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心灵港湾 存档 1 请教yuer,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
楼主: sandwalker

请教yuer,关于三国演义的问题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2326 元 
精华
帖子
1246 
注册时间
2004-7-15 
最后登录
2007-6-2 
11
发表于 2004-12-9 01:41

你也看到了,不止我一个不明白阿,这样的问题,让更多人明白,不是更好。汝看在乙肝咨询版,很多人都在发问,问题也可能重复,所以贴自发出来,如果正好有有缘的朋友看到,那就让他学习到了。

利人利己,何乐不为?

let the light guide you let god bless you let your heart feel free like sea gulls in the bay 2004.11.13

Rank: 2

现金
55 元 
精华
帖子
29 
注册时间
2003-5-28 
最后登录
2004-12-25 
12
发表于 2004-12-9 09:27
以下是引用南方天空在2004-12-8 11:03:50的发言:

楼主~~

我想这个短信里面应该可以问吧??

让你看见了爽不?

爽,那就对了,目的就是让你爽?

不爽,那也对了,你痛苦所以我快乐!

[em07][em07][em07][em07][em07]
我来咯 该用户已被删除
13
发表于 2004-12-9 11:1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4
发表于 2004-12-9 11:39
王莽改制影响这么大?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5
发表于 2004-12-9 11:42
现在上户口单名都不太让上。派出所会劝你取个双名,因为重名太多。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6
发表于 2004-12-9 12:10

互联网真是厉害,随便搜一搜,就看到了不少内容。

另外,还补了补汉书的课。过去没看过汉书,可惜。

***************************************************************************************************************************

单名、复名及避讳

本文内容选自《中国人名文化》一书,王泉根编著,版权归属作者本人。

大凡读过《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人都知道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此之前朝(周秦、西汉),单名使用的频率更高。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他们是刘秀、刘庄、刘怛、刘肇、刘隆、刘祜、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西汉皇帝中至少还有刘弗陵、刘箕子(刘衔)二人是复名,东汉皇帝居然一个也没有。   三国时的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叡、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单名;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也是单名;东吴政权孙权、孙亮、孙休、孙和、孙皓也全是单名。至于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黄忠、马超、袁绍、袁术、吕布、王佐、蒋干、夏侯淳、黄盖、陆逊、许褚、张辽、孟获、马稷、姜维、司马懿、司马昭、邓艾、华陀等,无一不是单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与“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亦全系单名。间或也有采用二字名的,但甚罕见。或为隐逸,如庞德公、邓卢叙等;或为艺人,如东方安世等;或为乳名不改,如刘盆子、郑小同等;或单称其字,如黄承彦、苟巨伯之属。   东汉(25-220年)、三国(220-265年)时期约有240年左右,如果再加上三国归于统一的西晋(265-316年),这一阶段约占300年。从中国姓名史考察,这300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为什么这一时期单名特别多呢?对此现象,古今论者意见不一。   以前一般解释为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今人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也采此说,萧氏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这一观点或可自圆其说,故录以备存。   但是,王莽政权介乎两汉之间,仅仅只有短短的15年(9—23年)时间。尽管王莽打着“奉天命”的旗号,雷厉风行地复古改制,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并直接下诏对单名、复名进行褒贬。然而王莽掌权的时间毕竟短暂,不可能将他的号令统一实施于全国各地;即使上上下下都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名之禁”,在这15年中,至多也只有一代人实行,15年之后,王莽的新朝即已崩溃,其禁令不可能会对以后三百年的历史再发生影响。故,王莽“二名之禁”并非是促使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对此,清人凌扬藻在《蠡勺编》卷二十七中曾提出过质疑: “王氏懋《野客丛书》曰:‘后汉人名,无两字者,或谓以王莽所禁故尔。’仆观《匈奴传》,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字名。或者之说,不为无据。仆谓莽窃取国柄,未几,大正天诛,汉家恢复大业,凡蠡伪之政,一切扫除,不应独于人名尚仍莽旧。“然后汉率多单名者,殆承袭而然,非为莽也。”   《蠡勺编》的这一观点是有见地的。正如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一样,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的姓名文化,同样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们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东汉、三国、西晋三百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中国人的姓名符号形式,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单名为主,崇尚单名已成一种社会潜意识。周秦时代虽崇尚单名,但并不禁止二名,更无讥讽二名的道理。对此,我们已在上文所述尧、舜、禹及夏、商、周帝王中多有二名,即已可证。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之俗自然会代代传承下来,而不可能会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发生改变。   所以,拙见以为西汉以降的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只不过是继承前朝取名传统而已,并非如萧遥天氏所谓“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当然我们这样说,也不是全盘否定王莽 “禁二名”的作用。王莽颁布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对于长期实行单名习俗的中国姓名制度来说,乃是起了一种“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其原先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同样,《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尽管证据不足,但由于该书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环境里,影响较广(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学的),所以也会对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周秦西汉几千年间,崇尚单名的取名习俗,在东汉以后仍被承袭继续了下来,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王莽“二名之禁”与《公羊传》“二名非礼”对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作用,这才造成了东汉以后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的社会风气。当然这一见解,是否合乎历史本相,见仁见智,尚冀大雅君子有以教之。   那么,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乃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之。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复名在两周时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臼,周哀王名去疾,郑庄公名寤生,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 “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   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密,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曾诏日:“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两晋朝廷曾多次讨论避讳,使讳制更趋复杂。东晋避后妃讳特多,并列入讳榜,令天下同讳,是一朝同制。   由于秦汉以来讳制越来越密,这就势必产生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也必然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甚至追改古书,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从帝王世系中可知,西汉15帝,仅有2个复名;东汉13帝全系单名;三国曹魏5帝、蜀汉2帝、东吴4帝也全系单名;两晋从晋武帝司马炎到晋恭帝司马德文,15帝中仅有2个复名。统计从西汉至东晋(前206-420年)626年之间,54个帝王之中,仅有4人是复名,单名约占94%。由此可见当时的单名之盛。帝王采用单名,这就大大减少了讳字。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沽》中指出:帝王采用单名是为了便于避讳,“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今难言而易讳。”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东吴景帝孙休为四子取名、字,太子名震(音湾)字商(音迄),次子名奥(音觥)字粟(音礥),三子名壾(音莽)字显(音举),四子名寇(音褒)字奖(音拥)(《三国志·吴书·孙休传》注引《吴录》孙休诏)。此八字世人少用,以使人难犯易避也。西汉至东晋54帝中,采用冷僻字或不太常用的字取名者大有人在,如:西汉有汉元帝刘奭(音式),汉成帝刘骜(音傲),汉平帝刘衎(音看,又名刘箕子);东汉有汉章帝刘坦,汉和帝刘肇,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三国有魏明帝曹叡(音锐),高贵乡公曹髦(音毛);西晋有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东晋有晋元帝司马睿,晋穆帝司马聃(音丹),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音玉)。由于臣民对帝王的称呼另有一套专门用语,如天子、皇帝、皇上、上、今上、皇、帝、陛下、圣人、圣上、明主等,帝王的名字不像凡人那样常用,所以采用冷僻字取名不会发生人名称谓困难的问题。   汉晋时代的帝王既采用单名,又采用冷僻字与不太常用的字取名,使其名避免了“难言而易讳”,既减少了讳字,又便利于避讳,可谓“鱼与熊掌兼得”。“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语)这一来,其他高官贵爵乃至士农工商,为了维护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严又便于避讳(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于是,神州大地单名大倡,《后汉书》、《三国志》所见之人名,几乎全是单名。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十九国,少数民族纷入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这一来,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7
发表于 2004-12-9 12:12

