没有提出过这里面有什么问题.所谓有计划,按比例,当然是一个好的计划,一个正确的比例.但是什么是好计划,什么是坏计划;什么比例正确,什么比例扭曲,没有人问过,更没有人讲得清.教授也希望能够讲清楚,但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早已证明这是徒然的.国家计委做全国的经济计划,如果另外有一批人也做一个计划,这两个计划中哪个计划是好计划,怎么来判断?没有人研究过.整个中国就在这一片糊涂中过日子.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的计划经济国家都是这么过来的.有计划按比例就是从苏联学来的.看样子,把问题交给一个正确的答案就算解决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思想方法的重大疏忽.

判别什么样的发展观是好的,判别哪匹马是千里马,识别谁是德才兼备的人才,什么比例是合适的比例,什么计划是好的计划,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可是我们常常希望找到一个简单明了的答案,办法是把它交给一个聪明人去解决,或者更简单的办法是申明一下它是符合科学的,就算解决问题了.

科学的精神是怀疑.而上面谈到的种种问题正好是缺乏怀疑.我们相信韩愈,相信伯乐,相信科学,可是恰恰把科学最重要的精神忽略掉了.拿历史的经验看,科学之所以能够得到发展,正好是因为有怀疑.爱因斯坦之所以发现相对论,罗巴切夫斯基之所以发现非欧几何,都是因为他们对表面上看来最确定的现象提出了怀疑.爱因斯坦发现时间是相对的,以不同速度运行的人具有不同的时间,他们的表走得不一样快.罗巴切夫斯基发现我们这个宇宙中平行线在远处会相交,这和我们邻近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才是科学.相信科学首先要有怀疑精神.上面谈的好像只关系到一些根本性的大事情,小事情是不是要怀疑呢?恐怕更值得怀疑.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伯乐,相信老师,相信权威,相信政府.我们要有独立思考.毛_泽东发动了文化_大革命,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的大灾难,他当然要负责任,但是我们老百姓难道就没有责任吗?不是有千百万的革命群众坚决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吗!跟着他去打倒刘少奇,打倒彭德怀吗?如果毛_泽东到美国去发动文化_大革命,恐怕发动不起来,因为那里的老百姓比较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我国二十五年的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再有二十五年中国极有希望实现现代化的理想.是什么可能妨碍实现这个理想,破坏安定繁荣?我认为就是缺乏怀疑精神,迷信某个伟大真理,盲目跟着别人走.中国要真正成为一个民主法治的国家,老百姓没有怀疑精神,不能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这个任务恐怕不是几年几月就能够解决的.有不少急性子的同志,以为中国的民主法治问题都在政府,只要政府改变态度,一夜之间,民主法治就能够实现.这是巨大的误解.

从对科学发展观的怀疑,谈得越来越远了.但是这些问题是重要的,是不能够忽视的.

(中评网首发)
到底谁是真伯乐,谁是假伯乐?
实事求是,注重科学,坚持真理,敢讲真话
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

Rank: 4

现金
1195 元 
精华
帖子
337 
注册时间
2007-5-10 
最后登录
2009-5-29 
38
发表于 2007-8-13 19:48
什么时候骗子能消失呢?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39
发表于 2007-9-21 03:04
干细胞真相调查:病床上的“赌博”

2007年09月19日新民周刊

  如果有人说,他今天就能让物理学家霍金站起来,人们多半会报以怀疑;霍
金本人或许也会摇头:这不可能。

  尽管“霍金们”都对医院和医生寄予厚望,但可惜,医学技术还没有我们期
待的那样“神奇”,对于这一类疾病,医学上目前还没有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很多神经系统的疾病就是这样。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把霍金的身躯限制在一
台智能轮椅上,拳王阿里因帕金森综合征而雄风不再,中国的桑兰也在严重的脊
柱伤残后,丧失了下半身的活动能力,还有更多的人,一出生就因脑瘫、癫痫、
脑叶萎缩而无法自如地生活。

