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咱也来点喜庆的。冒冒泡,闲聊几句,左右不过是图个热闹。
今天看电视,一帮子七十年代的哥们聚一起侃当年小时侯过年的情景,倒是让我很是感慨了一番。我生也晚矣,困难时期过了大半,文化大革命也没能赶上,不过多少还记得小时候拿了粮票排队买吃的。等我有记忆已经赶上八十年代了,改革的春风刚开始吹拂,万元户还是个贼稀罕的名词,老百姓兜里钱不多,老百姓家里孩子倒不少,逢到过年过节,热闹是热闹了,却是穷热闹。当然我们是小孩,油盐柴米一概不操心,这些让大人们郁闷去吧,随让他们不好好响应党的号召,计划生育来着呢。
早几年过年,好象就记得吃的了。一年到头图个啥啊,不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吃上肉,能抹一嘴油么。反正我打小就是这么认识地。因为平时老没见什么荤的,所以就特别馋。我还记得8岁以前我经常装病,因为只有生病了,才能让妈妈百依百顺,想吃啥给买啥。好容易等到过年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胡吃猛喝一通,所以“年”对于幼小的我来说,其意义也就是“吃”了。却可怜有一年真到过年的时候,居然发起高烧,于是只能眼巴巴看着哥哥和表哥大快哚颐,偶却独自凄凉。
再大些,改革的春风猛了,家里的条件好了,人也知道酒足饭饱思娱乐了。有了电视机,过年的重心就转到春节联欢晚会上了。掐着时间,赶在春晚前吃完饭,就搬个凳子坐电视机前,一家子人,团团圆圆地,磕着瓜子喝着茶,美滋滋的欣赏着小方匣子里的节目,时而笑时而闹时而拍手时而跺脚。最好看的一年春晚,我记得是采用的比赛的形式,按照各自帽子(还是衣服?)颜色的不同分成几个方阵,好象是马年吧,记不太清了。大家互相比赛节目,一个赛着一个的精彩。电视里演员卖力,台下呢,观众也看得过瘾。好象自那年以后,春晚就一年不如一年了。搁现在,我都不看了。看了嫌闹心。也不知道是我长大了,见识多了眼界提高了,还是春晚的水平下降了素质参次了。怪不得书上说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真是有道理啊。
再之后的春晚,好象就没什么记忆了。反倒是常常想起小时侯过年多么地有趣。现在过年,更多时候是个形式,更多时候图的是能好好放个长假,可以在家里蒙头睡个日上三竿。当然平时在外地的朋友们,春节对他们的意义还是很大的。忙乎了一年,终于可以象歌里唱的那样:回家看看,尝尝爸爸包的饺子,听听妈妈讲的唠叨。。这也许是现在过年的最大的意义了吧。
写到这里,回头看了看,从小到大的过年,除了吃喝娱乐,都没提及最重要的那个——压岁包。哎,不是不想提,实在是没啥好提的。说来可怜,小时的压岁包,要说有,那还真不少,要说多,那是一分没有,白高兴。刚才不是说了么,那时穷,但亲戚朋友却多,小孩也很多。过年互相走动串门,见了长辈免不了要鞠躬问好,然后就有红包收了。这头刚收进来,亲戚家的小孩也不甘示弱的赶着你的父母问好鞠躬,自然这头就又掏出去了。到了晚上回家,也不用父母多说,乖乖的就把一天的劳动成果交了出去。然后听着父母们核算,是亏了呢还是赚了。基本上每年都是不亏不赚,平手。压岁包也就只是过了过手,白馋了我一回。也有不用上交的,那是奶奶和外公给的,以及父母给的一点小意思。可就这,还得留着过完年交学费。如此一来,对压岁包的渴望也就逐年的下降。到了后来,亲戚们大家都有了小孩,干脆连这点意思都省了。点个头,就互免了。倒也省了事了。
到了近年,有了电脑,有了互联网,过年又有了新节目。去年过年倒是过的很有意义。吃完饭,就在电脑前坐着,在论坛里晃,美其名曰是值班,其实是灌水发帖子,和没有见面的朋友互侃逗趣。还发帖子进行对联和打油诗大战,玩得不亦乐乎。不知道今年这些朋友又在忙些什么。然而去年的欢乐,却已经久久的铭刻在了心中。期待着什么时候,真能团聚一堂,大家再过过招,看谁真的千秋万代,一统原创。哈哈。
今年过年,又会是怎样的呢?还有几天,倒计时中。。。 [em1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2 15:11:2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