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为什么中医衰退了? [打印本页]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0 18:03     标题: 为什么中医衰退了?

现代的人们对中医越来越没好感了,这里是有原因的,我这里转载了一篇文章《为什么中医衰退了?》,供大家一看,也特别邀请有兴趣的战友参与讨论。

为什么中医衰退了



中医的名声不好,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真正的中医强调养生食疗慎用药,很少开药,所以赚不到什么钱。这样的中医,连医院都不愿意要他们。为什么?不开一大堆贵重的药物,赚不到钱啊!一切向钱看、医院成为盈利机构的后果,就是中医不再辩证施治,而是辩钱施治!看你到了多少钱来决定开什么样的药!这是目前庸医驱逐良医的逆向淘汰机制的后果。

第二个原因是目前流行的中医都是民间学派卖药的医生,不是真正的中医。真正的中医历来强调“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和养生食疗慎用药的三分治七分养。

第三个原因是中医的精华在于秘方,

所谓秘方就是经过几百年的临床考验(就是拿人体试验试出来的),证实无毒无害而有特效的方剂;这是非常难得的。秘方是中医最最宝贵的“知识产权”。西方的所说“商业机密”、“工业机密”都是属于这个范畴。连可口可乐这种垃圾饮料,都有一个严加保护的“秘方”。
就像公开的科技书籍、教材上不可能公布“商业机密”一样,医书上公开的东西,往往都是淘汰下来的方子。虽然许多教科书、参考书、科普读物都记述了大量的医学处方,而且有些人把这些书本处方视为宝贝,甚至把它们配制成市场流通的成药;然而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古代医生都不会随便公开自己的秘方;甚至宁肯掉脑袋,也不会献出秘方。
但是有些人坚持认为书本处方就是特效药;因此他们按照书本处方制药。这就造成了在中国的成药市场上,居然销售国家批准的有毒药物,比如含有毒药朱砂的牛黄清心丸、含有毒药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含有毒药蟾酥的六神丸等大量有毒有害的自然成药。
而中国的中医药管理制度,规定要生产中药,必须公开处方;但是又没有手段保护秘方的权利。同时,又不允许民间自行配方出售。这就造成了没有安全有效的药物可用。


1. 中医历来强调预防疾病——养生之道,养生是太医的核心问题。

首先,中医有两大流派,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中医分为两个阶层,一个是为少数贵族服务的太医和医官,另一个阶层是为老百姓服务的民间医生和走方郎中。
太医害怕贵族有病,因为只要在治疗中出现医源性疾病,那么太医就要被革职。打板子。流放。杀头,甚至被灭三族。因此,太医强调预防为主,并且在治疗中,尽量多地使用生饥。食疗的方法,而少量使用药物,当然更不能使用有毒的药物。
老百姓没有专人去指导如何预防疾病,所以他们不懂得养生之道,有病之后只能接受民间医生的治疗。而民间医生往往使用速效的方法,去迎合老百姓希望迅速痊愈的焦急心理,由于许多药物是有毒的,因此老百姓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
可见,两个阶层的病人,由于文化素质。治疗目的。经济条件的不同,造就了两个学派的中医,而且长期并存。遗憾的是,太医学派的人数很少,而民间学派的人数很多,于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社会法则,中医的民间学派就被奉为主流,这就使得人错误地认为中医就是卖药的医生。
那么怎样区分这两派中医呢?很简单。你看病去了,如果这个中医说不要紧,他仔细询问你的生活习惯,然后指出你的错误,可能开一点儿很廉价的小药,也可能不开药,那么你就碰到了太医学派。反过来,如果这个中医说你的病很危险,这叫肝肾两虚,还有脾肾不足,幸亏你碰见他,不然再晚点儿就没命了,然后问你带了多少钱来,并且提笔开出一大堆贵重的药物,还可能十分热心地帮助你交钱取药,那么你倒霉了,碰到了民间学派。这是民间学派的一吓二唬三要钱的惯用伎俩。如果医生太热情,我们就要躲着点儿。
应当指出,太医的高明是被逼出来的。
一个民间医生卖药治病,出了医疗事故,可以私下了结,或者被官府罚点儿银子,甚至可以逃跑了事。而太医不行。封建社会选拔太医有严格的程序。一个民间医生要被地方官推荐,才能当医官,当了医官就要填表,写上父族。母族。妻族的姓名。地址,地方官就是保人。一个医官要被贵族推荐,才能当太医,当了太医还要填写以上的表格。为什么又填表,又找保人?因为一个太医只要防治不力,就会遭到革职。责打。流放。杀头。灭三族的处罚。贵族是不听太医辩解的,什么先天疾病,什么不治之症,什么药物反应,你治不好就犯下欺君之罪。不但杀你,还要把你的三族灭了,甚至把保人责打一顿。这就叫伴君如伴虎。
刘纯在《误治余论》中说:“人染疾病,先用开胃汤服之,喝肉汤以补之,或曰七分养也。待其脏腑调和,形体渐安,再以猛药治之。则病根渐去,或曰三分治也。如此应手愈之,若不待脏腑调和,医者投以猛药攻补,病家欲求全生乎。然则九死一生矣。”同时指出:“治者,以无情之草石,矫治有情之身。养者,以自然之物,还养自然之身。痼疾,内虚致邪。宜三分治,七分养。是治养不可偏废之。然则,业医不知者众矣,庸医杀人也。病家不知者众矣,求死之道也。”
三分治就是治疗,七分养就是升提胃气与食疗。然而三分治七分养,不是随便治疗,也不是随便升提胃气与食疗。治疗必须在升提胃气和食疗的基础上,才能把疾病根除。而且每一种疾病,都有该病相应使用的药物。由于治疗依赖于升提胃气与食疗,因此治疗只是占了三分。而升提胃气与食疗必须有针对性,每一种疾病,都有应当喝的开胃汤,每一种疾病都有应当喝的肉汤。这种针对性地升提胃气与食疗,必须保住病人的性命,必须控制疾病的发展,必须为治疗打基础。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升提胃气与食疗占七分。
七分养是三分治的基础。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建筑的一半材料是用于地基,又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砍柴的一半功夫是用于磨刀,还像家常便饭一样,做饭的一半时间是用于买菜。七分养就是地基,七分养就是磨刀,七分养就是买菜。所以治病不打好基础,就会徒劳无益。所以三分治七分养是十分谨慎的方法,绝对不是轻率的口号!也正是因为谨慎,因此这个方法反复研究了漫长的66年。
要知道,明朝的吏部每两年就用十条标准去考核官员,达到八条就升官,达到七条就留任,达到六条就降职。因此,七分养的含义,就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如果病人认真做到了养生,那么就可以在人间继续生存。
事实证明,刘纯以后的太医,采取这种养生之道去预防疾病以及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去治疗疾病,不仅没有把皇宫变成大病房,而且确实保护了太医自己的身家性命,当然也能升官发财。因此,明朝。清朝的太医院都供奉刘纯的画像,把他当成了太医的保护神。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0 18:05

(续)
遗憾的是,刘纯的养生之道和三分治七分养学说,长期以来被民间医生讳而不谈。甚至在我们中国人清除封建主义的时候,也把刘纯的学说扔到了垃圾堆里。今天,我把它收集并整理出来,让我们中国人的宝贵遗产为人类服务。
病人是相信医生的,但是如果庸医杀人,那么病人就会人财两空。世界上没有一个病人,认为自己使用的治疗方法是错误的。任何一个病人,都是胜券在握,才去进行治疗的。’但是为什么有些时候,事与愿违呢?比如,高血压的病人,认为吃降压药是胜券在握,可是血压正常了,为什么会出现心肌梗塞呢?又如,糖尿病的病人,认为吃降糖药是胜券在握,可是血糖正常了,为什么会出现脑血栓呢?再如,癌症病人,认为手术放疗化疗是胜券在握,可是肿块消失了,为什么会死亡呢?如何治疗自己的疾病,是每一个病人必须冷静思考的问题。
应当指出,在历史上,民间学派长期受到政府的打击。在封建社会,在民国时代,在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都受到了不同的打击。只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一根针一把草的口号,才把民间学派捧上了天,然而民间学派几乎毁灭了中医。现在一些滥用药物的民间学派,依然被许多外国政府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但是,民间学派至今仍占据中医的主导地位,他们至今仍是毁坏中医名声的人。
在世界医学史上,只有中医有一套悠久而完善的预防疾病的方法——养生之道。这种养生经验,强调生活方式要朴素,饮食结构要简单,它不仅让无病的人使用之后,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而且让不遵守养生之道而有病的人使用之后,也能够保障生存质量和自然寿命。强调养生,是中医至今不衰败的原因,也是中医与西医的根本区别。
在公元前3世纪,中医经典著作《内经》就把中医分为两种:“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也就是说,有一种高明的医生强调养生,还有一种庸俗的医生卖药治病。
刘完素提出了一个重要医学观点:“人类的许多疾病,都是摄人过多热量造成的,因此要注意清热问题。”这个观点至今被医学界奉为真理。
中医的养生方法很多,但是太医养生方法,从明朝以来最受推崇。这是因为太医养生十条简单易行,而且安全有效。它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内经》的三条基本原理创造出来的:①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②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③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从早晨起床开始的每天的生活步骤,这些步骤公众非常容易学习掌握,也非常接近现代的保健理论。实际上,许多疾病是吃出来的,是气出来的,是闲出来的,而太医养生正是让公众避免了这些问题。这就是养生方法至今运用不衰,让许多中外人士对此津津乐道的奥秘。
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水灾是可怕的,谁也不希望大水淹没了家乡,而再建家园。火灾是可怕的,谁也不希望烈火烧毁了财产,而重新致富。同样的道理,疾病是可怕的,谁也不希望自己得了疾病,而花钱去找医生治疗。因此,预防为主是许多行业的宗旨。
强调升提胃气,强调排泄毒素,强调负重锻炼身体,强调三高一低的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低热量。虽然刘氏养生不能使人永生,但是学习刘氏养生,就能有效的预防疾病。我们人类太迷信医生的治疗作用了。其实,医生的天职是防病,其次才是治疗方法的高明,而且治疗方法不是万能的。

