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干扰快两个月了,一些变化,大家看看是好是坏
[打印本页]
作者:
活几天
时间:
2009-1-8 15:05
标题:
干扰快两个月了,一些变化,大家看看是好是坏
我是早硬,一边扛病毒
,一边吃软肝的药。打干扰素赛若金快两个月了,一直感觉乏力严重,四肢无力,最严重的时候上楼困难。头发也开始掉。睡眠一般。从开始打干扰以来,就发烧过两回。可是最近几天乏力的感觉明显减轻,食欲还好,就是体重一直在慢慢减。从三次检查的结果看,谷丙,谷草往上涨,血小板,白细胞往下降。DNA还没查。我不知道副作用变轻是好是坏。过几天要去拿药了,顺便检查一下,可是不知道该检查那些内容。大家帮忙说说,谢了。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9 19:02
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生化,HBV DNA, 甲状腺....
副作用会改变适应的所以要检查才能知道其它问题。
“软肝”片不会让你肝脏“软的”,别听中医郎中胡说八道。
作者:
瓶儿
时间:
2009-1-9 21:39
白细胞往下降到2。5就不能再干扰了~
勤检查~
作者:
三毛坨
时间:
2009-1-10 10:26
身体指标许可的话就尽量坚持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2:31
起码9-12个月最佳。无论是否病毒之后会不会回跳,干扰素治疗后的患者在癌变率上比不治疗的要低落很多。
作者:
道中人
时间:
2009-1-10 15:4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道中人
时间:
2009-1-10 15: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gsamsung
时间:
2009-1-10 15:52
干扰素副作用有如此大吗!!
真的犹豫了。
但是也许是免疫抵抗增强的反映。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6:05
“我不知道,这句话有什么科学数据?”
要不怎么有人说你“业余”呢。
http://www.365jk.com/GKYG/2008/1008/article_504.html
干扰素降低乙肝发生肝硬化和肝癌危险
2008-10-08 23:55:59 作者: 来源:搜狐健康 浏览次数:117 文字大小:【大】【中】【小】
* 研究解读:干扰素显著降低乙肝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疾病治疗究其根本不外乎两个目的:降低痛楚,延长寿命。很多时候,疾病治疗后的指标监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还是要看治疗能否减少疾病带来的从长 ...
关键字:肝硬化 肝癌
研究解读:干扰素显著降低乙肝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
疾病治疗究其根本不外乎两个目的:降低痛楚,延长寿命。很多时候,疾病治疗后的指标监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还是要看治疗能否减少疾病带来的从长期危害,对于慢性病尤其如此,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之所以要治疗并不是因为血压或血糖的“高”,血压或血糖的“高”本身并不一定会有什么危害,但它们长期增高的结果却会导致中风,会导致心血管意外,因此,近年来在评价一个药物或治疗方案的优略时,能否改善长期预后成了更重要的评估手段。
就拿高血压来说,我们不仅要看是否能够降低血压,我们更重要的是看长期随访是否能减少中风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是否能延长患者寿命。在乙肝的治疗同样如此,我们看一个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是单纯看能否能够改善肝功能,降低转氨酶,也不是单纯看是否能够降低病毒载量,更重要的是看能否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危险,是否能够延长患者的寿命。在评估治疗一个治疗手段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某一治疗方案的长期随访研究,但这往往需要十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因此,肝病专家也在不断的探索有没有更好的指标可以用于判断乙肝治疗的长期预后,也正因为如此才会有了e抗原血清学转换、s抗原血清学转换、e抗原定量等各种评估手段或概念。
今天我们先来带领大家看看干扰素治疗乙肝的长期随访研究,内容主要摘译自肝脏病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2007年第一期。
虽然对于干扰素治疗亚洲人群的e抗原转换方面存在争议,但是对于干扰素治疗减少亚洲人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方面的认识较为一致。主要原因是由于亚洲的很多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期较短、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或合理性欠缺,支持的和反对的都很难拿出权威的研究数据。2007年,中国台湾长庚纪念医院肝脏研究中心经过对台湾地区233例接受干扰素治疗的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俗称“大三阳”)和233例匹配良好的未经治疗的e抗原阳性乙肝患者进行了长达15 年的随访,终于得出了肯定的结论:
