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死亡 [打印本页]

作者: 下雨天的夜    时间: 2010-8-17 00:31     标题: 死亡

昨天是全国哀悼日,为甘肃泥石流逝去的一千多条生命。面对自然灾害,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鲜活的生命,说结束就结束。

   前几天看见央视电视剧《江姐》,我只看了后面几集,我觉得和我以前看过的革命剧中最大的不同是,剧中的革命烈士们,不再是以前脑海中那种视生命如草莽的印象。不是说他们怕死,但我明显感觉,他们都很渴望活着,在生命即将结束时透露出的遗憾,一揽无余。

    我自己也曾很多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比如,小时候有一次打针,一针青霉素下去,过敏,立马呼吸急促,昏迷,经过急救,没死。初中时跟着同学去河里学游泳,被水冲走几十米后,侥幸抓到了河中心一根铁栏杆,没死。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在工作被强大的电流击中,昏迷,手被电弧烧伤,最后保护装置动作,才又捡回了我一条小命。还有一些,不一一列举。
    我的体会,生命要结束,很容易,看,以我如此平凡一个人,在这短短的三十年中,就曾如此多次的要和死神亲密接触/  
      同时,  生命要结束,又很难。因为虽然我每次都极度危险,但到现在为止,我终究还活着。可见,生命又很顽强。

   前些年我曾经为颦儿的逝去一度伤怀,最近又欣闻她活着,很高兴。世间生死,竟然在一贴之间转换,令人感叹。

    我想活着,可终究是要死去,但我希望,我不要死于我最忌讳的那种死法。活着时它影响了我一生的方方面面,不要到最后连死,都还笼照着它的阴影。

    但我明白,我最大最大的可能,还得是这样的死去。
   
    嗯,连我自己都觉得,在七夕这样一个柔情的夜晚,谈着死这么一个晦气的话题,真是不合时宜。
作者: 四川坏人    时间: 2010-8-17 00:37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好好过,在那一刻来临前,尽量让自己少留遗憾。
作者: 低科技    时间: 2010-8-17 04:35

(ZT)
爲什么死对于人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呢?首先在于死使人发现自己的有限性。手里有怎样无限的“富”与“权力”的人,也早晚得死,绝对逃不脱这一定数。

  认识到这一有限性,爲克服死的恐怖与不安,人介入一些永恒性,超越动物本能的生活方式,以形成一个人格。所以,宗教同人类史一样古老。

  然而,近代“忘记死的文明”却无视生死这一根本课题,把死弄成专门要避忌,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对于近代人,所谓死,只不过是生的欠缺、空白状态。生是善,则死是恶;生是有,死是无;生是条理,死是无条理;生是明,死是暗等等,死囊括了所有负的形象。

  其结果,似乎使现代人遭到来自死的严重报复。本世纪,如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的话说,是“大量死亡的世纪”,很有点讽刺意味的是,这正是“忘记死的文明”的归结吧。

  近年来,对脑死、尊严死、收容末期病人设施(hospice)、葬仪方式以及库布拉‧劳斯女士(Kubler-Ross)的“临死医学”研究等的关心高涨,等于要重新探究死的意义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
作者: 低科技    时间: 2010-8-17 04:36

(ZT)
 死,不单是生的欠缺,与生相并,是构成一个整体的不可欠缺的要素。那整体就是“生命”,就是作爲生活方式的“文化”。

  所以我认爲,不是要排除死,而是要凝视死,确立适得其所的生命观、生死观、文化观,正是二十一世纪最大的课题。

  佛教主张“法性起灭”;所谓法性,指现象内里的生命的真实姿态。

  生死等一切事象,其法性遇缘而“起”即出现,而“灭”即消灭,反复流转。

  因此,所谓死,如同人借睡眠而养蓄明日的精力,是下一次的生的充电期间似的东西,决不该避忌,和生一样,是恩惠,应当被嘉赏。

  所以,大乘佛教的精髓《法华经》阐明,生死流转的人生目的即在于“衆生所游乐”,信仰透彻,则生也喜死也喜,生也游乐死也游乐,日莲大圣人也断言死是“欢喜中的大欢喜”。
作者: 桂子    时间: 2010-8-17 08:30

放《江姐》最后几集的时候,我正在住院。孩子不在身边,我很安静地看着电视。
让我感动的是江姐的信念。一个弱女子因为信念的支撑,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也没有放弃。
我们,虽然有些不幸,但是我们尚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过一种平静幸福的生活。
死亡,是无法回避的,“未生我前我是谁”,“我死之后我又是谁”,这也是死亡问题。我生所从来,死往何去?曾经的困惑和迷茫。
多年困惑我的为什么活着,这个命题,让我苦苦寻觅,学过心理学,看过儒、道,虽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直到有一天读诵经典之后初悟菩提,开启了我的生命之锁。在和一位出家师谈到这个问题时,我说,在佛门里,我已经从蛹幻化成美丽的蝶。
确实是对佛法的虔诚真正扬起我生命的风帆,有生之年能成为佛子是最幸运的事情。