养生不仅是健康人预防疾病的方法,也是没有使用养生而生病之人的基础治疗方法。
有病就去治病的道理似乎是正确的,其实是片面的。因为医生是给活人治病的,而活人的特点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所以医生必须在升提病人胃气的前提下,再考虑治病。否则,医生的努力是徒劳的。例如:癌病人已经不能喝水吃饭了,如果医生还给他做放疗化疗,那么就会加速他的死亡。因此每一个病人,都有其应当喝的开胃汤。
医生不仅要求病人有胃气,还要考虑许多疾病是缺乏某种营养物质造成的,而不是服用药物能够完全纠正的。如果病人认为只有药物才能治病,那么就是太无知了。例如:癌病人缺乏硬蛋白,因此应当补充牛蹄筋,高血压病人缺乏角蛋白,因此应当补充肉皮,贫血病人缺乏铁蛋白,因此应当补充牛肝。每一个病人,都应该及时补充相应的缺乏的营养物质。
医生不仅要求病人有胃气,要求病人补充某种缺乏的营养物质,还告诉病人错误的生活方式能够制造疾病。破坏疗效。复发疾病。一个人的各种生活方式,都有药理作用,而不仅仅是药物具有药理作用。那些严重违反生活方式的病人,是极难救治的。因此,每一个病人,都应当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
临床实践证明,对于慢性病来说,首先进行七分养不会延误病情,因为七分养就是促使病情稳定的基础治疗,只有把活动的病情控制了,再进行专科治疗才是安全有效的。
可见,针对性的养生——升提胃气。补充某些营养物质。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是最关键的问题。治病只是占了三分,而养生占了七分。
治病与养生的关系,就像战场杀敌一样,装备的一半投入是用于防护,正像前面所说,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像磨刀不误砍柴工一样,如果反其道行之,那么打仗就要失败,建筑就要倒塌,砍柴就要费力。养生就是防护,就是地基,就是磨刀。治病就是消灭敌人,养生就是保护自己,如果不保护自己,那么如何消灭敌人?因此,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应当指出,只有使用养生,保住病人的性命,控制疾病的发展,才能考虑治病。然而目前许多临床的失败,恰恰是忽略了养生。当然,在治疗急性病和慢性病的时候,三分治和七分养有不同的配合使用方法。在治疗急性病的过程中,三分治和七分养要同时配合进行。而治疗慢性病首先需要七分养,然后再配合三分治,并且七分养要贯彻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之中。纵观临床历史,一些疾病的难于治疗,正是因为医患双方忽视了养生问题,所以制造了大量的临床失败,也因此制造了不治之症的恐惧。如果我们现在依然忽视养生问题,那么大量的临床失败还要继续到永远。因此,这本书让你自己动手七分养,自己开处方去买开胃汤,自己去买食疗用品,自己去纠正错误的生活方式。首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然后再去治病。也正是因为让病人自己动手,使得断了许多民间医生的财源,所以,三分治七分养遭到了民间医生的抵制。
在强调七分养是基础治疗的同时,不能忽视消除病灶的三分治的重要性。但是三分治必须具有安全有效性。医生把能够吃饭的人变成厌食的人,把瞎子变成聋子,把活人变成死人,这就叫医源性疾病。但是它不是医疗差错,也不是医疗意外,更不是医疗事故,而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合法制造的新疾病。医源性疾病大约占人类所有疾病的30%,其中大约有75%的病人发生死亡。治疗方法的滥用或者过度使用,损害了许多人,真不如不用,反而会好一些。许多人,尤其是糊涂人特别喜欢药物,认为药物能够带来迅速的疗效。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0 18:06

(续)
许多民间学派的药物确实有效,但是疗效与寿命是两码事。为了取得迅速的疗效而缩短寿命,这是非常悲惨的。比如:鸦片确实有迅速止痛的效果,但是使用鸦片就会危害人的寿命。又如:砒霜确实能够杀死癌细胞,但是能够造成癌病人的死亡。再如:木通确实能够利尿,但是能够造成病人的尿毒症。所以我们要重视养生而谨慎用药。
是的,三分治七分养的方法很简单,甚至简单得令人怀疑。其实,中医奉为宝典的书籍《内经》指出,人类的证候群只有病机19条,刘完素又增加一条,刘纯使之简化为16条,这说明古人的研究态度是非常严谨的。然而这些极其简单的方法,经过了几百年的临床考验。但是现代中国的中医,把证候群分为千万条,这些繁多的条款不仅让中国学生极难记忆,也让外国学生望之生畏。多少年来,刘家就是使用个16类型的三分治七分养,去给人看病。这就是刘家的公开秘密。因此,中医教科书不必故弄玄虚。我们每个人看了这一套书,都可以无师自通。
不过,治疗方法再好,还是不生病最好,因为医生不是万能的。
刘纯在《短命条辨》里说:“病家乃自误之人。”又说:“其深误而病人膏肓者。医工辞不治矣。”也就是说,病人就是犯了错误的人,由于中医接诊的病人大多是病入膏肓的人,或者是拒绝改正生活方式错误的人,以及是同时接受其他疗法的人,对于那些七分养一个月之后,不能控制病情的人,我们医生应当辞谢不治。
不过,三分治七分养不是万能的,它只是一种治疗慢性病的方法。我们刘氏家族从事中医已经多800年了,历代有许多人当太医,又被称作瘤科世医,但是从来不敢骄傲自满。因为面对许多症状,诸如癌症的疼痛。失眠。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脑水肿。精神失常。癫痫。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截瘫等问题,我是无能为力的。实际上,许多垂危病人已经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也只能使用七分养的方法去延长生命罢了。况且目前的空气。水源。营养物质。自然药物的严重污染,也降低了这种疗法的预期疗效。
当前各种疾病的死亡率居高不下,各种各样的宣传广告满天飞,医疗费是天价。其实疾病本来是不可怕的,之所以可怕,是因为病人放弃了自救能力,而听任医生的摆布。在此被医生吓死了。被医生毒死了。被医生饿死了。在此提醒你,别让医生杀了你!这就是我们的呼吁。
医学的最高技术是使人不病,而不是治病方法的高明。一个人能够一辈子不得大病吗?答案是肯定的,正确使用养生之道就能,一个人能够一辈子头脑灵活吗?正确使用养生之道就能,一个人能够一辈子精力充沛吗?正确使用养生之道就能。认为人老珠黄,必定生病,只是不懂养生之道。但是,学习养生之道,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而且养生之道不能使人永生,只能使人无疾而终。一个人必须居安思危,平常主动预防疾病,才能避免无妄之灾。

2. 中医的秘方问题

比如乙肝病毒虽然发现很晚,但是乙肝这个病不是新病。不过中医是辩证论治,同一类证候群用相似的治法,不必管你是甲肝乙肝酒精肝。比如肝硬化腹水在传统中医里表现的症状称水臌,黄疸、阳黄也都是中医的称呼。中医里乙肝属于湿热内蕴症候群,治疗这个证候群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清热利湿的药物[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出自元朝名医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的著作[兰室秘藏];是治疗湿热内蕴的名方。该方由泻肝胆之火的龙胆草,清热燥湿的梔子、黄芩,清热利尿的木通、车前子、泽泻,养血和肝的生地、当归、柴胡,调和诸药的甘草等十味药材组成。但是[龙胆泻肝汤]的清热利湿作用很弱,因此虽然治疗湿热内蕴有效,可是不能很快消除症状。其他还有很多有名的中医方子。
但是医书上公开的东西,往往都是淘汰下来的方子。中医的宝藏在于秘方。值得注意的是,任何一种化学药物的配方都是公开的、统一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统一的标准去鉴定它。但是自然医学却存在着秘方问题,所谓秘方就是经过几百年的临床考验(就是拿人体试验试出来的),证实无毒无害而有特效的方剂;这是非常难得的。然而中国的秘方经过1956年的反对知识私有运动、1966年的文革运动、以及1979年以来的药政管理,已经所剩无几。日本为什么中医比我们还发达,在侵华战争的时候他们费尽心机,抢夺了很多中国民间的秘方回国,如今反而超过了我们。
正面的例子比如云南白药,原是我国云南彝族民间医生曲焕章首先研制出来的。曲焕章自幼父母去世,16岁时被迫离家贩土布。1902年夏天,他在一次贩土布的途中,突然腹痛,几乎昏死过去,幸遇民间中草医姚连钧用草药为他治病才起死回生,从此他便拜姚连钧为师学习医术。3年后他学成回到家乡行医。在行医中,他博采众长,根据彝族百姓治疗跌打损伤的经验,选用云南特产的7种名贵中药材(田七、麝香、独定子等),改进炮制技术,终于在1914年研制生产出“曲焕章白药”。为了增加其神秘性,白药改名为“百宝丹”,意思是像神话传说中太上老君炼仙丹一样九转百炼而成。以后百宝丹市场销售量日益扩大。滇军外出打仗,也随身携带此药,后来逐渐传到全国各地,知名度越来越大。新中国成立后,曲焕章的妻子缪兰英毫无保留地把制造百宝丹的秘方献给了人民政府。1956年春,百宝丹正式改名为云南白药,由昆明制药厂生产销售,成为今日驰名中外的“云南白药”。
虽然许多教科书、参考书、科普读物都记述了大量的自然医学处方。而且有些人把这些书本处方视为宝贝,甚至把它们配制成市场流通的成药;然而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任何一个古代医生都不会公开自己的秘方;甚至宁肯掉脑袋,也不会献出秘方。但是有些人坚持认为书本处方就是特效药;因此他们按照书本处方制药。这就造成了在中国的成药市场上,居然销售国家批准的,含有毒药朱砂的牛黄清心丸、含有毒药雄黄的牛黄解毒片、含有毒药蟾酥的六神丸等大量有毒有害的自然成药。
龙胆泻肝丸是国家批准的中成药,它的处方来源于书本。然而它在美国销售之后,却造成了双肾萎缩的恶果;在中国销售也造成了3000多人双肾萎缩。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些人过份相信书本的处方。
目前,现代药物的化学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单一的化学药物,而不能检测复方的化学药物,更不能检测自然成药。因此我国在鉴定自然成药的时候,采取专家讨论的方法是非常不妥的;也是不被国际承认的。实际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FDA,至今没有批准一种自然成药上市;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化学检测标准。
但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允许自然诊所配制内部制剂,自产自销。因此自然医学的秘方,在这些国家得到了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国外的自然成药没有国家批号;但是比我国有批号的自然成药畅销。这是因为公众相信秘方,而不相信公开的处方。
应当指出,自然医学的疗效在于秘方,没有秘方就没有自然医学。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对于自然医学采取了西医的管理方法,尤其是禁止使用秘方配制内部制剂,因此我国的自然医学已经处于只有理论而无药可用的濒危状态;甚至在自然医学的教科书里,明确规定使用化学药物;如此就会出现中国人的慢性病,都是不治之症的悲惨局面。
由于许多病人不愿意使用一些质次价高的国家批准成药;因此他们叫苦连天而走投无路,结果被迷信、邪教、庸医毒害。然而他们不去痛恨迷信、邪教、庸医,却对国家怨声载道;这就造成了社会的不安定。
医学是人命关天的大事,为了挽救我国的自然医学,我们应当制定与有效的管理方法。
作者: 我真倒霉    时间: 2009-2-20 18: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13877325758    时间: 2009-2-20 21:5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1 11:43

因为中医的理论已经过时,不科学,只能以哲学的姿态存在。这样和21世界分子生物医学和人类进步各个不入,不吻合的东西必然被淘汰,失去前途。所以需要废医验药,以现代医学的理论科研治疗看病,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验药物。不然绝没有前途。
作者: 13877325758    时间: 2009-2-21 14:2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1 18:17

中医和西医防治肿瘤各有其优缺点

 西医:肿瘤的病因至今不明确,西医在预防肿瘤的发生方面缺乏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只是在控制某些与癌症发生的环境因素和相关疾病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治疗方面,西医在防治肿瘤局部病变或由于肿块压迫造成的功能障碍等方面有较好效果,但对于肿瘤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常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中医:中医按照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应用中药防治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效果,如增生平、六味地黄汤预防食管癌的研究。在治疗方面,中医在消除肿块方面作用较差,但中药在防治肿瘤引起的病理生理变化具有较好作用,是目前西医达不到的作用。

  因此,由于中、西医其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差异,对肿瘤的治疗各有其特点和长处,正确地选用这两种手段可以起到相互增效、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目的和作用
作者: 坚韧地活着    时间: 2009-2-21 18:53

原帖由 liver411 于 2009-2-21 11:43 发表
因为中医的理论已经过时,不科学,只能以哲学的姿态存在。这样和21世界分子生物医学和人类进步各个不入,不吻合的东西必然被淘汰,失去前途。所以需要废医验药,以现代医学的理论科研治疗看病,用现代医学的方法检验药物。不然绝 ...



