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广西地区民俗文化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4     标题: 广西地区民俗文化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改称为壮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聚居地区多山,他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和龙蛇等。壮族人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他们常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礼仪及禁忌
   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壮族的住房有干栏式竹楼和地居式平房两种。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
  到壮族地区旅游,如果碰到壮族村寨有丧事,在征得主人的同意后,可以带上两只鸡、两只鸭或相应的钱物,前往参加葬礼,但严禁触摸死者的灵房。
  壮族青年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
  壮族妇女生小孩期间,谢绝外人进入,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柚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娶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节庆活动
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   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晚,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年初一喝糯米甜酒、吃汤圆(一种不带馅的元宵,煮时水里放糖),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结束。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热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烈。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如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每年农历三月间举行的“花街”或称“歌街”“歌会”,是壮族青年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
陇端节
  农历一至四月间的陇端节又叫陇端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传陇端节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起源于对壮族英雄侬智高的纪念活动。节日期间,人们盛装歌舞,热闹非凡,一台台壮戏连日连夜地表演,白天演武戏,夜里演文戏,俗话说:无戏不陇端。除了看戏对歌,年轻人在节日里异常活跃,他们通过对歌跳舞互相认识,加深情谊,并根据才貌人品等的比试,推荐本年度最佳“风流人”,所以,陇端节又被称为“赶风流歌会”。

[ 本帖最后由 无所谓呀 于 2009-4-9 10:57 编辑 ]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5

仫佬族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建国后统称仫佬族

仡佬族 打蔑鸡蛋
  打蔑鸡蛋,是用桶竹或金竹细蔑编织成一个鸭蛋大的球,球内塞满稻草或碎布旧棉做成,在平坦地上划出分界线,叁赛两队各自进入自己的半场。比赛开始,甲方用手把“蛋”拍击到乙方场地,乙方再打过来,或用脚踢过来。蛋被打出界外,或没有接住,或触到了手足之外的身体部位,对方便可得分,以得分多少胜负。
仫佬族禁忌
  忌吃猫肉、牛肉、蛇肉。罗姓、吴姓还禁吃狗肉和动物的内脏,认为吃了会招致灾异。     不能在家煮狗肉,因狗带秽气,会犯灶君。
    外出经商忌讳煮饭不熟和打破碗碟。买小猪忌妇女看见,怕猪不好养活,长得慢。男人身上有创伤不能给妇女看见伤口,怕伤势不好。
    忌闻乌鸦连声叫喊,认为它是来预报祸事,如果在个人头上叫,认为个人将有祸事;如果在村边叫,认为村里将要死人或有其他祸事发生。
    行路忌遇伯劳(俗名咭咭鸟)在路边叫,遇则认为是不吉之兆,小则会摔跤跌伤,大则会被人拦路抢劫。
    忌家中母鸡学着公鸡啼,认为这是家中要有祸事,就要去找敬婆(巫婆)问神问鬼。
    家中不利或村里人畜不安,往往请鬼师作法祈禳,名为“遣屋” 或“遣村”。搞这种祓除的人家或村寨,便在门口或村口置一竹织猪笼,上插竹枝一条,意为“封屋”或“封村”,禁止外人进屋或进村,禁期三天。
    新娘出嫁,出门后不得回头看,进新郎家时不能踏门坎。
    抬棺出门时,不能碰大门两侧。
    二月初一不能下地干活,否则地里会野草丛生或将有灾祸降临。
    下玉米种的头九粒要屏住呼吸,不能讲话,否则玉米长不好。
    播种要忌火日,否则庄稼会受旱枯死;播种前三天不能理发和洗头。
    五月分龙日忌挑粪下田,否则认为会天旱。
    六月初一不做工。
    立夏日忌在村头巷口及田野露天烧火堆。
    挖煤时,不许讲危险的话。
    有些地区仫佬族忌种木薯。认为如果种木薯,木薯上一层灰色的东西会传到附近稻田的谷穗上,使谷粒不饱满,甚至全部失收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6

