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相照论坛
标题:
为科学的未来“栽树”
[打印本页]
作者:
tonychant
时间:
2012-11-28 19:20
标题:
为科学的未来“栽树”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那么,如何实现呢?
学术和研究机构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构建良好环境,应是题中之义。
允许科学家连续几年无产出
几十年来,各国科学家一直苦苦寻找乙型肝炎病毒及其卫星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受体分子。因为找到了受体分子,就能深入理解乙肝感染过程,进而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靶点。
不久前,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北生所”)的科学家们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发现了这一受体分子。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1月13日出版的《eLife》杂志上,这意味着中国科学家攻克了一个长期困扰国际科学界的难题。
北生所研究员李文辉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为了寻找乙肝病毒在细胞中的受体,李文辉及其团队从树鼩这种动物入手,于2007年开始了他们的探索之旅,并终于在今年揭开了这个谜团,这将改写全球数以亿计乙肝患者的人生。
“寻找和发现乙肝病毒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是一项艰巨的挑战。我们很幸运,北生所有一群优秀的科学家。”李文辉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优秀的科研团队和良好的科研环境。
据我所知,北生所所长王晓东对科学家高标准、严要求的同时给予了充分支持。他坚持的政策使包括李文辉在内的北生所科学家可以追求自己最高科学目标。研究所在李文辉连续几年几乎无产出的情况下,加建其研究需要的树鼩饲养设施,并为研究人员提供完备的后勤保障和服务。这些都为李文辉取得这项重要研究成果奠定了基石。
成立于2005年12月的北生所,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实行理事会下的所长负责制。几年来,北生所全心致力于前沿基础生命科学研究,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生命科学顶尖人才。如今,北生所已经吸引了500多名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科学家在此工作,并在《科学》、《自然》、《细胞》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学术成就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
将来,希望全国科研机构能推广适合各个学科和机构自身规律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大批年轻人集中精力在专业上充分发挥作用,他们大有作为才能使中国的科学大有希望。
给一线普通研究员均等机会
李文辉及其团队发现了乙肝受体,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这说明中国科学家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让一些年富力强的科学家心无旁骛潜心攻关,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健康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挑战。
这里我想强调一下,科研和教育界,应该重视支持一线普通研究员,坚持择优支持与机会均等。
机会均等,不是平均主义,不是大家都获得同样的支持。上学、就业、升职、获得资源,都需选拔其中优秀的。但是,选拔以前,对于被选拔的对象,应该提供同等机会。提供同等机会,并非给全部人,而是给合适的对象。比如,备受关注的中国科学院脑先导专项课题,我认为应该给几个相关研究所的研究员同等机会,然后择优支持。既然参与组织专项的生物医学处也给大家发通知,要他们提申请,也就是说,组织者也认为他们在有资格的申请者范围内。在这样的情况下,对部分人要求在24小时的时限内提交申请,就不是给予均等机会。
给合格的一线研究员均等机会,不仅是公平,也是科学的需要。
没人能知道学科发展的全部具体情况,所有人都有局限。以我熟悉的科学院生命科学部分来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的近20年间,一直不是科学院最受支持的研究所,后来还被合并到细胞所。但是,生化所现在做出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起初都不是科学院的重点支持对象,正因为他们通过自己多年坚持,最后作出的贡献超过受重点支持的单位和个人。
实际上,国际国内经验表明,不能只让名家包打天下,需要让普通科技人员经常有机会去实践他们的想法。给他们均等的机会,不是对他们的慈善举动,而是不断发现新人和新方向的很好渠道,新人不一定是新来的人,也可以是原来的人有新的想法。
长期坚持给一定范围的一线人员合理的机会,可以看到有些开始并不受大家都瞩目的人,也能做出很好的工作。如果切断此途径,可能给科学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学习继承老一辈的奉献精神
我还认为,学术和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之一是“栽树”。
2012年11月3日去世的顾孝诚老师,就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发展栽了好几棵荫罩后代的“大树”。
1981年至1989年期间,教育部将中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联合招生项目交由北大实施,顾孝诚老师实际负责组织协调。
十年间,联合招生项目派出了四百多名留学生。上世纪90年代以后涌现的第一批优秀华人生物学家,多数都来自这个项目。这是顾老师参与栽种的一棵已经在学术上开花结果的大树。
顾老师于1985年到1992年任北大生物系主任。其间,她推动建立蛋白质和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任第一届主任;在1988年,她参与推动北大生物系、清华生物系和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三家联合建立了生物膜和膜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作用,到2000年以后才逐步彰显。这是顾老师为北大生命科学在资源方面栽种的一棵树。
顾老师任系主任期间,可以说是中国科技人才流失最严重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顾老师却创了纪录,招聘到数位国外名牌大学的博士,占了当时全国总数一半以上。那时国内培养的博士还很少,这对北大的生物系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是顾老师为北大生命科学在人才上栽种的一棵树。
顾孝诚老师去世的那个星期六,白天下雨,晚上下雪。当时,我正在参加“青年千人计划”评审,回北大的路上,心里很感慨。也许,秋雨是为顾老师送行,白雪则滋润着来年茁壮成长的树苗。我想,告慰顾老师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学习和继承。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像她那样“栽树”,不仅是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教好每一门课、带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起到栽树的作用。一棵、两棵、三棵……但愿我们栽的树到5年、10年、20年、30年后也能枝繁叶茂、开花结果,不仅促进北大在学术上绿树成荫,更促进全国形成蓬勃兴旺的学术大森林。
作者:
咬牙硬挺
时间:
2012-11-29 07:15
积重难返
欢迎光临 肝胆相照论坛 (http://hbvhbv.info/forum/)
Powered by Discuz! X1.5