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承认“自私”才能讲规则
查看: 285|回复: 3

承认“自私”才能讲规则 [复制链接]

Rank: 1

现金
222032 元 
精华
285 
帖子
67620 
注册时间
2001-11-10 
最后登录
2023-5-7 

元帅勋章 功勋会员 小花 管理员或超版 荣誉之星 勤于助新 龙的传人 大财主勋章 白衣天使 旺旺勋章 心爱宝宝 携手同心 驴版 有声有色 东北版 美食大使 幸福四叶草 翡翠丝带 健康之翼 幸福风车 恭喜发财 人中之龙

1
发表于 2003-12-16 21:13


吴志翔

  中国人不太讲规则。这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观点,可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这一点,所以要弄个WTO来约束一下。许多人说“入世”对于中国人最紧要的乃是培育规则意识,道理没有错。规则绝非仅仅一些经济生活中的“游戏规则”,它几乎是无所不在的。我们还是拣几样说说吧,以免漫无头绪。

  离我工作单位不远处有一小巷口,每天上下班的时候就堵得寸步难行。汽车开不动,连自行车都无法进出。可是真正的原因往往不过是一辆车在不该掉头的时候掉头,后面的车在不该紧跟的时候紧跟,两边车一跟进,于是谁也动不了。每天都有一位交警和协管在指挥,但是一点用也没有,该堵的时候照样堵。说起来,这样的经验谁都有过,而且谁都深恶痛绝,但不知该如何面对。几乎没有一个中国人敢说自己是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乱穿马路、骑车人乱闯红灯,这都是本能。许多情况下,如果有谁认认真真地在线后等着绿灯亮起,那他极有可能被人在心中暗骂为傻╳。而汽车也一样,那种霸蛮劲,那种怒气冲冲的样子,那种见缝插针的意识,那种冲红灯、逆向行驶、非法超车、无证驾驶、酒后开车、吓唬行人的胆量和气势,令人不得不钦佩。我在学车时,有一位同伴,一坐上驾驶室就开始神气起来,明明是我们借地练车,无礼地闯进别人的村庄,可眼见前面有位大爷挑着担子,避让动作稍慢,就鸣着长笛恶狠狠地骂:“撞死你!撞死你!”我还有一个朋友,没正经学过车,持着花钱买来的驾照,开着他那辆吉普,横冲直撞,不到两个月就敢上高速。可是,许多驾车者又说,在中国开车,如果让我完全按照规则行驶,那么完全可能陷在其中半天动不了一步,还要挨后面的驾驶员骂。

  不会插队的人不算中国人。不会托关系的也不算中国人。飞机没有停稳就不顾乘务员一再提醒起来抢拿自己行李的是中国人。到了任何需要对号入座的地方发现有空位就坐的是中国人。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横行的不是阳光下的规则,而是那种灰色规则甚至黑色规则,吴思先生也称其为“潜规则”。事实上,大家都不讲规则的后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放心、自在地生活,就像我们没法放心、自在地马路上行走和开车一样。安全措施根本不达标的小煤矿照样开工,只要不死人,或者死的人不多,或者死了很多人但是能够瞒住,那就没问题。各种各样的假货,管它是不是有害于人体健康,能挣钱就行……为了活着,为了生活相对平滑地进行,我们付出的代价(包括心理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今天总是在倡导什么“阳光操作”,什么“增加透明度”,什么增强“规则意识”,基本没有任何效果。该怎样还是怎样,一切都是将就着进行。对中国人来说,规则是什么?规则就是对我有益的东西。

  但是西方一些国家(可能又有人要骂我媚外了),确实已经根深蒂固地确立起了规则意识。他们说,Law is law,规则就是让人服从的。我们对这样的说法不陌生吧,我们的民族主义还不至于强到要否认这一点的地步吧。我在某个并不算很发达、以前在我们心目中甚至“没什么文化”、“是流放犯的后裔”的西方国家,短暂体验过一种规则主导下的生活。我只有两个字来形容:放心。几乎什么都可以放心。在各个城市,我们穿越马路时,只要你走的是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那么请你闭上眼睛走过去吧,因为没有所有的车子都会老老实实地停下。一开始,我们不习惯,仍然站在路边等着车子开过,可是车子却停了下来,我们没意识到这是在等我们,所以还是站着,直到驾驶员向我们作出先行的手势,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不走,车子就不开。已经饱受国内“人让车”情形的我们,当时确实有一种受宠若惊之感。为了感受这样的自由和放心,我有两次真的闭上眼睛走过去。如果你走的是有红绿灯的路口,那么不要管有没有车子经过,你就耐心地等着绿灯亮起。几乎所有人都是这么干的。还有,我本来一直不太敢坐“过山车”,但是在澳洲我还是坐了。因为我有一种信任,我相信他们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是会严格按照安全规则来操作。

