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查看: 639|回复: 16

自学帖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1
发表于 2004-3-14 13:26
我希望从今天起,可以坚持自学知识。日积月累,看一下有多大的进步。希望大家鼓励啊。每天都可以学一点。
   
注射疫苗后怎么还会患乙肝?   




??不少人注射乙肝疫苗后,在体格检查时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于是有人问:“乙肝疫苗不是预防乙肝的吗?为什么已经注射了疫苗还得乙肝?”有的人因此怀疑检查结果有误或是疫苗有假,要状告医院。那么接种乙肝疫苗后到底还会不会得乙肝呢?

??大量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证明,注射乙肝疫苗的确是预防乙肝的好方法。但是乙肝疫苗的保护率为90%~95%,对少数人可能无效。影响乙肝疫苗效果的因素很多,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乙肝疫苗的保护作用。

??注射疫苗后能否预防乙肝,取决于疫苗能否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以及抗体产生的多少(用滴度表示)。一般认为,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国际单位/毫升时才能预防乙肝。约有30%的人注射乙肝疫苗1个月后出现抗体,完成全程注射1个月后抗体达到最高水平。因此,在完成全程注射前,抗体未产生或滴度比较低时,仍有感染乙肝的可能。在这段时间里,人们仍须注意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据研究,人体对乙肝疫苗产生抗体滴度的高低可分为四组:1.无反应组,约占注射人数的5%。人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的最主要原因可能是遗传因素。注射疫苗产生抗体的能力是由Ⅱ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控制的,属于显性遗传。2.低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小于1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10%。这与遗传、年龄大、肥胖、免疫抑制、免疫耐受等因素有关。3.中反应组。注射疫苗后产生血清抗体的滴度为10~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65%。4.高反应组。血清抗体滴度大于100国际单位/毫升者约占注射人数的20%。无反应组和低反应组的人仍有可能在注射疫苗后得乙肝。

??另外,有的人在注射疫苗前未检查“两对半”,在全程注射完成后,经检查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便认为是注射疫苗引起了乙肝,这是误解。注射乙肝疫苗是绝对不会引起乙肝的。事实上,即使注射疫苗前做了检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仍有可能因处于感染的潜伏期而检查不出来。乙肝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对血液中的病毒有效,对已经进入肝细胞的病毒无效。所以,如果注射乙肝疫苗前已经感染了乙肝病毒,则注射乙肝疫苗无效。

??乙肝疫苗不宜冰冻,冰冻可破坏其结构。37℃保存不宜超过1个月,4℃保存不宜超过1年。保存时间过长,疫苗效价会降低。另外,乙肝疫苗宜在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注射,不宜在臀部注射。因为臀部脂肪组织多,免疫活性细胞少,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滴度低,抗体下降速度快。可见,疫苗保存和使用不当,影响抗体的产生,也是接种疫苗失败的原因之一。

??即使注射疫苗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少数人仍有得乙肝的可能。这是因为乙肝病毒可以发生变异,而现有的乙肝疫苗是针对正常乙肝病毒的。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发生了突变,注射疫苗的人不幸感染了这种变异病毒,就仍有可能得乙肝。

??鉴于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仍然可发生乙肝,而其主要原因是未产生抗体或抗体滴度不高等。因此,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后不能以为万事大吉了,而应进行乙肝全套检查。如果没有产生抗体,还应重新接种疫苗。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应加大疫苗剂量,如每次15微克(重组疫苗),并且最好另选生产厂家的产品。有些专家认为,补充锌、IL-2或胸腺素有可能增加抗体滴度,不妨一试。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2
发表于 2004-3-15 02:52
DNA浓度定量单位: 每毫升多少个 "Femtogram " (fg/ml)


