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十面埋伏》一个霸王
楼主: liver411

《十面埋伏》一个霸王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508 元 
精华
帖子
18 
注册时间
2004-3-26 
最后登录
2005-8-25 
11
发表于 2004-7-18 06:46
呵呵,一部《十面埋伏》让无数影迷成了影评家,仿佛不拍砖便显示不出自己的水平,如果全都用放大镜来看,即便是好来乌大大片又有几部是经得起推敲的?张导演再不济,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呵呵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0655 元 
精华
178 
帖子
9280 
注册时间
2003-11-15 
最后登录
2009-8-31 

荣誉之星 龙的传人 有声有色

12
发表于 2004-7-18 09:57

看十面埋伏的三大乐趣

作者:去岁  

??第一:欣赏宋丹丹的小品艺术
  
  她的角色原是梅艳芳的,梅姐芳魂早逝之后,改成了宋丹丹,从梅艳芳到宋丹丹,张导的想象力滑行着前进。宋丹丹演的是个女侠伪装成的老鸨,装得真像啊,只见老鸨,不见侠女。她笑不哧哧,身体前倾,哎,现成的一个词就是胁肩而笑,她扁扁嘴,又开口了,与生俱来的喜剧天赋让她每句话都像个笑话,最可笑的是当金城武和章子怡打起来时,她猛一缩头仓皇逃窜的情形,堪称最狼狈的侠女。
  
  开始以为她就是那个江湖老大,最后揭露身份时居然不是,换成一个莫名其妙的蒙面女人,瓮声瓮气说了两句话,没有展示任何老大的风采就下去了。估计这人是张导后来添上的,拍前面剧情的时候,他心里的老大一定就是宋,只是后来自己也看不过眼了,只好胡乱拉个场记蒙个面纱自称老大,对付过去了事。
  
  宋和刘胜利会师之际,颇有《红灯记》里的气氛,她笑容诚恳,情真意切,一声:兄弟,你辛苦了。心头滚过的竟是李铁梅那句唱词:我家的表叔数不清。
  
  第二:研究章子怡脸上的BUG
  
  不知道是不是国际大导演用的器材清晰度太高,章子怡脸上的斑点看得一清二楚,除了长驻的、已为大家所熟悉的雀斑之外,还在下巴处有新出的痘痘一个,那么厚的粉都没盖住,直到后来嘴角溢血凑巧挂在那地方才算完。
  
  这本来没什么,只说明人家够实诚。可她不该老唱那首《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城……套句网上的话说:长得丑不是你的错,长得丑还自吹自擂所谓倾国倾城肯定是你不对了。
  
  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金城武的皮肤还要好一点,虽呈古铜色,却不疤不麻,只是在某场激情戏之后,脸色突然变得蜡黄,旁边一未成年MM发表酷评:累的。我晕,没这么写实吧。
  
  第三:猜测张大导演还会抖什么机灵
  
  《英雄》张导也就让士兵们喊了一嗓子“大风”,把全国人民都笑岔了气,《十面埋伏》里,他又发明了一个仙人指路的游戏,让刘德华朝鼓上上扔石子,也可能是围棋子,我没看清楚,棋子至章子怡的水袖至,反正有电脑特技撑腰,张导演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不知道这次是不是在吃火锅时想到的。
  
  金城武和妓女们拔河那一段,像是从张卫健做的金麦郎方便面广告里借来的灵感,金城武手一松,妓女倒一片,脑子里马上有画外音:就你弹!
  
  激情戏部分,可以看成张导演对自己的致敬,《红高粱》里毁了一片高粱地,《十面埋伏》里将花海毁了两次还是三次?青青小草,踏之何忍?当然不能怪金城武,完全是张艺谋的趣味。而章子怡的四场激情戏,全是突然被人从肩头撕破衣服,这场景在《英雄》里也看过的,可以视做张导演的标牌吗?
  