[ 本帖最后由 桂子 于 2010-8-17 08:31 编辑 ]
作者: 天地之始    时间: 2010-8-17 09:46

死是生的开始。
作者: 浅浅    时间: 2010-8-17 10:25

你怎么半夜还在发帖。。。稀奇。

关于死亡,我希望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空间存在,不然,全都烟消云散,还有什么意思啊。
作者: 低科技    时间: 2010-8-17 10:42

人生是种种的因果、种种的关系的总和,我们感知到的只是生命内涵的少许。用一个不太贴切的比喻我的理解,生命就象潜水艇,露出水面了叫做生,没下去了叫做死。从这个角度讲,人生遇到的问题没有任何的逃避余地,而任何积极的、建设性的思想和行为都功不唐捐。
作者: 下雨天的夜    时间: 2010-8-17 11:05

问候低科技。
我怎么看着你这个ID这么眼熟?
好象以前做过版主,是吗?
作者: 下雨天的夜    时间: 2010-8-17 11:16

原帖由 浅浅 于 2010-8-17 10:25 发表
你怎么半夜还在发帖。。。稀奇。

关于死亡,我希望真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空间存在,不然,全都烟消云散,还有什么意思啊。


感怀嘛,一般在深夜比较有气氛一点。
眼熟吧,因我在这篇贴子里的一些话,很多那天晚上你已经听过了。

不为人知的空间,应该是没有。
根据我触电的经验,被电流击中以后,脑海中就是一片茫然,好象有那么一点意识到自己是触电了,想要下意识的甩手,根本上不可能,人往地下倒了自己都不知道,断电后才发现,我怎么会是在地下?
所以,死就是死了,一丝意识都没有,一丝痛苦都没有。
想要在另一个空间存在,反正我是没探到门。
作者: 下雨天的夜    时间: 2010-8-17 11:18

谢谢桂子。
突然发现自己多了一枚勋章,是你发的吗?
作者: 和弦    时间: 2010-8-17 12:22

原帖由 桂子 于 2010-8-17 08:30 发表
放《江姐》最后几集的时候,我正在住院。孩子不在身边,我很安静地看着电视。
让我感动的是江姐的信念。一个弱女子因为信念的支撑,在那么严酷的环境中也没有放弃。
我们,虽然有些不幸,但是我们尚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可以过一 ...

佛经里面对死亡怎么看的?
作者: 桂子    时间: 2010-8-17 12:27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当然。
作者: 桂子    时间: 2010-8-17 12:30     标题: 回复 12# 的帖子

死亡分为变易生死与分段生死。
我们常理解的死亡是分段生死,死亡是一段生命的结束,会随业所牵进入下一个生命的轮回。
关于死亡的东西博大精深,难以详述。
佛家讲,缘起性空,因果不空。
如科技所说,所有的向善的努力都功不唐捐,确实如此。
作者: 和弦    时间: 2010-8-17 12:33

入佛门后,吃家畜鱼生等肉食是不都有罪恶感?甚至性生活?
作者: 浅浅    时间: 2010-8-17 13:47

原帖由 下雨天的夜 于 2010-8-17 11:16 发表


感怀嘛,一般在深夜比较有气氛一点。
眼熟吧,因我在这篇贴子里的一些话,很多那天晚上你已经听过了。

不为人知的空间,应该是没有。
根据我触电的经验,被电流击中以后,脑海中就是一片茫然,好象有那么一点意识到自己是触电了 ...


因为你还在这个空间,没探到很正常。反正我是寄希望于此。

关于信仰宗教,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力量让一个人从不信到信的?是真的有收到启示吗?
作者: PEPSI1215    时间: 2010-8-17 13:51

很高深的东西,我来学习的。
作者: 卓别林    时间: 2010-8-17 15:28

一直在悟佛法。
作者: 桂子    时间: 2010-8-17 16:40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在佛教的发源地,以及藏传佛教都不素食的。
汉传佛教提倡素食是长养慈悲之意。一般居士也不必刻意素食,记得不要杀生就可以了。可以食三净肉。
夫妻之间的亲密行为是正常的。
五戒中邪淫是指婚外的亲密行为。
作者: 低科技    时间: 2010-8-17 20:5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在养生版当过一段时间助理,主要目的是想到版主交流逛逛。
作者: 公鸡过马路    时间: 2010-8-17 21:26

生就要好好活着,祝福
作者: zankoo    时间: 2010-8-17 23:36

人可以选择延长寿命的方法, 但却摆脱不了死亡的纠缠
作者: 生存权利    时间: 2011-4-24 23:03

想起周国平的几篇探讨死亡的文章。死,与爱一样,是永恒的话题。
作者: 新来山羊    时间: 2011-4-27 21:53

怕死地过程,是久了好啊!还是短了好?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