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三十以后 存档 1 我国研究生考录体制的缺陷 zt
查看: 330|回复: 2

我国研究生考录体制的缺陷 zt [复制链接]

Rank: 4

现金
1721 元 
精华
帖子
591 
注册时间
2003-5-21 
最后登录
2009-12-31 
1
发表于 2003-9-6 12:01

  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理事李启咏提出认为:研究生考试录取的办法,是国家录用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这个体制好,可以把优秀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高校和科研院所,如果这个体制有很多缺陷,就会影响公正和公平,漏掉很多优秀人才,给国家造成损失。我国的研究生录取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重大的缺陷,这些缺陷已经并且正在发生着作用。现在是已经到了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考题普遍水平不高,欠缺科学性,重死记硬背,轻视学术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的考察,应试教育思想表现得特别厉害。


  笔者研究了近三百份全国高校的研究生考试专业课试卷,不难发现,很多实际都是考察死记硬背的能力。为了说明问题,我们看某高校的新闻专业硕士招生的考卷:


  某某大学199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新闻理论试题


  一. 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


  1.传播这一名词,始见于(《 》)的"( ),咸使之闻。"


  2.报房京报从( )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3.中文近代报刊史上的第一条消息是(《 》)第二期刊登的题为(《 》)的预先性新闻。


  4.(《 》)被认为是我国第一份以政治著称的报纸,( )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


  5.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还办了几份纯用白话的报刊。最早的是在梁启超支持下创办的(《 》),1897年在( )创刊。


  6.1856年,在美国萨克拉门多出版的(《 》)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日报。


  7.1908年颁布的(《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新闻法。


  8.( )年9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了( )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实际上是对延安新闻改革中,新闻教育的一个总结。


  9.1913年,袁世凯采取暗杀报人,查封报纸等手段,使全国报纸减少到139家。当时人们把报界的这次浩劫称为(" ")。


  10."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是在《》上展开的,论战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胡适和( )。


  11."新生事件",是由1935年5月,上海〈〈新生〉〉周刊第二卷第15期刊载的(《》)一问引起的。


  12.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创办时间是( )年12月30日。


  13.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是1925年6月4日创办的(《》)。


  14.华北《人民日报》于1949年3月15日迁北平出版,(


  )月,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改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二.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评析社会责任论。


  2.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对新闻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试加以评析。


  三. 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及其现实意义。


  2.论述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新闻思想的变化与发展。


  笔者无意对具体的试题本身的优劣做出评价,但是可以看出来,这些题目绝大多数内容是考察死记硬背的,像填空题第8、12、14 题这种纯粹考时间的题目出现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内,近于荒谬。如果你把导师提供的参考书看上几遍,多背背,这种专业课是很容易过关的。


  而此类试题在其他学校、其他专业的试卷中并不少见。


  我们知道,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其他考试,除了法律硕士等少数着眼于实际应用的专业外,研究生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从事学术、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正如我国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这些目的,客观上要求试卷能够认真充分地考察考生的学术研究素质和学术研究能力。即提出新思想、新观点的能力,表达思想的能力,甄别、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等。但是,这却被很多人忽略了。最后的导向是,考生在考前只需像小学生、中学生那样,机械地死记硬背,这样就不难通过专业课考试。


  现在从幼儿园到中小学,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而我们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还在引导学生沉溺于应试教育的泥潭之中,岂能说得过去?


