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学术讨论& HBV English 存档 1 丑陋的中医 (川耗子)
查看: 876|回复: 11

丑陋的中医 (川耗子) [复制链接]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1
发表于 2004-8-6 08:41
这里说中医丑陋,绝不是贬低或瞧不起中医。相反,正是由于中医自身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如果我们还一味对其吹捧而不加以正视,中医就会被捧杀在一片赞扬声中。记得很早以前,已经很讲文明的美国人写了本《丑陋的美国人》,美国人并没有因为其“丑化”了自己而大光其火,美国国务院甚至把它拿来作为工作人员修身的行动指南。因此,说中医丑陋,无非是直言中医的毛病,也好使我等中医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警觉,进而唤醒被赞扬声催得昏寐不醒的人们。
我在实习的时候,当地一位很有名望的老中医说,他一辈子只用了一个七味白术散,风热感冒加银花、黄芩,血虚加点补血药什么的……,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他确实也是这样的。问他为什么时,他说以前当学徒时,师傅叫我们背“四大经典”,完了又背“四小经典”,再完了师傅说教您一些药对,就可以到社会治病去了。问“经典”中的道理时,师傅每每都是硬梆梆摔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位医生还振振有词地说:现在想来,背那么多书毫无用处,还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这个方子管用。请注意这位老师用的是“总结”而不是“研究”,其对理论研究的不屑溢于言表。

中医这种最典型的实用主义态度,直接导致对基础理论研究的轻视,成为中医的致命弱点。表现在理论上不敢有所突破,学术上不敢有所发展。想想看,一部《内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可是指导中医药发展一以贯之的“金科玉律”啊!在一切都以“经”“典”为学术价值取向的风气影响下,从事中医理论研究的人谁敢越雷池一步?在一次学术会上,有位青年学者就《内经》学说一直统御中医药学的基础理论,阻碍着中医药学理论的创新,大胆地提出了一些有“悖”《内经》的设想,结果遭到绝大多数与会者的激烈反对。《内经》的思想真的就百分之百正确吗?这个问题,读者自会作出正确判断。其实,目前对《内经》的研究已经走入误区,一方面是把我们暂时无法理解的东西一律斥之为荒谬,践踏得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对那些早以证明了是荒谬的东西又割舍不断,奉为圣典,结果使中医理论陷入进退维谷的两难之中。再看看中医基础理论学术界的表现,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越来越少,研究手法上依然是咬文嚼字,以经诠经,“之乎也者”占据主导地位。用现代手段研究出来的理论新成果被很多人视为异端邪说,难以趋同。

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中医大专院校里,搞基础理论研究和搞临床治疗研究的专业比例严重失调。许多临床中医师有这种说法,理论学得再多不顶用,看一个病就建立起一个社会关系,多完成一份工作任务,就可多拿一份奖金。搞理论研究,就很难看到这些实效,只能在那里默默无闻作牺牲。因而大都热衷于对一些所谓实用型技术的总结。殊不知这些没有以理论作为支撑的实用型技术,只有通过口口相传来进行学术承继,这迟早要被人送入棺材,这就是中医为什么绝活多,失传也很多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前为什么把中药师称为“抓抓匠”呢?那是因为古时候衡器还不普及,又很粗糙,抓药用手捡已在业内约定俗成。可是到了科学昌明,原子重量都能计算出来的今天,如果您一张处方要捡五剂药,中医的司药员断然不会一味药做成五次捡,他是用秤把这味药在五剂中的总量称出来,然后再用手分成五份放入到每副药中。这虽然有点象猴子变成人了,有时还要返祖,但它表现出来的遗传痕迹是,中医缺乏益精求精的科研方法和缜密精确的说理工具。

《内经》中有“治病必求其本”说法,这个说法本身是很有哲理性的,问题是几千年来,如何“求本”,什么状态下才算求住了“本”,既无形质也无重量,更缺少一般性、简洁、准确、通用的“科学语言”,于是乎就出现了在中医的医案医话里,各位医师自以为是的“求本”准则和 对“本”的状态描绘。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呢?我的书是医宗“金鉴”,他的书是医门“法律”,甲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乙,乙又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丙,丙又拿着自己的标准去指责甲,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医林改错,越改越错”的尴尬。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认可谁,导致各自为是,门派林立,学术无法勾通,经验无法交流,使后学者在似是而非,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无谓消耗。