干扰素治疗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率。研究结果显示,干扰素治疗组较未治疗组肝硬化发生率显著降低(干扰素治疗组为 17.8%,未治疗组为33.7%),干扰素治疗组肝癌的累积发生率为2.7%,也明显低于未治疗组(12.5%),差异对比都有统计学显著意义。研究还证实,干扰素治疗组的累积生存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
另外,研究者还分析了那些可以判断长期预后的检查指标,如e抗原(HBeAg)血清学转换和表面抗原(简称s抗原或HBsAg)血清转换。结果显示,经过长达15年的随访,干扰素治疗组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为74.6%,明显高于未治疗组的51.7%,差异有显著意义。干扰素治疗组的表面抗原转阴率也明显高于未治疗组,两组分别为3%和0.4%。
该研究通过长期随访研究证实了,干扰素治疗亚洲病人可以显著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危险,并提高生存率,也进一步支持应用具有固定疗程和长期疗效的干扰素作为慢性乙肝的一线治疗药物。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6:09
http://www.healthoo.net/gbzt/200811/45650.htm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yang 肝病专台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99 更新时间:2008-11-20
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目的是抑制HBV复制及在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之前缓解肝脏疾病。治疗有效的定义是用非扩增法在血清中检测不到HBV DNA, HBeAg持续下降,并检测是否产生HBe抗体及肝脏疾病是否改善(ALT正常、坏死性炎症减少和肝活检无纤维化扩展)。美国NIH乙型肝炎治疗研究组提出的治疗有效标准是,治疗期间或治疗后6~12个月的生化学、病毒学或组织学持续改善。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药物主要有α干扰素(IFN-α)、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干扰素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般而言,干扰素的免疫调节作用较明显而抗病毒作用不强。
●对各种类型疾病的疗效
干扰素在初期治疗的12个月内,对25%~40%ALT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肝炎患者疗效肯定;而对照组未经治疗患者10%~15%出现HBeAg自发性下降。因此,仅15%~25%患者有治疗相关的益处,多数治疗有效者的疗效能持续维持,停药后第1年10%~20%患者复发。采用 PCR检测,多数HBeAg已阴转的患者仍继续保持较低的HBV复制水平。长期随访结果表明,治疗后累计5年的HBeAg阴转率类似或高于未治疗组,说明干扰素主要作用可能是促进病毒清除,缩短活动性肝病的病程。干扰素对儿童也有相似的疗效,HBeAg阴转率为30%,对照组为10%。干扰素对组织学改善的疗效评价研究较少见,经干扰素治疗有效的病例,其肝失代偿和肝脏相关死亡发生率较低,但对发展为肝癌的影响尚不清楚。某些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大于105/ml,但ALT正常或小幅度升高,这些患者对干扰素不敏感,HBeAg阴转率低于10%,可能与免疫耐受性有关。
HBeAg阴性慢性肝炎患者经干扰素治疗后均能减缓组织学病变,
死亡率和肝癌发生率也较低。
干扰素治疗无效的HBeAg阳性患者,再次用干扰素治疗,其有效率较低,平均只有15%。近期研究表明,前期干扰素治疗无效或复发的51例HBeAg阴性患者,再次用干扰素治疗的有效率为31%。
代偿性肝硬化患者对干扰素的耐受性和有效率与肝硬化前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似;有临床症状的肝硬化患者仅用低剂量的干扰素治疗,发生严重感染或致命性肝炎恶化的危险较高。
●泼尼松的促效作用
最近一项大规模研究中,接受干扰素治疗后加用泼尼松,患者HBeAg的血清阴转率较高,表明此治疗方案对患者有利。然而,糖皮质激素会增加疾病突然恶化的危险,故不推荐作为初期治疗,特别是用于肝硬化患者。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6:09
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yang 肝病专台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00 更新时间:2008-11-20
●聚乙二醇的作用
干扰素用聚乙二醇(PEG)分子修饰可明显延长其半衰期,并可使其活性更为稳定。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已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进行临床研究。与一般干扰素相比,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耐受性相似,但病毒学指标的持久有效率较高。1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用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 治疗24周,周剂量分别为90、180或270mg,一周给药3次,结果显示HBV DNA下降更快、幅度更大。血清HBeAg阴转率分别为37%、33%和27%,而常规干扰素治疗组为25%。
