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交友版 存档 1 % 江淮大地 %〔安徽战友请进!〕 ...
楼主: 绿水本无愁

% 江淮大地 %〔安徽战友请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1
发表于 2004-6-8 04:03

魅力安徽--两位国家主席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4573819987.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4582316065.jpg[/upload]
------------------------

[U]前有江泽民 後有胡锦涛 皖南风水领风骚 惊世名人居[/U]

2002.12.23  中国时报 徐尚礼

皖南地区多山少良田,晚清徽商离乡出外打拼,表明皖南虽地处江南但民众谋生不易。宣城与黄山市相隔,黄山闻名中外,观光业发达。一山之隔的宣城地区虽为徽文化发源地之一,但和黄山市比较真可谓「门前泠落车马稀」。为振兴经济、发展观光业,在传统宣纸及墨工坊式微、零之际,宣城各小村以「名人效应」发展观光业。其构想是以名人祖居加上独有的百年祠堂、古牌坊结合江南小镇风光,创造观光特色。「名人效应」的两大王牌就是中国新旧两代总书记江泽民及胡锦涛。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512154150.jpg[/upload]
宣城现辖有宣州、宁国、郎溪、广德、泾县、绩溪、旌德六县一市,面积共一万二千多平方公,境内处处是丘陵、溪谷。十六大让出总书记的江泽民祖居地就在旌德江村,而与江村一山之隔(金鳌山)的绩溪龙川村正是新总书记胡锦涛祖居地。江村百姓什说,几百年前祖先迁到江村时,就算准出江氏族人十五代要出皇帝。龙川胡氏族人则表示,一山之隔的两村,相继出了两个中国最高领导人历史少有,说明两地风水好。在提到两位总书记祖居地时,地方官总是特别补充说,新任政治局常委曾庆红是在泾县出生。

去年江泽民在地方领导陪同下回到江村,胡锦涛在今年十六大前指派长子胡海峰回乡,至於曾庆红在陪江泽民到江村时也重回到出生地泾县。

先说江村,江泽民去年五月到江村,当时官方媒在报导江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奉命不要报导江村之行。如今江村有江泽民照片及题词,江村旅游门票简介词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泽民主席祖居地」。至於胡锦涛虽未返回绩溪胡氏故居及宗祠,但今年九月间派其子胡海峰回乡向乡亲转达有关意见。

除了两位总书记可以做为「名人效应」牌外,绩溪胡适故居及「红顶商人」胡雪、治墨大师胡开文等故居,现正进行复原并对外开放。不过,胡锦涛祖父胡炳衡故居仍不对外开放,平日大门深锁,村内派有专人看管。

虽然有两位总书记及其他「邑小士多」徽商、名人祖居做为观光资源。但由於目前省内高速公路未能直通宣城,游客转往各景点较费时,但山区道路已建成。地方官希望,游黄山观光客可顺道至宣城各景点。目前,黄山市建有机场,由黄山进宣城较便捷,若取道合肥车程约三百六十多公才到宣州市,甚为费时。

绩溪及江村除名人祖居外,有不少祠堂及牌坊。这些古建筑虽然经过文化大革命破坏,但仍有一些存完好者。例如绩溪龙川胡氏祠堂及江村江氏祠堂都有四百多年历史,胡锦涛及江泽民甚为关心祠堂整建及恢复。游人在祠堂内可欣赏百年以上的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当地员文物管理官员强调,比起江浙地区江南小镇,皖南小镇的古祠堂及牌坊是一大特色,至於徽派古民居除独具特色外,家家门前流水穿流不息,至今不时可见妇女在古巷宅前浣衣、洗菜。

纵使有这许多特色,但自古以来徽商出外经营,虽搏得「邑小士多」美称,却说明皖南群山之中的小村镇,「地小人稠,力耕所出,不足以供」,民众只能外出「命寄於商」。专研徽文化的绩溪学者徐子超说,管徽州地区人才辈出,但徽州人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也就是说徽州人多半是在外乡发达後,才落叶归根,要是一生不外出可能不会有大发展。事实明,要是江泽民及胡锦涛先祖一直待在老家,就出不了两位总书记了。「红顶商人」胡雪及胡适亦是这般。

事实明,西风东渐後,雄霸一时的徽商也敌不过洋人,在家乡留下的宅业反成为今人观光资源。至於徽文化享有盛名的宣纸、砚台、墨如今销路早不如科举时代,文房四宝如今多为观光客纪念品。以墨大师胡开文故居的积溪为例,如今墨坊剩无几。当地人说,一些工厂要招工时,往往找不到人,年轻青人口外流极普遍,而到外地的男女以打工居多,徽商只能在历史中追寻。

