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交友版 存档 1 % 江淮大地 %〔安徽战友请进!〕 ...
楼主: 绿水本无愁

% 江淮大地 %〔安徽战友请进!〕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1
发表于 2004-6-7 22:41

魅力安徽--黄山




[U]黄山[/U]

黄山屹立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北纬30度1分,东经118度1分),盘垣于歙、黟、太平、休宁四县之间,方圆250平方公里,精华部份154平方公里。黄山原称作黟山,因传说轩辕皇帝曾在此修身炼丹,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改名。黄山不仅以奇伟俏丽、灵秀多姿著称于世,还是一座资源丰富、生态完整、具有重要科学和生态环境价值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属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黄山现已成为中国名山之代表,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并与长江、长城、黄河并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黄山为群山构造,“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神奇的冬景和壮美的日出,更让游客流连忘返。山中有名可数的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他们或崔嵬雄浑、或俊俏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巧然天成。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为黄山三大主峰,海拔高度均在一千八百米以上,并以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遍布峰壑的黄山松,破石而生,盘结于危岩峭壁之上,挺立余风牙决壑之中,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黄山无时不松,奇特的古松,难以胜数。最著名者有迎客松、卧龙松、探海松、黑虎松等30余株。多少年来,它们抵御风吹雨打,霜剑冰刀,吸取岩石中的点滴水分和营养,迎着阳光稳稳地屹立于峰崖之上。而黄山云流动于千峰万壑之间,或成涛涛云海,浩瀚无际,或与朝霞、落日相映,色彩斑斓,壮美瑰丽。

    黄山温泉,古称“灵泉”、“汤泉”、“朱砂泉”,水质清澈,可饮可浴,是黄山一绝。黄山是长江与钱塘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特殊的地理位置,构成36条大峡谷、形成36源,汇流24溪。山水迸泻,形成飞瀑,悬垂如练,溅珠喷玉。“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瀑布中著名者有“人字瀑”、“百丈泉”、和“九龙瀑”。

    由于黄山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十分发育,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更有力带丰厚的文化积淀,摩崖石刻等名胜古迹200多处。加上日出、日落、云雾、松涛、佛光、秋色、物松、冰挂等自然奇观,幽谷泉鸣,鸟语花香,整个景区犹如一幅幅立体的壮丽画卷。

    黄山是美的综合体,是天地造化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似觉得到了天上人间,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2
发表于 2004-6-7 22:53

魅力安徽--九华山




[U]九华山[/U]

九华山在z皖南青阳县境,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登上九华山后,对其赞叹不已,认为天下名山均不能与九华山争长。李白曾三上九华山。
山奇峰秀,梵宫生辉
九华山的特点是山奇峰秀,佛寺众多。 早在东晋年间(401年),山上就开始建寺庙,以后历代都增建、扩建,形成"三里一小庙,五里一大庙",庙宇遍布全山,据说兴盛时期多达300余座,僧众四五千人。现在保存完整的寺庙尚有五六十座。
游九华山,首先到九华街,这里海拔600多米,是九华山的中心,寺庙也主要集中在这里,因此有"莲花佛国"之称。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山上的村镇,除了庙宇外,还有商店、学校、旅店、农舍,游人可以在这里住宿,并以此为起点,游鉴山上的名胜。九华街上的化城寺,是九华山历史最悠久的晋代古寺,也是九华山的主寺,寺的建筑依山势布局,反映了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从九华街往东走不远,有一建在悬崖上的殿堂,就是著名的"百岁宫",其匾额上书有"钦赐百岁宫,护国万年寺"十个金字。据说,在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叫无瑕的和尚,26岁来到九华山,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里苦修了100年。死后3年,人们才在洞中发现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认为他是活佛转世,遂将尸体装金供奉。明崇祯皇帝知道后封他为"应身菩萨"。于是供奉他的小庙香火日旺,寺庙扩展,成为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游人可以在寺里的肉身殿看到这具头戴僧帽,身披红色袈裟,端坐莲台之上的无瑕和尚的装金肉身。
天台
九华胜景在天台。天台峰是九华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有"不登天台,等于没来"的说法。从九华街上天台,约15里山路,沿路经过很多风景点。当你气喘吁吁,到达天台正顶,眼前的景色,将使你胸襟开阔,疲劳顿消。四周群山匍伏,远望九华街,只有巴掌那么大了。极目远眺,天地浑然一体,长江如练隐隐可见。清冽的山风送来阵阵松涛、 使人陶醉。周围的岩石,奇形怪状,多呈黝黑色。有一巨石上刻"非人间"三字。此时此刻,真使人有身临蓬菜仙境之感。在天台上看日出, 据说其瑰丽景色不亚于在泰山日观峰看日出。因此"天台晓日"被列为"九华十景"之一。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6Rank: 6