  还是说说我亲历的一个场景吧。那是一个傍晚,我们一辆车从墨尔本往菲力普岛赶,那也是澳洲著名的企鹅岛,我们去那儿看企鹅归巢的美景。岛上正在举办一场大规模的摩托车赛,而在我们车子离该岛约一百公里时,车赛结束了,观众们散场,对面有成千上万辆的汽车往墨尔本城里开回。这些汽车与我们相对而行。我特别注意地观察着,在一个多小时的行驶过程中,对面没有一辆车越过中线,虽然目力所及,从北向南的车只有我们一辆,而由南向北的车何止千辆!这是一个极不平衡极不对称的车道,这是一个在视觉上没有丝毫美感可言的场面,可是我却渐渐地受到了一种感动。我不知道这样的情形多少年以后才会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夜幕降临了,所有的车都打开了车灯,看着那对面而来的流动灯光,我感觉到了一种无言的美。我必须说,那是我平生所见过的最美丽的景观之一。因为从中我看到了规则之美、制度之美,以及人性之美。

  对于这些,还能说什么呢?我不想简单地用“中国人素质不行”来解释。放心来自规则,顺畅同样来自规则。我们太习惯寻找这样的借口了,就是我诸如 “人太多”、“硬件没跟上”等等,其实难以服人。以前我看到过一个统计数据,比较了一番国内某城市与东京的车辆数及道路情况,发现我们其实本不该堵车的。问题出在人的身上,驾车者和行路人,都很少遵守规则。那么,为什么?

  前一阵子,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好,题目是《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有位经济学家也曾经研究过“排队的经济学”。我认为,从“排队”绝对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性格。为什么许多情况下,窗口前只有三四个人,可那廖廖几个也会拥成一团,推来挤去?关于“排队”这个问题我自认为做过较深入的思考。我想起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他说,许多人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贪得无厌,其实大谬不然,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恰恰是讲求对于个人欲望的制约的,因为这种精神的一个核心就是,承认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既然每个人都自私,那么作为“我”在做任何事情时必须考虑到“别人也是自私的”,所以“我”不可能独享所有的利益,人与人之间关于自身欲望应该彼此中和,互作让步,达成妥协,如此才有合作的可能,才可能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欲望实现的“中间值”在另一位社会学家帕累托这里就成了“帕累托最优”,现代博奕论的一大研究重心也在此),由此出发也就形成了以契约规则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整体构架。“排队”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契约。它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不是从力气大小、职位高低等为出发点的,它以“先后”为依据,任何人都必须接受,没有服不服可说。

  非常有意思的是,强调“自私”的正当性,却可以使每个人乖乖地守规则,而一直标榜“无私”、“利他”的中国人却很少有规则意识。排队是规则意识的缩影。中国人的不排队早就臭名昭著,地球人都知道。国内情况自不用说了。我们从各种渠道听说,中国人在国外也很少认真排队。据说在欧洲一些地方,他们对于不排队的人不会像国内一样大声喝斥,而只是用他们的眼神冷冷地看着你,直到你感到羞愧难当为止。可是这一招对中国人却不灵,因为他们本来就无所谓被轻蔑、被看低,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看低贱了。所以,中国人“加塞”仍然屡见不鲜。

  中国人不排队,可以说是缺乏“人人都自私”这一思想基座。中国式的自私是“只有我自私”,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欲望放在第一位。于是急吼吼地推啊挤啊扒啊抢啊,这恰恰是贪得无厌的“前资本主义”时代特征。

  除了没有正视“人人自私”这一点外,不守规则与安全感的缺乏也有关系。我对网上那篇《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的观点比较认可。其大意是,中国人的不排队,其实是一种匮乏年代带给我们的遗留,是缺乏安全感的症候,是出于生存恐惧、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选择。文中称,这种不安全感和恐惧感已经深深地积淀在我们的民族性格里,甚至成为我们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所以,即使在并不那么匮乏、生存竞争并不激烈的时候,中国人仍然会选择以侵犯、挤压他人的方式来成全自己。而人心也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日益毒化。
God Made Everything That Has Life. Rest Everything Is Made In China
除了你我还在乎谁 该用户已被删除
2
发表于 2003-12-17 03:3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Rank: 4

现金
666 元 
精华
帖子
262 
注册时间
2003-4-11 
最后登录
2007-4-18 
3
发表于 2003-12-17 07:12
---------不会插队的人不算中国人。不会托关系的也不算中国人。飞机没有停稳就不顾乘务员一再提醒起来抢拿自己行李的是中国人。到了任何需要对号入座的地方发现有空位就坐的是中国人。

看到这样的我也不舒服,
可我不这样,我也不觉得自己不算中国人

Rank: 5Rank: 5

现金
1891 元 
精华
帖子
1373 
注册时间
2002-9-22 
最后登录
2008-11-4 
4
发表于 2003-12-18 22:41
哦?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7 22:13 , Processed in 0.01462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