  还有第四,第五,我记不得了,反正从头到尾笑得稀里哗啦,倒也不是我刻薄,旁边那两大大妈,本来是正襟危坐的,末尾看到章子怡死而复生——如同网友说的:小强小强,死而不僵时,也无奈地感叹了一声:原来是搞笑片啊。
飞走了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20655 元 
精华
178 
帖子
9280 
注册时间
2003-11-15 
最后登录
2009-8-31 

荣誉之星 龙的传人 有声有色

13
发表于 2004-7-18 09:58

《十面埋伏》到《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青衫薄

??七月初,《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了一篇某保险公司的黑幕,因其文末段直接触及到雷区,一时间,坊间议论纷纷,新闻人觉得找到了战士,海外媒体觉得找到了突破口,年轻网民觉得找到了偶像。
  
    七月中下旬,中国导演张艺谋的《十面埋伏》正式公映,在这之前,广电总局为此下了行政性命令,让全国电影院为其腾出一个月的档期,同时,宣传部门规定不允许对其进行负面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再到《十面埋伏》,单个看,都是一个个的事件。如果可以把“民族”、“爱国”、“战士”、“垃圾片”、“光荣与梦想”、……这些感情强烈的词过滤掉,不动感情的再审视,这三件表面上毫无关联的事,却有其内在的合理性。
  
  时光先回溯到1956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在大会上提出,要自上而下的,“独立思考的 自由”和“宣传唯心论的自由”。于是有人欢呼,中国迎来了“知识分子的春天”
  
  40天后,这招引蛇出洞,让神州大地出现千万个右派,自下而上,人人自危。相对于秦王的焚书坑儒,或清朝的文字狱,老毛的政治手腕可说是阴阳造化,不做第二人之想。
  
  以党史为参,凡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保?囟ㄊ锹废叨氛?ち业氖焙颉?
  
  回过头来看,《21世纪经济报道》的那篇文章。与其说是审编失察,不如说是有授意。在现行的体制下,无论媒体再怎么强硬,无论个人有没有勇气,背后如果没有某种来自高层的立挺,任何控制外的文字,是不可能流传于市面的。
  
  更何况,三天后,该报立刻在头版进行了截然相反的吹捧报道,并且在报纸三版上,登了该黑幕公司的广告。——做为一份影响力不算小的报纸,《21世纪经济报道》这么前倨后恭,内中的深意,一望可知。
  
  新闻前辈张先生曾说过:不党,不盲,不私,不卖。
  
  这是句大智慧的话。
  
  做为一个本该独立的财经平媒,《21世纪经济报道》把自己扯进这个浑水里,从历史的长期来看,说其是昏招,当不为过。
  
  扯淡一句,仅在这点上看,同行业中,胡舒立先生和她旗下的《财经》,远比它沉稳而有智慧。
  
  90年代初时,曾有人有预言,邓公过后,中国会陷入军阀混战期。
  
  今年是冷热交替的一年,犹如地壳运动,碰撞是难免的。
  
  政治投机是好是坏,这是个伪问题,人性都是自私的。投机能否和大形势与时俱进,这才是关键。
  
  去年,从HW政府的新政到亲民的行为。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是很抢眼。
  
  但当下,绝对不是瓶颈突破的时候。新政府也不会放松意识控制和舆论监督,相反,会比原来更严。
  
  限于篇幅和敏感,不做分析。
  
  
  从去年开始,电信加快推广家庭上网的工程。——赚钱,这当然是一个目的。
  
  但越来越明显的是,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示意着什么。
  
  网络犹如一个大的气球。所有的言论,可以都发布在这,而且能顺利的消化掉很多。这个气球可大可小,比如,要求煽动民族热情时,这个气球就被吹大了,而敏感日期时,这个气球就推小了。
  
  所以,就我看,中国政府是世界上最聪明厉害的政府。
  
  网络上再怎么议论,也比上街游行,或者街头巷尾的议论要好的多,因为后两者不可控,打击面比较散,更难以在中间掺沙子。在网络上,左中右派各方力量,都可以找到自己发挥的空间。热情和精力全部放在这上面,而不会实际的做点什么。
  
  这,无疑要安全的多。进一步,还可以当工具来利用
  
  同样,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的出炉和一个月的禁令,背后的深意,绝对不是钱。
  
  定在七月到八月,借一部电影,从网络到平媒,做一个轰轰烈烈的运动。把民众,尤其是广大低层的民众的视线,顺利的转移开三十天。
  
  背后的这个总导演,非常厉害。
  
  无论民众和媒介,对它批是捧是议论,只要能热闹一个月。——要的目的就达到了。
  
  七月下旬的某个日子,是要比六月初的某个日子更敏感。
  
  稳定压倒一切,恩。
  
  古人曾说,风起于清萍之末
  
  这个闷热夏季的种种迹象,象一股倒春寒。不同寻常
  
  在两个月后的四中全会上,我想,一切都会有答案。
飞走了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4
发表于 2004-7-18 21:56
评:埋伏剧情章子怡三处疑点

