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天平 1860年,林肯与美国当时煊赫一时的民主党候选人道格拉斯竞选总统。道格拉斯依仗财势,专门准备了一辆竞选列车,还在后边安装了一门礼炮,所到之处,都要鸣礼炮32响。然而,竞选的结果是,穷小子林肯击败了道格拉斯。
看看林肯在竞选中的一些言行,也许能从中找到他获胜的答案。竞选中,林肯始终坐着一辆耕田用的马车,深入选民中,亲切交谈。他在演讲中说:“如果大家问我有多少财产,那么我告诉大家,我有一位妻子和三个女儿,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有一个租来的办公室,室内有桌子一张,椅子三把,墙角还有大书架一个,架子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又瘦,脸很长。我实在没什么可依靠的,我唯一依靠的是你们。”看来上帝有架天平,它永远倾斜于人心所向的一边。
(摘自12月13日《团结报》 作者 黄小平) 44、拒绝作报告的母子 五一节,学校要求各班开展一场劳动最光荣的活动。我决定在班上搞一个报告会。
杨小华的母亲是市劳动模范,请她来作报告,既零距离接触说服力感染力极佳,还可以不支出“劳务费”。
我立即找杨小华安排任务。
第二天,我刚进学校,杨小华的妈妈就到学校找我了。杨小华的妈妈说,老师,求求你,我真的不能来作啥子报告。我虽然不能让儿子扬眉吐气,但我也不能让儿子丢人现眼啊!杨小华的妈妈给我带来了两瓶“泸州老窖”,这是他们家破天荒地给我送礼。
杨小华的妈妈去年下岗,现在在街边摆着一个烧烤摊子。那个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没有改变她下岗的命运。
杨小华的妈妈说,老师,我就是砸锅卖铁卖血割肉,也要让我们小华上大学!整死我也不能让他像我一样了。杨小华的妈妈说得斩钉截铁。
杨小华的妈妈眼里满含泪。
杨小华的眼里满含泪。
我知道我的那些大道理无法说服他们母子俩。那天,我断然地决定不再开展报告活动。
(摘自1月4日《今晚报》作者曾平) 45、克里克的谢绝 美国化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就为自己拟订了一份通用的谢绝书:“对您的来函表示感谢,但十分遗憾,他不能应您的盛情邀请而:给您签名,赠送相片,接受采访,发表广播讲话,在电视中露面,赴宴和讲话,充当证人,阅读您的文稿,作一次报告,参加会议,担任主席,充当编辑,接受名誉学位,等等。”
克里克的种种谢绝,显然少了不少“人情味”。但他认为,一个人出了名之后,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不应受到太多的追捧,热衷于不必要的社交和应酬,因为这样会耗费好多的时间。
不一定要效法克里克的谢绝书,也不在于你列出多少个“谢绝”,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勇气:拒绝浮躁——耐得寂寞。
(摘自11月21日《解放日报》作者 阿坤) 46、擦亮自己的窗子 有位妇女多年来总是嘲笑住在对面的那位妇女太懒惰:“那女人的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你瞧,她晾在院子里的衣服,总是有斑点……”
这一天,一位好友到她家来玩。她将好友领到窗前,指着对面晾出的衣服,又将那位妇女嘲笑了一番。好友透过窗子望去,那些衣服上确实斑斑点点,好像是没有洗干净。噢,不对!当好友移动身子时,发现那些斑点也在动。原来不是对面的妇女衣服洗不干净,而是她家里的窗子脏了。于是,细心的朋友拿了一块抹布,把窗户上的灰渍细细地擦掉,说:“看,这不就干净了?”这位妇女看后,脸上顿时红了起来。
一个人发现别人的错误比发现自己的错误容易,而错怪别人也比检讨自己简单。因此,我们不妨常提醒别人:“擦亮你的窗子。”而我们也更应该常常扪心自问:“自己的窗子擦亮了吗?”
(摘自《现代青年》第12期 作者 邱祖晖) 47、别把自己装进去 我工作的那家私企是一家家族企业,我的很多手下都是与老板沾亲带故的人,所以很多明明很简单的事,处理的时候却总是让我感到头疼。
那是个双休日,我到一个工地里找在那里当技术员的同学小田。我和他说到了工作上的烦恼。他听了,笑笑,忽然指着前方正围坐在一起聊天的工人对我说,你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原来是一个大个子在夸耀自己强壮有力,还嘲笑着他身边的几位老工人。最后,有个老工人忍无可忍地说:“伙计,我敢用一个星期的薪水跟你打赌,我可以用这架独轮车把一样东西推到那堵墙那里,而你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把这东西推回来!”大个子大笑:“哈哈!我赌!”结果,那个老工人走过去,扶起独轮车,微笑着对着大个子点头:“来,坐进来。”大个子一下子涨红了脸,愣在了那里。看热闹的工人们一阵爆笑。我也笑起来:“把自己装进去了,他还能推得动吗?”
小田也笑着说:“你不觉得你的工作状态和这件事很相似吗?做什么首先考虑自己的利弊得失,怎么能做好工作呢?”
(摘自《时代青年》第11期上半月版,作者英涛) 48、才华与妥协 一家大公司对建筑设计方案不满,要求改变一些细节。而在设计师看来,这些改变会影响整座建筑的审美取向。公司是买主,对设计方案的评判直接关系到设计师的薪酬,但这个设计师竟然坚持己见,不买账。公司很恼火,威胁他:如果不改变,我们有权终止合同!设计师说:我宁愿带着自己的才华回家睡觉,也不会将平庸的思想安插进我的设计蓝图……
这个设计师叫贝聿铭。在他驰名世界后,曾经为北京香山一处建筑做规划设计。但是,施工者并没有严格按照贝聿铭的蓝图去做,而将建筑大门前的小广场按自己的“感觉”另行安排。贝聿铭发现后,他痛心疾首,从此再也没有回到那儿。
至今,那座建筑也没有因设计师是贝聿铭而辉煌,因为它不像是大师的作品。
这使我想起了一生为债务所困的巴尔扎克。
为了使作品臻于完美,巴尔扎克总是要求修改小说。一次在小说付印前一刻,他还要求出版商等一等,说某些地方得改动。出版商不愿意,因为这样会增加他的成本。巴尔扎克坚决要修改,出版商恼了:如果你愿意损失稿酬的话,你就可以改!巴尔扎克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半稿酬……”
虽然时代不同,行当各异,但两人却有一个共同点:不为妥协于外界而抹杀自己的才华——这也可能是他们的成功之本吧。
(摘自11月15日《工人日报》 作者 张小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