驱车经过宣城各乡镇的公路旁不时可见农户墙上写着「生活要小康,发展农村经济」。但经济作物宣纸和和墨一样销路渐减,曾为农家带来财富的麻作物,现今价格也大跌,皖南农家和大陆农民一样承受入世後的产业击。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在江、浙江南小镇全力发展古镇文化旅游业之际,皖南打出「名人效应」并加上徽派文化特色,正尝试在历史与现实中寻找定位。只是这样的策略是对是错?就要靠时间明了。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2
发表于 2004-6-8 04:14

魅力安徽--洪武皇帝


明太祖

洪武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兴宗,字国瑞,明朝的开国皇帝,在位31年。病死,终年71岁,葬于应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钟山南面独龙阜玩珠峰下)。
--------------------------------------------------------------------------------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5105391188.jpg[/upload]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5115555625.jpg[/upload]

        朱元璋,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人。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民之家,少年时曾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乡遭旱蝗灾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长都在这场灾难中相继死去。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觉寺出家当和尚。但不久后的饥荒使得他不得不离开寺院外出化缘,游食于皖西、豫东三年,历经磨难。此次外出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值红巾军大起义爆发,红巾风暴席卷江淮平原。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郭子兴的领导的红巾军。由于他的睿智与勇敢,很快成为了郭子兴的心腹,并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为妻。在郭子兴部下期间,朱元璋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并掌握了一只真正属于自己的队伍,这使得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很轻易地就击败了郭子兴的儿子,取得了对整个队伍的控制权。
  此后,朱元璋利用刘福通在北方抗击元军之际,扩充队伍,领兵南下。公元1355年被小明王韩林儿的宋政权授为左副元帅。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将集庆改名为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并被宋政权授为江南行省平章,又自称吴国公。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以应天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为今后的更大的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363至1367年间,朱元璋先在鄱阳湖彻底击溃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自称吴王。后又消灭浙江的张士诚,沉杀韩林儿,全据长江中下游,奄有大江南北。派徐达、常遇春以主力北伐中原。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定国号为大明,建年号为“洪武”,以应天为都城。同年8月,明军攻克元大都,将元顺帝赶回大漠,元灭亡。此后,朱元璋又用10几年的时间平定了全国。
  朱元璋出身贫民,因此对百姓的疾苦记忆犹新。他在位期间采取与民安息的政策,普查户口,清丈土地,建鱼鳞图册,兴修水利,推行屯田,奖励农耕,减免赋税,颁布《大明律》,使疲惫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利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使得国家的租税额比元朝增加了三倍之多。
  朱元璋亲眼目睹了元末政治腐败、官贪吏残的情形。深恨贪官污吏蠢政害民。在建国之后,他大力整顿吏治,制定严刑峻法,对贪官污吏的惩治采取了空前绝后的严酷手段。当时法令规定,凡是发现有贪赃害民的官吏,百姓可以直接擒拿送至京师。若是有敢阻挡者,即行灭家灭族。凡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等物者,若赃至六十两银子以上者,一律斩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他把府、州、县衙门左面的土地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称为皮场庙。又在官府公座的两侧各悬挂一个塞满草的人皮袋,使办公的官员随时提心吊胆,不敢再犯法。他还采用挑断脚筋、剁手指、砍脚、断手、钩肠、割生殖器等酷刑。朱元璋称帝三十余年间,先后惩办了不少贪官污吏。如仅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有罪官吏发往安微风阳屯田者,即至万余人。在其所处理的一系列贪污案件中,最为突出的是郭桓案。郭桓官至户部侍郎,征收浙西秋粮贪赃枉法,洪武十八年(1385年)事发,结果被追赃粮七百万石,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的官均被处死,供词牵连到各布政司的官吏,被杀者又有数万人,追赃还牵连到全国许多富户,以致中产之家大抵皆破产。像这样地使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和如此大规模地诛杀贪官污吏,可以说从古以来所未有。朱元璋大张旗鼓地雷厉风行地重惩贪吏,这对于杀减贪风,改良吏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为了朱明王朝世代永继,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设置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刑、兵之权;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取消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设都察院监察百官,设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对朝臣和百姓进行监督,这一系列的措施都使皇权得到大大的加强。