  在这个黑夜,零点(16日)钟声响起的时候,我看到了已经把所有看点都爆炒过的《十面埋伏》,比起在北京的那场华丽的首映式,影片的华丽色彩没有一丝的逊色,毕竟影像是张艺谋电影的最大卖点,而比起《英雄》来《埋伏》的影像更加精致。其实影院的观众不是很多,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里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如此大作已经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媒体同行们也都赶来寻觅着自己的素材,而现场冷清稀落的观众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不得已,老记们把所有的观众都请到一隅落座,这样他们拍出的照片才不会显得那么尴尬,而又有谁人能知晓第二日报章的《十面埋伏》“热映”照片是这样拍出来的。

  再说剧情

  看过电影我才知道,之前通过互联网和平面媒体了解到的剧情只是最表面的一层人物关系,而精彩变换的故事是在层层推进中展开的,并把观众引入了一个纷繁的争斗之中。无论恩怨情仇怎么复杂这个故事仅仅局限在三天之中。

  自古官匪不两立,在一个距离唐都不远的县城里(奉天县)有两名武功高强的捕头——金捕头和刘捕头,金为人风流,放荡不羁,却又带着几分侠气。刘为人老成,计划缜密,做事果敢,但他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机密。一次简单的试探开始了他们的生死之旅,在牡丹坊金捕头的一次纵酒放肆暴露了坊中头牌小妹的身份,似乎她就是传说中飞刀门前任帮主柳云飞的独生盲女。抛砖引玉,金捕头劫牢救走小妹,刘金二人一明一暗企图让小妹把他们带到飞到门的总部,并一网打尽飞刀门余党,而行途之中金更是真真假假的在官兵手中数次救出小妹,二人也看是向爱河涌入,这时州府的总捕头也介入此事。在飞刀门,刘金的计划破产了,二人双双被擒,而小妹也以真身相见,她不是一名盲女,也不是柳云飞之女,他是飞到门的一个诱饵,这些都像是一场有计划的阴谋,但更大的阴谋也即将揭开。

  刘捕头的身份开始显现,他是飞刀门派到官府的卧底(当时竟然在观众中爆发出了一阵刘建明的惊叹),同时刘捕头也是小妹的恋人,至少在遇到金捕头之前是这样的。在这次的设局中,刘的内心是最痛苦的,因为他经常看到自己的所爱的人和金捕头独自相处,在他内心中爆发出了一种男人本性中的愤怒。小妹没有执行“大姐”的命令去杀死金捕头,而是和他一起去追寻像风一样的的生活,但已经成为情痴的刘捕头却痛下毒手,用飞刀刺中小妹。影片的结尾从灿烂的秋林中切换到风雪交加的雪地中,金刘二人开始他们为爱的厮杀。而在最后的一瞬间小妹拔出刺中自己心脉的飞刀想挡住刘捕头刺向金的飞刀,但是这一切变得苍白了。

  朦胧疑点

  似乎我把整个电影已经看得很明白了,因为剧情是那么的精彩,我的大脑没有一刻是停滞的。而细细品味之中我产生了一些疑问,虽然必要的细节可以淡化,但我总是想知道事情背后的一切。

  首先,飞刀门前帮主柳云飞之死没有详细的交代清楚,但是片中仿佛有些零散的信息告诉我一些东西。在影片开始时,刘金之间在捕快房中的一段对话中似乎提及了此事与奉天县有很大关系,而在宋丹丹和刘德华的林中对话中也提及刘捕头因为去外公干所以没有机会救出柳云飞。所以,笔者猜想柳云飞死于奉天县捕快之手,很有可能就是金捕头所为。

  其次,在金刘二人决斗之时,画面切换到竹林中大批手持盾牌的捕快正在挺进,这可能就是金捕头说到的官府和飞刀门之间的决战。但这场极有味道的决战并没有去刻画,我们也不知道最终是那方胜利,实在使人扫兴异常。

