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精华资料 存档 1 乙肝的中医治疗
楼主: faith520

乙肝的中医治疗 [复制链接]

Rank: 2

现金
228 元 
精华
帖子
7 
注册时间
2006-9-10 
最后登录
2006-9-28 
21
发表于 2006-9-12 08:42

不知道什么时候 我国的中医中药才能发挥出超人的作用出来 来拯救广大的受苦受难的乙肝患者

Rank: 4

现金
1624 元 
精华
帖子
553 
注册时间
2006-3-22 
最后登录
2007-10-8 
22
发表于 2006-9-26 03:51
顶一下!
乙肝乙肝我爱你,和平相处想死你! ^_^ ^_^

Rank: 4

现金
2436 元 
精华
帖子
568 
注册时间
2006-6-18 
最后登录
2007-11-2 
23
发表于 2006-12-27 01:36
里面我发现有几种我正在服用呢。呵呵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中药治疗中……群:8114827

Rank: 4

现金
456 元 
精华
帖子
24 
注册时间
2006-6-22 
最后登录
2006-12-29 
24
发表于 2006-12-29 04:51
我赞成中药,我老公一直服用中药,一年拉,从当初的大三阳转变为携带,关键时B超都变化拉
tan824 该用户已被删除
25
发表于 2008-12-1 13:2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现金
15 元 
精华
帖子
3 
注册时间
2008-11-18 
最后登录
2009-8-11 
26
发表于 2008-12-4 22:01
好奇怪啊,我现在在看痘痘,大约两个月了,很有效果,那个医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中医,给我开的药里就有上面的很多味药,怎么回事呢?

Rank: 4

现金
545 元 
精华
帖子
584 
注册时间
2008-4-21 
最后登录
2017-11-18 
27
发表于 2008-12-4 22:10
好帖,谢谢

Rank: 1

现金
24 元 
精华
帖子
12 
注册时间
2009-2-27 
最后登录
2017-11-19 
28
发表于 2009-2-28 21:40

真的好用么

具的真的好用么 用多少钱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5182 元 
精华
帖子
3215 
注册时间
2009-2-4 
最后登录
2016-12-7 

兔子勋章 东北版

29
发表于 2009-2-28 22:40
真的呀!!! :lol :lol ?????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50678 元 
精华
27 
帖子
23042 
注册时间
2003-5-16 
最后登录
2018-7-26 

管理员或超版 白衣天使 携手同心 锄草勋章

30
发表于 2009-2-28 22:49
原帖由 happpy 于 2008-12-4 22:01 发表
好奇怪啊,我现在在看痘痘,大约两个月了,很有效果,那个医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中医,给我开的药里就有上面的很多味药,怎么回事呢?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法则是中医辨证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正确运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法则的关键,在于对“病”概念的理解。狭义的理解,“病”是指建立在西医诊断理论基础之上的概念。“同病异治”是指西医的一种病(名),按中医辨证,可以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证型,故而给予不同的治疗,如:黄疸,中医的辨证并不注重人体内血液中胆红素含量是否超过了正常值,而是根据四诊等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证分型,诸如胃腑湿热型、肝胆郁热型、脾寒不运型等等,而给予不同的相应治则。同样,“异病同治”则指不同的西医疾病(名),若按中医辨证, 只要证型相同,就可给予同一治疗法则。

广义的理解,“病”是一切疾病的总称。由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等基本要素构成。“同病、异病”的含义正是体现在因、位、症、性等不同层次上的异同,也就是说,“同”与“异”是相对的概念,“同病异治”说明同中有异,“异病同治”说明异中有同。

同因异位:治疗“湿伤脾胃,下部浮肿,大便泄泻,小便不利”的“渗湿汤证与治疗“湿留下部,两足无力,步履艰难,腰膝疼痛”的“生附汤”证。这里的“因”同为伤湿,但一伤在脾,一伤在脾肾,因此在健脾利湿法的同治基础上,而有壮肾助阳之异治。若以病因命名(同为伤湿证),那么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同病异治原则。若以病位命名(一为湿伤脾胃,一为脾肾阳虚),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异病同治原则。