  朱元璋一方面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又实行与之相矛盾的政策,即分封诸皇子为王,使其“屏藩皇室”。朱元璋实行分封制度的目的,一是在于加强对北方蒙古的防御,一是为了防止朝中奸臣篡夺皇位。朱元璋规定诸王可以“移文取奸臣,举兵清君侧”。同时为防止诸王跋扈难制,朱元璋又允许以后皇帝在必要时可以下令“削藩”。从而为后来的皇位之争埋下了祸根。
  朱元璋屡兴大狱,滥杀功臣在历史上也留下了重重的一笔,其中最大的两次是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胡惟庸是左丞相,深得朱元漳的宠信,因而权势日盛,遂专权跋扈,不知自忌。如朝中有人命生死及官员升降等大事,往往不奏径行。凡内外诸衙门上奏章,有不利于己者,辄匿不奏闻。一时四方钻营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莫不争投门下。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枉法的罪状杀了胡惟庸,又杀御史大夫陈宁、御史中丞涂节等数人。十年之后,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又以胡党为题大开杀戒。于是太师韩国公李善长被赐死,家属七十余人被杀。同时被杀者,又有陆仲亨等列侯多人。总计先后株连蔓延被杀者共三万余人。蓝玉是功勋卓著的大将,被封为凉国公,同样不知自忌,侵占民田,鞭打御史。又北征归来,夜扣喜峰关,关吏不即开门,遂纵兵毁关而入。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被告谋反,朱元璋也将他杀了,连坐被族诛的有一万五千人。所有勇武的元功宿将几乎在这一案中被杀光。
  在两案之外,开国功臣死于非命的还有不少。明朝开国功臣侥幸得以善终者,惟有汤和、耿并文等寥寥数人。朱元璋如此杀戮功臣,实千古所未有。
  朱元璋认为用如此严厉的手段镇压臣下,整肃吏治,是治国之初所必要的,但这只是权宜之计,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严禁后人效法。
  朱元璋出身贫困,称帝后的生活还是较为朴素、节检,不喜欢饮酒。江南行省的长官将陈友谅的一张镂金床送给他,他发怒说:“这和孟昶的七宝溺器有何区别?”命人砸碎。他要求臣下写折子要文字简洁。刑部主事茹太素上万言书,朱元璋叫人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顿时大怒,叫人把茹太素叫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他认为是可取的,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
  朱元璋吸取元朝前期不立太子造成多次宫廷政变的教训,在称吴王时,就立了长子朱标为世子,称帝后立为太子,聘用著名文人和朝廷重臣教导他。太子成年后,就让他处理政事,学习治国,还常常教训他要仁、明、勤、断,这样才能保住天下。但是,朱标却温文尔雅,俨然是个儒生。他生性忠厚,不赞同父亲大杀功臣。每当朱元璋要杀功臣时,他总是要加以劝阻,要求父亲以仁慈为本,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为此父子经常发生争执。据说一次朱元璋要惩处太子的老师宋濂,朱标哭着求情。朱元璋发怒说等你做了皇帝赦他,太子听后惶恐不安,竟投水自杀而被左右救起。又有一次,朱标劝谏父亲。朱元璋不言语,第二天故意将一条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拿起来。朱标因为杖上有刺,不敢去拿,朱元璋说:“你是怕有刺而不敢拿,我把刺拔掉了再交给你,岂不是好。”朱标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意思是说上有仁君,下才有良民。朱元璋听后大怒,抓起一把椅子朝他扔了过去,吓得朱标逃入内室,从此惊吓成病,抑抑而死。
  由于整日忙于国政,朱元璋50岁以后就感体力不支,心动过速,又常发高热,好幻想,作怪梦,有时喜怒无常。太子一死。他又伤心过度,身体愈益衰弱,发须全变白了。他立朱标次子(朱标长子早亡),十六岁的朱允炆为皇太孙,又怕太孙驾驭不了重臣宿将,便再次诛杀功臣,将傅友德、冯胜等几位开国元勋借故杀了。他又怕儿子们与太孙争夺皇位,特地编了《皇明祖训》,要子孙们遵守宗法制,并规定谁更改祖制,就以奸臣论处,格杀匆论,希望以此使大家都服从小皇帝,保持朱家王朝的平安长久。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终于病倒。病势转危,便立遗诏说他称帝31年来“忧危积心,日勤不怠”。这写出了他辛劳的一生,也写出了他处于统治阶级内部激烈斗争之中的心境。遗诏中命太孙朱允炆继位,诸子各自镇守藩国,不必赴京奔丧,以防变乱。不久病死于南京西宫。
  朱元璋死后,被谥为高皇帝,庙号太祖。
   朱元璋生前找了许多画工来画自己的像,画得都很逼真。由于朱元璋的相貌不雅,据史书记载,朱元璋“资貌奇伟、奇骨冠顶”。就是说朱元璋有一幅非常特别的相貌,黑黑的大脸,额头和太阳穴高高隆起,颧骨突出,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一对眼睛鼓鼓的,发出冷酷的光。宽阔的下巴比上额还要长,谁看了都会吃惊,都要留下难忘的印象。所以画工画得越逼真,他越不满意。后来,有个画工猜中了他的心思,他画得面貌轮廓有些像朱皇帝,却一脸的和气,看上去慈祥仁爱,同时又显得威严沉稳。朱元璋很满意,命人临摹了很多份,分赐给诸子和王公大臣。所以,朱元璋像现有两种,一种是他的真面相(右图),另一种是美化之笔。(左图)。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3
发表于 2004-6-8 04:37

魅力安徽--陈独秀


[U]历史的追问[/U]

-----――陈独秀为何一度不见了
◆丁弘

  陈独秀为何许人?