有一次,一个学生拿着一本教科书来问我,为什么中医对感冒、胃脘痛、岩症等许多病症的发病机理的认识惊人地相似。我回答说,因为中医认为所有疾病的致病机理惊人地相同____病因不外六淫、七情;病机不外“邪正相搏”;病理不外阴阳失调。一席话又把这个学生说“教诲”得直抓后脑勺,我估计这位学生至今还以为我在搪塞她。其实按中医现行的理论标准来衡量,我所回答的这个问题应该得个滿分。但是有点现代科技知识的人都知道,如果找到了癌症(与中医所称“岩症”相同)的致病原因,那它就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了。问题是,目前,中医不管是在预防,还是在治疗癌症上依然束手无策。小而言之,说明中医给癌症结论的致病机理存在缺陷,大而言之,要用固定的致病机理模式,来解释所有疾病变化无常的发生发展原因,未免过于失之笼统。记得在中医校学习的时候,每次考试中医内科学,老师就会说,把每个病的证型记住,考试就好办了,以后在临床中也用得上。这个方法在考试场上还实用,在临床上就根本不灵验了。现在想来,是犯了按图索骥的错误。

在中医院和西医院都当过领导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与西医院的医师相比,中医院的医师,一般趋向于单打独斗,缺乏团队精神。一位在县中医院工作的学生,给我讲了他们医院一位骨伤医生,给一位尺桡骨骨折病人治伤,一直治到病人出现骨坏死,这位医生都不愿请同行会诊,被媒体曝光后,这位仁兄还振振有词地说:“让我继续治疗,保证能治好。你们搞西医的,根本不懂得中医治病的奥妙所在”。听完讲述后,我一直在犯嘀咕:如果继续让他治下去,究竟会展现出伤人的“奥妙”呢?还是治病的奥妙呢?其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恐怕才是避免前者出现的最好办法。

有的中医生在工作中不愿互相通气,喜欢互相贬损。在位内科医生收治了一位住院病人,反复治疗不见好转,病人强烈要求更换医生。后在科主任的主持下,开展了跨科会诊,病人的病情也迅速好转。事后这医生很不服气:“我看谁也说不了狠话。”既然“谁也说不了狠话”,我们为什么就不会去发挥团队的力量呢?

中医院有一种普遍现象,张三的科研成果一般只有张三自己使用,其他人不大愿意问津。这里面的心态比较复杂,其中有一点最突出,那就是同在一所医院、同搞一个专业、同是一样职称,用人家的成果有点掉价,有点愿人弱恨人强的味道。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人带一个中国人去参观纽约富人区。那里富得流油,住宅豪华。中国人问美国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美国人回答:“不!他有机遇致富,我也会寻找机会致富起来!”后来,中国人到日本。由日本朋友陪同去参观东京富人区,那里也住得象天堂。中国人问日本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日本人回答:“不!我会和他交朋友,把他致富的经验学到手,超过他!”最后,中国人回到海南,这里已出现富人区。中国人问一个还没有大富起来的小款嫉不嫉妒富人区?这位小款咬牙切齿地回答:“我恨不得一把火给他烧了!”面对超过自己的同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美国人的宽容,日本人的好胜,而非要拆同行的台让他和您平起平坐?真是这样,我们又靠谁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呢?

作为成果所有人,在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如果发现无人问津,一般要反省在那个环节出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便得到更广泛的认同。中医界的成果所有人反而会庆幸这个成果的“独占性”,这样可以使“肥水不流外人田”,还可增强成果的神秘色彩,成为击败同行的杀手锏。这种“金屋藏娇”似的科研成果推广,使中医汲取科学养料的范围越来越窄,与现代科技的亲和力也越来越弱

在中医界,自古有就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法,而在中国,“官”“医”历来就有解不开的渊源,《内经》中的《六节脏象论》给每个脏器都“封”了“官”衔,就最能说明这一点。而浓重的官本位色彩,象一座沉重的大山,压抑着年轻中医师的成长。现在在官场上流行“年龄是个宝”,中医界同样处处体现出年龄的优势。所不同的是,官场上要说年轻,中医界要讲年老(包括资格)。哪怕您是个年轻博士生,也最好不要去同一个有几十年医龄的初级人员叫真,因为他会告诉您:他吃的盐比您吃的米多,过的桥比您走的路多,而且还能得到他周围人的广泛认同。据说,解放初期,有几位名震中医界的老中医为一病人会诊,一见面,互相寒喧奉承,各自为病人诊完病后,开出了各自的处方,这时出现了中医会诊时常见的情形:每人的处方组成都不相同,有的甚至还相左。奇怪的是,各自对自己的处方组成都能说出令其他人信服的大道理来。相持不下,最后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推荐使用年纪最长的那位医生的处方,因为他们都知道,“尊老”是美德,是有函养的表现。老者也当仁不让,因为他认为自己资格最老,最有发言权。至于使用他的处方的学术标准是什么,谁也不敢也不愿去面对面和他深究。