  目前解决这些“世界难题”的方法,通常是传统的康复训练和治疗。

  神经干细胞的发现,给解答“世界难题”带来了新的希望,它的诱人之处是,
神经干细胞有潜能修复受伤的神经细胞,这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釜底抽薪的办法。
只不过对于应用神经干细胞安全治疗疾病的方法,科学家们的探索还在路上,病
人们只能耐心等待。

  病笃乱投医,如果能够得到哪怕还在实验中的治疗,许多的病人也是趋之若
鹜,问题是,“神经干细胞移植”这个未来的技术,我们可以提前享有吗?目前
的临床治疗是否符合“规范”?其中有无见利忘义的浮躁和盲目?(黄 祺)

  病床上的“赌博”

  “神经干细胞移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治疗,自己的不幸是“神经干细胞”
无法治疗的10%,还是“神经干细胞移植”根本就是临床“实验”?

  撰稿/黄 祺(记者)

  “神奇”治疗

  小董很想扭头看看神奇的“神经干细胞”到底长啥样,他想知道,花1万多
元,往身体里注射的究竟是什么东西,护士并没有让他回头。医生正在给他做
“腰穿”,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常用的检查和治疗方式。注入小董体内的东西
被叫做“神经干细胞”,小董从医院医生那里知道,这是从脐血里提取的一种
“神奇”的细胞,可以从脊柱“跑”到脑子里,去“修复”自己因为少年时鼠药
中毒而受损的脑神经细胞,一旦那些本来受伤的神经细胞康复,他就不会再被多
年的病症折磨了。

  小董要求护士给他留下“干细胞”的包装,护士撕下一张说明书,小董看了
半天,还是云里雾里。小董对“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了解,主要来自这家医院的
医生,医生在小董咨询时曾经提到,这个治疗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有效果,也就
是说,小董接受治疗后,如果没有感觉到病情的好转,也是可能的,做还是不做,
小董自己抉择。小董在接受“移植”之前签了一份“知情同意书”,医生没有把
这份2张纸的同意书给小董留一份,小董依稀记得,上面讲到“神经干细胞移植”
是一种正在研究中的新兴医疗手段,很多病人使用后证明可以改善病情,在河南
做过临床试验,病人反映效果很好。

  医生在床边像拉家常一样介绍这个手术,医生的态度胸有成竹,让小董打消
了很多顾虑。医生告诉他,医院已经治疗了上千例病人,90%以上都有效果,医
院的网站上有很多病人的故事,一些病人来自海外。这对小董有着强烈的诱惑。

  “干细胞”注射入体内的过程要持续半个小时,之前,医生给小董做了局部
麻醉,所以,他并没有感觉到难受。半小时以后,医生拔掉注射器,小董感到
“兴奋”“美好”。这是2006年10月小董在青岛某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接受
“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情形,到现在他也没弄清楚,当时这种感觉到底是来自注
入脊柱的干细胞,还是得到“治疗”后的心理安慰。

  第二天下午,小董感受到了“效果”。自从十多年以前鼠药中毒留下后遗症
以后,每天中午,小董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眼睛发胀,身体酸痛,一定要睡上
三四个小时,才能够缓解。可是这一天中午,小董感觉比平时精神好多了。小董
有些发烧,大约是38度左右,头有些痛,四肢也痛,但医生告诉他,这是正常的
反应,“细胞进入身体,总有个适应的过程”。对“效果”的满意冲淡了发烧的
不适感,冲着这样明显的“效果”,小董决定再做一次治疗。

  一个星期以后,还是同样的腰穿,半小时后,第二瓶“神经干细胞”注入了
小董的身体。为了证实“疗效”,医生在治疗后的第二天下午到病床旁探望小董。
平时在家,这个时候正是小董沉睡的时间,但这个下午小董和医生聊了很久,也
没有觉得疲倦。这是一个惊喜,十多年来,小董尝试了无数治疗方法,他想,这
一次,幸运终于降临在自己的身上了。

