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金
- 10965 元
- 精华
- 3
- 帖子
- 3804
- 注册时间
- 2004-10-25
- 最后登录
- 2013-1-8
|
1楼
发表于 2005-1-8 14:45
1 肝脏的解剖部位如何?
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部,分左、右二叶,右叶大,左叶小(部份在腹腔左上部
)。一般重约1200~1500克。左右径(长)约25cm,前后径(宽)约15cm,上下径(厚
)约6cm。肝上界在右侧第5~6肋间。肝的下面有一肝门,是肝动脉、肝静脉、门静
脉、肝胆管以及淋巴管、神经出入口,在肝下面右侧有一个胆囊。肝脏有一定活动
度,可随呼吸而上下移动,肝下界一般不超过肋缘,因此,正常时摸不到,有时在
剑突下可触及,但不超过3cm,而小儿多可在肋缘和剑突下摸到。
2 肝脏有哪些重要功能?
肝脏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中心站。食物消化后,经肠道里的门静脉进入肝脏,有
关营养物质的代谢几乎都需要有肝脏参加。失去了肝脏,生命就不能维持。 肝对
糖的贮存、分布和调节起重要作用。食物经分解成为葡萄糖后,一部分进入血液循
环供人体利用,大部分则经肝细胞合成为肝糖元,贮存于肝内。当饥饿、劳动、发
热时,肝细胞可将肝糖元分解成葡萄糖。供人体利用。在机体营养状况好肝糖元贮
备丰富时,可以保护肝脏免受损害。 肝脏合成的蛋白质占全身合成蛋白质总量的
40%以上。其中主要是白蛋白,还有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当肝脏损害严重时
,血浆白蛋白就会下降,可出现浮肿、腹水。纤维蛋白原及凝血酶原减少,可引起
出血。 肝脏能将衰老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间接胆红质,加工为直接红质,再从胆
道排出到肠道,帮助脂肪的消化,肝脏受损,加工间接胆红质和排泄直接胆红质的
功能下降,血液中二种胆 红质(称总胆红质)的浓度上升,就会出现黄疸。 脂肪
的消化、吸收、利用与肝脏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人体内血脂的各种成分是恒定
的,靠肝脏来调节。脂肪代谢紊乱时也可引起肝脏病变,如脂肪肝。严重肝病胆固
醇会明显下降。 肝脏是维生素A、B、C、D、E、K和叶酸等多种维生素贮存和代谢
场所。 肝脏参与激素代谢过程。正常时,体内的激素含量保持平衡,多余的激素
被肝脏破坏。肝脏有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因雌激素破坏灭活发生障碍,体内
含量就增加,引起男性乳房发育、女性月经不调,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如蛛蜘痣,
又如醛固酮的抗利尿激素灭活障碍可发生水肿、少尿。 肝脏通过氧化还原、结合
等方法把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和外来毒物、毒素,包括药物进行解毒处
理。肝内还有一种吞噬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异物的作用。肝脏通过解毒和吞噬作用
来保护人体的健康。
3 病毒性肝炎有哪几型?
病毒性肝炎是由一组以侵犯肝脏为主并导致肝组织发炎、坏死的病毒所引起的
。根据致病的病毒不同,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和庚六个型。甲型肝炎经粪一
口途径传播,病毒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贝类水产品和食具等可引起流行,甲肝
是自愈性疾病,一般不会变成慢性;乙型肝炎危害较甲型肝炎大,易变为慢性,还
可导致肝硬化、肝癌;丙型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肝相似,主要通过血行传播和母婴
传染,感染后成为携带状态和变为慢性的机率与乙肝相似或略高;丁型肝炎病毒只
有与乙型肝炎病毒共同感染才能完成其繁殖周期,感染丁肝病毒后可加重病情或更
易致慢性;戊型肝炎也是通过粪一口途径传播,病情与甲肝相同,但病死率较甲肝
高,尤其是孕妇。庚型肝炎也是经血传染的,多数人认为它可能不致病或 病情较
轻,但也有认为可致慢性和导致重症肝炎。最近发现一种新的肝炎病毒-TTV,对其
致病性尚有争议。此外,其他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埃可病毒,出血热病毒
、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等均可引起肝炎,但多有其特征性表现,故不
包括在本病之内。因此,临床上有时有典型的肝炎表现,但六型肝炎病毒标记化验
都阴性的情况是存在的。
4 常用肝功能化验的临床意义如何?
