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0/02说明:此前论坛服务器频繁出错,现已更换服务器。今后论坛继续数据库备份,不备份上传附件。

肝胆相照论坛

 

 

肝胆相照论坛 论坛 精华资料 存档 1 病毒从何而来?(ZT三思科学)
查看: 4232|回复: 20

病毒从何而来?(ZT三思科学) [复制链接]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1
发表于 2003-1-23 14:21
http://www.oursci.org/magazine/200201/020112.htm


病毒从何而来?


九歌


病毒从何而来?这是生物进化问题上一个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悬而未决的问题。特创论者们常常在一些情况不
甚明朗的生物学领域中兴奋无比,在病毒起源上也如同其它方面那
样喋喋不休地歌颂着那个被古闪米特人造出来的“伟大的上帝”。
而科学家们则在苦苦地探索着病毒的起源及其演化过程,以求将它
们定位在大分子的起源与不同的病毒宿主出现之间的进化树上的某
一位置。但这是个极其困难的工作,因为根本就没有病毒化石用来
做证据,这迫使科学家们去另辟途径,最有代表性的做法是从病毒
与细胞的相互关系方面寻找蛛丝马迹。

  核酸含磷元素而不含硫元素,蛋白质含硫元素而不含磷元素,
根据这一特点,可进行这样一个实验:

  1.让培养基含有32P(磷放射性同位素之一),植入大肠杆菌;
  2.细菌开始生长,并被32P做了标记;
  3.加入噬菌体(细菌病毒),使其感染被32P做了标记的大肠杆菌;
    结果:在A培养基中得到许多被32P标记的噬菌体。
  4.将被32P标记的噬菌体放入未被作标记的大肠杆菌并使后者感染;
  5.进行搅拌后,做低速离心;
    结果:在离心沉淀(大肠杆菌细胞)中测到大部分放射性,而离心上清液
       中则只有很少量的放射性。
  6.改用35S(硫放射性同位素之一)重做上述1─5步骤搅拌实验,
    结果:在离心沉淀(大肠杆菌细胞)中测到很少量放射性,而离心上清液
       中则有大部分的放射性。

  实验表明:病毒感染进入细胞的只是它的核酸部分,而病毒的
蛋白质外壳留在了细胞外。

  以上这个经典的“搅拌试验”是由Herhey和Chase两位科学家完
成的。

  一般说来,病毒入侵细胞并进行活动有这要样几种情况,一是
杀死细胞来换取病毒自身的增殖,最著名的例子是嗜菌体;二是感
染细胞后不杀死细胞而增殖;三是感染后不增殖即处于一种隐匿状
态,后面两种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多瘤病毒,这类病毒对小鼠细胞
感染后不杀死细胞而增殖,对大鼠细胞则为隐匿状态。从这里我们
可以得知不同的病毒在不同细胞中的行为有很大的差异,换句话说,
病毒与细胞的关系远比我们想像的要复杂得多,而这种多元化关系
又给我们研究病毒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
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
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病毒的起源形成了三种代
表性的假说。

  第一种假说: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最为原始的生命物
质,它产生于化学进化之后,因此它既有化学大分子属性,又具有
生物的部分特征。该学说暗示病毒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过渡型物
质,其位置处于化学大分子和原始细胞之间。地球生命演化的过程
表现为:无机物→有机物→化学大分子→病毒→原核生物→真核生
物。这个假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
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假说:病毒是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即微生物
在其生存过程中可能会丢失部分基因,这部分基因丧失了独立的自
我繁殖能力,只能在重新进入微生物细胞中找到相应的位置才能具
有活力,久而久之便退化为病毒。这种生命形式让我们立即想到了
立克茨体和衣原体,它们比细菌小且更原始,它们只是专性细胞内
寄生的中间形式,因此本假说认为这是病毒形成的依据,其过程为:
细菌→类似立克茨体类的生物→类似衣原体类的生物→病毒。对于
这个假说最不利的情况是我们无法找到在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
物,并且在立克茨体和衣原体中未发现病毒。故这个假说成立的证
据不足。

  第三种假说: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
内脱离出来进而演变为病毒。该假说又称内源性假说。其间接的实
验证据为:

  1.作为细胞一部分的质粒可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间传递,
病毒与质粒是相似的。

  2.相当多的DNA病毒的DNA能全部或部分结合到它们所寄生
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成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
逸的逆过程。