现在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临床上要坐相当一段时间的“冷板凳”,这到不是他们没学好,实在是在业内根基浅薄,人微言轻。学术上,您的见解引不起共鸣;会诊时,您的意见受不到重视;晋级晋升时,您的工龄又差起一截。所以,不少中医院校毕业生来到医院后,大都怀着“慢慢熬”的心理。这和排队买东西是一样,只有前面的人都走了,才会轮到自己的头上。有人是这样形容中医生的成长过程的:您刚到医院时,发奋读书,人家称您是见习生;等到您每天能看三、五个病人,饱览群书时,就有人称您为中医师;等到每天能看十多个病人,能挤时间浏览一些书籍时,您就已经是名中医了;您已经不看书,求治者依然门庭若市时,别人就会叫您中医学家;一半的时间在诊病,一半的时间在搞与医学无关的社会活动时,别人开始称您为中医权威;您已经只有极少的时间在从事中医活动,在为病人诊病时,开始眯着眼睛,同时向两个见习生口授不同处方时,别人就会叫您中医豪杰;您已经完全从事和中医无关的社会活动时,您就已经成长为了中医泰斗;连口水话都说不转,行住坐卧要人掺扶,经常发表一些有悖学理的言论,您就是人人仰慕的中医巨匠了。

电杆上、楼道旁、厕所里、街道边,是那些巫医游医散发张贴医疗广告的重要场所。不知大家注意没有,那些广告单中,除了疾病本身以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呢?是“中医秘方”、“中医世家”、“某代中医单传”等广告词汇。为什么人家不说是“西医世家”之类的话呢,难道西医就真的什么绝招都没有?我看未必是这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中医在神秘主义色彩包裹下的故弄玄虚,文过饰非。在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中医生称自己,仅凭把脉就能把病状说个八九不离十。中医界自己也以这种境界为荣____“望而知之者为之神”。如果中医真能达到这种效果,现代诊断设备就肯定不会,也没有必要在中国发展兴盛,因为用设备毕竟没有手那么灵活便捷。而事实上,就连极为普通的“乙肝”,也令那些如“神”的中医师们,诊断起来已体验到了“无症可辨”的难堪,不得不借助现代诊断设备来加以确定。

前不久,在书店看到一本用食疗方法治疗癌症的书,说是书中的有些方法治疗癌症的效果很好。还有一本由一个规格颇高的国际大型学术议出版的会刊上,居然打着能治愈癌症的广告,声称“治不好退药费”。我不敢断定这是真是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真能达到上述效果,轻松拿个诺贝尔奖应该不成问题吧,可至今还没有听到中医又为人类健康作出不朽贡献的权威报道。在中医的传统典籍中,说得最多的是某方某法治病“效如桴鼓”,真到临床上依样“辨证施治”,您才知道“病去如抽丝”的真正含义。说误把某药与某药相配时“祸不旋踵”,结果仅仅是使“粗心”的医生虚惊一场。中医神秘主义本身就是道不清,说不明,看不透,可以让人超想象发挥,这种类似“蒙太奇”的表象,掩盖着中医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严谨精密的治学态度,这给不学无术的巧言令舌者施展伎俩提供了广阔空间。



鲁迅先生曾无情地嘲弄过一张治水肿病的处方。这张处方要病家加“原配蟋蟀一对”的药引子,当然,这之中医生自然要给病家讲许多令人云里雾里的东西,但有一点病家非常清楚:如果找不到这对“结发夫妻”,那就不敢保证疗效。我们姑且不说这究竟有多么荒唐,但水肿病是否能治愈,医生都会是功臣却是不争的事实。因为,在这味极神秘的药引子的遮掩下,水肿病被治愈了,病家和医生都不会去计较这对蟋蟀是“原配”还是“续弦”。如果水肿病没有被治愈,医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病人说:没有治不好的病,辨不准的证,只有用不精的药。您的药引子不是“原配”的,不然这病怎么会越治越深沉?显然,这是在用水肿病的愈否来确定蟋蟀是否“原配”,也就是这么一味药引子,有功时可以据为己有,有过时可以推为他责。只可怜不知究里的病家,被诓得自责不已,追悔莫及。医术并不高明的巫医游医们,正是借助中医神秘主义这一缺陷,故弄玄虚,夸大其词,海侃神说,竭力使自己的“医术”披上中医神秘的外衣,把自己妆扮得既“合”学理,又很博大精深。