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早期曾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伟大的五四运动的兴起;一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毛泽东同志在《七大工作方针》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上是他领导的。”谈到党的建立,他说:“由他(陈独秀)集合起来(一群人),这才成立了党。”毛泽东的这些话是在陈去世后的1943年4月11日说的。这对陈独秀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无疑是盖棺论定的评说了。陈独秀这样一位历史巨人,为什么在理所当然出现的场合,一再消失了呢?

现在到了21世纪,对半个多世纪之前的这个伟大人物,我们有时还加以回避,不能、不愿或不敢正视。果真“历史从来是现代史”吗?“现代”为什么要把历史的真相隐去?这难免叫人想到鲁迅先生所作的分析:“历史上却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多,废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觉出底细来……”(见《华盖集》)中国长期在陈独秀问题上看不清的历史底细是什么?历史上被掩埋了的“中国的灵魂”是什么呢?

前年收到远方朋友的来信,告知北京街头,纪念“五四”运动大型浮雕上,居然没有陈独秀,这叫人将信将疑,果真有这样的事,那真是太难以理解了!近读陈铁健先生的文章《写历史应去伪饰求真实》(2003年2月号《炎黄春秋》),始知其详:

  “高耸于五四大街上的那座五四新文化运动浮雕,以自认为是陈独秀学生的毛泽东大头像居中,李大钊头像稍靠边,蔡元培、鲁迅则偏在边角,而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也竟然在左下角占有一席之地。与五四运动不相干的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占显著位置,比李大钊的头像还大。”

  他说:“百思不解,在这样重要地点的重要标志上,居然没有陈独秀。浮雕以不锈钢铸成,似乎可以支撑千古而不朽。但是熟知“五四运动”的人们,可以断言,它的命运是绝对长不了的。何以如此?因为它根本违背历史事实,而近乎是对历史的嘲弄。”

  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颂扬毛泽东同志,继续文革“造神”的做法。其实天安门上已经高悬毛主席的头像,他的尸骨厝于广场上的纪念堂。历代帝王营造坟墓,无不是放在山林中,还没有在城市与民争地的。这不是毛泽东生前所愿。因为他曾带头签名,倡议火化。今天,沿着“造神”的路子,在首都隍城根东北隅的五四浮雕上,也要让毛泽东取代陈独秀,奉之为五四的旗手。其实,毛泽东说过:“对我思想影响大的莫过于陈独秀了。”他是以陈的学生自居的,而布置历史陈列馆,当年北大图书馆长李大钊的办公室,居然也安排由当时还是图书管理员的毛泽东所据有……。

  记述这些众目睽睽下,公然作伪的事情,叫人难耐!因为这种安排,无不是政治品格的体现,同时也是主持其事者的道德形象。试想:毛泽东死而有知,作何感想?这是对他的颂扬,还是对他的亵渎,是张扬“实事求是”的毛泽东思想,还是予以丑化,跟他老人家开玩笑呢?

在党的政治生活中,陈独秀一时也无影无踪了,特别是在党的80周年时,即2002年“七一”前后,谈党的历史,漫长八十年的征程,说“第一代领导核心”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人中,他是第一代吗?

  小平同志在交班时说:“我想来想去第三代领导核心是江泽民同志,你们不要不服气……”他立足于交班的语境,认为他上边的毛泽东算是第一代,他下边的当然是第三代。小平一言九鼎!此言既出,大家沿用。这是官场“唯上”的积习。谁还去想,他说这话的语境和具体何所指呢。如此,“中国共产党有三代领导核心”,长期成为定论!可以肯定,这个论点当然只能是过眼云烟。

陈独秀其人是无法回避的。他不仅是建党的元勋,而且是一大到五大的总书记。他早期为党所作出的贡献,无与伦比。他没有参加党的一大,但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党的总书记,可见他的威信之高。他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规定了党的性质、宗旨、组织原则、方针大计。他主持了党的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他主持了三大,力主实行“国共合作”,协助孙中山先生改组国民党;他主持了四大,明确提出在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问题。他是“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策划者、领导人。他和周恩来一起,策划和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他在1927年底,部署武装反蒋计划,猝然受到斯大林的下令阻止……。对国际和联共的错误指挥,陈独秀是一再想不通,抵制、压服、再抵制、再压服,最后鲍罗廷代表国际宣布:“改组中共中央,陈独秀不再视事。”而后一切过错都是陈独秀的了。解除总书记职务后,国际派他到苏联去学习,陈独秀断然拒绝。他说:“我在中国干革命,去苏联学什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外国人领导,外国的革命叫中国人领导行吗?”至此,他和党告别了。他代人受过之謎,在苏共垮台后,俄共对档案解密,世人才搞清楚。