一个Femtogram 相当于: 1 fg = 1015 g = 1012 mg = 109 mg = 106 ng = 103 pg = 1 fg

另外一个常用DNA定量单位是每毫升多少个 "icogram" (pg/ml). fg 比 pg 更小.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3
发表于 2004-3-16 12:13
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与免疫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
1.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呈递抗原的重要性:Akbar等对43只HBV转基因鼠进行了长期注射乙型肝为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治疗性疫苗,发现有23只鼠发生免疫应答,表面为DC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Ⅱ类抗原及其CD86抗原表达上调,产生较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及在DC-T细胞混合培养中产生较多的IL-2与肿瘤坏死因子α。这些鼠血清HBsAg被清除,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及HBVDNA水平下降。其它鼠的DC无类似改变则疫苗无治疗效果。认为在特异性免疫治疗前先上调DC功能将会有更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改变抗原递呈细胞不能正常地呈递抗原并激活CD4、CD8和细胞免疫,You等用逆转录病毒载体作基因修饰使鼠DC分泌HBc与IgGFc段的融合蛋白,通过Fc受体介导,使抗原可通过D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途径呈递抗原直接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诱生针对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免疫应答,其效果可增强约1000倍。
2.CD8T细胞的功能性研究:为了解CD8细胞在HBV感染中的致病机制,Maini等用体外扩增T细胞结合人类白细胞抗原-肽-四重体直接计数人外周血及肝内侵润的HBV特异性CD8细胞的数目,发现在肝脏无病理性损伤和HBV复制的患者中,肝内有更高比例的HBV CD8细胞;而在肝内有T细胞侵润及出现病变的患者中,肝HBV特异性T细胞的比例相对较低。在后一类患者中因浸润T细胞较多,故其HBV CD8细胞的绝对数与前一类患者相似。在病毒血症滴度高且有肝脏炎症病变的患者中,CD8细胞经特异性HBV识别并激活后,表现为与抑制HBV复制相关。结果显示有效的HBV特异CD8细胞应答及抑制病毒复制与肝脏损伤间无直接联系。似乎当HBV特异的CD8细胞应答不能控制病毒复制的情况下,则通过体内非HBV特异的T细胞而造成肝脏损伤。这一结果与在转基因鼠重症肝炎模型中所发现的现象相符,即肝组织损伤是在出现特异性CD8细胞浸润之后,当非抗原-特异的CD8细胞浸润时才发生。在黑猩猩感染HBV的研究中也发现当大部分HBV已被清除,肝内及浸润大量CD8细胞后才出现肝组织损伤。因此推测造成肝组织损伤的不是HBV特异的D8细胞。研究结果说明不仅需要研究CD8T细的数目,还需研究其功能,特别是要确定CD8细胞是否为HBV特异的CD8细胞。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中HBV特异的CD8细胞有不同的变化,包括缺失、无反应性或不同程度的功能性改变。在病毒抗原滴度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一定数量的“非典型耐受” D8细胞。在体外培养后这些CD8细胞可经激活增殖,裂解靶细胞并产生抗病毒的细胞因子。这些细胞的特点为对人类白细胞抗原-肽-四重体结合力明显低下。有意义的是这种特异性的改变仅限于针对HBsAg。结果显示CD8细胞功能性改变对不同病毒抗原的应答不同,在慢性乙型肝炎感染者中CD8功能性缺陷主要限于HBsAg。最近在HBV转基因鼠中也比较了动物对病毒包膜抗原及多聚酶抗原特异的CD8细胞的免疫应答,发现用DNA免疫虽可出现对多聚酶抗原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应答,但不影响HBV动物体内的复制,也不与肝功能改善相关。因此对HBV的耐受性只针对病毒包膜抗原而不针对多聚酶抗原而不针对多聚酶抗原,明确了调节HBV患者的免疫应答性主要针对HBsAg。
3.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作用:除对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研究外,学者们也研究了非特异免疫应答是否也具有抑制HBV复制的功能。在HBV转基因鼠中注射一剂(α-半乳糖脂酰硝氨),通过将糖脂经CDld呈递给Vα14+NK11+T细胞,HBV转基因鼠肝内可测及干扰素α、β和γ,同时发现肝内HBV停止复制。但是在肝内出现的NKT细胞是短暂的,很快消失,其机理可能为活化后导致NKT细胞死亡。在敲除干扰素α/β或γ基因的小鼠中再注入α-Gal Cer则无此作用。因此推测抑制HBV复制的机制为先有NKT细胞活化并继而活化自然杀细胞(natural killer,NK)细胞,分泌抗病毒的细胞因子。在用缺陷型腺病毒感染的小鼠中,学者们也发现NK细胞可在无T细胞的条件下引起肝细胞凋亡,并诱生γ干扰素。NK细胞还可通过启动病毒特异的T细胞,促进其分泌γ干扰素。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3592 元 
精华
帖子
2070 
注册时间
2002-11-20 
最后登录
2014-10-10 

荣誉之星

4
发表于 2004-3-16 12:21
不错,不错。支持一把 。贵在坚持。要是你可以坚持下去那就真无比佩服你了。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 学术版块欢迎你 http://bbs.hbvhbv.com/list.asp?boardid=34 有关乙肝知识,大力推荐以下帖子: 精华资料版导读(2003版) http://bbs.hbvhbv.com/dispbbs.asp?BoardID=13&id=285410&replyID=225640&star=1&skin= ANTI HBV版

Rank: 4

现金
962 元 
精华
帖子
498 
注册时间
2002-1-9 
最后登录
2009-5-16 
5
发表于 2004-3-17 06:18
呵呵,问两个不太相关的问题
infiltrating HBV-specific CD8+ cells中 infiltrate一般翻译成浸润吗?浸润是啥意思?