有位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年已三十,至今没有心仪。不是他执意要过单身生活,实在是迂腐过人,伤了不少佳人的心。有一次他和女友去看电影,自己买了一袋瓜子,把女友撇在一旁,独自边嗑瓜子,边进入电影情节,女友羞愤不已,当即就喊“拜拜”。
当然,这个例子也不是一定就只出现在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身上,我想说的是,拿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和西医院校的毕业生相比较,在实际动手能力上确实存在着很大差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忧虑。现在很多中医院在接收新进人员时明确表示,如果在中、西医学院校的毕业生中进行选择的话,他们一定是只要后者,理由是:中医院校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西医院校的差。问题又出在哪里呢?一位刚毕业的学生说:中医学起来枯燥了,除了背还是背。学西医课就不同了,有模具,有实物,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实践,理论和实践之间很容易贯通。中医的课程就不行了,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起来一头雾水,28种脉象,讲得“明明白白”,背得头晕目眩,进入临床实习后,各位带习老师对同一位病人的脉象有不同的解释,我们不知道该相信谁的。到最后就有老师对您说:中医这玩意儿“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的天!这么多课程都要告靠“意会”,再灵光的人也要被引入死胡同,不整成迂腐子那才怪呢?!

这席话一语中的。死记硬背,崇尚“经”“典”,新瓶装旧药,老祖宗那里承接下的说教和做法,很少有人敢说一个“不”字,这直接导致了中医药院校的教学方法古板,教学理论落后,教学模式陈旧。很难想象在这种教学体制下,能培养出思想活跃,思维开阔,创新力强,适应社会的有用之才来。
然而,不管中医有多丑陋,但那不是中医的本身。这有如一只漂亮的金杯,被使用的人弄得黑糊糊、脏兮兮的,但她“漂亮”的本身并不会因此消失,如果我们长久不去除脏去黑,不知道她真实身份的后来者,一定会把她当成一只瓦罐连同她的“漂亮”一齐被倒入垃圾堆。有人把中医譬喻为“蒙尘瑰宝”,这极为贴切。是谁让她蒙尘而变得丑陋不堪呢?是我们,我们这些中医人心灵的尘埃,洒落在了她漂亮的身上。只有我们先净心,断除使她变得丑陋的尘源,才能使中医这块美丽的瑰宝闪闪生辉,免遭抛弃。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2
发表于 2004-8-6 08:45
川耗子先生,是中医药的坚定拥护者。

因各人对待事物看法的角度不同,对川耗子先生的文章有异议。好象认为他是在恨中医。的确,川耗子先生是在恨,是在恨中医这块铁不成钢啊。

川耗子先生文章中可以看出,他所提出的观点,均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均是不可否定的客观存在。只不过言词过极,有点令人不好接受罢了。如果,真是平心静气地想一想,比那些故意污篾中医,否定中医药的别有用心者还是天壤相隔,不可同日而语。

对于争论,我们提倡讲事实,摆道理。不能采取一棍子打死,或闭着眼睛说瞎话的作风。川耗子先生用大量的事实,反复地,认真地进行探讨和探索,是付出了不少心血的。不管是正反两面,有理、有椐、有事实,才是好文章。