在如何评价陈独秀的问题上,毛泽东在建国前后判若两人。

  1937年,日寇大举入侵,半壁山河陷入敌手,到1942年,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时候,这时,毛泽东在延安说:“将来修史,要讲讲陈独秀的功劳。(只是)现在还没有到宣传陈独秀的时候。”陈独秀两个月后在江津去世,当时毛泽东同志这样讲,似乎没有顾及他的许多帽子。帽子如有一顶货真价实,如“汉奸”、“叛徒”,全党共株之,当时哪里还能讲他的功劳呢!国难当头,在救亡图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还想着流浪到四川山林的陈独秀,说明陈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影响。

  建国之后的年代,“在几十年中,他(毛泽东)兼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和师’的地位和职能。”(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他的威信无可置疑,且在一浪一浪的斗争浪潮中,毛泽东同志总是要提到陈独秀的,这一点也可见他对陈的印象之深,陈对他的影响之大。1955年1月,批斗高岗,他说和陈一样是“大叛徒”;1956年,八大预备会上,谈陈和蒋介石一样,是“反面教员”;反右派,他同样认为这样的反面教员很必要;1959年,在庐山批斗彭德怀,他也没有忘记提到与陈之间是“敌我矛盾”。

  臧克家有这样的诗句:“有人死了,但是他还活着。”(大意)毛泽东在对敌斗争的一些关键时刻,总是不忘陈独秀,说明陈还活着,他的亡灵还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徘徊。

这样一来,几十年间,社会的主流意识,认定陈独秀戴上的许多帽子已是铁案。长期不再(不敢)有人怀疑。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30年》、胡华的《中国革命史讲义》(高校教材)根本不提陈独秀了。为建党作舆论准备,本是“南陈北李”变成了“南毛北李”了。实际上在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还说:“1920年,我听了陈独秀的谈话,看了他推荐的书,才变成了马克思主义者。”

  看来,如何评价陈独秀,毛泽东同志是“三部曲”:先是“恭谨”,以学生自居,颇有师生之谊;后是“公正”,虽然他对陈的不幸遭遇所知甚详,还是讲了公道话。建国后,陈早已故去,他当然不可能再有新的错误,可是毛却对之有新的评说。在陈身上找不到理由。原因当然只能从毛的需要去思考。有人说,在这个问题上只能“逆向思考”,原因恰在于陈有五四的“总司令”、建党“元勋”的历史地位。所以总是有人按照这个“现代”的需要,尽量地改动历史。

  由于党内斗争的复杂性,陈独秀曾先后被戴上一些可怕的帽子,有源于苏共给的“托派”的帽子。现在苏共和中共先后已给“托派”平反。有康生等强加的“汉奸”的诬陷。当时社会舆论对康生等的不义之举,有强烈的谴责。周恩来、徐特立不得不耐心作了善后工作。他曾有“取消派”、“右倾机会主义”等帽子,那是因为抵制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而代人受过。俄共公布的档案说明:1923年至1927年,联共政治局专门召开122次会议,讨论中国问题,作出738个决定,中共作为国际的一个支部,一切活动都在国际的指示、训令下进行的。陈的“右倾机会主义”是根本没有的。是斯大林推卸责任,文过饰非的产物。至于观点上的分歧,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说:“他是最早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论有清醒认识的人。可惜不被党内同志理解。”“误解越来越深,以至被开除 党籍,并被加了许多罪名,至今还没有平反。”

  虽然事实如此,但毛泽东的话长期是“最高指示”,直至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和千百年间封建社会不同的,是要迅速落实到基层。这种“舆论一律”的专政,使得涉足禁区,研究陈独秀的历史学家,受到迫害,而陈独秀的亡灵,更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几十年过去,我们党终于否定了“两个凡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是,千年封建社会的积淀,意识形态有相对独立的传承,拨乱反正并非易事,人称是“早春二月,乍暖还寒”。

  例如到书店,看看有没有关于陈独秀的新作,发现新出版一套《名人传记丛书》,50多册,作为二十世纪早期的政治人物,有孙中山、李大钊、瞿秋白……,作为五四时期的文化巨匠,有鲁迅、胡适、冰心、梁实秋、郭沫若……,唯独没有陈独秀这个启蒙运动的带头人、这个创建了共产党,推进社会前进的主帅。这是偶然的吗?这是出版社回避矛盾,还是作者心有余悸呢?