病毒核心抗原的核心是不是这个词:nucleocapsid?
Life is beautiful~~~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6
发表于 2004-3-18 13:41
life妹妹 我也不懂。
  今天我去买了微生物学, 现在我的专业书有免疫学, 药理学, 病毒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 可以好好看一下了。
  学习的方式还可以改变一下。 多用提问题引导了。比如慢性乙型肝炎发病与免疫机制的基础研究进展, 那么我要搞清楚免疫机制的基础知识了。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7
发表于 2004-3-18 13:56
[I][I][I]凡是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即称为细胞免疫。参予的细胞称为免疫效应细胞。目前认为具有天然杀伤作用的天然伤细胞(NK)和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如巨噬细胞(Mφ)和杀伤细胞(K)以及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均属细胞免疫的范畴。前二类免疫细胞在其细胞表面不具有抗原识别受体,,因此它们的活化无需经抗原激发即能发挥效应细胞的作用,故可视之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而效应T细胞则具有抗原识别受体,因此它们必需经抗原激发才能活化发挥其效应细胞的作用,故可视之为特异性细胞免疫。

  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的免疫有二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由二类不同的T细胞亚类参予。一种是迟发型超敏性的T细胞(TDH,CD4+),该细胞和抗原起反应后可分泌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再吸引和活化巨噬细胞和其它类型的细胞在反应部位聚集,成为组织慢性炎症的非特异效应细胞。另一种是细胞毒性T细胞(TC,CD8+)(cd8+ 细胞对HBV感染有相关的致病机制的) ,对靶细胞有特异杀伤作用。

  上述二种类型的效应T细胞的存在虽然均可经体外实验分别证实。但通常在体内反应过程中,二种类型的效应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多为T细胞依赖抗原(TD抗原),与体液免疫相同,参予特异细胞免疫的细胞也是由多细胞系完成的。即由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免疫调节细胞(TH和TS)以及效应T细胞(TDTH和TC)等。

  在无抗原激发的情况下,效应T细胞是以不活化的静息型细胞形式存在。当抗原进入机体后,在抗原呈递细胞或靶细胞的作用下使静息型T细胞活化增殖并分化为效应T细胞。即由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也需经过抗原识别(诱导期)、活化与分化(增殖期)和效应期才能发挥细胞免疫作用。

  由T细胞介导的主要细胞免疫现象有:①迟发型超敏性反应;②以胞内寄生物的抗感染作用;③抗肿瘤免疫;④同种移植排斥反应;⑤移植物抗宿主反应;⑥某些药物过敏症;⑦某些自身免疫病。

[/I][/I]

[/I]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3-17 23:56:51编辑过]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8
发表于 2004-3-19 12:47
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结构及遗传物质

乙肝病毒是较小的病毒之一,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放大几十万倍才能见到。乙肝病毒是一种部分双链 DNA(核酸)病毒,它的遗传物质是DNA,载有病毒所有遗传信息,乙肝病毒靠它才可以复制、增殖、繁衍后代。

1970年Dane氏发现了乙型肝炎完整的病毒颗粒,称Dane(丹氏)颗粒,为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乙肝病毒在电镜下有三种颗粒:

①大球形颗粒或称Dane颗粒,直径42纳米;

②小球形颗粒,直径22纳米;

③管形颗粒,直径22纳米,长200~400纳米,断裂后可形成小球形颗粒。

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丹氏颗粒)是由双层外壳和一个核心组成的,核心直径为27纳米,内含DNA双链和DNA多聚酶。核心外面被覆核衣壳,厚约7纳米,最外面是由病毒蛋白组成的外壳。肝炎病毒和细菌不一样,不能用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乙肝病毒进入感染的肝细胞后立即开始裂解,它先按照自己的遗传基因复制成许多病毒"零件":在细胞核内复制病毒的含有DNA和多聚酶的核心。在胞浆内复制病毒的外壳,然后再将二者组装成新的病毒。在复制过程中,外壳的数量总比核心为多,过剩的病毒外壳就释入血中,以小球形或管形颗粒的形式存在于血液循环中。此即在血清中查到的表面抗原。

完整的HBV壳粒直径为42nm,分为包膜与核心两部分。包膜上的蛋白质,亦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大量释出于血液循环中,本身并无传染性。核心部分含有环状双股DNA、DNA聚合酶(DNAP)、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HBV基因组又称HBV DNA,由3200碱基对组成,为环状部分双股DNA,分为长的负链(L)和短的正链(S)两股。L链有4个开放读码区(S、C、P、X区)。S区又分为前S1、前S2两区及S基因,分别编码包膜上的前S1、前S2蛋白及HBsAg,三者合成为大分子蛋白;前S2蛋白与HBsAg合成为中分子蛋白;HBsAg为主蛋白。前S2区还编码多聚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C区编码HBcAg,前C区编码HBeAg。P区编码DNAP。X区编码X抗原(HBxAg)。