到底是411,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狂妄,很客观地道出了中医目前的处境。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1 21:21

西医发展到今天,之不过在防疫、诊断、手术、抢救等四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
防疫:通过接种防疫战胜了一大批恶性疾病。比如乙肝的疫苗防 疫,  效果很好;

诊断:先进的医学影像设备、血化分析设备等等让西医的诊断如虎添翼;

手术:优秀的西医外科大夫真是心灵手巧,而且往往一个手术一做可以几小时甚至十几小时。七八十岁还能上台手术的也有,真是技艺和体力的完美结合;

抢救:输血、急救、在与死神的赛跑中立竿见影。
作者: 15003305050    时间: 2009-2-22 18:30

楼主说的很深刻 ,很有见地 ,但是针对你提出的观点我还是要说几句,:<胆泻肝丸是国家批准的中成药,它的处方来源于书本。然而它在美国销售之后,却造成了双肾萎缩的恶果;在中国销售也造成了3000多人双肾萎缩。>:平肝之药在古籍医书内被屡次提到,不可长期服用,久用必然耗肝血伤肝之根肾脏.我觉得中医的东西未必被所有学中医者所掌握,违背理论的去救治的中医不在少数,症状衰其大半既可.为中医者切忌不可断章取义.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4 20:37

是呀,应该是这样的“症状衰其大半既可”,但现在的中医有哪一个是真正对中医有很深造诣的,大都是以蒙为术,略知皮毛便大肆喧嚣老中医、祖传之术,还有的早年自己本事肝病患者,一番苦心经营后,摇身一变穿上白大褂开起了肝病专科门诊,令人啼笑皆非,这类人只懂得蒙人骗钱,可就败坏了中医的门风咯,先人们一个个用毕生精力开创的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就这样被糟蹋的一塌糊涂。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5 15:18     标题: 呵呵...

中医应该归属文化部

作者:黄荣彬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不具有科学属性,更多具有文化属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属性,所以在中国提倡废除中医肯定会受到强大的阻力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既然中医属于文化领域,我觉得应该把中医从中央政府卫生部和科技部等部门剥离出来,归属中央政府文化部管辖,相应的也把中医院,中医学校等拨归文化部管理。文化部肯定很乐意,扩大了管辖范围。卫生部和科技部等部门也会很乐意的,他们也避免了反伪科学人士的强烈反对。其实,风水,算命都是属于文化领域的,都可以归属到文化部管理。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5 15:25     标题: 共同学习篇:

中医不是医,是文化

  作者:goodhelper

  关于中医的取缔发扬的争论其实从中国人开始接触西方文明就开始了。中医
其实是中国人千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套认识事物和自我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
它在世界上并不独特。每一个文化主体(民族)都有一套类似的解释和对付疾病的
方式,我们称之为传统医学。称之为医学,并不是承认它们能有效地治病防病,
而是因为它们自称能治病防病。直至西方现代文明发起之前,人们不知道也没有
办法知道这些传统医学是否真能治病。

  西方现代文明的核心除了分子理论数理逻辑之外,同样重要的是认识事物的
方法的探索。它开始强调对事物的横向(广范围)和纵向(长时间)的观察和对比。
而且强调这种观察和对比不拘泥于任何已有的理论框架中进行。比如人们开始比
较两个人群之间某种生活习惯对他们健康的影响,开始观察一些病症在群体上的
自然的发展过程,以及某种食物或药物因素对它的影响。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最
终导致了人群对照研究理论的形成。这是一次人类认识事物的空前的革命。这种
对照实验也成了现代医学衡量一切药物和疗法有效性的基石。虽然这种革命似乎
只是“脑子里想出来的”,并不像实验科学那样需要大量的客观资源为支撑。也
就是说这种东西似乎两千年前的人也可以“想”出来, 但是在生产力低下的过
去,无论从资源上还是从社会组织上都无法将这种方法付诸实施。

  因此,现代医学的所有疗效都是通过对照实验被肯定的。就是说疗效是不能
用理论来论证的。这也决定了任何现有药物疗法都只是用于群体时能让比对照组
更多的病人受益。具体到某一个病人时,它只是能增加该病人受益的机率。没有
一个药物疗法是能使每一个病人绝对受益的。当然有人或许要说,手术治疗澜尾
炎是不是绝对的呢?不是,因为总会有病人死于手术的并发症或意外。青霉素治
疗肺炎是不是绝对的呢?不是,因为总会有人死于过敏。每种药物或疗法都有它
的“利”与“害”的平衡点。对照实验的目的就是找到那些平衡点更偏向于“利”
那一方的药物或疗法。

  那么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能不能用于中医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把人按他
们对西方方法论的接受程度分成了两组。

  一部分人认为能,而且应该。既然医学的目的是治病,当然就应该用效果作
为唯一的标准来对中医进行重新平定。固然中医已经有上千年代历史了且被成万
上亿的人实践过,但实践不一定出“真知 ”。中国人毕竟从来没有有目的地用
上面谈到的对照实验方法对中医的“方”和“法”进行过探讨。李时珍们会的只
是秉承已有的理论(如五行等等)靠自己的理解去思索解释。这种在理论中探索理
论的人类行为和宗教是一样的。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人能自学成为中医。

  另一部分人认为不能。他们实际上是不接受西方的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他
们相信的是上千年来传承的中医理论。他们相信中医中药的有效性只能从对这种
理论的绝对忠诚中感受。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医的实质是一种文化,或是一种宗
教。

  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体的。对中医的挑战必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挑战。
否定中医的人就是受效益至上,不拘传统形式的西方价值观影响的人。中医在中
国根深蒂固是因为中国对人从儿童时期开始的教育是以中国传统教育方式为根基
的。这种教育方式是在小孩尚没有辨别力的时候,就向他们“强行”灌输前辈的
理论和价值观念。这种教育方式不是让孩子去学会自己观察分析事物。其结果就
是中国学生在从理论中研辨理论方面都是强中的强手。但他们却缺乏观察归纳事
物规律的技能。在美国,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做的一个课题就是搜集一百克的新鲜
树叶,放在室内。然后每天称一下它的重量记下来,直到重量不再变化。小学生
就会发现,开始的一段时间,树叶的重量逐渐递减。后来就递减的越来越慢。再
后来重量就稳定不变了。一交流发现几个实验小组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然后老师
和学生们一起分析重量的变化为什么呈现这样一种规律。整个实验过程,学生们
凭的只是简单的观察,而不涉及任何的理论。这样教育出来的人长大后是不可能
相信中医的。也只有这样教育出的人才能去发现去创造。

  如果一个人接受了对照研究的认识方法,他自然也就会对中医产生全方位的
怀疑。因为目前为止没有一种中医中药被用这种方法证明有效(请不要把秋水仙
碱的医药作用和中医联系起来。玛啡因对现代医学的贡献比中华文化的总和都大
无数倍,但不能说印地安人医是有效的医学)。几十年前日本曾花费很多钱研究
中医,试图从中验证出有意义的东西。结果是“没有”。

  就像不信宗教的人问信宗教的人,你说有上帝,那告诉我上帝住在哪里?是
什么样子的?下面的几个问题也是信中医的人们无法或拒绝回答的:

  1。如果中医是有效的,那为什么除了中华文化圈之内的人,没有信中医的?
而现代医学及科学却是超越地域文化的界限的?

  2。如果中医是有效的,那么过去的几千年,中国人比印度人,阿拉伯人,
欧洲人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吗?

  3。印度人,阿拉伯人,非洲人,欧洲人,印第安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传统
医学,你相信吗?如果你不信,那你是不是认为中国文化比其他民族的文化更优
秀?

  4。如果中医是有效的,那为什么千百年来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一直是三十几
岁左右?

  5。如果中医是有效的,那为什么趋势是越来越少的人信中医?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挑战中医也必定挑战中国现有的政治规则。一个讲求效
益和客观的民族理念不是中国现有的政体所能含容的。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5 16:58

哈哈哈^_^......
411老师可真有您的,您所转载的两篇文章,我把它统一定名为“中医的悲哀”,那些搞中医研究的、崇拜中医的、以中医为招牌骗取他人钱财的骗子们都去找个没人的地方哭去了,苦的是那么的伤心、苦的是那么的悲痛欲绝。哈哈哈^_^...
我得先把我自己先摘出来,我只是对中医有好感而已,可不在那帮哭泣的人之列!哈哈哈...

[ 本帖最后由 dayang 于 2009-2-25 16:59 编辑 ]
作者: liverlj    时间: 2009-2-25 17:42

dayang,你小子,我看你就像八路!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6 13:08

他不是“八路”,是“新四军”。

******************

让临床医生头疼的中成药

  作者:王献章

  暂不说疗效的有无,先让大家目睹一中成药的说明书内容: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  抗骨增生片

  汉语拼音  Kanggu Zengsheng Pian

  【成份】熟地黄、鹿衔草、骨碎补(烫)、淫羊藿、肉苁蓉、鸡血藤、莱菔
子(炒)

  【性状】本品为薄膜衣片,除去薄膜衣后显棕褐色,味苦、微甘。

  【功能主治】补肾、活血、止痛。用于肥大性脊椎炎,颈椎病,跟骨刺,增
生性关节炎,大骨节病。

  【规格】每片重0、3g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四片,一日两次。

  【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禁忌】尚不明确。

  【注意事项】尚不明确。

  【储藏】密封。

  【包装】药用铝塑包装,12片/板,2板/盒。

  【有效期】暂定18个月

  【执行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YBZ04202006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2020097

  【生产企业】吉林吉尔吉药业有限公司

  此药品中多本草,绝非单质,想知道其化学分子式、结构式,似乎是苛求了;
想明白其作用原理,配体与受体的结合点,发生化学变化的生物活性集团的部位,我们都无从知晓。说明书内容共有十五项。最关键的功能主治中,前一句看不出与治骨有何关系,后一句突然冒出几个西医诊断的病名。显得很周到,谈了好几个与骨有关的病名,与骨质增生相关的信息却一点儿也见不到。很重要的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三项注明尚不明确。尚不明确,就是能生产,医药审批也能通过。却让医生和患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让人无法理解的是储藏一项没有对环境整洁,温度和湿度的条件提出任何要求。仅仅说了“密封”二字,药品生产过程需要密封,使用过程怎样密封。说明书中对医生和患者提出这样的要求,真是滑稽可笑。编排说明书的人是何资质可想而知。内容不清,疗效不明的此类中成药,在医药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它们并没有发挥实际的医疗作用,是一个极大的浪费,也是造成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6 13:22

是呀,很多的中成药都是这个样子,在说明书里比照西医的药品说明,而又不能明明白白的自圆其说,真是丢死人了,还大言不惭地用上西医的名词,而把自己应有的学说丢的一干二净,有人说这叫中医西医化,极具讽刺意味,哈哈哈^_^......
作者: 淡如茶香    时间: 2009-2-26 14:59

dayang, 你现在的表现就有点对头了!
不然的话,我可是要代表版主们和411大师来盯紧你了!我的任务就是:尤其是要盯紧那些妖言惑众的老会员们!
作者: 108682249    时间: 2009-2-26 15:02