现金
2253 元 
精华
帖子
1189 
注册时间
2004-4-9 
最后登录
2008-2-7 
13
发表于 2004-6-7 22:54
是物,,,,
自己把自己说服了,是一种理智的胜利。 自己被自己感动了,是一种心灵的升华。 自己把自己征服了,是一种人生的感悟。 凡说服了,感动了,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有力量征服一切挫折,痛苦和不幸。 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的快乐和欢欣, 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3108 元 
精华
18 
帖子
1670 
注册时间
2003-10-10 
最后登录
2007-10-30 
14
发表于 2004-6-7 22:56

支持。我也是安徽人。

来报个到!!
有些 事情 本身 我们 无法 控制,只好 控制 自己。 我 的 病 历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5
发表于 2004-6-7 23:00

魅力安徽--琅琊山(醉翁亭)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9591658634.jpg[/upload]

[U]琅琊山[/U]

  琅琊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微省滁县城西约5公里处的群山之中。古称摩陀岭,后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琅琊山"。
  这一风景区,包括琅琊山、城西湖、姑山湖、胡古等四大景区,面积115 平方公里。主要山峰有摩陀岭、凤凰山、大丰山、小丰山、琅琊山等。景区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主要景观。山间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有始建于唐代的琅琊寺,有卜家墩古遗址留下的大量古迹和文物,还有著名碑刻唐吴道子画观音像、唐李幼卿等摩崖碑刻近百处。唐宋著名文人雅士如韦应物、欧阳修、曾巩、苏轼、宋濂等趋之若鹜,均以诗文纪其胜。故琅琊山为我国24座文化名山之一,为皖东的游览胜地。
  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为我国四大名亭之一。它和丰名亭都因镌有欧阳修文、苏东坡字而著名。醉翁亭初建于北宋仁宗庆历年间,距今已有 900多年的历史。它是当时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专门为欧阳修而。当时,欧阳修因在朝得罪了左丞相等一伙奸党,被贬至滁州任太守后,常在此饮酒赋文,智仙同情他特建造了这亭子。欧阳修自称"醉翁",便命亭为醉翁亭,并作了传世不衰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记》。醉翁亭四周的台榭建筑,独具一格,意趣盎然。亭东有一巨石横卧,上刻"醉翁亭"三字,亭西为宝宋斋,内藏高约2米,近1米,刻有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两块,为稀世珍宝。亭西侧有古梅一株,传为欧阳修手植,故称"欧梅"。亭前的酿泉,旁有小溪,终年水声潺潺,清澈见底 。 再往西行,可观"九曲流觞"胜景。
  从醉翁亭西南方上行1公里许,便是琅琊寺。琅琊寺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大雄宝殿为寺内主要建筑,雄伟壮观,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一拱桥曰明月桥,池北有一精舍为明月观。大雄宝殿后有藏经楼,相传唐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有一部经书藏在这里。从楼右侧下,可达抵园,园中翠微亭尤为别致。明月观后有三友亭,因亭旁有松、梅、竹岁寒三友,得名。
  由琅琊寺东南偏门出便见南天门与无梁殿。无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而对南天门,它无一木梁,全系砖石结构,故以其独特的建筑样式著称。登上山顶南天门,这里可远眺长江和江南诸峰的雄姿,近瞰绿荫如盖,云雾缭绕,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风光,令人陶醉。从此下山向北,是一片巨石林立的山坡,这里有归云洞和石上松等景点。
  琅琊山层峦叠嶂,曲径幽泉,四季皆有好景。尤以夕阳晚照,雨后听泉,别有情趣。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6
发表于 2004-6-7 23:14

魅力安徽--天柱山




[U]天柱山[/U]

