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我也说说中医吧
查看: 819|回复: 1

我也说说中医吧 [复制链接]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
发表于 2006-11-6 05:30


作者:袁少波

方舟子先生:

    你好!在中国,说实话,往往是要被骂的,甚至小命有危险。所以,先向你的勇气
和坦率致敬。我以前也是信中医的,就是看了新语丝,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理论是不科学
的。我是一个科普杂志的编辑。在中国做科普,任重道远,但是这么有意义的工作,多
累都不觉得。

     首先要声明,我绝对不赞成把医学分成“西医”和“中医”。这是约定成俗的叫
法,但是不科学。

     我们知道美国人搞物理学,英国人搞物理学,咱们中国人也搞物理学,但是从来
没有听说过“美国物理”、“英国物理”、“中国物理”,也没有“德国化学”、“中
国化学”,一说。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科学是跨越国界和文化的,不管什么国家的人,
不管什么文化背景,他都可以理解科学这个东西。如果只有某种特定文化背景的人才能
理解,那么这东西要么要归到人文领域去,要么就归到巫师、气功师那去。比如:洋鬼
子们想破脑袋也想不明白,金庸笔下的轻功是怎么回事,什么喝了蛇血猛增60年内功之
类。

    所以我认为把西医称作现代医学比较妥当,至于中医,就叫旧医吧。

    为啥把中医要叫旧医呢?须知在中国文化传统里,在所有的典籍里都认为在远古时
代中国曾经有一个“黄金时期”,指得是“尧舜禹”时代,端的是“路不拾遗、夜不闭
户”(如果有户的话),且君主贤明,百姓高尚。后来的“圣人”们即使想变法,也得
托古改制,打着祖宗的旗号。盖因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文化里,家有一老,即是一宝
——标准的后喻文化支配的社会。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复制和遵从传统,而不是怀疑、创
新。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不信神,仅仅存在祖先崇拜。(有人认为中国人是信神的,嘿
嘿,其实不信,中国人最实用,想生儿子就拜送子观音,想发财就拜财神,想干坏事,
P神都不放在眼里)

    偏偏中国的历史又很长(好事还是坏事?),这个祖先崇拜玩的是炉火纯青,祖宗
说的就是对的,背离祖宗的就是汉奸就是不肖子孙就是卖国贼。所以,有史以来,在中
国最难的事就是——变法!结果搞得现在很多国人深信古人有很多神奇的医术,连做广
告也喊:祖传秘方,宫廷古方…….似乎越古老则越有效。

    而中医们更是抱着《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不放,视为宗教经典一般,改不
得半个字,自己做的就是解释经典,如何从经典里挖出宝来,似乎连地球是圆是方,人
心还是人脑都分不清的古人真的搞出了多少博大精深的东西。都这会了,洋人都在分子
状态研究医学了,中医们还喊着阴阳五行,人家西医在盖仑时代已经玩过这个东西了。

    好吧,就叫它旧医,守旧的医。

    不能不说一下国人的思维方式。

   刚接触任何一个学科,先得有几个基本概念,给最基本的几个名词一个确切的定
义。比如,你看西方的书和中国的古书,发现一个有趣的对比。你问洋鬼子,啥是水?
他会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分子为H2O,两个氢原子以共价键和一个氧原子结
合,键角***度,标准状态下,沸点多少,冰点多少云云;你问中国人,他会说:洋洋
乎~滔滔乎~若*乎,如*哉,就是说不清水是个啥东西,让你恨不得抽丫几嘴巴子。所
以,看中国古典故,经常看见用打比方的方式说明问题,用形象类比的方式来思维。

    尚古,加上简单朴素的思维方式,在这几千年的酱缸里一发沤,那简直顽固到了极
点。中医的粉丝们才不管你什么药理学、药代动力学、随机、双盲试验、大样本……嘴
里喊着:“中医治本,西医治标”,然后给你开一大包草草,也不告诉你有啥副作用,
回去,8碗水煎成一碗水,配上那怪异的引子,(鲁迅说过:有原配的蛐蛐)能治百病
啊!本鱼上次PP出事,就凭你这汤汤水水膏药丸散,老夫的PP还不倒大霉!