  医生一般要求病人一个疗程做4-6次“神经干细胞移植”,一次的费用是1.2
万元,小董钱不够,做完第二次治疗,他就回家了。除了期待,还是期待,回家
以后,小董关注着自己的变化,他急切地盼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几个月以后,乏力、疲倦、身体酸痛的症状并没有减轻,相反,小董开始常
常感到头痛,有时候甚至痛得躺在床上起不来,在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之前,
他并没有头痛的毛病。小董打电话咨询给他做“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医生,医生
告诉他,头痛与治疗没有关系。小董对医生的态度很不满意,几次电话质问以后,
小董认为医生有意躲避他,因为他每次打电话到那家医院,曾经治疗他的医生不
是外出就是出差。

  为了讨个说法,小董从陕西老家跑到医院所在的青岛,他先在一家网吧里联
系到医生,医生告诉他此时不在医院,小董立即径直赶到医院,找到了声称不在
医院的医生。医生的推搪让小董很失望,他一度肯定,这家医院和医生都是“骗
子”。又过了几个月,小董在青岛见到一位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病友,病
友亲身的经历说明这个治疗在病友身上出现了神奇的“效果”,小董陷入困惑之
中:到底自己的不幸是“神经干细胞”无法治疗的10%,还是“神经干细胞移植”
根本就是临床“实验”?

  孤注一掷

  “家里人坚决不同意,是自己孤注一掷,现在想来是太冲动。”小董说。

  小董28岁,无业在家,无法工作主要是因为自己的病。14岁的时候,小董鼠
药中毒,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抢救,留下了后遗症。

  后遗症让小董从高二以后就不能继续学业,一边休养一边得到了大专夜校的
文凭,但因为身体的原因,小董还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如果能让我好,
我的寿命减上10岁都可以。”小董还年轻,他还有很多梦想,他唯一的敌人就是
自己的疾病,治好它的愿望是如此强烈。自从学会了上网,小董开始在网络上了
解自己的疾病,也开始了寻找治疗方法的漫漫征程。

  “我是氟乙酰胺中毒,听说此药属于高毒神经类药,对脑干和中枢神经有强
烈刺激。”小董在一家网站的论坛上介绍自己的病情,希望专业的医生能够帮助
他。十几年里,小董在老家陕西的大小医院检查和治疗,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
确切的诊断。小董能熟练地说出七八种拗口的药物名称,这些药他都试过,还接
受了高压氧舱治疗,针灸,中药,每次满怀希望的治疗以后,小董自己的判断都
是“无明显改善”、“进步不大”。

  尽管如此,小董还是没有灰心,就像一个沙漠里迷途的人,只要看到一抹绿
色,就不会停下脚步。经常搜索治疗知识的小董在网络上认识了很多病友,2005
年8月,一位病友“突然”告诉他,在接受了“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后,病
情好了很多,病友劝说小董,也许应该试一试。

  按照病友的介绍,小董登录一家“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
科公司)”的网站,在这里,小董看到了让人振奋的新希望。网站上介绍了很多
病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打动了小董。

  一个故事是,病人是美国佛罗里达州人,病情是“C5-C6不完全的脊柱损
伤”,也就是高位截瘫。2005年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后,“他的肌肉变得更持久
有力,可以站在双杠中超过十分钟而不痉挛。双手都可以伸开,左手比右手要灵
活一些。腿部,脚部及背部都能感受到冷和热,之前这是不可能的,同时背部和
腿也能排汗,双腿可轻而易举抬起再将脚靠到身体,双腿比治疗前有力并且可伸
展再缩回。”

  “外国科学多么先进,外国人都来这里治,我觉得应该是真的。”这是小董
的第一个判断。

  网站上还介绍了一个山东的病人牛某,故事描述他是一名脑外伤后遗症患者,
在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病情改善明显。小董在网络上联系到牛某,咨询了很
多问题。牛某告诉小董,在青岛一家医院接受治疗后,自己的病情的确改善了很
多,效果很好。牛某提及的青岛这家医院是一家二级甲等医院,医院内的“青岛
某医院干细胞康复中心”是北科公司与这家医院合作成立的治疗中心。