安徽多名山,除黄山、九华山之外,天柱山在千余年前就已成为声 名卓著的游览胜地。自然景色奇绝 天柱山在长江北岸、安徽省潜山、岳西两县境内,其主峰海拔1751 米,高耸挺立,如巨柱擎天,因而称为天柱峰,山也就称为天柱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了一着赞美天柱山风景奇秀的诗"江上望皖公山", 皖公山即天柱山,诗云:"奇峰山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绝称人意……"
  天柱山过去还有潜山、皖山、万岁山称。据说,称万岁山是因汉武 帝南巡时,亲临皖山设台祭岳,敕封皖山为"南岳",在祭岳时,人群高呼万岁,所以将此山称为万岁山。隋唐以后,南岳改为衡山,天柱山 被列为国内五大镇山之"中镇"。其余四镇是:北镇医巫闾山(在辽宁省)、东镇沂山(在山东省中部)、西镇吴山(在陕西省陇县)、南镇地稽山 (在浙江省绍兴)。
  天柱山有42座山峰,山上遍布苍松、翠竹、怪石、奇洞、飞瀑、深潭。《天柱山志》称天柱山"峰无不奇,石无不怪,洞无不杳,泉无不吼"。可见其自然景色奇绝。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7
发表于 2004-6-7 23:22
以下是引用雪融花在2004-6-7 9:53:59的发言:
是物,,,,

-----
欢歌笑语震江淮,
欲言又止为哪般?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8
发表于 2004-6-7 23:25

魅力安徽--齐云山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0244834654.jpg[/upload]

[U]齐云山[/U]

  群山如海,丹崖耸翠的齐云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城西约15公里处,古称白岳,与黄山南北相望,风景绮丽,素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誉,因最高峰廊崖"一石插天,与云并齐"而得名,乾隆帝称之"天下无双胜景,江南第一名山"。它由齐云、白岳、歧山、万寿等9座山峰组成。齐云山又是道家的"桃源洞天",为著名道教名山之一。风景区面积110平方公里,以山奇、水秀、石怪、洞幽著称。共分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个景区。有奇峰36座,怪岩44处,幽洞18个,飞泉洞27条,池潭14方,亭台16座,碑铭石刻537处,石坊3个,石桥5座,堂祠庙33处,真是丹岩耸翠,群峰如海,道院禅房为营,碑铭石刻星罗棋布。上述景观相互映衬,美不胜收。
  月华街景区,是山中道教集中的地方,新修复的天宫府建筑最为显眼,山中道场多数在此府举行,届时香客云集,佛钟道鼓齐鸣、热闹非凡。景区的精华地段──真仙洞府。这块有入仙洞、罗汉洞、老君洞、文昌洞、珠帘洞、玉虔宫等。洞均凿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崖顶无论晴雨,总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帘,世人称"珍珠帘",十分好看。这些洞仙均有神像,供奉香火,洞旁数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长廊。洞前为碧莲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见对面的香炉峰。峰顶有一凉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飞之感。
  楼上楼景区,楼上楼有上下两洞,当年有8个道士住在洞内避世修炼。区内有观音崖、飞天蜈公、万寿山、石佛塔、白云崖等景观。距楼上楼不远处有"仙人挂画"一景。它是一块平展的崖壁,高约2米,壁面色彩斑斓,溪水成瀑自壁两边流过,形成天然石画。
  云崖湖景区,在山的东侧,湖体狭长,水光潋滟。 河面弯曲错杂,泛舟湖上可一览青山绿水,情趣盎然。湖边唐宋摩崖碑刻林立,丈书"亘古奇观"堪称齐云一绝,灯笼峰为湖中奇景,几盏"灯笼"依崖悬列,令人叹为观止。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19
发表于 2004-6-7 23:32

魅力安徽--迎江寺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031932875.jpg[/upload]

[U]迎江寺[/U] 