  再者,较量中的小妹和金刘只是存于此中的小人物,真正幕后较量的是“大姐”和州府总捕快,但这二人从没有正面显露,即使是刺中刘德华的飞刀的那名“大姐”我也只是看到了她的口鼻,实在是扑朔迷离中的武林高手。就是央视拍金庸武侠剧集也总会把风清扬和王重阳这种出场极少的高手以真面目出现,虽然那是导演客串的。我还是希望张艺谋能以后更注重一下剧情的细节。

  情海波澜

  笔者不是一个低俗的人,但这次也低俗了一把。片中小妹的衣服被人四次撕破,而这四次撕裂的感情含义截然不同,但这种对爱的表达方式是最直接坦白的,用这四件可怜的破衣服来描绘一下三人之间的感情线索是很合适不过的了。

  第一件是在牡丹坊中,假扮盲女的小妹被金捕头按到在地(之前的那一剑也不赖),金疯狂地去撕开小妹地衣服,这虽然是一次试探,但也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金的挑逗中带着几分风流,也流露出了他对小妹的姿色才艺的欣赏,这是爱情开始之处。

  第二件是在密林之中,乌克兰的风景果然色彩缤纷啊!被救出的小妹身穿的是囚服,在四名捕快的假意追杀下,他的左肩衣服被捕快长枪撕破,而及时赶来的金捕快连发四箭,射倒四名捕快(假戏)。当他深情的抱紧小妹之时,为她盖起裸露的肩头,他们的爱在此时萌发。

  第三件是在竹林之中,还略微有些薄雾。刘捕头的欲望得到释放,他在压抑很久之后终于见到自己的恋人,也许前面的“仙人指路”只是调节情调的一部分,所以刘捕头面对自己用情三年之久的恋人有些控制不住自己,那件衣服就这样被撕破了。而在被“大姐”训斥之后的那句:我三年怎比不上他三日?是他对自己莽撞行为的解释。

  第四件是在山野烂漫之处,野花的芬芳和痛苦的抉择把这一对相识三天的恋人陶然其中,在违背了“大姐”的命令以后,小妹私自放走的金捕快,这为这段激情的性爱打开了道路。疯狂的翻滚,尽情的热吻,在秋叶和蓝天下,他们选择了对方,爱情已经明朗,小妹也不在拒绝,她已经找到了答案。

  刀盾枪弓剑

  飞刀门当然不会缺少飞刀,剧本创意时就是想到了古龙的《小李飞刀》,特意设计出一个女侠玩飞刀的情节。笔者观察片中的飞刀,刀头略向前,重心前移,有些猎刀的特点。而且飞刀出手基本都有旋转,并且方向可以变化。这种手法在程小东的《新龙门客栈》中也有体现,只是那次方向变化的不是飞刀而是东厂厂卫射出的箭。最精彩的一幕发生在结尾时,刘捕头射出的那把子母飞刀可谓功夫了得,实在是武侠片中难见到的精彩镜头。

  盾牌在片中主要是总捕头派出的捕快所使用的,盾牌表面做工精细,显青铜色,但是这些捕快持盾的造型有些使人难以接受,每个都向机器人一样用一种姿势出场,后手扬起持刀,前手提盾。盾牌在片中最精彩的一幕是四名捕快在野花丛中的防守,小妹飞刀前攻后攻都被盾牌挡出,而且四人之间的配合炉火纯青。可能在片中设计盾牌的造型就是为了防守飞刀所用,而张艺谋也很会省钱,道具中只有两个盾牌是用金属真实打造的,其他得都是玻璃钢仿制的。

  长枪不太适合于步战,所以程小东会把它设计成马战,何况乌克兰的马匹肥硕健壮,正好一用。虽然只有怎么一场戏,但也值得回味,策马挺立的四名捕快挥动长枪向小妹袭来,速度和力量把握得很精准,唯一遗憾的是演员的身材矮小和高大的马匹相配视觉比例有些不太相配。

  弓箭,别看在野花丛中金捕头射术精湛,箭无虚发,但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那一箭却射中了正在摄像机旁边工作的程小东。总得来讲弓箭在片中也只是金捕头一个人的武器,飞刀本身是一种冷兵器时代的远距离打击武器,如果在加上弓箭多少会有些重叠。而金捕头给我留下最酷的印象就是四箭连发救小妹。

  剑是君子的武器,体现了一种自然的美感。牡丹坊中,华丽的声色,翩翩的舞姿,大唐的繁华和鼎盛虽然已过,但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唯美的记忆。金捕头的剑锋游走在小妹的脸颊的胸前,只见瞬间的一动,小妹身上的华服向上飘起,此刻剑是人间最美的兵器。