●给药方案
干扰素的成人推荐剂量为5MU,一日1次,或10MU,一周3次;儿童为6MU/m2,一周3次,最大剂量可达到10MU。HBeAg阳性患者的推荐疗程为16~24周。经 16周治疗后,若患者体内HBeAg未清除,可继续治疗至32周,与停止治疗的患者相比,HBeAg阴转率明显升高。近期研究建议HBeAg阴性的慢性乙肝患者应至少治疗12个月。
●不良反应
干扰素常见不良反应有流感样症状、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脱发、骨髓抑制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偶有甲状腺机能减退。严重不良反应有焦虑、易激动和抑郁等情绪不稳定,但自杀倾向较少见。
上一页 [1] [2]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6:17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建议
www.PharmNet.com.cn
2007-11-20 中国医学论坛报 字号:放大 正常
化妆品网
目前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病毒复制,或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反应,使机体能够清除病毒。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根据就是基于恢复机体的免疫清除功能,同时又具有直接抑制病毒的作用。
既往研究已经证实,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确定疗程内达到治疗终点的患者比例较高、结束治疗后具有较高持续应答率和后续效应。干扰素的治疗应答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预后,
能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近年来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的临床研究设计严谨、疗效评价方法敏感、疗程长、样本数大且以亚裔患者为主,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应用的价值。
建议1: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应当首先考虑追求更高的治疗目标,优先考虑选择持续应答率较高的药物。对于确定选择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可以首先推荐选择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建议2:在选择干扰素治疗时应当重视个体化治疗,可以根据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发生应答与否或发生应答的时间等具体情况,在《指南》基本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药物剂量、疗程、监测和随访时间,必要时可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3:在有抗病毒指征的患者中,对于年龄较轻的患者(包括青少年患者),对于近年内希望生育的患者,对于期望短时间内完成治疗的患者,对于机体免疫清除反应较强的患者[如病毒载量较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较高、肝脏炎症程度较重],应优先考虑推荐干扰素治疗。
建议4:关于ALT为(1~2)×正常值上限(ULN)或ALT>10×ULN患者考虑干扰素治疗时,建议:① 对于长期轻度ALT水平升高[ALT为(1~2)×ULN]或正常的患者,如果患者年龄较大、有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癌家族史、HBeAg阴性、B型超声或 FibroScan检查提示肝脏有慢性病变,建议进行肝组织活检。如果活检显示有明显肝脏病理改变,应及时使用包括干扰素在内的抗病毒治疗。② 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考虑选择干扰素治疗的患者,应先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特别是ALT和胆红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同时可以适当给予护肝药物等对症和支持治疗。一旦ALT水平开始下降,或降低到10×ULN以下,就可以开始启动干扰素治疗。可根据患者情况按推荐剂量或先从小剂量开始。③ 对于ALT水平明显升高(>10×ULN)的患者,如果考虑选择干扰素治疗,必须由具有丰富干扰素临床治疗经验的专家实施或在其指导下实施。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5:关于干扰素的基本剂量和疗程及个体化调整,建议:① 对于治疗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5×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0.75×109/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的患者,应当下调聚乙二醇干扰素剂量至135 μg继续治疗,或延长注射间隔时间,并加强监测。