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乙肝”新闻是怎样变形的 [打印本页]

作者: 看风    时间: 2009-8-13 20:00     标题: “乙肝”新闻是怎样变形的

《健康时报》的一位记者,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乙肝新闻研究班上,获悉有关部委组织专家就体检的乙肝项目进行讨论。专家建议将体检中的乙肝两对半检测改为肝功能检测。专家介绍,前一种检测方法,只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感染乙肝病毒,无法证明是否是病人。所以,今后应该改为肝功能检测。不过,这位专家特别强调,这是专家的建议,具体怎样实施,还要看政府部门的统一部署安排。

  这个带有科普性质的健康报道,被一些新闻媒体捕捉之后,修改成为政策报道,部分新闻媒体去掉了“专家建议”,甚至还有媒体把专家的建议变成了“卫生部拟出台”,结果导致卫生部门的新闻发言人不得不公开辟谣。

  考察这则新闻的流变过程,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除了《健康时报》的记者是采访专家获得第一手资料之外,其他新闻媒体的记者都是转载《健康时报》记者采访的消息;其次,在报道的过程中,为了制造亲临现场的效果,不约而同地去掉了关键词,把一个有关科普新闻,变成了一个决策新闻;第三,在制作新闻作品的时候,一些新闻媒体不是言之凿凿,而是使用揣测性的语言,使得新闻作品显得云山雾罩。这些做法,并不少见,再一次爆出的假新闻需要我们反省。

  说到底,出现这样的新闻完全是由于新闻记者缺乏职业道德造成的。假如新闻记者没有现场访问,那么,至少应该“访问”新闻同行,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核实有关细节,然后再制作新闻作品。

  透过这一事件,我们发现,要想避免出现虚假新闻,新闻记者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要有诚实的工作态度,在采访之前务必做好准备工作。如果记者同行已经制作相同的报道,那么,应当及时联络该记者,核实有关信息,查找新闻事件当事人的联络方式,准备更加详细的提纲,以新闻事件当事人可接受的方式进行采访报道。不能把他人的作品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品。

  其次,必须注意关键的细节,不能以讹传讹。新闻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专家学者拒绝采访的情形。一些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之后,不愿意就同一个话题持续不断地接受采访。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应当直接向专家学者求证记者已经发表作品的真实性,在核实无误的情况下,应当向采访报道的新闻记者同行请教关键细节问题,确保新闻核心内容不会出现错误。通过“双保险”的方式,避免错误信息流传下去。

  第三,后续报道必须有附加价值,如果只是重复他人报道的内容,那么,这样的新闻报道就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许正是为了突显自己报道的独特性,一些新闻媒体在转载《健康时报》记者作品的时候,将原来的报道改头换面,把科普新闻变成了政策新闻。这样做非但没有增加信息的供给量,反而严重地误导了读者。希望记者在制作新闻作品的时候,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绝对不能为了投机取巧,拿新闻的真实性开玩笑。
http://cjr.zjol.com.cn/05cjr/system/2009/08/13/015745735.shtml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