很不错的贴子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7 11:00     标题: 麻子与牛痘

  作者:刘振墉

  我的亲戚和邻居中有不少麻子。外婆家有一位姨母、一个表哥、一个表姐;
父亲这边,至少有一个堂姐,一个表哥 ,脸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麻子。同一条小
街上的邻居里,什么张麻子、李麻子,二麻子、三麻子的,不费脑筋就能数上五
六个。不知有没有人做过统计,据我估计,发生率大约在十分之一左右吧!但他
们多是我的长辈,同辈的至少也要比我大五六岁。

  脸上的麻子是出天花的后遗症。为了预防天花,先辈们自主开发出一项技术,
叫做“鼻苗”。 将天花患者痘疹结痂后的脱落物辗碎,取少许喷到幼儿的鼻腔
里,这样由人工有控制地感染天花病毒,以获得免疫效果。这种技术优点是保证
了终生免疫,最大缺点是难以控制感染程度,弄不好就成了真正的天花大发作,
落下一身一脸的麻子。

  西方人发明的牛痘,不知是何时传入我国,但在我们家乡迅速普及,则肯定
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事。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里,就不再有麻子了。你看,当
时人们是多么开明的“拿来主义”者,他们并没有强调“鼻苗”已用了几百年,
也没有因牛痘来自西方而拒绝,更没有将医疗技术与文化传承相混淆。

  我们这一代人算得上幸运。如果上一代人为了是坚持用“鼻苗”还是引进
“牛痘苗”再争论十年二十年,那么,十分之一的机率够大的了,我染上一副麻
子脸是完全可能的,这一辈子要有多难受?想想真可怕。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7 11:05

中药的现代化并非不可能

  作者:退思

  院士和药厂的争论,其实只是中药争论的一个缩影,那就是中药到底有没有
用?用处和弊端有多大?西药能否替代或者更好?

  问题或许很多,但是根本性的还是这几个。在读知识产权相关课程的时候,
我宁愿相信,国家是为了抵制西方国家(特别是西药)的专利而采取的一种策略
和战略。

  所谓策略,是在西方专利保护越来越强的今天,我们没有像样的专利池,在
专利中不能取得一份自己的天空,所以要提出保护中药遗产以及遗传资源。也就
是买菜时别人乱要价,所以我们自己固然拿不出几件抢手货,也得吹出几件,以
便瞒天要价坐地还钱。

  所谓战略,是指从中药的的遗产中,取出糟粕,取其精华,运用现代医学
(也就是西医)的理论为指导,从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物成分。

  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人员并不争气,不知道踏踏实实的坐下来,从汗牛充
栋的中药典籍中筛选出确实有效的药方,去除那些巫医、以及"蒙"医的成分,而
不是利用老药方,不管有没有效用,只是改进了剂型;再从这些药方中筛选出真
正有效的药物成分,分析其治病的原理。当然,所谓的原理是指现代医学理论,
而不是所谓的五行、把脉等。

  所以,鄙人视之,中药现代化并非不可能,也并非不现实。但是,其现代化
的理论只能是西医,且现代化的学科只能是中"药",而不包括中"医",即那些所
谓古典的中医理论。我想,中国这么多科研人员,分配任务,争取5年初晒去除
无效药方;之后,每个三甲医院每年验证一个药方,是否真实有效,是为二筛;
而后,集中力量,从剩下的药方中筛选出真正有效的化学组分。我想,只有这样,
中药才能超越自己,才能真正的走向现代化,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 ——而所谓
的科学,就是在相同条件下能够重复实施得到同一结果,如此而已。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2-27 11:06

有感于退思的“中药的现代化并非不可能”

  作者:五笔98

  退思兄写道,“中药现代化并非不可能,也并非不现实。但是,其现代化的
理论只能是西医,且现代化的学科只能是中"药",而不包括中"医",即那些所谓
古典的中医理论”

  对于这一点,我接触的不少药学或生物学出身的科技人员都是有同感的。但
看看我们的各项科学基金的申请指南,实在让人无话可说。

  最基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与中药学科的指南中规定,“对于仅以某中
药或成分为“名” ,而无中医药理论思维之“实”的项目,或无临床实践基础
的项目, 一律不予资助”;而在其它的分类中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口可以投与
中药有关的标书,投了也不易中。大一点的项目973,采用的方式是专门划出一
个中医中药的973,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代管。还是那样一个标准,决不能“废
医存药”。

  总之一个结果,要么别入我的“门”;要么就上我的“贼船”。在中国,搞
中医的一定是在中医“医”的理论指导下搞药,没有第二条路。除非哪天哪位仁
兄发了大财,一定要按自己的方式,不要国家的经费自己研究中药,才有戏!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7 18:53

 中医是什么?
  

作者:yiquanxuan


  
  一、我对中医崇信已久

  我对于中医、中药、中成药的崇信历年已久。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受长期在县医药公司主管中成药、“只信中医”的母亲影响;二是因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不仅“信而好古”,且深羡“落魄书生三条路,行医、算卦和教书”其事。由此,从中学时代就很感兴趣,上大学之后经常去邻近的中医学院听课,并购买了相当的中医古籍和专著,对中医的基本原理有一定基础,有些实践经验总结如李时珍《频湖脉学》到现在还能正背如流。因为“热衷”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对中医从来没有怀疑过,并在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比较文化”教学过程中,一直认为中医重“系统”、重“综合”,与中国哲学相通,博大精深;甚至认为中医和中医理论足可以堪当中国古代技术和科学的最高水平,一切毁谤之谣言因中医而不攻自破。

  二、我对中医开始怀疑

  我对中医开始产生怀疑,缘于好友李立的一个电话。他当时留学美国,可能
有些感触,于是询问我对中医的看法。我这才开始关注网络上有关中医的争论,在阅读了大量的材料特别是方舟子先生等对中医的质疑文章之后,深感震惊,这才了解中医的另外一面。

  两年后,陪同父亲到本市最好的医院看病,主治医师询问父亲的病情,父亲说他患“萎缩性胃炎”二十余年,曾经在省委党校同学Y某协助下,请中医学院李恩复教授诊断。李教授是治疗此病权威,曾给同患此病的原总书记Z某夫人看病,据说效果甚佳(Y某之父系本省顾委主任,与Z某友善,亦患此病)。此后,父亲根据李教授所开药方,一共煎服700副,并服用李教授主研“摩罗丹 ”数百盒。后病情趋于稳定,近几年有所反复。主治医师于教授听完父亲诉说之后,笑着说:吃了700副都没好,你还信它?”我当时听了这话,真如临头棒喝。后来于大夫给父亲开了一些西药,果然凑效,直到现在没有反复。
  仅仅是这样一个经验的例子,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我决定,以平素所坚持的“方法--观点--立场”这一考虑问题的基点为基础,系统思考中医和中医理论。

  三、中医的定位

  什么是中医?就其名称而言,就是中国医学、祖国医学,就其内容而言不外望闻问切、灵枢素问、针灸药石等等。但是,就中医的定位而言中医,只能是“中国古代医学”或者叫“中国传统医学”;严谨的概念,应该是“中国古代医学”,因为中国古代史结束是1840年鸦片战争,此后中医并无多大改变。
  从历史来看,所谓“中医”“西医”有别,正是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的产物。但这两个概念,从一开始就极其不严谨,以至于给人们以严重的误导(就如同封建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在中国混沌地滥觞一样):单从字面上看,好像“中医”“西医”不过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科学传统而已,因此完全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中西结合。
  这其实是大错而特错。  
  从历史定位来看,所谓“中医”,其实是中国古代经验医学的总汇;所谓“西医”,是建立在近代科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解剖学等等)基础之上的“近代医学”(或者叫“近现代医”、“现代医学”),这一“中”一“西”两个字,不知道贻误多少仁人志士!
  首先,这个“中”字,掩盖了所谓“中医”的“古代经验医学”的本质;其次,这个“西”字,又使人误把虽然产生于近代西方、但实际上是具有普遍规律意义的“现代科学医学”,错认为这不过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
  开个玩笑,前者是关公,后者是秦琼:历史都错位了,还有什么可以互补、结合的?或曰,毛主席说过中西医结合。毛主席固然伟大,但他老人家懂医学吗?恐怕连皮毛都不懂多少!这样一位医学外行说的话,竟然“指导”中国医学事业多年,恐怕世所罕见。

  四、中医的基础理论竟然是两千多年前的著作

  中医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源于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内经》。据说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治疗,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这其实是很荒谬的。比如中医的脏象学说认为,心与小肠相络属,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与大肠相络属,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这其中毫无科学道理可言。
  不仅如此,中医对各脏器的认识也停留在主观认识方面,如认为“心之官主思”等等,中医所谓“心肝脾胃肾”和现代解剖学意义上的“心肝脾胃肾”大不相同。难道中国人体器官竟然也有其“特殊性”或者叫“中国特色”?
  试想,两千多年前的理论,竟然指导现代的临床医疗,“科学发展”和“与时俱进”体现在何处?如果不靠仪器、化验、解剖,仅仅靠过去经验的“望闻问切”,能应对日益复杂变异的各种病毒性、基因性疾病?
  事实上,到现在中医病理、药理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恐怕谁也不清楚。

  五、中药材有很多玄虚

  长期以来,人们误以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自从“龙胆泻肝片”中的“关木通”可导致肾脏不可逆性衰竭被曝光之后,人们对中药饮片才开始用“现代”眼光审视起来。
  必须承认,中药材、药房对传统疾病的治疗,体现了前人经验的积累,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说,作为治疗的中药材中,必然应当含有治疗这种疾病的化学元素:“中药”和“西药”如同甘蔗、甜菜和白砂糖,前者不过“知其然”,后这才真正“知其所以然”。实际上,很多中药都缺乏现代科学依据,比如治疗风湿的据说特效中药“虎骨”,专家用现代化学的方法把狗骨、猪骨和虎骨分别提炼化验,结果,并未能发现虎骨和狗骨、猪骨有何差异,更无从虎骨中发现任何治疗风湿病的化学成分。如果认真查阅《本草纲目》对虎骨治病的原理记述(《本草纲目》中类似玄虚太多了),非把人笑掉大牙不可!

  六、中医到底能不能治病

  平心而论,中医既然是中国古人医疗经验的总结,中医的“四诊法”,中医药、针灸、火罐、推拿、正骨等等肯定对传统疾病有一定经验意义上的诊断和疗效,但明显缺乏“普遍性”(中医药治病更强调个体差异),既然缺乏普遍性,实际上就难以普及,特别是中医对于现代病毒性、基因性疾病,对于临床手术、器官移植等等,基本上无所作为。
  有人说,我生病之后,吃了点中药,很快就好了----无可否认,中药中肯定会包含治疗这种疾病的“化学成分”,否则难以想象。
  更有人会说,现在是个浮躁的时代,真正的老中医越来越少,所以,中医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那么,请问,那拉氏的时代,孙中山和鲁迅的时代,“真正的老中医 ”应该多得很吧?可是那拉氏以太后之尊,给她治病的都是全国著名的中医,竟然死于现代西医看来在寻常不过的痢疾!孙中山和鲁迅这两位伟人,都是学医出身,他们对中医的态度,发人深省!
  所以,凡是得了大病的病人,中医的治愈率有多少?小病不治,不吃药,依靠自身免疫力也能痊愈,但大病中医基本治不了,这一点凡是家中有过经历的人都十分清楚。
  不过,中医在预防医学上,即所谓“卫生之道”“调理之道”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

  七、中医的前途在何处?