  “我开始也以为他是个托儿,但后来我觉得他是真的。”通过病友的故事,
小董开始相信这个神奇的治疗。

  小董专注地搜索有关神经干细胞移植的信息,他发现全国很多医院都开展这
项治疗,他打算选择北京一家医院,因为是“国家医院”。小董经济拮据,咨询
后他放弃了这个选择,这家医院治疗按疗程收费,一个疗程费用是4万多元,而
青岛那家医院的治疗是按次数付费,一次治疗费用1.2万元,治疗的次数病人可
以选择。

  小董决定选择去青岛,试一试这个先进的治疗方法,但他的决定遭到父母的
强烈反对。反对的原因一是费用太贵,二是父母不信任这家医院。父母向家住青
岛的亲戚打听,亲戚说,这家医院是当地人也不愿意去的小医院,而青岛市里有
名的大医院,都没有开展这项治疗。小董没有理会父母的阻拦,虽然他自己也不
是十分清楚“神经干细胞移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治疗,但病友们的故事还是
促使他决定“孤注一掷”,“死马当作活马医”。

  搏一次

  多数病人和小董一样,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想法接受“神经干细胞移
植”,这一点,同样与北科公司合作的浙江某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里,一位医
生毫不避讳谈起病人的这种心思。“因为脑瘫之类是没有办法的,瘫了就瘫了,
只能做一些康复。现在有干细胞治疗,可能进步很小,至少多一次机会,多一份
希望。”

  浙江那家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护士服务台上方,悬挂着一面红色锦旗,
上面写着:“Thank you for giving me a new life and hope(感谢你给了我新
的生活和希望)”,赠送者是一位来自美国的病人。徐医生很乐于介绍曾经和正
在这家医院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病人的情况,用来说明“神经干细胞移植”
是一种正在被国内外病人接受并获得很好效果的治疗方法。

  位于这家医院20楼的“细胞治疗康复中心”,10多间VIP病房已经住满外国
病人,走廊里穿梭的都是金发碧眼的西方人,医生介绍,正在接受治疗的外国病
人住在两个楼层的病房里,多数来自匈牙利,也有来自罗马尼亚、美国、泰国、
英国的病人,总共20多名。这里是杭州市工业集中的城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但
外国人却不多见。4年前,这里还是一家妇幼保健院,当地人都把这里当作生孩
子的专科医院,因为“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巨大吸引力,世界各地的病人奔向这
里。

  Linda是一个10岁的匈牙利小姑娘,她的老师带着她和其他两名小病人,一
起来到这里,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Linda是脑瘫患者,到目前为止,传统
的医疗技术无法治愈脑瘫,Linda听说中国开展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后,
家人决定让Linda到中国来试一试。做完康复训练, Linda的午餐是外卖的必胜
客匹萨,在医院里,Linda不得不努力适应跟自己家乡完全不同的生活环境,但
这些都不重要,Linda和她的家人都期待着,跨越万里的就医之旅,能够给她带
来康复的希望。

  同样是匈牙利来的另一个家庭,因为2岁的孩子患脑发育不全到中国就医。
一个疗程“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外国病人的收费是2万美元左右,病孩的父母只
有普通的收入,2万美元的治疗费用和来到中国的花销,对他们来说是一个不小
数目。“当然很贵!”夫妻俩不会英文,他们的匈牙利老乡充当翻译,扬起眉毛
说。夫妻俩认为康复师用来给孩子做康复训练的充气气球不错,想买一个带回匈
牙利,护士告诉他们大约需要1000元人民币,夫妻俩因为价格昂贵放弃了。不过,
只要孩子能够有细微的进步,对于父母来说都是惊喜,“以前他的双手抓得很紧,
现在可以放松一些。”父母描述在接受了一个疗程“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孩子的
变化,他们期待着,还有更多的惊喜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奇迹还是冒进?