  《十面埋伏》很难说是一部纯粹的武侠电影,其中我们也可以窥到一些艺术电影的元素,武侠也需要美啊!而之前的华语武侠电影是徐克的天下,浓重的江湖味道使我们感受到了人间恩怨的痛苦别离,但这种江湖没有华丽的舞蹈,没有人性的真爱,但张艺谋的这次艺术武侠尝试,我们现在还不知道成功与否。(作者:长丹)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5
发表于 2004-7-18 21:57
评论:<埋伏>的两个创意四处硬伤   作为一个花50元参加《十面埋伏》零点行动的观众,我有资格评判《十面埋伏》。《十面埋伏》主动避免了“形而上”的价值判断,专注于情节设计的机变百出,因此我也不对它进行思想评判,而着重从细节和手法上展开“形而下”的客观分析。   创意:飞袖击鼓和插竹为牢   1.撒豆指路,飞袖击鼓。这是老谋子的得意之笔,应该说很有想象力。虽然不符合力学原理,但视觉效果一流。   2.毛竹凌空,插地为牢。金捕头和章小妹逃亡过程中,被追兵投掷的毛竹遍插周围,困在当间动弹不得。有了这种设计,张艺谋的“竹林打斗”才有了自己的特色,有了向李安、胡金铨致敬的资格。   硬伤:“我无时无刻思念着你”   1.刘捕头和章小妹重逢,刘捕头倾诉道:“三年来,我独自一人,无时无刻思念着你”。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语文考试中的改错题。这句台词明显忘了否定之否定才是肯定,生生把意思说拧了。   2.装做盲女的章小妹被金捕头救出大牢后,抚摸金捕头周身以了解对方,摸到右手说:右手使刀,刀法出众;摸到左手说,左手射箭,箭法非凡。后追兵来到,金捕头弯弓搭箭,例无虚发,我却看到他左手张弓,右手放箭。   3.大结局之前,刘捕头和章小妹分别中了飞刀。小妹左胸中刀落马,被金捕头抱起时,刀却在右胸。待最后拔出时,又回到了左胸。如此乾坤大挪移不说,两人久久地带刀作业,刀口周边几乎不见血迹,待刀一拔出,顿时血流成河,也就是说,飞刀在身起的分明是止血灵药之功。   4.追杀途中,镜头一转,乌克兰秋景就成了四川竹林,从光线和色调来说不太衔接。尤其是最后那场雪景,这边官府人马举着刀枪在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合围,那边草地上早已漫天飞雪,深可没踝了,怎么看也不是一个季节。   画面:壮美景色逊于《英雄》   与《英雄》相比,景色之壮美差了一筹。景色美不美,就看敢不敢出大全景。《十面埋伏》除了乌克兰枫叶正红的一个秋色全景,其余都不足道也。若论采丽竞繁,《十面埋伏》超过《英雄》。《英雄》用大块的色调形成了强烈的风格,但置景和造型是简约的,《十面埋伏》中,牡丹坊雕梁画栋,跳舞裙料佳色鲜,飞刀囊精工细做,学足了大唐的奢华。   武戏:飞刀盘旋学自“子弹时间”   三个非专业武打演员,一个尝试了所有可能性的武指,出新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谓用武打带性格,也没看出什么名堂。一个亮点是章子怡展现了自己的才艺,无论是牡丹坊的两场舞蹈,还是竹林里的“踏竹一字马”,章小妹前脚一抬齐眉,后脚一抬比肩,显示了自己的童子功。   既然演员打不出真功夫,武戏的看点主要靠电脑特技,摄影赵小丁非常得意于飞刀盘旋的主观镜头。除了飞刀,牡丹坊里飞过芸豆,草地上飞过木楔,竹林里飞过土块,从视觉和音效上看,这些场面很有气势也很耐看。这种源自“子弹时间”的拍摄手法是《黑客帝国》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爱情:新解“白首如新,倾盖如故”   张艺谋说过,这是一部武侠包装的爱情片。张伟平说过,看完了不流泪找我。但在这部片子的大半时间里,我很难感同身受刘金章的爱恨情仇。刘德华的声音经过处理像普通话了,但他的断句和重音仍然别扭,他向小妹深情表白时,总显得滑稽,而我边上的观众也是笑声连连。金城武的国语没问题,他和章小妹解释“随风”二字大打机锋,文艺腔十足。几处激情戏,倒像一方强装兴起,另一方反抗走光。所谓“三年苦等不如三天厮守”,老话说就是“有白首如新,有倾盖如故”,新瓶装的是老酒。   埋伏:“大姐”现身好比六指   梅艳芳去世后,导演为了表达对她的怀念,并没有安排别的演员接替她,而是设置了一个斗笠遮脸的“大姐”代她露了一面,其他戏份交给宋丹丹客串的“二姐”。导演的心意无可厚非,只是从现有故事起合来说,有宋丹丹在就足够了,那个故弄玄虚的“大姐”好比六指一样多余。再比如,有心栽花花不开,天上掉下野花海,已被媒体渲染成上天护佑的传奇,可在片子里,那片花地实在惨淡,如果不是摄影加了浅红的底色,简直是零落不堪。文/记者 李星文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6
发表于 2004-7-18 21:58
评论:血性的张艺谋何在?  