  中医毕竟是“中国传统医学”或者“中国古代医学”,从历史定位来看,它的式微并渐趋消亡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这种消亡,决不等同于彻底灭亡,而是在临床实践中,历经现代科学(包括基础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微生物学、数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解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组织胚胎学、免疫学、、寄生虫学、药理学、医用拉丁文、局部解剖学等诸多学科)的检验。和现代科学能够相适应的,会被现代医学(所谓“西医”)所吸纳;和现代医学不相适应的,一定会被遗弃。
  当然这个消亡过程并非迅速的,而是在照顾到民族感情和实际国情的基础上,“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过程。
  这实际上也是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普遍规律到底有没有?马克思主义承认有普遍规律,既然有,那么,医学就只能是按照普遍规律----现代科学规律来实现,如果古代玄学也算“普遍规律”的话,那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恐怕也就无从谈起了。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8 12:59

一些反中医的人,想法设法在诋毁中医,而保中医的人们也在想法设法为中医极力辩解,这场官司由来悠久,很难分个胜负,不过,中医成为矢地,首先就被动了许多。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8 13:22     标题: 再说《中医是什么》 来源:镜水居士--博客

中华民族在这四项伟大的发明之外,还有一项更伟大的发明,那就是中华的国粹——中医学。如果要说意义的话,也许中医学对未来人类的贡献要远远大于前四项发明,因为它将是人类告别纯物质文明,走向新文明模式的一座桥梁、一座里程碑。在本世纪初期以前,古老的中医学尽管有无数的病例可以证明其有无比的价值,但在有些方面不完全符合现代西方科学的“规则”,故而被排斥在科学的大门之外。
这也难怪,用现代科学是无法规范中医学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说中医是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说它是内科,可中医往往离不开推拿与针灸;如果说它是外科吧,可中医又涉及汤剂。这就让那些办事很认真的外国人感到为难,因为西方基本上没有内科外科混为一体的医学模式,怎么看中医也不符合规则,美国就规定:凡进行针灸的,必须有外科行医执照。
另一方面,中医从头到脚散发着西方人不能忍受的迷信气味。例如,明代大医学家张介宾就说:“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而且中医普遍有“医者,《易》也”的说法。《易》是什么呢?它就是《易经》啊!说起《易经》,那可是了不得的,现在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部卜巫之书,就是从前巫师用的经典之作,是彻头彻尾的迷信。再看中医的架式,治病先要望、闻、问、切,望是什么,就是相面,中医满嘴的精气、阴阳,西方人就是想破了脑袋也不会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这类词句绝对是不能翻译的。于是,如果承认了中医,那无疑要承认许多稀奇古怪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西方人看来又散发着迷信的“臭气。”
中医学还有一个特点令西方科学不满意,那就是它的经验性,或者说它的主观性。中医的医就是“意”,这个意有很强烈的主观意志性。比如,像把脉这种事,那就全凭经验,同样的浮脉或洪脉,它主什么病,虽然有一些医书的根据,但更多的却是凭经验,凭感觉,这里面玄妙得很,只可心领神会,却不可言传语达。这与西方实证性的规则是不相符的。更成问题的是关于中医的来源问题。西医学的源头有一条十分清晰的脉络可寻找,它是来源于生理解剖学。而中医的来源却没有人能够说清楚,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在劳动过程中积累而成的。比如说,有一个人上山割破了手,他偶尔抓起一把草按上去,鲜血马上不流了,所以知道这种草有止血的功能等等。但这个解释很难令人信服,最主要的是它没有实证性,因此当然很难被西方现代科学所接受。 西方现代科学不承认中医学那该怎么办呢?中国人采取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是把中医的理论使劲往西医上靠,你不是不理解什么是经络吗?那好办,我把经络说成是血液循环系统或神经系统不就行了吗?第二种是把中药还原成化学成分,你不是不懂中医的汤剂吗?那也好办,我把汤剂还原成你知道的普通化学分子式。许多人给这种方法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西医结合”,实际上,这样结合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是非驴非马的怪物。 比如说,近几十年我们发明了中医化学,即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研究中药成分。也就是说,把中医最终还原为西医学,将草木、动物、植物、矿物质等中药最终以化学分子式来体现。这种方法合适吗?化学的配方可以完全还原中成药的疗效吗?如果能,那也就无所谓中医和西医了。中国人用这种方法试图弥补中药药理的想法很可能是大错而特错,这对中药根本于事无补,甚至我们是在出卖自己的医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医有一剂“当归补血汤”,用黄芪和当归组方,它是根据中医“有形之血不能速生”,而“生于无形之气”的原理,实际上并不是补血而是补气。如果要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说明药理,那么你就必须解释什么是“气”,这个“气”相对应的是西医中的哪个东西,这个“气”与血又有什么重要的关系,黄芪中哪一种化学成分与“气”的哪一个部分发生作用。如果解释不了“气”,那么即使把当归和黄芪的化学成分分析得再清楚,同样无法说明中药的药理。大家知道,中医的单方并不多,在实际中使用的大多是复方,《黄帝内经》载方13,《伤寒论》载方113,《本草纲目》载方11000,绝大多数都是复方。中药的复 方是按君、臣、佐、使配伍而成。复方的配合,治病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调节阴阳平衡,扶持正气。那么何为阴阳平衡?何为正气、邪气、清气、浊气、病气?在西医贫乏的词汇中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语词。那么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复方,你最终想说明什么?再说,每一种中药中都有几十种,甚至百种化学成分,比如山栀的化学成分就有七十余种,这样算下来,一副汤剂就很可能有上百种、上千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又是如 何体现君、臣、佐、使原则的?化学检测的方法可以回答得了吗?中医十分讲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时令、地理等因素直接体现在中药里,比如说,按照中医的观点,立秋前后许多药物性质是完全不同,早一天采摘和迟一天采摘区别很大,那么这种差别能体现在中药化学检测中吗?一种草药在立秋前和立秋后它的化学成分可能发生变化吗?同时,中医用药的时令性也很强,同样一种病秋季的用药与初春的用药在原则上就有很大的差别,而这种差别是西医所没有的,同样一种化学药品使用时一般也不分时令、季节、地理环境。 事实上,用化学检测的方法来分析中药药理的做法已经证明是行不通的,它或许可以在几剂中医复方中有用,但却不能概括整个中医药。
又比如说,中医的用药大部分是口服,也有一些外用的,但却从来没有静脉注射的,打针这玩艺是西方人发明的。现在发现,将中医提取出的化学成分改为西医静脉注射法,几乎没有什么作用,这说明什么呢?它说明将中药用现代化学的方法处理是没有效果的。 再者,现代西方医学的化学分析法并不是万能的,尤其对于中药而言更是如此。 有的中药对动物没有丝毫疗效,但对人却有疗效;有的则是对人无效,而对动物有效。这样一来,研究西医常用的动物试验法就失去了作用,基本堵死了用化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中医药的路子。
(未完待续)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8 13:23     标题: 再说《中医是什么》 来源:镜水居士--博客

(接续)
还有一点,根据西医的观点,只有那些有生物活性指标的化学成分才有治疗的功能,才能被分析研究。可实际上,许多的中药并没有生物活性指标,但它们恰恰可以治病,这与西医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用西医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说明中医药,基本上属于瞎胡闹。许多人都因为中医学没有现代科学原则作支撑,所以心里发慌,在骨子里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于是,厚着脸皮硬往西医上靠,认为只有这样中医才能成为科学。这是多么可悲的想法!中医存在的价值根本用不着西医来承认,西医没有这个资格。早在现代科学产生的几千年前,中医就是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在人类医学史上更有发言权的不是西医而是中医。 从中医学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医与西医学走的是两条路,如果硬要区分出谁高谁低的话,我们可以毫不脸红地说:中医学在整体上要高出西医学一大截!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古老的中医里有许多是西医或现代科学根本解释不了的东西,更气人的是,不论你解释得了还是解释不了,中医一直在有效地使用着,你说到底是谁先进谁落后呢?比如说经络学吧。经络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换一个角度看,中医是建立在经络学基础之上的,《黄帝内经》说经络:“行血气,营阴阳,决生死,处百病”。”那么什么是经络呢?它又是怎么来的呢?曾经有人说,经络是血液循环系统,也有人曾说经络是神经系统,都是用西医理论会中医,根本就说不通。经络既不是血液循环系统,也不是神经系统,经络就是经络,目前它对全人类来说也是一个迷,因为经络在现代解剖学上是看不见的。 有报道说,中国医学家祝总骧通过多年研究发现,经络是不依赖中枢神经和血液循环的隐性循经感传线,是条低阻抗、高电位、高发光的线,是由一些看得见的微小结晶颗粒组成的带状物,它在人体上宽约一毫米。几年前,法国学者通过在穴位注射放射性物质锝,利用锝的R射线可以使底片曝光的原理,借助电子照相机,成功地拍下了锝的行走路线,发现得的行走路线与中医的经络基本相同,同时证明穴位是经络上的某些点。接着,日本的一些科学家采用电子计算机和全息技术,将人体由平面转为立体观察,通过荧光染色发现,穴位实际上是某些组织的“集合物”,它具有高度的灵敏性。由以上这些研究可以看出,我们借助先进的科学技术,仅仅证明了几千年前的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但又不知其所以然,人类绕了一个6000年的大圈子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真是太有意思了,既然经络是已经被证明存在的,那么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这就涉及到中医的主要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印象,中医的全部理论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那东西被称为“气”。“气”的理论是中医学的最高范畴,《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一致也。”中医用来解释人体生命的一条主线就是“气”。 气是生命的本源,《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阴阳五行是气的运动形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化气,阴成形。 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生气通气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其生五,其气三。”五运六气是天地的气化,金、木、水、火、土为五运,风、热、暑、湿、燥、寒为六气,它强调“天人感应”的思想。
藏象是人体的气化,《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六节藏象论》说:“以其气命其五脏。” 病因病机在于气化失常,《素问•举通论》说:“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也就是说,气无时无刻不在身体内流转,所谓的病就是气在流转过程中受到了阻碍。 诊断必须全面诊察精神气血,人体病变,可由外在各种表现诊察得知,因为机体气化是“内外相袭”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灵枢•本藏篇》。治疗在于调理气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灵枢•本神篇》说:“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 那么中医里的“气”又是什么呢?这可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气绝对不是指人们的身体,《内经》中曾明确地说,“气先身生”,虽然在表述上它有些唯心论的嫌疑,但它却说明气与身体不是一回事。其次,气也不是指人的思、虑、忧、喜。悲、恐、惧等显意识状态,因为任何显意识状态都有对应的刺激物,也有负载它的可见身体器官,比如说,当身体受到伤害时,人会产生痛苦的感觉,伤害是外在的刺激,神经系统是痛苦感觉的载体。此外,人的显意识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文化类型,像恐惧、爱好等等。
气在中医里是精、气、神的总称,在藏象学中又化为神、魂、魄、意、志五种形式。由此可见,中医里的气乃是指精神,是一种脱离肉体的纯精神,而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文化、个人修养等,说白了它就是宗教中所说的灵魂,它是潜藏在我们身体之内的另外一种生命。中医的“气”是灵魂的推测,也可以从“气”字的甲骨文中得到证实。气在甲骨文中写作“”,于省吾先生认为,这就是中国八卦中乾卦的符号,即三个阳交。乾为天、为大、为生,故甲骨文的气字可以直接理解为生命或生命之本。实际上,甲骨文中的气字还可以理解为数字三,《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气”字同样可以理解为万物生命之源。那么,这些气是从哪里来的呢?甲骨文“气”这个本字的构成也同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气”是别人给的,《说文》释“气”云:“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氧即馈也,给也。”这个解释与上古造人神话在解释灵魂的来源时是一致的。 值得说明的是,在中国的造人神话中没有神“给气”这个细节,而《说文》中的这个解释恰恰弥补了神话的缺陷。从这一点,我们再一次震惊于世界神话的一致性,再一次感到远古文明是一个完整体系的文明,里面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 因此,中医并不针对肉体的疾病,而是针对精神的健康,它认为,只要精神体健康了(气在体内流转无阻碍),肉体就必然健康,为此中医最讲究养气、调气、理气。从这点上讲,中医是“中介医学”,它是站在物质肉体与精神生命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作用在于协调双方的平衡。 中医的存在恰好可以证明我们的假设:在人类的身体内部确实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存在,这个生命体我们可以将它称之为精神生命体。它不以有形的方式存在,而将自己的生命化为无形之中。如果说肉体是我们生命存在的证据,那么,经络就是精神生命存在的证据。中医从根本原则上是站在精神生命体与肉体之间的一种医学体系,它调节着肉体与精神的相互平衡,而最终它关注的并不是我们的肉体,而是为精神生命服务的。
我们推测,中医的基本原则可能是这样的:精神生命与肉体生命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当精神生命受宇宙空间各种作用力影响时,它也有健康与不健康之分。当它不健康时,就直接表现为肉体疾病。同样,肉体自身的病变也会影响到精神生命的健康状态。因此,中医的作用就在于调节双方的平衡,沟通与传递信息,用精神强大的力量来治疗肉体疾病,同时用地理、气候、季节等因素来协调精神生命与宇宙自然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中草药治病的机理与我们今天理解的机理决不是一回事,也就是说将中草药还原为化学分子思想是错误的。中草药中一定有精神生命需要的东西,这种东西也不体现为化学分子结构。举一例子,古老的中医学中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指的是药物配伍上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在现代科学里找不到依据,如,“甘草不能配甘遂”,但用兔子做试验时,未发现任何反常的现象,心跳、体温、瞳孔、肠胃均属正常。再比如,“半夏贝母反乌头”,在药理试验时也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由此可以推断,”‘十八反,十九畏”配伍原则所针对的并不是肉体,而是精神生命,意思是说:如此的配伍会伤害精神生命。
(完)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8 13:29     标题: 《告别文化自卑,正确认识中医》 镜水居士--博客