1、谷丙转氨酶(ALT):参考值为<50单位,是诊断肝细胞实质损害的主要项
目,其高低往往与病情轻重相平行。在急性肝炎及慢性肝炎与肝硬化活动,ALT均
可升高。但ALT缺乏特异性,许多肝疾和肝外疾患均可升高,另外,ALT活性变化与
肝脏病理组织改变缺乏一致性,有的严重肝损患者ALT并不升高。?
2、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AST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组织器官,以心肌含量
最高,肝、肾次之,它是由同功酶ASTs与ASTm组成,前者位于细胞浆,后者位于细
胞线粒体中。AST升高的意义在诊断肝炎方面与ALT相似,在一般情况下,其升高幅
度不及ALT,如果AST值高于ALT,说明肝细胞损伤、坏死的程度比较严重。如果测
定其同功酶则意义更大,轻度肝损时仅有AST升高,而重度损害则ASTm明显升高。
?
3、碱性磷酸酶(ALP):由三种以上同功酶组成,即肝脏型、肠型(含量极微
)及胎盘型(仅见于中后期孕妇),还有一部分来自骨骼。ALP经由胆道排出。因
此,肝脏疾患出现排泄功能障碍,胆道疾患,骨骼疾患(如成骨肉瘤、转移性骨癌
、均可使ALP上升。正常参与值为30一90u/L。? 4、γ-谷氨酰转移酶(γ一GT):
健康人血清γ-GT水平甚低(<40单位),主要来自肝脏,少许由肾、胰、小肠产
生。γ-GT在反映肝细胞坏死损害方面不及ALT,但在黄疸鉴别方面有一定意义,
肝脏内排泄不畅(肝内梗阻)和肝外梗阻(如胆道系统阻塞)以及肝硬化、肝肿瘤
中毒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均可升高。?
5、总蛋白(TP)、白蛋白(A)、球蛋白(G):正常值TP为60-80克/L、A
为40-55克/L,G为20一30克/L,A/G为1.5-2.5:l。慢性肝炎、肝硬化时常
出现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增加,使A/G比例倒置。?
6、血清总胆红质(TB)和直接胆红质(Bc):肝病时出现黄疸,TB和Bc均可
不同程度升高,正常值TB为2-20umol/L,Bc<3.4umol/L,如Bc明显升高,提示
为梗阻性黄疸。?
7、总胆固醇(Ch)及胆固醇酯(cbE):可了解肝病时脂质代谢障碍情况,阻
塞性黄疸时Ch可增加,脂肪肝时也可能增加,如严重肝脏损害,Ch和cbE均可下降
。?
5 检测血清胆红素有何临床意义??
肝在胆红素代谢中具有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其中任何一种功能障碍,均可引起
黄疸。检查胆红素情况不仅能反映肝脏损害的程度,尤其对黄疸的鉴别具有重要意
义。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又称结合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前者是
后二者之和。正常范围总胆红素为4~20μmol/L,直接胆红为0~7μmol/L,二者之
差即为间接胆红素正常值。胆汁淤积引起的黄疸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间接胆红
素升高主要是溶血(红细胞破坏过多)、Gilbert病的旁路胆红素血症。而肝细胞
损害引起的黄疸,因为同时有摄取、结合、排泄的障碍,因此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均
可升高,但一般直接胆红素升高比间接胆红素升高的幅度大。
6 出现黄疸是不是一定得了肝炎??
肝脏受损可以引起黄疸,但引起肝脏受损的不仅仅是肝炎一种,其他肝病如肝癌、
肝脓肿、药物性肝损等,均可以出现黄疸,而且不是肝脏受损、如红细胞破坏过多
的败血症、蚕豆黄(溶血性黄疸),胆道阻塞的胆石症、胰头癌、胆管癌(阻塞性
黄疸)等均可出现黄疸。还有一种属于遗传或先天性的黄疸,主要是机体对胆红质
的代谢、加工,转运功能不全,而使血中胆红质增加而出现黄疸,有很多类型,统
称为体质性黄疸。由此可见,出现黄疸的病很多,不一定是肝炎,要细细分析。?