  史学家王观泉先生应邀到中央电视台讲陈独秀,那是一个文献片――《陈独秀在1921年》,这是陈建党的光辉年代,最后硬是还要加一句对陈批判的语言。

  王观泉先生写的《陈独秀传》,出版社已经审定,忽然又受阻于长官的意志而搁浅。王老说:“我好不容易才把书稿要回来,50万字的书稿还在抽屉里,其实我的全部工作是为了给党史正本清源。”不难理解,这一社会进程中的现象,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少奇同志语)这些年,史学界为拂去历史的尘垢,恢复陈独秀的本来面目,斩荆披棘,历尽艰辛,作了大量工作。这种不懈的努力,体现人类良知的呼唤。全国史学界多次召开了研讨会(1989年3月在北京,1992年在安庆;1994年在四川江津;1997年5月在上海)专家们取得共识。上海《世纪》杂志2002年9月号封面上唯一的大标题是《中国学术界为陈独秀正名记事》,发表文章详述这一过程。这些年,一些专著出版了,有任建新先生的《陈独秀大传》,吴晓的《陈独秀传奇》等等。台湾省也出版了王观泉先生歌颂共产党人高风亮节的书,对陈独秀传,他称之为《被捆绑的普洛米修斯》。郑学稼先生临终前,怀着激情写了最后一部著作,80万字的《陈独秀传》。各地报刊不断有文章肯定陈独秀、颂扬陈独秀,为之辩诬。思想枷锁不复存在。对一个戴上许多帽子,而尚未经组织平反的人,舆论界有如此格局,是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事情。真可说是“病树前头万木春”了。

  人们终于有了思考的自由,可以说出真话,这是社会巨大进步的标志。

  近年,我为陈独秀问题写了几篇文章,其一,《陈独秀的最后十年》,讲到他五次被逮捕,讲到党内同志对他的诬陷,面对“处决”他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在高官厚禄面前他做到了“富贵不能淫”,无以果腹,他做到了“贫贱不能移”。他始终保持共产主义者的信念和高风亮节。在2002年的全国评比中,此文被誉为“罕见的精品”,问题不过在于讲了真话,上海《报刊文摘》摘发《人物》上的《月边的寒星》,该刊发行140万份以上,把陈独秀真正的形象从少数知识分子层面展示到广大群众的面前。

  我们可以相信,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论道路如何曲折,陈独秀在五四时期倡导的“民主与科学”,必将磅礴于世界。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

  陈独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史学家任建树先生说得好:“历史总有一天会为他树铜像的。”
------
陈独秀:安徽、安庆、怀宁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5321376622.jpg[/upload]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4
发表于 2004-6-8 04:49

魅力安徽--海子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卒于河北山海关。已出版作品有长诗《土地》(1990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1991年,南京大学出版社)。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 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 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的幸福
我也愿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海子诗集:

链接1》http://muse.uhome.net/water/haizi/haizi.html

链接2》http://date2003.html.533.net/06.htm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5
发表于 2004-6-8 05:18

魅力安徽--赵朴初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5575765116.jpg[/upload]


明月清风,万古长存!

--------------------------------------------------------------------------------

发表日期:2003年5月19日    作者:李银德   

今年5月21日,是赵朴初先生逝世三周年。我再一次把先生辞世前展示的遗嘱找出来,细细地拜读:

关于遗体的处理,我曾在二十多年前写过遗嘱,置书橱屉内,不知缘何失去,今尚记忆原文大概,再书之:

遗体除眼球献给同仁医院眼库外,其他部分凡可以移作救治伤病者,请医师尽量取用。用后,以旧床单包好火化。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不要说“安息吧”。

生固欣然  死亦无憾

花落花开  水流不断

我兮何有  谁欤安息

明月清风  不劳寻觅

-- 赵朴初一九九六年十月书于北京医院

                                   
遗嘱中的八旬偈语,哲理深博,诗意高雅。读完了这首偈语,一位伟大的智慧之星,大慈大悲的行者,无私无畏的哲人,清廉正直的领导人,像一座巍巍的丰碑,立在了我的心中。不,绝不仅此,朴老在世心中广容众生,与众生心心相映,他的音容形象,将立在众生之心,永不泯灭。

佛家作诗曰偈,作文曰别。历代禅宗高僧在辞世之前,往往要说偈语,或总结一生事业、操行,或勉励后僧如何修行。朴老的八句偈语,喻意博深,对仗有韵,也是不可多见的精萃美诗。