    别话不说了,方舟子论述的比我明白多了,医学8号楼上讲的更专业更明白,本鱼
发一点自己的小感慨:此次中西医之辩,表面上是争论中医是否科学,其实,这是两种
思维方式发生的碰撞,一种僵化尚古,没有逻辑,一种开放包容不断前进逻辑严密。而
且,加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和其他势力掺和进来,究竟谁是谁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
辩论的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人明白起来。就好像上个世纪的真理大讨论,嗯,这也是进
步的表现,虽然来的迟了点,但总比不来强吧。

    起码本鱼也学了一招,以前本鱼经常“上火”(火是啥东西?中医有定义吗?),
于是吃*黄解毒丸,现在本鱼知道了,那玩意能引起肾脏慢性中毒,端的厉害!以后再
不吃了,伤了老夫的肝肾,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啊。

    科学、社会、历史,进步的东西总是缓慢的,但也总是最有力的,最无敌的!

——————————————————————————————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2
发表于 2006-11-6 05:34

在科学的层面上争论中医药问题

  Victor

  这次关于中医药是否科学及其废除或保留问题的争论已历时多日了,除了一
些有科学精神的人在争论过程逐步认识到中医药中的确存在许多非科学的现象、
从而对中医药有更清醒的认识之外,舆论调查表明多数一般民众目前还是抱有比
较传统观念来对待中医药,并没有因为这一争议建立起科学对待中医药的态度。
如果一般的民众缺乏对科学的认识,则我们应该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一般的民众
并不认为我们的争论是清晰可辨,那么我们就要反思我们的争论可能存在某些问
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可以达到提高争论的效率,从而使一般的民众尽早建立起科
学的理念,形成比较科学的判断。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这场争论最终很可能
达不到目的,也是科学研究者的一次失败。本文试图通过建立起争论的标准来改
变目前这种争论不够清晰可辨的状况,从而提高争论效率。

  一、判定依据是解决争论的基础

  关于中医药的存废问题,主张废除的一方(以下简称废方)有一个基本的判
断依据:中医药不科学。对此,主张中医药保留的一方(以下简称保方)只有则
有三种反驳:一是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文明,二是认为中医药是一种整体科学,它
的逻辑方法不同于现代的实证科学(以还原论为代表),三是中医药因有疗效而
是经验科学。

  如果我们在文明的层次上来判定是否有必要保留中国的中医药,那么双方的
争论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结果,因为双方的判定依据不一致。这时废方应说服反方
改变判断依据:因为中医药是治病的——必须采用科学的标准,否则可能给人类
的健康带来损害。

  如果是因为对科学本身的标准存在认识上的差别,那我们应该寻求其共同的
基础,从而建立起判定中医药是否科学的共同标准,只有在科学标准上取得共识
才有可能避免无谓的争论。

  同样,如果我们是对疗效发生争议,我们也应该建立起判定疗效的标准,以
避免无谓的争论。

  二、判定中医药是否科学和是否有疗效的基本标准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科学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具体性,实证科学研
究对象是具体、特殊的,相对于无限世界的问题,一般只提出和解决现实对象的
有限问题;经验性,研究以经验为出发点和归宿。经验由观察和实验而来,并采
用实验对所得到的科学认识进行检验,力求不超越经验;结论明晰,实证科学要
求得到的结论是具体而明晰的,一般能用公式数据图形来表示,其误差限制在一
定范围内;可检验性,实证科学的最终结果不是笼统的有歧义的普遍性规范,而
是个别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重复检验。最后一点极为重要,被
称为实证科学的可证实性标准。可证实性标准是目前争论双方应该能够接受并且
也必须接受的科学标准,因为这一标准构成了实证科学的必要条件。

  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争论中医药是否科学问题,一是中医理论是否科学,二
是中药疗效是否确定无误。中医理论是否科学则依赖于一是其逻辑是否科学,二
是其理论是否能通过检验。

  保方认为中医理论的逻辑是所谓的整体逻辑,不同于现代实证科学的逻辑。
废方对中医理学逻辑上的攻击不可能使对方臣服而得出一致认可的结果,因为逻
辑是一种自洽的概念体系,除非相互矛盾否则难以被推翻。

  对中医理论是否科学,废方和保方应该都有一个共同的判定依据:即其理论
是否能通过检验。如果保方认为中医理论不需要通过检验,那就不是在科学层面
上来讨论问题了,所有的科学理论都应该被检验,否则一种学说只能是猜想或信
仰,这都不是科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的判断标准:中医理论是否科学的判断依据是其
理论能否通过检验。那么中医理论具有可检验特征吗?是否能够通过检验呢?按
照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保方应该做举证工作。

  也许保方认为理论是否可检验并不重要,关键是其药有疗效。那么,双方有
一个争论的焦点:中药是否有疗效?判定中药是否有疗效的科学标准是什么?