迎江寺位于安庆市东门,濒临长江,占地3万余平方米,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光宗曾亲书匾额"护国永昌禅寺",清顺治七年(1650年)敕改"迎江禅寺"乾隆帝赐"善狮子吼"额,光绪八年(1882年)题匾"迎江寺",慈禧太后赐额"妙明圆镜"。
  迎江寺大门上方书有"迎江寺"三字匾额,门两边各置铁锚一个,重约3吨,这是该寺有别于其他寺庙的独特之处。据民间传说,安庆地形如船,塔为桅杆,若不以锚镇固,安庆城将随江东去,故而设之。
  寺内建筑,以四进殿堂及一塔为主体。
  一进天王殿,殿高10.4米,面积300平方米。正中坐一尊袒胸露腹、张口憨笑的弥勒佛像,背后站韦驮像,面对释迦牟尼佛。殿两侧分列"四大天王",各高3米余,气势威严。 二进大雄宝殿,高17.72米,面积409平方米。殿内三尊大佛,居中是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东西两侧为消灾延寿药顺佛和阿弥陀佛。殿后骑狮的为文殊菩萨,骑象的为普贤菩萨。两厢佛台上供降龙、伏虎等十八罗汉塑像,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三进毗卢殿,脊高17.7米,面积约580平方米。殿内中间供奉的是毗卢佛,左边是大梵天王,右边是帝释天神。毗卢佛背后的悬壁上塑的是高达10多米的海岛,岛上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一百多个人物塑像,海岛下塑有"四海龙王朝观音",整个塑像精美逼真。
  四进藏经楼,楼高16.2米,面积981平方米,分上、中、下三层。楼上藏有佛经万余卷,还有《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附《心经》,保存完好。这部经书迄今有500余年历史,经书中还有多幅佛像和普渡众生像。楼下为法堂,供讲经说法和重大宗教活动之用。中层是西方三圣像。振风塔矗立寺中,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原名"万佛塔",是长江流域少见的迎江七级浮图。远看如同一直立的圆锥体,挺拔秀丽,气势雄伟;近看由砖石砌成的楼阁式建筑,嵌空玲珑,庄重华美。该塔七层八角,内共有168级台阶,每层有石栏环卫。塔中心为八角瓜皮顶空厅。塔门布局多变,游人登上二层以后往往入而碰壁,不得其门而上,因此人声笑语不绝,一旦得门而上,则又勃然而悟,其乐无穷。每层檐角发戗,戗下系铜铃,随风作响,悠扬远送。塔的底层供奉一尊5米高的接引佛,二层供弥勒佛,三层供五方佛,四层以上有浮雕佛像600多尊,塔顶为八方体须弥座,上接半圆形覆钵和5个铁球(佛称相轮),1个葫芦宝瓶,用铜轴串在一起构成塔刹。浑厚的塔身衬着造型优美的塔刹,巍然高耸,直入云霄。"塔影横江"是一幅晴空月夜美丽奇异的图画,被誉为安庆胜景之一。"过了安庆不说塔"、"万里长江第一塔"和"宝塔王"的美称,引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美好诗篇。此外迎江寺还有宜园(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迎江楼等建筑,结构崇宏辉煌。寺内还有素菜馆,精制各种素菜400余种,风味独持,游人至此可一饱口福。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Rank: 7Rank: 7Rank: 7

现金
4517 元 
精华
帖子
2745 
注册时间
2003-12-24 
最后登录
2021-1-8 
20
发表于 2004-6-7 23:34

魅力安徽--包公祠


[upload=jpg]uploadImages/20046/20046710333294274.jpg[/upload]

[U]包公祠[/U]
  包公祠全名"包公孝肃祠",位于合肥市环城南路东段的一个土墩上,是包河公园的主体古建筑群。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书院,故名为包公祠。这个土墩又有"香花墩"的雅号。
  包公祠是纪念宋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开封府尹包文拯的公祠。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主建筑是包公享堂,端坐包拯高大塑像,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享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清末举人李国苇根据传说写了《井享记》,发出"抑或孝肃祠旁之井为廉泉,不廉者饮此头痛欤,是未可知也" 的议论,世人改称"廉泉"。其祠四面环水,正门朝南,西廊陈列包氏支谱、遗物、包公家训和包公墨迹,以及有关史册资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包老直道无私、竟及于物",因此传为佳话。
  与包孝肃祠紧连的是包河南畔林区的包孝肃公墓园。园内面积1200平方米,墓园内迁安了包拯及其夫人、子孙的遗骨。包公曾言:"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故有"不肖子孙,不得入墓"的传说。墓园由主墓区、附墓区和管理区组成。主墓呈"覆斗型",墓室内安放有包拯墓志铭和2.4米长的金丝楠木棺,棺内安放包拯遗骨。北侧是附墓区,有包拯夫人董氏及其子、媳等墓5座。整个墓园庄重肃穆,寓包拯禀性峭直、刚毅之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7 10:34:49编辑过]


绿水本无愁, 因风皱了面 ;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了头。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5-16 07:12 , Processed in 0.01802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