由于历史的长河久远,还有很多人,对中医药抱着不理解、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怀疑、岐视中医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宣传、普及中医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实,要用自己的临床来印证:中医,只有中医,才是顺应自然(天人相应)的一门学科;才是以维护生态(生命)平衡(仅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应当把主要的精力应放在宣传、普及中医药的工作上,放在如何继承中医药的工作上。放在临床中如何解决病患者痛苦的工作上,不要把精力放在进行一些不必要的争执上。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3
发表于 2004-8-6 09:10
一定要分清理论与理论的学习者之间的关系:是学习者对不起中医理论,不是中医理论对不起学习者。
    应该批判的是学习者的不善理解师心自用妄图改弦易辙,而不是中医理论本身。杏林箫客说的好:一位猎人能否射中一只兔子,弓箭的好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猎人射箭的技术。同样的道理,医生能否治愈疾病,药物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取决于医术的合理运用。
   不怪自己技术不行反而以为理论出了问题,岂不是本末倒置是非颠倒?同样的理论依据,为什么人家能治好病,自己就不行呢?作医生应该多想想这样的问题,木匠雕不出龙凤来,不能只怪自己的刻刀不趁手,说白了,那样不过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而已。
  所谓秘方也罢,特效药也罢,其疗效的好坏皆取决于药物与病情相吻合的程度。而这一切实际上取决于医生的洞观察力和判断力,即医生之医术!医术不佳,用药不当,则百无一效!道理很简单:如果你不懂书法,既使给你最好的纸笔,你也写不出象样的字!  如是而已!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继承,而不是如何批判,更不是批判的继承。就像现代的任何人也没有资格因为有了各种美术字,就动辄站出来指出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不足以及“必然的”历史局限性一样。
    当然,对于现代人的所谓的“书法艺术”需要批判的地方就不胜枚举了。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6Rank: 6

现金
2246 元 
精华
帖子
1499 
注册时间
2003-7-8 
最后登录
2018-4-2 
4
发表于 2004-8-6 09:39
在那个论坛里,反对川耗子观点的人似乎更多……
可怜的美国人,上火了只能扛着