瑶族婚俗
瑶族行族外婚,为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瑶族青年男女通过对歌、赶墟等场合,结识交往、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互相了解以后,一般都要通过“合婚”和双方家长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后才能缔结婚姻。   瑶族咬手示爱:瑶族民间有句谚语,叫做“咬手疼进心,爱情才真诚”。
  瑶族青年通过对歌,或在生产劳动、节庆活动中结识,建立了感情后,便开始约会。约会谈情时最富情趣的事是咬手表达爱情。小伙子在心爱的姑娘手上咬上一口,表达对姑娘深深的爱。
  小伙子咬姑娘手臂时,一定要掌握好用力发分寸。如果咬得太轻,会被认为爱得不深;如果咬得过重,在姑娘的手上留下伤口,会被别人耻笑为被狗咬伤。因此,当小伙子用牙齿咬着姑娘那白净的手臂时,得慢慢用力,使姑娘觉得疼痛难忍,但又不得将姑娘的手臂咬破。经咬手定情以后,男女双方都应将自己找到心上人的事告诉父母,经父母同意后便举行婚礼。
  回门时,村寨中的再婚妇女不能和新娘说话,即便说了,新娘也不会答理。
  瑶族有上门从妻居的习俗。如男方从妻居,则婚礼有所不同,但婚礼中含有大量的歌唱、答对等,则是相同的。从妻居的时间分为三种:终身——需要改姓;十二年——不改姓,但有权分享妻家财产;六年——无权分享妻家财产。
  寡妇在瑶族观念中受到同情,如寡妇要改嫁,一般没有非议。
瑶族礼仪
瑶族是十分注重礼仪的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礼仪禁忌。平日里洗脸盆不能拿来洗脚。用餐时忌讳互用碗筷。忌讳乱用班辈排行。忌讳衣裤当户晒。忌讳在屋内乱吐口痰。猪日不杀猪,鸡日不杀鸡,牛马日不专买卖牛马。有客人到家,客人先要与主妇打招呼,主人才高兴,否则被认为傲慢无礼。
  火塘是瑶族家庭的核心,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膛,不能用脚踩,火塘内的柴火忌讳倒着烧。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狗肉,所到到了瑶族地区,不要打主人家的狗,不要吃狗肉。还有些地方的瑶族忌吃乌龟、蛇和鳝鱼,客人应入乡随俗,尊重瑶族的风俗。
  瑶族妇女生了小孩后,要在门上悬挂柚子、黄果和桔子枝条,以示禁忌。产后未满30日,外人不得穿着鞋进入产妇家。小孩生下满3天,要为他举办诞辰礼“打三朝”。参加瑶族人家“打三朝”,按瑶族人家的礼节,要送给婴儿一顶小花帽或一件花衣服,要送给产妇红糖、鸡和鸡蛋。如果小孩体弱多病或日夜啼哭,瑶族认为还需要再找一个你母来“保”,使小孩健康成长。瑶族称“拜寄”。 拜寄有两种方法:一是你母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为孩子选择好拜寄父母,然后带着孩子到拜寄父母家要一根红线栓在孩子的手上即可。二是在门口插香棒,3天之内进来的第一个人即为拜寄父母。一般被选为拜寄父母的人都不得推辞,应愉快接受主人家的要求,在孩子的碗上或脖子上拴一根红线,并说些祝福的话。
  大多数瑶族人家的男孩,长到十二三岁时,行成人礼,都要领受一次瑶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度戒”。参加瑶族的度戒仪式,必须征得主人家的同意。在整个度戒过程中,受试者有许多礼俗禁忌,外人不得随便与之接触、交谈。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7

壮族三月三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

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迂,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壮族三月初三为什么有这种习俗呢?