在汉书王莽传中,搜“二名“,结果是这样的:

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又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入侍。所以诳耀媚事太后,下至旁侧长御,方故万端。

(1)讥二名:古人之名大都只用一个字,表字才用

这是非常间接的,通过匈奴之口,来说这件事。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8
发表于 2004-12-9 12:14

以下来自今晚报

《三国演义》中为何多用单名

朱大平

凡是仔细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恐怕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书中众多的人物,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为单名,翻检同时代的史书《三国志》,也是如此。历史上某个时期某一部分人崇尚单名的情况,并不是没有,但像三国时期这样广泛、持久的单名现象,却是绝无仅有的。读《汉书·王莽传》,始知此一时期单名之盛,却原来基于王莽的托古改制。据《王莽传》,王莽执掌政权后,想到国家已经平治,只是四方外族还没有什么变化,于是便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赠送给匈奴单于,冀其归服来朝。单于囊知牙斯出于感激之情,向汉朝报告说,听说中国讥诮二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知,以效法中国的制度。由此可见当时已崇尚单名。后来囊知牙斯与汉朝不协,起兵造反,王莽平息后就将其名称改称降奴单于,且恢复原名。王莽篡政后,对宗族戚室也是这样,他的长孙王宗私自刻铜印三枚,又画有穿着天子服饰,戴着天子冠冕的画像,与其舅合谋,有觊觎祖父大位的企图,事情败露之后,王宗自杀,王莽在宣布对王宗的处理结果中说到:王宗本来名叫王会宗,因为制度规定要取消双名,现在恢复原名王会宗。 从以上二例可以看出双名改单名,可显示朝廷的恩宠;而恢复双名,则又表示了一种惩罚。由于皇家官府对单双名态度分明,扬褒时单,贬抑时则双,因此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故王莽政权垮台后虽然再也没有哪一个帝王明令禁止双名,但由此却造成了后汉及三国时期长达300年之久的单名之盛。即便是这之后的魏晋南北朝,也仍然是单名多于双名。 王莽篡政后扬言要挽救社会,于是好多典章制度,便都托古而改,禁止双名便是其中一项。《公羊传》云:“讥二名,二名非礼也。”这便是古人之禁二名的证据。古代有无二名之禁我们目前找不出更多的证据,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单名之盛在春秋战国时已现端倪。以诸子百家而言,孔丘、孟轲自然不必说,其他如墨翟、李耳、庄周、荀况、韩非、许行、李斯等莫不如此。到西汉时,这种情况又有进一步发展,或者说已逐渐成为习惯。这时期15个皇帝中,除汉昭帝刘弗陵外,余者全为单名,其他各色人等,也以单名为多。王莽当时托古改制的事项很多,如官制、币制、土地、租税、专卖等,绝大多数都随着他的政权的瓦解而消失,惟独禁二名一项能够存在下来,且维持了300余年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6Rank: 6

现金
3653 元 
精华
帖子
1312 
注册时间
2003-12-30 
最后登录
2011-3-3 
19
发表于 2004-12-9 12:25
长见识了!

Rank: 6Rank: 6

现金
648 元 
精华
帖子
3847 
注册时间
2004-4-11 
最后登录
2007-11-4 
20
发表于 2004-12-9 12:45
受教~   
管住你的嘴 迈开你的腿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9-21 20:49 , Processed in 0.01728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