7 单项转氨酶升高是不是就可以诊断为肝炎??
转氨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心、肾、胰、肌肉等组织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多,
肝细胞受损,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就从肝细胞中逸出到血中,血中的含量就增
加。因此,ALT增加是诊断肝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并非特异。因此除肝脏外,心
、肾、胰等脏器受损也可使转氨酶升高;在某些生理条件下,如剧烈活动后,孕妇
在妊娠后期都可使ALT增高,即使是肝细胞受损,也不一定是肝炎,如药物性肝损
、肝脓肿、脂肪肝、肝结核、胆道阻塞等均可引起ALT增高,心肌炎、胰腺炎、胆
囊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各种发热性疾病,如伤寒、肠炎、出血热、流性感冒等均
可使ALT增高。?
8 新近开展的一些肝功能项目意义如何??
新近开展的一些肝功能新项目主要有:①甘胆酸(CG),当肝细胞受损或胆汗淤滞时
,血液中CG含量就明显增高,反映肝细胞的损害比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谷丙转氨酶(AL
T)等更为敏感,能早期发现轻度肝损害,对区别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有帮助。正常
值:106(±70)ug/dl;②铁蛋白(SF),在肝内合成并贮存,肝细胞炎症反应可使SF
合成增加,肝细胞变性坏死可使SF释入血中,SF上升程度与肝细胞的受损轻重呈平行
关系,但在严重低蛋白血症,缺铁性贫血可明显降低,正常值<250ng/ml;③前白蛋白
(PA),对早期发现重症肝炎及慢性肝损害有一定意义.正常值:25-38ng/dl,病愈重,
值愈低;④转铁蛋白(TF),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糖蛋白,主要功能是运转铁。急性肝
炎时TF升高,慢性肝炎、肝硬化则可低。其他多种感染时TF降低,而缺铁性贫血和
妊娠末期TF升高。正常参考范围200~400mg/ml。⑤胆汁酸(TBA),是由肝排泄的
主要有机阴离子,其代谢情况主要受肝脏控制,当肝功能损害时,其升高往往比胆
红素早而明显。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损害。正常值为0~10μmol/L。
9 检则甲胎蛋白(AFP)的意义?
AFP是人体在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蛋白。胎儿出生后,血清AFP浓度下降
,几个月至1年内降至正常,正常成人肝细胞失去了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
量极微(一般<20μg/L),除肝细胞癌可升高外,妊娠、胚胎癌如睾丸癌、卵巢癌
和极少数胃、胰、胆管、结肠直肠癌也可升高,但其绝对值不如肝细胞癌高。慢性
肝炎、肝硬化可有AFP的分子变异体,亦可一过性升高。因此,对AFP升高要进行动
态观察,并结合其他检查(B超、CT等)进行分析。
10 肝纤维化标志物检测的意义?
肝脏有炎症破坏,必然伴随纤维组织的增生。同时,机体也不断降解这些纤维组织
,如果增生大于降解,长期下去就有可能演变为肝硬化。肝纤维化指标的检测,可
发现肝纤维组织增生的趋势,升高不一定是肝硬化,肝硬化静止期也不一定升高。
常用的肝纤维化标志物有下列:?
①透明质酸(HA):由间质细胞合成,大部分在肝内被代谢。但肝病患者,肝间质
母细胞增生,合成HA明显增多,同时肝细胞受损,对血中的HA摄取及降解障碍。H
A随着肝病的发展而逐渐增加,同时又随着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正常参考值为
2~115ng/ml;
? ②层粘连蛋白(LN):是细胞外间质中基底膜的主要成分,与Ⅳ型胶原结合形
成基底膜骨架。肝纤维化倾向时,LN合成和沉积大大增加。正常参考值为48~114
ng/ml;
? ③Ⅲ型前胶原(PCⅢ):是肝细胞对外基质的构成成分,血清中PCⅢ含量反映
肝纤维化的程度和活动性。正常参考值为41~163ng/ml;
? ④Ⅳ型胶原(C-Ⅳ):是血管基底膜的主要成分,肝纤维化倾向时,血中Ⅳ型胶原明
显增加,可导致肝窦"毛细血管化",使肝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正常参
考值为13~74ng/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