  “完了?”“完了!”

  不是意犹未尽,而是心存遗憾。巴特尔的英文唱腔响起,黑暗中后排一对男女观者的问答却听得真切。以一番期待撞向声名浩大的《十面埋伏》的过程,仿佛在跌入一个无所共鸣的虚空,这个久远而莫名的爱情故事于我,不过是一件残破的外衣,上面有一些华丽的补丁,张艺谋的才能在补丁上闪闪发光,构成耀眼的极致,然而它还是补丁。

  与《十面埋伏》有关的心情,曾起伏三次。第一次,《十面埋伏》在外界喧嚣声鼎沸,我于是有抵触之心;第二次,影片开始前20分钟,看到人群鱼贯而入,体会到中国电影的盛景还需张艺谋来制造,于是有敬佩之心;第三次,影片结束,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中浑浑噩噩地周游一番,感受不到他曾经给予万众的成熟思考和深沉的力量,于是有警醒之心。

  曾看到过反映《十面埋伏》拍摄过程的纪录片,深知张艺谋拍摄影片的不易、他所承受的压力,如果担负到如我一般的草民肩上,必定身碎骨裂。由此,在此评论张导演和他的《十面埋伏》,颇有不懂之人荒唐妄言的嫌疑。但是,我之所以冒着被嘲笑的危险,在这里表达,一是相信张艺谋导演愿意倾听普通观众的意见;二是希望张艺谋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导演,在今后拍出票房和口碑俱佳的电影。

  自从张艺谋导演迷上武侠之后,感觉他像一名沉迷于打游戏的学生,忘掉了自己的学业。《红高粱》的那种生命力张扬的情欲和野性不见了;《活着》中的那种小人物命运的苦难不见了;甚至《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那种简单和朴素也不见了。《十面埋伏》说是武侠,却无侠无义,充斥的是贫乏的感情、做作的调情、恶俗的激情。作为中国电影界顶天立地的奇才,张艺谋导演偏偏要纠缠于一个女子与两个男人毫无根据的爱情之中,在于现实、于故事都不成立的电影间苦苦支撑,企图用唯美的形式障目,让人只想猛喝一声:“那个血气冲天的张艺谋在哪里?”

  一直以来,张艺谋的电影都在兼顾西方观众的审美需要,但是此前,他的创作是以中原大地的厚重文化为基础的,《红高粱》便是以象征主义手法表现了西北高原的原始寓言,将人物对于生命赤裸裸的欲求,通过艺术猛然间爆发出来。然而,似乎过于急功近利地追求国际市场,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只留了中国武侠的影子,整部影片从立意到故事情节都抛开了国人的欣赏习惯,如果说《英雄》中尚且含有对英雄意义的质问,《十面埋伏》则完全走入了虚无缥缈的迷宫。当巴特尔那浑厚的嗓音唱起《lover》时,《十面埋伏》更是彻底变成了一场洋人的盛宴。

  张艺谋的心中有一个武侠的梦想,我尊重这个梦想,无意将它击碎,只是希望张艺谋能在今后将“武侠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而不只是将视觉形式、商业模式发扬光大,这样,当张艺谋导演穿着笔挺的礼服登上异国锦绣的电影节颁奖舞台时,国人也会为他诚挚地击掌。文/记者 肖扬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7
发表于 2004-7-18 22:02
从《十面埋伏》看张艺谋的末路穷途[随便一说]