  3.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和逆转录
型重复序列,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
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相一致。

  这个假说的间接证据可部分解释 DNA 病毒的起源,但要说明
RNA病毒的起源则相当困难。

  由于1999年在古细菌中发现了所谓“反转子”的遗传单位,这
为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反转子”是
仅含一个基因并且能自我复制的一段核酸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
获功能。其基因宿主细胞等位基因高度同源,且在密码子的使用频
率上也有高度的相似性,经过考证,初步估计“反转子”在4亿年
前就存在了。在古细菌进化的过程中,反转子从细菌基因中捕获基
因,扩大自身的遗传信息量并增加生物学功能,最原始的感染性病
毒颗粒由产生,原始病毒采取不同的复制策略,因此产生了不同病
毒的进化。由此生命的起源是从细菌开始的,细菌病毒进化摇篮。
据此推测: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病毒可能是经R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
病毒,然后再发展成以D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最后出现的是
DNA病毒,而RNA病毒则很可能有其独立的演化途径。

  总而言之,病毒起源是复杂和多元化的,不同病毒有着不同的
起源,至少在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间是如此,随着更多研究资料
的积累,相信我们会获得更多的新证据。有一点目前是有基本的共
识的,那就是病毒是一个可动遗传单元,在相应的条件下进行细胞
之间的定位传递。作为大分子物质,病毒起源实际就是生物大分子
的起源,是当今生命科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乘着本世纪生命科
学的全面发展之翼,这方面应该有重大的突破。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4

现金
584 元 
精华
帖子
253 
注册时间
2002-12-4 
最后登录
2007-8-30 
2
发表于 2003-1-26 00:36
看来乙肝没法治就是因为搞不清其原理
死而复生,伤痛难忘 何以健康,唯有坚强 公用QQ:1818181370 密碼:123 有QQ的加此QQ群组:加入这个群2542629 我的病历

Rank: 10Rank: 10Rank: 10

现金
32534 元 
精华
25 
帖子
19421 
注册时间
2002-6-11 
最后登录
2013-3-23 

版主勋章 勤于助新 携手同心 文思泉涌 锄草勋章

3
发表于 2003-11-13 12:53
UP.病毒的起源是我很喜欢的话题。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Rank: 4

现金
947 元 
精华
帖子
410 
注册时间
2002-10-30 
最后登录
2005-8-28 
4
发表于 2003-11-18 06:12
很有趣
天助自助者,自助者天助

Rank: 6Rank: 6

现金
3271 元 
精华
帖子
1787 
注册时间
2001-9-15 
最后登录
2008-8-2 
5
发表于 2003-12-2 07:41
不知道病毒有没有天敌?
让我们的履带压过敌人的尸体!让我们的军旗沾满敌人的献血!消灭病毒!消灭一切敢于歧视我们的人! 不可动摇的东线!不可动摇的祖国!

Rank: 4

现金
406 元 
精华
帖子
48 
注册时间
2003-12-20 
最后登录
2017-11-27 
6
发表于 2003-12-20 12:42
病毒我恨死你了不知何时才能功破这些病毒

Rank: 4

现金
474 元 
精华
帖子
75 
注册时间
2003-12-7 
最后登录
2007-2-14 
7
发表于 2003-12-22 01:39
人类什么时候才能攻破呀!

Rank: 4

现金
446 元 
精华
帖子
251 
注册时间
2003-12-16 
最后登录
2008-10-17 
8
发表于 2003-12-26 07:15
ai,发现我现在很喜欢生物学了,当初去考生命科学专业而不是计算机专业不知道会怎样,也许我会努力去研究攻克hbv的方法的。

Rank: 5Rank: 5

现金
2787 元 
精华
帖子
516 
注册时间
2003-12-10 
最后登录
2019-1-2 
9
发表于 2004-1-6 07:02
我是学生物学的,现在只学了些皮毛,等学这些知识时,我一定认真钻研争取弄出些东东。
feizhen

Rank: 1

现金
56 元 
精华
帖子
4 
注册时间
2003-6-16 
最后登录
2004-2-25 
10
发表于 2004-1-26 14:59
病毒自身也会感染病毒。病毒才是王道啊。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肝胆相照论坛

GMT+8, 2024-11-27 00:52 , Processed in 0.015943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1.5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