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诊知多少 误治何时了
纪小龙
主任医师 教授 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误诊误治研究会 副主任委员
笔者在10余年的医疗误诊研究中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医院总体误诊率在30%左右(英、美国误诊率大于30%)。也就是说,每3个人去医院看病就有一个看错了!深入了解医学内涵,让每个人都能提高警惕,降低误诊率,是十分有价值的。
一 医学发展的艰难性
医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有着同其它学科不同的特征,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是我们人类自身,不可以随便打开,随意拆卸,随心取材,或做这样那样的试验。生存权是神圣的,是至高无上的权利,医学正是为了维护这一权利,在所有自然科学中才成为发展最为缓慢的一种。
人们现在往往被医学发展的一些过度宣传而眼花缭乱,如X光机、B超、CT、核磁(MRI)、派特(PET)等,横切面、冠、矢状切面,可以将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分层显像而可以发现人体各部位微小的肿瘤;光学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可以观察到细胞、分子结构;各种生理、生化、免疫的实验室检查,可以随时监控人体水电解质情况,血液、细胞内外液、体液、免疫系统等瞬间的变化;染色体、基因工程,又将人体研究推上一个新的制高点;心电、血压、脉搏、血气的瞬时监控,避免了医生凭经验下药的盲目性;呼吸机、起搏器、冠脉搭桥、安放支架、脏器移植等先进的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垂危的生命;产前诊断、基因探针,能够科学地预测人体内潜在的某些疾病,为早期防治铺垫了道路……。但是,这一切,并没有根本改变医学的面貌:医学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免疫学的发展。疫苗接种最早出现在中国,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又由土耳其驻波斯大使的夫人传到西方,后来法国人发明了疫苗,解决了传染病。
2抗菌素的出现。疾病的一大类是细菌感染,用抗菌素可以解决。过去认为是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现在已经可以用链霉素治愈了。
3外科手术。如阑尾炎,宫外孕、脑出血等,手术治疗,可以挽救生命,恢复健康。
但是,细想起来,医学面对数不清的疾病,主要在病毒(如肝炎、爱滋病)、癌症、代谢(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衰老等,仍然缩手无策,表现出非常的无奈。对这些疾病的认识还远远没有入门。
二 人体的复杂性
人在世界上食五谷杂粮、经衣食住行、沐风霜雪雨、行七情六欲、历生老病死,这些都是自然现象,属于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医学在飞速的发展和进步,但对于人体的奥妙和疾病的本质的认识还远远没有达到“自由王国”的水平,医生能治的疾病很有限,可以说大部分疾病,还只能是对症处理,面对这大量无法医治的疾病只能是望病兴叹。疾病在人体的发生有一个由隐匿到明确,由不典型到典型,由一般到特殊,由常见到罕见,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还有许多疾病在其发生、发展的始终都比较隐匿、不典型,而使诊断难以明确,治疗方案难以确立。
三 疾病的个体性
疾病的本质远未明确弄清,再说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个体内表现也千差万别,如果要求医生每次都能正确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是不客观的。疾病的发生在不同的病人体内,其发展变化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测,连自然现象目前预测尚且困难,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更不用说发生在如此复杂和高度有机的人体体内的疾病了。所以,医生尚不能完全地控制病人体内的病变过程。医学发展到今天医生能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数,大多数还只能对症处理,因此,治病救人只是理想和目标。常言道:医生治病不治命。
我国著名医学家张孝骞有一句名言:疾病就像人的脸,没有哪两张是完全相同的。病人的性别、年龄、出生地、成长阅历、文化层次、个人修养、社会环境、心理素质等,均不相同,疾病展示、自我表达、个体耐受、对治疗方法的接纳、药物的敏感性等……也均不相同。用"千差万别,瞬息万变"来形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是不过分的。
四 医学的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中国有句古语说:名医是从死人堆上站起来的,从这里不难看出,任何名医的都是从经历不断总结失误经验中成长起来的,任何疾病的认识也都是对前人失误的总结。刚出校门的年轻医生与从医数十年的有经验医生对待同一疾病的诊治能力是不可能一致的,但有经验的医生都必须经历从年轻医生一步步走过来,一例例积累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经历各种失误,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医学的发展、医术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当然在实际过程中,并不是每个失误都回给病人造成实际的痛苦或损失,绝大多数失误都被改正在萌芽中。
医生自古就是令人崇敬的职业,然而从扁鹊、华佗至今,天下没有不失误的神医。由于疾病的个体性,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病人身上表现的症状与体征可不同,因此,每诊治一个具体的病例都是一次从零开始的调查研究、分析判断、总结预测的过程,每个病人得的都是“新”疾病。在前一例是成功的诊治经验,对后一例很可能就成为失误教训,因此,医生每天工作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稍有不甚,就将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后果,悔之晚矣! 一个医学院本科生的学时5年(最长的要学8年),也就刚刚具备了行医的基础知识,即使他是硕士或博士毕业,也还需要在临床上历练5~10年,要经历足够的临床实践,亲自诊治一定数量的病例,处理各种不同的病情变化,才能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医生。但是疾病的种类层出不穷,终生学习,也有学不完的理论,天天诊病,总有没见过的病人。
五 误诊误治的普遍性
古今中外医生在诊治疾病过程发生错误的历史记载、现状统计资料都已经确凿地明告人们,医疗错误不可避免。在我国古代就有《医林改错》的专著出版,说明错误不是什么新生事物,自古就是存在的。我国学者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医院的总体误诊率约27.8%,与国际水平30%基本相当。有研究显示,恶性肿瘤中鼻咽癌、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胰腺癌、结肠癌等恶性肿瘤的平均误诊率在40%以上;结核病中如肝结核、胃结核、肠系膜淋巴结核、中耳结核、咽结核等肺外结核的平均误诊率也在40%以上;传染病中如流行性出血热、伤寒、副伤寒、钩虫病、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传染病的平均误诊率在30%以上;器官异位中 如甲状腺异位、子宫内膜异位等平均误诊率在60%以上。根据一份权威机构的统计报告,保守地估计,美国每年因为医疗事故致死的人数平均在4.4万人到9.8万人之间,成为美国人第八大死因。医学是在实践中不断发现、不断认识、不断更新的发展之中的,就的疾病认识了、攻克了,新的疾病又出现了,同时对以往不认识的疾病出现了新的见解或理论,产生了新的观点与诊治方法,由此可见,昨天被认为是最正确的诊治方案,可能成为今天的错误诊治。例如,80年代初,在我国销声匿迹几十年的性病重新抬头,多少医院的医生都不认识淋病和梅毒的典型体征,不少人把梅毒诊断为药疹、痤疮等皮肤病。那些60年代末、70年代初学医的大夫们只是在书本上见过性病。艾滋病虽然在1981年就被美国报道,但它在世界各国的相继出现,仍旧都经历了从误诊到被认识的过程。
医院的根本任务,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断地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和治疗的合理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漫长路程。可以说没有诊治的失败就没有成功。没有诊治的错误也就没有正确。但是,历来人们不能客观地正视误诊的现实,每个月的医院报表上依然是:诊断准确率大于95%。其实,误诊误治是客观存在的,是谁都不可避免的。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对于医学科学的发展有着同等的重要作用。勇于暴露临床失误,把发生的误诊误治报道出来,可以教育自己,更重要的可使更多的人获益,免受误诊之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