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恩怨情仇(9) 施家也曾经是本村的大家族。我没有见过施家的辉煌,只听我伯父讲,施家曾经是本村的第一大户。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七十年代的时候,施家已经很没落了。印象较深的有两户施家,都住在本村的中部,那里是村部仓库和晒场所在地。 先说西面的施家。施家大伯大妈生有三子,正华、正亚和正星。平时,我们和施家几乎没有任何交往。到了八十年代初,打我记事时起,施家大伯就去了苏南的无锡谋生,工作不详,家中一贫如洗。三个儿子,挤在两间破瓦房中,两个哥哥在外面作帮工混日子,只有正星还在读书,因为当时农村小学流行留级,留了又留,终于和我成为三年级的同学。正星比我大四岁,三年级的时候,终于在期末考试时获得了较好成绩,在唯分数论的年代,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可惜的是,正星并没有去学校领奖,而是我帮他把证书和奖品送到他家。而且,正星后来没有能够继续上学,他家兄弟三人好象都没有能够上完五年制的小学,主要可能是因为经济原因。家中的贫困,可见一斑。 我们的乡下,有一句至理名言,“灶膛灰也有发达之时”。这句话就如此地应验在施家三兄弟身上。 首先发达的是老二正亚。八十年代中期,正亚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当时兄弟三人都大了,两家破瓦房住不下,就借了村里的仓库来住。印象中,村部的仓库有七、八间的样子,坐北面南三、四间,坐西面东也是三、四间,相连成“倒L”型,门前是晒场。老大正华先找了老婆,住进了破败的仓库。老二正亚,也住进仓库。当时正亚在某建筑施工队学徒做泥瓦匠,不知怎么被某经理的女儿看中。尽管经理的女儿有癫痫(本地俗称“羊角疯”),但无论如何也不肯嫁给一个穷光蛋啊。于是,先做思想工作,再实行软禁。谁知一不留神,女儿跑到正亚的破仓库,几乎没有举办任何仪式,就与正亚成了亲。正亚的岳父母暴跳如雷,扬言杜绝父女关系,后来看正亚对女儿实在是好,而且女婿精明过人,逐渐默认了小俩口的婚姻。后来,精明的正亚办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和装潢公司,腰包不断地鼓起来。九十年代初,正亚在原仓库和晒场所在地,建起了当时本村最豪华的小楼,三间三层的别墅式,加上围墙,好大的一块地。几乎是在不经意间,原来最穷的破落户一跃而为全村的首富,令人瞠目结舌。更大的传闻是,正亚的小楼是他打牌赢来的,只是他财富的九牛一毛。传闻属实否?俺没有考证。 老大正华和老三正星联手,在外面奔波折腾。原先也建了简单的三间两层的小楼,就在正亚的楼后面,但一直就是很简朴的样子,没有装修。九十年代后期,正华成为本村村民小组的组长,似乎想带头致富,承包鱼塘和养猪双管齐下,在村子东南面靠近九圩港的地方圈下了老大一块地,建了简易的猪圈,猪圈旁就是东西长达一公里的中心河鱼塘。但是,不知为何没有运作起来。2003年春节我下乡,看到废弃的未投入运营的一排排猪圈,以及东倒西歪的厚厚的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心中怅然若失。后来听说,正华和正星哥俩也发了,在外地承包鱼塘和荒山,赚下了不少钱。那个鱼塘和猪圈,本来就不可能赚钱,只是他任“组长”期间的政绩工程,“花架子”而已。 老施老实巴交,三个儿子在文化水平那么低的情况下,是什么原因,能够个个成为“老板”?难道真的是风水转了回来?或者运气好?我不知道。但我想,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三兄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财富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辛勤耕耘,总有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