Rank: 6Rank: 6

现金
4890 元 
精华
帖子
646 
注册时间
2004-3-30 
最后登录
2016-5-25 
5
发表于 2004-8-7 11:18
某先生发表了“丑陋的中医”一文,俨然以中医“救世主”的身份,对中医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一付“举世混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脸孔。
文中举出了一个老中医的例子,这位老中医一辈子只用了一个方子,这个老中医只认为自己这个方子有用,其它的书皆无用。
这个老中医的认识和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但是,这是中医的普遍现象吗?毫无疑问,这是百无一例的现象,是极少极少的现象,个别现象可以代表整体现象吗?特殊可以代表一般吗?当然不可以。可是,某先生仅据于此,就堂堂皇皇的得出了结论:“中医这种最典型的实用主义态度,直接导致对基础理论研究的轻视,成为中医的致命弱点。表现在理论上不敢有所突破,学术上不敢有所发展。”
一个极个别的老中医的老中医的错误认识和做法,某先生毫不犹豫的扣在整个中医头上,让整个中医为其戴罪受过,试问某先生,中医界有几个中医是一生只用一个方子呢?
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典型的以局部否定整体,典型的以个别否定一般,某先生以为这样做公平吗,符合逻辑思维正常规律吗?
今年政府几乎每月揪出一个省级腐败干部,那么某先生是否也能据此论来推断一下呢?
毫无疑问,这个“逻辑”没有丝毫立足的余地!
某先生说“内经》中有“治病必求其本”说法,这个说法本身是很有哲理性的,问题是几千年来,如何“求本”,什么状态下才算求住了“本”,既无形质也无重量,更缺少一般性、简洁、准确、通用的“科学语言”,于是乎就出现了在中医的医案医话里,各位医师自以为是的“求本”准则和 对“本”的状态描绘。”
中医的"本"属于疾病发展变化的机理,怎么用形质和重量去衡量,譬如目肿痛,其本是肝火,肝火怎么去追求形和质?谁能看到肝火在熊熊燃烧,又怎么去追求肝火几两几克?某先生在勉为其难!其实,说到底,按照某先生的意思把中医改上一百年,也未必能改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肝火的形质和重量。这样责难中医,不如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某先生说“中医院有一种普遍现象,张三的科研成果一般只有张三自己使用,其他人不大愿意问津。这里面的心态比较复杂,其中有一点最突出,那就是同在一所医院、同搞一个专业、同是一样职称,用人家的成果有点掉价,有点愿人弱恨人强的味道。这种典型的小农经济意识使我想起了一个小故事:一个美国人带一个中国人去参观纽约富人区。那里富得流油,住宅豪华。中国人问美国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美国人回答:“不!他有机遇致富,我也会寻找机会致富起来!”后来,中国人到日本。由日本朋友陪同去参观东京富人区,那里也住得象天堂。中国人问日本人会不会嫉妒他的富豪同胞?日本人回答:“不!我会和他交朋友,把他致富的经验学到手,超过他!”最后,中国人回到海南,这里已出现富人区。中国人问一个还没有大富起来的小款嫉不嫉妒富人区?这位小款咬牙切齿地回答:“我恨不得一把火给他烧了!”面对超过自己的同行,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学一学美国人的宽容,日本人的好胜,而非要拆同行的台让他和您平起平坐?真是这样,我们又靠谁来推动事业的发展呢?”
某先生谈的这种现象,其实是指中国某一类人的性格缺陷,在中国的其它科技界也不同程度存在着,中医没有“专利权”,没有独特性,用这点来指责中医,其实是转移了命题。以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而独让中医代受其过,某先生对中医可谓青睐有加。
某先生说:“在中医界,自古有就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法,而在中国,“官”“医”历来就有解不开的渊源,《内经》中的《六节脏象论》给每个脏器都“封”了“官”衔,就最能说明这一点。而浓重的官本位色彩,象一座沉重的大山,压抑着年轻中医师的成长”
某先生此论正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大家都知道内经以君主之官,将军之官,仓廪之官等说明某些脏器,用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比类取像的方法,来说明这些脏器的功能职责,以此与官本位联系起来,某先生之想象力不可谓不丰富,只是想得有点离了谱,某先生的“理论”都不像是“地球理论”,乃“火星理论”耳!徒增后人的笑谈而已。
某先生说:“杆上、楼道旁、厕所里、街道边,是那些巫医游医散发张贴医疗广告的重要场所。不知大家注意没有,那些广告单中,除了疾病本身以外,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是什么呢?是“中医秘方”、“中医世家”、“某代中医单传”等广告词汇。”
这些现象是中医独有的吗?什么时候某先生又把这个专利赏给了中医,君不见曾几何时,西医的“三株”等一类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别处我不知,我们这里早已绝少见到“三株”的影子,这些问题某先生看不见,也不想看见,因为某先生的专职工作是“讨伐中医嘛”。
在科研这个领域里,中医这种现象绝不是独特的,其他领域这种现象和其它的不正常现象其实也可能更严重一些,但是那些领域不归某先生分管,某先生是专职分管“中医”这一“一亩三分地”的嘛,某先生戴着一付具有“显微镜片的眼镜”,只盯着中医。没有办法,“天降大任于斯”!
某先生以鲁迅的经历,斥责了一个“中医”的错误做法,即配方要“原配蟋蟀一对”,这的确是某些中医的丑陋做法,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极个别错误做法后面,中医治疗肝硬化水肿的“铮铮疗效”,使千万个在西医那里束手无策的病人又找到了重生之路,生命火焰又重放光彩,还是那句话,这些东西某先生看不到,也不愿意看到,某先生的眼镜只盯着中医的“不是”,换句话说,某先生看事物经常是争着一只眼,闭着一支眼,该睁开的时候自然睁开,该闭上的时候自然的闭上。掌握的分寸尺度“恰当”的很。
还是那句话,给某先生一个国家中医部门负责人当当,让某先生统帅中医大军改上五十年,一百年,也未必改出一个中医的“庐山新面目”,令举世中医人俯仰垂拜,让天下苍生如沐甘霖。某先生不过像一个蹩脚的演员,一切都在“显示”“表演”罢了,
仅此而已,岂有它哉?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Rank: 5Rank: 5

现金
2404 元 
精华
帖子
1615 
注册时间
2004-7-11 
最后登录
2010-7-15 
6
发表于 2004-8-8 00:27
说得太对了!
老婆的主页,有空来看看...
头像被屏蔽

禁止访问

现金
1325 元 
精华
帖子
835 
注册时间
2004-7-28 
最后登录
2005-9-24 
7
发表于 2004-10-24 05: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8
发表于 2004-10-24 09:16
不再泛泛讨论中医西医问题。只讨论具体的治疗方法。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4

现金
972 元 
精华
帖子
710 
注册时间
2004-1-2 
最后登录
2006-6-5 
9
发表于 2004-10-24 23:05
三株是好东西,现在看不到三株是因为三株公司的经营问题,不是东西不好
眼睛所看到的,不一定是事实

Rank: 4

现金
1828 元 
精华
帖子
752 
注册时间
2004-6-10 
最后登录
2010-1-4 
10
发表于 2004-10-25 22:02
以下是引用永远孤独在2004-10-24 10:05:10的发言: 三株是好东西,现在看不到三株是因为三株公司的经营问题,不是东西不好
超出品质的营销早晚会破
第一,挣奶粉钱 第二,挣烟钱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7 19:18 , Processed in 0.01753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