  青岛的牛某认为自己就是受惠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幸运儿。牛某7岁时
因为严重的脑外伤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肌肉张力高,行走困难。牛某
和小董一样,为了治疗后遗症试了不少方法,做得最多的是针灸,但却没有什么
效果。

  “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去试试,既然有了治疗方法,就要赌一回。”牛某在当
地报纸上看到了“神经干细胞移植”的新闻,咨询以后,牛某住进了青岛某医院,
“将来有可能让桑兰站起来,他们的介绍是这么说的”,“就算没有效果也不会
有副作用的”,医院的介绍给牛某很大的信心。

  住院一个星期以后,医生告诉牛某,给他专门生产的“神经干细胞”从沈阳
的生产基地空运到了青岛。牛某看到一个小拇指大的药瓶,里面盛装的液体,就
是将要给他带来新希望的神奇“神经干细胞”。半小时的腰穿注射以后,医生要
求牛某平卧6小时,到晚上,牛某下床。“奇迹”就在这一刻发生,他的脚后跟
能着地了,这对于牛某是一个巨大的改变,过去,他走路“像跳芭蕾舞”。

  带着惊喜,牛某一共做了4次“神经干细胞移植”,花费大约是5万元。牛某
身上发生的变化,让医院很高兴,不仅把他描述治疗效果的博客文章挂到医院网
站上,出院一段时间以后,医院还把牛某请回医院与病友交流。

  不过,牛某在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后身体的改变不止这些。“只不过现
在也不知起什么作用,一只脚在自己动”,“去年腰还直晃”,牛某发现了这些
异常的现象,但他还是朝好的地方想:“估计可能是细胞在里面活了,身上不由
自主地活动。医生也说不清,不过都觉得肯定是好事,因为它自己在动,估计肯
定是细胞在里面生长。”

  “我盼着早日康复。”牛某说,这也是所有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病人共
同的强烈愿望。北科公司和与之合作的医疗机构,都在努力证实“神经干细胞移
植”的安全和有效,浙江那家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姓史的主任说:“我母亲也
接受了移植,如果不是安全的,我怎么会让自己母亲也做呢?”

  但来自医学界和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质疑之声,
恐怕只能给牛某们的期待浇上一盆冷水。“这是一种应激反应。”记者将牛某的
情况告诉周长福,他是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神经生物学专业的专家。周长
福认为,牛某身上出现的效果很可能是“应激反应”,没有任何根据证明是干细
胞的修复效应,因为目前还没有实验证据可以证实,神经干细胞可以治疗这样的
神经损伤。

  “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还很遥远,至少不是未来几年里能够实现的
目标。”周长福认为,因为很多神经干细胞移植的关键难题,连实验室里的动物
实验都还没有解决。他严肃地把“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行为,叫做
“胡扯淡”。

  “我也赞同周长福的说法。”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
胞生物学研究所神经发育学专家景乃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他是国内神
经发育专业的权威专家。

  小董他们抱有巨大希望的干细胞移植的临床治疗,眼下正处于科学与不科学、
规范与不规范之间的“灰色地带”。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40
发表于 2007-9-21 03:11
神经干细胞移植:现实还是梦想

  尽管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将来应用于临床充满乐观的信心,但他们不得
不面对的是,距离成熟的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撰稿/黄 祺(记者)

  它的确神奇

  与国外病人相比,小董接受“神经干细胞移植”花费的2万多元钱,不算太
多,但这笔钱对于小董和他的家庭,已经是巨大的开销。现在,病情没有好转,
小董很想知道自己到底是上当受骗,还是“药不对症”,他努力地在网络上搜索
信息,最后发现,没有人能给他一个满意的答案。

  “神经干细胞移植”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治疗技术?记者以咨询者的身份来到
“浙江某医院细胞治疗康复中心”,一位姓马的医生介绍说:“随着科学的发展,
干细胞可以修复大脑中受到损害的细胞,我们移植的是神经干细胞,修复受损的
脑组织,帮助功能的恢复。”

  让非生物或者非医学专业的人理解“神经干细胞”已经足够困难,更别说再
加上“移植”“修复”一类的专业术语,事实上,即便是专业学者,对“神经干
细胞”的了解也不多,它的发现,仅仅只有10多年的历史。