对于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9/L、或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或血小板计数 ≤2.5×109/L的患者,应当暂停使用,待以上指标回升后再从小剂量开始治疗。② 对于治疗后达到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定义的“完全应答”标准患者,应维持治疗6个月以上,必要时可适当延长疗程。对于“部分应答”患者应当继续治疗,直至达到“完全应答”,再继续维持治疗,可视具体情况延长疗程。③ 如果治疗6个月仍未出现治疗应答,应当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根据患者意愿和配合程度来决定下一步治疗策略。如果患者的HBV DNA尤其是HBeAg定量呈现逐步和进行性下降时,判断可能出现HBeAg血清转换有较重要的意义,已经有一定程度下降,建议继续观察治疗3个月(总疗程至少12个月),再根据患者应答情况决定是否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6:关于干扰素治疗中的监测、随访和处理,建议:① 治疗前应当作基线指标测定,包括HBeAg、HBV DNA定量、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常规、B超或CT检查等,以及空腹血糖、甲状腺功能(TT3、TT4、TSH)测定。② 开始治疗后每周监测1次血常规,并根据变化适当处理(见专家建议5)。指标稳定或改善后可逐渐延长间隔时间,直至每月监测1次。③ 治疗开始后的前3个月,应每月1次监测ALT和HBV DNA,明显下降后可延长监测间隔时间,直至每3个月1次,同时监测HBeAg和抗-HBe。④ 对于达到治疗终点后结束治疗的患者,应当密切随访,起初每月1次,3个月后逐渐延长随访间隔时间,病情稳定的患者可每3~6个月随访1次。
建议7:在对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患者作疗效预测时,建议:① 不应根据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规律来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也不宜根据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规律来预测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② 在预测或判断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是否出现持续应答时,观察时间不宜过短,应当在治疗后6个月后,根据HBV DNA和HBeAg定量和定性检测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判断。
建议8:关于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处理,建议:① 对于治疗中发生外周血改变的患者按专家建议5处理。对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者,可试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或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治疗。② 对于治疗过程中发生甲状腺功能相关的指标(如TT3、TT4、TSH)升高或下降时,应与内分泌专科医生会同诊治,必要时可暂停干扰素治疗。
结 语
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已有许多问题达成共识,也有些问题尚在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之中。在第二次《专家建议》研讨会议上,与会专家都提出了许多临床关注的问题,不少意见和看法具有普遍或共性的意义,有的属于个人的见解和认识,是个人经验。本《专家建议》中主要收集的是多数专家认可的意见。另外有些意见在取得了更进一步的研究结果支持后,将会在《专家建议》更新时再作补充。
对有的问题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联合治疗,包括同步联合治疗或前后序贯联合治疗。有的研究如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拉米夫定治疗48周显示对HBV DNA有比单药治疗更强的抑制作用,但停药随访24周后的差异不明显。有的初步研究发现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中 cccDNA水平下降,且与HBsAg滴度下降有关。但因病例样本数较少,还需进一步研究。
许多专家关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过程中HBeAg或HBsAg滴度的动态变化,认为这种量的变化往往是抗原消失或血清转换的前提,具有疗效预测作用。对于治疗过程中HBeAg和HBsAg滴度明显下降的患者应鼓励继续治疗,以争取获得更好的疗效。关于这些问题,还需要有进一步研究来加以阐明。(作者:万谟彬 翁心华)
作者:
liver411
时间:
2009-1-10 16:18
“办证,办证!! 我能办证!!!我是办证神仙!”
作者:
Artemisia
时间:
2009-1-10 16:21
俺来问问:能够包治百病的“肝胆医神通行证”可以办吗?
多少钱?
[
本帖最后由 Artemisia 于 2009-1-10 17:18 编辑
]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