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第2623期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优秀的部分,它不仅是中医人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甚至是全世界人民的宝藏。

德国慕尼黑大学曼·波克特教授是著名汉学与医学家,既熟悉西医,又坚持研究中医几十年,他在接受《科技中国》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一再强调中医是一门成熟的科学。这是我几十年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他说:“中国自己不把中医药学当成科学,不重视中医药的发展,其根源是文化自卑感。中医是一种内容最丰富、最有条理、最有效的一种医学科学。而西医学的发展只有几百年的历史,大踏步发展只有几十年。”

曼·波克特教授说,近一百年来,许多人固执地相信用西医的方法可以发掘和提高中医,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医受到的是教条式的轻视和文化摧残。   

中国人应该克服文化自卑感,理直气壮地弘扬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正名”。中医是成熟的科学,不是经验医学,更不是伪科学。不要人为地把中医学搞坏了。   

许多中医理论揭示未来医学方向

中医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它的理论并不落后,甚至代表了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

整体和谐的生命观,中医学把人看作是大自然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必须通过“升降出入”,与大自然不断交换物质,以此保持生命的正常状态。内在的脏腑与外在的自然天地四时之气相通相应,平衡协调,是一种整体生态和谐的生命观。   

形神统一、以神为主的人文精神,中医学认为人是自然的人,更是社会的人。“天地之间人最贵”,因为人是有灵魂、有精神的,虽然精神寓于形体之内,但精神不是傀儡,而是形体的主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明,“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因此,中医的诊疗措施完全是“以人为本”。中医依据四诊判断病情,既是基于生物进化,更是人文精神的极大体现。生物进化了人的皮肤,中医就建立了望皮色、切尺肤、望神的诊断方法,就可通过汗法治疗各类疾病。人类进化产生了意识,人的主观意识能够对于自身的健康状态进行真实反映,这也是动物实验所不具备的。因此说,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人的医学”。

注重动态转化的辨证医学 中医认为人体经常处于“健康”与“疾病”的过程,两种状态互相转化。因此中医说的疾病,多数不是固定不变的病灶,而是可以转化的不健康状态。即使是病灶,中医也强调病灶的可转化性,比如,胸痹虽然略同于冠心病,但是,中医强调的是可通的“痹(闭)”,而不是具体病灶形态。有形的痰核、积聚,都强调其可散可消,而不是研究病灶内部结构。气滞、痰凝、血瘀,虽然都可以形成病灶,中医的着眼点重在可转化,是动态辨证的疾病观。

强调早期介入、预防为主的治疗思想

在没有形成病灶之前,中医就可以根据证候“辨证论治”,并推崇“治未病”,认为是最高医学水平“上工”才可以具备的技能。这也是未来医学追求的理想境界。

    复杂问题最宜宏观调控,生命现象是极为复杂的,疾病过程也是极为复杂的过程。比如SARS时期,在过去一向被视若神明的“特异抗病毒药”缺乏的情况下,人体战胜疾病的机制是什么?其机制应当是非常复杂的。中医历来研究复杂问题,把天时地利、人体素质、饮食劳倦、情志苦欲、治疗反应等等,都要纳入进来,然后才能使病证与方药紧密契合,因此取得了预想的疗效。

以上几点,都说明中医药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体系,目前还远没有认识它的优秀价值,需要我们加倍爱护。   

对中医的误解由来已久

中医界在面对西方医学冲击的时候,是否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自如应对的良策?

“衷中参西”、“中西汇通”并没有使中医达到免受冲击的作用,也没有成为溶解西医、同化现代医学、发展中医学的理想境界。紧接着而来的“中医科学化”,其潜台词就是余云岫的“中医理论陈腐玄虚,中医经验偶合幸中。”更大的伤害是有人说中医是“封建医”、“旧医”,必将随着封建社会的消失、学习苏联经验的深入而不复存在。

中医药在本世纪受尽摧残、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其实这种思潮由来已久,可以说自西学东渐之后,一种对中华文化的不信任、不自信,严重地影响了几代人。从国学大师梁启超、胡适、鲁迅,到现在的很多青年人,对中医有过误解、误论的人不计其数。从余云岫《灵素商兑》提出“旧医”的“理论陈腐玄虚、经验偶合幸中”之后,这一魔咒就紧紧地戴在不少中医人的头上,总有人会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以不同立论根据提出来,不时变换一种面孔出现在中医界的面前。
作者: 淡如茶香    时间: 2009-2-28 14:46

对于中医,无论谁怎样说,贬低它也好,赞美它也好,但有一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概括而言,那就是----

目前尚无严谨的;公认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说明:
1.啥中药能治疗啥病(包括单味药或者复方药);
2.具体疗效的情况如何;
3.副作用和禁忌情况如何.
作者: powerliu    时间: 2009-2-28 15:07

中医中药不按现代化的方式来处理当然会慢慢衰退了,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2-28 20:50     标题: 弄清科学内涵 再评论中医 镜水居士--博客

发表于:中国中医药报 2624


     目前张功耀在没有弄清什么是科学的时候,就挥舞起“科学”的大棒,狂吼乱喊中医不科学,说中医理论是土匪黑话,大肆宣扬告别中医中药。现在,我们有必要提请张功耀:先搞清楚什么是科学,再来评论中医中药。
我国著名的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曾经考查了“科学”一词的来源。他在“天地生人讲座”的一次报告中说,“科学”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是知识的意思。后来,日本人在翻译时译成:科学是分科之学,哲学是综合之学。我国是沿用日本人的翻译。1970年出版的《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辞典》对Science(科学)一词的解释中,确有arranged(分类)的意思。直到现在,我国有的词典对科学一词的解释,如权威性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对“科学”的释义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仍然明显地带有“分科的”含意。《辞海》对于“科学”的界定与此相似,也是三大知识。说明我国科技界与世界科技界的认识相似,“科学”就是系统知识。
    科学是知识,因此就有“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张功耀《被误读为先前阔的古代科技史》说:“中国古代无科技”。既然科学是知识,我国古代没有知识吗?没有知识的中华文明,还能叫文明吗?在我国古代的辞语中,虽然没有字面上的“科学”一词。但是,我国古代关于知识的记载,对于知识的追求,那是不可否定的。
    既然科学是分科之学,每一门科学都必须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有自己独立的学术理论。那么,中医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理论与西医的有何不同?如果没有不同,就不能成为独立的中医体系。
    中医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与现代西医同属一个领域,面对的都是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但是,它们对于人的认识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西医用解剖的方法,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中医用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的广泛联系。西医有解剖学、生理学、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人体心理学、遗传学、免疫学等等,都不是中医的内容。
    中医研究人与天地自然的联系,研究人的脏腑与天的五气四时的关系,研究人的五脏与地的五味的关系,研究人体的七情与健康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针灸按摩的关系,研究人体疾病与天然药物的关系,研究人体的升降出入运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研究生理机能、生命物质的适中、和谐、通畅的重要性,研究四诊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具有复杂化学成分的药物如何配伍、如何减毒增效,研究如何通过辨别证候进行立法处方选药,如何调整药物等等,这些都不是西医学的内容。
既然中医西医都是以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为研究对象,其学术见解上的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长久的中医与西医之间的论争不足为奇。其实,人们只看到了中医对于实证解剖认识的缺陷,没有看到大量中医的“知识产权”被剥夺,其严重影响至今难于说清。比如,中医对于脏腑的认识,自古相传,自有其“确切”的涵义,西医的解剖概念,不是选择外来语拼音方式,比如沙发、拖拉机之类的新词,而是借用中医的传统固有术语,一律译成中医的五脏六腑的名称,造成了“乌鸦占了喜鹊窝”,西医的心脏不叫“哈特”却叫中医的心脏,几千年“知识产权”被无情剥夺,反而说中医不明脏腑,不懂解剖。
中医的脏腑是关系的脏腑,而不是解剖的脏腑。中医从来不曾说肝脏肿大、缩小,也不说肝有脓肿、肿瘤,中医只说肝阴肝阳、肝气肝血,只说肝与五味、五气、四季的关系,只说肝木火刑金、肝气犯胃、克脾,中医从来不曾在器的结构上下工夫,而是在肝的广泛联系上做文章。在广泛联系与影响之中,讨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使人保持平衡、恢复健康。
    人体是分层次的,可以分十几层,各层有各层的结构与功能,互相之间互有影响而不能取代,中医抓住了独特的东西。比如,人的皮肤,人的意识。当然,西医一样看得见这些东西,只是重视的程度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
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观点现代医学也许承认,但是,在对待具体病情的时候,中医始终坚持把这些理论贯彻到具体的诊疗活动的始终;西医则知道有这一说,在具体的诊疗活动之中,根本不考虑这方面的问题,认为“离题太远”,几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中医则不然,中医对于疾病性质的认定,对于治疗法则的确定,对于治疗药物的概括,无一不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这样认识,而是按西医的病因病理开药,那就不是真正的中医。
对于人的精神活动对疾病的影响,西医只在“疾病成因”里“轻描淡写”地提一句,或者用“莫须有吧”的态度对待之,始终不会作为主要根据,中医则不然,它必须考虑病人的感受,必须以病人的主观感觉为“客观依据”,进行辨证论治,否则就不是中医的特色。也就是说,中医完全“信任”病人的证候,西医则一定要抛开证候,去“进一步”靠仪器寻找疾病的形态本质,认为只有具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病理病灶,才是疾病的本质,才最可靠,才有可以攻击的靶点,有可以阻断的受体,有可以切除的病灶,有可以置换的脏器。
疾病的“病理病灶”是从哪里来的?是病理病灶决定病人的证候表现吗?许多慢性病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在没有形成“理想的”病理病灶的时候,往往就有了不适的“主观证候”,微观领域已经起了复杂的变化,中医学已经可以抓住这种证候,可以消除这种证候了。相同的病理病灶,其临床证候并不相同;同一个病人的相同病理病灶,可以动态地表现为不同的证候。也就是说,不是病理病灶决定证候表现,而是复杂的微观变化决定了病人的证候;证候与病理病灶分别反映疾病的本质,证候动态地反映健康状态,病理病灶长久地存在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二者可以互相影响,不可以互相取代。中医和西医分别抓住了疾病不同的东西。
现在的中医,由于受西医学的影响很深,已经没有不知道解剖的中医了,也就是说,尽管他们执中医之业,对于西医药了解的水平,往往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甚至可以说当代的中医专家,是除了知道西医知识之外还知道中医知识的“两通专家”;“博学”并不错,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许多中医专家的西医知识是西医专家的水平,中医的知识反而是不太高的“中工”水平,这种现象使老中医们很忧虑。他们认为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珍宝,是世界人民的财产,千万不能在自己的手里丢了。崇高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仍奋斗在中医临床第一线,成了年轻一代中医的坚强后盾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2 10:50