前四句,朴老表达了他对生死的观点。既有禅意,又有辩证法。涅槃经曰:“涅言不生,槃言不灭,不生不灭,名大涅槃。”般若波罗密经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佛学里说生死是因缘,生是因死是果,生死乃因果关系。唯物辩证法说生死是自然现象,有生就有死,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朴老一生,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为宗教做了数不清,道不尽的善事,以国家兴旺、民族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宗教广布佛缘为己任,不畏艰难险阻,不畏强权豪势,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抗日战争开始,“八·一三”上海战事爆发,日本空军于8月14日在上海狂轰滥炸,这时朴老在济难会工作,曾亲自记载这段经历:“我和吴大琨举了一面红十字旗,带领一大批难民浩浩荡荡从云南路转到西藏路朝北走,先到宁波同乡会,我们爬过铁栅栏,打开大门,把一批难民先安置下来。从宁波同乡会出来,我们转入北京路,到了金城大戏院(既现在的黄浦剧场),又有一大批难民进去了。一夜之间,我们设立了十几个临时收容所,把难民暂时安顿下来。”上海沦陷后,他一直与中共地下组织保持联系,以“移民垦荒”为由,有组织地输送了3000多名青年参加新四军抗日。建国后,朴老有一次随团乘飞机出国访问,途中飞机出了故障,机上服务员让大家做好思想准备。当时,机上各位都还镇定,但终不觉有些紧张。唯有朴老手拿一把扇子,若无其事的坐着。这次故障有惊无险。事后,同机的一位领导说:“从他当时的安详自若,我感到学佛确实有点道理的。”1996年元旦,朴老曾发一次重病,当他刚刚苏醒后,口占一诗,让人记录下来,诗曰:“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朴老生于乱世,辞于盛世,花开见佛,果满成功。所以,他才写出“生固欣然,死亦无憾。”

“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朴老的喻意是指一切正义的事业,都是有根之花,有开有落,有源之水,水流不断。华严经曰:“一切众生归为树根,诸菩萨而为花果,以大悲水浇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又说:“是故,菩萨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正果。”这就是佛教无常观的世界观和菩萨行的人生观的具体实践。朴老一生,追求真善美。他所从事的善事,落脚点在于“普渡众生”,即为人民大众做好事。他的事业深深地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就象有根之花,花落还开,有源之水,水流不断,日月经天,兴旺发达,一代一代地不断传下去。朴老以超人的智慧卓识,精辟地分析和总结了近两千年来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兴衰演进的过程,倡导了“人间佛教”的思想。把佛教思想融入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公开号召佛教徒发大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1959年朴老写过一首《让宪法进庙门》的诗。诗中写道:

           佛陀教信徒们行善止恶

           要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要求每个人过正当的生活

           禁止对别人的威吓、奴役和掠夺

           消灭剥削和贫困

           这是我们的宪法的庄严使命

           这才能真正实现“众生平等”

           这才能真正实现“国土严净”

可惜,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宗教信仰自由,到了“文化大革命”时,随着“宪法”被公然践踏,宗教信仰、宗教事业统统都被砸碎了。在中国的大地上一时鲜花凋零了,流水枯竭了。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朴老坚信“花落还开,水流不断”的真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他仍然奋不顾身,冒着危险为佛教事业做出许多特殊的贡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万象更新,佛教事业,随之宝镜重光,法炬复燃。朴老说:“瞻望未来,前程似锦,春回大地,万卉争妍,佛教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

偈语的五、六两句,表达了朴老的虚怀大度。他自谦地说,我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需要别人说“安息吧”。其实不然,朴老逝世,《人民日报》刊登的赵朴初同志生平中对他的评价是“赵朴初同志的一生,是不断探索真理,追求进步的一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国家和人民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一生。赵朴初的同志豁达大度,识大体、顾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简朴,清正廉洁,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和广泛赞誉。赵朴初同志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佛教不承认人死了还有“灵魂”。安息是西方的说法,既没有灵魂,也就不要说“安息吧”。

偈语最精萃的部分是最后两句“明月清风,不劳寻觅。”就诗的表达形式来说,达到了极富浪漫的诗意;就思想内容来说,表达了他的精神世界达到了大彻大悟,把自己的一生和未来融入宇宙自然之中,到了清净的世界。既然这样,也就不要烦劳生者为他寻觅。他在遗嘱中说:“不留骨灰,不要骨灰盒,不搞遗体告别”就是不劳寻觅的具体体现。

清风明月,在《五灯会元》卷二里有这样记载:弟子问道于崇慧禅师(俗姓陈,唐四川彭州人,住舒州天柱山22年,是牛头宗5世智威禅师的弟子)。师曰:“万古长青,一朝风月。”就是说,佛法是万古长存的,风月每日不同,就看每个人自己的修炼和领悟了。自己的心境修炼到与清风明月为伴的境界,就可以与佛法万古长存相融合了。世间修行的人很多,做到的人很少。朴老在与历代高僧大德相比,是修炼果满成功者之一。

朴老一生明月清风,精神万古长存。

----
赵朴老:安徽、安庆、潜山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6121124416.jpg[/upload]

---
链接:明月清风,万古长存!
http://www.shanghaitrade.org/chenduxiu/ReadNews.asp?NewsID=1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7 16:19:59编辑过]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6
发表于 2004-6-8 05:29
安徽战友看过来!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5Rank: 5