  第二:迷信外语,轻视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早已演变为外语考试。


  外语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其地位不应高于专业课的地位。但是,我们却发现,现在学生考不上的,绝大多数是因为外语的障碍,专业课一般难不住人。研究生入学考试,其实质是外语考试。这就造成了一种导向,学生把绝大多数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外语上。这还不说,如果我们的学生用费这么多力气如果能看懂国外的专业报刊也是个安慰呀,事实是,很多研究生毕了业,也只能看懂外国的相当于初中程度或者小学程度的读物,他们的精力和时间空耗了许多,再加上很多专业与外语关系不大,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之后不久就忘个差不多了。笔者认为,外语的作用被我们夸大了,对外交流,翻译国外的先进书报刊,其任务主要应该交给外语专业人才去办,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外语学院和综合大学的外语专业,他们应该可以担负起这个任务,没有必要让所有专业、所有学生都去吃力地啃咬外语,造成无谓的智力浪费。


  去年一位香港学者就提出建议,中国搞对外开放,没有必要全民学外语,国家可设立专门的翻译机构,或鼓励公民举办翻译馆,用以专门从事翻译工作,使国外的文明及时得以传播。全民学外语,结果制造了大量的外语半瓶子,既管不了用,还造成人的智力的大量浪费,教训深刻。这位香港学者的话我觉得很中肯。


  由于对外语的强调,研究生考试录取了不少外语好一点而专业平庸的人,而不少专业很优秀的人,却因为外语程度低一些而漏掉了。事实上,对专业研究来说,专业素质的实际意义远高于外语。


  而且,在这种导向下,中小学也出现迷信外语的倾向,一些学校搞起了变味的双语教学,甚至尝试在语文课上也用英语或夹杂英语,这种荒谬的做法曾被报道过。这样做不但不科学,而且冲击了母语教学和民族语言的地位,危害不浅,应当引起警惕。


  第三个问题,调剂程序存在重大缺陷,很多优秀考生因为调剂不成而不能被录取,有失录取的公平意义。


  研究生报名和录取不同于高考,报名时,由于信息的缺失,或者学校声誉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某个专业点人满为患录取率极低、而有的专业点出现报名人数很少,甚至没有一个人报的情况。由于调剂信息缺乏,信息不透明,没有统一的渠道公布各校调剂名额的缺乏,而且调剂需要考生自己努力,加上第二志愿单位宁可录取分数低而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学生,结果,很多不能被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尽管很优秀,也往往不能被其他学校录取。每年都有大量分数较高的第一志愿考生无法调剂的情况。调剂的困难使得研究生考试出现了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明明是甲生比乙生优秀,考分也多于乙生,却由于报考志愿的不同,乙生被录取了,而甲生却落榜了。


  不难看出,调剂不成的考生未被录取,其原因不是自己的考试成绩造成的,而是报考志愿和调剂信息等与考试成绩无关的外在因素决定的,这种人才录取的结果和方式很显然是不公正的。


  任何考试,必须以公平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公平意义的考试,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考试。


  相比之下,研究生考试录取体制远不如高考更加合理一些,高考从不限制单科分数,而是以总分作比较,使得某个科目、某个方面特别突出的学生也有机会被录取;高考的试卷统一制定,虽然不如研究生考试的试卷有个性,但是却保证了试题的质量;高考的录取是统一的,第一志愿录取不了,统一调剂,不用考生自己联系单位,凡是过分数线的学生都有机会被录取。高考虽然不是完美的,也有弊端,但却较好地维护了公平公正的价值观。这是研究生考录所根本无法比拟的!高考的某些方式值得研究生考录工作借鉴!


  由于高考一直是舆论监督的重点,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录取的具体方式常常被媒体忽视。当大家对高考作文的种种争论告一段落,希望媒体对研究生考录多加关注。 随着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年年攀升,其公平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命运,不可不重视。而且,人才选拔毕竟是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大事情啊。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Rank: 5Rank: 5

现金
803 元 
精华
帖子
419 
注册时间
2003-4-15 
最后登录
2016-9-30 
2
发表于 2003-9-6 22:48
很有道理。

Rank: 9Rank: 9Rank: 9

现金
8826 元 
精华
20 
帖子
3214 
注册时间
2003-6-30 
最后登录
2010-3-6 

荣誉之星

3
发表于 2003-9-7 01:01

录取有问题, 毕业也都是有问题。

基本上没听说“烟酒生” 有没毕业的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3 10:01 , Processed in 0.01528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