中医与学术造假

作者:韩木

    最近大家都在关注李连达院士的论文造假风波,以及由此引出的天力士的复方丹参滴丸
问题。发表在新语丝上的一些文章,在声讨学术造假的同时,还担心"浙大这个事件还有一
个很不好的影响:就是以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信任会越来越差。"

    如果真是这样,那倒是一件好事儿了。事实上,如果真正用现代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医,
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来发表研究成果,对中医的打击只能会比这种学术丑闻的打击更大!

    中医的问题在于,它本身的理论基础并非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太多的假设和含混不清,
使其甚至不够资格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正如一篇文章中所说,李院士团队研究某些中药中
有效物质的提取,甚至都没有能够首先去证明这些重要中药确实有效。把有限的研究经费和
人力物力投入到这样的研究中,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甚至会复出丧失真正有意义的研究
成果,研制真正有效的药品和治疗手段的巨大的机会成本。如果仅仅是为了用现代医学研究
来"支持"中医,证实中医的"有效性",恐怕只能会催生出更多的假学术,假医药来。

   支持中医者的一个理由是现代医药的西方技术垄断,希望我们国家能够自力更生,以国民
可以承受的成本建立起基本的医疗卫生体系。此心可共鉴,此愿可共勉,但是不应把这种美
好愿望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对待中医,方舟子先生提出的"废医验药"仍然是最为现实
可行的态度。而且,希望研究人员在准备用高科技手段,昂贵的仪器设备去分析、提取所谓
中医"验方"的"有效"成分之前,先花点儿时间来个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调查或者对照,切实确认
一下这些所谓的"验方"到底有没有效果!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2 11:04

发展中医 无须彷徨

2006-11-02 06:00

   出处:人民网

作者: 编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和优势,是国家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作为医学而言,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更好地治病救人,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
世界卫生组织提醒人们警惕对待传统医学的两种错误态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
近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针对有人网上征集“取消中医”签名行为的驳斥,引发广泛关注。“这样的签名行为,是对历史的无知。”毛群安表示,中医药既是我们的国粹,也是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卫生工作的方针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随后表态,斥之为“一场不得人心的闹剧”。
然而,签名行为也暴露出,试图“否定中医”的声音自近代西方科学进入中国以来至今未亡。这再次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看待中医?

中医是不是科学

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中医是复杂性科学
“否定中医”论者的“常规武器”是:中医药不是科学,充其量是一种经验,而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而西医是“科学”,讲究证据支持,经得起推敲。
那么,中医药究竟是不是科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认为,中医药是科学,但不同于西医的“还原论”,而是复杂性科学。
朱清时长期从事西方科学研究,但对中医药一直很有兴趣。他在第二届中国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做的《用现代科学观看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报告,给与会者留下深刻的印象。“20世纪后期诞生的复杂性科学,使现代科学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启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医药的科学性的大门。”他说。
人类研究事物有“还原论”和“整体观”两种不同而互补的方法。“还原论”方法,是把系统分解成更简单的组成部分,研究其性质,据此再用形式逻辑推知其整体状态。“整体观”方法,是把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整体状态及其随时间和各种情况变化而发生的变化。科学在过去几百年中的大发展,主要使用还原论方法,现在自然界各种简单系统的规律已大致清楚。当科学转向研究真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本身,才发现许多复杂系统无法用统计的方法简单处理,还原论方法面临局限,科学开始重视整体观。
西医研究人体是用还原论方法,找出并消除病源,使人体恢复正常,属对抗疗法。中医则是整体观方法,认为人各种功能必须协调和平衡,治病在于调整机体的平衡。西医注重实体,中医注重关系。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其实是用来描述人体复杂系统的基本形态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转化的。“从这一角度讲,对此进行研究就成为复杂性科学。很可惜,许多人将这些东西看成是算命的东西。”
西医的优势,在于工业革命后得到了现代科学的支持。中医的问题,在于没有与现代科学结合,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古朴的经验状态。但是,这些经验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反复实践证明了的,是科学,但这种科学是复杂性系统内的科学。
比如牙痛,西医认为是细菌感染,实验室诊断可见病原微生物,用消炎药可以治好。中医讲则是“上火”,用中草药、针灸等也能治好。因为通过检查看到病原体,西医的“科学性”就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没有检测手段可证明牙痛是上火,于是中医的“科学性”就容易被怀疑。
“实际上,中医的科学性是复杂体系的范畴,不能用简单的西医方法去界定,条件还不够成熟。” 朱清时说,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曾表示,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
(待续)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2 11:07

(续上)

近代名人为何否中医

源于“西化”思潮下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
“否定中医”论者攻击中医药时,往往拿严复、鲁迅等近代文化名人“批判中医药”的事情为例。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罗卫芳博士介绍,在上世纪前期,情况确实如此。如严复认为中医缺乏实际观察和逻辑推理,将中医药归为风水、星相算命一类的方术;陈独秀的“中医既不解人身之构造,复不事药性之分析。……惟知附会五行生克寒热阴阳之说”;梁漱溟的“中国说有医学,其实还是手艺。十个医生有十种不同的药方,并且可以十分悬殊。因为所治的病同能治的药,都是没有客观的凭准的”;流传最广的,要算鲁迅的“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
连曾因病受中医惠泽、深知中医药疗效的胡适,在当时中医界广遭责难的情况下,没有为中医说话。甚至被西医误切掉健康右肾的梁启超也说:“不能因为现代人科学智识还幼稚,便根本怀疑到科学这样东西。……不能像中国旧医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这是毫无比较余地的。”
“其实,这一让许多人难以理解的现象,更多源于那个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教授说,尤其186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欧美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昔日的天朝大国迅速衰落。日本这一西方化的成功范例,更是通过甲午战争刺痛国人:中国要摆脱落后挨打,必须“脱胎换骨”,学习西方。
于是,许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上“西化”之路,对中国传统文化抱着激烈批判与厌弃的态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弘扬“民主”和“科学”的同时,掀起了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潮。许多现在看来过激的言行,就在这种“西化”思潮的背景下产生。
“中医是医学,更是文化,它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柳长华说,“因此,中医不可避免地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批判对象,背后则是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冲突使然。”
“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作用功不可没,但也要看到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创。”罗卫芳表示,从民国时期的余云岫“废止中医案”、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药走过“弯路”,到目前的“取消中医”签名。可以看出,那时形成的将西方“文化和科学”作为唯一准绳衡量一切的思维模式,不时在中医药的发展中投下它的阴影。
“‘否定中医’论的本质,是反传统。”柳长华说,而屡屡发生的根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西学东渐至今,中医生存的文化土壤贫瘠了,“这值得我们深思”。

西医能取代中医吗

中医和西医是联手的“朋友”,不是谁取代谁的“敌人”
“否定中医”论者认为西医完全可以取代中医,应当取消中医。那么,在西方医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传统医学真是可有可无的吗?
“西医不可能取代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陈可冀院士说,中医药有几千年丰富的临床医疗经验,古典医书1万册左右,有效医方很多,号称“十万锦方”,常用中药1万多种,在我国卫生保健方面作用巨大,“几代人都研究不完”。即使西医发展至今占据医学的主导地位,但并不是说所有的病都有办法,而中医药学恰恰在很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中医药学比较强调宏观和整体,西医强调微观和局部,“两个互相取长补短,可以更全面”。
例如,治疗冠心病的介入疗法,目前冠脉球囊扩张和安装支架非常普及时髦,但治疗后过了半年一年,相当一部分病人冠脉又再狭窄,所以要预防再狭窄。我们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再用活血化瘀中药,会取得好的疗效。经过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等多中心临床研究,证明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一半的再狭窄,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单纯的中医和单纯的西医都好。“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很多。”
“互补的特性本应让中医和西医成为联手的‘朋友’,服务于人类健康,而不是谁击败谁、谁取代谁的‘敌人’。”陈可冀说,然而,当前在某种程度上,中西医之间存在着对立的情绪,缺少“应有的宽容”,这“极不正常”。
随着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化,西方医学界正在反思自身的不足。中医也应有“自省”的精神,比如,在中医药“疗效”、“安全”性评价方面,推进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等。“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陈可冀说。
那么,国际主流医学界又是怎么看的呢?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190多个会员国间广泛磋商的基础上,首次制定了全球《传统医学战略》,指出“传统医学是重要的卫生保健资源”,将“帮助会员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传统医学(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和规划,酌情将其纳入国家卫生保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传统医学正得到广泛应用,并对卫生系统和经济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非洲、亚洲和拉美,由于传统医学的可负担性和可获得性,人们广泛使用。在许多发达国家,基于人们对对抗疗法及化学药品副作用的担心,以及在对付心脏病、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方面,补充和替代医学比之对抗疗法的优势,前者越来越普及。
世界卫生组织在大量调研中显然觉察到了对待传统医学的错误态度,在《传统医学战略》中专门强调,对传统医学“盲目的热情”和“无知的怀疑”都不可取。
“‘取消中医’论与我国的国情、民意不相容,与我国卫生工作方针相背离,自然受到绝大多数国人的反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房书亭表示,这也从反面提醒我们,保持好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并发扬光大,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和谐社会构建方面,提高中医药的贡献率。
《人民日报》 (2006-10-26 15)
朱清时:19462月生于四川.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教研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8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1998年起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校长,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作者: powerliu    时间: 2009-3-3 09:23

中医衰退的原因不但是未现代化论证和改制,还有中药,中成药的一窝风,比如重复的药方,只要有利可图,马上就会有另外一家复制。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本性,有些是难改,包括制造一些产品,电视广告,只要一家出了个产品,另外一家就跟着复制出来,马上就吹得特大。一窝风的搞起来了。最终都臭掉了
中医也是如此。
作者: 风正潮平    时间: 2009-3-3 14:08

就治疗肝硬化而言,复方鳖甲软肝片、活络化纤丸等中成药是否有效呢?有战友服用过的吗?眼看抗病毒的同时肝脏还是在继续恶化,真想再有个别的法子哦!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8 19:10

本人历来不赞成中药百人一药,这样虽然具备了广普行,但针对性就会相当差,中医历来讲究一人一药,特别是难以治愈的病症,现在搞得中药成药化,对治疗一般普通病症也许有效。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9 00:43

原帖由 powerliu 于 2009-3-3 09:23 发表
中医衰退的原因不但是未现代化论证和改制,还有中药,中成药的一窝风,比如重复的药方,只要有利可图,马上就会有另外一家复制。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本性,有些是难改,包括制造一些产品,电视广告,只要一家出了个产品,另外一家就跟着复制 ...