现金
880 元 
精华
帖子
133 
注册时间
2003-12-13 
最后登录
2019-3-20 
37
发表于 2004-6-8 10:23
作为安徽人,看了你的贴子感到很骄傲,非常感谢你,应该花费了好长时间吧。
我来补充一点我家乡的一些典故,看看有没有老乡能猜出我的家乡在哪儿。

天门山(现名东西梁山),记得李白的诗: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

霸王祠,记得李清照的一首诗,诗名记不清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陋室------他的主人留下了《陋室铭》,全文已记不清了
至于近代,有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个金牌获得者-----许海峰

Rank: 5Rank: 5

现金
2751 元 
精华
帖子
855 
注册时间
2004-1-8 
最后登录
2007-10-18 
38
发表于 2004-6-8 11:25
宿州人,祖籍凤阳,现在苏州
爱与罪,往往是交织在一起,难以分割的。或者说,它们本身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39
发表于 2004-6-8 21:51

我们来自安徽!

美眉:

a-mei 》 cyfhui 》wohaipaweila 》 刘刘 》 喜树 》

昨夜月色无痕 》 雪融花 》信蝶 》


帅哥:

ahbyj 》 apple 》 argon 》 Arthur 》bigeattt 》

countryboy 》hanziniu 》 hdf1230 》 jindd 》

kjp888 》lamifuding 》 lee-lhh 》menglong 》

righterli 》zpg 》s1500 》ruifengzh 》wangj 》

aaa7674 》81 》caozhenguan 》zjwfdgqb 》

安徽浪子王 》 别样的心情 》窗外的天空 》

等待阳光 》  孤独失望者 》忘忧草♀ 》

冷月无心 》绿水本无愁 》 没没乐 》门开着 》

生命飞扬 》松月 》心动 》越洋 》 张李军 》

醉卧沙场 》霍克 》角斗兵 》朱林 》安静的泪 》

甘着急 》 乐雨 》穆 》 牛仔 》中国痞子 》

夜行者Ⅱ 》搅士棍 》黑暗中的行者 》

HBVmut 》 happyzhutao 》表面抗原 》

smart-boy 》三棵杨树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1 8:42:32编辑过]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40
发表于 2004-6-8 22:24

魅力安徽--霸王祠、虞姬墓


[upload=bmp]uploadImages/20046/2004689101656536.bmp[/upload]

胜败兵家事不期,
乌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乌江亭》

2000多年前,震惊史册的楚汉相争的最后殊死搏斗在乌江悲壮结束,霸王项羽在驻马河畔壮烈自刎,人们为纪念这位千秋俊杰,在这时建祠祭祀。
  霸王祠位于安徽和县乌江镇东南侧的凤凰山上,左濒滔滔长江,右倚雄伟的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四周阡陌纵横,平畴万顷,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霸王祠又称顶亭、项王亭、项目祠、英惠庙、项羽庙、西楚霸王灵祠等,现复用旧名西楚霸王灵祠。
  史书载:霸王祠最盛时有厅、殿、厢、室99间半之多,自唐而降,官民依时祭祀,千年香火不断。50年代初,霸王祠是一座古老的四舍院式的庙宇,门联红底黑字:“山襟水带,虎啸龙吟。”门首高悬“拔山盖世”金字横匾,大殿内供着霸王和虞姬的神像,两旁木柱挂  
着清朝贡生范琴波的对联:“司马千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杜师雄是豪土灵祠大哭至今墓木有余悲。”正中为享殿,殿中竖仿青铜霸王立像一尊,高2.6米。眉宇间透出一股杀机的项羽,显得骄矜刚愎,神武剽悍。
  享殿后是墓区,通往墓台的石板神道为古松掩映,旁立4对石人石兽,粗犷简约,典型的明代雕塑风格。墓台四周有仿白玉栏杆,中立“西楚霸王衣冠家”碑石一方。墓成椭圆状,左侧有地下墓道,长60米、宽3米、高2米,两壁刻有水泥汉画,行走墓道,可借神灯之幽光,看汉画之神奇。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89195592608.jpg[/upload][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89202954700.jpg[/upload]
虞姬墓座落在今灵璧县城东15华里,宿(县)泗(县)公路南侧。虞姬为项羽的宠妾,当年楚汉相争,项羽四面楚歌时,虞姬自刎而葬于此。
    公元前202年楚汉决战垓下(今灵璧城南沱河北岸城后大队),项羽兵少粮尽,四面楚歌,陷入重围,遂夜饮帐中,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王歌罢而泣,虞姬知军情突变,哀叹大势已去,歌而和之。《史记正义》引《楚汉春秋》云,虞姬歌词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虞姬歌罢,拔剑自刎;项羽突围,仓皇出走,途中筑冢葬此。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敢过江东。
--李清照



虞姬墓、垓下遗址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15 19:05 , Processed in 0.02216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