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讲的现象在小班阶段是比较普遍的,当孩子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高兴,而不是沮丧。因为孩子成长了,长大了,有自己的主见了,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了,不在依从于大人、接受大人的“摆布”了。
为什么3岁的孩子会出现这样的叛逆期呢?这和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
孩子出生后,成人出于本能地将孩子完全地包围(包办)起来,喂孩子喝奶、给孩子洗澡、逗孩子说笑、带孩子游戏……孩子一切一切的活动都在成人的控制之中。他们听到的都是“宝宝来吃饭”“宝宝来睡觉”“宝宝真能干”……他自己也会与大人一样说些“宝宝要抱抱”“这是宝宝的”等人称代词,他们还没有“我”的概念,但他们已经懂得甚至掌握“在谁的面前可以获得什么”的经验(如:只要奶奶在,可以边吃边玩。奶奶不在时,一定要坐在着边吃。不然,爸爸会生气的)。
当孩子学会走路,他们就会做自己想做的探索尝试以满足强烈的好奇。他们会到厨房乱翻、会扣插座、会在厕所大闹天空……他们这个时期会用“我”来表示自己的愿望。
当他们有了语言的基础、可以独自走出家门的时候,他们的自我中心开始萌发和膨胀。他们不在愿意听从大人的安排,期望有自己说话的机会,如“我想吃的不是这个,是……”“我不想睡觉,我想……”。这个时期,是孩子接受生活经验的最初阶段,如果成人能按照社会认同的规范要求孩子,孩子就会把这种规范作为行为的学习标准,就能形成好的习惯。反之,如果任意让孩子由着性子表现自己的行为方式,时间长了,也形成习惯,但这是不好的习惯。如果以后在纠偏,等于让孩子学习了两次,实际是重复学习(别人已经尝试学习其他的新经验了,多可惜!),不仅孩子会对标准产生疑问,还会对成人产生疑问(以前我这样做的时候妈妈很高兴,为什么现在这样做妈妈就生气了呢?妈妈不喜欢我了!)
所以,叛逆阶段每个孩子都有,只是表现的程度不同。如果大人在此阶段将孩子大多数的习惯改变,孩子的叛逆就明显(如老人照看的孩子比较任性,改由父母用另一种方式养育,孩子就不适应,就易引发叛逆);反之,完全由父母照看整个成长过程的孩子,相对来说比较轻缓。
除了上面讲到的养育方式的原因以外,孩子身体的长大、动作的娴熟、脑的发育,都会将自我中心阶段“我想--”“我要--”表现的更为突出。他们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积累各种有益的经验,也通过尝试,了解错误的经验,为以后避免再发生做好经验的准备。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想打破常规的欲望特别强烈,这是探索的需求,是孩子发展的需求。所以,是好事!
当然,这个阶段大人们要做的,除了放手让孩子尝试之外,还要保证孩子尝试的内容是安全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是要控制的。如不可以把玩具扔到楼下(会伤害行人)、不能玩灶具(会失火、爆炸)等,如果孩子有偷偷尝试的行为,一定要严厉制止。时间长了,孩子就对可以做的、不可以做的有基本的了解了。
我们一起记住:关注孩子每一个的第一次行为,就为孩子奠定了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