  保方主张:服药后病愈即有疗效(个案有效)。

  废方主张:样本有疗效+排除自愈+排除心理干扰+明确负作用范围(整体
有效)

  从上面二种主张的逻辑关系来看,个案有效不一定具有真正的疗效,因为没
有排除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废方主张的判定中药是否有疗效的标准
更加科学严格。如果一种药能够通过保方主张的检验(个案有效),但不能通过
废方主张的检验,可以判定为无效。但个案有效也有可能是整体有效,因此在没
有进行整体有效检验时,不能断定个案有效的药一定无效或有效。

  由于大多数中药没有进行整体有效性检验,因此我们只能说中药的疗效是不
确定的,既不能说其有效也不能说其无效。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因为中药个案有效就主张中医药是科学的逻辑基础是不
坚实的。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判定中医药是否科学必需做的工作是采取科学方法对中
医理论进行检验、对药疗效进行检验。

  如果一门“学问”尚未通过科学方法的检验并证明其正确,就自称为科学,
可以将这样的“学问”称为伪科学。治病救人的中医药当然不愿意被称为伪科学,
那么就让中医药研究者拿出能够通过科学方法检验的证据吧!

  三、争议中不满足科学标准的种种现象

  现在双方在争议中发生了种种不满足科学标准现象,保方比较严重,废方也
存在这种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列举如下:

  第一,以利益为判断依据。例如“中国在这一竞争领域具有优势地位”,
“西医代表国外专利所有者利益”等。可检验标准与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因此利
益关系不能作为判断依据。

  第二,以历史为判断依据。例如“中医药历史久远”等等。科学理论本身就
是在纠正历史上错误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显然历史不能作为理论是否科学判
定依据。

  第三,以文明或文化说事。例如“数典忘祖”之类。文明还需要进步,也有
落后文明之说。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标志着文明的进步。如果中医药不能置疑,也
不学习先进的科学方法,当可以以先进的科学医学取而代之时,这种落后的文明
就只能成为被研究的历史了。

  第四,以个案作为判断依据。个案有效不能证明整体有效,个案无效也不能
证明整体无效,因为整体有效也存在有效概率问题,当有效概率达不到100%时,
个案无效也不能证明整体无效。这个错误争论双方都有。

  第五,以负作用大小为判断依据。西药与中药都可能有负作用。西药尽可能
发现副作用的范围并明示。中药则模糊两可,“是药三分毒”或“中药无毒副作
用”之类,但中药对副作用未作严格的定量分析,只有温、猛药之类别。其实应
该具体分析,有的中药类同食品,并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但一些中药的毒副作用
逐步被发现。西药虽然尽可能发现和明示副作用的范围,但西药历史上也存在失
误,长期使用才发现某些药品副作用的存在。因此有无毒副作用并非判定药物有
效的依据,用于治病的药当然应该依据其疗效来判定是否有效。一种药即便无任
何副作用,但也无效,充其量只能作为安慰剂。但是就对待副作用的态度来看,
西医的态度更科学,因为西药研究中会尽力去发现毒副作用的范围,而中药研究
中未尽力研究这一问题,甚至有回避之嫌。

  第六,以权威为判断依据。中医药讲传统和权威,权威判断可能具有较高的
正确的概率,但不论排除权威错误,因此不能以权威的判断作为是否科学依据
(保方切记)。权威的判断可能也有错误,但也不能由此推断其推断全部错误
(废方切记)。检验科学的标准与权威的判断没有关系。

  第七,依赖于大众的判断。进行舆论调查、组织签名等行为,其目的是向社
会提供他人判断的状况,这仅仅能够反映一些人认识的现状。一种理论是否科学
依赖于他人的判断吗?的确,一般大众会基于事实或者对专家的信任而产生自己
判断,从而形式社会大众的判定。但是这种大众判断却没有科学基础,原因有二:
一是大众中的个体只能拥有局部或个别事实,不足以形成正确判断的依据;二是
大众缺乏正确判断事实的科学知识。因此以大众判断作为取舍科学的标准是不足
取的。企图以专家签名来左右社会舆论也不足取,因为专家也有知识上的局限性,
并且专家正确的判断也应该来源于事实。因此,专家应该提供事实依据、提供进
行判断的知识基础,这样才能改变大众中的错误认识。

  至于一些偷换概率、持诡辩逻辑来参与争论的人,如果不是智力低下、就是
别有用心,对于这些人的观点根本不能够放着科学层面上来讨论。

**********************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6 21:28 , Processed in 0.01572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