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的版本,参照深圳的
公益宣传资料,非广告! ——————————————————————————————
科学了解,真诚沟通 -----
开展科普宣传,消除乙肝恐慌
假如您的家庭成员或朋友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仔细阅读此材料有助于你们正确对待这类问题; 假如没有的话,仔细阅读此材料有助于您的预防和对乙肝的了解。
一、你打疫苗了吗?
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成功预防乙肝病毒的感染,新生儿一出生就接种乙肝疫苗,基本可以确保将来不得乙肝。现有的肝硬化、肝癌多从乙肝发展而来,成功地预防乙肝,实际就是防硬化、防肝癌第一针。目前乙肝疫苗较便宜,每支几元钱,民众都能接受。
2、疫苗持续时间:我国的多数学者建议免疫后3年内加强1次为好。值得注意的是,抗体的滴度并不能完全反应保护的程度,作为主动免疫的特点,抗体滴度的下降或消失并不意味着保护的消失,在受到HBV的感染时,免疫的记忆会有效的唤起,并增加抗体的滴度。
二、我国乙肝现状
80年代中期,我国的第一次流行病学普查发现,乙肝携带者约为10.3%,而90年代中期,我国第二次流行病学普查显示,乙肝携带者仍为10%(确切数字为9.7%),也就是说,80年代以来,中国的乙肝携带率根本没有扩大,这充分说明,在一次性注射器和母婴阻断技术推广使用后,乙肝已经被有效的控制,而与日常接触与否无关。
三、乙肝的传播途径
1、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输血及血液制品,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它物品,或意外地接触污染的血液或体液等途径,使HBV经破损的皮肤或粘膜进入人体而感染。
2、性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把乙肝定为性传播疾病,作为安全的性行为,对于易感人群,应该使用避孕套。(注射过乙肝疫苗有了抗体,不用采取措施)
3、垂直传播:垂直传播主要指母婴传播。母婴传播包括3个阶段: 宫内传播:出生前已被感染。 产程传播:生产时被感染。 产后传播:抚养过程中被感染。
4、其它途径:其它的一些因素造成乙肝传播的可能性极小,比如正常的接触,以及蚊虫叮咬,共餐等等,完全没有必要担心。
乙肝知识问答: 一、问:乙肝基本不传染,现在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怎样形成的? 答:目前,我国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由于,90年代前,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献血等环节不严格导致血液传播,第二是,以前没有母婴阻断技术,导致母婴传播。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和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逐步被阻断,今后乙肝传播会逐步减少,因此,虽然这么多年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采取隔离措施,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一直在1.2亿左右,没有大流行。卫生部的目标是到2050年中国乙肝病毒携带率降到 1% 以下。 (1)目前,我国对乙肝病毒携带者没有隔离措施,他们一样要使用人民币,上工交车,到饭店吃饭,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所有人每天都可能接触了乙肝病毒,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染性和严重性真像部分广告宣传的那样大,中国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20年前就把乙肝传染给12亿人了,全国人10年前便全是肝硬化、肝癌了。 (2)最好的例子就是医学工作者对乙肝感染者配偶的调查。夫妻间的接触算是最密切的吧!但经调查,夫妻都患乙肝者不到10%,绝大多数乙肝感染者的配偶不但没有患者乙肝,还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足以证明,只要人体的免疫功能正常,乙肝病毒在体内是不会有立足之地的。地坛医院蔡皓东医生的文章节选
2、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有 8/9 的人终身不发病,只有 1/9 的人会因生活习惯不好、免疫力差等原因成为乙肝患者。 3、无症状乙肝携带者能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卫生部肝炎专家委员会委员姚光弼 ) 对这组群体应作为正常人来看待,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特别不能有入学,就业和婚姻上的歧视,更没有必要造成本人及其家属心理上的紧张,大家要正确对待。 目前,有些单位对无症状HBSAg携带者的就业和工作设置人为障碍,是不妥的,原则上对他们不应有就业禁忌。只是HBSAg和HBEAg均阳性的人,不宜直接接触食品和作保育人员,也不宜从事对肝脏有毒性的化工工作。 4、(1)在国外,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乙肝表面抗原是个人隐私,除了餐饮等行业,其他行业招工时不允许查乙肝五项,肝功能正常即可 。 (2)除我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没有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如此苛刻的限制。 二、问:如何识别真假乙肝药物广告? 答:首先,治疗乙肝的各种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治疗的药物也有所不同。一些药物侧重于改善肝炎的症状,一些药物有良好的降酶效果,还有一些药物具有抑制乙肝病毒复制的作用。有些广告对药物的作用过分夸大,不是能“转阴”,就是可“软肝”,其实就是一些能够改善肝炎患者症状的普通药物。因此,患者在用药前一定要弄清楚所服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避免盲目购药。其次有些药物广告利用一些动物试验和试管内研究的结果宣传自己的药品。例如:“某药经某动物试验可使某动物产生乙肝抗体”,但在动物体内和试管内的作用不一定能够体现在人体内。要警惕厂家借助专家的名誉宣传某种药品。患者应该到正规的医院,请医生根据自己的病情和化验结果,给予适当的治疗。读者从一些国家有关规定中也可发现一些问题:今年1月,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文,规定9种疾病不能做广告———乙肝被列入其中。另外,如“药到病除”、“一盒见效”、“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等推广用语,国家严禁使用。
“肝胆相照”论坛(www.hbvhbv.com/forum) 交大翡翠丝带社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