  1989年以前,没有人相信有“神经干细胞”这个东西的存在。在此之前,造
血干细胞早就被发现,1950年代,科学家已经发现通过移植骨髓,病人获得造血
干细胞后可以治疗造血功能障碍等疾病,过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等被认为是
不治之症,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这些疾病的患者得到生的希望。

  而大脑中的“神经干细胞”一直没有被掀开面纱,所有人都认为神经元是不
可再生的,如果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后死亡,就不会像血液细胞一样得到新生力量
的补充,只有“神经胶质细胞”来补充空缺。“神经胶质细胞”是不能替代原来
神经细胞的功能的,所以一旦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就像脑瘫病人的大脑中出现的
情况那样,损伤的神经细胞是不能自我修复的。受损的神经细胞就像一根竹竿,
一旦断裂,就无法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就算我们用胶水把竹竿接起来,它也无法
重生。

  这种看法在1989年被打破,一位科学家提出“神经干细胞”的设想,后来经
过各国科学家的实验,到1990年代初期,科学家们认定神经干细胞的确存在于成
年动物脑和脊髓内的大量区域。

  这个发现让人振奋,它意味着,就算是神经细胞受损,人体也能自己把它修
复成原来的样子,过去我们看到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恢复,可能是因为这些天生的
修复材料不够多。完成这个修复工作的,就是“神经干细胞”,它像“母亲”,
能够按照需要“生育”出神经细胞,并且在受损部位让神经细胞死而复生。只要
我们对“神经干细胞”足够了解,就能够在人工的干预下,“制造”足够多的
“神经干细胞”,然后根据需要,把它送到该去的地方,这样,很多神经系统的
顽症,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开始投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研究领域,在中国,2001年立
项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973计划里,也把神经干细胞研究作为课题,北京大学和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两位科学家主持开展科研。

  实验室中,研究者已经发现神经干细胞的巨大“潜能”。从胚胎或者成体细
胞中能够分化出神经干细胞,如果在实验室中创造出特殊的环境,那么这些分化
出来的神经干细胞能够诱导发育成为神经细胞,接着,有科学家继续实验,在动
物实验中发现,如果把那些通过特殊方式分化出来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动物的身
体,它们能够“长”出神经细胞,“修复”受损的神经细胞。

  这就是“神经干细胞移植”的理论基础,也就是说,把神经干细胞“种”进
大脑,让它去需要的地方“修修补补”,是有可能的,这也是主张“神经干细胞
移植”可以用于临床的的理由。不过,上面出现的情况,还是在实验室中发生的
“故事”,由于关键技术存在的不确定性,没有严谨的科学家敢把这个看上去
“成熟”的过程用在人的身体上,即便存在个别的人体临床试验,也没有科学家
声称已经得到了可靠的结果。

  诺贝尔奖提前到来?

  “明天的治疗,今日享用”——在青岛某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宣传资
料上,有这样一个响亮的口号,但严谨的科学家表示,幻想“明天的治疗今日享
用”实在是太早了,神经干细胞移植关键的难题还没有解决,只要这些关键难题
没有解决,临床治疗的安全和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重要的难题有两个:神经干细胞能否分化为一定纯度的神经细胞?神经干
细胞“移植”进大脑后,能不能在正确的位置“长”出神经细胞来,而且这些
“长”出来的神经细胞能不能长期“存活”。

  又是艰涩的专业概念。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人的胚胎就像一颗种子,将来是会变成一个人的,这颗
种子里包含了无数更小的种子,有的种子将来长成皮肤,有的长成肝脏,有的长
成血液,还有的长成神经细胞。神经干细胞,就是将来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
“母亲”。最早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的研究,是从胚胎里寻找它的,这比较好理
解,因为只要把种子放在合适的环境中,可以看到,有一些细胞将来就是变成了
神经细胞。

  从胚胎中得到神经干细胞看起来更加可靠,一般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从流产
胎儿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分离出来,一个是从人的胚胎干细胞中诱导分化出来。不
过,由于宗教和伦理的限制,这样获得神经干细胞的途径在很多国家被禁止。