海洛因  


  看了由“第五代导演”之称的张艺谋打造的武侠巨片《十面埋伏》,我在意料中感到了失望。这是一部暴力色彩浓重、情色比重较多的儿童不宜的影片。缺乏完整性的故事情节,经不起推敲的悬念,牵强附会的三角关系,简单化的人物角色,生硬呆板的色彩画面,平淡无力的主题旋律,莫名其妙的片尾歌曲,使我们没有理由不怀疑张艺谋的导演才能。
  
  模糊疲软的主题思想。飞刀门的卧底刘捕头和奉天县生性风流的金捕头,为了飞刀门的一个施展美人计复仇的女人小妹,最终走火入魔,背叛了各自的使命。整部影片所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缺乏英雄主义气概和责任意识的没落思想。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随着市场化、商业化的侵蚀,娱乐性开始成为夺取票房的杀手锏。没有了娱乐性,即使再深刻的内涵、再丰富的思想、再健康的、再昂扬的魂魄,也是失败的,这样的典型可以从文革时期的一些唯思想性的左倾电影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痕迹。但是,假如没有一个崇高的精气神,即使再花里胡哨也同样是失败的产品,而《十面埋伏》应该就是这类电影作品的最集中的演示。

  中国武侠文化的精髓是崇尚美学精神的,往往用近乎唯美的武打动作去演绎血腥的暴力与残酷。我们可以从很多香港的武侠影片中得到这些诠释,像李安的《卧虎藏龙》,像《新龙门客栈》,都是极好的代表。但是,从张艺谋的《十面埋伏》中,我们得到的不是美感,只是一种血淋淋的感官刺激。整部片子几乎充满了血腥味,刀落处血污飞溅,弓响时人仰马翻,竹林的美和竹叶飘落的诗意,被竹林追杀的血腥玷污了,破裂的竹竿,作为兵器的竹子,使人对竹林的美好感觉荡然无存。刘、金两捕头生死对决的那场戏更是把暴力发挥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忽然飘落的漫天雪花不仅没有淡化搏斗场面的残酷,反而衬托出流血的污秽。

  幼稚肤浅的激情戏。激情戏是娱乐片中不可少的佐料,本无可厚非,但应该处理得艺术一点,特别是要顾及中国人传统的心理习惯。其实,美国的艳情片《本能》至少还是保持了一种美的精致。但是,《十面埋伏》中三个男女主角的激情戏却是拙劣的、做作的。金捕头在牡丹坊调戏化身为盲歌舞伎的小妹那场戏中,把人性的丑恶面渲染得过于强烈,这种自然主义的手法确实让人难以接受。金捕头在花海、刘捕头在竹林与小妹的激情戏也是十分地牵强。其实,完全可以表现得含蓄一些。也许,张艺谋低估了观众的想象能力了。   

  游离于主调的画面形式。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中的拿手好戏依然是他的风光摄影技巧和色彩老套路,追求饱满的构图,用颜色冲击观众视觉,可以追溯到张艺谋的《一个和八个》《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也是第五代导演学习西方电影形式的一个典型,在《英雄》里达到极致,但这种刻意的追求画面效果和夸张的视觉艺术如果过了头,就会适得其反,《十面埋伏》的色彩与画面尽管很美,但却没有很好地与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统一起来,显得呆板,僵化。

  呆滞生硬的演员表现。饰演刘捕头的刘德华面部表情僵硬,武打动作不够流畅。饰演金捕头的金成武风情万钟却缺乏英雄豪气,一口夹生的道白让人不忍猝闻。饰演小妹的章子怡,仍然在声嘶力竭地嚎叫,除了她精彩的“仙人指路”舞蹈以外,所有的武戏均不为人看好。

  事实上,在所有过于注重形式感的影片里,形式基本上会伤害故事的立体感和人物的丰富性,因为在有限的篇幅里,顾此失彼是必然的。《天地英雄》是基于人物塑造和故事发展比《十面埋伏》要饱满,姜文和中井贵一的表演渐入佳境,才把观众的眼球从风光转移到故事里。而后者画面色彩的波澜壮阔,已经让镜头前的演员们沦为了一些简单的符号。形式感是一把双刃剑,张艺谋在《十面埋伏》中仍然不*内容的饱满来支撑,继续着《英雄》的轨迹,以炫目的画面和刻意的形式感来吸引观众,像某些情节弱智的好莱坞大片一样,特技就可以创造票房。于是,那些搞电影批评的人也就没有批评下去的理由了,因为这就是张艺谋式武侠影片的特点:继续让你眼睛吃饱胃里吐光。

