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位:外婆
外婆本家姓张,大名是什么几乎没人知道,只有个小名叫“满儿”,老一辈的人称呼为满婆,母亲一辈的叫为“四爷”,至于我们小一辈的就是满口满口叫“婆婆”了。外婆就象她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女性一样,正式的名字是“某某氏”,我想,如果没有人记述,她们的故事,就象她们的名字一样,湮没少数当事人的记忆中,最终化为一片虚空,再也无从寻觅了。
“四爷”这个称呼,据母亲讲,来源于结拜相交的四个姐妹,外婆最小,排行第四,就叫“四爷”。我不知道外婆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按年龄推算,外婆出生在1918(或1919)年,这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最风云变换的年代。你可以想像一下,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汉水边的江南小镇上,四个天真浪漫的小姑娘,她们从小一起长大,一起玩属于她们那个时代的游戏。某一天,其中一个姐妹要出嫁了,对未来夫家的生活,她既怀着美好的憧憬,又有着几分恐惧,对少女时代的姐妹情意,又有着深深的不舍。于是某个姐妹提议,不如我们学男人结拜吧,撮土为香,排行论序,一辈子互相扶持,互相照顾,不离不弃。这个场景,纯属我的想像,不过,这个诺言确实做到了,甚至在外婆的下一代,也就是母亲这一辈,几家人都保持着这种亲如一家的关系。
外婆十五、六岁嫁给外公,一共生过十五个孩子,我知道的只有五个,舅伯、大舅、小舅、母亲,还有一个小孃孃。五个人年龄相差很大,母亲排第二,比最大的舅伯小了七岁,比最小的小舅又大了十几岁。中间陆陆续续降生的,都先后夭折了。其中多数都是在降生后的第七天夭折的,老家的说法叫“断七”,按现在的说法,应该是生产卫生条件恶劣,特别剪断脐带时感染病菌所致。也有几个是长到六七岁死的,我不知道外婆是如何承受这一切的,整整十个儿女,大多数还没来的及看几眼,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作为一个母亲,这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呢?我无从得知,我的记忆里,外婆永远是在忙碌,锅前灶后,做着我们小孩子最爱吃的东西。
外公是做“勤行”的,所谓“勤行”,实际上就是饮食业,说的更明白些,就是做早点的。镇上的传统,最风光上等的,是“金行”的账房先生,能在金铺里做伙计,一步一步做到账房先生,是穷苦人家孩子的最高理想。不过,在金行作伙计可不是谁都行的,首先要聪明伶俐、识文断字,还必须是镇上好人家的孩子,互相知根知底。即使这样,还必须有镇上有头有脸的人作担保方可,逢年过节,孝敬东家是必不可少的。如此这班,从端茶倒水,擦桌扫地开始,经过三、四年,东家冷眼旁观,觉得德才均可,这才慢慢地教他入行。至于“勤行”,那是最苦最累的活,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要起床,点火、和面,一直忙到东方破晓,迎来早起的第一批顾客。勤行的人,一生都睡不了一个安稳觉,只有最穷困无依的人家的孩子才学,道理很简单,勤行入行简单方便,而且勤行的师傅是管饭的,至少解决了穷人的肚子问题。在这个江南的小镇,外公外婆起早贪黑,艰难地维持着一个家。当他们的第一个儿子降生的时候,外婆就决定了,这个孩子决不做勤行,一定要作金行的账房先生。一个穷困人家的孩子,一个勤行的子弟,竟然从小没有没有碰过案板,而且上的是私塾,读的是四书五经,这就是我的舅伯。
老家的旧宅,紧邻襄河大堤,那个时候是没有自来水的,洗衣做饭,全部要提着水桶到襄河去,(汉水流经小镇的河段,老家人称作襄河)。四十年代末的时候,襄河上游大水,逃难的灾民络绎不绝,挤满了小镇。外公的早点生意陡然好了许多,几乎是从早忙到晚,一刻不停,实在是忙不过来了,不得不找了个伙计。我猜想,那段日子,一定是外公外婆最踌躇满志的日子,一天忙下来,虽然累得精疲力竭,但数着钱箱子日涨夜大的钞票,一定在想,大儿子的私塾钱肯定是没问题了,过了年,该送他去金行拜师傅了,送礼的钱可不能少了,他们一定是带着喜悦的笑入梦的。(在这里,我并不是说外公发了灾民财,对灾民没有一些同情之心。我们都是升斗小民,目光所及,只有我们的亲人、朋友等等,不可能做到胸怀天下、慈悲济世。)
乡镇农村的医疗条件,永远都是这样落后、恶劣,外婆结拜四姐妹中的二姐,我以后称之为“二姨婆”的,在出嫁三年后,丈夫就一病不起,留下了一个女婴。孤女寡母,在乡下几乎是无法生存的,改嫁后的家庭关系中,继父和继女的关系,永远最难处理的。当愁容满面的二姨婆为此找到外婆的时候,外婆只说了一句话:我们家是勤行的,不缺她一双筷子,就留下了这个从小就失去了生父的女孩。外公是个少言寡语的人,脾气倔强而心地善良,从来只管在外干活,家中的一切事务,基本上都是外婆做主的。所以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公私合营前的时候,这个家庭实际上有四个孩子,我舅伯,母亲,一个才几岁的小孃孃和二姨婆的女儿,舅伯那时候已经是二十出头的年纪了,虽然没有如外公、外婆所想的在旧世界当上金行的账房先生,却凭着他的学识和聪明,在新世界里成了会计,二姨婆的女儿也马上要出嫁了,母亲赶上新社会,读的是新式的小学。按史书的记载,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几乎是新中国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人心纯朴,路不拾遗。外公一家人,和那个时候许许多多的普通中国人一样,过着平凡安稳的生活,当然,悲伤的事情总是有的,比如说,他们又有几个小孩不幸夭折。
平凡而平静的生活,总是难以持久,上个世纪的中国人,对于“运动”这个名词,应该是很熟悉的。继农村土改运动之后,1956年前后,全中国又发起了一项叫“公私和营”的运动,按伟大领袖的想法,土改是革地主老财和富农的命,这次公私合营就是革城镇资本家的命。当得知自己被划分为资本家,并要求将炉具、灶具集中到新成立的国营饮食的时候,一向老实本分的外公愤怒了,这个老实巴交的汉子如论如何都想不通,他怎么会是资本家呢?宣传中的剥削、欺压工人阶级的资本家,吸血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会是自己?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一个勤行的手艺人,烙的饼总是好的卖了挣钱,不小心烙糊了的自己家里吃,这样的家庭竟是资本家的家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4 18:20:1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