  幸好,通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科学家们发现神经干细胞不仅存在于胚胎,
而且还存在于骨髓、脐血里,如果从这些途径获得神经干细胞,就不存在宗教的
禁忌。于是,很多研究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非胚胎的神经干细胞来源上。

  但问题是,脐血中神经干细胞的含量很小,如果我们要利用它,就必须分离、
纯化和扩增,就像要从矿石中筛取钻石一样。但到目前为止,科学界还没有成熟
的分离、提纯和扩增的技术平台,没有公认的标准来规范这个过程。也就是说,
没有人知道哪种分离方式最好,纯化到什么程度才可以用于移植,扩增后的干细
胞要达到哪些指标才是“合格”的。

  至于第二个难题,就更加复杂。动物的大脑是一个精密到无法想象的“黑匣
子”,至今人们对大脑的了解不多,神经系统是传递信号的“道路”,一个挨着
一个的神经细胞巧妙而精确地传递电信号,才让我们在看到台阶时知道要抬腿。
就算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难题,把“安全”的神经干细胞移植进大脑,这些干细胞
能不能到达需要修补的地方?到达以后能不能像其他神经细胞一样传递信息?这
些,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除了上面两个难题,还有很多临床使用的细节无章可循,比如移植的方法、
途径、佐剂、适应症等等。而且,神经干细胞治疗的效果评定,也是正在研究中
的课题。“如果有人解决了这些难题,一定能得诺贝尔奖。”周长福说。很多科
学家都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尽管科学家对神经干细胞移植将来应用于临床充满
乐观的信心,但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是,距离成熟的临床应用,还很遥远。

  神经干细胞“亢奋症”

  在专业研究人员眼里,神经干细胞移植离临床治疗还有很长的距离,但那些
支持临床应用的人,却只拿“效果”说话。“我们用了这么几年以后,应该说没
有出现毒副作用。”“我们治疗的脑瘫病人90%以上都有效果。”在一家开展神
经干细胞移植的医院里,医生这样说。浙江某医院干细胞治疗康复中心的史主任
说,他们只想做“实在的工作”,不追求商业目的,所以一直没有过多宣传,但
他还是忍不住告诉记者:“我们很多治疗病例,可以说是世界首例的。”

  “一项新技术在没有被证明确实有疗效之前,就不能在临床上应用,最多只
能用来做临床试验,那样的话不仅要病人知情同意,还不能收取费用,并必须遵
循有关临床试验的法规。”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明了他的观点。与他的态
度类似,暨南大学附属医院一位康复科医师,也非常不赞同把“神经干细胞移植”
应用于临床。

  对于“神经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的质疑之声,从来没有停歇过,但这项
备受争议的治疗技术,还是蓬勃地发展了起来。

  2005年,国内几家医院开始开展神经干细胞治疗,曾经在医学界掀起热烈的
讨论,北京宣武医院是国内神经科实力非常强的医院,医院的几位医生对“神经
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发表了看法,并发表在《健康报》上。

  记者联系到当年这个报道中反对“神经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的专家,他们
的观点至今没有改变。

  “据我掌握的资料?神经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氏病等治疗方面有一定的效果
?是指可以产生多巴胺类物质。至于对诸如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认知功能、吞
咽功能、二便功能等最重要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方面,至今我没有发现国际上有任
何循证医学的证据表明神经干细胞‘移植’是有效的。”其中一位神经康复专业
的医师这样答复。

  他说:“其实,神经干细胞的实验室培养技术早已过关,直接把它‘输入’
回血管内或注射到局部组织内也极其简单。稍微有点设备就可以‘扩增’出来。
利用人们的‘期望’和‘信任’,大肆宣扬‘治疗效果’,我认为是极其不负责
任的,至少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不是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的盲法研究
的结果)。个别人可能就是被‘经济效益’驱动的。我们接收了一些‘移植后’
的患者,没有一个是真正‘有效’的。因为是‘自愿’的,也就没有人要‘讨说
法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奈何?”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3 20:59 , Processed in 0.02926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