  综观以往张艺谋的影片,我们认为作为一名摄影师他是非常出色的,但作为一位导演则似乎并不那么称职。《十面埋伏》在继续延续着《英雄》的无奈,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张艺谋这位试图代表中国大陆电影发展方向的所谓精英的穷途末路。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8
发表于 2004-7-18 22:04
电影没有了娱乐性,即使再深刻的内涵、再丰富的思想、再健康的、再昂扬的魂魄,也是失败的电影!


精辟!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19
发表于 2004-7-18 22:06
张,严肃对待文艺的文化人? 

可惜在浮光掠影纸醉金迷之处,谁有心深到此处?哈!

Rank: 4

现金
394 元 
精华
帖子
113 
注册时间
2002-1-22 
最后登录
2006-9-13 
20
发表于 2004-7-18 22:11
小说版《十面埋伏》远不如电影那么火爆
“改编文学”繁荣背后有尴尬


实习记者 顾莉莉   记者 倪方六

--------------------------------------------------------------------------------

  《十面埋伏》已于今日凌晨在南京各大影院隆重上映,而小说版《十面埋伏》早已登陆南京各家书店。记者昨日在书店看到,小说版《十面埋伏》远不如电影那么火爆,读者“翻得多,买得少”。进一步采访发现,类似由影视作品改编出来的“改编文学”大行其道,繁荣的背后也有尴尬!

    小
说《十面埋伏》没有电影火

    昨日记者在南京书城二楼看到,刚走进文学区时,就看见几大撂《十面埋伏》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漂亮的宣传照占据整个封面,章子怡身穿一翠绿色舞裙,额心点了一颗美人痔,很有看点,不少人拿在手里翻了起来。但好多读者好像只对书中的剧照感兴趣,翻来覆去看了个遍,又把书放回了原处,买的人很少。据南京书城一负责人介绍,这次他们总共进了三四百册《十面埋伏》,近一段时间总共销售了100多册,销售情况还不错,但并没有电影那么火。采访时记者还发现,除了《十面埋伏》,书市里随处可以发现电视电影的同名图书,这些都是由影视作品“生出来”的。如正在央视八套热播的《凤求凰》,刚播完不久的《最后的骑兵》,还有《真情告白》、《红苹乐园》、《无间道》……

    “改编文学”多是垃圾文字

    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这种现象很正常。而现在,情况刚好反过来了,好多小说是改编自影视剧,记者戏称之为“改编文学”。对这种反过来现象,小说《凤求凰》的改编者功伟7月9日来南京时对记者说,把影视作品改编成小说,也是书市需求,读者可以通过文字来理解影视作品中无法表达的内容,如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可让剧中人物更鲜活。但据记者了解,这类改编文学在书市并不十分受欢迎,虽然《十面埋伏》销售情况不错,但读者是“翻得多,买得少”。在南京书城、新街口新华书店,记者都看到了大量的被读者晾在一边的“改编小说”。一位圈内人士分析道,改编文学多是借势上市,属短线产品,强调“快”,这样影视剧放完了,书也卖完了,无人问津——改成影视的书都是文学经典,而由影视改成的书则多是文化垃圾。

  “改编文学”繁荣背后有尴尬

    据了解,改编文学的大量出现,与现在影视产品产业链式的操作模式有关。发掘影视作品文化附加值的做法,在国外很普遍。现在国内“拿来”这种操作模式,积极开发起改编文学,形成了现在的“繁荣局面”,应该说是一种文化进步。但不容忽视的是,这种改编文学仍没有摆脱影视作品“宣传手册”的尴尬身份,文学性让新闻性取代了,几成时尚读物。由于出版商们多在包装上下工夫,过分强调装帧,书页留白大,“内容不够图来凑”现象也很突出,大有“注水书”的嫌疑。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出版初衷就是把这种书当宣传手册来看,在书市能否卖出去并不太在意,只要有人“翻”,目的就达到,这种“广告文学”也令人深思。


来源:江南时报   2004年7月16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9 09:19 , Processed in 0.019217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