HBV的抵抗力很强,能耐受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65℃10小时或高压蒸气消毒可以灭活。在血清中30-32℃可保存6个月,-20℃中可保存15年。

   复习一下。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9
发表于 2004-3-21 11:15
HBV感染和复制过程

HBV可通过前S1和前S2抗原,吸附于肝细胞膜上,经细胞的胞饮作用进入肝细胞内,在胞质中脱去核壳,HBV DNA进入细胞核内,成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 cccDNA在复制过程中,可以转录为不同大小的mRNA(3.5kb、2.4kb、2.1kb、0.8kb),可以翻译各种病毒蛋白。3.5 kbmRNA不仅可以翻译HBV DNA多聚酶、HBcAg、HBeAg,而且可以作为逆转录模板,通过逆转录酶的作用,逆转录成负链DNA,以负链DNA作为模板,通过DNA多聚酶的作用,转录成正链DNA,与负链DNA一起组成新的双链HBV DNA。一方面可以再进入细胞核内,转化为新的cccDNA,补充细胞内的cccDNA库;另一方面与病毒蛋白装配成新的完整HBV,以芽生方式,从细胞膜上释放至细胞外,再感染健康的肝细胞,完成HBV的感染和复制过程。

三.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症状

乙型肝炎病毒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肝组织损伤是通过机体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乙肝病毒只是利用肝细胞摄取的养料赖以生存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病毒复制的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和乙肝核心抗原都释放在肝细胞膜上,激发人体的免疫系统来辨认,并发生反应,造成免疫过激或免疫低下,这种在肝细胞膜上发生的抗原抗体反应可造成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乙型肝炎病毒在感染肝细胞后,可改变肝细胞表面的抗原性,并刺激T细胞变成致敏淋巴细胞,体内也相应产生了抗肝细胞膜抗原的自身抗体,它们都攻击带有病毒的肝细胞,在清除病毒的同时,导致肝细胞破裂,变性和坏死,免疫反应正常的人一般表现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在恢复期中有足够的免疫功能清除体内病毒而获得痊愈.免疫功能过强者可成为重症肝炎,是因为大量的病毒被消灭的同时,广泛的肝细胞被破坏.如果体内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缺陷,循环T细胞减少,抗-HBs缺乏,因此不能完全清除病毒,抑制其复制,并且有部分肝细胞在致敏淋巴细胞作用下不断被破坏,而使病变持久不愈,形成慢性活动型肝炎.破坏轻微者为慢性迁延型肝炎;如果患者的T细胞功能很差,病毒可在细胞内自由出入,持续增殖复制,产生大量HBsAg,但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极轻微,则成为HBsAg的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和免疫反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预防乙型肝炎的最有效办法,就是了解它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经4-24周潜伏期,即出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及类型。大多数为无任何症状的隐性感染及仅有轻微不适的亚临床感染者,而出现明显肝炎症状的患者及成为慢性肝病毒携带者的仅为少数。乙肝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急性期一般持续1-2个月逐渐痊愈。但也有10-20%的病人可发展成慢性肝炎,其中少数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慢性乙肝的一般症状有:全身倦怠、手脚酸软、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尿黄、腹泻及腹胀等。

一般HBsAg的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无症状。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Rank: 4

现金
124 元 
精华
帖子
89 
注册时间
2004-3-1 
最后登录
2004-5-11 
10
发表于 2004-3-21 11:16
从基因的分子生物学角度,病毒性肝炎也是一种基因病,相对于正常肝细胞来说,从肝炎患者的肝细胞中获得了肝炎病毒的基因,因此,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也可以采取象遗传病那样的基因治疗(gene therapy)策略[1-5]. 与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策略不同,遗传病往往是因为某一或某些基因发生缺陷,利用基因治疗技术进行补充或者校正; 而病毒性肝炎的基因治疗,往往是需要采取另外的策略,即阻断有害的病毒的基因表达的策略. 因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进入肝细胞的肝炎病毒基因编码产生相应的肝炎病毒蛋白,作为靶抗原激活机体的免疫应答机制,这种原本是要清除肝细胞中肝炎病毒的正常的免疫应答机制,却造成了持续的肝细胞的免疫损伤,引起各种类型的肝脏疾病. 特别是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慢性病毒性肝炎,迁延不愈,释放的各种炎症因子导致肝脏内贮脂细胞(stellate cell)的激活、转化、增生,分泌过量的细胞外基质(ECM),并引起肝脏纤维化的形成,某些情况下通过复杂的生物学机制导致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引起肝细胞癌(HCC)的发生[6-10]. 因此,从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系列肝脏疾病谱来看,主要的源头就是肝细胞中肝炎病毒基因的存在,因此采用基因治疗技术阻断肝炎病毒基因在肝细胞中的复制和表达,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主要治疗靶点[11-16].
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0-8 07:25 , Processed in 0.01849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