    相传,很久以前,状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手下当臣相。

达桂年纪不大,但学识渊博,才能过人,而且,十分关心壮族人民的疾苦,皇帝给他的俸禄,他都拿回乡分给百姓,自己两袖清风,一无所有。

有一年,状乡大旱,乡亲们求达桂向土皇帝奏明免皇粮,达桂奏道:“状乡百姓颗粒无收,吾伴千岁前往视察。”达桂伴驾来到状乡,只见田土龟裂,禾穗枯焦,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在山道上告苦。

达桂下说:“千岁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可免去状乡皇粮。打那以后,他对达桂恨之入骨,可是鉴于达桂的声望,又找不出什么岔子把他除了,因此施出毒计,阴谋陷害达桂。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8

跳牛筋舞庆病愈
  广西隆林地区的仡佬族在老人大病初愈后,跳牛筋舞庆祝,祈望老人健康长寿。主跳者是老人的大女婿或大侄女婿,陪跳者是女性亲属。主跳者背一个竹编蒸笼,笼中放只空碗,手执一条30多公分长的熟牛筋。陪跳者手拿一根筷子,设法相机敲响笼中的碗,敲响一次,主跳喝一杯酒,陪跳者的筷于若被牛筋挡住落地,陪跳者也要被罚饮酒一杯。舞毕,将数斤鲜牛肉和牛筋献给老人,祝福他身体强健,生命顽强,犹如牛筋一样坚韧有力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8

瑶族的牛节
          瑶族的牛节也和农业生产有关。在瑶族地区,牛是重要的畜力,犁地耙田都用牛力,过去一些地区的瑶族还用牛力拉车运输东西,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这种重要作用,使人产生爱牛、惜牛的心情,从而形成敬牛习尚,并形成牛节。据瑶族民间传说,每年夏历 四月初八 是牛的生日,所以,人们将这天作为牛节。牛节这天,禁用牛一天,不能对牛高声吆喝,更不能用鞭、棍打牛。广西田林潞城一带瑶族,牛节这天,各家各户要杀鸡、杀鸭、捡田螺、捉泥鳅来祭祀牛栏。将牛鼻圈脱下,连同3块石头、3个桃子、1个小稻草人(象征牧童)装进竹篓挂在牛栏上,俗称"保牛魂"。广西富川一带,人们用酒和鸡蛋拌饲料喂牛,将牛赶到水草最好的地方去放牧,众人则坐在草地上品尝从家里带来的食品。傍晚,将牛洗刷得干干净净,才赶牛回家。牛回栏后,人们点香放鞭炮,祭祀牛神,祝福牛无灾无难。广西桂平一带的瑶族,家家户户用新鲜芒叶包五色糯米饭,拿到牛栏前供祭,烧香拜祭牛神,祈求耕牛无灾无难,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然后将糯米饭喂牛。
作者: 无所谓呀    时间: 2009-4-9 10:59

魅力“师公舞”
壮族“师公舞”是流传于广西武鸣、邕宁、都安、马山、上林、贵县、武宣、来宾、象州、宜山、河池、环江、柳江、钦州等县的一种属梅山教派的祭祀舞蹈。它历史悠久舞蹈语汇比较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壮族人民聚居的地区,除了信奉道、佛两教之外,还普遍盛行一种称作“梅山教”(或称“三元教”、“师教”)的原始宗教,尊奉唐道相、葛定志、周护正为始祖,系多神信仰,是当地巫教、道教与古代傩礼混合而形成的一种教派。

          壮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天旱求雨、丰收酬神、驱鬼逐疫或料理丧事,需请“梅山教”师公(壮语称“公筛”,即巫师)主持盛大的祭祀仪式。

         这种仪式的称谓各地不一,有“打醮”、“做斋”、“古筛”(壮语译音,意为做师)、“调芒庙(壮语译音,意为跳庙神)、“调筛”(跳师的谐音)、“唱师”等称呼。师公在祭祀仪式中,除进行念咒、卜卦、请神、驱鬼等巫术活动外,主要是戴面具跳神,并演唱各位神的传说故事。师公所表演的各种跳神舞蹈,群众称之为“师公舞”。
作者: Serdyna    时间: 2009-4-10 14:43


作者: 安静的叶子    时间: 2009-4-23 13:02

我们广西好像已经多数是汉族了 我的身份证那里就是写明 汉族 的  
读书初中的时候 一直写什么资料都是写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
作者: 兰尘    时间: 2009-4-23 14:37

梦里广西,依稀还在
作者: feeldeepsky    时间: 2009-4-24 12:44

顶…呵呵!我来自广西
作者: fsg66    时间: 2009-4-24 18:32

怀念桂林的悠闲生活,怀念桂林的米粉.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