就因为是这样,才让那些势利小人有利可图,不但败坏了中医的名声,而且他们竟然是国家的声望而不顾,肆意作践,把个文明礼仪之邦搞得面目全非,不过这也怨不得这帮人,问题的实质在于国家不是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是已有的法律法规在执行过程中被那些地方保护主义给谈化了,收了人家的好处岂能不为人家办事呢?腐败是一切坏事的根源。
作者: 药之源    时间: 2009-3-9 16:0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药之源    时间: 2009-3-9 16: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10 15:53

来源: 镜水居士——博客



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驳《告别中医中药》
2006-10-24 06:44
[

熊继柏 彭坚 湖南中医药大学



  近几十年来,中医已经在全球迅速传播,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正在为全世界人民的卫生健康做贡献。然而,就在此刻,我们却听到了来自中医自己国家个别人要废止中医的声音,这就是刊登在《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四期上的题为“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作者张功耀先生认为:“对待中医中药的正确态度是自觉地与之告别,而不是人为地去废除它。”保护中医已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同时发展,是我们的国策,任何人想要废除中医,显然是违法的。呼吁中国的民众“自觉与之告别”,其理由却歪曲事实,充满谬误。

一、不对等的比较和有意的欺瞒


  众所周知,中国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然而,作者张功耀先生却拿外国的文明史当作贬低中医的法宝。张文在第一部分“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对比了中华医学与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腊、古代中美洲地区的医学,认为:“古中国的草医草药不但晚起于其他文明地区,而且一直没有找到一条自我进步的道路。”作者将《史记》记载的传说中的名医“扁鹊”与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相比,考证出前者比后者小53岁,“更有甚者,我们至今没有发现扁鹊有任何医学著作流传后世。《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扁鹊内经》极有可能是伪托扁鹊之名刊刻的,而且已经失传。希波克拉底则无可置疑地留下了包含53个医学主题的《希波克拉底文集》。”经过这番比较后,张先生得出结论:“要论历史悠久,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历史更悠久,要论内容丰富,希腊医学比中华医学的内容更丰富。”在张先生的眼中,中医与诸多古老的传统医学相比,既无悠久的历史可夸耀,又没有像西医那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因此,他认为:“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我们有理由告别中医中药。”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指出张先生两点不诚实的行为:第一,《汉书·艺文志》记载了西汉初期保存的医学理论著作“医经七家”,《黄帝内经》列为第一家,《扁鹊内经》列为第三家,《扁鹊内经》虽然失传了,但《黄帝内经》却一直保存流传至今。作者有意避开中医最早的、也是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不谈,却拿其出生年代和著作真伪均有争论的扁鹊与希波克拉底来进行比较,从而得出一开始中医就不如西医的结论。这种“以虚对实”的所谓比较,具有可比性吗?难道是平等的吗?第二,作者有意回避一个历史事实:即上述所有先于中华的文明,早就消失或断裂。不仅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的文明之火熄灭已久,其创造的医学成就虽然早于中国,但并未不间断地延续至今;即使是作为西医学鼻祖的古希腊医学,也在近代被彻底否定。世界上只有中华文明不曾间断地延续至今,只有中医学,从两千年以前诞生起,一直完整地、不间断地积淀发展到今天,仍然保持着自己独到的体系,仍然在临床得到广泛运用和有着卓越的疗效,这恰恰是中医作为世界古代医学最值得珍贵之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又是“以虚对实”,对读者、特别是对不熟悉中医和中西医发展历史的读者进行有意的欺瞒,这不是有违学术道德吗?

二、中西医学发展的历史真相


  西医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和人物,是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全集》与古罗马的盖伦(Glaudius Galenus,Galen公元129200);中医学诞生的标志性著作和人物是《黄帝内经》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本人生活于公元前460370年,但《希波克拉底全集》并非是他一人,而是以他为代表的希腊科斯学派几百年来医学成就的结晶,由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的学者们所收集整理,全书共分为100篇,大约20余万字。《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到西汉时期,即公元前475~公元22年,也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全书共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各81篇,大约也是20余万字。希波克拉底学派不重视人体解剖,采用地、水、火、风“四大”理论作为医学的哲学基础,以黄胆汁、黑胆汁、血液、黏液“四体液”学说作为生理、病理基础,认为人体得病是“四体液”平衡失调所致,纠正失衡的方法有服药、吸罐、放血、海水浴、日光浴等,目的是调动人体的“自然疗能”,以恢复身体的平衡。这种宏观的哲学观点和原生态的治疗方法,与《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气血精神的基本理论,调节平衡、扶正祛邪的治病理念,以及运用砭石、针刺、艾灸、按摩、汤液等治疗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自然哲学,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黄帝内经》的问世,完成了中医对人体和疾病规律的认识论;《伤寒杂病论》的成书,解决了中医的临床治疗方法论。这两种著作,为中医奠定了两千余年的颠扑不破的理论体系。
(待续)

[ 本帖最后由 dayang 于 2009-3-10 15:57 编辑 ]
作者: dayang    时间: 2009-3-10 15:54

(续)
  西医里程碑式的发展和突破,是在十六世纪。意大利解剖学教授维萨里(Vesalius15141564)1543年,即哥白尼发表太阳中心说的同一年,出版了《人体之构造》一书,西医学从此摒弃了自然哲学的方法论, 与自己的古典传统彻底决裂,将学科重新构建在人体解剖的基础之上。这一年,是近代科学和近代医学的纪年,是维萨里为西医学树立了第一座近代医学的里程碑,从此,西医与近代科学同步,开始了新的历程。然而,临床实际情况却滞后近两个世纪,直到18世纪,希波克拉底的学说仍然在临床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
  中西医的分道扬镳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距今只有一百年左右。其决定性的标志有两点:第一,是显微镜运用于医学中,开创了微观的认识方法。第二,是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化学合成药物取代了原生态的药物。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的发明,使得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段大为丰富,故不少医学史专家,把青霉素的发明,看作是现代医学的里程碑。至今为止,这两点标志仍然是中西医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而且是西医取得巨大成就、同时存在不足之处的关键所在。

三、现代医学背景下的中医学优势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和谐文化的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儒道两家,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道家的“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都讲究和谐,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而不用“对抗”和“杀死”作为征服疾病的手段,在对付病毒性疾病、慢性炎症、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等疾病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医把疾病的发生与气候的变化、环境的改变、情绪的波动、饮食起居的失调、性生活的紊乱密切联系起来,即所谓“三因学说”,这种建立在宏观方法论基础上的病因学说,与西医建立在微观和病理解剖基础上的病因学说完全不同,但恰恰是目前西医试图追求的一种“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新的医学模式”,而中医早在两千年以前建立自己的体系时,采用的就是这种医学模式。中医不以静态的解剖作为认识疾病的出发点,不依赖仪器检测,而通过“望闻问切”直接感受和考察人体动态的生命信息,用辨证论治指导疾病的治疗,这不仅可以为患者节约大量的检查费用,而且密切了与患者的交流,体现了一种真正的人文精神。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不单纯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医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在发现某些疾病的发展趋势时,即患者出现证候时或不适时,不必等待疾病已经形成,不必等候检测的阳性结果,即可用药进行防治,这对于老年性疾病、退行性疾病、亚健康状态等,有积极的预防和矫正作用。中医治病主要以方药和针灸,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副作用之小是公认的,而中药主要是来自大自然的原生药物,大部分没有毒性和副作用,又经过炮制加工,特别是按照“君臣佐使”的原则配伍成方剂,以“方证对应”作为辨证论治的基本思路,以“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遣方用药的原则,在体内发挥综合效用,既能治愈疾病,又很少产生副作用,决不是简单的“以毒攻毒”。
总之,西医在外科手术、器质性疾病的诊断、危急重症的抢救、维持生命活动等需要现代科学技术支撑的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而在用药物治疗慢性炎症、慢性疼痛、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病毒性疾病、增生性疾病、退行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常见临床综合征、人体亚健康状态等方面,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

四、中医属于世界文化遗产


上个世纪末,哈佛大学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根据近百年来中国的考古学成果,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观点:世界文明形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式的,一种是西方式的,中国式文明的特点是连续性的,西方式文明的特点是突破性、断裂性的。中国的文明形态具有世界性,而西方的形态只是一个例外。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事实证明:人们曾高度赞赏的西方式的发展观,有着方法论的缺陷,这种发展和创造是“不可持续的”。而一度被认为是“保守、落后”的中国古代文明,以其和谐、稳定、顺应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特征,凸现出其方法论的优势,在今天必然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而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医学。
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近百年来,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包括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近代科学淘汰了中国乃至世界各国古代所有的学科门类,惟一无法淘汰的是中医,因此,中医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完好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和领地,而且是中国古代科学的样板,活的化石,它保存着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全部要素,是解开中国古代科学方法之谜惟一的一把钥匙。我国政府将中医整体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已向联合国申报,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中医堪称世界上保存完好的、惟一的一份古代医学文化遗产,因此,它既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当东西方文化的汇合已经开始成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时,正是“从文化进步的角度看”,中医的存在,弥足珍贵,有人竟然提出要我们“告别中医中药”,这不仅是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谬论,而且显露出其学术眼光的低下与浅薄,因为全世界人民都在期待中医中药为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
作者: cq水手    时间: 2011-1-22 17:43

中医也好,西医也罢,关键是看医生医德和医术撒。
如果有些人偏要强词夺理抨击中医,那请到中医院看看有多少病人被中医医生医好了病。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11-1-23 06:03

跳大神,放血术,帐务本的绿豆汤...都衰败了。
作者: wbd555    时间: 2011-1-23 12:23

中医的问题不在中医,在于人。有被枪毙的药监局长这样的人存在,不论中医西医统统能祸害中国人几代人!
作者: 药之源    时间: 2011-1-23 20: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药之源    时间: 2011-1-23 20:1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