异因同位:治疗“湿热伤脾,四肢困倦,身体麻木,饮食不化,小便不利”的“茵陈清湿汤”证与治疗“寒湿伤脾,久泄不止,中气下陷,小便黄赤,腹微作胀”的“调脾除湿汤”证。一为湿热所致,一为寒湿所致,同为伤脾,故在“清热除湿”和“助阳除湿”的异治基础上,给予健脾调胃同治之品,这里若以病因给疾病命名(一为湿热伤脾,一为寒湿伤脾),治疗上就是异病同治的体现。若以病位命名(同为伤脾证),治疗上就是同病异治的体现。

同位异症:治疗“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吐泻日久”的“参苓白术散”证与治疗“通身水肿,气壅上逆,小便竟无,日不能食,夜不能卧”的“扶脾逐水汤”证。同为病在脾,但是一个表现吐泄为主,一个表现水肿不能卧为主,故在“健脾渗湿”的同治基础上,一个以和湿止泻为主,一个以逐水消肿安神为主。若以病位命名(同为脾虚证),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同病异治法则,若以病证命名(一为吐泄证,一为水肿证),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异病同治原则。

同症异因:治疗“瘀血凝结,两肋刺病”的“疏肝散瘀汤”与治疗“痰凝聚结,两肋胀痛,夜不能卧”的“舒肝汤”证。同为肋痛,一为瘀血所致,一为痰凝所致,故在疏肝理气止痛的同治基础上,一以活血为主,一以化痰为主。若以病证命名(肋痛),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同病异治原则,若以病因命名(一为瘀血,一为痰凝),治疗上体现的就是异病同治的原则。

此外,还可有同性异症、同性异位、同症异位、同因异症、同症异性、同位异性等多种情况。可以认为,无论是中医“证(或病)”的概念,还是西医“病”的概念,都是由病因、病位、病症、病性、病名等几个基本要素、基本环节构成,按照一般规律,由于某种致病因素,发作于人体某些部位,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与体征,医生根据所收集的有关临床资料,借助各种有效的方法手段,辨别疾病和性质(中医多归纳为证型,西医多归纳为病现描述),最后冠以疾病名称(下诊断)。因此,中医的辨证(病)过程与西医的诊病过程,其实质是统一的,都是认识疾病的过程,都必须从最基本的辨症状(表现)入手,辨别疾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正确处理了因、位、症、性等之间辨证关系,它不仅是中医治疗的一个根本法则,同样也充分体现在西医的治疗过程中,因此,“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桥梁而深入研究。

当然,由于中医理论和西医理论所基于的认识角度不同,所以病因、病位、病症、病性乃至病名等概念在中西两套理论中所赋予的含义有很大不同,但又互为联系。如病因,中医主要分为外感(如六淫、疠气等)、内伤(如七情、劳倦、痰瘀、虫等);西医通常分为外来致病因素(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缺乏机体所必须的物质或条件(营养、内分泌等),机体本身反应性的改变(过敏等)。病位,中医除了“五脏六腑”的概念外,还有气、血、三焦、命门、六经、营卫、阴阳等独特概念。病症,包括患者自我不适之描述及医生检查之体征,如仅“发热”一症,西医仅以体温表为度,中医即有高热、低热、潮热、烦热、晡热等不同。体症方面,中医多通过望、闻、问、切手段而获得,西医多借助于一系列的现代化检查、实验设备而获得。病性,中医根据分析疾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不同变化概括归纳为某种证型,而西医多概述疾病过程中机体产生的形态结构、功能、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变化。中医辨证理论的独特性,就是取决于构成中医病证的基本要素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人们总是力图强调:病与证是中医理论中虽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两个基本概念。但在临床上或学术文章中,病与证混用的情况比比皆是,如“脾胃病”与“脾胃证”、“伤寒病”与“伤寒证”等,你能说出它们的根本区别吗?其实仅仅是疾病的名称而已。纵观多年来人们对“病”“证”的多种定义论述,也很难找出一个科学明晰的界限。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2 07:57 , Processed in 0.01480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