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之见:
一、政治文化背景:
汉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时代。一方面,它继承了秦朝的一些政治体制和资源。秦末战争中,很多人认为秦主要过错之一是“灭六国”,所以最初汉王朝重新搞诸侯分封。发展到后面就是晁错收权和诸侯的“清君侧”,这场战争以诸侯失利永远退出历史舞台,中央集权确立地位而告终。此后虽然也有诸侯分立的时候,但是集权统一成了绝对正统和统治阶级的要求。另一方面,董仲舒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开始确立,这是思想上的集权统一,其作用可能更超过政治的集权。——当然,本质上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西方后来思想禁锢集中体现在宗教控制上,但是教会和世俗政权的争斗也使得两者有所制衡)这个主张的功过不再赘言。多样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唐朝固然是历史颠峰,即使从总量上看清初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这是大一统的副产品——或者是种粗放经济效果。而实际上真正有效的进步和繁荣却出现在汉民族最弱的宋朝,宋朝的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等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宋室政治上的无能。
二、诗歌反映的时代特征
回过头来看这首诗歌。
虽然有一脉相承的意思,但是还是要把儒术与朱熹的“理学”区分开来。孔子观点中有数等级、分贵贱的意思。但是灭人伦、违天背地的“三纲五常”等等封建礼法却是朱熹最后明确提出的。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汉王朝的时候,妇女再嫁改嫁还都是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兰芝主动提出“离婚”而不象后来演化成需要丈夫“休书”,而且并未因离婚而感到强大社会压力,没有“生为焦家人,死亦焦家鬼”的压力。并且,很多社会主流人士虽知她曾经结过婚,仍然上门求亲也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实际上,一直到唐朝人们的思想还是相当“开放”的,武则天可以看作是集中体现。国内教育一直说封建社会妇女“从一而终”的问题,但是或许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那么严重,改嫁再嫁也是常见的,否则怎么会对从一而终的妇女进行旌表?另一方面,即使如此,宋后的妇女显然比汉朝妇女的社会舆论压力大的多。进一步,父权母权对子女的压迫开始显现,孝顺竟然包含父母对子女婚姻的横加干涉。而且,在中国,结婚从来都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从诗歌风格来看,汉乐府诗歌秉承诗经自由浪漫主义,切近民间生活。
从“府吏”、“县令”、“太守”等可以看出那时候“官本位”思想已经确立。诗歌中使用越来越高的官阶来表明兰芝面临越来越好的再婚条件和越来越大的诱惑,“人好官就大,官大人就好”。当时没有形成正规的科举制度,地方官员很多是“举孝廉”等地方推举上去的,加上“学而优则仕”,所以一般来说,当时官宦人家大多是书香门第,娶亲嫁人的理想对象。结合这个问题,考察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固然有古老的冶金行业,但是并没有通过积累形成现代工业,比如王铁匠在国外很可能从手工业者到作坊老板,最后成了现代钢铁公司的始祖。而国内却一直没有这样的发展。科技、文化一直是封建政治的点缀。如果张衡、祖冲之、李白、李时珍在今天怎么也获得个诺贝尔或者当个院士什么的,在当时地位却非常低下。甚至有钱也不如当官。
婚姻的经济问题:娶媳妇是要花钱的,所以有人“娶(买)不起媳妇”;有投入就要有收获,对穷人而言娶媳妇的目的非常明确,因而身强力健少吃会干的恐龙要比网络MM更吃香。“我爱你~~~能干活!”而且在当时技术水平下,一人的享乐都是依靠他人几倍努力工作。而诗歌开头和中间则反复说“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这大概是当时好媳妇的典范吧,也是女子必修的课程学业(当时女子还可以诵诗书)。仲卿感觉似乎是大学刚毕业,分配到县政府作文秘工作的职员:“不堪吏人妇 岂合令郎君”,说明仲卿官职不高。而且,媳妇整天工作那么辛苦,可见生活也必清贫。大户人家即使虐待媳妇也没有让媳妇做工的道理。至于仲卿是不是娶的起妾,无法断言。但是,即使律法允许,当时有两个老婆也应该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了。
三、焦母为何逐兰芝?
当然是文学创作的需要:)。只有有强大阻力才有考验,只有考验才能显现真情,所以爱情故事总是凄美的,结局也必是悲剧,古今中外莫能概外。如果两个人相爱,别人都来帮忙,只有红脸没有白脸,那不是歌颂爱情而是赞美雷锋精神了。而且,此种阻力必将导致主人公的死亡,——死是艺术创作中另一种“美”的表达方式或者终极体现,所以相爱到死把“爱”、“死”结合在一起将产生极大的震撼力——“爱而不能相聚,终忧郁而逝。”那么,让一个焦母出现是最好的方式了,很明显焦父是不合适的。其他人又没有必然性,交代起来也麻烦,从而不能突出主旨。所以,不论什么原因,必是焦母驱逐兰芝了。
焦母为什么一定要赶兰芝走,这个不一定是生育的原因。那时候也应该有自然避孕的经验和措施,所以“三年无动静”并不一定意味着兰芝或仲卿不能生育。也不能排除兰芝因为年轻不想生孩子得罪焦母的可能。但是,后面诗歌又讲到很多人去找兰芝求亲,除非诗歌前后矛盾,否则能否生育显然不是诗歌注意的重点。如果诗歌暗示兰芝无法生育,那么那些求亲的人也应该注意到这个问题。
所以,最大可能的原因是焦母和兰芝个人性格上的冲突,就是看她不顺眼,所以焦母行事婆婆职权。至于为什么看她不顺眼,除了恋子情结还可能有其它一些原因。比如兰芝长得象焦父的一个老情人;或者和“东家秦罗敷”有什么瓜葛等等。但是婆媳之间的微妙关系历来都是不容忽略的。
最不可能的原因?兰芝和焦母向来不和睦,某日为了小事起了口角。于是有了诗歌开始的那段兰芝告状。焦母一听火冒三丈就说休了她。后来兰芝“上堂谢阿母”,结果“母听怒不止”。实际上,兰芝表面处处退让,字里行间却明显看出她的不满,而且要盛装打扮,对小姑和婆婆表白一番“俺是好媳妇,你们焦家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后面的发展超过了兰芝的控制,眼见焦家不可回,郎君不可再聚,也只好“在地相结连理枝”了。——兰芝是真舍不得仲卿,又看不惯仲卿整天屈服焦母,看不到出头之日,所以忍不住而发作;而可怜的仲卿夹在婆媳间如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所以“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未尝不是解脱。而且这么窝囊的人,想必留在世上只不过徒增自己和别人的烦恼。
另外,从仲卿的窝囊上看,可能能够反过来证明“恋子情结”论。对待自己的妻子,他别说用心呵护,就是妻子被母亲撵走,也只能“长跪告 伏惟启阿母 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有这么不成器的儿子难怪焦母“槌床便大怒”了。而仲卿只好“府吏默无声 再拜还入户 举言谓新妇 哽咽不能语 我自不驱卿 逼迫有阿母”,后来相见又胡说“卿当日胜贵 吾独向黄泉”没志气的话。对妻子、母亲都没有什么交代。这样懦弱的人,多是母亲从小宠爱,而又离不开母亲的的。而不死鸟所言私奔之类必不可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7-10 11:19:19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